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县2000年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定陶县2000年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一、2000年定陶县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鲁佳[1](2020)在《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医疗卫生资源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社会因素,探究二者的时空关系,能为实现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居民的健康公平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0-2015年为时间范围,基于区域、省域、市域三个尺度,从总量、人均、地均三个方面构建以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床位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指标为基础的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并以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个指标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水平数据库。首先分析医疗卫生资源各分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居民健康水平各分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然后用摘值法构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最后运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卫生资源水平的时空演变:东北地区卫生资源水平波动增长,空间上分布不均衡。①时间上,1990-2015年东北地区卫生资源无论是按总量配置还是按人口配置和地理配置,都处于波动增长的趋势。②空间上,辽宁省的卫生资源水平在三省中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卫生资源总量由西南部及中部平原区向周边地市减少;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呈现由东部地市向西部地市递减的趋势,高值区分散在西北、东北、东部及西南部地市角落,低值区较为稳定地出现在齐齐哈尔与绥化两市周围;地均卫生资源水平形成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稳定分布格局,高值区稳定在西南部盘锦、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和大连等市,低值区稳定在黑河与伊春市等市周围。(2)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变: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空间分异明显。①时间上,2000-2015年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空间上,辽宁省居民健康水平居于三省之首,其后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处于三省之末。高预期寿命地带在东南、西南及西北部成团状散落分布,预期寿命低值区较为稳定地分布在绥化、伊春、通化等市;孕产妇死亡率因时而变,空间变化显着,没有较为稳定的高低值区;婴儿死亡率大致呈现由中部地区向西南及东北两侧降低的趋势;居民健康水平高值区分散在北部、东部及西南部边缘一些地市,低值中心稳定在绥化与通化市周围。(3)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①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均有正向相关关系,其中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整体高于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不管是人均还是地均,床位数与居民健康水平各个指标的相关性最高。②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的增加均能带动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机构数对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强,地均床位数的增加对区域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但人均与地均卫技人员的增加不能带动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提升。③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与地均卫生资源单一指标及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影响程度均呈由西南向东北减弱的趋势。④二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卫生资源水平是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比地均卫生资源水平更强。

哈斯来提阿依·买买提[2](2020)在《新疆喀什地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肺结核流行现状和肺结核发病在时间、地点、人群的“三间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收集2017-2018年喀什地区各市县报告发病肺结核患者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2018年喀什地区报告发病肺结核人数共44544例,其中男女比例1.021:1。2130岁年龄组报告发病肺结核人数上升最明显。6170岁年龄组肺结核发病人数最多,占35.23%。农民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87.15%。地区分布特征来看,发病例数居前三的是莎车县(24.58%)、英吉沙县(13.71%)、叶城县(12.16%);喀什地区各市县村地区肺结核报告发农病率均高于城市地区。各季度均有肺结核报告发病人群,秋季较明显。健康体检是喀什地区肺结核患者确诊主要途径,占43.54%。2年内报告发病的肺结核患者中初治组占79.96%。菌阴肺结核患者数是菌阳人群的6.39倍。结论:喀什地区肺结核疫情依然十分严峻。2130岁、6170岁年龄组人群是控制喀什地区肺结核疫情重点监控对象。农民是喀什地区肺结核高发职业。莎车县、英吉沙县、叶城县是喀什地区肺结核高发地区。各市县报告发病病例主要聚集在农村。秋季是肺结核发生高发时期。

吴雨[3](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李春亭[4](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李涵[5](2018)在《基层卫生组织的行动逻辑研究 ——基于对村卫生室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中国医疗改革成果斐然,但是出现了组织运行与正式制度不匹配的现象,基层卫生组织村卫生室就是一个典型。村卫生室运行受到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医疗卫生的相关政策,但是村卫生室这一组织功能受限,在改革中处于困境。因此探寻其中的原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寻村卫生室在制度实践过程中的行动逻辑。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理论合法性机制和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出发,将村卫生室视为行动者来分析其行动,并考虑制约和影响其行动的外部环境,运用“制度-场域-行动”的框架进行分析。通过对云南省三个乡镇十一个村卫生室的实证调查,将村卫生室的微观行动放到宏观背景中分析,对可能影响村卫生室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再对村卫生室在乡村场域的行动进行探讨,进而揭示出农村层医疗组织具有规律性的行动逻辑。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出村卫生室的行动受到外部环境和组织成员理性行动的影响。正式制度通过激励和约束手段规制着村卫生室的行动,非正式制度形塑着村卫生室的行动,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的村卫生室的生存和发展,村卫生室会根据外部环境调整组织行为以获得合法性。作为理性行动者获得效益是村卫生室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村卫生室会在维持组织合法性的基础上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动选择。村卫生室在在乡村场域与多个行动主体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在自身利益与组织合法性之间做成权衡,对不同的行动主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村卫生室不仅是受外部环境约束的组织,也是理性的行动者,基层卫生组织的行动是在满足合法性和获得组织利益之间做出的最优选择。

诸葛利[6](2017)在《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和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公立医院改革实质上为“医改难题”探索出“中国式解决办法”。不仅要解决当前公众和社会呼吁关注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对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顶层设计和深入推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一场涉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再造、健康干预模式转变和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改革。数量庞大、地域分散、服务人群众多的县级医院,是解决医改重心下沉和分级诊疗问题的关键。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县域内就诊率,最终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关系着新医改的成败。山东是我国第二个人口大省,全省常住人口 973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地区之间差异明显,某种程度上山东是中国的缩影。为全面了解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及总体成效,本研究受山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作为第三方,进行了对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和效果评估研究的课题。评估研究对象为第一、二批试点县的184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第一批试点72家医院,第二批试点112家医院;综合医院97家,中医医院65家,专科医院22家。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填报数据与实地调研互为补充的方法进行,共实地调研34个县,通过函调回收173份试点医院调查问卷、自制问卷调查1114名医务人员和931名居民。研究目的和意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从项目管理评估角度说,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效果研究作为一个科研项目,系统地收集项目活动、特征及产出结果方面的信息,在项目结束后用来评估项目的作用,证实项目的价值,进而综合判断项目实施效果,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还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重大民生政策。从公共政策分析角度看,改革涉及利益调整和分配,是政策变迁的过程,也是公立医院系统耦合和制度治理的过程。通过公立医院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评估研究,分析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相关建议和配套措施,为医改政策与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借鉴。研究的具体目的包括:(1)对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情况和总体效果进行评估,做出全面、真实、客观的第三方调研分析;(2)充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3)总结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功做法和经验,通过赋分排名的方式,树立先进和典型,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范式借鉴;(4)通过赋分指标的量化分析,对参与试点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进行综合等级排序,总结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成效;分析医务人员和群众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满意度;(5)结合赋分指标和非赋分指标,分析影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指出改革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分析讨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存在问题和困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监测数据与实地调研互为补充的方法进行评估,力求科学、客观地反映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实际情况。评估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赋分指标,一类是非赋分指标。赋分指标按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评分方法进行,用来反映县级公立医院自身的改革推进及成效;非赋分指标,用来分析影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采用文献复习法、个案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指标评分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收集的问卷按照地区和医院进行统一编码,采用Epidata进行统一录入。在录入前对录入员进行统一培训,明确各数据的变量名称和相关注意事项。并指定专人,采用抽查的方式,对录入结果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以确保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完成后,对数据库进行逻辑分析,对发现的异常值和逻辑问题及时予以更正。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 2007和SPSS v21.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应用Excel主要进行作图操作,应用SPSS统计相关评述和构成比情况。主要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梳理公立医院改革效果评估的理论系统分析框架,回答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变迁和完善问题,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逻辑基础。借鉴多种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公立医院改革过程进行整合性解读。本研究重点基于六个方面整合的可能性,构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估的理论分析框架:(1)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遵循;(2)公立医院改革的经济学考量;(3)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窗口期”;(4)公立医院改革的系统耦合;(5)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治理;(6)公立医院改革的效果评估。本研究总体设计的定位是:以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和效果评估研究为“目张”,通过“问题倒逼”来指向政策过程理论研究角度的“纲举”,对政策产生、制定、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公立医院改革宏观上做政策理论研究探讨,对公立医院改革进程和效果进行实践上的定量分析评估,定量分析为定性分析提供必要铺垫和验证,而定性分析又对定量分析做出具体界定和升华。2.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进展成效评估(1)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试点医院按照改革的要求落实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主要涉及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中医服务费、大型设备检查费和高值医用耗材费用。2015年各试点医院因为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总额为30.41亿元,各级财政针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补助共计5.97亿元,占到药品减少收入的19.6%;医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的收入为13.68亿元,占到药品减少收入的45.0%。(2)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在填报数据的172家医院中,有141家(82.0%)医保支付方式进行了改革,有102家(59.3%)建立了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谈判协商和风险分担机制,有80家(46.5%)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政策动态调整衔接机制,有151家(87.8%)将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纳入医保支付范围。(3)人事分配制度改革。83.1%的医院在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方面采用了竞聘上岗制度,同时采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四项制度的有98家医院(57.0%)。绝大多数医院在收入分配上都能向临床一线倾斜,但幅度不大。医院职工收入主要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月均固定工资3165.1元(占月收入的62.2%),月均绩效工资1920.8元(占月收入的37.8%)。正式编制人员占53.4%,聘用制人员占46.5%。其中聘用制人员中医生占20.9%,护士占59.6%。聘用制与在编人员收入的主要差距在其固定工资水平较低,在编职工月均固定工资为4322.2元,而聘用制职工月均固定工资为1661.6元。(4)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改革。91.8%的试点医院实施了省级药品集中采购,78.8%的医院能保证已经挂网的高值医用耗材采取网上集中采购,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占药品收入比例超过80%的共有73家。90.0%的医院能保证低价药品优先配备使用,但经常出现以低价药品为主的部分药品涨价较多、不挂网或长期缺货的情况。(5)政府责任落实情况。调查发现,很多医院财政补助都是政府打包拨付,没有具体分列项目,医院也不清楚具体的分项费用。整体来看,基本建设补助在2014年之后呈现大幅度增加,大型设备、学科建设、离退休人员经费投入在2013年大幅度增加之后逐年下降,政策性亏损、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到2015年底,试点医院的总负债额为261.97亿元,总体负债率达到45.4%。36.6%的医疗机构债务纳入到县级政府债务平台管理。3.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的总体效果评估(1)医药费用变化情况。门诊次均医药费用呈小幅增长趋势,2012年为178.6元,2015年191.8元;门诊次均药费变化幅度不大,2012年为79.3元,2015年81.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呈增长趋势,2012年为4509.8元,2015年5442.4元;住院病人人均药费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2172.0元,2015年1863.9元。(2)医院收支结构变化情况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从2012年的47.4%下降到2015年的36.6%。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20.2%上升到2015年的23.9%。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逐年上涨,2012年为6.4%,2015年8.7%。挂号、诊察、床位、治疗、收入和护理收入总和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24.9%,2015年27.5%。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30.1%升至2015年的35.4%。管理费用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持续下降,从2012年的15.3%降至2015年12.7%。(3)医院运行效率情况。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平均住院日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8.29天降至2015年的8.04天。病床使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91.6%降至2015年的82.9%。医院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78.0元升至2015年的90.4元。(4)医保基金支付。职工医保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2012年的73.3%提高至2015年的74.7%;城镇居民医保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2012年的52.7%提高至2014年的55.9%;农村居民医保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2012年的50.6%提高至2014年的51.3%。我省2015年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51.9%(2015年)。存在医保基金欠费的医院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共有83家县级医院存在医保基金欠费,欠费额度超过10亿元,欠费总额度占83家医院医保收入的10%。(5)医务人员满意度和群众就医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4.8%的医护人员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表示“满意”。医护人员对技术培训和医院管理的满意度比较高,对收入情况、薪酬公平性、个人工作压力和个人工作时间满意度,改革前后虽然也有所上升,但满意度总体偏低。问卷调查发现,群众对医院的整体满意度和就医方便程度满意度较高,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医疗报销满意度和就医费用满意度较低,就医费用满意率为64.2%。69.5%的群众认为与三年前相比,“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所缓解。政策建议1.政府责任落实。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攻坚阶段,建议省、市、县三级建立医改工作联系点制度,省市医改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分片包干,督促县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组织保障和责任落实,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共同促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各级政府应明确财政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大医改投入,落实六项政府责任,以投入换机制,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敦促县级政府主导化解历史债务,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上级政府应适度予以倾斜,也可探索推进PPP模式改革,积极化解医院历史债务。2.三医联动。逐步归拢人社、卫计、物价、民政等职能部门所涉及的医保职能,解决管理碎片化,发挥组合优势,提高运行效率。成立专业化、去行政化的医保基金第三方经办机构,对医保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和精算,同时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力度,确保医保资金全部用在患者身上,不拖欠医院的医保费用,向社会公开医保资金的走向和使用情况。推广威海市医保部门与商业保险合作保障居民健康的模式。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建立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完善短缺药品信息报送制度。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票制”。建议试点引进药业公司托管医院药房,将药房从医院剥离。3.人事分配制度。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编外人员备案管理,将岗位设置与身份脱钩,编内和备案管理人员同岗同酬,形成灵活的用人机制。对医生护士层面的薪酬支付,建议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在全省范围内制定政策,上调医院绩效工资上限,使医务人员收入可以高出其他事业单位同类人员50%以上。在医院有结余的前提下,放宽医院结余分配自主权,搞活内部分配,使绩效进一步向业务骨干倾斜。4.医院管理制度。政府切实履行办医职能,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山东省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可以落地实施的针对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实施意见。5.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步骤,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不能仅针对取消药品加成部分调整价格。进一步提高护理费、床位费等服务项目价格,尽快将中医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到位,促进中医医院的发展。对于药品加成财政补偿比例高的医院,如果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确保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6.控制过度医疗。制订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清单,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药占比高的医院进一步通过指标分解、处方点评、与绩效挂钩、排名通报等措施控制药占比,达到30%的目标。医院在质量控制中实行多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进一步降低医院门诊输液率;实行剖宫产手术指征“正面清单”,进一步降低助产机构剖宫产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将同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均三费”(药品费、检查费、材料费)结构和涨幅变化等数据,定期进行对比分析、排名通报。7.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制定政策让上级公立医院减少或停止提供不符合其功能定位的医疗服务。建议探索除儿童医院外,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等政策,将最基本的门诊医疗服务分流下去。实行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明显差异化,大幅度降低县域外就诊医保报销比例。以县医院为龙头,实施县乡村医疗服务资源纵向一体化,强化转诊服务与技术帮扶。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多点执业,开展全科医生团队个性化签约服务,建立居民健康和医保基金“双守门人”制度。统一卫计部门基本药物目录和人社部门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用药衔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保目录用药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范围,引导慢性病和恢复期病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创新与不足1.创新点。(1)截至目前,本研究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评估研究,综合运用了定量评估和定性分析方法,数据样本量大,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可信。(2)本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来自于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工具较为可信。(3)本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梳理了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文件、报告和做法,分析了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情况、对改革相关指标从医院运行、医院医保相关数据和群众、医疗人员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2.不足之处。本研究的评估工作实施于2016年,相关数据时间为2012-2015年,因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启动时间较晚,因此,在进行效果评估时,由于部分指标变化具有滞后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所影响的部分指标结果可能会被低估,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进行分析。

谭莉[7](2014)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制定适用于湖北省农村地区早期探测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监测指标,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构建提供首要信息。2.建立和运行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初步探讨该系统实施的可行性。3.评估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及时性,探讨该系统早期探测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能力。4.探索时间预警模型在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优选各模型的预警阈值并综合评价其预警效能,为系统实现自动预警技术提供理论支持。5.初步评价系统的性能,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实施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和专家会议法综合制定监测指标。2.以湖北省潜江市和沙洋县为研究地区,监测机构包括市/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日由各机构上报员统一收集监测数据并上报至电子信息系统里,实施过程中同时采取多种质量控制措施。对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质量评估和描述性分析。3.从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所有来自监测镇的初诊病人数据,并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同时段同地区的所有传染病病人数据。采用互相关函数法计算不同延迟天数(-21天~+21天)下相关症状/症候群数据与传染病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4.采用半合成模拟数据的方式,分别测试时间预警模型包括累积和模型(CUSUM),美国异常探测报告系统的C1、C2、C3模型(EARS’C1, C2, C3),移动平均模型(MA)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EWMA)在不同预警阈值下的预警效能,通过比较约登指数和预警滞后时间优选出各模型的最佳阈值,并通过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动态监测工作特征曲线(AMOC)综合评价各模型的预警效能。然后选用各模型的最优预警阈值,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的沙洋发热初诊病人数据进行暴发探测,并对发出的预警信号进行回顾性核实。5.通过正式实施一年后调查主要上报员的主观使用体验,以及回顾性描述系统实施的实践经验,对系统的性能包括实用性、灵活性、可接受性、可推广性、稳定性和成本这6个指标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确定了14种传染病作为目标疾病;通过文献综述制定了初步监测指标体系一(19个单个症状)和初步监测指标体系二(8个症候群);最终通过专家会议法确定选择指标体系一,并筛选了10个症状作为监测指标。2.正式实施时共监测154家医疗机构。总缺报率为2.68%;总迟报率为12.34%;第一次检查总不一致比率为17.68%,第二次检查为30.20%。共上报目标症状病人206,727人次,其中,98.94%来自于研究地区;男性占50.06%;40到65岁以下病人最多,占42.12%;71.87%为初诊病人;85.51%的病人在发病三天内就诊。上报最常见症状为咳嗽(67.79%),其次依次为咽痛(37.06%)、头痛(15.79%)和发热(14.65%)。发热和呼吸道相关症状/症候群在夏季和冬季存在上升趋势,消化道相关症状/症候群在2012年6月至9月期间存在上升趋势。3.发热病例在提前4天时与总传染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453);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症状/症候群在提前2~10天时与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414~0.572);消化道传染病相关症/症候群在提前一周左右(7-8天)与消化道传染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189-0.240);手足口病相关症状/症候群在提前2周左右(10~16天)与手足口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292~0.521)。4. CUSUM、EARS’C1、EARS’C2、EARS’C3、MA和EWMA模型的最佳预警阈值分别为3.5、1.5、2.0、3.0、2.0和3.5。CUSUM模型的ROC曲线较其它模型更偏向于左上角且AUC值最大,其AMOC曲线较其它模型也更偏向于左下角。真实数据暴发探测时共有16天出现预警信号,但均被排除,未发现异常聚集情况。5.共调查146位上报员。97.26%认为系统具有一定作用;系统地灵活性较好;88.36%反映每日数据上报所花时间在30分钟以内,60.96%认为自己有100%的上报,所有人均认为自己可以胜任项目工作且认为系统操作简单,98.63%对项目整体工作满意,且94.52%愿意继续参与项目;系统在监测指标的制定、数据采集途径、监测流程、质量控制及预警模型方法上均具有可推广性;98.63%的上报员认为系统稳定,实施第一年期间因服务器维护中断过两次;系统投入成本主要在系统平台建立与维护、硬件设施配备、监测数据采集以及培训与督导等方面。结论:1.相对症候群而言,在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单个症状更适合作为监测指标。2.本研究在湖北省农村地区成功建立并实施了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系统的上报数据质量尚可,并具有用于指示疾病流行趋势改变的可能。3.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相对传统监测系统,具有提前数天早期探测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可能。4.各时间预警模型在最佳预警阂值下的预警效能均较好,其中CUSUM模型的预警效能最高。可以同时联合使用多种预警模型,来决定哪些信号应启动信号验证措施。5.本研究所建的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性能尚可,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适用性。创新点:1.首次构建了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指标,提供了监测指标制定的方法和依据,具有推广性和借鉴性;2.首次在中国农村地区成功构建和实施了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为其它国家或地区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依据;3.通过采用半合成模拟数据评估了各时间预警模型在不同阈值下的预警效能,为系统今后实现自动预警提供了理论支持;4.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探讨了其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适用性。

赵豫[8](2013)在《法定传染病漏报区域的发病率空间分布统计插值》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交通网络通达性的完善,传染病的爆发范围由局部地区扩展到全世界,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各国政府都成立了联防联控工作部门,强化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溯源工作。但是,由于在具体运行过程面临着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传染病漏报现象当前依然存在,这对及时研判疫情趋势、疫情风险评估、防控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都有无法估计的负面影响。针对传染病漏报问题,本文以对该地区发病率的插值估计为总体目标,对卫生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工作提出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每一个空间数据都会有其独特性,这种空间异质性几乎影响到任何类型的空间分析。对空间异质性的充分认识,可以提高空间抽样效率。本文以手足口病为实例,将空间非均质表面插值模型引入到漏报区域的发病率统计插值中,并在建模的过程中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发病率的风险因子进行了探索研究。具体说来,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往往是空间数据分析的先导,用来发现数据中的空间关系与特征。Pearson相关系数被引入来判断数据是否相互存在着强相关。利用地理探测器对潜在危险因子分析,通过区域的差异性大小来探索与手足口疾病发病率存在空间一致性的危险因素,最终选定医院病床数、人口密度、人均GDP三个因子为重要风险因子。2)空间数据的分布往往具有异质性,因此采用聚类算法作为分类和特征描述的预处理步骤。文章采用了经典的K-means算法对研究区域的行政单元完成了聚类分析,并在确定最佳聚类数时参照地理探测器中提出的参数值来衡量聚类数目的合理性。3)由于整个研究区域实际特征属性分布表面存在着非均质性,会使的样本均值与真实总体均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本文创新性的将整体报告单元划分成若干个内部呈现均质性的小分区,使用空间分层非均质表面估计模型(MSN)针对不同子区域建立不同的变异函数,并分析全局采样点之间的空间变异性,无偏最优地对行政报告单元内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插值估计。针对插值结果,对卫生行政工作组重点调查和指导报告单元区域提出建议。论文的最后,本文根据对研究内容的总结,提出了一些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图13幅,表11个,参考文献71篇。

董婷[9](2013)在《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国家政策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文献查阅和情报分析,吸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指标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并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有较高实用性的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框架,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并对我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评价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收集的资料包括:(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医院评价和区域医疗中心的理论研究和评价指标,为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框架的建立和初级备选指标的确定提供参考。(2)专题小组讨论法:利用专题小组讨论法进行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初始评价指标的筛选,并进一步获取和补充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的意见和建议。(3)专家咨询法:采用delphi法对指标进行的筛选,初步确定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4)统计学分析方法。利用Epidata录入调查数据和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通过收集文献和国内外政府网站的资料,了解了医院评价的理论和国内外医院的评价现状。(2)结合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的特点,确定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指标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从基础资源、医疗质量安全与综合管理能力、辐射力、凝聚力、创新力、发展潜力等六个维度探索建立了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框架。结论(1)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框架。该框架由基础资源、医疗质量安全与综合管理能力、辐射力、凝聚力、创新力、发展潜力等六个维度组成,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94个三级指标,对我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评价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2)本研究的国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评价指标,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但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偏低,对某些指标存在意见分歧,需要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后进一步提高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本研究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和公立医院改革的主旋律下,以国家政策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指标评价的基本原则,结合新版三级医院评审的指标,探索建立了国家级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框架,弥补了目前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的空白,有一定的创新性。(2)不足之处在利用Delphi法构建指标时,原则上需要3-4轮专家咨询,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进行了1轮专家咨询,且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偏低,对某些指标存在意见分歧,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本研究Delphi法邀请专家全部来自于医学院校,专家来源单一。尽管专家在理论分析上很有见解,但是缺乏实际临床工作经验,难以对指标作出全面的判断。由于时间限制,本课题并未设计指标体系的权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结合相关统计方法,从而确定指标权重。也缺乏对筛选后指标的实际运用和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峦[10](2012)在《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公共产品(服务)供给领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担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题展开,推进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将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这是通过研究帮助相关政策制定的有利政治时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与我国当前行政管理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相吻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下,卫生政策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把握均等化视角下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方向,以便科学的进行研究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上海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历来十分重视,一直将其视作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服务模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在“均等化”这一新视角下,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都被清晰的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从资源配置、市级统筹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针对某些局部问题的探讨,缺乏基于现实案例全面剖析及解决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系统研究。上海医药卫生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将基本完善。根据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的目标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迫切需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以便指导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另外,考虑到各地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中面临类似问题,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及总结的经验将对其它地区的卫生改革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上述这些考虑,笔者认为从“均等化”的视角开展的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研究,在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目的从实证角度剖析上海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外环境,形成分析影响均等化实现的完整框架,在问题根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制定促进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1.多方面考察实现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外界环境。2.全面分析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相关的服务开展、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情况。3.梳理目前影响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根源分析。4.针对分析得到的根源性因素,对影响服务均等化的技术瓶颈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解决。5.提出为实现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近期应该采取措施的政策建议。三.研究方法面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的研究语境,本研究借鉴世界银行研究中心的政策循环理论,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依据“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假定外环境、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等方面有明确联系,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系统检索收集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界定、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相关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国家及上海市(含市级及样本区县)的政策文件、内部研究报告和年鉴资料。此外,将上海市卢湾区和闸北区(中心城区)、嘉定区和阂行区(近郊区县)以及崇明县(远郊区县)作为样本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形成了包括5个区县24个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案例集。利用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需要的财政收支、人口地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社区卫生人力和服务项目开展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上海市卫生局、市CDC、样本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和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及领导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在具体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时,研究利用了以下方法:1.文献归纳法。对收集的文献、政策文件和内部报告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上海市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和卫生经费投入等的现况及变动趋势,对样本机构基本情况的分析也主要使用该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了一些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生产效率的分析。3.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运用该方法可以回溯原因、连续描绘因果联系的优势,对影响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根源展开分析。4.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在对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包、实现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等部分,研究尝试应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5.成本核算分析。基于时间分配系数法进行成本核算,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收入、每单位服务人员消耗和时间消耗等指标均等化标准的研究,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标化成本进行了核算研究。6.规范差距分析法。通过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标准”的研究,以此为依据运用规范差距法对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弥补差距的策略和建议。使用的分析工具方面:通过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Excel2010进行成本核算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数据处理;用SPSS11.5建立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软件Deap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四.研究结果1.研究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通过辨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的内涵,结合当前行政管理改革动向的分析,阐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语境已经改变,研究思路上,需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开始,把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标准”,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调整。2.详细分析了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处的内外环境。主要结果包括以下方面: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65%,外来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0年达到38.67%),社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面临挑战。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在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上存在的差别,体现了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不均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将会加大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度。2006-2010年,上海市级和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体上政府有能力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持。但是,从人均经费投入看,各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的实际投入非常不均等。人均社区卫生经费、人均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确定是主观的,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增长机制”目标存在差距,不利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维护居民健康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服务产出显着增加。但是,社区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而人员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与人员不足是并存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对服务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对服务规范化和均等化没有统一认识,24家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仅占总项目数的9.27%。3.系统分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卫生系统诊断树模型,发现以往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政策缺乏实现均等化的机制设计,一些“筹资”和“规制”类的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分析认为均等化目标项目不明确、缺乏成本核算数据支撑以及对人力不足情况的量化是三个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基础性技术难点。4.研究解决了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界定了70个具体服务项目,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这些项目具有实施基础较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对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作用突出的特点。保障该项目包中的全部服务优先实现均等化,将为其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基础。明确了可供其它研究借鉴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步骤和关键变量处理方式;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了现有的40元/人的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标准是不足的,难以满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需要;计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单位的标化成本,可作为购买服务时确定价格的参考依据;标化服务量下计算的优先项目总成本可以作为均等化目标下,进行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参考;通过分析指出,如果经费需要量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过高(例如,不含固定资产折旧时,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0.3%以上),应该由市级财政投入部分经费。指出需要构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部市场,转变以往投入经费“养机构/养人”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绩效支付等方式进行服务购买,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在文献评阅和现有经费投入方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服务购买方式的基本框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测算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所需人力,结果显示24家样本机构中有11家存在缺员。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制订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区县分别应该达到3人/万人、3.5人/万人和4人/万人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才能基本满足优先项目开展需要的人力。五.政策建议面对实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视角,需要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涉及多层面的系统性改革。建议在政策制订中,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必须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从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根源的分析结果看,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体现层级的上移,仅仅依靠区县级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资源的统筹调度。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握当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高度重视的政治时机,积极研究定位卫生领域内相关制度调整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争取相关财政、人事政策的支持。2.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实现均等化过程始终要重视的工作。做好该工作,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的信息渠道,这可以从科学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建立并运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机制等方面努力;此外,及时进行服务项目动态调整,防止服务内容僵化是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应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可进可出”,或者进行项目开展内容、流程的及时优化,随着服务能力增强,可以逐步扩展优先项目包的内容;最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和服务规范一经确定,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保证上海市所有区县统一遵照开展。3.各项制度建设工作的完善,是保证社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率的关键,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应该组织人力,加快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服务效果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服务规范也是制定服务考核指标的基础,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均等化的实现起基础性作用。需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成本核算是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技术难题之一,成本数据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议上海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应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和财政支出间的内在联系,并强化市级财政投入。各区县可以按自身财政支出的0.3%(不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或者0.35%(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作为本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总量的上限,达不到全市人均经费投入水平要求的,由市级财政补足差额。必须重视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研究建议,在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框架下,通过项目预算制度建立经费和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进行经费总量的控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通过按绩效支付形成对服务供方的激励,促进服务保质保量提供。积极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价是均等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卫生机构领导的升迁、奖惩直接挂钩,实施领导问责制度。要注重考评结果的分析和使用,体现奖优罚劣的作用,通过考核逐步发现和解决影响服务有效提供的因素,加强公共卫生决策循证,切实理顺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视改革劳务分配制度,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水平。从数据分析结果看,人员的期望报酬基本是其目前收入的两倍左右。区域性因素外,劳务报酬低、工作压力大是导致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留不住、招不进”、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服务的开展。研究认为对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劳务报酬也应该体现购买服务的制度设计理念,明确每单位服务的购买价格和服务要求,将服务提供绩效与人员劳务收入适当挂钩,采取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的劳务价值得以体现。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并严格服务提供者准入标准。目前,人员编制水平不能保证均等化标准下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需要,研究建议,可以按照计算的人员编制标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随着要求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逐渐增多和服务量的改变,需要有计划的进行编制调整;应该实现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持证上岗,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人力,需要多管齐下。经济条件较差的近远郊区县面临的人力问题最严重,短期内,可通过提高人员待遇、加强各个层级人员的内部流动、增加人员编制、制定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生的政策,在“留住人”的基础上弥补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力不足;长期来看,应科学制定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加强全科医学生培养,结合劳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有倾向性的加强近远郊区县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建设。有必要建立居民参与机制,促进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首先,可以通过“服务记录卡”和电话回访等方式,让居民在服务绩效考评中发挥作用;之后,部分私人性强的服务可以通过发放“服务券”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服务购买中;最后,可逐步尝试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管理小组”,加强居民健康问题的社区自治,并进一步发挥其在服务包设定、绩效考核和经费使用监管中的作用。4.要充分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实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上海市级的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档案系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共享系统和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数据收集系统,整合目前各个区县孤立、分散的电子信息系统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二、2000年定陶县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定陶县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与数据来源
        1.3.1 相关概念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区域
        1.4.1 区域位置与范围
        1.4.2 自然地理概况
        1.4.3 社会经济概况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2.1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1.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2.2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2.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2.3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3.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3.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2.4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时空变化
        2.4.1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测度
        2.4.2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
        2.4.3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
    2.5 本章小结
3 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3.1 东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1.1 省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1.2 市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3.2 东北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1 省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2.2 市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 东北地区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1 省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3.2 市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3.4 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变化
        3.4.1 居民健康水平的综合测度
        3.4.2 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1.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4.1.2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2.1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4.2.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4.3 市域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2)新疆喀什地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统计学处理
        3.3 质量质控
        3.4 相关定义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
        2.1.2 气候
        2.1.3 河流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交通
        2.2.2 政权与战争
        2.2.3 政区与沿革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3.1.1 数据来源
        3.1.2 相关概念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3.2.1 季节变化
        3.2.2 年际变化
        3.2.3 长期趋势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
        4.1.2 河流
        4.1.3 气候
        4.1.4 自然灾害
        4.1.5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战乱
        4.2.4 风俗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1 卫生行政机构
        5.1.2 卫生行政制度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2.1 公立卫生部门
        5.2.2 私立医疗机构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3.1 设立防疫机构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6.1.3 清洁卫生法规
        6.1.4 交通防疫法规
        6.1.5 学校卫生法规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6.3.1 迷信防疫习俗
        6.3.2 节日防疫习俗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层卫生组织的行动逻辑研究 ——基于对村卫生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
        (2) 现实意义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方法
        2.资料来源和研究过程
        3.参与式观察田野点介绍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 文献回顾及相关述评
        1.基层卫生组织的运行现状
        2.制度对基层卫生组织影响的研究
        3.既往研究述评
    (二) 理论分析及主要概念
        1.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研究框架和基本观点
二、基层卫生组织的制度和环境
    (一) 正式制度对村卫生室的规约
        1.制度环境的变迁
        2.医疗卫生制度对村卫生室的影响
        3.正式制度对村卫生室行动的激励与约束
    (二) 非正式制度对村卫生室的形塑
        1.对乡村医生的角色定位和要求
        2.乡村社会的传统医疗认知
        3.乡村社会传统文化
    (三) 社会环境对村卫生室的影响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客观限制
        2.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改变
    小结
三、基层卫生组织的乡村场域
    (一) 乡村场域中的行动主体
    (二) 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的互动
    (三) 村卫生室与村委会的互动
        1.业务支持和工作配合
        2.村医在村卫生室与村委会交叉任职
    (四) 村卫生室与农村居民的互动
        1.村卫生室服务内容的改变
        2.农村居民的评价与诉求
    小结
四、基层卫生组织的行动逻辑
    (一) 村卫生室组织的理性行动
        1.乡村医生是自然人也是代理人
        2.乡村医生的理性行动对组织行动的影响
    (二) 村卫生室的合法性获得与行动
        1.正式制度合法性
        2.社会合法性
        3.在不同合法性要求下采用“变通”行为
    (三) 村卫生室的利益获得与行动
        1.按照正式制度规制要求获取组织利益
        2.利用制度的约束的空白点获取利益
        3.违背正式制度合法性追求利益
    (四) 村卫生室在乡村场域的行动权衡
        1.村卫生室的组织资源与场域位置
        2.非正式制度力量的式微
        3.正式制度的强制性与单向性
    小结
五、结论与讨论
    (一) 基本结论
        1.村卫生室在乡村场域的行动为了获得组织效益最优
        2.村卫生室的行动需要在制度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 相关讨论
        1.在新医改中村卫生室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2.村卫生室的实践反思与发展前瞻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6)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和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论文结构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
    第三节 公立医院改革文献综述
第三章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情况
    第一节 政策执行过程
    第二节 政策体系框架
    第三节 改革典型方案分析
第五章 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
    第一节 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情况
    第二节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情况
    第三节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情况
    第四节 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改革进展情况
    第五节 县级公立医院制度建设情况
    第六节 改革进展总体评分情况
第六章 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情况
    第一节 医药费用变化情况
    第二节 医院收支结构变化情况
    第三节 医院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第四节 医院运行效率情况
    第五节 医保基金支付费用情况
    第六节 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及收入分配情况
    第七节 群众就医满意度情况
    第八节 改革总体评分情况
第七章 讨论
    第一节 相关问题讨论
    第二节 数据质量讨论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件

(7)湖北省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监测指标的制定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监测指标制定方法
        2.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目标疾病
        2. 初步监测指标体系
        3. 最终监测体系及具体指标
        4. 目标症状定义
        5. 目标症状与可能疾病对应关系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地区和监测点
        2. 监测框架
        3. 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研究地区基本特征
        2. 监测点基本情况
        3. 数据质量评估
        4. 数据描述性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系统及时性评估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数据分类及定义
        3.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特征
        2. 时间趋势
        3. 相关性分析及互相关函数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时间预警模型的应用和评估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预警模型
        3. 预警阈值设置及预警效能评价
        4. 暴发探测
        5. 预警信号核实
        6. 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1. 各模型不同预警值下的预警功效
        2. ROC和AUC分析
        3. AMOC分析
        4. 暴发探测结果
        5. 预警信号核实结果
    四、讨论
        1. 暴发探测数据
        2. 模拟暴发
        3. 模型的应用
    五、小结
第五部分 监测系统性能评价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评价标准
        2. 评价方法
        3. 调查表
        4. 调查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主要上报员基本特征
        2. 系统性能评价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后续深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
附录2 监测指标方案一参考文献
附录3 监测指标方案二参考文献
附录4 门诊日志
附录5 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性能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8)法定传染病漏报区域的发病率空间分布统计插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4 文章结构
第2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空间探索性分析
        2.1.1 线性相关性分析
        2.1.2 地理探测器
    2.2 空间数据分层
        2.2.1 无任何先验信息及历史数据的分层
        2.2.2 有一定先验知识但无数据的分层
        2.2.3 无先验知识但有数据的分层
        2.2.4 有先验知识且有数据的分层
    2.3 空间数据插值方法
        2.3.1 Kriging空间插值
        2.3.2 MSN空间插值
        2.3.3 空间数据插值方法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足口病发病率的插值估计
    3.1 研究背景
        3.1.1 手足口病
        3.1.2 “一小时生活圈”
    3.2 研究区域
    3.3 数据来源
    3.4 数据预处理
        3.4.1 原始数据归一化
        3.4.2 原始数据离散化
    3.5 探索性分析
    3.6 空间数据分层
    3.7 空间数据插值
        3.7.1 计算变异函数
        3.7.2 MSN插值估计
    3.8 结果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文献资料
        1.2 专题小组讨论
        1.3 Delphi 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2.2 专题小组讨论
        2.3 Delphi 法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医院评审相关理论
        1.2.1 系统理论
        1.2.2 规制(监管)理论
        1.2.3 绩效管理理论
        1.3 国家、地方相关政策与规范
        1.3.1 国家相关政策与规范
        1.3.2 地方政策与规范
        1.4 国内外医院评价研究现状
        1.4.1 国外医院评价
        1.4.2 国内医院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5 关于医疗中心建设的探索
        1.5.1 医疗中心建设与评价的基本原则
        1.5.2 医疗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
    2 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的建立
        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1.1 科学性
        2.1.2 可操作性
        2.1.3 代表性
        2.1.4 独立性
        2.1.5 可比性
        2.1.6 导向性
        2.1.7 时代特征性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的设计思路
        2.3 评价指标基本框架的确立
        2.4 具体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考
        2.4.1 基础资源指标
        2.4.2 医疗质量安全与综合管理能力
        2.4.3 辐射力
        2.4.4 凝聚力
        2.4.5 创新力
        2.5 原始评价指标的确定
    3 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筛选
        3.1 专题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3.1.1 专家的选取
        3.1.2 专家的基本情况
        3.1.3 专家咨询意见汇总
        3.1.4 指标的修改
        3.1.5 专题小组讨论后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
        3.2 Delphi 法结果分析
        3.2.1 专家基本情况
        3.2.2 专家积极系数
        3.2.3 专家权威系数
        3.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
        3.2.5 专家咨询结果
        3.2.6 Delphi 法咨询结果意见汇总
        3.2.7 Delphi 法后的评价指标
讨论
    1 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的特点
    2 完善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的设想
    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2 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附件 3 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说明

(10)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型政府
        (二) 新概念下的研究语境辨析
        (三)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已有研究
        (四)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具体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指导性理论框架
        (二)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三) 分析方法与工具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学术意义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上海市社会经济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一、社会经济情况
        (一) 人口情况
        (二)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 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支
    二、上海市主要健康指标及死因情况分析
        (一) 主要健康指标
        (二) 死因顺位情况
        (三) 传染病情况
    三、上海市社区医疗卫生投入与发展情况
        (一)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二) 各区县社区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分析
    一、服务人口
    二、机构建设
    三、人员配备
        (一) 样本区县社区公共卫生相关人员配置情况
        (二) 样本机构人员配备概况
        (三) 样本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情况
    四、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
        (一) 经费来源
        (二) 经费投入水平的确定
        (三) 经费投入方式及使用
        (四)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满意度
    五、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
        (一) 指导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的规定
        (二) 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三) 各类别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六、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影响因素及根源分析
    一、影响因素
        (一) 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项目不明确
        (二)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三) 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四) 服务人力不足影响服务开展
    二、根源分析
        (一) 均等化的目标项目不明确方面
        (二) 服务开展规范性不高方面
        (三) 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方面
        (四) 人力资源不足方面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先项目包的界定
    一、国内外经验
        (一) 国外概况
        (二) 国内概况
        (三) 既有研究的不足
    二、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的界定
        (一) 优先项目服务包的界定原则
        (二) 优先项目服务包的确定方法及步骤
        (三) 优先项目服务包
    三、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及经费投入研究
    一、成本核算方法
        (一) 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简介
        (二) 成本核算具体步骤
    二、成本核算的主要结果
        (一)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大类成本情况
        (二) 每单位服务的人力和时间标化
        (三) 各区县每单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标化成本
        (四) 各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化总成本
        (五) 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服务包标化总成本
        (六) 服务量标化后的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标化总成本
    三、项目成本的简易计算方法
        (一) 项目标化成本计算中的变量分析
        (二) 项目成本核算简易公式
        (三) 计算结果的比较
    四、均等化优先项目的经费投入研究
        (一) 经费投入水平的探讨
        (二) 经费投入方式的思考
    五、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测算研究
    一、实际服务量下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人力测算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二、标化服务量下开展优先项目所需人力测算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三、均等化优先项目的人力投入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果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果总结
        (一) 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
        (二) 分析了上海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内外环境
        (三) 系统剖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四) 研究解决了影响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问题
    二、政策建议
        (一) 重视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
        (二) 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三) 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
        (四)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开展
    三、研究的亮点和不足
        (一) 研究亮点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0年定陶县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鲁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新疆喀什地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哈斯来提阿依·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5]基层卫生组织的行动逻辑研究 ——基于对村卫生室的分析[D]. 李涵. 云南大学, 2018(01)
  • [6]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和效果评估研究[D]. 诸葛利. 山东大学, 2017(03)
  • [7]湖北省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D]. 谭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8]法定传染病漏报区域的发病率空间分布统计插值[D]. 赵豫. 中南大学, 2013(05)
  • [9]国家综合性医疗中心评价指标筛选研究[D]. 董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10]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D]. 王峦. 复旦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定陶县2000年医疗机构和居民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