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领袖——元梅

唯心主义领袖——元梅

一、性灵派领袖——袁枚(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娴[1](2020)在《袁枚随园栖居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乾嘉时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社会审美文化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随园栖居范式的形成确立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与历史必然性,袁枚优游林泉、回归田园、从事商业活动、着述收徒的生活侧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在时代浪潮和人生境遇的推动下,袁枚取法高贤,挂冠归园。区别于清高、简朴的传统隐士,袁枚选择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人生道路,正所谓“所见隐士,百千万余。如先生者,与人人殊”。居住环境上,袁枚依凭个性喜好与生活需求营建随园,使“园中有我”,日常在充满闲情逸致的世俗化居游活动中获得心灵自由。随园同时被赋予开放性,成为内外沟通的“入世”之所;文学创作上,袁枚在随园潜心着述,广收弟子,交游文人,成立性灵派,实现文学理想;日常生活上,在尊重人欲的性灵观指导下,袁枚纵情声色,“红粉青山”,精致饮食,奢靡富足;为规避风险、支撑随园,袁枚践行独特的经营之道,不仅成为职业文人,“以文营商”,更广结人脉,在各式文化活动中树立起社会声誉,最后达到财名兼收、性灵思想也得以广泛传播的理想生活状态。袁枚与众不同的文人精神状态与生活模式,体现出江南文人的诗性智慧,最终形成了将实用与审美、世俗与诗性、节约与丰腴、严肃与闲情融为一体的随园栖居范式,不仅大大拓宽了中古文人精神与现实生活的空间,更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乐[2](2020)在《日本江户、明治汉诗坛的清诗受容 ——以和刻本清诗总集为中心》文中指出本文以和刻本清诗总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五章论述日本江户、明治汉诗坛对清诗的接触、认知、筛选、学习的过程,并着重探讨日本在清诗受容过程中的主动选择与审美特色。第一章主要以大庭修先生和永积洋子先生整理的舶载书目资料为文献来源,在介绍江户时代汉籍输入概况的基础上,对现存舶载书目资料中的清诗别集、总集的记录进行爬梳整理,根据整理的数据资料,对清诗东传的规模、样态、特色有所了解。另外利用《大意书》和《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两份具有解题信息的舶载书目资料,结合已有目录书及网络馆藏资源,对现今稀见的清诗别集、总集略作考述,以期补充阙失的目录、版本方面的信息。第二章根据对和刻本清诗总集目录、馆藏的调查,在侯荣川先生《日人所编清人诗歌总集叙录》的基础上,补充8种和刻本清诗总集的叙录信息及8种和刻本清诗总集的存目信息(其中6种仅有存目信息,2种待访)。根据日本编者参与程度的深浅,将和刻本清诗总集分为覆清刻本、选刻本、重编本、评点本、自选本5种,进行逐一分析,探讨日人在不同类型总集中的不同参与度,及其表现出的审美特色,并着重分析在清诗总集和刻的过程中,日人对清诗由“功利性”的利用到“本体性”的认知,再到“典范性”的学习的受容进程。第三章围绕《廿四家选清廿四家诗》探讨日人通过此总集所构建的清诗经典序列,根据对参与编选的汉诗人的身份地位、诗学活动的勾勒,并结合廿四家清人在日本汉诗坛的受容实况,确定此经典序列的可靠性。分析此经典序列体现出来的日本汉诗人对宗宋清诗与性灵清诗之偏好的形成原因,即日人在宋、清诗受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强调日本汉诗审美的自主性,其风气并非纯粹随清诗风气而转移。另外,也对日人汉诗创作中对廿四家清人的次韵、和韵、模仿之作略作举隅,证实经典清诗对日本汉诗的实际影响。第四章对《浙西六家诗钞》的两种评点型和刻本进行个案研究,肯定和刻本《浙西六家诗钞》对於推动六家诗歌在日广泛传播的重要意义。对江户、明治两位汉诗名家赖山阳、近藤元粹的评语进行类型研究,根据其对清诗的真实评价,了解其对清诗的接受程度。另外,根据对二家评语的分析,对六家诗歌的受容情况作整体的概观及具体的分析,着重解析日、清对六家诗歌的审美差异。第五章关注清代咏物诗在日本汉诗坛的受容,发掘清人编撰的大型咏物诗总集的东传与日本幕末明治汉诗坛咏物诗风尚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日人通过总集构建的清人咏物诗格局及日人在创作层面对清人咏物诗的借鉴、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日咏物诗观的相异之处,及清人咏物诗观的新变与日本咏物传统审美的不期而遇。

黄薇[3](2020)在《除却林泉总不思,红粉青山伴白头 袁枚在随园:风流才子的林下优游》文中指出若是在乾嘉时期到南京来,随园可是不容错过的地标性胜景。顾云所着的《盋山志》说江宁随园是"天下所称名园者也"。中国古代的私人园墅从来都是筑之高墙,闭门勿扰,但随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尽除围墙,任人踏入。南京是江南贡院所在地,若逢乡试,秋闱而来的士子不可胜计,加上当地民众,"合而计之,数在十万人左右……故每年园门之槛必更易一二次,盖践履太繁,

林青青[4](2019)在《王昙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昙是活跃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诗人,他深受袁枚性灵思潮影响,与孙原湘、舒位并称“乾隆后三家”。目前学术界对王昙及其诗歌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为数不多的论文也仅仅是对王昙诗歌的某一部分,比如“奇”的方面进行集中研究。较少作品对其诗歌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也缺少对艺术风格的开拓。本文以知人论世、文本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从王昙的生平、交游、诗歌题材、诗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乾嘉盛世”下的王昙。王昙出生书香世家,自小天资聪慧,有“神童”之称,看书过目不忘,兴趣广泛,这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论文按照时间顺序大略将王昙的一生分成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其中前期包括王昙少年读书和青年游历,后期则包括科举不第的惆怅、“台官之祸”的愤怒与无奈以及与金氏再婚后“才子佳人”的短暂幸福。另外王昙所生活的乾嘉诗坛这个大背景对他亦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科举艰难,人才济济,难有成就;上层统治者对于政治问题的处理;性灵思潮大行其道。第二章论述王昙的交游。王昙诗集中收录了较多与与人往来酬唱的作品,由此可见其交游范围很广,这里面涉及到的文人有袁枚、赵翼、舒位、孙原湘、陈文述、龚自珍、李尧栋、吴锡麒等。文章从王昙诗歌中追根溯源,发现他与各层次文人之间往来酬唱的内容,体会其诗歌创作与当世其他文人之间的影响。第三章对王昙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将其诗歌分为登临纪游诗、怀古咏史诗、赠答送别诗、其他类诗歌四类。登临纪游,咏山咏水,别有风趣,描绘细腻;怀古咏史诗题材选择别有特色,反复吟咏;赠答送别满含情意、感人至深。本章对各类诗歌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做出了分析。第四章是对王昙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首先王昙的诗歌擅长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所以非常适合王昙抒发自己的情感,因而他的七言古诗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其次王昙诗歌主观色彩浓厚,其中包括怀古咏史诗有选择地描绘人物和风景,在不觉中抒发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再此,王昙诗歌特有的“奇崛”之风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想象奇崛、遣词造句奇崛等。最后,王昙尤其擅长用典,他将理性用典与感性抒情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通过全面细致论述分析王昙及其诗歌,本论文对王昙的地位也做出了适当评价。王昙在诗歌创作上,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并吸收性灵思潮的创作风格,自成一家,从而在乾嘉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王昙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不仅是他真实情感的抒发,也影响了后世龚自珍等一系列文人的创作。

庞明雪[5](2018)在《《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特殊的文史地位,清代文学被冠之以“整理与总结”为特征的一代文学,此一阶段也是诗话批评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流行于清代诗坛的诸诗说亦脱胎于诗话批评的发展。作为横山一派的两位杰出门人沈德潜与薛雪,承学于叶燮的诗学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收和改造,继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思想,并分别集中呈现于二人的诗话着作《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两部诗话皆内容详实、理论深刻,在有清一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年来,虽学界对与叶燮、沈德潜、薛雪三人有关的研究成果层出迭见,考察研究之角度也涉及到多个方面,但对叶氏门人的两部诗话《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较为详细的比较研究尚有不足。笔者基于两部诗话作者共享的地域文化、同出横山一派、交游关系存在交集等共同特征,却又在吸收叶氏理论的基础上各自阐发出的诗学理论产生不同程度分歧的境况下,从二人的诗话着作入手,尝试对两部诗话所折射出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继而对二人诗学思想与清代四大诗说之间的联系作一有益考察。本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介绍了《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比较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别考察了沈德潜与薛雪二人生平经历、诗文成就、交游情况,继而对二人两部诗话的版本与体例情况进行探讨。第二章以《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的文本为基础,对二人诗学思想的相通性做了阐释。沈德潜与薛雪在推崇温柔敦厚、提倡格高调古、主张神完气厚、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等诗学思想上皆有共鸣。第三章以《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的文本为基础,对沈德潜与薛雪诗学思想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二人对涉及诗歌“源流正变”的探讨、对“古今”观念的阐释、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解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歧。第四章则进一步探讨二人诗学思想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学术思维方式与人生际遇、创作习性与审美趣味及清诗坛中所承担的角色等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周安庆[6](2017)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及其范围考略》文中指出如今人们只要谈及清代诗坛"性灵派"领袖袁枚,多半会联想到他的作品、轶事以及羁旅金陵时的寓所随园。作为一位对华夏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历史名人,2016年11月南京市政府在宁海路、广州路交汇处绿地广场上为其敬立一尊铜雕像,以供人们凭吊与追怀……

宁俊红,杨齐[7](2017)在《甘肃省图书馆藏吴镇《松厓文稿三编》述要》文中提出吴镇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代表作家,以诗名家,其散文创作在乾嘉文坛也独树一帜,有《松花庵全集》存世。《松花庵全集》有乾隆、宣统和嘉庆三个刻本,乾隆和宣统刻本流传较广,为大家所熟知,但嘉庆刻本流传不广,学界多所不知,今甘肃省图书馆有藏。嘉庆刻本收录作品最为全面,特别是《松厓文稿三编》一册,存文40篇,为吴镇晚年挚友杨芳灿所选编,所收文章大多数为吴镇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到去世之前所写,在补充了吴镇文章数量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吴镇晚年的文学创作和交游活动,也展现了西北文坛的繁荣局面,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丁功谊[8](2016)在《性灵诗学与雅正思潮的对立——清代状元李振钧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文中认为道光年间,尊经复古的雅正思潮开始盛行,性灵派无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道光九年,新科状元李振钧为士女图题诗,招致座师黄爵滋的严厉批评。李振钧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而是把题士女图诗编入诗集中,同时以诗歌表达他不入时流的决心,最终游离于京城主流诗坛。"气偶不平缘咏史,过犹可恕为多情""最爱多情清净水,不因河曲强回头",李振钧的性情之诗、寄托之作,成为清朝中后期性灵诗派的绝响。

万宁宁,刘亚璋[9](2016)在《李方膺与袁枚的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袁枚是李方膺晚年交游中的重要人物。二人初次见面于南郊勤农,再次见面时李方膺寓居金陵借园,而袁枚也在金陵随园。此后,二人频繁交往。袁枚的声名、社交、才情、思想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李方膺的艺术生活。

丁功谊[10](2016)在《李振钧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道光年间,李振钧提出论诗要从音调格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抛弃门户之见、唐宋之别,反映诗人内在的性情和寄托。在诗歌创作中,李振钧以性灵诗学为底蕴,同时转益多师,熔铸百家,表达他对纯真爱情的坚守,对科举功名的游离,以及对封建末世王朝的冷静思考,形成了深沉阔远、拗峭峻拔的独特诗风,成为嘉庆、道光诗坛的重要诗人。

二、性灵派领袖——袁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灵派领袖——袁枚(论文提纲范文)

(1)袁枚随园栖居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选择随园:“仓生如予何?大笑东山东”
    第一节 传统“非仕观”的影响
        一、高蹈远遁,性爱丘山
        二、劳动耕读,田园之乐
        三、弃官从商,隐于市肆
        四、乡居着述,设帐教学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园隐”之风
        一、“园隐”观念的成熟
        二、多元“治生”选择
    第三节 “舍官而取园”
        一、人生境遇
        二、出处之思
        三、人称于地
第二章 打造随园:“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第一节 私人空间
        一、个性建构
        二、闲情审美
    第二节 公共空间
        一、活动中心
        二、内外沟通
第三章 立性灵派:“提笔先需问性灵,风裁休划宋元明”
    第一节 随园诗兴
        一、性灵缘起
        二、性灵之声
        三、艺术特征
    第二节 主盟文坛
        一、文人交游
        二、广招女弟子
第四章 日常园居:“人欲当处,即是天理”
    第一节 食撰之乐
        一、适口为珍
        二、饮食之道
    第二节 风流本色
        一、狎妓蓄优
        二、品色护花
    第三节 江山之助
        一、游山玩水
        二、模山范水
第五章 经营之道:“人言君达人,胡为治区区?”
    第一节 山中事业
        一、多重身份
        二、文化产业
    第二节 身份经营
        一、社交网络
        二、文化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日本江户、明治汉诗坛的清诗受容 ——以和刻本清诗总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江户时代清诗舶载书目考述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期的汉籍输入
    第二节 舶载清诗别集、总集的目录学考察
    第三节 舶载书目稀见清诗别集、总集考述
第二章 和刻本清诗总集所见清诗在日本的受容进程
    2.1 和刻本清诗总集叙录
    2.2 和刻本清诗总集的类型分析
    2.3 和刻本清诗总集所见日人对清诗认知的流变
第三章 日人对清诗经典体系的建构——基於《廿四家选清廿四家诗》的考察
    3.1 《廿四家选清廿四家诗》构建的清诗经典序列之可靠性
    3.2 经典中的偏好:从宗宋到性灵
    3.3 经典序列清诗对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举隅
第四章 日人的清诗品评及与清人的审美差异—基於和刻本《浙西六家诗钞》的考察
    4.1 《浙西六家诗钞》的和刻及传播价值
    4.2 和刻本《浙西六家诗钞》所见日人的清诗品评
    4.3 和刻本《浙西六家诗钞》所见日人的审美差异
第五章 清人咏物诗在日本汉诗坛的受容
    5.1 清人编撰咏物总集的东传与日本汉诗坛咏物诗的勃兴
    5.2 清人咏物诗歌在日本汉诗坛的受容表现
    5.3 日、清咏物诗审美的不期而遇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除却林泉总不思,红粉青山伴白头 袁枚在随园:风流才子的林下优游(论文提纲范文)

“以一官易此园”,归隐随园
一造三改,随园的营造之道
风流才子的食色性也
“身后随园得保三十年,于愿已足”

(4)王昙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乾嘉盛世”下的王昙
    第一节 王昙生平
    第二节 王昙所生活的乾嘉时代
第二章 王昙的交游
    第一节 与性灵诗人的交游
    第二节 与其他文人的交游
第三章 王昙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登临纪游诗
    第二节 怀古咏史诗
    第三节 赠答送别诗
    第四节 其他诗歌
第四章 王昙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节 擅长七言古诗与七言律诗
    第二节 主体色彩 叙议结合
    第三节 风格奇崛 意境幽冷
    第四节 联翩用典 贯通情思
结语 王昙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基本情况
    1.1 沈德潜与《说诗晬语》
        1.1.1 沈德潜生平、交游与诗学渊源
        1.1.2 《说诗晬语》成书及版本情况
    1.2 薛雪与《一瓢诗话》
        1.2.1 薛雪生平、交游与诗学渊源
        1.2.2 《一瓢诗话》成书及版本情况
第二章 《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的相通性
    2.1 推崇温柔敦厚
        2.1.1 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
        2.1.2 雅正平和的诗歌内涵
    2.2 提倡格高调古
        2.2.1 宏大开阔型
        2.2.2 古朴雅致型
        2.2.3 诗骨清峻型
    2.3 主张神完气厚
    2.4 强调人品与诗品的统一
        2.4.1 人品对诗品的影响
        2.4.2 诗人自身素质的塑造
第三章 《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的差异性
    3.1 诗歌“源流正变”的探讨
        3.1.1 沈德潜:“宗正”意识,趋雅归正
        3.1.2 薛雪:接受正变之规律,避复求变
    3.2 对“古今”观念的阐释
        3.2.1 沈德潜:以复古为己任,侧重于“拟古”
        3.2.2 薛雪:反对拟古,“师古”当取其“神理”
    3.3 唐、宋诗之争的理解
        3.3.1 沈德潜:崇唐抑宋,否定宋诗
        3.3.2 薛雪:唐宋兼取,兼容并蓄
第四章 《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差异性的原因
    4.1 学术思维方式与人生际遇的差异
        4.1.1 保守习故与博通善纳
        4.1.2 人生际遇的差异
    4.2 创作习性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4.3 清诗坛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及其范围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风流才子的生平事略
图画世界中的秀美景致
随园故址之大致范围

(7)甘肃省图书馆藏吴镇《松厓文稿三编》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松花庵全集》版本及着录辨析
    1.《松花庵全集》版本简介
    2.《松花庵全集》着录情况辨析
二、《松厓文稿三编》简述
    1.《松厓文稿三编》的形制和编选
    2.《松厓文稿三编》中的作品写作时间
三、《松厓文稿三编》与吴镇的交游
    1.《松厓文稿三编》的评点与陇右作家群
    2. 吴镇和乾嘉文坛名家的交流

(8)性灵诗学与雅正思潮的对立——清代状元李振钧诗歌的文学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性灵的传承———李振钧的诗学思想
    (一)李振钧对性灵诗学的深化
    (二)李振钧对性灵思想的超越
二、座师的指斥———李振钧面对的责难
三、孤独的坚守———李振钧的诗学选择
四、性灵的绝响———李振钧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9)李方膺与袁枚的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往经历
    (一)初次结识
    (二)“三仙出洞”
二、袁枚对李方膺艺术生活的影响
    (一)袁枚的名气为李方膺提供一定知名度
    (二)袁枚的社交拓宽了李方膺的人际交往圈,有助于他更好地进行艺术交流
    (三)袁枚的诗论思想与李方膺的绘画思想不谋而合
    (四)袁枚通达率性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排遣李方膺处世时的消极情绪

四、性灵派领袖——袁枚(论文参考文献)

  • [1]袁枚随园栖居范式研究[D]. 陈思娴.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日本江户、明治汉诗坛的清诗受容 ——以和刻本清诗总集为中心[D]. 王乐. 上海大学, 2020(02)
  • [3]除却林泉总不思,红粉青山伴白头 袁枚在随园:风流才子的林下优游[J]. 黄薇. 国家人文历史, 2020(05)
  • [4]王昙及其诗歌研究[D]. 林青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1)
  • [5]《说诗晬语》与《一瓢诗话》诗学思想比较研究[D]. 庞明雪.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及其范围考略[J]. 周安庆. 东方收藏, 2017(10)
  • [7]甘肃省图书馆藏吴镇《松厓文稿三编》述要[J]. 宁俊红,杨齐. 文献, 2017(04)
  • [8]性灵诗学与雅正思潮的对立——清代状元李振钧诗歌的文学史意义[J]. 丁功谊.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9]李方膺与袁枚的交往研究[J]. 万宁宁,刘亚璋. 美与时代(中), 2016(06)
  • [10]李振钧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J]. 丁功谊.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标签:;  ;  ;  ;  

唯心主义领袖——元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