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的国防教育形式多样

滕州的国防教育形式多样

一、滕州国防教育形式多样(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1](202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研究 ——以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茹月婷[2](202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国防意识的培养研究 ——以统编版八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亮亮[3](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卢婧硕[4](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新高考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个性化为核心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生涯规划教育的比较研究,发掘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特色,明晰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然”发展趋势。再基于对河北省A高中的实地调研,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即量化实证分析和质性访谈资料相结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分析学生背景对生涯规划教育学习的影响,分析生涯规划教育各个内容维度的得分以及实施路径;通过质性访谈资料分析A高中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最后综合对国外资料比较研究、实证分析、质性访谈等结果,提出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首先,英美日三国在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主要是突出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完善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强化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资格认证,以及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涯规划教育的运用。其次,现状分析发现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仍然偏向与服务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适应新高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设计能力方面较弱。实施途径主要是校内课程,而校外实践资源匮乏。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发现校内支持途径主要对自我认知指导、生涯设计能力培养有正向显着影响,校外支持对自我认知指导、社会职业认知指导和生涯设计能力有正向显着影响;学校软硬件资源对校内外支持途径都能产生影响。在学生背景与生涯规划学习差异上,女生和学优生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得分更高。最后,基于质性访谈资料发现,A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功利化;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设计;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单一,缺少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生涯规划教育软硬件资源支持不足。为建构适合新高考改革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本研究建议:首先按目标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的总体思路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其次提出实践途径: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和目标;建设全程化、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建立校内体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和管理机制。

李壮[5](2019)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枣庄市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如何选择新的替代产业,并成功实现产业转型是当前政府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在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部分国内外城市转型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枣庄市产业转型发展现状,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替代产业发展的对策。本文提出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枣庄市可以走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田园旅游、红色旅游、节事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等不同的发展路径,打造出多元化、立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重塑旅游城市形象,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畅通多种宣传渠道,力求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形势下赢得先机。

尹新[6](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邓有兰[7](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研究 ——以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自产生之日起便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国民对国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家的国防实力。对国民进行相关的国防教育,不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为青少年提供恰当的国防教育,关乎能否为国家国防事业储备人才,关乎国家安全事业,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实施国防教育。高中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心理和生理也日渐成熟,在这一时期接受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国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国防教育开展形式单一且持续时间短,难以实现国家在这一时期所规定的国防教育目标。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为国防教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国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培养高中生国家情怀,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怎样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实施国防教育。本文是在教育教学理论和笔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在论证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为例,研究分析了高级中学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阶段下历史教学与国防教育的融合情况,进而,针对学校实施国防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历史教学的特点,以学校、历史教师与学生为切入点,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体现国防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入挖掘国防教育素材和提高学生国防意识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王华伟[8](2019)在《“党建+”“四有”好教师培养机制建设:提升育人质量——访滕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金山》文中研究表明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构建"党建+""四有"好教师培养机制,以"党建+"龙头引领工程为抓手,"四抓并举"促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培养原则,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师资队伍,按照区域统筹、政策引领、城乡互动、多元常态的要求,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办好公平优质、群众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保障。

刘杰[9](2017)在《浅议小学国防教育的缺失与对策》文中认为学校教育中,国防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国防素质的有效途径。按照《国防教育法》中的要求,小学教育要将国防教育纳入其中,做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于目前小学国防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就需要采取有效策略着手解决。本论文针对小学国防教育的缺失与对策展开研究。

孔伟[10](2011)在《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文化旅游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宝贵资源,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性和应用性,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那么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准确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以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该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际,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丰富和深化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提高滕州市文化旅游旅游业持久生命力和吸引力,确保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滕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品味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境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600余处,有73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商周时期的滕国遗址等景观,是墨子、滕文公、孟尝君、毛遂、鲁班等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非常适合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但目前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一些开发形式和手段还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给滕州市带来与之相对应的旅游收入。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出发,运用现有研究方法,对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探讨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重点,提出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对滕州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实践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部分:(1)论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研究进展,并说明了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给出了研究技术路线图。(2)分析了滕州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交通区位等方面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和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建立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将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5个主类,19个亚类,46个基本类型,并进行了分类概括。(3)通过分析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律和特点,在充分考虑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涵盖了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3大领域,包括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资源承载力等8个项目,共有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等23个指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问卷咨询,对体系中的各要素进行赋分,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层指标给出权重值,并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4)参照滕州市近几年的旅游统计资料,分析了其文化旅游市场,把滕州市国内外客源市场定位为三个层次:一级客源市场(核心市场)、二级客源市场(发展市场)、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对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了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为:数量多、类型全,价值多样化:历史久、品位高,影响力很大;分布广、组合佳,背景条件好。筛选了滕州市内80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景区景点进行开发潜力评价,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等方法,对其进行模糊评分,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了所选景区景点开发潜力的综合评价分值。根据最终评价分值,将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潜力资源,分值在8.0-10;Ⅱ级潜力资源,分值在7.0~8.0;Ⅲ级潜力资源,分值在6.0~7.0;Ⅳ级潜力资源,分值在6.0以下。并对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5)根据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优劣势。针对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优劣势以及现阶段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大旅游促销,拓展旅游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功能,提高旅游城市内涵;加强公民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6)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滕州国防教育形式多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滕州国防教育形式多样(论文提纲范文)

(3)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高考下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2.1 历史缺失:我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不足
    2.2 现实困境:高中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3 迫切需求: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需求
第三章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概况及启示
    3.1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概况
        3.1.1 突出法律保障的美国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1.2 注重心理学应用的英国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1.3 强调规范课程指导的日本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3.2 国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A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4.1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4.1.1 问卷设计和实施
        4.1.2 问卷信效度检验
        4.1.3 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描述
    4.2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4.2.2 实施路径的实证分析
        4.2.3 学生背景对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影响
    4.3 实证分析小结
第五章 A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5.1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功利化严重
    5.2 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少系统性设计
    5.3 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单一,缺少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
    5.4 生涯规划教育软硬件资源支持不足
第六章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
    6.2 建构和完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途径
        6.2.1 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和目标
        6.2.2 建设全程化、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6.2.3 建立校内体验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机制
        6.2.4 建立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和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发展现状和路径选择
    2.1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发展现状
        2.1.1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背景
        2.1.2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方向
        2.1.3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问题
        2.1.4 产业转型中替代产业的选择
    2.2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2.2.1 枣庄市旅游资源分析
        2.2.2 枣庄市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
        2.2.3 发展旅游业对枣庄市产业转型的意义
第3章 枣庄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枣庄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3.2 枣庄市发展旅游业的问题分析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4.1.1 辽宁省阜新市:推动旅游机制改革,完善旅游产业链条
        4.1.2 湖北省黄石市: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创新多种宣传方式
        4.1.3 河南省焦作市:多措并举,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4.2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4.2.1 法国洛林:城市转型主要由政府主导实施
        4.2.2 德国鲁尔区: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
第5章 枣庄市发展旅游业实现产业转型的措施方法
    5.1 枣庄市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5.1.1 休闲旅游
        5.1.2 观光旅游
        5.1.3 田园旅游
        5.1.4 红色旅游
        5.1.5 节事旅游
        5.1.6 工业旅游
    5.2 实现产业成功转型的具体举措
        5.2.1 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
        5.2.2 制定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
        5.2.3 塑造城市形象,推出旅游品牌
        5.2.4 创新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推广
        5.2.5 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5.2.6 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督和监管
        5.2.7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研究 ——以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国防
        2.国防教育
        3.高级中学国防教育
    (三) 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创新之处
        2.研究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时代潮流与国家发展的需要
        2.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内在要求
        3.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的要求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
        2.高考对国防教育的考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现状调査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学校实施国防教育情况
        2.高中生对国防的基本认知情况
        3.关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国防知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实例
    (一) 立足学校:落实素质教育,营造国防教育校园氛围
        1.树立正确的国防教育观
        2.充分利用校内外国防教育资源
    (二) 立足教师:加强国防意识,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准备
        1.吃透教材,充分发掘国防知识内容
        2.融会贯通,合理使用国防教育资源
        3.关注时事,鉴古知今
    (三) 立足学生:改进教法,增强历史学科国防教育功能
        1.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原则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四)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9)浅议小学国防教育的缺失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小学国防教育的缺失
     (一) 小学生普遍缺乏国防意识
     (二) 国防教育过于肤浅
三、对国防教育缺失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 情知教育要系统化展开
     (二)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素质训练
     (三) 实践活动要常态化
四、结束语

(10)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其文化旅游资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建置沿革
        2.2.2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3 社会经济
    2.3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
        2.3.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2.3.2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第3章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
        3.2.2 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3.1 基本步骤
        3.3.2 计算结果
        3.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第4章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4.1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定性分析
    4.2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定量评价
        4.2.1 数据来源
        4.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4.2.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4.3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4.4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第5章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和建议
    5.1 滕州市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5.1.1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5.1.2 海外客源市场分析
    5.2 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5.2.1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5.2.2 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进一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滕州国防教育形式多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研究 ——以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为例[D]. 李姗.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初中历史教学中国防意识的培养研究 ——以统编版八年级为例[D]. 茹月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3]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以A中学为例[D]. 卢婧硕. 河北大学, 2020(08)
  • [5]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李壮. 南昌大学, 2019(01)
  • [6]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研究 ——以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为例[D]. 邓有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党建+”“四有”好教师培养机制建设:提升育人质量——访滕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金山[J]. 王华伟. 现代教育, 2019(04)
  • [9]浅议小学国防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 刘杰. 考试周刊, 2017(84)
  • [10]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孔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滕州的国防教育形式多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