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巷道SCSTKP理论

软岩巷道SCSTKP理论

一、Theory of SCSTKP in Soft Rock Roadway(论文文献综述)

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1](2021)在《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在系统整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深部工程强突涌水、高强度岩爆、软岩大变形、巨石垮塌和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等问题出发,探讨其灾变机理、监测预警方法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相关重大工程灾害防控难题需重点开展孕灾地质判别、灾变机理明晰和靶向精细调控等几方面研究,重点突破方向在于岩体信息高精度探查、灾变过程演化信息捕捉、监测模式设计、监测预警装备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为深部重大工程灾害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林生,邓广哲,张明磊,赵启峰,丁映月,张尔辉[2](2021)在《基于锚固复合承载体理论的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深部软岩巷道一直是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的难题。针对贵州盘江恒普煤业21126运输巷掘进期间围岩变形剧烈、多次维修但效果有限、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掘进进度的难题,采用锚固复合承载体理论计算了锚固复合承载体的承载能力,分析了巷道破坏的原因,提出了巷道支护参数优化方案。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巷道变形较优化前有了显着降低,巷道掘进约22 d左右,围岩变形速度大幅降低;32 d内巷道顶板下沉量为127 mm,底鼓量为73 mm,两帮移近量为256 mm,围岩变形基本稳定。满足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需要,为软岩巷道围岩的控制和支护技术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张博[3](2021)在《深部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及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部巷道围岩受高地应力影响常常出现非线性大变形破坏,围岩结构和力学表现持续恶化,采用传统方法对其加强支护时,围岩中的高应力容易导致支护结构破坏,从而造成支护结构失效,为巷道正常使用埋下了巨大安全隐患。本文以麻家梁煤矿4#煤层胶带运输大巷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力学测试、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等方法,对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稳定性支护等问题开展研究,从围岩应力控制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现场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为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麻家梁煤矿4#煤层胶带运输大巷埋深大,围岩变形明显,原支护损毁失效严重,根据地应力测量结果,巷道处于较高的应力环境之中;巷道煤、岩样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围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强度及承载力偏低;顶板钻孔窥视结果显示围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整体性较差,稳定性较低。(2)针对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原因,综合分析得出:高应力是造成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的根本原因;围岩自身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强度和承载力偏低,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等加剧了围岩变形;原支护方案不能适应围岩变形,提供的支护强度低,难以满足支护要求是围岩变形破坏的直接原因。力学理论分析得出围岩变形量随着围岩应力和破碎区厚度的增大而增加,对于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降低围岩应力状态,改善围岩所处应力环境;或提高支护强度增强岩体围压提升岩体残余强度,降低浅部岩体破碎程度。(3)从围岩应力控制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并结合能量支护转换规律对支护机理进行了阐述。通过力学理论分析给出了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理论上的最佳卸压量公式。对不同卸压材料进行力学测试后,选取出了合适的卸压材料为大孔径置孔卸压材料,并对大孔径置孔卸压材料孔型排列方式进行了优化,通过力学测试确定了其最佳的孔型排列方式为三角形排列。(4)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切槽嵌入不同层数、排数以及列数卸压材料时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得出了随着卸压材料层数、排数和列数的增加,围岩变形量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大孔径置孔卸压材料单块规格为200 mm×200 mm×400 mm时在围岩中的最佳嵌入量为3层、3排、2列;同时将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方案与原支护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通过在巷道两帮切槽嵌入卸压材料,能有效改善围岩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塑性区分布特征,验证了切槽嵌合支护技术的合理性。(5)现场工业性试验矿压监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原支护方案,巷道采用切槽嵌合卸压支护后,顶板最大下沉量由993.3 mm降低为262.7 mm,两帮最大移近量由1066.3 mm降低为348.2 mm,顶板和两帮变形量分别降低73.6%和67.3%,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顶板离层量处于安全范围,锚杆受力合理,工字钢金属支架基本完好,围岩处于稳定状态,能满足巷道行人、运输等使用要求,验证了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常立宗[4](2021)在《高应力区巷道采动影响时效特征及稳定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层开采地质条件日趋复杂,采动影响巷道的矿压显现越发明显,尤其是遇到断层、节理发育等地带,巷道更容易受采动影响发生大范围失稳垮落,因此对高应力区巷道采动影响时效特征与围岩稳定控制研究意义重大。为了解决此类巷道在服务期间内围岩变形严重、不易控制的技术难题,本文以双柳煤矿3316工作面高应力区采动影响巷道为背景,通过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数值分析与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高应力区抽采巷围岩应力和变形受采动影响的时效特征规律,并据此优化支护方案,经工程应用与监测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3316抽采巷埋深大,受附近断层构造应力影响明显,巷道整体处于高应力环境之下;巷道岩样力学参数测试结果显示,顶底板岩层力学强度较低、结构破碎。可见巷道围岩松软、承载能力较弱是巷道顶板扭曲变形、帮部碎胀片落严重、巷道围岩整体趋于失稳的根本原因。(2)运用矿压控制理论分析了工作面回采对3316抽采巷的影响机理以及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巷道受采场应力影响变化过程;采用FLAC3D建模对巷道采动影响的时效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煤柱内采动应力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在工作面超过巷道测站80 m处采动应力峰值最大,应力集中系数最高达2.96。(3)锚杆(索)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回采过程中工作面从测站到达前50 m处至超过测站20 m时,巷道支护结构受采动影响较小,超过测站20 m处至超过测站80 m期间,巷道支护结构受采动影响明显,围岩应力增大,超过测站80 m后采动影响逐渐减缓;采动影响下锚杆(索)工作载荷大幅增加,采动影响增强系数达2.1~5.8,即采动影响明显导致支护结构受损。(4)实测与分析表明,3316抽采巷煤柱帮和实体煤帮受采动影响强度不同,具有不对称性,煤柱帮锚杆(索)工作载荷采动影响增强平均系数较实体煤帮高出27.3%。(5)顶板围岩原位探测对比表明,回采过程中采动应力增加明显导致浅部围岩次生裂隙增多、裂隙范围扩大,尤其集中在0~2.4 m范围内。裂隙扩展使顶板岩层内聚力减小、围岩强度降低。(6)依据抽采巷的采动影响机理与破坏特征,通过提高锚杆、锚索支护强度对原支护方案进行了相应优化,工程实际应用表明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巷道顶底板下沉量与原支护方案相比降低了86.2%、两帮移近量则降低了89.1%,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明显,实现了整个工作面安全回采。

赵东钰[5](2021)在《大海则煤矿软岩井巷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软岩井巷支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关注的重要问题,矿井初步设计过程中井巷支护需要根据一些已有类似的经验确定,但由于不同的井巷工程,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埋深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力学现象,所以对于新建井巷工程,支护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大海则煤矿新建矿井不仅埋深近700m,而且大部分地段都穿过软岩,围岩变形大,流动性强,使得井巷支护难以保持长期稳定,因此,需要针对大海则新建软岩井巷的围岩支护控制技术展开研究,以提高井巷围岩的承载能力。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软岩井巷围岩受力大小与变形特征,将软岩井巷围岩的承载结构层进行分层,其依次划分为“流动层-塑性层(塑性软化层和塑性硬化层)-弹性层”,建立适合于大海则软岩井巷的承载结构分层力学模型。(2)通过承载结构分层力学模型对深部软岩段井筒围岩进行分层,确定了深部软岩段井筒围岩塑性承载区的范围在8.81~13.51m,厚度为4.7m,计算得出大海则煤矿主立井深部软岩段支护后承载体的极限承载强度为22.93MPa大于原岩应力16MPa,能够满足长期稳定的要求。依据其承载区的划分对其提出支护设计方案:一次支护采用厚度为600mm的钢筋混凝土砌碹进行支护,二次支护采用厚度为1700mm的钢筋混凝土砌碹。(3)通过承载结构分层力学模型对深部软岩段大断面井底车场巷道围岩进行分层,确定了井底车场软岩巷道围岩塑性承载区的范围为4.70~10.47m,厚度为5.77m,计算得出深部软岩井底车场巷道支护后承载体的极限承载强度为18.52MPa大于围岩的原岩应力15.8MPa,该承载结构能长期维持巷道稳定。并依据其承载区的划分对其提出支护设计方案:一次支护采用网和喷浆支护,二次支护采用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的设计方案。(4)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在二次支护后井巷围岩应力和变形都趋于平稳,其中立井围岩在640m处的地应力最大为23.6MPa,最大围岩径向变形最大为52mm;井底车场巷道围岩应力最大为25.6MPa,两帮的移近量最大为52.7mm,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44.5mm,变形情况满足井巷围岩长期稳定要求。

赵杨阳[6](2020)在《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以魏家地煤矿东1100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方法对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展开系统分析,着重讨论了煤层的开采厚度、硬度对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煤层平均开采厚度下煤柱合理宽度,并开展了工业性试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直接底-煤层-直接顶”Winkler地基梁力学模型,推导了沿空巷道基本顶弯矩表达式和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表达式,分析了煤层开采厚度、硬度对基本顶断裂位置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煤层开采厚度增加或煤层硬度减小均导致地基刚度减小、基本顶最大弯矩增加,且基本顶最大弯矩位置随地基刚度减小向煤层深部转移。基于东1101工作面地质条件,确定了煤层开采厚度为8~24m时,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为7.735~13.125m。(2)揭示了东1100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侧向支承压力与煤层开采厚度、硬度的影响规律。在煤层开采厚度为8~24m内,中硬及硬煤层条件下,随煤层开采厚度增加,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逐渐远离采空区边界,峰值与煤层开采厚度呈负相关。软煤层条件下,随煤层开采厚度增加,峰值位置逐渐远离采空区边界;当煤层开采厚度小于12m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煤层开采厚度呈负相关;当煤层开采厚度大于12m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基本不变。煤层硬度对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影响较大;当煤层开采厚度小于17m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煤层硬度呈正相关;当开采厚度大于17m后,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煤层硬度呈负相关。(3)东1100综放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18m,基于“直接底-煤层-直接顶”Winkler地基梁力学模型计算得出,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为11.458m;通过极限平衡区计算公式得出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为11.417m,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建立的“直接底-煤层-直接顶”Winkler地基梁力学模型科学准确。(4)东1100综放工作面煤层开采厚度平均为18m,揭示了煤柱不同宽度(3~12m)下极软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破坏机理。靠近煤柱侧顶板主要为拉剪破坏,靠近实体煤帮侧顶板及实体煤帮主要为剪切破坏,煤柱帮主要为拉剪破坏。随煤柱宽度增加,煤柱内垂直应力集中系数从1.2增加到3.1,受煤柱宽度影响较大;实体煤帮垂直应力集中系数从2.3增加到2.8,受煤柱宽度影响较小;巷帮剪应力作用效果增强,顶板拉应力作用效果增强。当煤柱宽度为8m时,煤柱内出现较稳定承压区,且宽度大于1.5m,满足支护需要,故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为8m。(5)提出了“高强度螺纹钢树脂锚杆+锚索补强+锚网”联合支护方式。高强度锚杆抑制巷帮的破坏趋势,缩小拉剪破坏区面积,锚索联结巷道浅部破碎岩体与岩层深处稳定岩体,增强了小结构稳定性,东1100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韦庆亮[7](2020)在《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炭的开采规模不断增大,开采深度也不断加深。巷道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应力越来越高,巷道围岩破碎程度越来越严重,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深部煤矿的安全生产。经过多年来学者的研究,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在工程实践方面仍不够完善。例如一次支护难以满足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需求,需要返修或者二次支护等;卸压支护无法在保证不降低自身承载能力的前提下达到卸压的目的;可缩变形支架的变形量无法满足软岩巷道的变形需求。这些问题给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带来了诸多难题,因此,必须研究清楚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破坏机理,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围岩控制理念和控制方案,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麻家梁矿4#煤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物理相似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业实践等手段,总结了高应力软岩巷道的破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围岩的破坏机理,提出了适用于高应力软岩巷道控制围岩变形的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理念和支护方案,并通过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实践得到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麻家梁矿4#煤的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具有明显的高应力软岩巷道特征,且含三种不同围岩结构的巷道。通过对三种围岩结构下的巷道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对比围岩破坏特征以及围岩移近量大小,最终选取围岩条件最差以及破碎程度最严重的巷道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即顶板岩性弱于两帮岩性。(2)通过观测原支护形式下巷道围岩结构和移近量的变化情况,并加以总结得到如下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破坏特征。1)巷道开挖后来压快,矿压显现剧烈;2)初期变形总量大;3)现有支护形式无法满足围岩变形要求,难以对软岩巷道一次成巷支护,需要二次支护以及返修等。(3)建立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破坏力学模型,通过力学分析得到巷道破碎区和塑性区不断向巷道深处发展是软岩巷道围岩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巷道支护阻力和围岩的残余强度以及允许围岩产生一定变形是影响巷道围岩塑性区和破碎区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4)建立释压吸能支护模型,从能量学方面分析释压吸能支护机理,确定其构建原则,模拟研究了释压层尺寸以及矿用工字钢型号对巷道围岩形变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释压空间和矿用工字钢型号;并基于非线性蠕变模型,模拟研究了优化方案下围岩塑性区以及位移随着开挖时间的变化规律,验证了优化方案支护参数的可靠性。(5)结合麻家梁矿的工程实际,提出了以释压吸能支护机理为核心的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体系,简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优化了胶带运输巷道的支护形式及参数,模拟研究了锚杆间排距以及长度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并给出锚固参数的合理建议值。(6)按照一定的相似比,采用单轴加载的方式模拟了对软岩巷道采用锚网索、锚网索+钢支架、锚网索+释压材料+钢支架三种支护方案时巷道的破坏特征以及破坏规律。根据传统支护方案与释压吸能支护方案下巷道破坏结果的对比,初步验证了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方案的可靠性。(7)将所研究成果进行了工程实际应用,对麻家梁矿4#煤的运输巷道施加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方案,并监测巷道围岩位移以及离层情况,根据对比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方案的优越性。

周广[8](2019)在《不同开采强度条件下采区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是矿山开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矿井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益的高低,但是在复杂开采条件下尤其是软岩巷道的支护参数优化研究还不够完善,整条巷道采用统一的支护参数已经不符合煤矿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在不同开采强度下采取相对应的支护参数,尽可能最大地发挥支护体的作用,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才能对矿山的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研究重点研究不同开采强度下巷道支护参数优化问题,以棋盘井煤矿为依托,现在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去产能后矿井生产能力发生改变,开采强度减小,需要对I010908胶运顺槽进行支护参数优化,通过岩石力学参数实验、支护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一系列研究对棋盘井煤矿I010908胶运顺槽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新的支护参数。形成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通过力学参数实验测得了岩样的各项力学参数,并采用RMR岩体地质力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工程折减方法对岩石的力学参数进行工程折减,得到岩体力学参数表,为后续计算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2)对不同开采强度下围岩变形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发现开采强度越小围岩形变量越小,由此可知随着开采强度的降低,原有的支护参数必然过剩,继续使用必然造成支护成本的增加,因此应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3)分别对三种不同支护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得到了不同方案下巷道的围岩变形结果、以及应力分布规律,综合经济因素考虑通过对比分析确定I010908胶运顺槽巷道支护方案为方案三:顶板布置6根锚杆长度L=2m,间排距0.95m×0.95m,锚索长度L=7m,布置方式为每排2根,间排距2.2m×2.5m,两帮每帮布置4根锚杆,长度L=2m,间排距0.95m×0.95m,同时采用U型钢对超前扰动区域进行加强支护。(4)通过对实验巷道进行变形监测,发现巷道围岩实际位移变化量均大于数值模拟的结果,但是变形量大小也在合理变形范围之内,说明经过支护参数优化后的巷道可以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

王海峰[9](2019)在《基于信息化监测的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深井软岩巷道因受岩体特性、地应力、地质构造等复杂因素影响,常因其支护结构选型、参数选取、施工工艺等方面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软岩巷道围岩失稳破坏。因此,针对其支护条件的不确定性,运用巷道耦合支护理论,基于信息化施工方法,开展基于信息化监测的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对解决深井软岩巷道支护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软岩巷道不同类型支护与围岩的耦合作用机理,分析围岩变形与支护结构刚度、受力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煤矿软岩巷道变形和支护受力监测的主要技术特点,通过对多源信息的交叉对比和相互佐证,提出了多源信息联合监测方法,给出了信息化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测方法。以淮南顾桥煤矿-952m装载胶带机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岩样测试获得了其物理力学特性,结合该巷道支护设计与施工工序,提出了包括围岩松动圈、裂隙离层位移、硐壁表面收敛位移、锚杆(索)受力等在内的多源信息联合监测方案,并介绍了现场监测实施过程。岩样测试与监测结果表明,砂岩孔隙0-0.1μm孔径分布超过60%,可注性较差;施工扰动对软岩巷道变形影响显着,多个位置围岩位移与时间曲线在经受开挖扰动后出现反弯点,扰动结束后,巷道变形则趋于稳定。结合顾桥矿-952m井底装载胶带机巷围岩监测结果,采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了不同长度锚索、不同间距锚杆的支护方式下,软岩巷道围岩与支护耦合机理。分析表明,在深部高地应力作用下,顶板塑性区范围达到3.5m左右;帮部直墙段塑性区深度达4m;底板未设锚杆(索)支护,其塑性区深度最大达4.5m左右,与钻孔成像测试情况基本吻合;锚杆支护对于减少塑性区变形效果较好,在相同支护间排距下锚索长度条件下,索头应锚固在稳定围岩中,合理选取锚杆、锚索支护体设计参数,可获得技术与经济的最佳效益。最后,依据上述研究,提出了顾桥矿-952m井底装载胶带机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与对策,即采用棚架为半圆拱形的U型钢支护形式,提高对巷道壁面的径向支护阻力,控制破裂碎胀区发展;U型钢棚架支护并进行二次喷浆封闭围岩后,对破裂碎胀区和应变软化区进行注浆加固,强化承压环的承载能力。按此控制技术与对策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实践效果。图54表11参50

杨方旭[10](2018)在《汶南煤矿跨采大巷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汶南煤矿主要生产巷道由于受到工作面跨采影响,巷道变形严重,围岩较为破碎。为了解决汶南煤矿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本文针对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跨采巷道围岩联合控制技术、关键部位锚索加固支护的方案,并应用于现场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汶南煤矿131109工作面跨采-550m水平大巷为研究背景,结合跨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煤层底板应力传递、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及围岩变形分析预测对跨采底板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发现跨采大巷围岩稳定性主要受围岩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影响。(2)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影响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结果表明:法向距离越小,底板巷道受工作面跨采影响越大,不利于巷道维护。与跨采工作面法向距离为30m时布置底板巷道,围岩受力较小且易于维护。水平距离为10~20m时,跨采巷道围岩应力达到最大,此时跨采巷道容易发生破坏。水平距离为-24m时,底板巷道处于工作面采空区卸压区域,受采动影响较小,围岩塑性区最大深度减至1m以内,但巷道底鼓问题比较严重,矿井应及时采取控底措施,防止巷道变形扩大。(3)针对汶南煤矿生产巷道布置,提出了高强预应力防冲让压锚杆系统、关键部位采用新型预应力笼形锚索加固的优化支护方案,采用“让压锚杆+让压锚索+钢筋网+钢筋梯+喷浆”联合加固方式,经过现场实测,优化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该支护方案成功解决了汶南煤矿-550m水平大巷变形严重的问题,有效缓解了该矿采掘接替紧张局面,为后续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保障,并为类似条件的巷道支护提供了参考依据,推动了跨采巷道支护技术革新。

二、Theory of SCSTKP in Soft Rock Roadwa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ory of SCSTKP in Soft Rock Roadway(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强突涌水灾害
    1.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1.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2 高强度硬岩岩爆灾害
    2.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2.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3 软岩持续大变形灾害
    3.1 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3.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4 巨石垮塌灾害
    4.1 监测预警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4.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4.2.1 围岩结构垮塌灾害风险评价
        4.2.2 隧道潜在垮塌结构加固
5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
    5.1 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5.2 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态势
6 结论与展望

(2)基于锚固复合承载体理论的软岩巷道围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锚固复合承载体理论
3 锚杆支护参数优化与数值模拟
    3.1 锚杆支护参数优化
    3.2 数值模拟
4 现场应用
5 结论

(3)深部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及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概念的研究现状
        1.2.2 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3 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4 卸压技术研究现状
        1.2.5 卸压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原位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巷道布置情况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1.3 巷道原支护方案
        2.1.4 巷道围岩变形量
    2.2 地应力测量
        2.2.1 测量方法与原理
        2.2.2 测量步骤
        2.2.3 测量结果及分析
    2.3 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3.1 采样及实验设备
        2.3.2 巴西劈裂试验
        2.3.3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3.4 变角板法剪切试验
        2.3.5 试验结果分析
    2.4 围岩结构窥视
        2.4.1 窥视仪器
        2.4.2 窥视方案
        2.4.3 窥视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变形特征与破坏机理研究
    3.1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
        3.1.1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变形构成分析
        3.1.2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3.1.3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3.2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3.2.1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原因
        3.2.2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破坏力学机制
        3.2.3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应力与位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部大变形巷道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机理研究
    4.1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概述
        4.1.1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模型
        4.1.2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优势
    4.2 卸压材料研究
        4.2.1 卸压材料选择
        4.2.2 大孔径置孔卸压材料卸压机理
        4.2.3 大孔径置孔卸压材料优化研究
    4.3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机理
        4.3.1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机理分析
        4.3.2 切槽嵌合卸压能量支护学分析
    4.4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卸压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5.1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优化关键
    5.2 卸压材料合适嵌入量选取
        5.2.1 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5.2.2 模拟目的与模型建立
        5.2.3 无支护状态下的巷道围岩变形量
        5.2.4 卸压材料层数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
        5.2.5 卸压材料排数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
        5.2.6 卸压材料列数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5.3.1 支护方案与模型建立
        5.3.2 应力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5.3.3 位移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5.3.4 塑性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现场应用与监测
    6.1 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方案
    6.2 矿压观测目的及内容
    6.3 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6.3.1 监测方案
        6.3.2 监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高应力区巷道采动影响时效特征及稳定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巷道采动影响研究现状
    1.3 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3.1 巷道围岩控制理论
        1.3.2 锚杆支护理论
        1.3.3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高应力区巷道受采动影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巷道围岩原位力学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
        2.1.2 煤层赋存
        2.1.3 水文情况
        2.1.4 巷道布置
    2.2 抽采巷支护参数及破坏特征
        2.2.1 支护方式及参数
        2.2.2 巷道破坏特征
    2.3 巷道围岩力学参数及原位探测分析
        2.3.1 巷道围岩力学参数
        2.3.2 巷道围岩原位探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巷道采动影响机理与时效特征分析
    3.1 巷道采动影响机理分析
        3.1.1 回采工作面覆岩破断特征
        3.1.2 回采应力对巷道的影响机理
        3.1.3 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巷道的影响
    3.2 巷道采动影响时效特征数值分析
        3.2.1 FLAC~(3D)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2 巷道采动影响数值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巷道支护结构体采动影响实测分析
    4.1 巷道支护结构采动影响实测分析
        4.1.1 锚杆、锚索工作载荷监测布置
        4.1.2 采动期间锚杆动态载荷受力分析
        4.1.3 采动期间锚索动态载荷受力分析
        4.1.4 采动期间巷道收敛量分析
    4.2 巷道围岩破裂演化原位探测分析
        4.2.1 巷道围岩裂隙原位探测对比
        4.2.2 巷道围岩破裂扩展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应力区采动影响巷道支护方案优化
    5.1 支护方案优化
        5.1.1 优化机理与设计依据
        5.1.2 优化方案确定
    5.2 优化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分布对比
        5.2.2 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分布对比
        5.2.3 巷道围岩变形量对比
        5.2.4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践与应用
    6.1 优化方案应用
    6.2 监测方案及测站布置
    6.3 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
        6.3.1 测站锚杆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6.3.2 测站锚索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6.3.3 测站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大海则煤矿软岩井巷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软岩井巷围岩稳定性力学模型
    2.1 软岩井巷围岩变形分层分析
    2.2 软岩井巷围岩各分层的应力应变分析
    2.3 软岩井巷围岩承载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软岩井筒围岩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软岩井筒变形特征与支护设计理论分析
    3.3 软岩井筒围岩变形与支护设计数值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
    4.1 软岩巷道变形特征与支护设计理论分析
    4.2 软岩巷道围岩变形与支护设计数值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软岩井巷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1 软岩井巷围岩矿压观测方案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2 “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3 厚及特厚煤层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4 拱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5 软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6 拟解决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工作面概况
        2.1.1 工作面地质条件
        2.1.2 煤层赋存特征
    2.2 煤岩体力学参数测定
        2.2.1 试验取样
        2.2.2 测试内容
        2.2.3 测试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Winkler地基梁基本顶断裂位置分析
    3.1 基本顶断裂原理及结构形式
        3.1.1 基本顶断裂过程
        3.1.2 基本顶断裂结构
    3.2 基本顶断裂位置理论分析
        3.2.1 弹性地基梁理论
        3.2.2 求解基本顶断裂位置表达式
    3.3 地基刚度对基本顶断裂位置的影响
    3.4 关键岩块B断裂位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极软特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失稳机理
    4.1 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影响因素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煤层开采厚度对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
        4.1.3 煤层硬度对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
    4.2 煤柱内垂直应力分布规律
        4.2.1 煤柱宽度计算
        4.2.2 煤柱内支承压力
    4.3 拱形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4.3.1 围岩破坏机理
        4.3.2 围岩变形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拱形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及工业性试验
    5.1 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5.1.1 控制机理
        5.1.2 围岩控制方案
        5.1.3 支护效果分析
    5.2 工业性试验
        5.2.1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
        5.2.2 矿压监测方案
        5.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5.2.4 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应力软岩巷道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1.2.2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支护平衡机理研究现状
        1.2.3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4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5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地质条件与支护概况
        2.1.1 地质构造特征
        2.1.2 水文地质情况
        2.1.3 巷道支护情况
    2.2 三种围岩结构下巷道变形现场观测
        2.2.1 移近量观测
        2.2.2 围岩结构观测
    2.3 巷道的破坏特征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分析
    3.1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基本力学特性分析
        3.1.1 巷道围岩的变形过程及性质
        3.1.2 巷道围岩峰后力学性质分析
    3.2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3.2.1 高应力软岩的概念及地应力的判定
        3.2.2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特征
        3.2.3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3.3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3.3.1 建立力学模型
        3.3.2 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应力与位移分析
    3.4 围岩与支护协同作用机理
        3.4.1 支护结构和围岩的关系
        3.4.2 围岩在支护结构下的变形机理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高应力软岩巷道释压吸能支护技术研究
    4.1 释压吸能支护机理及作用特点
        4.1.1 释压吸能支护机理
        4.1.2 释压吸能材料的选择
        4.1.3 释压吸能材料的作用特点
        4.1.4 释压吸能支护能量学分析
    4.2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原则
    4.3 释压层空间的确定
        4.3.1 建立模型
        4.3.2 释压层不同尺寸下巷道围岩位移量
    4.4 增阻钢支架型号的确定
        4.4.1 建立模型
        4.4.2 不同矿用工字钢型号下巷道围岩移近量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机理研究
    5.1 构建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体系与支护耗能机理
        5.1.1 构建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体系
        5.1.2 刚-柔-刚结构支护耗能机理
    5.2 胶带运输巷道支护方案优化
        5.2.1 建立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案
        5.2.2 各因素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分析
    5.3 考虑蠕变效应的支护效果评价
        5.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高应力软岩巷道相似模拟研究
    6.1 相似模型设计
        6.1.1 相似模拟实验原则
        6.1.2 实验相似原型条件
        6.1.3 试验目的
        6.1.4 试验方案设计
    6.2 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破坏情况
    6.3 高应力软岩巷道锚网索+钢支架支护破坏情况
    6.4 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方案破坏情况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工程实践应用研究
    7.1 试验方案介绍
    7.2 矿压观测目的及内容
        7.2.1 监测目的
        7.2.2 监测仪器与内容
    7.3 监测方案与结果分析
        7.3.1 监测方案
        7.3.2 监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不同开采强度条件下采区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支护研究现状
        1.3.2 国内支护研究现状
        1.3.3 支护理论的发展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1.5 预期目标
2 矿区工程背景及采区巷道煤岩体力学参数测试
    2.1 前言
    2.2 工作面概况
    2.3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论述
        2.3.1 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
        2.3.2 岩石与岩体质量评述
        2.3.3 断层特征及岩体稳定性评述
        2.3.4 井田工程地质勘查类型
    2.4 煤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2.5 煤岩体实验样本选取
    2.6 煤岩体物理力学测试
    2.7 岩石力学参数工程折减
    2.8 本章小结
3 巷道原有支护方案及支护理论分析与计算
    3.1 巷道原有支护参数
    3.2 网喷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3.3 锚杆支护作用机理分析及理论计算
        3.3.1 锚杆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3.3.2 顶板锚杆锚固长度与锚固力的确定
        3.3.3 两帮锚杆锚固长度与锚固力的确定
        3.3.4 锚杆长度及间排距计算
    3.4 锚索支护作用机理分析与计算
        3.4.1 锚索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3.4.2 锚索的锚固长度与锚固力的确定
        3.4.3 锚索间排距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及巷道支护参数优化
    4.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案
        4.2.1 前言
        4.2.2 建立模型
        4.2.3 初始应力及边界条件
    4.3 0913 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规律
    4.4 不同采动强度下巷道围岩位移变化
    4.5 支护参数优化
        4.5.1 支护方案
        4.5.2 方案一支护下巷道变形特征
        4.5.3 方案二支护下巷道变形特征
        4.5.4 方案三支护下巷道变形特征
    4.6 三种支护方案下围岩位移变化
    4.7 加强支护
    4.8 确定巷道支护方案
    4.9 本章小结
5 I010908 胶运顺槽变形监测
    5.1 监测内容
    5.2 监测方法及监测点布置
        5.2.1 巷道表面位移
        5.2.2 顶板离层
    5.3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5.4 监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信息化监测的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软岩巷道支护发展与现状
        1.2.1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1.2.2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3 软岩巷道信息化施工内涵与方法
        1.3.1 软岩巷道信息化施工内涵
        1.3.2 软岩巷道信息化施工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软岩巷道支护与围岩耦合作用机理
    2.1 软岩定义及力学特性
        2.1.1 软岩定义
        2.1.2 软岩工程力学特性
    2.2 软岩巷道常用支护方法
    2.3 锚网喷与围岩耦合作用
    2.4 U型钢与围岩耦合支护作用
    2.5 耦合支护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软岩巷道围岩与支护多源信息联合监测方法
    3.1 多源信息联合监测的内涵
    3.2 监测内容和方法
        3.2.1 工程地质监测
        3.2.2 围岩松动范围监测
        3.2.3 围岩表面位移监测
        3.2.4 锚杆、锚索受力监测
        3.2.5 U型钢应力量测
    3.3 联合监测方案设计
    3.4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4.1 量测数据误差与消除
        3.4.2 量测数据分析
        3.4.3 监测预警值
        3.4.4 反馈与分析
        3.4.5 异常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软岩巷道信息化监测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围岩物理力学特性
        4.2.1 岩体物理性质
        4.2.2 岩石力学性质
    4.3 监测方案的联合设计
    4.4 信息化监测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4.4.1 扰动围岩钻孔成像监测
        4.4.2 围岩表面收敛变形监测
        4.4.3 围岩深部多点位移计监测
        4.4.4 支护体锚杆索受力监测
    4.5 信息化监测中灰色理论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软岩巷道加强锚固数值分析
    5.1 计算模型设计
        5.1.1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5.1.2 模拟方案设计
        5.1.3 模型参数设计
    5.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支护控制技术
    6.1 控制技术
    6.2 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汶南煤矿跨采大巷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跨采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位置与交通
    2.2 生产建设情况
    2.3 工程概况及地质特征
3 跨采底板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3.1 跨采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2 工作面煤层底板应力传递规律
    3.3 跨采底板巷道自身稳定性分析
    3.4 跨采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3.5 跨采巷道围岩变形分析与预测
    3.6 本章小结
4 跨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FLAC~(3D)数值模拟简介
    4.2 数值模型建立
    4.3 工作面跨采对-550m水平大巷采动影响分析
    4.4 跨采阶段原支护方案围岩变形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支护优化与实测分析
    5.1 巷道优化方案监测目的
    5.2 跨采巷道变形控制理论
    5.3 跨采巷道变形控制技术
    5.4 支护方案优化
    5.5 -550m水平大巷观测方案
    5.6 -550m水平大巷支护优化后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四、Theory of SCSTKP in Soft Rock Roadway(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8)
  • [2]基于锚固复合承载体理论的软岩巷道围岩控制[J]. 高林生,邓广哲,张明磊,赵启峰,丁映月,张尔辉.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1(07)
  • [3]深部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及切槽嵌合卸压支护技术研究[D]. 张博.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应力区巷道采动影响时效特征及稳定控制研究[D]. 常立宗.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大海则煤矿软岩井巷变形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D]. 赵东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D]. 赵杨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刚释压吸能支护技术研究[D]. 韦庆亮.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不同开采强度条件下采区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 周广.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信息化监测的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D]. 王海峰.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10]汶南煤矿跨采大巷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杨方旭.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软岩巷道SCSTKP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