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一、试论民营企业国际化(论文文献综述)

汤玮晨,王丹[1](2021)在《双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经营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在双循环背景下,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样本探讨公司治理、高管背景和"一带一路"可能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民营企业出口规模正向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当企业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和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以及高管具备海外背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得以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地,基于企业海外建立子公司数量衡量企业国际化速率,构建三次方非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企业国际化速率与经济效益间存在门槛效应。即在国际化速率较低和较高的两个阶段,企业国际化速率的提升能增加企业经营绩效,而当企业国际化速率处于中等水平时,企业绩效随国际化的增长反而有所减慢。研究成果拓展了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为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及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指引。

权力[2](2021)在《社会网络视角下四川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研究 ——以KL药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杰[3](2020)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日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外投资合作是中国宏观经济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国际化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与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度变革,国际市场面临新的发展际遇,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为提升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其允许企业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生产能力,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如今,国际化已成为民营企业良好运营及拓展美好未来前景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国际化与绩效都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机理和调节效应也是学术界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民营企业如何提升国际化绩效,坚持创新发展,保持良好的国际化节奏,引领国际合作的价值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制度背景、理论研究、问卷调研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新时代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更好的推进国际化作了深入探究,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在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绩效的影响,并从宏观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到微观层面的民营企业高管海外经历、民营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共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从政策层面及企业层面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旨在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具有创新意义。本文以近年来国际化发展较快中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在选题上具有创新性。二是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写作过程中,对在国际化发展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调研走访,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三是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结论为基础,以2005年至2019年15年间从事海外经营的多家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开展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对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加快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导论与理论研究。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即有助于企业建立新的收入来源、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业务增长、访问全球人才库、寻找新的全球客户以及利用东道国政府优惠政策获得外国投资机会。明确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对企业国际化、企业经营绩效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经营绩效理论、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度梳理,主要包括:梳理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及其发展,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等企业国际化理论;从会计指标体系、市场指标体系、综合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经营绩效;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企业国际化与其绩效的关系主要呈现正相关、负相关、U型、倒U型、S型及N型等。第二部分(第3章)介绍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企业国际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产品国际化、经营国际化和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是指企业在本土研发和生产,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逐步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完全国际化,企业自身逐步转化为品牌管理者和持有人。本文从三次层次分析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演进模式。从外源和内源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同时,本文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法向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运营的我国民营境外投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共回收727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详见文末附件)。旨在从企业基本信息及国际化经营业绩、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对母国及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诉求及建议三个方面探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国际化意愿,民营企业对海外经营绩效的满意度较高,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但企业管理层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且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在财务金融风险防控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金融、法律等支持平台有待完善。第三部分(第4章)是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部分结合中国民营企业调研问卷的结果,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并以问卷调研与访谈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高管海外经历及内部风险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本文共提出4个假设,即假设1在国际化的低水平和高水平下,企业经营绩效随着国际化程度提升而提升,而在国际化的中等水平上,绩效则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而下降。假设2、3、4是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高管海外经历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即假设2“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3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4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第四部分(第5-6章)分别对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和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选择2005年至2019年间开展企业国际化的20614个民营企业作为样本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选用OFDI和出口两个指标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衡量国际化程度,采用非线性模型、双门槛门模型、线性模型分别对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验证假设1成立。同时,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假设2、3、4均成立。第五部分(第7章)为结论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内外两种力量共同驱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呈现波动型关联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显着的提升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化的经营绩效;高管海外经历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绩效提升;较好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能够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绩效。基于研究结论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在政府层面,完善投资保护协定等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制度规范和服务体系;全面构建法律、税收等支撑体系;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形象,降低舆情风险;尽快形成定位科学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品牌形象策略,减少“走出去”的舆情主客观风险。在企业层面,多方合作,降低投资风险;储备人才,建设更加国际化的高管团队;科学管控,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国际化策略。

王跃生,张羽飞[4](2020)在《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势、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转向更加注重提高合作质量、创新合作模式、提升经济效率方向发展。民营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目前,民营企业在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尚面临融资落实困难和外汇管制严苛、绿色发展意识有待提高、辅助网络建设尚不完善、人力资源短缺较为突出等问题与挑战。从异质性企业理论视角看,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包括:鼓励投融资机制创新,降低国际化成本;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强调绿色国际化经营;推动信息渠道与服务平台构建,促进信息交流与技术积累;重视专业化人才储备与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夏元宵[5](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下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刻的调整下,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深度整合国际市场、促进国际经济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推动全球资源高效配置为目的,联动亚欧非沿线国家经济政策融合,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的利益共同体。我国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零起步到如今占比GDP60%的重大突破,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艰辛成长。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更应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全面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诸多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衰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支持不足、民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限等都是阻碍民营企业国际化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有代表性民营企业如:华为集团、传化集团、华立集团、雅戈尔集团等国际化发展模式,来探索“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和趋势研究。从机遇与挑战并存视角,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实现的路径,一是国际化模式规避部分全球性常规问题,二是传统型国际化模式高效地推进我国对外政策落实,三是时代型模式能跳跃性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刘芸华[6](2020)在《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点产业政策一直是各国政府提升生产效率、加快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OECD,1975)。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实施重点产业政策也是其在短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并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普遍做法。重点产业政策将为特定产业带来显着的政策优势,进而导致特定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发展环境、资源要素等方面出现结构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将反作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其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在于,特定产业中的企业既可以受益于土地租用、专项补助、税费减免等优惠,还可以受益于选择性产业政策所带来的向好预期,得到市场资源要素的青睐。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各国经济复苏放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为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带了巨大不确定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一带一路”合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阶段,在这一重要背景下,厘清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梳理文献时发现,现有关于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要么基于国际化程度视角探讨制度环境的作用、要么从企业国际化动态发展视角考察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效应。鲜有文献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绩效、进入国际市场的状态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等视角全面系统地探讨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从企业国际化程度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就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深度和国际化广度等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考察,厘清产业政策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入、退出和存活,以及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等影响效应。通过系统全面地探讨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效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已有的相关研究,还为政府和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更加详细地指导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地,本文根据“特征事实-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我国产业政策和企业国际化的特征事实可以发现:(1)产业政策往往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政府手段干预经济运行,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2)从我国产业政策整理结果来看,重点产业较为集中。省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中提及的重点产业重合度较高,但是不同省份选择重点支柱产业时,也会考虑本省的产业优势与经济发展情况。(3)从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来看,企业国际化深度从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趋势,我国企业国际化广度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4)“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并且国际化企业个数和重点产业政策个数基本呈现显着的平行趋势,在一定程度表明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可能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特征事实分析,可以看出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基于特征事实描述,本文进行以下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第一,本文以2001-2015年中国国际化企业数据为样本,在制度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框架分析中,提出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假设,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考察我国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绩效这一静态维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产业政策显着提高了企业国际化深度,但对企业国际化广度没有显着影响。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从作用机制来看,产业政策实施背景下单一政策工具对于企业国际化程度无显着影响。(3)产业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因地制宜”特征,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更显着。(4)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产业政策仅对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显着为正。(5)从地区异质性看,产业政策能显着提高东部地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收入,但对东部地区企业的海外扩张没有影响。产业政策对中部地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收入没有显着影响,但对中部地区企业的海外扩张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于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深度和广度均没有显着影响。第二,本文基于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动态数据,以生产折衷理论、跳板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等为理论基础,分别考察我国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进入、退出、存活等动态维度的影响,并从企业类型、所在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产业政策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没有影响。从三类产业政策类看,地方主导的产业政策能够促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带有中央色彩的产业政策会抑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2)产业政策整体上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没有影响,而“中央提及,同时地方未提及”重点产业政策会抑制国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此外,整体上产业政策会促进对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地方主导的产业政策能够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带有中央色彩的产业政策会抑制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3)总体上看,产业政策对企业退出国际市场没有影响。但重点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退出国际市场表现显着的抑制作用,对非国有企业和非东部地区企业退出国际市场没有影响。(4)产业政策能显着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存活时间。但产业政策仅对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三,在异质性企业理论、内部化理论和渐进国际化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本文根据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继续分析,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出口进入、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进入和转型进入(从出口转向OFDI)三种维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如下:(1)产业政策提高了企业做出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决策的可能性,并且当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战略上保持一致时,才能显着促进企业出口的可能性。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战略上不一致时,会导致企业出口概率的下降。(2)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对于生产率低的企业,产业政策可以支持其出口,而不是在国内市场生产经营。(3)产业政策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而言,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推动作用最大。对不同地区企业而言,产业政策对中部地区企业出口决策的推动作用最大。(4)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容易克服东道国不确定性风险,从而提高了企业以OFDI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5)对于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更可能以O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从不同地区来看,产业政策显着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以OFDI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显着抑制了中部地区企业以OFDI进入的可能性。(6)产业政策对企业向OFDI转型决策将会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随着企业出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来看,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由出口向OFDI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大。从不同地区来看,产业政策显着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由出口向OFDI转型,显着抑制了中部地区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由出口向OFDI转型。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对于政府而言,(1)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谨慎使用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作用;(2)政府应依据企业间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国际化,尤其是针对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企业;(3)激发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合力”,提高产业政策的整体驱动作用。对于企业而言,(4)企业国际化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应遵循渐进式市场进入的规律;(5)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应依据产业政策向OFDI理性转型。

魏诗嫚[7](2020)在《政府持股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十年中,新兴市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自2001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政策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国。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然而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过于强调垄断优势的作用,已无法解释未获得垄断优势的新兴市场企业出现的快速国际扩张现象。本文从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层面分析了政府持股对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扩张速度的影响。结合企业年报和CSMAR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最终我们选取508家具有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至2017年期间5080条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1)政府持股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速度正相关;(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和行业中民营企业比例负向调节了政府持股与对外直接投资扩张速度之间的关系;(3)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正向调节了政府持股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张速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进程并非遵循传统路线,而是呈现出一种加速跳跃的形式。传统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基于该公司的所有权优势,然而已有研究大多认为,新兴市场跨国公司不具有所有权优势。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市场企业——具有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中国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制度理论和企业资源两个维度,考察政府持股和对外直接投资速度之间的影响,拓展了国际商务文献对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解。本研究的实践意义。贸易保护主义与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冲击着国际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应对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于中国这一典型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由于缺乏所有权优势,如何在只拥有较少资源和优势的前提下与具有所有权优势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竞争?在新兴经济体中,由于市场机制薄弱,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充当市场失灵的替代品,决定企业的对外投资战略选择。除政府赋予的关键资源外,国家特定优势如母国市场、行业以及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张速度存在何种影响?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明晰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构想,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逻辑,对指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胡彬[8](2020)在《高管认知、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运营的脚步在进一步加快,贸易伙伴和出口结构都在不断调整,其中民营企业出口额度已超过半壁江山,作为中国最优质的民营企业代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具有很强代表性,高阶梯队理论认为:高管认知对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影响企业绩效。国际化经营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经营边界、竞争环境以及竞争优势,面临来自不同文化、地域以及不同水平的竞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高管团队如何应对经营和竞争环境的复杂变化,是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的重要难题。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高管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国际化战略的影响,或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然较少研究高管认知,国际化战略,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鉴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将高阶梯队理论的分析框架纳入到国际化战略研究中,引入注意力基础观,结合中国企业的所处的现实背景,选取2011-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180家民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年报进行文本内容分析,深入探讨三者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到国际化战略决策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情境,本文引入两职合一来探讨调节作用。本文运用研究软件QSR Nvivo11.0与SPSS 25.0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高管认知对国际化战略的深度和节奏具有正向影响。第二、高管认知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第三、国际化战略的深度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国际化战略的节奏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第四、国际化战略在高管认知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第五、相较于在两职合一,两职分离的情况下高管认知对国际化战略的正向影响更显着。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高阶梯队理论,为组织战略领导与国际化战略交叉研究提供思路,还为企业高管开拓国际化战略提供合理说明,引导企业主动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推动国际化的进程,对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唐洪娟[9](2020)在《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 ——同构视角下所有权与国际化的联合调节效应》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是企业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力,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家通过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的政府补贴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全球竞争优势。然而,当前大量实践表明,政府补贴对不同企业的激励效果存在显着差异。所有权和国际化扩张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必然会对其中的差异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的研究往往将它们隔离分析,缺乏对其联合效应的关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厘清全球竞争环境下,所有权和国际化程度对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以及不同国际化程度下这种影响关系的变化。因此,本文从同构的视角探索了国际化和所有权对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动态影响机制。本文以沪深A股1165家高技术制造企业与汽车制造业2011-2015年4343个运营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22.0与Stata12.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内生性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本文还引入两个工具变量,运用2SLS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2)相比国有企业,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大;(3)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加强;(4)所有权对政府补贴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国际化程度的联合影响;当国际化程度低时,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当国际化程度高时,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激励作用缩小差距。结论表明: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同构行为,可以有效减缓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内部管理劣势,从而促进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同构的视角揭示了企业国际化扩张对补偿所有权内部管理劣势的积极影响,也为新兴市场补贴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技术创新战略实践提供了决策依据。

李国敏[10](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试论民营企业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民营企业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1)双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经营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和数据
    2. 模型设定和主要变量的定义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1. 民营企业国际化和经济绩效
    2. 稳健性检验
    3. 异质性检验
四、拓展讨论
五、结论与建议

(3)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2.1.2 企业经营绩效的界定
    2.2 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2.2.2 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广度及综合测量指标体系
        2.2.3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2.4 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相关关系
        2.2.5 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
    3.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演进模式
        3.1.1 “产品国际化”发展模式
        3.1.2 “产品国际化”加速发展
        3.1.3 “产品国际化”模式与“经营国际化”模式共同发展
        3.1.4 “经营国际化”加速发展
        3.1.5 “品牌国际化”模式逐步兴起
    3.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驱动因素
        3.2.1 外源性驱动因素
        3.2.2 内源性驱动因素
    3.3 对超过700 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
        3.3.1 问卷调查及调研访谈工作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查及调研访谈主要结论
    3.4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阻力的进一步探析
        3.4.1 投资保护协定等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完善
        3.4.2 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3.4.3 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需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4.4 文化差异导致民营企业国际化管理和东道国社区融合方面存在困难
        3.4.5 金融、法律等国际化服务支持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4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企业国际化影响绩效的理论分析
        4.1.2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
        4.2.1 “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2 高管海外经历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 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构建
        5.1.1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N型关系的模型构建
        5.1.2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关系的双门槛模型构建
        5.1.3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与绩效关系的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3 实证结果
        5.3.1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N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5.3.2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关系双门槛模型实证结果
        5.3.3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
6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影响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1.1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1.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1.3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6.2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2.1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2.3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6.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3.1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3.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内外两种力量共同驱动
        7.1.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仍面临风险与挑战
        7.1.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呈N型相关关系
        7.1.4 “一带一路”倡议显着提升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国际化的经营绩效
        7.1.5 高管海外经历促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
        7.1.6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
    7.2 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7.2.1 对政府有关部们的建议
        7.2.2 对企业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地调研受访者名单
附录 B:调查问卷样本
附录 C:调研访谈提纲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势、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优势
    (一)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拥有属性和身份等制度优势
    (二)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三)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自身国际化发展基础优势
二 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融资落实困难和外汇管制严苛的融资新困境
    (二)绿色发展意识有待提高
    (三)辅助网络建设尚不完善
    (四)人力资源短缺较为突出
三 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降低国际化成本
    (二)增强绿色国际化经营意识,加快绿色技术创新
    (三)推动信息渠道与服务平台构建,促进信息交流与技术积累
    (四)重视专业化人才储备与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概述
    2.1 “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2.1.1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背景
        2.1.2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2.1.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2.2 “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
        2.2.1 更加自由化、国际化的贸易规则
        2.2.2 标准统一、自由便利的投资规则
        2.2.3 更加公平、高效、开放、安全的国际金融规则
        2.2.4 新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
    2.3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2.3.1 促进全球新经济增长带
        2.3.2 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
        2.3.3 创新区域新型合作模式
第三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特征
    3.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早期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1)
        3.1.3 改革开放中期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92-2011)
        3.1.4 “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3.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区域性特征
        3.2.1 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3.2.2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3.2.3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3.2.4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3.3 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因素
        3.3.1 企业家对国际商机的认识
        3.3.2 国际化初始期的资源要求
        3.3.3 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战略
        3.3.4 国际化的时间与企业绩效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与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4.1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机遇
        4.1.1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4.1.2 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增强国内国际产业联动效应
        4.1.3 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提高自身争竞力
        4.1.4 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4.2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挑战
        4.2.1 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经济衰退
        4.2.2 境外投资保障支持条件不健全
        4.2.3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4.3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发展趋势
        4.3.1 国际化模式克服全球性问题
        4.3.2 传统型模式落实政策面保障
        4.3.3 时代型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对策分析
    5.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案例分析
        5.1.1 华为集团:技术创新铸就了新辉煌
        5.1.2 传化集团:外企合资的新范式
        5.1.3 华立集团:多元化投资的典范
        5.1.4 雅戈尔集团:中国的皮尔卡丹
        5.1.5 民营企业国际化典型案例启示
    5.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路径分析
        5.2.1 政府营造企业国际化的良好环境
        5.2.2 民营企业传统型国际化模式
        5.2.3 民营企业时代型国际化模式
    5.3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分析
        5.3.1 适应国际环境变化
        5.3.2 推进国家政策落实
        5.3.3 促进民营企业创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框架及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与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
        1.3.2 “典型化事实”分析方法
        1.3.3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
        1.3.4 面板数据的Tobit 模型和Probit 模型
        1.3.5 生存分析法
    1.4 研究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综述
        2.1.1 企业国际化定义与内涵
        2.1.2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
    2.2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相关研究
        2.2.1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度量
        2.2.2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2.3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动态的相关研究
        2.3.1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进入、退出决策
        2.3.2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存活时间
    2.4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决策的相关研究
        2.4.1 国际化进入路径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从出口向OFDI决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对现有相关文献的评述
3.中国产业政策演进发展的特征事实
    3.1 产业政策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3.2 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度背景及发展过程
        3.2.1 产业政策的引入尝试(1978~1993 年)
        3.2.2 产业政策的全面推行(1994~2001 年)
        3.2.3 国际环境交互影响下的产业政策发展(2002~2012 年)
        3.2.4 “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新发展(2013 年至今)
    3.3 重点产业政策的整理与现状分析
        3.3.1 重点产业政策整理方法
        3.3.2 重点产业政策的发展现状
    3.4 本章小结
4.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典型事实
        4.2.1 整体发展现状
        4.2.2 分地区发展现状
        4.2.3 分行业发展现状
        4.2.4 企业国际化与重点产业政策
    4.3 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的典型事实
        4.3.1 数据筛选与整理
        4.3.2 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从出口向OFDI转型的基本状况
        4.3.3 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从出口向OFDI转型的特征事实
    4.4 本章小结
5.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5.1.1 理论基础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5.2.2 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基准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分析
        5.3.3 机制检验
        5.3.4 异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动态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6.1.1 理论基础
        6.1.2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构建
    6.3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进入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基准回归结果
        6.3.2 稳健性分析
        6.3.3 异质性分析
    6.4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退出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基准回归结果
        6.4.2 稳健性分析
        6.4.3 异质性分析
    6.5 产业政策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国际市场存活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5.2 回归结果
    6.6 本章小结
7.产业政策对企业国际化不同进入路径决策的影响分析
    7.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7.1.1 产业政策、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进入决策
        7.1.2 产业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OFDI进入决策
        7.1.3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转型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7.2.2 模型构建
    7.3 产业政策与企业出口进入决策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基准回归结果
        7.3.2 机制检验
        7.3.3 异质性分析
    7.4 产业政策与企业OFDI进入决策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基准回归结果
        7.4.2 机制检验
        7.4.3 异质性分析
    7.5 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进入路径决策转型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5.1 基准回归结果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异质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8.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总结
        8.1.1 典型化事实描述的结论
        8.1.2 实证检验的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谨慎使用政策工具
        8.2.2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有针对性引导
        8.2.3 激发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整体性作用
        8.2.4 企业国际化应遵循渐进式市场进入规律
        8.2.5 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应理性转型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政府持股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论文思路与框架
    1.4 论文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延展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3 制度理论
        2.1.4 资源基础理论
    2.2 政府持股相关研究
    2.3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相关研究
        2.3.1 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的定义
        2.3.2 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的研究现状
    2.4 政府持股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
第三章 研究假设
    3.1 政府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中的作用
    3.2 政府持股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
    3.3 地区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3.4 行业内民营企业的调节作用
    3.5 技术和营销资源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4.2 变量及其测量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定
    4.4 数据分析
第五章 政府持股与对外直接投资速度实证分析
    5.1 样本国家描述
    5.2 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系数分析
    5.4 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实证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理论启示
    6.3 实践启示
    6.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管认知、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和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高阶梯队理论
        2.1.2 注意力基础观
        2.1.3 高管自由裁量权
    2.2 国际化战略
        2.2.1 国际化的概念演进
        2.2.2 国际化的动因
        2.2.3 国际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2.2.4 国际化战略的测量维度
        2.2.5 国际化战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2.3 高管认知
        2.3.1 高管团队的概念
        2.3.2 高管认知的概念
        2.3.3 高管认知研究综述
        2.3.4 高管认知与国际化战略的关系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高管认知与国际化战略
        3.2.2 高管认知与企业绩效
        3.2.3 国际化战略和企业绩效
        3.2.4 国际化战略的中介效果
        3.2.5 两职合一的调节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样本选择
        4.1.2 数据收集
    4.2 相关变量与测量
        4.2.1 高管团队
        4.2.2 高管认知
        4.2.3 国际化战略
        4.2.4 调节变量
        4.2.5 企业绩效
        4.2.6 控制变量
        4.2.7 时滞考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研究
        5.1.1 总体样本特征
        5.1.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高管认知与国际化战略
        5.3.2 高管认知与企业绩效
        5.3.3 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
        5.3.4 国际化战略的中介作用
        5.3.5 两职合一在高管认知与国际化战略之间的调节作用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
    6.1 检验结论
    6.2 研究结果讨论
        6.2.1 高管认知与国际化战略
        6.2.2 高管认知与企业绩效
        6.2.3 国际化战略和企业绩效
        6.2.4 国际化战略的中介作用
        6.2.5 两职合一的调节作用
    6.3 研究实践分析
    6.4 研究局限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 ——同构视角下所有权与国际化的联合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构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评述
    2.1 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2.1.1 政府补贴的内涵
        2.1.2 企业创新绩效的内涵与测量指标
        2.1.3 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
    2.2 企业所有权的相关研究
        2.2.1 企业所有权的内涵
        2.2.2 政府补贴、所有权与企业创新绩效
    2.3 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2.3.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与测量指标
        2.3.2 政府补贴、国际化与企业创新绩效
    2.4 同构的相关研究
        2.4.1 同构的内涵
        2.4.2 同构与合法性
    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模型构建
    3.2 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3 不同所有权企业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活动的差异
    3.4 国际化程度对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3.5 同构视角下,国际化程度与所有权的联合调节作用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4.1.2 变量定义与测量
    4.2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绩效
        4.3.2 所有权的调节作用
        4.3.3 国际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4.3.4 所有权与国际化程度的联合调节作用
        4.3.5 模型稳健性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
    5.3 实践启示
        5.3.1 对政策制定者的启示
        5.3.2 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10)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民营企业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经营绩效研究[J]. 汤玮晨,王丹. 现代管理科学, 2021(08)
  • [2]社会网络视角下四川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研究 ——以KL药业为例[D]. 权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D]. 刘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4]民营企业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势、挑战与对策[J]. 王跃生,张羽飞. 新视野, 2020(04)
  • [5]“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D]. 夏元宵.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国际化研究[D]. 刘芸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政府持股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速度的影响机制研究[D]. 魏诗嫚.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8]高管认知、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证据[D]. 胡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 ——同构视角下所有权与国际化的联合调节效应[D]. 唐洪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标签:;  ;  ;  ;  ;  

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