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喜爱“农业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启动利用外资

外商喜爱“农业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启动利用外资

一、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论文文献综述)

徐欣[1](2007)在《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它不仅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农民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就无法实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支撑。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科技、社会活动的动力中枢,其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科技、社会的兴衰走向,是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协调城乡关系的中心。本文将城市作为区域的“龙头”和战略支点,通过研究如何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达到“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本文以城市技术供给与农村技术需求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为切入点,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宗旨,以技术创新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中心——外围理论为参照系,从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机理,初步构建了城市技术创新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互动作用的分析框架。在对城市技术创新和城乡统筹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概念,并对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外动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在剖析我国现阶段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特征和问题,概括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对城市技术创新具有的带动功能、供给功能、引领功能、扩散功能和保障功能的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潜在性和可能性,而五大功能作用的发挥,则成为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通过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不同区域背景下,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和瓶颈问题,提供具体可靠的定量化数据分析。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哈尔滨市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分析,剖析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效果、问题和对策,并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研究的落脚点是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从城市、农村和国家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它们在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选择的路径,为不同的主体提供了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在培养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过程中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结合。研究认为,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有利于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对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用机制、动力和功能的研究,最终为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培养奠定基础。城市技术创新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介质,其功能的发挥和能力的提升,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氛围和能力的形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有效路径的建立,降低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本。

刘永彪[2](2006)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王世焕[3](2003)在《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文中提出 2002年11月,美国微软集团公司的人士来到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进行考察,对杨凌的投资环境和技术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期望能在杨凌投资。随后,世界银行主管农业社会发展

张晓晖[4](2000)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陕西杨凌建立。国家之所以下决心集中很大的财力、物力建设一个农业高新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21世纪中国面临沉重的人口压力,解决不好农业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可持续生存。2.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农业的振兴是西部地区全面振兴的基础与支柱,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解决西部的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对农业的制约问题,西北的农业才有希望。3.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农业也面临着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紧迫任务。4.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从价格到品质都面临严重挑战。对此需做积极准备。 国家在杨凌建设农业示范区主要是看重了它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农业科研优势。 三年来杨凌建设、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在过去社会经济起点较低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大的进展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实践的研究与思考,针对现阶段杨凌发展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己之见,希望能给有关的决策者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示范区的建立、意义及建设进展情况,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对本研究的启示。在这一章里对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动态和国内高新区二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及我国三个典型高新区的发展进行 Y· 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分别总结出科技园区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及可借鉴之处:1.重 视科技的先导作用;2.要创造和抓住发展的契机;3.落后地区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4.地理位置不再是限制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5.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是从观念的突 破开始的;6.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7.做好“内联”工作。 第三章:杨凌示范区的开创性。本章首先对高新技术及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做 了说明,接着介绍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定义了农业高新区的基本功能与特 点。然后对国内较早的农业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对杨凌的优势劣势进 行了分析。 第四章:杨凌示范区发展的层次结构。本章创新性地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现在的 三个构成层次——核心区、保障区、辐射区,指出了基于该层次推进“以科带企,以 企兴区,以区带乡(村),以乡带基(农户),以企与基的新形象推进示范,实现推 广效应。”的发展路线。 这里分成四点进行了论述:1。把发展高科技产业做为建园的重点,以科技带动 企业发展:2.确立大型企业的主体地位,以企业的高效运转带动示范区的腾飞;3.以 区带乡(村),实现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4.以乡带基(农户),全面启动,共 同致富;5.以企与基的新形象推进示范,实现推广效应。 第五章: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促进产业的发展是杨凌示范区的中 心任务,就现阶段发展水平来说,笔者认为,应建立“引进、消化、创新、示范” 的技术路线。 “引进”,一方面要把国内外的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来,另一方面要把国内外的成 功农业企业引进来,即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引进来,较快地建立发展的技术基 础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消除与外界的差距,推动区内经济高速地发展。引进之后要 做好自主研究开发创新工作,在消化的基础上,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这里重点 强调了杨凌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问题。最后提出了要把杨凌建设成为全国农业高 新技术产品的集散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汇集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展示地, 以实现示范的目的。 n r,x 第六章:凝聚多主体的优势功能建设新杨凌。本章主要针对杨凌的建设提出了七点主张。 1.教育事业是兴区之本。目前,人才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示范区的兴衰,直接取决了是否拥有第一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这些?

二、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论文提纲范文)

(1)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技术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城乡统筹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主要研究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及作用机理分析
    2.1 技术创新理论
        2.1.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2.1.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技术创新理论作用机理
    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概述
        2.2.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作用机理
    2.3 增长极理论
        2.3.1 增长极理论概述
        2.3.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长极理论作用机理
    2.4 中心——外围理论
        2.4.1 中心——外围理论概述
        2.4.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外围理论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动力分析
    3.1 城市技术创新
        3.1.1 城市技术创新基本内涵
        3.1.2 城市技术创新主要的特征
        3.1.3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
    3.2 城乡统筹发展
        3.2.1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3.2.2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
        3.2.3 城乡统筹发展的客体
        3.2.4 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3.3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3.1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3.3.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3.3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3.4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
        3.4.1 城市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的形成
        3.4.2 农村技术需求机制的形成
        3.4.3 城市技术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
    3.5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外在动力分析
        3.5.1 科学发展观的推动力
        3.5.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
        3.5.3 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推动力
        3.5.4 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
        3.5.5 政策的推动力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内现状分析
    4.1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4.1.1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
        4.1.2 原始性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4.1.3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逐步建立
        4.1.4 农业科技投入稳步提高
        4.1.5 科技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完善
        4.1.6 科技人才队伍迅速成长
        4.1.7 高新区辐射作用逐步增强
        4.1.8 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4.1.9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浓厚
        4.1.10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入
    4.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分析
        4.2.1 加快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
        4.2.2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4.2.3 提高了农业效益
        4.2.4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4.2.5 支撑了社会发展
        4.2.6 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
        4.2.7 提供了农村科技进步保障
        4.2.8 探索了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4.2.9 造就了新型农民
    4.3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科研体制提供技术质量不高
        4.3.2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一体化机制尚需完善
        4.3.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4.3.4 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4.3.5 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4.3.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4.3.7 农户作用发挥不够
        4.3.8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4.3.9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
        4.3.10 科普宣传力度较低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可借鉴经验分析
    5.1 国外经验分析
        5.1.1 推动农业产业化
        5.1.2 完善科研和教育体系
        5.1.3 提升农业教育能力
        5.1.4 加大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
        5.1.5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5.1.6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1.7 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5.1.8 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
    5.2 国内经验分析
        5.2.1 促进工业带动农业发展
        5.2.2 推进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
        5.2.3 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5.2.4 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
        5.2.5 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5.2.6 打造各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5.2.7 实施农业标准、专利、品牌战略
        5.2.8 发挥中介机构桥梁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分析
    6.1 城市技术创新功能
        6.1.1 城市技术创新功能的内涵
        6.1.2 城市技术创新功能的分类
    6.2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6.3 以城市技术创新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6.3.1 城市技术创新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6.3.2 城市技术创新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6.4 以城市技术创新供给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6.4.1 城市技术创新供给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6.4.2 城市技术创新供给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6.5 以城市技术创新引领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6.5.1 城市技术创新引领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6.5.2 城市技术创新引领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6.6 以城市技术创新扩散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6.6.1 城市技术创新扩散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6.6.2 城市技术创新扩散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6.7 以城市技术创新保障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6.7.1 城市技术创新保障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6.7.2 城市技术创新保障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运行机制
        6.7.3 本章小结
7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效能评价
    7.1 评价背景与目的
    7.2 评价主体与评价原则
        7.2.1 评价主体
        7.2.2 评价原则
    7.3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与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7.3.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7.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7.3.4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解释
    7.4 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7.4.1 评价方法介绍
        7.4.2 评价过程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
    8.1 哈尔滨市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
        8.1.1 以城市技术创新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8.1.2 以城市技术创新供给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8.1.3 以城市技术创新引导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8.1.4 以城市技术创新扩散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8.1.5 以城市技术创新保障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分析
    8.2 哈尔滨市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分析
    8.3 哈尔滨市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势分析
    8.4 哈尔滨市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9.1 城市选择的对策建议
        9.1.1 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9.1.2 完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9.1.3 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9.1.4 搭建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
        9.1.5 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9.1.6 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9.1.7 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9.1.8 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9.1.9 推动区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9.1.10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9.1.11 创造创新文化氛围
    9.2 农村选择的对策建议
        9.2.1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9.2.2 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
        9.2.3 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9.2.4 建设农村社区
        9.2.5 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
        9.2.6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9.2.7 加快城镇化建设
    9.3 国家选择的对策建议
        9.3.1 加强农业基础研究
        9.3.2 加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应用
        9.3.3 构建投入运行机制
        9.3.4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9.3.5 完善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
        9.3.6 发展现代农业
        9.3.7 打造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
        9.3.8 建设科研基础条件平台
        9.3.9 开展试点示范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高新区实践呼唤关于高新区的“高新”理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党史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
        二、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高新区研究尚不够“高新”
        一、研究现状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旨趣:立意高,视角新
        一、立意高在哪里
        二、视角新在何处
    第四节 两个四重奏:四个部分与四种方法
        一、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新区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经典论述
        一、马克思:从“蒸汽大王”到“电力火花”
        二、恩格斯:震撼旧世纪的伟大杠杆
        三、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第二节 中共四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科技情怀
        一、毛泽东:争取自由的武装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是本世纪的创举
        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节 高新区主要理论流派概述
        一、增长极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三元参与理论
    第四节 本文的两大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势:高新区创办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球范围的高新区发展
        一、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动因
        三、世界高新区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世界高新区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
        二、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之都
        三、新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
        四、成功者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国情
        一、基本判断: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技环境: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无到有:高新区的孕育与诞生
    第一节 以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经济特区
        二、特区经验的辐射: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创办高新区经过
        一、中关村民营科技—高新区创办前的酝酿
        二、“863计划”与火炬计划—高新区发展的推进器
    第三节 水到渠成—高新区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国高新区诞生
        二、布局成型—高新区的初期发展
        三、高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探索
        四、中国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与时俱进:高新区的成长与崛起
    第一节 随改革发展而来的高新区崛起
        一、高新区形成的四种类型
        二、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及短暂过热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新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二、高新区在体制创新中的历史贡献
        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碰撞调整中形成的中国高新区模式
        一、形成不同—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二、探索与创新—中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
        三、政策鼓励—中国高新区的运作模式
    第四节 中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研究
        一、基于区位选择的高新区类型
        二、沿海集中—高新区的地域布局
        三、中国高新区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五章 跨越发展:高新区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一、创新探源
        二、技术创新概揽
        三、探寻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创新认识的深化
        二、高新区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高新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一、高新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
        二、高新区制度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难题
    第四节 自主创新: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五、自主创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六章 典型示范:中国高新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情况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功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深圳高新区:中国高新区的先行者
        一、深圳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深圳高新区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三、深圳高新区的“六张王牌”
    第三节 苏州高新区:长三角重镇
        一、苏州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高新区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来自苏州高新区的经验
    第四节 西安高新区:风景这边独好
        一、西安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西安高新区:三秦大地的发展引擎
        三、西安高新区的成功启示
第七章 持续创新:中国高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WTO给高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WTO协议中的相关内容
        二、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三、以创新应对入世挑战
    第二节 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
        二、企业盈利能力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
        三、立法工作滞后,羁绊产业区深入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五、管理差距凸现,体制优势弱化,向旧体制回归的压力增大
        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成为发展瓶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强化高新区的宏观调控机制
        二、二次创业: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健全法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长效保护
        四、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国际管理和市场准则的管理体制
        五、锐意创新:探索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六、面向世界:推进高新区国际化进程
附录 中国高新区大事记(1985-200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论文提纲范文)

外商情注“农业硅谷”
巧借示范建基地
吸引外资仍需努力

(4)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
    1.2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意义
        1.2.1 中国的人口压力
        1.2.2 西部大开发的迫切需要
        1.2.3 农业发展对高新技术的迫切需要
        1.2.4 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挑战
    1.3 三年来杨凌示范区建设业绩显着
    1.4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2.1 国外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述评
        2.1.1 世界高科技园区发展动态
        2.1.2 科技园区发展显示的规律性及对我们的启示
    2.2 国内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述评
        2.2.1 二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2.2.2 我国主要典型高新开发区
        2.2.2.1 中关村的发展
        2.2.2.2 上海浦东的发展
        2.2.2.3 深圳的发展
        2.2.3 国内高新区的发展规律及对我们的启示
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开创性
    3.1 高新技术及农业高新技术
    3.2 世界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3.3.1 示范区的基本功能
        3.3.2 农业高新区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区的差别
        3.3.3 建立农业高新区需要长期的经费支持
    3.4 国内早期农业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
    3.5 杨凌的优劣势分析
        3.5.1 杨凌的优势
        3.5.2 杨凌的劣势
4 杨凌示范区发展的层次结构
    4.1 把发展高科技产业做为建园的重点,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
    4.2 确立大型企业的主体地位,以企业的高效运转带动示范区的腾飞
    4.3 以区带乡,实现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4.4 以乡带基(农户),全面启动,共同富裕
    4.5 以企与基的新形象推进示范,实现推广效应
5 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5.1 重视“引进”的必要性
    5.2 “消化 是关键
    5.3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
        5.3.1 观念创新是根本
        5.3.2 体制创新是保证
        5.3.3 技术创新是动力
    5.4 示范是目的
6 凝聚多主体的优势功能建设新杨凌
    6.1 教育事业是兴区之本
    6.2 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联合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
    6.3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6.4 正确发挥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6.5 建立农业信息网业
    6.6 鼓励良好创业风气的形成
    6.7 塑造现代文明高新的区城形象
参考文献

四、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城市技术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D]. 徐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2]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 [3]外商钟情“农业硅谷”——杨凌农高示范区拉开利用外资序幕[J]. 王世焕. 中国外资, 2003(01)
  • [4]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D]. 张晓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外商喜爱“农业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启动利用外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