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一、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凤,鹿秀娟,蒋丹,张莉[1](2022)在《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医院收治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选取2020年7—12月医院收治的40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予以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疼痛以及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min时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毕、术后1 d时IL-6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 d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程度、负性情绪和炎症反应。

蔡馨,宋宇娟,蔡忠香,肖莹,程志,王志维[2](2022)在《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术式,可在体外循环或非体循环下进行,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较易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需在心脏停搏的前提下进行。目的比较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出院时间、植入支架支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前、术后1 d心功能指标[心脏指数(CI)、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I)、右心室做功指数(RVSWI)]。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出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前CI、LVSWI、RVS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CI、LVSWI、RVSWI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CI分别高于本组术前,LVSWI、RVSWI分别低于本组术前(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较高。

郑亦涵[3](2021)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POAF)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建立OPCAB-POAF动态列线图模型,为POAF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内容:收集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将收集的资料按POAF诊断标准分成POAF组和Non-POAF组进行统计描述和差异性分析,继而进行回归分析探究OPCAB-POAF的危险因素;根据OPCAB-POAF的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Nomogram),生成动态网页版,构建OPCAB-POAF的评分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方法:本研究系病例对照研究,回顾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择期行单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56例。按照POAF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POAF组(n=101)和Non-POAF组(n=355),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查。对单因素筛查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动态Nomogram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验证模型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Bootstrap内部验证法、绘制Calibration曲线以及计算C-index指数来验证该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总体发生率为22.15%;2.单因素筛查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史、既往PCI史、NYHA分级≥III级、左室射血分数<55%、左房内径增大(>35mm)、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与OPCAB-POAF的发生有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既往PCI史、左房内径增大(>35mm)和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是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4.运用R语言建立OPCAB-POAF风险评分的动态Nomogram模型,ROC曲线证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Bootstrap内部验证法、Calibration曲线及C-index指数证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区分性。结论:1.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既往PCI史、左房内径增大(>35mm)和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2.根据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动态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杨立猛[4](2021)在《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缺血性心脏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与带来的挑战日趋明显,我国CABG手术量在不断激增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按照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技术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术(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Off-pump CABG)。相比于On-pump CABG,既往研究认为Off-pump CABG对于主动脉钙化严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有益于患者术后预后,与此同时Off-pump CABG存在手术过程不利于完全再血管化的不足。随着近年来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麻醉技术与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两种术式存在的优势在逐步地接近。目前,对于需要进行CABG的患者,哪种手术方式更利于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存在很大的争议。迄今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大的两项临床对照研究包括ROOBY研究(NCT00032630)和 CORONARY 研究(NCT00463294)。2009 年 A.L.Shroyer 教授领导组织了 ROOBY研究,该随机对照单盲研究共入选美国国内18家心脏中心研究人群数量达到2203例CABG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Off-pump CABG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不及On-pump患者,5年随访结果显示Off-pump CABG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On-CABG患者,数据未比较5年的桥血管通畅率。2012年Lamy教授组织的CORONARY研究包括了 19个国家79家研究中心,阜外医院作为之一参与了该项研究。与ROOBY研究不同,CORONARY研究对外科手术医生有更严格的入选标准以免除术者手术技术对研究结果的干扰。CORONARY研究分析术后30天与术后5年的临床结果,显示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在死亡、再次心梗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无差异,未对桥血管通畅率情况进行分析报道。ROOBY研究和CORONARY研究结果均在NEJM杂志上发表,然而两者结论差距较大。以上两大研究随访时间为术后5年,仅反映术后中期两种术式的不同临床结果;同时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是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然而两项研究5年随访中均未进行探讨。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CABG患者术后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随访分析工作,以期揭示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远期临床结果的差异,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第一部分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对比目的:既往研究关于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临床结果对比存在争论,这些研究主要报道术后早期与中期的随访结果缺乏远期随访数据。本研究旨在通过远期随访,比较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术后远期主要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在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间,作为阜外医院参会与的CORONARY研究的一部分,349名患者被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卒中。结果:349名参与研究的患者中体外循环组174例(On-pump CABG组),非体外循环组175例(Of-pump CABG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5±1.7年。On-pump CABG组患者与Off-pump CABG组患者远期临床结果比较显示On-pump CABG患者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Off-pump CABG组:全因死亡率(13.8%vs 15.4%,95%置信区间:0.48-1.60,P=0.65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7%vs 2.3%,95%置信区间:0.17-3.40,P=0.708),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2.9%vs 4.6%,95%置信区间:0.20-1.93,P=0.402),卒中(7.5%vs 8.6%,95%置信区间:0.40-1.87,P=0.705),未达到统计学显着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在远期生存率(log-rank test P=0.643)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免除率(log-rank test P=0.306)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本研究样本有限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两种术式临床结果对比研究中桥血管通畅率的数据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评估术后桥血管病变情况需进行影像学检查随访难度大相关。本研究通过随访分析CABG术后桥血管情况,比较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术后远期桥血管通畅率情况并分析桥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电话邀请的方式,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技术对阜外医院参与CORONARY研究的34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收集的影像学资料随机交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进行分析判读确定桥血管的通畅情况。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桥血管发生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完整临床数据,平均随访时间为 6.7±1.7 年。其中 On-pump CABG 组 99 例,Off-pump CABG 组 107 例。206 例患者共接受了 723根血管桥,桥血管通畅率在On-pump CABG组患者与Off-pump CABG组没有统计学差异(87.4%vs 88.9%,P=0.527),全部206患者中后降支的闭塞率远高于其他桥血管的平均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前高脂血症与桥血管发生闭塞独立相关(Odds Ratio[0R]2.26,95CI 1.15-4.43,P=0.018)。结论:本研究提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相比,远期桥血管通畅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后降支桥血管更容易发生闭塞,术前高脂血症是桥血管发生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喆[5](2021)在《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中低左室射血分数(EF40%~49%)的患者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EF≥50%)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相关临床数据有无差异,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中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根据术前心脏彩超数据分为中低射血分数组(EF40%~49%)和正常射血分数组(EF≥50%)。中低射血分数组患者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经心脏超声测量术前EF值均为40%~49%之间。正常射血分数组患者237例,男性175例,女性62例,经心脏超声测量术前EF值均≥50%。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累及左主干病变情况、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陈旧心梗病史、陈旧脑梗病史、PCI治疗史并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筛选患者,尽量消除术前相关因素的混杂偏倚。记录两组患者桥血管数目、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术后是否使用IABP、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并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术前EF、LVDD与术后一周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过程中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情况,术中中转CPB较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更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射血分数与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提升冠心病患者EF,降低患者LVDD,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这一临床疗效在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上表现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中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术中中转CPB的比例增高,相应手术风险便有所提高,死亡率与正常射血分数患者无显着差异,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射血分数患者相比有所提高。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可显着提高EF,明显减小LVDD。对中低射血分数患者,CABG术的可行性好、近期效果显着,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王立,张婷,郑霄,吕向妮,徐学增[6](2020)在《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3月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组49例和体外组38例,非体外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组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非体外组监护室观察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体外组,出血量少于体外组(P<0.01)。术后,非体外组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血肌酐、尿素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脑钠肽均低于体外组,且肌酐清除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高于体外组(P<0.05)。非体外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体外组(P<0.05)。随访2年,非体外组胸闷和心绞痛症状、新发ST-T改变发生率显着高于体外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疗效较佳,对心肌功能、肺功能及肾功能的损伤低于体外循环治疗,但远期胸闷和心绞痛症状、新发ST-T改变发生率较高。

魏一鸣[7](2020)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临床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某院收治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实施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李召水[8](2020)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HCR)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年内的临床结果,探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60例通过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按照1:1的比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术中、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3年,比较3年内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绘图可视化处理,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HCR组相对于OPCAB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短(210.5±67.2min VS 252±53.8min,P=0.0035),手术切口创伤较小(6.3±0.9cm VS 17.3±2.5cm,P<0.0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36.7±86.9ml VS260.2±175.8ml,P<0.0001)。HCR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少(198.5±63.6ml VS382.3±139.3ml,P<0.0001)。与OPCAB组患者相比,HCR组有着较少的输血需求,输血例数(35%VS 68.3%,P=0.0003),输注的红细胞量(1.2±0.9U VS 2.8±1.1U,P<0.0001),血浆输入量(233.2±127.2ml VS 533.1±266.3ml,P<0.0001)。HCR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5.6±0.8h VS 9.3±8.1h,P=0.0067),心脏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较短(28.1±10.6h VS 54.7±25.3h,P<0.0001),总的住院天数较少(18.5±3.8d VS 23.3±7.9d,P=0.0006)。两组围术期间不良事件如围手术期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后肾衰、术后新发房颤、二次开胸止血、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之间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HCR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38.3%VS 96.7%,P<0.0001),且有着显着的差异。在随访的3年内,两组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P(log-rank)值分别为0.65、0.36,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有着更出色的围术期表现,并且可提供相似的中期随访结果。

党志侨[9](20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类心脏病[1]。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冠心病患病率为1%(城乡合计),冠心病死亡率在人群总死亡中占比15.2%,在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占比37%。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其中高龄冠心病患者比例也在增加[1]。当前证据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然是大部分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金标准”治疗方法[2]。然而高龄、体外循环仍然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3]。同时,高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较高,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本论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并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特点,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开展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提供有临床价值的经验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具有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共126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34例;年龄为(61.4±3.9)岁,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老年组(≥70岁)和对照组(<70岁)。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冠脉搭桥术前准备,术中常规经正中胸骨切口入路,采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脏表面局部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辅助完成手术。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合并基础疾病、心脏彩超评估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再血管化桥支数;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随访,通过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共126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患者死亡3例,其中老年组2例,对照组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虽然老年组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1±0.4与 3.0±0.8,P>0.05),但老年组手术时间(176.5±31.1 min 与 189.2±36.2 min,P<0.05)及血管桥吻合数量(2.8±0.5与3.0±0.6,P<0.0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使用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的比例(87.8%与 92.9%,P>0.05)、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233.9±52.7 ml 与 212.3±65.6ml,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4.9±15.5 h 与 20.4±12.4h,P>0.05)、ICU 停留时间(31.6±23.9 h 与 25.7±19.0 h,P>0.05)、术后住院时间(14.8±9.3 d与12.6 ± 7.6d,P>0.05)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老年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均较低(4.8%与1.1%,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均无心脏事件死亡,两组术后6月时LVEDD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1.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够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安全进行,尤其是高危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2.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率高,但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术后6个月内随访患者预后良好。3.老年高危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早期临床疗效,远期冠脉血管通畅率和死亡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张瑜[10](2020)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新发房颤(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可导致患者血栓形成,造成栓塞,甚至出现脑卒中,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成本,术后死亡率也可升高。本试验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新发房颤的相关因素分析,明确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前进行防治,降低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有效地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2020年于我院行单纯性CABG术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202例,发生POAF41例,未发生POAF161例。男性151例,女性51例,年龄37~77(平均62.06±7.23)岁,肥胖者72例,高血压146例,糖尿病77例,高脂血症40例,吸烟史65例,COPD2例,合并外周动脉血管病29例,脑梗病史33例,心梗史22例,围术期心梗15例,PCI病史23例,根据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分为POAF组与非POAF组,通过对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资料分析,得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描述满足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否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POAF的危险因素,所有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2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POAF41例(发生率20.29%),非POAF161例。通过比较POAF与非POAF组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内径、术前空腹血糖、术前血钾值、术后红细胞输注量、ICU滞留时间的差异对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左心房前后径、术前空腹血糖、ICU滞留时间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而术前相关因素: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外周动脉血管、脑梗史、心梗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吸烟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术前血肌酐值;术中相关因素:体外循环、乳内动脉应用、搭桥支数、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术中血浆输注量;术后相关因素:术后第一次血钾值、术后最高血肌酐值、术后血浆输注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围术期心梗、术后脑梗、术后急性肾功不全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内径、术前空腹血糖、术后红细胞输注量、ICU滞留时间的的差异对于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数值越大越容易发生POAF。2.术前血钾值的差异对于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有统计学意义,数值越小越容易发生POAF。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术前空腹血糖升高、ICU滞留时间延长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论文提纲范文)

(1)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2.4 两组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2)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出院时间
    2.2 植入支架支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费用
    2.3 心功能指标
    2.4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3)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OAF统计描述
    2.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OAF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3 讨论
    3.1 OPCAB-POAF的总发生率
    3.2 OPCAB-POAF的危险因素
    3.3 POAF的风险评分模型
    3.4 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部分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对比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手术医生入选标准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
        3.2 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患者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3.3 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心脑血管事件免除率
        3.4 CABG患者远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术者入选标准与手术方法
        2.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率的评估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的基线资料
        3.2 On-pump CABG与Off-pump CABG患者远期桥血管通畅率
        3.3 CABG患者远期桥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的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教育经历
    工作与培训
    研究领域
    已发表论文
致谢

(5)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中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手术指标比较
    2.2 手术前后心肌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2.3 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2.4 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5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6 远期预后分析
3 讨论

(7)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8)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偏倚控制
    1.5 观察指标
    1.6 手术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HCR组与OPCA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
    2.2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情况对比
    2.3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情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高小凤,鹿秀娟,蒋丹,张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1)
  • [2]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 蔡馨,宋宇娟,蔡忠香,肖莹,程志,王志维.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01)
  • [3]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D]. 郑亦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临床结果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研究[D]. 杨立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D]. 朱喆.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 王立,张婷,郑霄,吕向妮,徐学增.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12)
  • [7]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临床探讨[J]. 魏一鸣.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08)
  • [8]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D]. 李召水. 青岛大学, 2020(01)
  • [9]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D]. 党志侨.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