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甜菜种子早熟高产高糖母材研究进展

离子注入甜菜种子早熟高产高糖母材研究进展

一、离子注入甜菜种子获得早熟、高产、高糖亲本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潇,齐开杰,殷豪,张绍铃[1](2016)在《诱变技术在落叶果树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对利用诱变技术开展落叶果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诱变方法、诱变育种取得的成果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诱变技术与杂交、离体培养及基因组学研究结合用于育种进行了展望。

倪洪涛,倪洪波,张福顺[2](2016)在《分子标记技术在甜菜育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互紧密结合能显着提高育种效率。为了更好地阐明分子标记在甜菜育种中的作用,总结了国内外分子标记在甜菜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T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杂种优势及种质鉴定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相应的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体系,创造出高产、优质、多抗或具广谱抗性的甜菜种质或品种是甜菜分子育种的研究方向。当前甜菜种质资源鉴定的关键任务是大力开发新型的分子标记进行甜菜种质资源遗传分析,绘制指纹图谱,进一步构建甜菜种质分子身份证。今后应加强对甜菜重要农艺性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充分发掘QTL的信息,构建更为饱和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徐春波,王勇,赵来喜,赵海霞,米福贵[3](2013)在《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总结了几十年来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详细阐述了种内杂交、远缘杂交、射线辐射、离子束注入、太空搭载、化学诱变及基因转化等不同技术方法在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并对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促进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高文伟,马林,沙红,曲延英,于月华,刘珊,李玉娇,王燕飞[4](2011)在《分子标记在甜菜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经过离子注入诱变产生的早熟、高糖突变体为材料,结合RAPD标记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应用在甜菜上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材料间DNA水平上的差异,得到了甜菜品系7208、W11、S10之间有差异的引物;建立了7208、W11和S10的指纹图谱库,为新标记的创制奠定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拓宽甜菜种质提供有效的方法。

李光友[5](2010)在《N+注入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诱变育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等为研究对象,开展N+注入诱变育种新技术对其苗期及大田生长影响的分析研究,阐明注入浓度及离子注入方式对性状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估算注入与未注入家系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单株遗传力以及遗传增益,评价苗期及大田试验家系和单株综合性状的差异,快速选择优良家系,评选高产、抗逆性强的正向突变株和优良单株用于高世代育种和无性系推广。根据苗期、田间多性状指标测定,并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突变株及优株进行分析和大田定位,最终获得以下结论:(1)不同N+注入浓度对桉树萌发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随注入浓度升高,而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现象。7种注入浓度以浓度1×1014 N+.cm-2和1×1016 N+.cm-2处理下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注入能促进种子萌发;浓度对苗期多个性状(仅地径等3个性状除外)的影响达显着水平。综合分析表明中等浓度的注入对地径和根长等具有抑制和损伤效应,低和高注入浓度则能促进生长;以地径的临界值标准筛选,7种注入浓度共有28株突变株入选,突变率为7.910%,不同浓度的正向突变率为021.67%;7种注入浓度以1×10(15 N+.cm-2和1×10(17 N+.cm-2处理获得突变株率较高;注入促进了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增加,提高了不同家系植株生理水平和抗性能力的变异幅度和分化程度,有利于选择。低浓度注入引起植株EC值降低,表明其抗性能力得到提高。(2)桉树注入与非注入家系苗期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上差异显着,且性状在季节间的差异也达显着水平。注入与非注入家系在光合生理生态指标上出现分化,反映出家系间的差异,注入有助于提高光合能力的作用,高浓度注入家系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低浓度注入或不注入家系;利用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家系进行选择,二者均高的有5个家系,即4、14、15、16和17号家系,其中3个注入和2个非注入家系。(3)大田3个地点31个家系和单点15个家系/无性系的各年度方差分析表明大多数生长性状、形质性状在家系、地点、区组间及其交互效应上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各年度间的生长性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生长性状上可实现早期选择和生长预测。3.5年生多点试验的单株材积大于总体平均值的家系有20个,占参试家系的66.67%;而大于总体平均的离子注入家系有9个,占参试家系的30%;相同家系注入浓度高时具促进生长作用;单点试验的单株材积大于总体平均值的家系有5个,占参试家系的33.33%;多点和单点试验结果均表明注入家系的平均单株材积高于非注入家系。(4)通过多点适应性评价,不同家系适生不同地点;稳定性评价将30个家系分为四类,即高产稳定型12个、高产不稳定型6个、低产稳定型8个及低产不稳定型4个家系。合并分析4个点8个性状指标的相关系数,几乎所有性状(仅干形与其它性状间相关不显着外)间均存在表型和遗传的强相关性;各性状间强相关为联合选择和简化指标提供了可行性;大多数生长性状受较强遗传控制的影响;多点试验的家系遗传力在0.09770.7739之间,家系遗传增益在1.31%18.05%之间,单点试验的家系遗传力在0.27320.9028之间,家系遗传增益在23.16%57.40%之间;同地点家系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说明通过家系选择好于单株选择,通过优良家系选择目的单株具有更大的遗传增益和利用价值。(5)SSR分子标记检测尾叶桉2个群体的10个家系,在17个位点上共检测到24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0-2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等位基因为14.4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68个,245个等位基因中有94个等位基因(占38.37%)仅在其中13个家系中出现。Shannon信息指数的变动范围在1.35331.7887之间,说明参试家系内的变异程度都达到较高水平;经注入与非注入家系的SSR标记后比对,注入与非注入群体共扩增出54个等位基因的差异片段,其中16个存在于注入群体中,另外38个存在于非注入群体中,相同家系不同处理的等位基因数量也存在不同,可能与离子注入引起的等位基因变异有关;标记与性状关联分析表明,17个位点上存在多个与性状QTL相关联的标记,与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关联的标记位点各有1个和3个;与Ht、DBH、SV性状QTL同时关联的标记有4个;与树皮率关联的标记有1个。(6)利用坐标综合评定法评定苗期和大田生长株,评价指标分别为6个和8个,按入选标准苗期共获得43株突变株或优株,2005年试验突变株14株,入选率为4.375%,优株6株,入选率2%;2006年试验突变株21株,入选率17.50%,优株2株,入选率6.67%; 3.5年生3个点、2.5年生1个点按突变株入选标准共获得89株突变株或优株,入选率达到2.285%。(7)对10个参与SSR分子标记的家系内单株进行苗期综合评定,分别有0株或2株入选2005年或2006年苗期全部试验单株优选率的10%范围内。对参与SSR分子标记的10个家系大田单株综合评定,分别有5株和2株入选2005年多点试验和2006年单点大田试验所有单株优选率10%的范围内。入选单株除具有优良表型性状外,在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因此今后对入选株的SSR分子标记与生长性状具显着关联的位点进行克隆、测序、验证和应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优良单株的中选率,对目的性状进行基因定位,从而缩短育种周期和实现基因改造。

王燕飞,陈丽君,刘华君,马林[6](2008)在《我国甜菜诱变育种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近年来国内在甜菜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4种诱变育种方法,即秋水仙碱诱变多倍体、γ射线辐射诱变、离子束诱变、航天诱变。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对甜菜诱变育种提出了展望。

王燕飞,董心久,杨利,刘华君,张立明[7](2008)在《用RAPD方法证实离子束注入甜菜诱变的新种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N+离子注入诱变技术获得了两份甜菜高糖、早熟突变新种质,该材料不仅在田间有稳定的突变表现,通过RAPD分析证实了在DNA水平上也同样存在差异,离子注入诱变甜菜引发了DNA水平上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龚洪恩[8](2008)在《山核桃和金合欢属植物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研究》文中认为离子束生物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诱变技术,它是通过将低能离子束注入生物体内,来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并将其应用于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研究,人们对其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山核桃属植物及伞形树低能N离子和Ti离子注入的诱变效应。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对山核桃属植物种子进行预处理,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法进行离子注入。结果表明:山核桃种子由于颗粒较大、含水量较多等原因,离子注入后发芽率极低。分别采用N和Ti两种离子对伞形树种子进行离子注入,能量为30kev,束流为10mA,真空度为10-3Pa,每21s注入一次,每次注入3s,剂量分别为:0、200×1014ion/cm2、400×1014ion/cm2、600×1014ion/cm2、800×1014ion/cm21000×1014ion/cm2、1200×1014ion/cm2,然后进行发芽试验,并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两种离子注入后,种子发芽率均降低,呈“马鞍型”存活曲线,发芽势、发芽率与注入剂量之间均呈现极显着相关,低剂量(200×1014ion/cm2)对种子发芽有利。2.两种离子注入后,种子中DH含量差异不大,都基本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不显着。3.N离子800-1000×1014ion/cm2剂量的以及Ti离子600-800×1014ion/cm2剂量的注入使CAT活性的明显提高。4.低剂量(200~400×1014ion/cm2)时两种离子的注入对种子中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差别很大,随着剂量的增加差别逐渐减小,相关性不显着。5.两种离子注入后,幼苗叶绿素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但出现变化的转折点有所不同,叶绿素含量的再次降低,说明光合作用逐渐下降,表明离子束可能引起叶绿体的损伤,从而引起光合强度降低,光合能力下降。综合各因子考虑,伞形树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技术指标应为:离子源,N离子;能量,30kev;束流,10mA;真空度,10-3Pa;注入方式,每21s注入一次,每次注入3s;剂量,800×1014ion/cm2。

王悦[9](2008)在《重离子束注入大豆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诱变新技术,由于它具有不同于常规辐射育种的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重离子注入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其诱变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利用重离子束对作物的诱变优势,采用不同能量和剂量的7Li离子束注入两种不同生育特性的大豆品种的种子,研究重离子束注入对大豆种子的诱变效应,探索7Li离子束诱变大豆的最佳能量与剂量,为重离子束在大豆诱变育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筛选特异突变体,为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主要结论如下:1、2种能量5种剂量的7Li离子束辐照处理,对2个不同类型春大豆品系的种子活力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两品系之间存在敏感性差异,各处理发芽率在83.33%以上,多数处理的田间成苗率在70%左右;4.24 MeV 60 Gy7Li离子束处理大豆种子,可显着提高其发芽势和发芽率。2、7Li离子束注入对大豆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有生育期、株高、结荚起点、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其它性状的改变不明显。3、M1代植株群体中,出现了植株矮化、主茎弯曲、双主茎、枝叶对生及丰产突变体。各处理突变率在1.96%~7.68%之间,以19.9MeV 60Gy、19.9MeV 100Gy、4.24MeV 200Gy等处理的突变率较高,达6.66%~7.68%。M2代出现的突变类型比M1代更丰富,增添了高杆、不育株、荚熟杆青等突变体,突变率在1.35%~17.91%之间,以19.9MeV 60Gy、19.9MeV 80Gy、4.24MeV 200Gy等处理的突变率较高,达12.34%~15.21%。4、7Li离子束注入引起的突变既有显性突变,又有隐性突变。当M1代采用系谱法时,M2可获得较高的突变频率,但可能丢失很多突变基因。为了即避免突变体的遗漏,又不至增加工作量,7Li离子注入M1代宜采用系谱法和混合选择法相结合进行选择。

龚洪恩,吕芳德[10](2008)在《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阐述了离子束的特点、诱变的机理及其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综述了离子束在植物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并对离子束生物技术与传统辐射诱变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展望了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二、离子注入甜菜种子获得早熟、高产、高糖亲本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注入甜菜种子获得早熟、高产、高糖亲本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诱变技术在落叶果树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变方法的完善
2 诱变育种成果
3 诱变机理研究
4 落叶果树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4.1 研究应用范围小
    4.2 鉴定方法不完善
    4.3 突变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
5 落叶果树诱变育种的展望
    5.1 诱变和杂交育种结合
    5.2 诱变与离体培养技术结合
    5.3 诱变为基因组学开拓新思路

(3)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方法进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1.1 种内杂交
    1.2 远缘杂交
2 诱变方法进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2.1 物理诱变
        2.1.1 射线辐射
        2.1.2 离子束注入
        2.1.3 空间诱变
    2.2 化学诱变
3 转基因技术进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3.1 品质改良
    3.2 抗逆性
        3.2.1 抗寒、抗旱性
        3.2.2 耐盐碱性
        3.2.3 耐酸性
    3.3 抗病虫性
    3.4 抗除草剂
    3.5 生物反应器
4 展望

(4)分子标记在甜菜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改良的SDS法
        1.2.2 PCR反应
        1.2.3 电泳及染色
        1.2.4 带型分析以0、1为标记, 建立EXCEL分子标记数据库, 0代表无条带, 1代表有条带。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2.2 RAPD体系的建立
        2.2.1 多态性引物的确定
        2.2.2 带型统计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N+注入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诱变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离子注入浓度对桉树种子萌发及苗木性状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离子注入
        2.1.3 种子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注入浓度对苗期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苗期生长性状的差异
        2.2.3 不同处理苗期生物量的差异
        2.2.4 不同处理苗期叶体积的差异
        2.2.5 不同注入浓度的苗期突变株筛选
    2.3 小结
第三章 离子注入对桉树家系苗期叶性状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离子注入对叶重量的影响
        3.2.2 离子注入对叶相关性状的影响
        3.2.3 离子注入对叶体积相关性状的影响
        3.2.4 离子注入对叶生理性状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离子注入对桉树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材料
        4.1.3 研究方法
        4.1.4 主要观测指标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桉树苗期光合光响应特征
        4.2.2 不同家系雨/旱季光合特性的差异
        4.2.3 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
        4.2.4 苗期光合特性指标与生长的相关分析
        4.2.5 光合特性线性回归与聚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离子注入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概况
        5.1.3 试验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及形质性状方差分析
        5.2.2 生长及形质性状多重比较
        5.2.3 家系的多性状综合评定
        5.2.4 家系适应性及稳定性评价
        5.2.5 表型性状和遗传相关分析
        5.2.6 家系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的估算
    5.3 小结
第六章 离子注入尾叶桉SSR 分子标记分析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尾叶桉群体/家系间相互关系分析
        6.2.2 群体或家系分化
        6.2.3 家系Shannon 信息指数、Nei 基因多样度及基因流
        6.2.4 尾叶桉家系遗传距离的分析
        6.2.5 与尾叶桉性状QTL 关联的位点分析
        6.2.6 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离子注入桉树优良单株选择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7.1.3 观测和调查
        7.1.4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苗期突变株及优株的评选
        7.2.2 大田突变株及优株的评选
        7.2.3 苗期与大田表型相关分析
        7.2.4 SSR 分子标记与苗期表型选择
        7.2.5 SSR 分子标记与大田表型选择
        7.2.6 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的持续利用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我国甜菜诱变育种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甜菜诱变育种技术
    1.1 秋水仙碱诱变多倍体
    1.2 辐射诱变
    1.3 离子束诱变育种
        1.3.1 离子束注入生物学效应
        1.3.2 离子束诱变在甜菜育种上的应用离子注入植物品种改良已涉及几乎所有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安徽省农科院利用该技术育成的3个水稻新品种D9055和S9042、中粳63米质优、抗性好, 已用于生产[6]。
    1.4 航天育种
        1.4.1 航天诱变生物学效应
        1.4.2 航天育种在甜菜诱变育种上的应用
2 展望

(7)用RAPD方法证实离子束注入甜菜诱变的新种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N+离子注入甜菜种子后农艺性状的变化
    1.1 N+离子注入处理方法
    1.2 离子注入对早熟性状的影响
    1.3 二次离子注入处理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1.4 离子注入对M2代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1.5 离子注入处理甜菜杂交种当代效应
    1.6 离子注入对M1代一年生出苗率及叶片生长的影响
    1.7 离子注入对M1代二年生种子的影响
2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N+离子注入的关系
3 采用RAPD方法验证离子束诱变获得的突变体
4 获得两份早熟、高糖突变体
5 结论与讨论
    5.1 离子注入甜菜种子可以获得早熟性状, 但同时伴随着产量的下降。因此, 可以认为离子注入种子后, 会出现电荷、能量、质量的沉积, 从而打破有机生物体固有的统一平衡。
    5.2 离子注入处理后甜菜种子萌发受到抑制, 出苗率、顶土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 M1代种子重量较对照明显下降, 说明其辐射损伤在传递。
    5.3 离子注入处理后的M1代种子再追加离子注入1次, 主要经济性状变异较为明显, 有两个处理的产量和含糖率都明显高于对照。
    5.4 经离子注入处理后, 甜菜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检测中, 酶谱的改变可供育种前期选择做参考。
    5.5 RAPD作为分子标记, 具有扩增程序简单、易操作、省时、灵敏度高等优点, 自1990年以来迅速发展, 已在植物资源鉴定、构建连锁遗传图谱;

(8)山核桃和金合欢属植物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离子束的特点
    1.2 离子注入的诱变机理
        1.2.1 能量沉积效应
        1.2.2 质量沉积效应
        1.2.3 电荷交换效应
    1.3 离子注入的生物学效应
        1.3.1 离子注入对生物体存活率的影响
        1.3.2 离子注入对细胞、染色体结构的影响
        1.3.3 离子注入对生物分子的影响
    1.4 离子注入与传统辐射诱变效应的比较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
    1.6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现状
        1.6.1 植物
        1.6.2 微生物
        1.6.3 基因
    1.7 前景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山核桃属植物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预处理
        2.2.2 离子注入处理
        2.2.3 发芽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处理方法的选取
        2.3.2 发芽结果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4.1 结论
        2.4.2 讨论
3 金合欢属植物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处理
        3.2.2 发芽试验
        3.2.3 DH含量的测定
        3.2.4 CAT活性的测定
        3.2.5 POD活性的测定
        3.2.6 游离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3.2.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离子注入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
        3.3.2 离子注入对DH含量的影响
        3.3.3 离子注入对CAT活性的影响
        3.3.4 离子注入对POD活性的影响
        3.3.5 离子注入对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3.3.6 离子注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7 N离子注入后各指标间相关性
        3.3.8 Ti离子注入后各指标间相关性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9)重离子束注入大豆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综述
    1.1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
    1.2 低能重离子束—一种新的诱变源
        1.2.1 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
        1.2.2 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的特点
        1.2.3 离子束诱变育种机制
        1.2.4 离子注入植物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1.2.5 离子注入在植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1.2.6 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发展前景分析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辐照处理
        2.2.2 种子发芽试验
        2.2.3 种子田间出苗率和成苗率的观察
        2.2.4 生育期、植物学特征和主要经济性状的观察
        2.2.5 M_1代突变体的筛选
        2.2.6 三种选择方法比较
    2.3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7Li离子注入对大豆M_1代种子活力的影响
        3.1.1 对大豆M_1代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3.1.2 对大豆M_1代田间出苗率和成苗率的影响
    3.2 ~7Li离子注入对大豆M_1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对大豆M_1代生育期的影响
        3.2.2 对大豆M_1代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3.2.3 对大豆M_1代经济性状的影响
    3.3 突变体的选择
        3.3.1 M_1代突变体及突变率
        3.3.2 M_2代突变体及突变率
4、讨论
    4.1 ~7Li离子注入对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
    4.2 ~7Li离子注入对M_1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7Li离子注入诱发突变的特点分析
    4.4 ~7Li离子束辐照大豆适宜剂量的探讨
    4.5 存在的问题及工作设想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束的特点
2 离子注入的诱变机理
    2.1 能量沉积效应
    2.2 质量沉积效应
    2.3 电荷交换效应
3 离子注入的生物学效应
4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4.1 在谷物中的应用
    4.2 在蔬菜中的应用
    4.3 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
    4.4 在其它植物中的应用
5 展 望

四、离子注入甜菜种子获得早熟、高产、高糖亲本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诱变技术在落叶果树育种中的应用[J]. 吴潇,齐开杰,殷豪,张绍铃. 园艺学报, 2016(09)
  • [2]分子标记技术在甜菜育种中的应用[J]. 倪洪涛,倪洪波,张福顺.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6)
  • [3]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进展[J]. 徐春波,王勇,赵来喜,赵海霞,米福贵.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05)
  • [4]分子标记在甜菜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中的初步应用[J]. 高文伟,马林,沙红,曲延英,于月华,刘珊,李玉娇,王燕飞. 中国糖料, 2011(02)
  • [5]N+注入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诱变育种研究[D]. 李光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6]我国甜菜诱变育种方法研究进展[J]. 王燕飞,陈丽君,刘华君,马林. 中国糖料, 2008(04)
  • [7]用RAPD方法证实离子束注入甜菜诱变的新种质研究[J]. 王燕飞,董心久,杨利,刘华君,张立明. 中国糖料, 2008(03)
  • [8]山核桃和金合欢属植物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研究[D]. 龚洪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3)
  • [9]重离子束注入大豆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D]. 王悦.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10]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J]. 龚洪恩,吕芳德. 经济林研究, 2008(01)

标签:;  ;  ;  ;  ;  

离子注入甜菜种子早熟高产高糖母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