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TTV感染比较研究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TTV感染比较研究

一、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中TTV感染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琨[1](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孙铭繁[2](2021)在《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肝癌(Liver Cancer,LC)是由各种诱因导致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2018年新增患者84.1万例,死亡78.2万例)。肝癌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例数约39.3万例,死亡例数约36.9万例,占同年全国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9.2%和12.9%,占同年世界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46.7%和47.2%。国内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5位,且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性别和地区差异显着,可能与暴露在某种特定环境或者和某些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潮汕地区目前尚未见关于肝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等综合病因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了解不同人群或地区的某些因素暴露状况与肝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根据潮汕地区肝癌流行情况,采用数据挖掘以及横断面研究,在肿瘤防治、环境、气象、工农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国家数据库中获得可靠数据,并通过调查了解潮汕人群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利用趋势面分析以及多因素模型(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对潮汕地区肝癌的综合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肝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与潮汕地区的环境、生活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潮汕地区的肝癌-环境病因假说。材料与方法在海丰县、陆丰市、揭阳市、汕头市区、汕头市澄海区、潮州市区、饶平县和南澳县共8个地区,方便抽取当地的1~2所市级/县级高级中学,通过整群抽样确定要调查的班级,将整个班级同学的家长纳入调查范围,调查其所在地区的人口学特点、生活和饮食习惯和其他相关内容。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得到潮汕地区各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Y)、各种环境氮污染数据、农业生产数据、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构建多个分析模型(包括趋势面、因子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因子对数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从多个途径探讨影响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可能相关因素,并评估各种因素对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使用SPSS 25.0及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潮汕各县(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潮汕地区8个县(市)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数、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第一产值)、土地资源情况(人均耕地、旱地比、菜地比)、地理气候因素(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干燥度、平均海拔)、环境污染因素(猪氮负荷指数、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耕地化肥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个县(市)的猪氮负荷指数(kg/ha/年)分别为:海丰县37.758、陆丰市38.379、揭阳市76.139、汕头市区18.917、汕头市澄海区30.974、潮州市区57.148、饶平县113.213和南澳县234.318。潮汕地区8个县(市)的男性吸烟率(60.26%)和饮酒率(30.15%),远高于女性吸烟率(3.06%)和饮酒率(3.21%),南澳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吸烟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海丰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饮酒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P均<0.05)。膳食方面,南澳县居民咸菜摄入频率较高;陆丰县、海丰市和南澳县居民咸鱼摄入频率较高;澄海、潮州、饶平地区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30~岁)和(45~岁)年龄组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陆丰县居民的蔬菜、水果、豆类食品的摄入频率均最高(蔬菜:269.70±54.46天/年,水果:213.73±66.09天/年,豆类食品:143.32±61.90天/年);海鲜摄入频率最高为南澳(21.31±7.29天/月);肉类摄入频率最高为潮州(24.63±6.35天/月);潮州市和陆丰县居民蛋类摄入频率较高;汕头市和潮州市居民奶类摄入频率较高(P均<0.05)。潮汕地区男性居民经常饮茶率(74.48%)高于女性饮茶率(60.99%),三个肝癌标化死亡率不同等级地区均以“饮用功夫茶”和饮茶“浓度适中”的比例为最高(P均<0.05)。2.潮汕地区肝癌相关因素分析8个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海丰县16.36(1/10万)、陆丰市12.89(1/10万)、揭阳市16.32(1/10万)、汕头市区15.19(1/10万)、汕头市澄海区17.11(1/10万)、潮州市区14.42(1/10万)、饶平县19.40(1/10万)、南澳县36.90(1/10万)。潮汕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与猪氮负荷指数的趋势面显示,在男性、女性以及整体人群中肝癌死亡率都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粤东北部为起点,到粤东南部(南澳、饶平—陆丰、海丰)逐渐下降;二是沿海岸线,由粤东东部海岸到西部逐渐下降(男性:rs=0.938;女性:rs=0.931;整体人群:rs=0.955,P均<0.05)。在本研究构建的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以及因子对数回归模型中显示,均以猪氮负荷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最大,耕地污染因子(F1)次之,温度因子(F2)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且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均与环境污染有关,主要是耕地污染因子(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和耕地化肥量)和猪氮负荷指数。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保护因素主要是温度因子(地温、十厘米地温、平均气温)和植物性食物因子(蔬菜、水果)。BP神经网络模型(BPNN)对本研究的30个自变量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12个因素,根据正态化重要性显示排前六位的因素是:年平均降水量、猪氮负荷指数、年平均气温、耕地氮肥量、耕地农药量、耕地化肥量。可见环境污染因素(特别是氮污染因素)以及地理气候因素在肝癌可能影响因素中的重要性。整个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9.49%。结论在考虑众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后,一定环境条件下猪粪氮污染与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结果支持潮汕地区肝癌氮循环病因假说。

郑小辉[3](2020)在《鼻咽部EB病毒核酸标志物检测在鼻咽癌分子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高侵袭性、高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临床上鼻咽癌的早诊早治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突破口。寻找和建立简单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高发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已有充分的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鼻咽癌的发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鼻咽刷取样结合EB病毒核酸标志物检测可能会为高发区鼻咽癌的诊断和筛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我们开展该项研究的目的主要有:(1)探讨鼻咽刷取样结合EBV DNA检测对中国华南区高发的鼻咽癌是否具有较好的诊断应用价值。(2)明确鼻咽刷样本中EBV的产生来源,以确定是否是肿瘤细胞来源反应鼻咽癌的发生,为鼻咽部EB病毒核酸标志物的发掘和利用提供清晰的理论基础。(3)发掘适用于辅助鼻咽癌诊断的核酸标志物,尤其适用于在高发现场不依赖临床医生和医疗设备的盲刷取样条件下的标志物,以利于在高发现场人群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本项研究以鼻咽癌作为研究疾病模型,通过与地处中国华南地区鼻咽癌高发区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人员合作开展进行,便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病例资源。(1)首先招募了129例的鼻咽癌患者,116例的对照受试者,58例接受治疗后的复查患者(训练集人群),对每例受试者通过已建立的鼻咽刷取样体系刷取鼻咽部样本,对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 load进行q-PCR检测,对配对血液样本中的EBV VCA-IgA抗体滴度和EBV DNA load分别进行免疫酶法和q-PCR定量检测,评估鼻咽刷EBV DNA load的诊断价值。(2)进一步对上述训练集人群刷取的鼻咽刷样本,同时提取了样本中的总DNA和RNA,对获得鼻咽刷样本中的EBV DNA进行了比较PCR实验,即同时检测EBV基因组中EBNA1基因的99bp和213bp的片段,以判断DNA是否是凋亡裂解的DNA片段;对获得的RNA中EBV转录的六个潜伏期基因(包括EBER1,BART,LMP1,LMP2A,EBNA1和EBNA2),五个裂解期基因(包括立早期ZEBRA和RTA,早期基因PK和TK以及晚期基因VCA-p18)以及转录的四个Bart miRNAs(mir-bart1-5p,mir-bart5,mir-bart16,mir-bart17-5p)的转录表达进行了q-PCR检测,与EBV DNA load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与49例活检组织(包括36例鼻咽癌和13例黏膜炎症)中这11个EBV mRNA和4个miRNA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对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 C-promoter区甲基化状态,包括甲基化程度(methylated degree)和甲基化类型(methylated type)进行了甲基化特异的PCR检测,通过这些实验的开展明确EBV的产生来源,以确定鼻咽刷EBV是否是鼻咽癌来源。(3)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确定截断值(Cut off value,COV),评价了训练集样本中检测的EBV miRNA,EBV methylated degree,EBV methylated type等多个其它核酸标志物单个及联合应用于鼻咽癌诊断的诊断准确性,并在另一包含424例样本的独立验证集人群(215例鼻咽癌患者和209例非鼻咽癌受试者)中进行验证。此外,又对38例鼻咽癌患者和48例对照受试者平行进行了不依赖内镜引导的取样,获得了配对的盲刷条件下的鼻咽刷样本,评价了这些核酸标志物在盲刷下应用于诊断的价值。结果:(1)对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 load的检测显示在鼻咽癌组,所有的鼻咽刷样本中都显示阳性结果并且EBV DNA load显着升高(平均值为46360 copies/ng DNA,表达范围为40–1395000 copies/ng DNA)。在非鼻咽癌的对照组和现场人群对照组,EBV DNA load阳性率和拷贝数值分别为70.6%(平均值28 copies/ng DNA,表达范围0158 copies/ng DNA)和87.8%(平均值50 copies/ng DNA,表达范围0469copies/ng DNA),治疗之后,阳性率为63.8%(平均值27 copies/ng DNA,表达范围0417 copies/ng DNA)。通过ROC曲线确定截断值,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 load的检测应用于鼻咽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了96%和97%,平行试验显示诊断效果优于EB病毒血清VCA-IgA抗体(敏感度89%,特异度77%)和血浆EBV DNA load(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87%)的检测。与11例病人(约为8.5%)需要多次活检不同的是,这11例病例在接受首次刷检时,EBV DNA load都高于设定的截断值,有效弥补传统指标的不足。(2)对EBV DNA进行比较PCR的结果显示,104例鼻咽癌患者鼻咽刷样本中,只在12例样本中检测到EBNA1基因99bp短片段数量的显着增多,提示只有少量样本中有明显的EBV DNA的降解;对EBV六个潜伏期和五个裂解期基因的转录检测结果显示在鼻咽癌鼻咽刷样本中EBV RNA转录是典型的II型EBV潜伏感染,即高表达EBER1,BART,LMP1,LMP2A和EBNA1基因,而不表达EBNA2,同时也检测到一定频率(从31.4%到93%)的裂解期基因的表达,这与鼻咽活检组织表达情况类似,提示鼻咽刷样本标志物能反应鼻咽部鼻咽癌的生长情况。在对照组鼻咽刷样本中,主要在49.3%的样本中检测到少量的EBER1基因的表达,但同时也在0%到15.5%的样本中检测到少量的几个裂解期基因的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在鼻咽癌组还是对照组,潜伏期和裂解期基因的表达频率都与EBV DNA load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但EBV DNA load与EBV转录产物EBER1表达的相关性只在鼻咽癌患者中观察到,而在对照组两者不存在显着相关。对EBV miRNAs的检测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EBV DNA C-promoter区甲基化检测结果显示在鼻咽癌组,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 C-promoter区主要是以methylated type为主,methylated degree较高,而在对照组鼻咽刷样本中则以non-methylated type为主,methylated degree较低,结果提示鼻咽癌患者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 load主要来自感染EBV的肿瘤细胞贡献,而在对照组鼻咽刷样本中主要来自游离EBV的贡献。(3)基于EBV DNA load,EBV DNA methylated degree,EBV DNA methylated type和EBV miRNA在鼻咽癌和对照组中表达的显着不同,进一步分析显示EBV mir-bart1-5p(敏感度93.94%,特异度100%),EBV DNA methylated degree(敏感度95.2%,特异度94.7%)和EBV DNA methylated type(敏感度100%,特异度81.6%)应用于鼻咽癌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EBV mir-bart-1-5p的诊断价值在另一包含424例样本的独立人群中得到了验证,对于鼻咽癌诊断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100%。基于EBV DNA methylated type在鼻咽癌和对照组的性质不同,即在鼻咽癌患者中,EBV DNA C-promoter区域主要呈现甲基化的状态,即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EBV DNA的数量(定义为A类EBV DNA)多于非甲基化DNA的数量(定义为B类EBV DNA),即A/B>1。而在对照组中,EBV DNA C-promoter区主要呈现非甲基化的状态,即发生甲基化EBV DNA的数量(A类EBV DNA)少于非甲基化DNA的数量(B类EBV DNA),即A/B<1。这为鼻咽刷刷检发展到不依赖于临床的盲刷取样提供了可能,我们的结果显示在盲刷的取样条件下,由于取样部位失去了电子鼻咽镜的引导,取样的精度降低,这导致鼻咽刷样本中的EBV DNA load(敏感度由95.2%下降到55.3%)和EBV DNA methylated degree(敏感度由95.2%下降到57.9%)等定量指标的诊断敏感度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获取的总EBV DNA中A/B是大于或小于1的特性是基本不变的(敏感度由100%变为89.5%)。结论:鼻咽部EB病毒核酸标志物,包括EBV DNA load,EBV miRNA,EBV methylated degree,EBV methylated type作为高效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鼻咽癌诊断具有较好准确性;通过对鼻咽刷样本中EBV多个潜伏和裂解期基因转录表达谱的研究,以及对EBV miRNA和EBV DNA C-promoter区甲基化的研究,间接和直接两方面充分表明鼻咽癌患者鼻咽刷样本中的EBV DNA主要来自潜伏感染EBV的肿瘤细胞,反应了鼻咽部鼻咽癌的生长情况,而对照组鼻咽刷样本中的EBV DNA主要来自裂解释放的游离EBV颗粒;基于鼻咽刷样本中EBV DN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产生途径的不同及所引起的EBV DNA C-promoter区甲基化性质的不同,我们提出检测methylated type这一适用于盲刷取样的定性标志物,突破了鼻咽刷刷检在现场广泛开展应用的瓶颈。通过开展的这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鼻咽癌高发区的鼻咽癌诊断和筛查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完善鼻咽癌的病因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张婷[4](2019)在《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和亚硝酸盐暴露及氧化损伤与食管癌前病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影响食管癌高发区江苏淮安地区食管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2)了解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伏马菌素(fumonisin,FB)和亚硝酸盐内外暴露水平及差异,探讨AFB1、FB和亚硝酸盐与食管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3)了解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体内氧化和抗氧化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程度与食管癌前病变的关系,为食管癌的一级预防和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依托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间在江苏淮安地区开展的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招募100例食管癌前病变患者,按同地区、同性别、年龄相差2岁为条件配对正常对照100例,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对招募人群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饮食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食物摄入频率等内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学处理。(2)运用双份饭法备份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连续三天的膳食,测定膳食中AFB1、FB和亚硝酸盐含量,分析三者在两组人群中的外暴露水平和差异;测定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样中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aflatoxin B1-albumin,AFB1-Alb)、二氢神经鞘氨醇(sphinganine,Sa)、神经鞘氨醇(sphingosine,So)和亚硝酸盐含量,分析AFB1、FB和亚硝酸盐的内暴露水平和差异,同时对内外暴露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3)测定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样维生素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 G)含量,分析两组人群氧化应激状态和氧化损伤程度。结果:(1)本研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为饮酒[比值比(odds ratio,OR)=4.086,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605-10.402]、喜食腌晒食品(OR=2.963,95%CI:1.561-5.625)和喜食玉米(OR=2.468,95%CI:1.183-5.152);食管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是喜食豆制品(OR=0.326,95%CI:0.159-0.666)。(2)食管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膳食中AFB1检出率为93%和98%,AFB1经膳食摄入的水平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将该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中AFB1暴露水平比较发现,两组人群膳食都存在有高水平的AFB1暴露。两组人群血清AFB1-Alb水平之间存在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据总体血清AFB1-Alb中位数水平将人群分为AFB1高暴露组和AFB1低暴露组,其中血清AFB1-Alb高暴露水平在食管癌前病变发生中的OR值为11.232(95%CI:5.810-21.714)。膳食AFB1水平与血清AFB1-Alb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r=0.272,P﹤0.01)。(3)食管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膳食中FB检出率为58%和52%,FB经膳食摄入的水平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以往研究相比,两组人群膳食FB暴露水平未处于高水平状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JECFA)暂定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的每日最大耐受量为2μg/(kg·bw),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分别有66和72人在该标准以内,两组人群膳食FB超标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人群血清中Sa、So和Sa/So指标之间都无显着性差异(P>0.05),膳食FB水平与血清Sa、So和Sa/So之间无显着相关性(r=0.078,P=0.306;r=-0.023,P=0.745;r=0.106,P=0.160)。(4)食管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膳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亚硝酸盐检出,癌前病变组亚硝酸盐经膳食摄入的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根据总体膳食亚硝酸盐的四分位数分组,发现亚硝酸盐摄入量最高四分位与最低四分位相比,其对食管癌前病变的OR值为2.256(95%CI:1.012-5.026),亚硝酸盐摄入量与食管癌前病变间存在有剂量效应关系。JECFA推荐亚硝酸盐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07mg/(kg·bw)。以0.07mg/(kg·bw)作为每日最高摄入量,食管癌前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有76和59人超出该标准,癌前病变组膳食亚硝酸盐超标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血浆亚硝酸盐水平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膳食亚硝酸盐和血浆亚硝酸盐之间无显着相关性(r=-0.019,P=0.793)。(5)食管癌前病变组血清GSH-PX、T-SOD和CAT水平都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5),维生素C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P<0.05),MDA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5),8-OHdG水平与正常对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淮安地区食管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食管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是饮酒、喜食玉米和腌晒食品,保护因素是喜食豆制品。该地区居民应加强对主要粮食作物中霉菌毒素的防控工作,并通过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如控制酒精和腌晒食品的摄入来防止食管癌的发生。(2)江苏淮安地区居民食管癌高发的原因可能与膳食中黄曲霉毒素和亚硝酸盐的高暴露有关,未发现伏马菌素与食管癌的强关联作用。两组人群膳食外暴露指标与血液内暴露指标间无显着相关性或存在弱相关关联,需要对其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或寻找更有效的内暴露指标来反映外暴露情况。(3)食管癌前病变患者膳食亚硝酸盐和血液AFB1-Alb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其氧化应激状态也较正常对照处于较强水平,氧化损伤比较严重,黄曲霉毒素和亚硝酸盐可能通过氧化损伤在食管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癌前病变患者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外源性抗氧化剂的摄入量,来调节氧化和抗氧化水平,减少氧化损伤对机体的危害。

樊冰雨[5](2019)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PM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者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诊断时间间隔6个月以内者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SMPMs),超过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MPMs)。由于基因突变、多态性、细胞周期失调、有害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肿瘤性疾病更具有易感性,再发新的恶性肿瘤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广泛实施,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MPMs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ES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中国人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相差悬殊。食管鳞癌并发多原发癌的现象也很常见,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由于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以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MPMs,ESCC-MPMs),而且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ESCC-MPMs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是否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并不明确,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ESCC-MPM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ESCC-MPMs的发生为未来食管鳞癌防治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对多原发癌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p53表达与乳腺癌、膀胱癌相关多原发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p53表达与ESCC-MPMs发生的关系很少见诸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收录的ESCC-MPMs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与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ESCC-MPMs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中136,279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时间在1970年1月至2017年5月之间,其中男性85,881例,年龄2195(60±9)岁;女性50,398例,年龄2099(61±9)岁;男女比例1.70:1。2.2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所有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均通过医院采集、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完整包括基本信息、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理诊断等内容,并由实验室研究生到相应的治疗医院对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和病理信息进行核查与补充,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2.3方法(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88614例和低发区的4766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ESCC-MPMs的发病情况、发生部位、间隔时间、发生时序、年龄分布等。(2)选取81例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并分别对高、低发区两组样本按性别、年龄、病理分期选取81例ESCC标本与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标本进行1:1匹配,利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SCC-MPMs和单纯ESCC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3)应用Stata15.0进行数据分析。高低发区、男女之间ESCC-MPMs患病情况和p53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高低发区之间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同一发病区域不同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3.结果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ESCC共136279例,其中ESCC-MPMs 2050例,发生率1.5%。高发区1466例,发生率1.7%,低发区584例,发生率1.2%,高低发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25,P<0.001)。高发区男性1048例,发生率2.0%,女性418例,发生率1.2%,高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4,P<0.001);低发区男性443例,发生率1.4%,女性141例,发生率0.9%,低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8,P<0.001)。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2056处病变中,高发区1470处,低发区586处。高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胃癌、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231/238处胃癌、189/190处肺癌、107/111处肝癌和12/14处乳腺癌均为晚于ESCC的MMPMs。低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肺癌、胃癌、肝癌和恶性骨肿瘤;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92/95处胃癌和其他部位肿瘤均为晚于ESCC的MMPMs。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高发区几种发生率较高的MMPMs(晚于ESCC)与第一次诊断ESCC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0年、肺癌2.4年、肝癌1.9年,低发区相应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4年、肺癌2.3年、肝癌2.0年。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ESCC-MPMs中,SMPMs 1116处比例最大,其次为晚于ESCC的MMPMs,早于ESCC的MMPMs很少见。高发区SMPMs最常见,低发区则晚于ESCC的MMPMs最常见。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在本研究全部ESCC-MPMs患者中,按ESCC诊断年龄分组,高、低发区均以60<70岁者比例最大,分别占43.2%和44.5%。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高、低发区两组样本ESCC与ESCC-MPMs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高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50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6例,弥漫型42例,阳性表达率92.6%,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31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4例,弥漫型25例,阳性表达率57.4,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17.827,P<0.001);低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2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2例,弥漫型21例,阳性表达率88.9%,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1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3例,弥漫型10例,阳性表达率51.9%,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8.882,P=0.003)。4.结论(1)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2)p53是ESCC-MPMs的重要相关蛋白。需要进一步对ESCC-MPMs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多指标的系统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标准。

何雨[6](2016)在《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HBV属于嗜肝病毒科,是一种长3.2kb的DNA病毒,其为有包膜的环状不完全双链DNA。HBV是已知可感染人体的最小的双链DNA病毒,但其复制效率最高。它包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pre S1/S2/S,pre C/C,P和X。由于HBV聚合酶缺乏校准功能,导致HBV有很强的序列异质性。核苷酸异质性大于8%是HBV分型的原则,按照此原则HBV可以被分为8个基因型:A-H,新发现的基因型I和J还存在争议(未被NCBI在线基因分型工具收录)。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都与HBV感染紧密相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HBV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有20亿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其中2千5百万人有慢性乙肝。超过75%的乙肝病人生活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有1千2百万乙肝病人,其中大约有15%-40%发展成HBV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每年有大约60万人死于此类疾病。HBV在中国的分布:北方地区以C型为主,中南地区以B型为主,西南地区B型和C型均等,C/D重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C2和B2是最多见的亚型。在我国农村,恶性肿瘤中胃癌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肝癌;在城市,肝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三位,因此其病原生物学、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广西扶绥地区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50/10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10万。而广西桂林地区肝癌发病率约为29/10万,与全国水平接近。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HBV感染、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源污染等是广西扶绥县肝癌发生的主要三大环境危险因素,在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饮用水污染得到控制后,扶绥县肝癌仍持续高发。目前HBV基因型、亚型以及变异成为其致癌作用研究的重点。为了了解扶绥地区HBV的生物学特征,现选取肝癌低发区桂林的HBV感染者和肝癌患者一同进行对照研究,预期从病毒学角度发现导致扶绥肝癌持续高发的根本原因。目的:(1)建立适用于多种HBV基因型的PCR反应体系并优化其反应条件,实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存在的各个基因型HBV全序列的高灵敏度扩增,并确保反应的特异性,为后续测序工作打下基础。(2)对扶绥地区和桂林地区感染HBV的肝癌和慢性肝炎患者及携带者,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其血清中HBV序列信息,再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拼接,获得HBV全序列。并使用进化树的方法对全序列进行分型和确定亚型。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病人HBV突变情况,确定HBV感染相关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3)对扶绥和桂林地区可能存在的特有基因型进行分析鉴定。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和使用引物设计软件,找到适用于大多数HBV基因型的PCR引物,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同时比较一片段法和两片段法PCR在HBV全序列扩增中的效果差异,从而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确定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使用经荧光定量PCR准确测出HBV DNA含量的标本验证该PCR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2)收集来自扶绥地区和桂林地区的肝癌和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血清,使用两片段法结合半巢式PCR,扩增HBV全基因,使用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拼接,获得HBV全序列。并使用NCBI的在线分型工具和分子进化树的方法对全序列进行分型并确定亚型。按照基因分型分别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病人的HBV突变情况,使用SPSS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肝癌相关突变位点;使用多因素统计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确定这些突变位点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尝试进行联合诊断分析。(3)对基因分析得到的重组序列,使用NCBI的BLAST功能找到与重组序列相似的序列,查找文献原文,了解其分布情况。使用SIMPLOT确定重组位点,找出重组序列来源;分析其全序列与不同基因型标准序列的差异情况、以及S区氨基酸表达情况,确定重组基因型的分类。结果:(1)通过对30例临床标本的检测发现:两片段法的检测灵敏度远高于一片段法,HBV DNA定量大于1.45×103 IU/ml的标本均可以检出明显的产物条带。故在后续实验中确定使用两片段法进行PCR扩增。同时,将本实验用到的引物序列与HBV标准序列进行匹配验证,证明其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较强的结合能力。此外,半巢式PCR方法的使用,既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避免了非特异性产物的出现。(2)本研究共收集来自扶绥和桂林地区的血清标本共339例,按照实验流程去除资料不全,HBV DNA含量过低及测序失败的病例后,共有187例研究对象测得HBV全基因序列。经NCBI基因分型工具鉴定分型,获得本地区HBV B型和C型的参考序列。扶绥地区的受试者中,C基因型占77.1%,B基因型占18.8%,重组基因型占4.2%。桂林地区的标本中C基因型占21.8%,B基因型占78.2%。两地HBV基因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在全部受试者中,HBV B型有86例,其中B2占88.4%(75/86),B4占11.6%(11/86);HBV C型有93例,其中C1占69.9%(65/93),C2占9.7%(9/93),C5占20.4%(19/93)。扶绥地区以C1,C5亚型为主,B2,C2,B4次之。桂林地区以B2占绝对多数,C1,C5,B4,C2次之。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于50岁,HBV C基因型感染分别是H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全部研究对象按照基因型分组,分别研究肝癌组和非肝癌组的HBV全基因序列,将超过10%的研究对象出现突变的位点定义为突变热点。B型有147个突变热点,C型有249个突变热点,将这些突变位点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进行研究和分析,B型中有20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C型有17个位点有统计学差异。经过多因素统计分析,在C基因型中发现3组位点突变(T53C,A1762T/G1764A,G1775A)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诊断将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3)本课题组发现编号为414,441,533,678的四例标本经NCBI基因分型工具确定为A,C,G重组基因型,在GENEBANK中找到与其相近的HBV全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不属于目前已有的分型;经查看参考文献,发现近年有文献报道类似的HBV全序列,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基因型I,对本研究的标本进行全序列分析及S区氨基酸分析均支持将其分为新的基因型。时间树分析发现该新的基因型I分化年代约在1200年前。结论:(1)本课题组结合已有文献和引物设计工具,找到了一种能够对HBV全基因进行高保真PCR的方法,该实验方法能够保证检测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对来自扶绥和桂林的183例肝癌和非肝癌病人的血清标本的HBV全序列分析,我们研究发现了肝癌高低发区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建立的B和C型参考序列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发现的肝癌相关突变位点将为后续的肝癌早诊早治工作提供帮助。(3)经过多序列比对和生物进化分析,本研究发现的四例HBV重组基因型最终确定为基因型I,这是在广西扶绥首次报道该基因型的存在,这完善了该基因型分布的地域资料并为NCBI基因分型工具提供了补充。

郑斌[7](2016)在《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为本地区乙肝和肝癌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65例桂林地区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100例、慢性乙肝患者66例、肝硬化患者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提取乙肝病毒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S区基因,2.0%琼脂糖凝胶电泳,扩增产物纯化,双向测序并评估测序质量,分析HBV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描述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发现B、C两种基因型,分别占61.51%和38.49%,基因型B检测出B1、B2两种亚型,基因型C检测出C1、C2两种亚型,分别占9.06%、52.45%、24.53%和13.96%。未见其他基因型或亚型。不同基因型、亚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不同基因型、亚型感染者的乙肝病毒DNA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不同基因型、亚型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3.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林地区乙肝病毒以基因型B(B2亚型)为主要流行病毒株,其分布不受性别、年龄影响。2.基因型B、基因型C及B1、B2、C1、C2亚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HBV-DNA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3.未发现HBV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吴健林[8](2012)在《HLA-DRB1等位基因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民族分布状况及其对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复合体的DRB1(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民族的分布状况,阐明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对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为寻找原发性肝癌的易感或拮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以配对方法选取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来自33个肝癌高发家族)、肝癌单发家族成员(来自37个肝癌单发家族)及无癌家族成员(来自59个无癌家族)各153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HLA-DRB1*07、09、11、12、13、14和15等位基因,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等位基因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民族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原发性肝癌家庭聚集性的相关性。结果(1)HLA-DRB1*07.09.11.12.13.14.15等位基因在瑶族、壮族和汉族三组人群的分布分别为:HLA-DRB1*07分别为1.8%、0.9%和3.5%(χ2=3.156,P=0.206);HLA-DRB1*09分别为18.9%、22.1%.14.9%(χ2=2.578,P=0.276);HLA-DRB1*11分别为9.0%、10.3%.7.0%(χ2=0.971,P=0.615);HLA-DRB1*12分别为11.7%、17.5%.25.4%(χ2=7.256,P=0.027);HLA-DRB1*13分别为0.9%、5.3%、5.1%(χ2=3.873,P=0.144);HLA-DRB1*14分别为42.3%、21.9%、25.6%(χ2=13.702,P=0.001);HLA-DRB1*15分别为35.1%、41.5%、43.0%(χ2=1.701,P=0.427)。HLA-DRB1*12和HLA-DRB1*14在瑶、壮、汉三个民族成员之间的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2)HLA-DRB1*07等位基因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肝癌单发家族成员组和无癌家族成员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2.0%、和2.6%(P>0.05);HLA-DRB1*09分别为19.0%、23.5%和16.3%(P>0.05);HLA-DRB1*13分别为2.6%、6.5%和3.8%(P>0.05);HLA-DRB1*14分别为35.3%、28.1%和22.9%(P>0.05);HLA-DRB1*15分别为43.1%、42.5%和35.3%(P>0.05);HLA-DRB1*11分别为2.6%、13.7%和11.1%(P=0.001,P<0.01);HLA-DRB1*12分别为15.7%,13.7%和24.8%,(P=0.036,P<0.05)。经统计分析,HLA-DRB1*1和HLA-DRB1*12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单发家族成员组、无癌家族成员组之间的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3)HLA-DRB1*07、09、11、12、13、14、15等位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员组(HBsAg阳性组)及非乙肝病毒感染成员组(HBsAg阴性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HLA-DRB1*07为0%、2.6%(χ2=1.701,P=0.427);HLA-DRB1*09分别为19.0%、19.9%(χ2=0.043,P=0.836);HLA-DRB1*11分别为9.5%、9.0%(χ2=0.036,P=0.849);HLA-DRB1*12分别为17.9%、18.4%(χ2=0.012,P=0.913);HLA-DRB1*13分别为2.7%、4.8%(χ2=1.096,P=0.295);HLA-DRB1*14分别为25.9%、30.1%(χ2=0.893,P=0.345);HLA-DRB1*15分别为39.4%、42.2%(χ2=0.315,P=0.575),HLA-DRB1的7个等位基因在两组成员间的基因频率无显着性差别。结论(1)HLA-DRB1*15和HLA-DRB1*14两个等位基因在广西肝癌高发区中瑶、壮和汉三个主要民族中属于高频率基因,HLA-DRB1*13和HLA-DRB1*07为低频基因;HLA-DRB1*12和HLA-DRB1*14两等位基因在瑶族、壮族和汉族三大民族的分布中有其各自的民族特色。(2)HLA-DRB1*11、HLA-DRB1*12两个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拮抗基因,其缺失可能是导致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性原因之一。(3)HLA-DRB1*07、09、11、12、13、14、15等位基因与广西肝癌高发区乙肝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似乎无明显关联。(4)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HLA-DRB1*11、HLA-DRB1*12两个等位基因可能不是通过降低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从而减少对原发性肝癌的易感性,而可能是此两个基因通过其他免疫机制发挥其抗癌作用。

卢凤美,刘东璞,孟庆媛,郭梦凡,冯震博[9](2009)在《广西肝癌高、低发区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人群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以探讨CYP3A5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12-2006/09经病理确诊的72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患者分别来自于肝癌高发区(黄曲霉素高污染区)和低发区.12例血管瘤的瘤旁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用PCR-RFLP法检测CYP3A5在上述标本中的多态性.结果:广西肝癌高发区患者CYP3A5*1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比(CYP3A5*1/*1+CYP3A5*1/*3)与广西肝癌低发区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高发区人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发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可能参与黄曲霉毒素B1(AFB1)相关性HCC的发生.

卢凤美[10](2008)在《广西肝癌高、低发区CYP3A4、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种致病因素与HCC发生相关,其中HBV的长期感染和AFB1摄入量的增加是导致HCC的两大重要病因。然而,在相同水平AFB1暴露和HBV感染的情况下,肝癌的发病风险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提示遗传因素也可能是肝癌重要的病因。研究表明,AFB1要经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系统氧化为AFB1—外—8,9-环氧化物才有诱变作用。CYP450家族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是CYP3A酶,其中CYP3A4和CYP3A5是其两个主要成员,它们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蛋白表达水平和氧化活性。本课题通过研究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人群中的CYP3A4、CYP3A5的mRNA的表达及CYP3A5基因多态性,以探讨CYP3A4、CYP3A5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2005年12月—2006年9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HCC患者72例,分别来自于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取其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12例血管瘤的瘤旁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用RT-PCR方法检测CYP3A4和CYP3A5在上述标本中的mRNA表达情况。并将实验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乙肝病毒感染、病理分级、血清AFP水平、肿瘤直径,肝内外转移)进行比较分析。用PCR-RFLP法检测CYP3A5在上述标本中的多态性。结果:1.RT-PCR检测高发区和低发区肝癌、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CYP3A4 mRNA的表达,高发区分别为0.58±0.07、0.51±0.07,低发区分别为0.67±0.05、0.48±0.05,正常肝组织为0.98±0.08。其中高发区及低发区肝癌组织CYP3A4 mRNA的表达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间比较,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发区癌组织与低发区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3A4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乙肝病毒感染有关(P<0.05),而与血清AFP水平、肿瘤直径,肝内外转移情况无明显关系(P>0.05)。2.RT-PCR检测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CYP3A5mRNA的表达,高发区分别为0.95±0.10、0.62±0.09,低发区分别为0.67±0.11、0.56±0.21,正常肝组织为0.48±0.09;高发区及低发区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发区癌组织明显高于低发区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3A5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乙肝病毒感染有关(P<0.05),而与血清AFP水平、肿瘤直径,肝内外转移情况无明显关系(P>0.05)。3.高发区40例和低发区32例肝癌及正常12例肝组织的CYP3A4mRNA与CYP3A5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且成负相关。相关系数r=—0.184,p=0.04(P<0.05)。4.PCR-RFLP检测结果:广西高发区肝癌患者CYP3A5*1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CYP3A5*1/*1+CYP3A5*1/*3)比例均比广西低发区肝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发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①CYP3A4 mRNA在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肝组织,推测CYP3A4可能参与AFB1的解毒功能。②广西CYP3A5 mRNA在高发区肝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低发区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推测CYP3A5 mRNA高表达可能与AFB1相关性肝癌发生有关;③CYP3A5*1等位基因频率在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肝癌患者存在差异,CYP3A5*1等位基因在肝癌高发区频率高于肝癌低发区,推测CYP3A5可能参与AFB1相关性HCC的发生。

二、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中TTV感染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中TTV感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五、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调查对象
    2.3 样本量
    2.4 研究方法
    2.5 构建统计分析模型
    2.6 分析软件
    2.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
    3.2 潮汕各地区环境、经济等情况以及居民生活饮食习惯
    3.3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和猪氮负荷指数的地理相关性
    4.2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
    4.3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综述)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四 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鼻咽部EB病毒核酸标志物检测在鼻咽癌分子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鼻咽部EBV DNA load的检测及其作为鼻咽癌诊断标志物的准确性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鼻咽部EBV的产生来源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鼻咽部EB病毒其它核酸标志物的诊断价值评价及在盲刷取样下分子标志物的发掘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和亚硝酸盐暴露及氧化损伤与食管癌前病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江苏淮安地区食管癌前病变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估计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一般情况比较
        2.2 食管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食管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饮酒与食管癌前病变
        3.2 玉米与食管癌前病变
        3.3 腌晒食品与食管癌前病变
        3.4 豆制品与食管癌前病变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和亚硝酸盐暴露水平与食管癌前病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食物样本的采集
        1.3 血液样本的采集
        1.4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1.5 膳食中AFB1、FB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1.6 血液中AFB1-Alb、Sa、So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FB1 暴露水平
        2.2 FB暴露水平
        2.3 亚硝酸盐暴露水平
    3 讨论
        3.1 AFB1 与食管癌前病变
        3.2 FB与食管癌前病变
        3.3 亚硝酸盐与食管癌前病变
第三章 氧化损伤与食管癌前病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液样本的采集
        1.3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1.4 血液指标的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血清维生素C水平的比较
        2.2 两组人群血清T-SOD、GSH-PX、CAT水平的比较
        2.3 两组人群血清MDA水平的比较
        2.4 两组人群血清8-OHdG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
    2.3 相关标准
        2.3.1 ESCC纳入排除标准:
        2.3.2 ESCC-MPMs纳入标准
        2.3.3 高、低发区划分标准
        2.3.4 TNM分期
    2.4 免疫组化方法
        2.4.1 临床资料
        2.4.2 实验器材与试剂
        2.4.3 实验方法
        2.4.4 结果判定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
    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
    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
    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
    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
    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综述1 食管癌的病因学、诊治研究现状
        1.引言
        2.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2.1.环境因素
        2.1.1.吸烟
        2.1.2.饮酒
        2.1.3.饮食
        2.1.4.肥胖与运动
        2.1.5.化学因素
        2.1.6.生物学因素
        2.2.遗传因素
        2.2.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2.2.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2.2.3.细胞增殖与凋亡基因
        2.2.4.叶酸代谢基因多态
        3.食管癌的诊断
        3.1.食管癌易感人群的筛查
        3.2.钡餐透视、造影和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
        3.3.内镜检查
        3.4.影像学检查
        3.5.分子生物学检查
        4.食管癌的治疗
        4.1.外科治疗
        4.2.放化疗
        4.3.生物治疗
        4.4.对症治疗
        5.展望
    综述2 食管癌与其他疾病
        1.引言
        2.食管癌与良性疾病
        2.1.食管癌与高血压
        2.2.食管癌与糖尿病
        2.3.食管癌与贫血
        2.4.食管癌与肾病综合征
        3.食管癌与良性肿瘤
        4.食管癌与恶性肿瘤
        4.1.食管癌与贲门癌
        4.2.食管癌与胃癌
        4.3.食管癌与肺癌
        4.4.食管癌与肝癌
        4.5.食管癌与宫颈癌
        5.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食管癌高发区分布详情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致谢

(6)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BV全序列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HBV分布差异及不同基因型致癌突变位点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广西扶绥HBV基因型Ⅰ的发现及其进化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8)HLA-DRB1等位基因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民族分布状况及其对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10)广西肝癌高、低发区CYP3A4、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表
一、论文:广西肝癌高、低发区CYP3A4、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综述: CYP3A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现状
    正文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中TTV感染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孙铭繁. 汕头大学, 2021(02)
  • [3]鼻咽部EB病毒核酸标志物检测在鼻咽癌分子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郑小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和亚硝酸盐暴露及氧化损伤与食管癌前病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婷. 东南大学, 2019(05)
  • [5]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樊冰雨. 郑州大学, 2019(08)
  • [6]广西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HBV基因型分布和全基因变异研究[D]. 何雨.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7]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郑斌.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8]HLA-DRB1等位基因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民族分布状况及其对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D]. 吴健林.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9]广西肝癌高、低发区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对比[J]. 卢凤美,刘东璞,孟庆媛,郭梦凡,冯震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15)
  • [10]广西肝癌高、低发区CYP3A4、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对比研究[D]. 卢凤美. 广西医科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人群TTV感染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