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

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

一、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冯帅[1](2021)在《50kW高速油冷永磁同步电机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匮乏及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不仅废气排放量低(可以做到零排放),而且在舒适度和安全性上也得到了较大提升。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输出系统,其性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指标和动力性,永磁同步电机以优越的性能在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领域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纯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的调研分析,查阅驱动电机的相关国内外资料,确定了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结合乘用车用驱动电机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特点,确定了高压高速油冷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的相应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首先,根据驱动电机设计的技术参数与要求,确定了驱动电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根据所设计的结构进行电机结构选型与材料选型,然后进行铁芯的叠片高度、定子槽型、气隙及永磁体尺寸等关键尺寸的计算。设计电机嵌线的参数,从而确认电机的极数、相数和并联支路数等,完成电机的电磁方案的初步设计,并根据初步设计的结构绘制相应的2D图纸与3D模型。其次,在电磁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利用ANSYS仿真软件中的电磁分析模块进行分析计算。经仿真计算后,获得电机的空载磁密强度和磁力线的分布,从而判断电机的基本磁路情况。研究通过调整电机超前角,使其输出扭矩及效率最大,并根据优化结果得出电机的外特性曲线与效率Map图。第三,根据电机温度阈值的要求设计循环冷却系统。其中主要设计电机机壳的循环水路和油冷结构,并对设计的散热结构进行热仿真分析,从而得到热平衡状态下电机的温度分布图和流线云图,确保其温度满足循环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验证了冷却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第四,根据密封和结构强度的要求进行关键部件的选型及轻量化设计。为保证电机在高速情况下能正常运行,对转子总成中的易损部件进行强度应力分析,通过对应力分布图以及材料本身的强度属性进行对比,判断是否符合结构的设计要求。最后,根据设计结果对其零部件进行机加工,并通过相应的装配工艺进行手工样机的组装。根据试验原理图搭建相应的试验台架,对测试样机进行基本性能测试和台架标定,将试验值与仿真设计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认其设计满足性能要求。本文所设计的纯电动乘用车用高速油冷永磁同步电机,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增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打破技术壁垒,缩短与汽车制造强国之间的差距。

王军[2](2021)在《电动汽车车内电磁辐射仿真与车载巡测影响因素探究》文中提出无线技术和微波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伴随而来的电磁辐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和人民广泛关注的问题,电动汽车以电能作为动力源,多种电气电子设备共同工作,这一过程中带来的电磁辐射问题不可忽视,车内的电磁环境非常复杂,电磁辐射水平不仅对元器件及电子系统产生影响,而且关乎人体的健康安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动汽车车内的电磁辐射水平展开了研究。电磁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限于电动汽车领域的革新与发展,电磁环境的监管工作也慢慢成为环保部门关注的重点,我们不仅要研究新设备、新技术的电磁辐射特性,也要从环境角度增加和完善区域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评价方法,车载巡测监测技术的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进行。为了加强对电磁环境的管理,本文从车内和车外两个方面考虑,对车载巡测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内部电磁辐射源建模仿真的方法,将主要辐射源驱动电机和电池源等效建模仿真,在仿真软件CST中实现电场强度水平的分析,将三维实体模型和等效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等效模型的可靠性。创建了一种车内电磁辐射屏蔽措施,设计整改方案,提高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水平。在电磁辐射车载巡测监测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识别并分析了对车载巡测监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本文包括周围运行车辆的影响及通过架空输电线路时的变化。通过资料调研、理论分析、实际环境测量、电磁仿真等研究方式,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上因素对数据产生的影响程度。本文针对电动汽车电磁辐射建模仿真展开研究,并分析了车载巡测的影响因素,对具体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

张波[3](2021)在《旋转气阀发动机喷油控制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的普及,发动机的应用已经与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庞大数量的发动机给社会的环境和能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地对发动机结构和ECU系统进行创新改进,不断优化发动机运转结构和燃油排放指标。我们实验室通过对发动机的结构进行更改,实现旋转气阀发动机的设计,同时需要一套自己相对应的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目前旋转气阀式的发动机在市面上没有得到应用,自然也没有相应的控制系统,因此,对发动机喷油系统软硬件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上的电控产品(ECU)也不是开放的,一般高校想要研发电控喷油系统,定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研究机构只有自己开发一套电控喷油系统,通过实验得到最佳空燃比,标定喷油MAP图,并将其存储在控制系统中,实现发动机根据不同工况调节喷油的功能;为后续研究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做铺垫,从而更好的带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本文开发了一套旋转气阀发动机的进气道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本系统使用STM32F103C8T6单片机,通过采集原发动机ECU喷油脉宽信号确定发动机转速,由采集的节气门位置信号确定发动机的负荷,由转速和负荷确定发动机的喷油量;设计的硬件电路包含喷油信号采集电路、氧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驱动电路和上下位机间的串口通信电路,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绘制相关的信号采集电路和喷油驱动电路图以及串口通信电路图;通过MDK5软件对STM32单片机进行程序设计,完成相关库函数编程,完成驱动喷油;与此同时,发动机的转速和相关喷油参数通过串口电路显示在上位机中。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喷油MAP优化实验,得到相对应的喷油脉谱优化实验数据;将闭环驱动喷油程序烧进单片机,完成闭环驱动实验,得到相对应的实验结果,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得到发动机的动力性和排放性指标与过量空气系数λ的关系曲线图,以及优化前后发动机的外特性曲线,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发动机运行排放情况。通过实验的结论证明本喷油控制实验是可行的,本控制系统开发是成功的。

周贤杰[4](2020)在《新型可变气门机构设计及与发动机匹配的数值研究》文中提出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政府制定的油耗和排放法规日趋严格,这给车用汽油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为了改善发动机的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而连续可变气门升程(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Lift,CVVL)技术是其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该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电磁式、电液式、气动式和机械式等。机械式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控制精度和较低的成本,目前是各大汽车厂商的首要选择。但是,现有的机械式CVVL需要液压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配合才能实现进气门早关的控制策略,而这就给该技术的普及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例如结构复杂、成本高、系统控制不协调和发动机标定难度大等。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机械式连续可变气门升程及正时系统(Continuously Variable Valve Lift And Timing system,CVVLT)。该系统能够通过一个控制电机同时控制气门的升程、正时以及开启持续期,相比于现有的机械式CVVL,其结构更简单、研发成本更低、动态响应速度也更快。基于此系统,本文对机械式CVVL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在一台量产发动机(称为原型机)上设计并开发了CVVLT系统。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原型机的一维性能仿真(GT-power)模型并计算出了满足发动机性能和机构可行性的气门运动参数;然后利用这些参数设计了CVVLT系统的中间摇臂型线和凸轮型线;接着推导了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并搭建了冷机性能综合测试台架;最后利用试验台架对CVVLT系统进行了气门运动等方面的测试。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中间摇臂型线和凸轮型线的设计方法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是切实可行的;(2)除了气门开启持续期外,其余气门运动参数的试验测量结果均与设计结果一致,而气门开启持续期的误差来自于系统驱动部分中齿轮的齿侧间隙,其平均误差约为10.45%。由此可见,CVVLT系统的气门开启持续期受齿轮精度的影响较大。根据研究需要,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技术对原型机和CVVLT系统中的配气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然后利用其结果对CVVLT系统的中间摇臂进行了结构强度校核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1)系统最大的落座速度和冲击力出现在中等气门升程附近,而凸轮与中间摇臂滚轮以及中间摇臂与气门摇臂滚轮之间的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则在控制角度等于43°时达到最大;(2)系统的润滑状况良好、液压挺柱的受载合理、零件之间也不会产生飞脱现象,但是凸轮轴与中间摇臂滚轮之间的法向接触应力超出了设计的极限值,因此需要对凸轮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做进一步地强化;(3)中间摇臂的安全系数达到了3.01,强度满足设计的要求,并且其一阶固有频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工作时的摆动频率,因此不会发生共振。将CVVLT系统安装在原型机上,然后通过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分别对原型机和CVVLT发动机进行了性能试验。根据试验数据,利用一维仿真软件(GTpower)和三维仿真软件(Converge)建立了两台发动机的数值仿真模型,并使用试验数据和仿真模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CVVLT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在小负荷工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CVVLT系统能够显着地降低发动机在小负荷下的泵气损失和摩擦损失,从而提高其总体机械效率;(2)虽然系统能够减小发动机在小负荷下的残余废气系数,但是也会降低发动机在点火时刻的缸内气体温度和湍动能,使得其燃烧持续期有所增长,这相应地减小了发动机高压循环的指示热效率,并抵消了机械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一部分收益,最终发动机在转速为2000r/min且制动平均有效压力为1bar时的有效热效率相比于原型机提高了9.8%。为了解决CVVLT发动机中燃烧过慢的问题,进一步利用Converge软件研究了在气阀座圈且靠近气缸壁面的附近(方案1)或者靠近火花塞的附近(方案2)增加屏蔽对CVVLT发动机进气量、缸内流动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这两种位置增加屏蔽都能够有效地改善发动机在部分负荷下的缸内流动,从而加快燃烧区域中的火焰传播速度;(2)在部分负荷,方案2能够以增加较少的进气阻力为代价来增强发动机的缸内流动和燃烧过程,因此要优于方案1;在大负荷,方案2则会降低发动机的滚流比和湍动能,而方案1却对火焰传播速度略有改善,所以此时方案1要优于方案2。本文的研究扩展了CVVL技术的实现方式,明确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同时还探究了CVVLT发动机潜在的优化方案。这对于加快CVVL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莉[5](2020)在《电动轮汽车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优化设计及再生制动策略分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轮汽车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分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质量轻便、控制精准等优点,逐渐赢得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为改善电动轮汽车的行驶里程,本文在对电动轮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in-Wheel Motor,PMSWM)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对电动轮汽车再生制动分配策略进行研究,使电动轮汽车回收更多的能量,增加续驶里程。具体内容如下:(1)电动轮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初始设计。根据某电动轮汽车基本动力性参数,对电动轮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进行设计计算,确定了其动力性参数并进行校核。同时,对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磁参数进行设计计算,依次确定了其主要结构尺寸的设计计算,永磁体尺寸的设计计算,定子内径、外径,转子内径、外径及绕组的设计计算。并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初始设计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电磁瞬态场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初始设计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合理。(2)采用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Hybri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HPSO)对PMSWM进行优化设计。以输出电磁转矩、齿槽转矩、电机效率及铁损耗为优化目标,建立PMSWM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VS2010编写程序,对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选定优化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初始设计,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cle Swarm Oiptimization Algorithm,PSO)使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铁耗减少2.83%,电机效率增加1.69%,输出电磁转矩增加2.01%,齿槽转矩减少2.7%;相比PSO算法,HPSO算法使永磁同步轮毂电机铁耗减少2.06%,电机效率增加2.55%,输出电磁转矩增加3.01%,齿槽转矩减少2.78%(3)电动轮汽车再生制动策略分配。对基于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电动轮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进行总结,同时综合分析优化的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输出特性、电池SOC及制动强度对再生制动系统的影响。根据制动强度对理想制动力曲线、ECE法规线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电动轮汽车前、后轮电磁制动力和机械制动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以实现对电磁制动力与机械制动力的合理分配。(4)系统模型的搭建与仿真。将由Matlab/S imulink搭建的模糊逻辑控制模型嵌入到ADVISOR搭建的基于PMSWM的电动轮汽车整车模型中,在CYCUDDS工况下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当电池SOC下降到0.1时,相比于初始设计的PMSWM模型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优化后PMSWM模型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使电动轮汽车行驶时间增加4.47%;相比于自带查表法控制策略,优化后的PMSWM模型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使电动轮汽车的行驶时间增加8.2%。同时,相比于自带查表法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使电动轮汽车行驶实际车速与理论车速之差降低了 8.8mph,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殷福嘉[6](2020)在《车载飞轮电池电机与支承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能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无污染的电动汽车和节能的混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飞轮电池由于其比能量高,比功率大,充电时间短,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在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速电机作为实现飞轮电池充放电的关键部位,严重影响着飞轮电池的工作效率。磁轴承作为飞轮电池的支承系统,其动态特性也直接影响飞轮电池的工作性能。为保证飞轮电池在多干扰的汽车工况下仍能稳定运行,对高速电机的性能以及磁悬浮支撑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都提出了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车载飞轮电池的研究背景,详细说明了车载飞轮电池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车载飞轮电池关键技术难点进行探讨,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2.考虑到车载飞轮电池受汽车复杂基础运动影响,分析飞轮电池立式和卧式放置的区别,为减小基础运动带来的陀螺力矩和动载荷,采用立式放置方式。对比常用飞轮电池拓扑结构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从而确定合适的车载飞轮电池的拓扑结构。指出电机和磁轴承的设计和优化的要求:高稳定性和低能耗兼具,为下文关于磁轴承的具体设计指明了方向。归纳总结了车载飞轮电池电机的选型、设计和优化的要求,为后续电机的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3.选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作为车载飞轮电池系统的驱动电机,对电机各个参数进行选取和参数化设计并分析其电磁性能,空载磁密和负载电枢反应的影响。对电机永磁体进行了优化设计,选取输出转矩,空载齿槽转矩以及永磁体面积作为优化的目标,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结构变量的寻优,优化结果使齿槽转矩大幅度减少,输出转矩脉动也相应的减少,符合车载飞轮电池系统要求。4.为了满足垂直放置的车载飞轮电池系统转子高速稳定运行和低功耗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器装置。它不仅具有控制磁悬浮转子悬浮的功能,而且阻尼单元能有效地抑制振动,从而使振幅降低一个数量级。与一般对称永磁体结构不同的是,本文所采用的上、下非对称永磁体在相同的承载力设计下,可减少轴向功率损失,功率损失减少45%。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赵小婷[8](2020)在《具有电磁滑差离合器的飞轮储能装置设计及调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能源短缺问题逐渐突显,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加强对能源利用等相关话题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当前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而飞轮储能作为一种更为高效储能方式,使越来越多的能量回馈技术研究者开始关注此储能方式。采用更具有可行性的方法提高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效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具有电磁滑差离合器的两级式飞轮储能系统,主要由两级式飞轮、电磁传动机构以及调速电子控制装置组成。近些年来,国内外在研究飞轮转子形状、材料等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果,所以两级式及多级式飞轮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传动系统也已由原有的机械式传动向更多元化发展,本文则侧重于对电磁传动的研究。首先,对两级式飞轮装置进行设计,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主要设计其飞轮转子形状、材料选择、飞轮布置方式以及一级飞轮与二级飞轮的传动比。在除传动比外其他参数选择确定后,基于不同的飞轮储能容量和不同的传动比对两级式飞轮的储能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和传统单级飞轮进行对比,便于其适应不同的选择需求。因二级飞轮的转速一般较高,故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其强度是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其次,基于现有的具有电磁滑差离合器的两级式飞轮系统的试验装置模拟不同制动初速度的条件下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情况,并且利用电磁滑差离合器调节储能飞轮的输出转速,使其达到更好的能量回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制动能量回收情况较为可观,但仍有因电磁调速控制方法调节滞后而产生的超调现象等缺点。最后,基于前文的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其调速原理,寻找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对原有电流-转速双闭环调速控制方法进行Matlab仿真,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一致,调节转速存在超调现象且转速上升速度较慢。在此基础上分析电流——转速双闭环调速控制方法并添加模糊控制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可以有效消除转速超调,提高转速上升速度,达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

雷雨田[9](2020)在《车内屏蔽线缆电磁辐射性能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汽车的电磁兼容性能成为汽车出厂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因为高压动力电缆其高电压高震荡的工作条件,其被视为汽车电力电子系统产生的干扰辐射的一个重要零件,所以对高压线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高压屏蔽线缆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四个样本,分别通过转移阻抗解析计算模型建模计算、对线缆电磁建模仿真与分析,得到各个样本屏蔽效能大小。进一步仿真其在整车的上布置位置与线缆长度对整车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研究了先进的转移阻抗计算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分析并用Matlab进行编程,通过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不同模型对于大尺寸的高压屏蔽线缆的适用性。2、研究了常用的测试屏蔽线缆转移阻抗的试验方法,采用精度高且布置简单的三同轴法对高压屏蔽线缆进行转移阻抗测试,并与前文的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再次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也间接说明了各样本线缆的屏蔽效能大小。3、利用FEKO对试验线缆和文献中的线缆进行电磁模型建模,采用多导体传输线法对各样本分别进行平面波照射条件下和单极子天线照射条件下的抗扰度频域仿真,获得各样本的屏蔽效能大小。4、利用FEKO对试验线缆进行电磁辐射发射仿真,参考GB/T18655-2010建立测试仿真环境,验证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对各个样本进行电磁辐射发射仿真,获得各样本的屏蔽效能与辐射发射电场值大小的关系。5、对汽车整车电磁仿真模型进行建模,并分析了建模方法对整车的电磁环境的预测作用;同时研究了在整车中仿真不同线缆布线方式、线缆长度对整车电磁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对高压屏蔽线缆的屏蔽效能进行评价,并且讨论了各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考虑高压屏蔽线缆在整车上的布置位置对驾驶舱以及整车电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优化整车电磁环境,减少生产成本,为汽车企业在预选用高压线缆时提供参考。

左少林[10](2020)在《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电能发射与接收线圈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可开发利用的化石能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汽车尾气排放,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开始号召使用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关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因为汽车现在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几年,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猛,但绝大多数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依然采用电缆插线式充电,即接触式充电。这种充电方式存在很多弊端,譬如充电时间长、受充电地点限制、充电设备磨损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除此之外,电动汽车车载旧电池不仅自身重量较大,而且由于老化更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这些缺点也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用车体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当前电动汽车的种种缺点,许多科研人员从电磁感应耦合能量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的技术角度出发,利用其原理将电网中的电能通过不接触方式传递到汽车内,实现电动汽车的运行。这样便可以解决接触式充电的诸多弊端。本文主要研究电动汽车在动态充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在使用的电能发射线圈为分段级联式时,车载能量获取线圈在导轨级联处出现互感下降导致的电压和充电效率降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四阶梯形相嵌式电能发射线圈结构,并结合理论对该结构优化改进,对设计方案进行大量软件仿真实验以及实验验证。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电磁仿真软件和MATLAB运算软件,对矩形车载能量获取线圈在运行域和切换域之间进行电磁联合仿真,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切换域补偿线圈与运行域线圈之间的匝数比,通过仿真软件搭建3D仿真模型,不断优化调整参数结构,将实验得到的互感值与磁场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最优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能量获取线圈的大小与能量获取效率之间进行深入研究,得到最优的能量获取线圈参数,并针对该种能量获取线圈仿真得到横向偏移容忍度以及整个供电系统效率。最后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验证。搭建与仿真参数一致的实验平台,测试能量获取线圈的电压和电流,计算无线供电的效率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四阶梯形相嵌式电能发射线圈以及矩形车载能量获取线圈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二、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50kW高速油冷永磁同步电机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纯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纯电动汽车国外研究现状
        1.2.2 纯电动汽车国内研究现状
    1.3 未来纯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的发展趋势
    1.4 现代技术在驱动电机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设计
    2.1 电机主要性能指标
    2.2 永磁同步电动机分类及结构特点
    2.3 材料的选择
        2.3.1 定转子铁芯材料和厚度
        2.3.2 永磁材料的选择及性能参数确定
        2.3.3 绕组材料的选择及耐温等级
    2.4 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计算
        2.4.1 定子铁芯的设计计算
        2.4.2 定子槽形的设计计算
        2.4.3 气隙确认
        2.4.4 永磁体尺寸的计算
    2.5 永磁同步电机绕组设计
    2.6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设计
    2.7 本章小节
3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分析
    3.1 电磁场基本理论
        3.1.1 麦克斯韦方程
        3.1.2 位函数及其微分方程
        3.1.3 电磁场中的边界条件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
    3.3 永磁同步电机空载磁场有限元分析
    3.4 永磁同步电机反电动势有限元分析
    3.5 永磁同步电机转矩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3.6 永磁同步电机外特性及效率分析
        3.6.1 外特性分析
        3.6.2 损耗
        3.6.3 效率
    3.7 本章小节
4 永磁同步电机温度场分析
    4.1 永磁同步电机温度场研究方法
    4.2 永磁同步电机温度场理论基础
    4.3 永磁同步电机冷却结构设计
        4.3.1 水冷结构设计
        4.3.2 油冷结构设计
    4.4 温度场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设计分析
    5.1 电机结构设计分析的方法
    5.2 永磁同步电机零部件设计
        5.2.1 信号采集器的结构设计
        5.2.2 低压信号连接器的结构设计
    5.3 永磁同步电机零部件结构优化
        5.3.1 接线端盖结构轻量化
        5.3.2 动平衡结构优化
        5.3.3 电机的装配
    5.4 超高速运行对易损结构的设计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永磁同步电机试验测试
    6.1 样机制作及性能测试台搭建
        6.1.1 样机制作
        6.1.2 试验的目的
        6.1.3 驱动电机测试台搭建
    6.2 永磁同步电机的测试
    6.3 本章小节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一 电机绕线图
附录二 电机外形图
附录三 前端盖加工图
附录四 后端盖加工图

(2)电动汽车车内电磁辐射仿真与车载巡测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1.2.2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动汽车电磁辐射及车载巡测相关理论
    2.1 电磁学基本理论
        2.1.1 电磁辐射基本理论
        2.1.2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3 边界条件
    2.2 电磁波屏蔽理论
        2.2.1 电磁屏蔽
        2.2.2 电磁辐射防护及相关标准
    2.3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辐射源选取及建模方法
    3.1 电动汽车辐射源
        3.1.1 电动汽车的组成结构
        3.1.2 电机驱动系统
        3.1.3 动力电池系统
    3.2 等效天线模型的电磁学原理
        3.2.1 导线电磁辐射原理
        3.2.2 对称阵子辐射原理
    3.3 建立辐射源等效模型
        3.3.1 正交偶极子天线
        3.3.2 平面螺旋天线
    3.4 电动汽车电磁屏蔽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汽车电磁辐射仿真
    4.1 CST电磁仿真软件
        4.1.1 CST软件介绍
        4.1.2 有限积分法
    4.2 电动汽车等效模型电磁辐射仿真
        4.2.1 车体模型建立
        4.2.2 驱动电机等效电磁模型
        4.2.3 动力电池等效电磁模型
        4.2.4 整车电磁辐射仿真
    4.3 电动汽车三维实体模型仿真验证
    4.4 电动汽车等效模型电磁屏蔽仿真
    4.5 电动汽车的电磁防护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影响因素探究
    5.1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介绍
        5.1.1 车载巡测监测技术的优势
        5.1.2 监测依据
        5.1.3 监测设备及车辆
    5.2 周围车辆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5.2.1 影响因素的识别及确认
        5.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5.2.3 研究方案
        5.2.4 实验结果
        5.2.5 结果理论分析
    5.3 架空输电线路的影响
        5.3.1 影响因素的识别及确认
        5.3.2 研究方法和内容
        5.3.3 研究方案
        5.3.4 方案实现
        5.3.5 实验结果
        5.3.6 结果理论分析
    5.4 对车载巡测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旋转气阀发动机喷油控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电控燃油喷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燃油喷射系统的控制
    2.1 喷油器简介
    2.2 喷油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结构组成
        2.2.2 工作原理
    2.3 电磁喷油器的驱动形式
    2.4 空燃比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控喷油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构成和原理
    3.2 STM32 控制电路
    3.3 电源电路
    3.4 串口通信电路
    3.5 信号采集电路
        3.5.1 喷油信号采集电路
        3.5.2 氧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
        3.5.3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
    3.6 喷油器驱动电路
    3.7 系统控制电路
    3.8 硬件电路PCB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控喷油软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核心
    4.2 STM32 微控制器总述
        4.2.1 Cortex—M3 内核简介
        4.2.2 STM32F103xx简介
        4.2.3 通用定时器(TIMx)
    4.3 MDK5 介绍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喷油MAP图采集实验程序设计
        4.4.2 系统程序初始化
        4.4.3 喷油脉宽信号处理程序
        4.4.4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程序设计
        4.4.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4.6 喷油驱动程序设计
    4.5 闭环驱动发动机运转程序设计
        4.5.1 氧传感器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4.5.2 闭环驱动程序设计
    4.6 程序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喷油控制系统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型可变气门机构设计及与发动机匹配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1.1.2 汽车保有量及发动机的挑战
    1.2 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概述
        1.2.1 连续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技术原理
        1.2.2 连续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连续可变气门系统设计及试验
    2.1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1.1 CVVLT系统的组成及关键零部件
        2.1.2 CVVLT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开发
        2.2.1 型线设计的边界条件
        2.2.2 中间摇臂型线的设计
        2.2.3 凸轮型线的设计
    2.3 型线的优化
        2.3.1 系统的运动学模型
        2.3.2 型线的优化流程
    2.4 最终设计结果及试验验证
        2.4.1 最终的设计结果及理论分析
        2.4.2 样机试验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体动力学分析及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1 CVVLT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分析
        3.1.1 多体动力学简介
        3.1.2 阀系的多刚体动力学基础
        3.1.3 系统阀系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及结果分析
    3.2 中间摇臂的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理论的基本思想
        3.2.2 中间摇臂的结构强度及模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及数值研究模型
    4.1 发动机台架试验
        4.1.1 试验样机准备
        4.1.2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
        4.1.3 试验内容和数据采集
    4.2 发动机的数值研究模型
        4.2.1 一维性能仿真模型
        4.2.2 能量平衡和热效率分析
        4.2.3 三维仿真的基础理论及仿真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变气门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及CVVLT发动机燃烧室优化
    5.1 CVVLT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1.1 系统对发动机进气过程的影响
        5.1.2 系统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5.1.3 系统对发动机能量分配及热效率的影响
    5.2 CVVLT发动机燃烧室优化方案的数值研究
        5.2.1 优化方案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攻读博士期间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5)电动轮汽车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优化设计及再生制动策略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初始设计
    2.1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设计内容
    2.2 电动轮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动力性参数的计算
    2.3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磁参数的设计计算
    2.4 初始设计电磁瞬态场的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优化设计
    3.1 混合粒子群算法简介
    3.2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3.3 优化设计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永磁同步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轮汽车再生制动分配策略
    4.1 电动轮汽车电磁与机械再生制动系统组成
    4.2 电动轮汽车电磁与机械再生制动系统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模糊逻辑的电动轮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5.1 整车动力学模型及其子系统模型
    5.2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策略模型的搭建
    5.3 联合仿真
    5.4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车载飞轮电池电机与支承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车载飞轮电池概述
        1.1.1 车载飞轮电池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车载飞轮电池的工作原理
    1.2 车载飞轮电池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1.2.1 飞轮转子
        1.2.2 磁悬浮支承系统
        1.2.3 飞轮储能电机
        1.2.4 电力电子转换装置
        1.2.5 真空室
    1.3 车载飞轮电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安排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车载飞轮电池的拓扑结构分析与设计
    2.1 车载飞轮电池的基本理论
        2.1.1 系统拓扑结构构成
        2.1.2 基于汽车工况的车载飞轮电池工作原理
    2.2 车载飞轮电池的拓扑结构方案确定
        2.2.1 车载飞轮电池的主轴放置方式及分析
        2.2.2 车载飞轮电池的拓扑结构及分析
        2.2.3 车载飞轮电池总体方案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飞轮电池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
    3.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设计特点
    3.3 基于ANSYS RMxprt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设计
        3.3.1 主要尺寸参数的计算
        3.3.2 槽、极对数选择
        3.3.3 绕组设计
        3.3.4 铁芯选择
        3.3.5 永磁体设计
        3.3.6 设计结果清单
    3.4 有限元分析
    3.5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优化
        3.5.1 飞轮电机的优化流程
        3.5.2 目标约束和参数化模型
        3.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3.5.4 多目标优化
        3.5.5 优化结果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结构设计与建模分析
    4.1 新型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结构设计和原理分析
        4.1.1 新型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结构的基本结构
        4.1.2 新型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结构的工作原理
    4.2 新型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建模
        4.2.1 磁轴承单元建模
        4.2.2 阻尼器单元建模
    4.3 新型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分析
        4.3.1 主要技术分析
        4.3.2 三自由度磁轴承径向部分力-电流/位移刚度
        4.3.3 三自由度磁轴承轴向部分力-电流/位移刚度
        4.3.4 三自由度磁轴承—阻尼装置轴向方向功率损耗分析
        4.3.5 磁悬浮转子的动态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5.2 需做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8)具有电磁滑差离合器的飞轮储能装置设计及调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用于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储能系统概述
        1.2.1 几种常用能量存储装置
        1.2.2 典型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储能系统传动机构
    1.3 飞轮储能系统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1 飞轮储能装置
        1.3.2 电磁调速机构控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用于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两级式飞轮储能装置设计
    2.1 两级式飞轮储能装置结构
        2.1.1 结构方案
        2.1.2 储能原理
    2.2 储能装置主要参数选择与校核
        2.2.1 汽车制动能量回收需求分析
        2.2.2 飞轮结构及强度分析
        2.2.3 一级飞轮设计
        2.2.4 二级飞轮设计
    2.3 两级式飞轮强度仿真分析
        2.3.1 模型的建立
        2.3.2 应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电磁滑差调速机构设计及原理分析
    3.1 电磁滑差调速传动机构组成
    3.2 电磁滑差离合器调速原理分析
        3.2.1电磁滑差离合器结构
        3.2.2 电磁滑差离合器的电磁力矩模型
        3.2.3 电磁滑差离合器的机械特性
        3.2.4 电磁滑差离合器的调速特性
    3.3 电磁调速控制系统
        3.3.1 电磁滑差离合器调速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两级式飞轮储能系统试验研究
    4.1 两级式飞轮储能系统试验方案
        4.1.1 试验原理及内容
        4.1.2 试验系统组成
    4.2 试验平台主要组成部件
        4.2.1 模拟飞轮驱动电机
        4.2.2 飞轮装置
        4.2.3 电磁滑差离合器
        4.2.4 数据采集装置
    4.3 试验运行及结果分析
        4.3.1 试验步骤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电磁滑差离合器调速控制方法优化与仿真分析
    5.1 调速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5.2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控制方法分析
        5.2.1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结构组成
        5.2.2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的稳态特性
    5.3 电流-转速双闭环调速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5.3.1 飞轮负载的数学模型
        5.3.2 电流调节器设计
        5.3.3 转速调节器设计
        5.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模糊控制改进方法分析
        5.4.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4.2 参数的模糊规则
        5.4.3 仿真过程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车内屏蔽线缆电磁辐射性能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1 汽车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2 汽车电磁兼容研究意义
        1.2.3 汽车高压屏蔽线缆的研究意义
    1.3 高压屏蔽线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干扰原理
    2.1 汽车高压系统的一般结构
    2.2 高压驱动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2.2.1 电磁辐射产生的机理:
        2.2.2 高压驱动系统辐射发射及仿真机理
    2.3 高压屏蔽线缆屏蔽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屏蔽线缆的转移阻抗计算模型分析
    3.1 转移阻抗计算模型
    3.2 解析模型对比
        3.2.1 Vance模型
        3.2.2 Verpoorte模型
        3.2.3 Kely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屏蔽线缆转移阻抗测试试验
    4.1 常用的试验方法
        4.1.1 三同轴法
        4.1.2 线注入法
        4.1.3 功率吸收钳法
    4.2 试验测试
    4.3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节
5 高压屏蔽线缆的电磁辐射性能频域仿真
    5.1 电磁仿真软件介绍:
    5.2 电磁理论基础
        5.2.1 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组
        5.2.2 多导体传输线法理论(MTL)
    5.3 高压屏蔽线缆的电磁抗扰频域仿真:
        5.3.1 仿真测试台的建立
        5.3.2 仿真平台的网格划分
        5.3.3 仿真环境的建立
        5.3.4 电磁抗扰时域法仿真
        5.3.5 电磁抗扰频域仿真结果
    5.4 高压屏蔽线缆的辐射发射频域仿真
        5.4.1 测试平台的建立
        5.4.2 测试环境的建立
        5.4.3 频域法仿真
        5.4.5 辐射发射频域仿真结果
    5.5 本章总结
6 整车高压屏蔽线缆布置仿真分析
    6.1 整车模型的建立
    6.2 线缆模型的建立
    6.3 仿真结果
    6.4 其他因素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电能发射与接收线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供电系统耦合机构
    1.3 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供电机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段短导轨级联式无线供电系统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电动汽车无线供电高频电能转换技术分析
    2.3 逆变拓扑中的补偿电路
        2.3.1 基本补偿拓扑及其能效特性分析
        2.3.2 综合补偿拓扑
    2.4 电磁耦合机构的互感理论模型
    2.5 系统线圈选材及高频状态下的等效电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能量获取线圈基本设计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电磁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3.3 车载能量获取线圈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
    3.4 车载能量获取线圈设计的新方法
        3.4.1 用于车载能量获取线圈设计的新方法
        3.4.2 车载能量获取线圈设计新方法中的参数设定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汽车供电系统电能发射线圈研究
    4.1 引言
    4.2 分段级联导轨供电
    4.3 矩形供电级联线圈电磁特性仿真分析
    4.4 阶梯形相嵌式供电导轨线圈
        4.4.1 单阶梯形相嵌式电能发射线圈
        4.4.2 新型多阶梯形相嵌式电能发射线圈理论分析
    4.5 新型四阶梯形相嵌式电能发射线圈仿真分析
    4.6 新型四阶梯电能发射线圈对应能量获取线圈的优化
    4.7 能量获取线圈抗横向偏移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简介
    5.3 实验参数设置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50kW高速油冷永磁同步电机设计与优化[D]. 冯帅.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2]电动汽车车内电磁辐射仿真与车载巡测影响因素探究[D]. 王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旋转气阀发动机喷油控制系统的开发[D]. 张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型可变气门机构设计及与发动机匹配的数值研究[D]. 周贤杰. 湖南大学, 2020(12)
  • [5]电动轮汽车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优化设计及再生制动策略分配[D]. 王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车载飞轮电池电机与支承系统设计研究[D]. 殷福嘉. 江苏大学, 2020(02)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具有电磁滑差离合器的飞轮储能装置设计及调速控制方法研究[D]. 赵小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车内屏蔽线缆电磁辐射性能仿真研究[D]. 雷雨田.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10]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系统电能发射与接收线圈的研究[D]. 左少林. 上海电机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如何减少汽车电磁污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