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时间计算在药物鉴定中的应用

保温时间计算在药物鉴定中的应用

一、应用程序升温保留时间计算值进行药毒物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静[1](2021)在《血醇气相色谱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骆璐[2](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应金琴[3](2021)在《酒蟾酥及酒乌梢蛇炮制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药酒制法是传统中药炮制中运用广泛且较为重要的一种制备方法。目前,关于中药酒制的研究已有不少,普遍认为酒制可使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及矫臭等目的,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选取蟾酥、乌梢蛇为模式药物,探究酒制减毒及矫臭原理,以期为中药酒制理论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在探讨蟾酥量丰单体成毒-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酒制蟾酥过程中温度、光照、溶剂等因素对蟾酥化学成分和毒性影响,建立成分与毒性的关系,阐明酒制蟾酥解毒机理,具体方法如下:1.1采用反相制备色谱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分离蟾蜍中单体化合物,对其中主要成分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卤虫急性毒性研究。1.2采用HPLC测定蟾酥酒制前后指纹图谱研究和指标性成分含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蛋白质变性程度,采用急性眼刺激实验和卤虫毒性实验探究蟾酥酒制前后毒性。2.从乌梢蛇挥发性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入手,应用电子鼻、气质联用和分子网络技术探讨乌梢蛇酒炙矫臭原理。其次在明确乌梢蛇酒炙矫臭增香原理的基础上,优选酒炙乌梢蛇的最佳工艺。具体方法如下:2.1采用Super Nose电子鼻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乌梢蛇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整体分析。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技术对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LC-MS/MS结合分子网络图技术比较分析炮制前后非挥发性化学成分。2.2采用正交实验优选乌梢蛇酒炙矫臭的最佳工艺,采用Super Nose电子鼻和色度测定法考察不同炮制工艺对酒乌梢蛇粉末颜色及整体气味轮廓的影响。结果:1.从蟾酥中得到了19个化合物,其中游离型蟾蜍二烯内酯类17个,结合型蟾蜍二烯内酯类1个,脂肪酸类1个。采用卤虫急性毒性实验对其中含量较大的9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毒性测定,其24h后半数致死浓度在2.54-74.48μg.m L-1不等,毒构关系结果表明母核结构、羟基数目及位置、含乙酰基与否均可影响其毒性。2.经酒制,不同方法处理后蟾酥粗提物HPLC指纹图谱存在差异,温度、溶剂、光可对部分蟾毒配基类单体造成影响。蟾酥经酒制后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降低,相反华蟾毒它灵的含量升高;温度和光对3个单体的含量均有影响;在所有样品中只有水制冷冻干燥品样在DSC扫描图谱中出现一个吸热峰;酒制蟾酥刺激性有所减弱;蟾酥酒制品对卤虫的24h半致死浓度略高于未炮制品。3.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乌梢蛇与酒炙乌梢蛇差异较大,酒炙乌梢蛇则与黄酒气味相近。HS-GC-MS结果表明酒炙后乌梢蛇醛类化合物和1-辛烯-3-醇相对质量分数减少,未检测出硫化物,杂环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增加;酒炙乌梢蛇与黄酒含有2种共有成分,且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含量较高。LC-MS/MS-分子网络图表明生乌梢蛇、酒炙乌梢蛇和水炙乌梢蛇对照物中非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接近。4.综合加权评分结果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对酒炙矫臭的品种质量均无显着影响,乌梢蛇酒炙矫臭的最佳工艺为80℃下炒制2.5h。外观色泽识别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工艺能影响酒乌梢蛇粉末的颜色,明度值的变化与炮制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气味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工艺对酒乌梢蛇气味组成影响不大,对其含量影响较大。结论:1酒制可使蟾酥中蛋白质变性,减轻刺激作用;炮制过程中酒、光、温度使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种类发生变化和毒性指标成分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降低。2酒炙使乌梢蛇腥味物质醛类化合物、1-辛烯-3-醇、硫化物含量降低、杂环和酯类等香气成分显着增加以达矫臭作用。确定乌梢蛇酒炙矫臭的最佳工艺为80℃下炒制2.5h。

钟鹏程[4](2021)在《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作为一线肿瘤化疗药物及强力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CTX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此外,在中医药基础科研领域,CTX常被用作复制中医阳虚、血虚证候动物模型的药物。目前针对CTX毒副反应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或缓解CTX化疗导致的毒副反应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艾可清颗粒(AKQ)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创制的专利复方,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已运用多年,具有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本课题组认为AKQ扶阳益气、补肾健脾的功效用于CTX引起的气阳两虚、脾肾双亏副作用的“纠偏”,在理论上具有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AKQ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分析,期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明确AKQ对CTX引起的正常与荷瘤小鼠的毒性反应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减毒效应的主要靶器官。2.评估AKQ对CTX毒性代谢产物丙烯醛(AC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3.探索AKQ在上述动物和细胞水平减轻CTX毒性的机制,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1:观察AKQ对CTX所致昆明小鼠毒性反应的影响。(1)昆明小鼠CTX中毒模型的建立:8周龄,体重25±3g的健康昆明小鼠CTX连续4天腹腔注射给药:第1、2天100 mg/kg/d,第3、4天50 mg/kg/d。(2)分组处理及一般状况观察: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第1-4天生理盐水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7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AKQ灌胃1.3 g/kg/d),实验周期8天,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死亡数。艾可清给予小鼠1.3 g/kg/d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9倍。(3)血液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全血及血清,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WBC、RBC、PLT、HGB、LYM、MON、AST、ALT、CRE、CK。(4)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2.体内(动物)实验2:观察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1)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及分组:8周龄,体重25±3 g的健康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TX连续4天(第8-11天)腹腔注射造模(方案同体内实验1)。动物分组为正常组(第8-11天N.S 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8-11天CTX注射造模+第1-13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低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0.65 g/kg/d),艾可清中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1.3g/kg/d),艾可清高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2.6 g/kg/d),实验周期14天,14天后取血清及心脏,进行相关检测。艾可清给予小鼠低、中、高剂量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4.5、9、18倍。(2)心脏指数的测定:各组小鼠取心脏称重,计算心脏指数。(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GSH、SOD、MDA。(4)心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组织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及Bcl-2的表达。3.体外(细胞)实验:观察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索(1)AKQ对H9c2活力影响的观察:AKQ颗粒甲醇提取物,加DMSO溶解,加细胞培养基稀释,配成不同浓度梯度,加入H9c2培养液,共孵育24、48及72小时,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2)ACR对H9c2 IC50测定:将不同浓度梯度ACR溶液加入H9c2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3)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影响的观察:H9c2细胞分5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 20μmol/L干预培养),ACR+AKQ低剂量组(ACR+AKQ 20μg/mL),ACR+AKQ 中剂量组(ACR+AKQ 40 μg/mL),ACR+AKQ 高剂量组(ACR+AKQ 80 μg/mL)。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进行CCK8检测、Hochest染色、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及WB检测bax、Caspase3、Caspase9及bcl-2表达。(4)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进行CTX心脏毒性相关疾病靶点及AKQ药物成分治病靶点筛选并映射,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5)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实验验证:用RT-qPCR及WB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富集的通路靶点表达水平。(6)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机制的探索:H9c2细胞分4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20 μmol/L干预培养),ACR+AKQ组(ACR+AKQ 80μg/mL),AKQ+LY294002 组(ACR+AKQ 80 μg/mL+LY294002 10 μmol/L)。培养 24小时后RT-qPCR及WB检测相关通路蛋白及凋亡蛋白的表达。4.体内(动物)实验3:AKQ对CTX化疗的荷瘤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将密度为1× 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以0.2 mL/只的体积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2)动物分组及处理:将肿瘤体积范围为40-100 mm3的S180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肿瘤模型对照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第8-11天连续N.S 0.3 mL/次/d腹腔注射),CTX单独化疗组(第8-11天连续CTX腹腔注射,CTX注射方案同前+第1-13天纯水灌胃0.3mL/次/d),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第8-11天CTX连续腹腔注射+第1-13天艾可清2.6g/kg/d灌胃)。实验周期14天,第12天收集新鲜粪便,第14天取血清及心脏,进行后续检测。(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SOD、MDA。(4)心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凋亡相关蛋白检测:WB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bax及bcl-2。(6)心脏通路蛋白检测:WB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相关通路靶点蛋白表达。(7)荷瘤小鼠瘤体重量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瘤体称重。(8)荷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各组小鼠取血清做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9)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分析:接取小鼠新鲜未污染粪便做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分析。结果:1.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2d,50 mg/kg/d×2d)后可见活动减少,畏寒蜷缩,毛发蓬松、竖立,进食减少,体重减轻等明显的中毒症状,加服AKQ后,上述中毒症状减轻,且死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028)。昆明小鼠予环磷酰胺注射后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可出现显着减少(P<0.001,P<0.001,P<0.01),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AST、ALT及CRE无明显改变,CK出现显着上升(P<0.05),加服AKQ 口服后,CK上升情况较模型组明显缓解(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显示各组小鼠肝、脾、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加服AKQ后心肌病变程度减轻。2.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 ×2d,50 mg/kg/d×2d)后心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0.05),AKQ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减小(P<0.05,P<0.01,P<0.01)。模型组CK-MB、MDA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GSH 及 SOD 明显降低(P<0.05,P<0.001),加服 AKQ 后,AKQ 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高剂量组CK、CK-MB、MDA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P<0.05,P<0.001,P<0.001),而GSH及SOD明显上升(P<0.05,P<0.001)。模型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艾可清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依次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AKQ各剂量组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减弱,Bcl-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强。3.AKQ醇提物在0-80 μg/mL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9c2细胞的增殖,ACR对H9c2细胞24小时IC50为20.37 μM。ACR作用于H9c2细胞24小时,引起的细胞损伤涉及: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Hochest染色阳性数目增多、流式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增强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H9c2细胞予AKQ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H9c2细胞损伤形态、增强细胞活力、减少Hochest染色阳性及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抑制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而增强Bcl-2表达。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靶点筛选及映射得到192个靶点为AKQ主要成分治疗CTX心脏毒性损伤的作用靶点;通过构建AKQ药物-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得到15个关键化合物(包括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Ⅱa、柚皮素等);通过构建PPI网络得到30个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靶点涉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及氧化/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排名前10的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TNF及MAPK通路。RT-qPCR显示上述3条通路关键靶点中的PI3K及AKT在AKQ组中表达较ACR组显着上调(P<0.001),WB实验也观察到PI3K及AKT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ACR组。AKQ+ACR组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上调的PI3K及AKT mRNA及蛋白水平被逆转;AKQ+ACR组较ACR组中上调的bax、Caspase3、Caspase9及下调的bcl-2同样被逆转。4.以密度为1×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按0.2mL/只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约6天后可成模。CTX单独化疗组CK-MB、MDA较肿瘤模型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SOD明显降低(P<0.001),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CK、CK-MB、MDA较CTX单独化疗组显着下降(P<0.01,P<0.001,P<0.001),而SOD明显上升(P<0.001)。CTX单独化疗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显着的心肌损伤,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CTX单独化疗组明显减轻。与肿瘤模型对照组相比,CTX单独化疗组小鼠心脏组织Bax表达上调,Bcl-2、PI3K及AKT表达下调,加服AKQ后,Bax表达减弱,Bcl-2、PI3K及AKT表达增强。实验结束后,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瘤体重量较单独化疗组显着减轻(P<0.05)。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在三组间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产物,AKQ干预能使CTX化疗改变的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代谢物轮廓向肿瘤模型对照组靠近;CTX联合AKQ治疗后显着增强的代谢通路包括:柠檬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肠道菌群分析显示CTX单独化疗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相对丰度下调,普雷沃菌9(Prevotella9)上调,CTX 化疗联合 AKQ 治疗后,Sphingomonadales及Lysobacter 丰度上调,Prevotella9丰度下调。CTX单独化疗组中显着下调的p53信号通路、倍半萜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及咖啡因代谢等通路,在AKQ干预后重新被显着上调。结论:1.AKQ能改善CTX引起的昆明小鼠中毒症状,显着降低死亡率;AKQ能降低CTX引起的心肌酶异常升高,减轻氧化应激失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CTX诱导的心脏病理形态改变。2.AKQ能促进H9c2心肌细胞增殖,激活PI3K/AKT通路而减少ACR诱导的H9c2凋亡。3.荷瘤小鼠CTX化疗可引起心肌酶异常升高、氧化应激失衡、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及PI3K/AKT表达下调,联用AKQ能改善上述病变,且能增强CTX抑瘤效果。4.AKQ可调节CTX化疗的荷瘤小鼠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44种差异代谢物表达,增强TCA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16条代谢通路功能;上调有益菌(目水平Sphingomonadales、属水平Lysobacter),下调有害菌(属水平Prevotella 9)丰度,增强肠道菌p53信号通路、胆汁分泌等功能从而发挥减轻CTX心脏毒性的作用。

曹洒[5](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测定细辛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网络毒理学预测细辛散剂致肝脏毒性的机制;应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结合常规生化方法研究细辛散剂肝脏毒性,深入探讨其肝毒性机制。方法: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细辛挥发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所测得挥发性成分的靶点,运用Dis Ge NET得到肝损伤或肝毒性靶点,通过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靶点、化合物-靶点-途径来预测细辛致肝脏毒性的机制。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细辛低剂量组、细辛中剂量组、细辛高剂量组,每组20只,灌胃期间给药28天,对照组每天灌胃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分别详细记录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灌胃结束后,取血清测定肝功能;对肝脏称重计算肝脏脏器系数,取肝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其形态组织学变化,随后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合多元统计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取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来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Met Scape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表达基因整合分析,探讨细辛致肝脏毒性的机制。结果:(1)化学成分分析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成分,潜在靶点共筛选出248个,与肝脏毒性相交的靶点共11个,共富集到5条代谢通路包括PPAR信号通路、化学致癌作用、胆汁分泌、卟啉及叶绿素代谢、细胞色素P450诱导的外源物质代谢。(2)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体重减轻,脏器系数增大,其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变化最明显(P<0.05)。肝功能结果显示,灌胃细辛后大鼠ALT、AST、TBil和ALP增高,TP降低,高剂量组肝脏变化最大。H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大鼠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表现为肝细胞发生气球样变性、细胞质变松散、出现点状坏死等现象。(3)根据GC-MS图谱筛选出14个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乳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磷酸乙醇酸、牛磺酸、木糖醇、山梨糖醇、肌醇的含量升高;脯氨酸、甲硫氨酸、核糖醇、亚精胺、海藻糖、麦芽三糖的含量降低;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细辛影响肝脏的代谢通路主要有:磷酸肌醇代谢、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代谢。(4)对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共发现有显着变化的基因共434个,其中显着上调的基因有214个,显着下调的基因有220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经富集分析后主要与昼夜节律、p53信号传导途径、代谢途径、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等通路有关。结论:(1)高剂量细辛散剂长期服用对大鼠肝脏和组织形态有损伤,且这种损伤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即给药剂量越高,肝损伤程度越大。(2)细辛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机制与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半乳糖代谢、昼夜节律、p53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

王波[6](2020)在《基于UPC2技术对红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红芪(Radix Hedysari),为甘肃道地药材,是豆科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红芪药材富含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针对红芪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迄今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采用了区别于传统前处理手段的溶剂诱导萃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在线富集,净化的目的,且操作简单、快速。此外,以UPC2作为分析手段,红芪药材作为切入点,基于不同于传统RP-LC保留行为的UPC2分离技术对红芪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快速检测、产地溯源以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此外,结合上述分析实践基础,深入的对红芪中黄酮类化合物在UPC2分离技术中的保留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和传统的UPLC进行比较,探讨UPC2在中药分离分析方面的优势,为红芪药材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产地溯源、质量控制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红芪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第一,基于溶剂诱导萃取-UPC2技术对红芪中未知成分的定性分析;利用不同于传统RP-LC保留机理和分离效果的UPC2分离技术对红芪药材进行研究,并采用溶剂诱导萃取法对红芪药材进行快速提取、净化及富集。最终结合光谱图和质谱图信息,通过利用对照品保留时间等定性方法,首次从红芪药材中发现三种未知化学成分,分别为阿魏酸、香豆素及香草酸。第二,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及比较研究;本研究以红芪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HSS C188 SB色谱柱,以0.1%甲酸-甲醇(v/v)为改性剂,梯度洗脱,建立了UPC2-PDA联用技术测定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并比较了溶剂(乙醇)提取法、SPE以及溶剂诱导萃取法在对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提取过程中,它们对11种化学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UPC2和UPLC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分离方式进行比较,证实了这两种分离模式在分离过程中所具有的互补性。第三,本研究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具有快速,低溶剂消耗,以及与传统RP-LC不同保留机理的UPC2技术,建立红芪药材的一种新的UPC2指纹图谱,并获得不同于传统RP-LC的红芪药材指纹图谱信息;同时利用25批不同产地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以及层次聚类分析热图对其进行产地溯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25批红芪药材中,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红芪药材和甘肃省宕昌的红芪药材质量最佳。第四,本研究选择溶剂诱导萃取法作为血浆分析的预处理方法;利用UPC2分离技术,以反式肉桂酸为内标,考察目标物在UPC2保留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口服红芪药材后大鼠血浆中3种化学成分(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的快速、灵敏检测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研究表明,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的浓度符合双室模型。根据它们的T 1/2值可以得出,吸收和消除最快的是毛蕊异黄酮,而最慢是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第五,本研究利用UPC2分离技术,通过考察固定相、改性剂、pH值、洗脱梯度、动态背压、温度以及进样量等分离参数,对红芪药材中7种不同结构黄酮类化合物的保留行为,以及保留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色谱柱和改性剂对7种不同结构黄酮类化合物的保留行为影响最大;其余参数均不是影响保留行为的主要因素,可在后续实验中进行微调、优化。此研究结果不仅对其它药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且可以对中药材中其它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作为参考和借鉴。

郭云[7](2020)在《应用代谢组学研究内蒙古6种豆科药用植物的代谢基础》文中提出内蒙古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植物资源多种多样,尤其未被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的独特药效主要因其具有特异性的植物活性成分也就是其次生代谢物。酚类化合物是次生代谢物中极其重要又数量庞大的种类,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基本都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潜力,以及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癌抗肿瘤特性。本文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采集的分属于3属(棘豆属,黄耆属,草木犀属)6种的野生豆科植物进行研究。所采集植物均为豆科药用植物:多叶棘豆、草木樨状黄耆、蒙古黄耆、草木犀和白花草木犀,其中尖叶棘豆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同样为内蒙古特色植物之一。应用LC-MS技术手段测定各种植物特定组织部位(叶和根)中1种酚类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以及24种不同结构类型的酚类化合物含量积累水平。应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对各种植物特定组织部位(叶和根)进行初级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以了解其各植物组织部位的代谢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LC-MS测定6种豆科植物两种组织部位中目标化合物含量。包括酚类化合物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3种C6C1型化合物(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6种C6C3型合物(对羟基肉桂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酸、迷迭香酸)、15种C6C3C6型化合物(染料木素、芹菜素、大豆苷元、柚皮素、槲皮苷、木犀草素、儿茶素、柚皮苷、山奈酚、甘草素、高良姜素、芦丁、异甘草素、染料木苷、异槲皮苷)。通过聚类分析得知,各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植物以及不同组织部位均有显着性差异。L-苯丙氨酸、阿魏酸、山奈酚、芦丁和芹菜素在各植物中含量相对较高,积累较高的植物组织部位可达到100mg/L以上。槲皮苷、阿魏酸、芦丁和苯甲酸主要积累于棘豆属两种植物中。黄耆属的两种植物中,香草酸、咖啡酸、大豆苷元等10种酚类化合物积累程度较高,并且主要积累于根部。草木犀属植物中主要有绿原酸、肉桂酸、迷迭香酸、异槲皮苷、染料木素、高良姜素以及芹菜素这7种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并且主要积累于叶片中。并对酚类化合物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了解各结构类型间酚类化合物线性相关性。(2)利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3属6种豆科植物的特定组织部位(叶和根)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共鉴定出104种初级代谢产物,包括:33种糖,35种酸,12种醇,12种氨基酸以及12种其他类化合物。运用多元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所测定初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分别对6种豆科植物的叶和根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DA)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植物在两种组织部位中各组样本明显为一类,不同植物各组织部位间可以清晰区分,组织特异性显着。(3)通过偏最小二乘法中VIP值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共鉴定50个特异性积累代谢物,其中包括13个糖类,16个酸类,5个醇类,9个氨基酸类及7个其他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藻糖、草酸、甘氨酸等1 1种各种类初级代谢产物在棘豆属植物的不同组织部位中均有一定积累,根部积累更为显着。1 1种初级代谢产物主要积累在蒙古黄耆根部,如2-脱氧核糖,八烷,1,4-丁二胺等,主要包括糖类和其他类化合物。12种化合物主要积累于蒙古黄耆根部以及草木犀根部,如亮氨酸、果糖、葡萄糖酸等,其中有17个化合物特异性积累于草木樨状黄耆叶片中,包括缬氨酸、丝氨酸、葡糖二酸等,主要为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并将酚类化合物与初级代谢产物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代谢物-代谢物间相关程度。综上所述,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各豆科植物组织部位中酚类化合物含量水平,了解各植物组织部位中初级代谢产物积累模式,揭示了酚类化合物与初级代谢产物间线性相关性。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豆科药用植物代谢组学提供理论依据,为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谯明[8](2020)在《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单体活性成分;构建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初步预测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阐明芹菜素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TGF-β1诱导HSC-LX2细胞活化,建立体外肝纤维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比较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其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2)通过检测HSC-LX2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观察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采用GC-TOF-MS和UHPLC-MS/MS技术对芹菜子有效成分进行识别分析,共同考察芹菜子抗肝纤维化活性与有效成分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和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对芹菜子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和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4)通过TCMSP数据库、文献挖掘和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获取芹菜子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String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对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5)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0.60g·kg-1)及芹菜素高剂量组(0.60g·kg-1)、中剂量组(0.30g·kg-1)和低剂量组(0.15g·kg-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给予40%CCl4花生油溶液(1m L·kg-1),正常组给予相应体积花生油,每周2次,连续9周。从造模第5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每天1次,连续5周。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和肝、脾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ALB、TP、ALP和LDH水平;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TB、DB、GSH-PX、Hyp、SOD和MDA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HA、LN、PCIII和IV-C含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和COL-I蛋白的表达;6)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大鼠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对差异m RNA-protein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对富集程度高的靶蛋白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芹菜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和芹菜根95%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部位可有效抑制HSC-LX2细胞活化,降低LN、HA和PCIII的含量,促进细胞凋亡,其中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作用最强,故将芹菜子作为后续研究对象;2)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高剂量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5.14%、73.52%、54.09%和43.3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5%、4.3%、0.7%和0.1%,石油醚部位细胞上清液中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更接近于正常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中共鉴定识别出122个化学成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与所含芹菜素、芹菜甲素、秦皮乙素及其含量呈正相关;3)从芹菜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佛手柑内酯、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大叶茜草素和芹菜甲素。芹菜素、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槲皮素和芹菜甲素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32%、30.87%、15.81%、22.02%、48.28%和61.93%;4)筛选得到芹菜子17个活性成分,其中apigenin、aesculetin和3-n-butylphthalide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可能在芹菜子的药理作用中起到较为核心的作用。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的69个靶点主要涉及collagen catabolic,inflammatory response和negative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storage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TGF-β,NF-κB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5)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各剂量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LN、PCIII和IV-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肝功能指标AST、ALT、ALP、MDA、LDH、Hyp、TP、TB和DB水平显着下降(P<0.05),ALB、SOD和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大鼠的肝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及炎性程度逐渐减轻;6)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有161个基因上调,891个基因下调,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PAR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Cell adhesion molecules。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正调控蛋白207个,负调控蛋白332个,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VEGF/MAPK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ECM-receptor interaction。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结果显示,芹菜素可能通过HIF-1/MAPK/e NOS/VEGF/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GF-β1、α-SMA、HIF-1α、VEGF、i NOs、FAK和p38 MAPK m 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1)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佛手柑内酯和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芹菜子有效成分识别分析结合单体化合物体外药效实验,确定了芹菜素、芹菜甲素和秦皮乙素是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芹菜素生物活性最强;2)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了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体现了芹菜子“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3)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从整体水平探讨了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建立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网络关系,从系统层面探析芹菜素抗肝纤维化机制为通过TGF-β、HIF-1、MAPKs、PI3K/AKT、e NOS和VEGF介导的FAK磷酸化途径来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

刘靳[9](2020)在《城市河流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水体和沉积物中Pb、Cr、Zn、Cu、As、Fe、Ni的赋存含量和形态特征对上海市黄浦江流域进行重金属的污染评价,更借由多种源解析技术对相关元素的污染来源进行解析,更好的阐述人口,交通,工业分布和城市化进程对黄浦江流域重金属的污染所带来的影响,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黄浦江水体中Pb、Zn、Cu、Cr、As、Fe在春季污染较为明显且多集中于中下游地区。单项因子和内梅罗综合指数的评价结果皆表明,流域内Fe在四个季节中均为V级重度污染,Pb在春季污染较为严重,Zn、Cu、Cr、As在四季水体含量的评价结果均为I级,即对水体环境没有产生任何污染。(2)黄浦江沉积物中所赋存的As、Pb、Zn、Cu、Cr和Ni的四季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春季,Zn>Cr>Ni>Cu>Pb>As;夏季,Zn>Ni>Cr>Cu>Pb>As;秋、冬季,Zn>Cr>Pb>Cu>Ni>As。5种重金属的弱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与残渣态占比较高的采样点主要集中在黄浦江流域的下游地区,季节和时空特征变化明显。其中Zn、Pb和Cr的可氧化态与总有机碳(TOC)在春季有较强的相关性;Cu的可氧化态与TOC则在冬季相关性最大;Ni在夏、秋和冬季的可氧化态与TOC相关性都较大。(3)各类污染评价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重金属总量判定,黄浦江流域Pb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Cu、Cr、As、Zn和Ni,各类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时空因素变化各异;根据重金属形态判定,Zn和Pb处于重度污染-中度污染级别,具有较高的生态污染风险。而Ni、Cu和Cr均处于无污染-中度污染级别,污染情况相对较弱,各元素整体呈现秋、冬季节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于春、夏季的态势。(4)多元统计分析的源解析结果表明,黄浦江沉积物中Zn、Sr、Cu、Cr和Pb多表现为工业源与交通源的共同影响;Fe、P和Ni源于农业源与自然源;Cd、Mn和As多与工业源和自然成因相关。而δ65Cu和δ66Zn同位素源解析的结果进一步说明,黄浦江水样中Cu主要来源于交通气溶胶(绝大部分)、建筑施工以及工业燃煤排放;黄浦江沉积物中Zn主要来源于交通气溶胶与轮胎磨损,黄浦江沉积物中Cu主要来源于船舶制造与航运交通和工业冶炼燃煤与金属制造源;δ65Cu和δ66Zn联合示踪的结果则表明二者呈现出外来人为源与本底自然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程庆鹏[10](2019)在《钴基催化剂的理性构筑及其费托合成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石油的供需矛盾不断激化,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煤为主是符合我国资源禀赋且不可变化的事实,发展煤炭间接液化的费托合成技术,符合我国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能源战略方针。费托合成催化剂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核心,近年来,高性能的钴基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理性构筑是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本论文首先构筑“西瓜籽”(Co3O4)包埋在“西瓜果肉”(SiO2)中的模型催化剂来研究费托合成中的尺寸效应。结果显示:该模型催化剂具有均一钴颗粒尺寸分布和有效抑制钴物种聚集的优点。通过精确控制限域结构钴催化剂的粒径从7.2 nm增加到11.4 nm,可成功地调节产物选择性从柴油馏分(66.2%)到汽油馏分(62.4%),并修饰了ASF分布法则。在这里,可有趣地观察到一种与传统认知相反的现象:均匀的小尺寸钴微晶可以强烈吸附活性C*物种,并且限域结构将抑制FTS中反应中间体的逸出,从而导致对更重烃的更高选择性。在氧化物(SiO2等)负载钴催化剂中,不可避免生成与载体形成强相互作用的非活性钴物种。表面相对惰性的碳载体可与钴形成较弱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进而可以被充分活化利用。然而,弱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容易导致催化剂的烧结。因此,可通过化学修饰(N掺杂和碳缺陷设计)适当提高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进而解决上述矛盾问题。通过构筑可控N掺杂碳纳米球负载Co催化剂,研究了费托合成中N效应。结果显示:调节碳化温度可以精确控制N掺杂剂类型及其含量,并发现了钴催化剂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N原子的供电子性能得到显着增强,特别是对于吡咯N。它改善了钴物质的分散,以产生更多富含电子的钴位点,可以强烈吸附CO并加速CO离解成C*,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另外,这些反过来增加了活性钴位点表面上的C*浓度,这有利于形成高浓度的CH2以刺激碳链生长,从而诱使对FTS中C5+产物的高选择性。为了解决碳基催化剂机械强度差、难以成型的难题,构筑了高密度缺陷石墨烯基宏观体碳材料负载Co催化剂,并研究碳缺陷对费托合成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该催化剂的径向抗压强度达到449 N cm-1。尺寸均匀的钴催化剂负载在有缺陷的3D高密度多孔石墨烯基宏观体,其在费托合成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即柴油燃料(C10-C20)的选择性在CO转化率为50.7%时高达61.3%。在150小时内未观察到明显的失活。通过深入表征和分析,发现钴与缺陷碳之间界面电子相互作用使催化表面有利于CO的解离和链引发剂CH2的插入,刺激中间碳数的费托合成产物的窄分布。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相关工业过程的高性能催化剂体系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见解。

二、应用程序升温保留时间计算值进行药毒物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程序升温保留时间计算值进行药毒物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2)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2.2 农残检测方法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参考文献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UPLC-MS/MS条件
        2.3 APGC-MS/MS条件
    3. 数据分析
        3.1 检出率的计算
        3.2 超标率的计算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方法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风险安全序数
        1.3 健康影响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风险安全序数
        2.3 健康影响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条件
        2.4 方法学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1.3 癌症风险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2.3 癌症风险评估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图9、10、11的图注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酒蟾酥及酒乌梢蛇炮制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蟾酥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 前言
    2 蟾酥的炮制
        2.1 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
    3 化学成分
        3.1 其他蟾蜍内酯类
        3.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4 蟾酥的药理作用
        4.1 抗肿瘤作用
        4.2 强心作用
        4.3 抑菌作用
        4.4 抗炎作用
        4.5 其它作用
        4.6 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5 蟾酥的毒性
        5.1 毒性研究概况
        5.2 炮制减毒原理研究
    6 结语
第二章 蟾酥的化学成分及毒构关系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材
    2 方法
        2.1 提取与分离
        2.2 蟾蜍甾烯类溶解方法
        2.3 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3.2 化合物波谱解析
        3.3 9种蟾蜍二烯内酯类对卤虫的急性毒性
        3.4 9种蟾蜍二烯内酯类毒构关系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酒制蟾酥炮制减毒原理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仪器
    3 方法
        3.1 不同处理方式蟾酥样品的制备
        3.2 溶液的制备
        3.3 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
        3.4 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3.5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
        3.6 蟾蜍二烯内酯类含量测定
        3.7 不同蟾酥炮制品兔眼刺激实验
        3.8 不同蟾酥炮制品卤虫急性毒性实验
    4 结果
        4.1 不同药材外观
        4.2 不同蟾酥炮制品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结果
        4.3 蟾酥不同方法处理前后指纹图谱
        4.4 蟾蜍二烯内酯类HPLC测定结果
        4.5 兔眼刺激实验结果
        4.6 卤虫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乌梢蛇酒炙矫臭原理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仪器
    3 方法
        3.1 样品制备
        3.2 电子鼻检测
        3.3 HS-GC-MS检测条件
        3.4 LC-MS/MS检测
        3.5 LC-MS/MS-分子网络图构建
    4 结果
        4.1 乌梢蛇炮制前后整体气味分析
        4.2 生乌梢蛇、酒炙乌梢蛇、水炙乌梢蛇对照物及黄酒的挥发性成分 HS-GC-MS分析
        4.3 基于LC-MS/MS分子网络的生乌梢蛇、酒炙乌梢蛇和水炙乌梢蛇对照物的非挥发性成分分析
    5 讨论
第五章 乌梢蛇酒炙矫臭工艺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仪器
    3 方法
        3.1 不同炮制炮制工艺酒乌梢蛇的制备
        3.2 标准品溶液配制
        3.3 HS-GC-MS检测条件
        3.4 电子鼻检测
        3.5 外观色泽识别
    4 结果
        4.1 不同炮制工艺酒乌梢蛇正交设计分析结果
        4.2 不同炮制工艺酒乌梢蛇气味轮廓识别
        4.3 .不同炮制工艺酒乌梢蛇外观色泽识别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4)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环磷酰胺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
    1.2 补肾健脾方对肿瘤化疗增效减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毒副反应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生存曲线分析
        1.2.3 血常规检测
        1.2.4 生化指标检测
        1.2.5 HE染色
        1.2.6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1.3.2 生存曲线分析
        1.3.3 AKQ对CTX染毒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1.3.4 AKQ对CTX染毒小鼠主要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
        1.3.5 主要脏器HE染色
    1.4 讨论
第三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2 心脏指数计算
        2.2.3 血清心肌酶及氧化指标测定
        2.2.4 心脏组织HE染色
        2.2.5 心肌凋亡相关蛋白免疫印迹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指数的影响
        2.3.2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2.3.3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2.3.4 AKQ对CTX染毒小鼠心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2.4 讨论
第四章 艾可清对丙烯醛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3.1 药物制备及作用剂量的确定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AKQ对ACR所致H9C2损伤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AKQ缓解ACR心肌细胞毒性的通路靶点验证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五章 艾可清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4.1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AKQ对肉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肠道菌群分析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5)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细辛化学成分及网络毒理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材及试剂
    2 方法
        2.1 HPLC测定细辛脂素含量
        2.2 GC-MS测定细辛挥发油成分
        2.3 化学成分靶点及肝毒性靶点的查找及筛选
        2.4 网络构建及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HPLC测定细辛脂素结果
        3.2 GC-MS测定细辛化学成分结果
        3.3 化学成分靶点及肝毒性靶点
        3.4 细辛肝毒性网络构建及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细辛化学成分研究
        4.2 网络毒理学研究
    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
    第一节 细辛毒理学实验
        1 材料
        1.1 仪器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溶液配置
        2 方法
        2.1 药材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常规指标检测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体征变化
        3.2 大鼠脏器系数变化
        3.3 大鼠肝功能结果
        3.4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4 讨论
        4.1 实验相关条件的确定
        4.2 实验检测指标的确定
        5 小结
    第二节 细辛肝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化学试剂
        1.3 溶液配置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GC-MS分析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4 数据预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基于气质联用的大鼠肝脏代谢组学方法学考察
        3.2 代谢谱的整体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
        3.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与分析
        3.4 差异代谢物的富集与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氨基酸代谢
        4.2 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
        4.3 磷酸肌醇代谢
        4.4 半乳糖代谢及果糖和甘露糖代谢
        4.5 其他途径
        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及整合分析
    第一节 细辛肝毒性的转录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化学试剂
        2 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RNA提取及质检
        2.3 cRNA文库制备及文库质检
        2.4 Illumina HiSeq平台上机测序
        2.5 数据预处理与质控分析
        2.6 差异表达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测序数据的质控分析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昼夜节律
        4.2 胆汁分泌
        4.3 p53 信号通路
        4.4 PPAR信号通路
        5 小结
    第二节 细辛肝毒性机制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整合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整合组学的由来与应用
        3.2 代谢物及基因的变化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UPC2技术对红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芪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1.1 红芪药材中的黄酮类成分
        1.1.2 红芪药材中的皂苷类成分
        1.1.3 红芪药材中的多糖成分
        1.1.4 红芪药材中的其它成分
        1.1.5 红芪药材成分指纹图谱
    1.2 前处理技术在中药分离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2.1 溶剂提取法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2.3 固相萃取技术
        1.2.4 诱导相变萃取法
    1.3 现代色谱技术在中药分离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3.1 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2 气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3 超临界流体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4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基础研究
        1.3.5 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影响因素
        1.3.6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
    1.4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基于溶剂诱导萃取-UPC~2技术对红芪中未知成分的定性分析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化学品和试剂
    2.2 混合标准溶液和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2.2.1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2.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2.3 UPC~2色谱条件
    2.4 UPLC- MS/MS色谱条件
    2.5 红芪药材提取物的制备
        2.5.1 溶剂诱导萃取
    2.6 溶剂诱导萃取回收率的计算
    2.7 未知成分的鉴别及定性
        2.7.1 溶剂诱导萃取条件下红芪药材的UPC~2色谱图
        2.7.2 未知物成分的光谱信息
        2.7.3 未知物成分的质谱信息
        2.7.4 对照品比对实验
    2.8 诱导溶剂萃取的优化
        2.8.1 不同诱导溶剂的优化
        2.8.2 诱导溶剂添加量的优化
        2.8.3 乙腈-水溶液体积比的优化
    2.9 小结
第三章 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及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化学品和试剂
    3.2 混合标准溶液和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3.2.1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3.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3.3 UPC~2色谱条件
    3.4 UPLC色谱条件
    3.5 三种前处理方法对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
        3.5.1 溶剂提取法
        3.5.2 固相萃取法
        3.5.3 溶剂诱导萃取法
        3.5.4 结果与讨论
        3.5.5 三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3.6 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在UPC~2的分离色谱条件优化
        3.6.1 色谱柱的优化
        3.6.2 改性剂的优化
        3.6.3 改性剂pH的优化
        3.6.4 系统背压的优化
        3.6.5 柱温的优化
        3.6.6 流速的优化
    3.7 UPC~2与UPLC分离系统下不同固定相的比较
    3.8 UPC~2测定红芪中11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学考察
        3.8.1 专属性考察
        3.8.2 精密度考察
        3.8.3 方法重复性考察
        3.8.4 稳定性考察
        3.8.5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考察
        3.8.6 加标回收率考察
    3.9 UPC~2对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
    3.10 小结
第四章 红芪药材UPC~2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化学品和试剂
        4.1.3 样品来源
    4.2 红芪药材供试液的制备
    4.3 UPC~2色谱条件
    4.4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4.5 方法学考察
    4.6 红芪药材产地溯源的研究
        4.6.1 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与产地相关性分析
        4.6.2 主成分分析
        4.6.3 聚类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溶剂诱导萃取-UPC~2法对大鼠血浆中四种红芪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化学品和试剂
        5.1.2 仪器
        5.1.3 UPC~2色谱条件
        5.1.4 UPLC- MS/MS色谱条件
    5.2 红芪提取物的制备
    5.3 标准溶液和质量控制样品的制备
        5.3.1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5.3.2 质控样品溶液的制备
    5.4 溶剂诱导萃取法
    5.5 溶剂诱导萃取回收率的计算
    5.6 方法学验证
        5.6.1 选择性
        5.6.2 线性方程和灵敏度
        5.6.3 稳定性
        5.6.4 精密度
        5.6.5 回收率
    5.7 实验动物
    5.8 血浆样品的制备
    5.9 方法与结果
        5.9.1 不同诱导溶剂的优化
        5.9.2 诱导溶剂添加量的优化
        5.9.3 血浆-乙腈混合比例的优化
    5.10 UPC~2条件的优化
        5.10.1 不同固定相对目标物分离的影响
        5.10.2 不同改性剂对目标物分离的影响
        5.10.3 不同背压和温度对目标物分离的影响
    5.11 方法学验证
        5.11.1 专属性考察
        5.11.2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考察
        5.11.3 精密度考察
        5.11.4 回收率考察
        5.11.5 稳定性考察
        5.11.6 药代动力学研究
        5.11.7 质谱定性研究
    5.12 小结
第六章 红芪中黄酮类化合物在UPC~2中保留机理的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1.1 化学品和试剂
        6.1.2 仪器
    6.2 研究方法
        6.2.1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6.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6.2.3 UPC~2色谱条件
    6.3 理论基础
    6.4 结果与讨论
        6.4.0 色谱柱类型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1 改性剂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2 添加剂比例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3 色谱柱温度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4 系统背压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5 进样量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6 流速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7 洗脱梯度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8 检测波长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应用代谢组学研究内蒙古6种豆科药用植物的代谢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内蒙古野生药用植物概况
        1.2.1 内蒙古药用植物种类情况
        1.2.2 内蒙古蒙药资源研究现状
    1.3 豆科植物研究现状
        1.3.1 豆科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3.2 多叶棘豆和尖叶棘豆
        1.3.3 蒙古黄耆和草木樨状黄耆
        1.3.4 草木犀和白花草木犀
    1.4 代谢组学简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基于LC-MS靶向代谢组学对6种豆科植物进行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来源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UPLC-MS测定目标酚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6种豆科药用植物目标酚类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及层次聚类分析(HCA)
        2.2.3 基于LC-MS测定的6种豆科药用植物目标酚类化合物含量情况
        2.2.4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酚类化合物间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对6种豆科植物进行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初级代谢产物概况
        3.2.2 6种豆科药用植物初级代谢产物主成分(PCA)分析
        3.2.3 6种豆科药用植物初级代谢产物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
        3.2.4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初级代谢产物种间及组织特异性差异代谢物筛选
        3.2.5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酚类化合物与初级代谢物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研究
    实验一 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GC-TOF-MS和 UHPLC-MS/MS的芹菜子化学成分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芹菜子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预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芹菜素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基于转录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及验证实验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芹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城市河流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的概述
        1.1.1 重金属的定义及来源
        1.1.2 重金属在水体环境中的危害
    1.2 城市河流湖泊及黄浦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研究的进展
        1.2.1 国外河流湖泊重金属污染研究的进展
        1.2.2 国内河流湖泊重金属污染研究的进展
        1.2.3 Zn与 Cu同位素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1.2.4 黄浦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研究的进展
    1.3 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方法
        1.3.1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1.3.2 重金属源解析的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采样点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水样的理化参数测定及沉积物扫描电镜分析
        2.4.2 重金属的总量测定
        2.4.3 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测定
        2.4.4 沉积物重金属的TOC测定
        2.4.5 Zn与 Cu同位素的分析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第3章 黄浦江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评价
    3.1 黄浦江表层水体的理化性质
    3.2 黄浦江表层水体重金属四季含量
    3.3 黄浦江表层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3.3.1 单项污染指数法
        3.3.2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浦江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4.1 黄浦江沉积物的SEM与 EDS分析
    4.2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四季赋存含量
    4.3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4.4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的四季沿程占比
    4.5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四季形态总量
    4.6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四季形态沿程分布占比
    4.7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与TOC之间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浦江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地累积指数法
    5.2 富集系数法
    5.3 沉积物质量基准
    5.4 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5.5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浦江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6.1 城市化进程对黄浦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6.1.1 黄浦江内河航运的发展
        6.1.2 人口增长与交通出行
        6.1.3 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规划布局
    6.2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6.3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6.4 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的聚类分析
    6.5 黄浦江沉积物的Zn-Cu同位素源解析
        6.5.1 黄浦江沉积物和水样Cu同位素组成
        6.5.2 端元物质中Cu与 Zn同位素组成
        6.5.3 Zn同位素进行沉积物污染来源示踪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钴基催化剂的理性构筑及其费托合成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能源与环境
    1.2 煤炭间接液化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费托合成
    2.2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2.2.1 表面碳化物机理
        2.2.2 烷基化机理
        2.2.3 CO插入机理
        2.2.4 烯醇机理
    2.3 费托合成产物选择性与ASF(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
        2.3.1 费托合成产物选择性的特点
        2.3.2 费托合成产物的ASF分布
    2.4 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
        2.4.1 载体种类对费托合成性能的影响
        2.4.2 Co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失活
    2.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化学试剂以及相关仪器
    3.2 催化剂表征
        3.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图像(SEM)
        3.2.2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图像(TEM)
        3.2.3 X-射线衍射(XRD)
        3.2.4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
        3.2.5 N_2物理吸附
        3.2.6 化学吸附
        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9 热分析技术(TG)
        3.2.10 拉曼光谱(Raman)
        3.2.11 元素分析(EI)
        3.2.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3.2.13 密度泛函理论(DFT)
    3.3 催化剂活性评价
        3.3.1 催化剂评价装置
        3.3.2 费托合成产物分析设备
        3.3.3 催化剂性能评价
第4章 限域结构钴催化剂的粒径调控及其费托合成性能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Co_3O_4纳米晶的合成
        4.2.2 Co_3O_4纳米晶体嵌入SiO_2载体中
        4.2.3 不同钴负载量催化剂的合成
    4.3 催化剂性能评价
    4.4 “西瓜籽”模型催化剂的粒径调控及结构特性与FTS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控N类型掺杂碳球催化剂制备及其费托合成性能
    5.1 引言
    5.2 催化剂制备
        5.2.1 N掺杂碳纳米球的制备
        5.2.2 Co/NCS-T催化剂制备
        5.2.3 Co/CS催化剂制备
    5.3 催化剂性能评价
    5.4 N掺杂物种类与FTS性能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密度多孔石墨烯基宏观体负载钴催化剂的理性构筑及其费托合成性能
    6.1 引言
    6.2 催化剂制备
    6.3 DFT计算
    6.4 催化剂评价
    6.5 碳缺陷与金属钴作用对FTS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工作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应用程序升温保留时间计算值进行药毒物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血醇气相色谱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静静.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2]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酒蟾酥及酒乌梢蛇炮制原理研究[D]. 应金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钟鹏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细辛散剂肝毒性机制研究[D]. 曹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基于UPC2技术对红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 王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7]应用代谢组学研究内蒙古6种豆科药用植物的代谢基础[D]. 郭云.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谯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9]城市河流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D]. 刘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钴基催化剂的理性构筑及其费托合成性能研究[D]. 程庆鹏.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保温时间计算在药物鉴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