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仪监测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仪监测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一、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器的监测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裴俊芳,刘涛,郝菁,王蓓,荣军华[2](2020)在《改良式护理干预对家庭睡眠监测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研究数据显示有14%的男性及5%的女性患OSA[1]。家庭睡眠监测(home sleep testing,HST):又称为初筛便携式诊断仪监测(portable monitoring,PM),能够同时记录、分析多项睡眠相关的生理数据,且能方便移动

邹冠花[3](2020)在《振知非接触式人体振动体征监测系统效果评价及时间序列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本研究同时使用振知非接触式人体振动体征监测系统(Znzi iHealth device,ZID)与Apnea-Link Air便携式睡眠监测仪(APL)同时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以APL的监测结果作为参照标准,验证ZID用于睡眠呼吸监测的准确性。2.本研究基于振动传感器采集到的高精准时间维度大数据,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和打鼾次数,参考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验证时间序列分析可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的预测。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从门诊招募200例疑似OSA的患者,例如有睡眠打鼾或呼吸暂停症状,在患者夜间睡眠时同时使用参比设备APL与被测设备ZID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并采集睡眠呼吸监测数据,其中实验监测时间≥4小时,监测指标包括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AHI)、打鼾次数。2.统计方法:应用SPSS 25.0软件和Medcalc 19.1软件分别对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以验证被测设备用于睡眠监测的有效性。基于ZID所采时间维度大数据,应用Eviews 12.0软件对采集到的原始生理数据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和打鼾次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来探讨心率、呼吸频率、打鼾次数的变化规律,其中分析并建立了心率、呼吸频率、打鼾次数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平稳性。研究结果:1.被测设备与参比设备的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AHI)、打鼾次数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Bland-Altman分析结果表明被测设备与参比设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了被测设备用能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的监测,并且能够实现对呼吸暂停的初步筛查;3.基于振知高精度的时间维度大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能预测心率、呼吸频率和打鼾次数的变化趋势,可以为预测和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结论:1.振知非接触式人体振动体征监测系统与Apnea-Link Air便携式睡眠监测系统的AHI、心率、呼吸频率、打鼾次数生理信号监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能有效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疾病。2.基于振知所采集的高精度时间维度大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能够很好的预测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的发生。

王文广[4](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帮助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重建合理的睡眠态度和信念,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为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调查性研究。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对南宁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本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信念与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从调查性研究的对象中筛选80名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社区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持续干预8周。干预前、干预4周及干预8周分别记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得分、血压值并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PSQI>7分的患者占比52.66%,共158例。睡眠障碍组(PSQI>7)的DBAS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锻炼频率。睡眠信念与态度是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SQI评分与DBAS总分、对失眠的担心绝望、对睡眠不现实期望维度之间存在强负相关关系(P<0.05)。3.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两组间干预8周时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日间功能维度得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干预组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下降明显(P<0.05),干预组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4.DBA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干预8周时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8周时各指标较干预前均有提高(P<0.05),干预组的升高趋势较对照组明显。5.血压值: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干预8周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6.PSQI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52.63%,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睡眠质量受到睡眠信念与态度、性别、年龄、锻炼频率的影响,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与态度存在强负相关性。2.在社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信念与态度,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压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纯社区常规护理,值得在社区推广。

李伟,李硕[5](2019)在《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文中指出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声音内容进行自动分析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从信号、听觉感受、声音特性等3个角度对声音进行分类,阐明各个分类之间的关系,明确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位置.之后,介绍计算机听觉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课题和技术框架.作者全面总结了计算机听觉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包括医疗卫生,安全保护,交通运输、仓储,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其他采矿业、日常生活、身份识别、军事等的典型应用.分类总结了各领域计算机听觉应用中现有典型文献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最后总结计算机听觉领域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李凤勤[6](2018)在《头部穴位按摩对OSAHS患者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疗法头部穴位按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影响,以期寻找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紧张焦虑的程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以提高多导睡眠监测的成功率。方法:根据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5.12017.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睡眠监测室多导睡眠监测失败的OSAHS患者9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头部穴位按摩,监测前1小时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30分钟,记录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多导睡眠监测情况,以及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及舒适度变化情况,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干预效果,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基线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在性别、年龄、常住地、文化水平、工作、家庭月收入以及匹斯堡睡眠质量评估量表得分(PSQI)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HAMA)等条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2.两组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的比较干预后,以睡眠时间≥4h为标准,干预组成功率为44.4%,对照组成功率为13.3%,干预组和对照组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1,P<0.05),数据表明,干预组多导睡眠监测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3.两组睡眠质量的比较(1)入睡潜伏期(SL)、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比较:对照组SL、TST、SE分别是60.24±17.84分钟、196.93±48.23分钟、0.36±0.09,而干预组SL、TST、SE分别是50.02±21.73分钟、228.87±49.92分钟、0.42±0.09,干预组患者在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3个维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39、-3.078、-3.086,P均小于0.05)。(2)REM潜伏期(RSL)比较:对照组RSL是179.29±47.63分钟,干预组RSL是162.67±49.41分钟,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此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在RSL没有明显区别。4.两组睡眠结构的比较(1)睡眠1期(N1)、睡眠2期(N2)的比较:对照组N1、N2的睡眠时间分别是39.91±11.30、118.53±28.05分钟,干预组N1、N2的睡眠时间分别是49.84±12.35、138.24±29.25分钟,干预组和对照组在N1、N2睡眠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0、-3.262,P均小于0.05),干预组浅睡眠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睡眠3期(N3)、快动眼睡眠期(REM)期比较:对照组N3、REM的睡眠时间分别是8.20±3.55、29.80±9.04分钟,干预组N3、REM的睡眠时间分别是9.08±4.34、32.33+8.77分钟,干预组和对照组在N3、REM睡眠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4、-1.350,P均大于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深睡眠改善情况没有明显区别。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比较干预组在干预前后HAMA得分分别为12.33±2.66分,12.31±2.90分;对照组在干预前后HAMA得分分别为12.64±2.52分,10.56±2.81分,两组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9,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A总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干预组和对照组HAM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4,P<0.05),数据表明干预组在多导睡眠监测中的焦虑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6.Kolcaba舒适量表(GCQ)得分比较干预组在干预前GCQ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四维度得分值分别为15.69±1.84分,25.47±3.45分,13.48±2.21分,12.49±2.20分,在干预后四个维度得分值分别为16.66±1.95分,26.82±3.56分,14.13±3.15分,12.95±2.25分;对照组在干预前GCQ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四维度得分值分别为14.88±2.06分,25.56±4.93分,13.47±2.48分,12.31±2.54分,在干预后四个维度得分值分别为15.88±1.49分,24.91±3.43分,13.57±2.21分,12.24±2.64分。干预组和对照组舒适评分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42、0.099、-0.045、-0.355,P均大于0.05),干预后两组的Kolcaba舒适量表得分在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0、-2.592,P均小于0.05),表明干预组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舒适度的改善在优于对照组,而在社会和环境两个维度和对照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没有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968、-1.374,P均大于0.05)。7.干预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干预后,常住地对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P<0.05),其余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各项对成功率的影响均无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8.患者焦虑影响因素分析干预后,常住地对焦虑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P<0.05),其余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各项对成功率的影响各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结论1.头部穴位按摩能改善OSAHS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多导睡眠监测的成功率。2.头部穴位按摩可以增加患者的睡眠时长,改善患者的浅睡眠。3.头部穴位按摩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增加患者生理及心理的舒适度。

何丽娟[7](2018)在《睡眠异常行为在多导睡眠监测中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睡眠异常行为是指在入睡90分钟以后或者在快醒来的时候出现各种不自主运动或者异常行为(粗暴地拳打脚踢、翻滚喊叫等),甚至造成自伤或者是伤及身边的人。多导睡眠监测对该病诊断有一定作用,可以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监测分析。为防止病员本身及其身边的人、财、物受到损害,所以睡眠监测过程中对于此类病人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室2016年1月-2016年12月用"澳大利亚康迪"多导睡眠监测系统检查的9例(因睡眠异常行为而做检查的患者)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李凤勤,张振香[8](2017)在《提高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导睡眠监测技术是目前各种睡眠障碍相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保障人们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睡眠监测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是睡眠监测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证。本研究主要对提高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的护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患者提供更佳的护理方法。

孟婷婷[9](2017)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夜间缺氧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以记忆力下降、失语、失用、视空间能力损害及人格、行为改变等为临床特征。脑内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出现及神经元丢失被认为是AD的主要病理标志。老年斑又称神经炎性斑,由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组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由tau蛋白过度异常磷酸化聚集形成。目前研究表明缺氧是诱发AD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缺氧使脑内Aβ增多和tau蛋白过度异常磷酸化。多导睡眠监测器能够监测夜间睡眠过程中血氧水平,获取脉搏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氧减饱和度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等数据。本研究应用多导睡眠监测器观测AD患者和健康人夜间睡眠中的缺氧状况和呼吸睡眠暂停情况,为进一步探索慢性缺氧和AD的关系提供线索。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AD患者34例(AD组),健康人28例(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体重指数相匹配。AD组均为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正常对照组来自同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健康体检者。AD患者的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R(DSM-IV-R)标准和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NINCDS)and the Alzheimer’s Disease Related Diseases Association(ADRDA)标准。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神经系统临床检查,并完成了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试(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所有受试者进行整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监测时间不少于7小时),监测内容包括:脉搏血氧饱和度、口鼻呼吸气流、胸腹呼吸运动、鼾声、体位及心率等指标,经计算机自动分析后获得LSaO2(lowest oxygen saturation,最低血氧饱和度)、MSaO2(mean oxygen saturation,平均血氧饱和度)、AHI及ODI指数。结合数据根据睡眠呼吸暂停诊断标准,依据AHI值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HS)分为轻度(5≤AHI<15),中度(15≤AHI<30),重度(AHI≥30)。根据ODI值将夜间睡眠低血氧症分为轻度(5≤ODI<15),中度(15≤ODI<30),重度(ODI≥30)。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设计显着水平α为0.05。结果:1.AD组患者共34例,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72.21±8.54岁;平均病程3.84±2.67年;受教育水平为文盲至大学,其中文盲1例,小学9例,初中9例,高中6例,大学9例;体重指数平均为22.62±2.39 kg/㎡;MMSE平均评分为15.74±6.77分,平均Mo CA评分为11.09±6.74分。AD组与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及B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AD组MSaO2平均值为94.56±1.64%,正常对照组MSaO2平均值为96.75±0.93%,AD组MSaO2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3.AD组LSaO2为84.50%(6.00%),正常对照组为88.00%(7.00%),AD组LSaO2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4.AD组AHI为9.60(12.55)次/小时,正常对照组AHI为4.75(3.75)次/小时,AD组AHI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AD组SAHS24例,其中轻度15例,中度8例,重度1例;正常对照组SAHS12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1例,重度0例,AD组SAHS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5.AD组ODI为3.95(5.50)次/小时,正常对照组ODI为2.65(2.72)次/小时,两组间ODI无统计学差异(P=0.072)。AD组夜间睡眠低血氧症24例,其中轻度15例,中度8例,重度1例;正常对照组夜间睡眠低血氧症12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1例,重度0例。AD组夜间睡眠低血氧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6.AD组MSaO2与MMSE评分(P=0.129)、Mo CA评分(P=0.111)、病程(P=0.439)均无显着相关性;正常对照组MSaO2与年龄(P=0.672)及BMI(P=0.122)均无显着相关性。AD组LSaO2与MMSE评分(P=0.010)、Mo CA评分(P=0.013)呈显着正相关,即量表评分越低,LSaO2越低;AD组LSaO2与病程(P=0.422)无显着相关性;正常对照组LSaO2与年龄(P=0.341)及BMI(P=0.418)均无显着相关性。AD组AHI与MMSE评分(P=0.001)、Mo CA评分(P=0.001)呈显着负相关,即量表评分越低,AHI越大;AD组AHI与病程(P=0.933)无显着相关性;正常对照组AHI与年龄(P=0.803)及BMI(P=0.224)均无显着相关性。AD组ODI与MMSE评分(P=0.154)、Mo CA评分(P=0.149)、病程(P=0.988)均无显着相关性;正常对照组ODI与年龄(P=0.375)及BMI(P=0.919)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AD患者MSaO2及LSaO2低于正常人群,AD患者夜间缺氧状况更多见。2.AD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SAHS发病率更高。3.AD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夜间睡眠低血氧症更常见。4.AD组LSaO2与MMSE评分、Mo CA评分呈显着正相关,AD病情越重LSaO2越低;AD组AHI与MMSE评分、Mo CA评分呈显着负相关,AD病情越重AHI越高。5.AD组LSaO2、AHI与病程均无显着相关性;AD组MSaO2、ODI与MMSE评分、Mo CA评分、病程均无显着相关性;正常对照组MSaO2、LSaO2、ODI、AHI与年龄及BMI均无显着相关性。

来云云[10](2016)在《动态血糖波动特性的量化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糖波动是机体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获得的72小时动态血糖序列蕴含了丰富的血糖信息。相对于传统的血糖评估参数而言,采用信号处理方法对动态血糖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获得血糖波动更多的时频特征。为了能够深入地观察动态血糖序列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本文采用多尺度分析的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98人)的72小时动态血糖序列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集合经验模式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多尺度熵(multi-scale entropy,MSE)、精细复合多尺度熵(refined composite multi-scale entropy,RCMSE)和去趋势波动分析法(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特征和血糖序列的复杂性,并提出量化指标,分别观察了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糖化血红蛋白(HbA1c)、黎明现象(DP)分组后的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序列的特性等。还尝试从心率变异性和心肺耦合分析的角度对血糖与睡眠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引入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和高、低及极低频耦合值的比较。结果显示:EEMD将Ⅱ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序列分解在不同的本征模态函数(IMF)上,MAGE>3.9的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序列在IMF3-5上变异性高于MAGE≤3.9的患者,发现血糖波动有可能受到昼夜节律、饮食以及自主神经调控等的影响;MSE和RCMSE量化分析动态血糖序列得出,MAGE>3.9的患者的血糖序列复杂度指数低于MAGE≤3.9的患者;MAGE>3.9的患者在大时间尺度和小时间尺度下的标度指数相比MAGE≤3.9的高,血糖序列复杂度指数和标度指数可知,MAGE>3.9的患者的血糖序列复杂度相比MAGE≤3.9的要低;心肺耦合分析发现MAGE>3.9的患者睡眠质量相比MAGE≤3.9的患者差,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相对较大,睡眠期间极低频成分相对较高。HbA1c值高的组其血糖序列复杂度较低,但是分组之间的熵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P>1.11的患者在大时间尺度的标度指数相比DP≤1.11的高,证明其血糖序列复杂度低,但是分组之间的标度指数没有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血糖波动的升高使其血糖序列复杂度相对较低。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存在多尺度特性,通过EEMD方法发现血糖波动有可能受到昼夜节律、饮食以及自主神经调控等的影响;在血糖大幅度波动和血糖调控不好(从MAGE、HbA1c、DP来看),将会带来血糖序列动态结构复杂度的损失。血糖序列复杂度有可能成为血糖波动分析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对动态血糖波动特性的量化分析研究有助于理解血糖调节系统的内在规律,为血糖的调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血糖大幅度波动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仍需深入研究。

二、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器的监测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器的监测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2)改良式护理干预对家庭睡眠监测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监测方法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1.4.2试验组:
    1.5 观测指标
        1.5.1 监测成功率评价:
        1.5.2 患者满意率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2.2 2组患者监测成功率和监测失败原因对比:
    2.3 2组患者满意率对比:
3 讨论

(3)振知非接触式人体振动体征监测系统效果评价及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睡眠监测设备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2.1.1 睡眠监测设备发展历程
        2.1.2 研究现状
    2.2 便携式睡眠检测仪的临床应用及目前的监测手段
        2.2.1 接触式便携睡眠监测仪
        2.2.2 非接触式便携睡眠监测仪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及设备介绍
        3.2.1 研究方法
        3.2.2 设备介绍
    3.3 具体操作及技术路线
    3.4 数据判读及相关标准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4.2 结果分析
        4.2.1 AHI值比较
        4.2.2 平均呼吸频率值比较
        4.2.3 平均心率值比较
        4.2.4 打鼾次数比较
    4.3 时间序列分析
        4.3.1 呼吸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4.3.2 心跳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4.3.3 打鼾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和展望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概述
    1 高血压与睡眠质量的相互关系
    2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现状
    3 睡眠质量的非药物干预现状
    4 睡眠质量评价标准
    5 知信行理论框架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部分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资料评估表
    附录2 睡眠监测日志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件4 简式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
    附件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及非药物干预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声音概述
2 计算机听觉简介
3 计算机听觉通用技术框架及典型算法
    3.1 音频事件检测
    3.2 音频场景识别
4 各领域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算法概述
    4.1 医疗卫生
        4.1.1 呼吸系统疾病
        4.1.2 心脏系统疾病
        4.1.3 其他相关医疗
    4.2 安全保护
    4.3 交通运输、仓储
        4.3.1 铁路运输业
        4.3.2 道路运输业
        4.3.2. 1 车型及车距识别
        4.3.2. 2 交通事故识别
        4.3.2. 3 交通流量检测
        4.3.2. 4 道路质量检测
        4.3.3 水上运输业
        4.3.4 航空运输业
        4.3.4. 1 航空飞行器识别
        4.3.4. 2 航空飞行数据分析
        4.3.5 管道运输业
        4.3.6 仓储业
    4.4 制造业
        4.4.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4.4.2 通用设备制造业
        4.4.2. 1 发动机
        4.4.2. 2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4.4.2. 3 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4.4.2. 4 包装专用设备制造
        4.4.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4.4 纺织业
        4.4.5 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4.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4.7 汽车制造业
        4.4.8 农副食品加工业
        4.4.9 机器人制造
    4.5 农、林、牧、渔业
        4.5.1 农业
        4.5.2 林业
        4.5.3 畜牧业
    4.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6.1 水利管理业
        4.6.2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4.7 建筑业
        4.7.1 土木工程建筑业
        4.7.2 房屋建筑业
    4.8 采矿业、日常生活、身份识别、军事等
        4.8.1 采矿业
        4.8.2 日常生活
        4.8.3 身份识别
        4.8.4 军事
        4.8.4. 1 目标识别
        4.8.4. 2 其他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6)头部穴位按摩对OSAHS患者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OSAHS流行病学及危害
        1.2 多导睡眠监测在OSAHS中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1.3 PSG监测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4 多导睡眠监测的护理干预现状
        1.5 头部穴位按摩概述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理论依据
        4.1 睡眠阴阳、营卫运行理论
        4.2 脏腑、经络理论
        4.3 干预框架
    5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2 预实验
        3.3 干预内容
        3.4 研究步骤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6 质量控制及伦理原则
结果
    1 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 干预后两组的成功率比较
    3 干预后两组主要睡眠指标比较
    4 干预后两组睡眠结构比较
    5 在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比较
    6 两组Kolcaba舒适量表在干预前后分值比较
    7 干预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
    8 患者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9 患者舒适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头部穴位按摩可提高PSG监测成功率
    2 头部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1 头部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者的SL、TST、SE
        2.2 穴位按摩对患者RSL无明显影响
    3 头部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结构
        3.1 头部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者的浅睡眠
        3.2 头部穴位按摩对患者深睡眠没有明显影响
    4 头部穴位按摩可降低患者的焦虑
    5 头部穴位按摩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5.1 头部穴位按摩可提高患者生理、心理的舒适度
        5.2 头部穴位按摩对患者社会和环境的舒适度没有明显影响
    6 患者的居住地不同可影响头部穴位按摩的干预效果
    7 头部穴位按摩的应用分析
        7.1 头部穴位按摩在多导睡眠监测护理中的可操作性
        7.2 头部穴位按摩在多导睡眠监测护理中的可推广性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3.1 研究的局限
        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提高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监测前的准备
    1.1 预约
    1.2 介绍监测知识, 进行心里疏导
    1.3 监测环境的准备
    1.4 告知注意事项
    1.5 操作者的准备
2监测中的护理
    2.1 正确安置电极
    2.2 监测过程中详细记录监测仪上各项参数的变化
    2.3
3监测后的护理
4小结

(9)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夜间缺氧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多导睡眠监测检查
        2.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AD 组与正常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 AD 组与正常对照组夜间缺氧状况比较
    3. MSaO_2、LSaO_2、AHI、ODI 与精神智能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慢性间断性缺氧是 AD 的危险因素
    2.AD 患者中普遍存在缺氧状况
    3.给氧治疗为 AD 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提供新的线索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动态血糖波动特性的量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2.2 一般资料收集
    2.3 患者监测设备
        2.3.1 动态血糖监测仪
        2.3.2 睡眠品质记录器
    2.4 72小时血糖波动的量化分析方法
        2.4.1 集合经验模式分解
        2.4.2 多尺度熵
        2.4.3 精细复合多尺度熵
        2.4.4 去趋势波动分析法
    2.5 统计学说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血糖波动特性的多尺度量化分析
    3.1 以MAGE分组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分析
        3.1.1 引言
        3.1.2 分组临床指标统计
        3.1.3 MAGE分组后的血糖变化集合平均曲线
        3.1.4 基于集合经验模式分解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
        3.1.5 基于多尺度熵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
        3.1.6 基于精细复合多尺度熵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
        3.1.7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
        3.1.8 ROC曲线对比研究
        3.1.9 讨论
    3.2 以糖化血红蛋白分组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分析
        3.2.1 引言
        3.2.2 分组临床指标统计
        3.2.3 HbA1c分组后的血糖变化集合平均曲线
        3.2.4 基于精细复合多尺度熵的动态血糖量化分析
        3.2.5 讨论
    3.3 以黎明现象分组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分析结果
        3.3.1 引言
        3.3.2 分组临床指标统计
        3.3.3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的动态血糖序列的量化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糖波动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间的关联分析
    4.1 背景介绍
    4.2 血糖与睡眠之间的联系
    4.3 基于心率变异性分析的血糖与睡眠关系
        4.3.1 心率变异性
        4.3.2 糖尿病患者夜间心率变异性的多尺度熵分析
    4.4 心肺耦合分析方法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器的监测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改良式护理干预对家庭睡眠监测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的影响[J]. 裴俊芳,刘涛,郝菁,王蓓,荣军华.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12)
  • [3]振知非接触式人体振动体征监测系统效果评价及时间序列分析[D]. 邹冠花. 山东大学, 2020(12)
  • [4]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D]. 王文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理解数字声音——基于一般音频/环境声的计算机听觉综述[J]. 李伟,李硕.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6]头部穴位按摩对OSAHS患者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影响[D]. 李凤勤. 郑州大学, 2018(12)
  • [7]睡眠异常行为在多导睡眠监测中的护理[A]. 何丽娟. 第五届中国西部睡眠医学大会暨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睡眠医学学术年会摘要集, 2018
  • [8]提高多导睡眠监测成功率的护理研究进展[J]. 李凤勤,张振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13)
  • [9]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夜间缺氧状况研究[D]. 孟婷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10]动态血糖波动特性的量化分析研究[D]. 来云云.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便携式睡眠呼吸记录仪监测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