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审美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建设观

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审美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建设观

一、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美学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化建设观(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赵军[2](2020)在《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繁荣昌盛与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彰显着民族精神的时代特色,还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民族之魂。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多元文化、多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坚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和理论认识,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文化、文化自信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重要性,概括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培育目标呈现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尖锐、培育内容强调科学思维的深刻把握、培育过程注重借助新媒体的网络载体力量、培育主体彰显在青年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凝聚文化价值共识、培育健康文化心理、促进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功能,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论和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西方学者文化决定论等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对中国文化系统的整体认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践行的基本要求;归纳了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依托、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协调、文化观念培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契合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力量为培育内容;阐发了培育过程中关于文化态度与文化归属、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五个”逻辑关系。通过对文化自信培育现状的调研,看到了当前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势,但也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在培育对象、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环境上的不足,并对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提升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即提高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主体自觉,加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拓展多样化的文化自信培育阵地,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传播力度展现文化魅力,着力优化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姜汪维[3](2020)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将文艺工作纳入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总体事业,借助文艺工作载体,发挥文艺作品教育、感召和激励人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信仰、情感和意志,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面。那么,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文艺最能代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人从客观世界中去寻找,有人从主观世界中去寻找。无论选择哪条路向,其回答始终脱离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因而是片面的。由于这一问题只存在于人的世界当中,所以,文艺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文艺与人的关系问题,即文艺为什么人以及如何为人的问题。换言之,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决不是由文艺本身所决定的,它来自于现实的人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就这样把对文艺本质的追问转换成了社会历史问题,将其置于人的现实社会及其历史运动之中来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艺和文艺工作置于我国和世界大势中来审视,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是什么?本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这也正是习近平关于文艺和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既坚持了党关于文艺工作的人民立场,又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意义,同时还与其个人文化素养、从政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为研究对象,形成全文的总体框架:绪论部分主要就本选题的问题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文献梳理与理论评析,明晰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相关概念、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进行了必要的阐释。第一章主要阐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它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深入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与无产阶级革命、列宁关于“艺术属于人民”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论述的精髓。这是全面分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逻辑前提。第二章主要讨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产生和形成所基于的历史经验、时代条件及其形成过程。这一理念不仅汲取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而且是时代条件、个人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孕育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萌芽于正定任上文化为民的初步实践、发展于福建从政期间对人民“摆脱贫困”过程中文化作用的集中探索、基本形成于浙江任职期间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之后,该理念以成熟的、完整的、系统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发展。第三章主要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其他关于文艺和文化的相关论述为基本文献依据,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伟大事业需要文艺的繁荣兴盛为主要内容的地位论;二是以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为主要内容的本质论;三是以中国精神是人民文艺的灵魂为主要内容的灵魂论;四是以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论;五是以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论。第四章主要从文艺与市场、文艺与历史、文艺与价值这三对关系讨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问题指向及其理论贡献。针对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提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等理念,为正确解决文艺与市场的矛盾关系指明了方向;针对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习近平明确反对并坚决制止,提出“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等主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总体思路;针对文艺“价值观缺失”、“去价值化”等问题,习近平提出要以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求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独特作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正是以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认识和分析问题,才形成了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理论的最新成果。第五章主要从深化文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三个方面探讨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实践意义。首先,激活文艺发展和创造活力,需要深化文艺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文艺产品和服务。这其中的关键是改变工作思路,完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协同共治的转变。其次,建立健全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共享文艺发展成果。这需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高文艺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精准供给,化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最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这需要依托“一带一路”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结语部分对全文总体思路与逻辑脉络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反思了当前研究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探索的方向。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进一步思考“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机制和演进规律,将诠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和激活这一理念的实践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文艺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这一研究。

胥璟[4](2018)在《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仅仅通过理论灌输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要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强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就要创造性地运用更具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一直以来,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文艺作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那有没有一种形式是最符合时代的需求最具有渗透力最能够让大众接受的呢?笔者做了大量的前期调查后发现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它十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这是本选题的初衷,希望能更好地运用公共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鉴于此,本研究考查了公共艺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需要,而艺术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所以公共艺术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次,中西方的美育思想中都有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用,当今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也在研究公共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做了大量的尝试,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再次,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公共性与参与性,恰好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环体和介体的要求,公共艺术从根本上说就适合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四,从审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好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审美移情、联想、想象、观照,使观者完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更完美的人格,在这一方面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肯定了公共艺术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外,根据场所精神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公共艺术能够帮助空间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通过图形、色彩、环境对大众产生心理效应,这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需要。肯定了公共艺术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后,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公共艺术究竟具备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通过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得出了公共艺术具备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这五大功能。第一个,心理教育功能。包括减压抗郁、安抚伤痛、宣泄感情三个方面。第二个,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包括铭记历史、文化自觉两个方面。第三个,法纪教育功能。包括认识权利、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三个方面。第四个,理想教育功能。包括宣扬民主意识、崇尚自由观念、提倡法治精神三个方面。第五个,道德教育功能。包括精神洗礼、道德修炼、思想渗透三个方面。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按空间类型划分有象征性与纪念性雕塑及历史街区;民族性博物馆和纪念馆;政府公共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社区公共艺术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生态公共艺术;设施公共艺术;政治与政府宣传艺术;常民公共艺术;民居建筑等。厘清了公共艺术的五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后,本文依托校级、省级三个课题项目,以校园公共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尝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校园公共艺术改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政治觉悟。最后结果反映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学生团队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对此次活动的效果表示肯定,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就是通过公共艺术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重收益。最后,针对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人物:艺术家、政府及管理机构、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并将本次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艺术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征决定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参与性决定了它是较其他艺术类型而言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载体。第二,公共艺术大众化、直观生动、趣味多样,较枯燥的理论灌输而言更符合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现实要求,在承担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任务更显优势,效果更为显着。第三,校园公共艺术遍布校园环境中,范围广泛且是隐性的教育手段,有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从而达成良好的成效。

徐稳[5](2012)在《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自从2011年11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体目标中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无论中外,抑或古今,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历来都是文化强国,而能够成为文化强国又无不与执政党的文化能力关系密切,历史经验及教训已经证明执政党能否引领先进文化决定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成败。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评估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现状、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增强的路径,意义尤显重大。本论文的目标在于通过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内涵构成、形成背景、历史过程、现状审视及战略地位,形成关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能力研究的系统认识,以便为中国国家战略选择和国内政策提供参考。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六个组成部分:第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第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战略地位;第三,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升的机遇与挑战;第四,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第五,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第六,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提升的路径选择。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内涵与构成的探索和研究是围绕着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定义而展开的。试图厘清三个问题:第一,引领不同于建设。“建设”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建立、设置;二是陈设布置;三是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从文化角度来理解,“建设”是指充实一种新精神。“引领”最基本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引导;二是领导。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引领的内涵远比建设的内涵丰富。第二,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远比建设先进文化能力结构复杂、内容丰富,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结构的一部分。第三,具体来讲,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主要包括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传播能力、安全防御能力及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有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战略地位的研究是依据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战略、文化软实力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三个层面上站开的。本文认为,第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是其执政能力的“软核”;第二,提升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战略选择;第三,增强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实现的支点。有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升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是围绕全球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两个层面展开的。本文认为:第一,通过探索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挑战,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和对策选择,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形成的现实条件的分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提升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借鉴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经验的必然结果;关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现状评估是依据“五力”而不是“六力”而展开的。原本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能力包括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传播能力、安全防御能力及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等六个方面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一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并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有很强的先进文化选择能力可见一斑,所以本文不打算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选择能力现状做重复的考量,而是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需要提升的结论。关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历史过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是围绕着对中国引领先进文化过程的梳理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引领先进文化的经验教训的分析两个方面展开的。本文认为:第一,通过对中国引领先进文化过程的梳理,更加清晰认识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是在一定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经验的分析、研究和借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升的历史依据。关于增强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路径选择的研究与关于关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现状评估是对应的,也是围绕着“五力”而展开的。本文认为,根据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应当从五个方面以打造和提升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第一,围绕着三个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原创能力匮乏问题:一是开掘中国文化主体的创造意志和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二是改革僵化的文化体制和机制,鼓励创造、容纳多元的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三是净化社会环境,让原创力成为一种公共意识。第二,从三个方面提升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决策能力:一是在文化决策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政策的整体性;二是提高预测能力和前瞻性能力,增强文化政策的及时性;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能力。第三,从四个方面入手以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传播力:一是提升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缩小和西方传媒传播力的差距;二是更新文化传播理念,改革文化传播体制以建立有效、合理的传播机制;三是研究文化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模式、手段和方法;四是研究受众特点,根据受众选择传播内容。第四,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安全防御能力:一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二是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安全防御能力;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防御能力;四是增强中国话语权安全防御能力。第五,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能力:一是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二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三是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除了导论外、结语外,有七章构成,其主旨的内在逻辑和框架如下:第一章,分析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这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分析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战略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的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形成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的现实维度;第四章,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以期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第五章,考察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形成的历史过程,借鉴中国、苏联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经验教训,可以清晰认识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历史过程和条件;第六章,选择合适的路径以增强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这是本文的落脚点。

宋立民[6](2003)在《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美学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化建设观》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电视文艺如何以自己的艺术优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从而坚持正确导向,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电视文艺如何既蕴涵丰富的美学内容与历史内容,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推重的“时代观念”和“美学原则”依然是两个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为这两个基本原则提供了新鲜的、划时代的、充满生命力的理论支持。

二、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美学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化建设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美学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化建设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2.1.1 文化
        2.1.2 文化自信
        2.1.3 青年知识分子
        2.1.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
    2.2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2.2.1 培育目标呈现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尖锐
        2.2.2 培育内容强调科学思维的深刻把握
        2.2.3 培育过程注重借助新媒体的网络载体力量
        2.2.4 培育主体彰显在青年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2.3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功能
        2.3.1 凝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共识
        2.3.2 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文化心理
        2.3.3 促进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觉
        2.3.4 坚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
    2.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4.2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论和文化自信重要论述
        2.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2.4.4 西方文化决定论及相关理论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分析
    3.1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要求
        3.1.1 中国文化系统的整体认知
        3.1.2 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
        3.1.3 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践行
    3.2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
        3.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依托
        3.2.4 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协调
        3.2.5 文化观念培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契合
    3.3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3.3.2 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支撑
        3.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力量
    3.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理路
        3.4.1 文化态度与文化归属
        3.4.2 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
        3.4.3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3.4.4 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
        3.4.5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分析
    4.1 调研基本情况
        4.1.1 调查方法
        4.1.2 调查过程
    4.2 调研结果与分析
        4.2.1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的调研分析
        4.2.2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的调研分析
        4.2.3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积极践行的调研分析
        4.2.4 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比较、接纳、认同的调研分析
    4.3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势
        4.3.1 青年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不断得到增强
        4.3.2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怀有深厚情感
        4.3.3 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文化发展与繁荣充满信心
        4.3.4 青年知识分子能够积极投身参加社会文化实践
        4.3.5 青年知识分子能够辩证地接纳和包容西方外来文化
    4.4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4.4.1 培育对象的文化认知迷茫
        4.4.2 培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够
        4.4.3 培育方式的创新性不足
        4.4.4 培育环境的营造未能协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5.1 青年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有待提升
        5.1.1 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5.1.2 青年知识分子从众心理导致主体意识缺失
        5.1.3 青年知识分子社会阅历不丰富导致社会责任感不足
    5.2 培育力量的整体作用力仍需加强
        5.2.1 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5.2.2 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不够完善
        5.2.3 教育者自身的培育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5.3 融媒体网络载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5.3.1 融媒体网络载体建设的融合力不足
        5.3.2 融媒体网路载体队伍建设薄弱
        5.3.3 融媒体网路载体主流文化价值引领不到位
    5.4 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
        5.4.1 以普世价值为外衣的精神迷惑
        5.4.2 以新干涉主义为内容的文化霸权
        5.4.3 以多种文化形态为手段的价值渗透
    5.5 社会因素的影响
        5.5.1 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5.5.2 社会尚存落后文化及消极文化思维
        5.5.3 家庭教育中文化培育功能的弱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6.1 提高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主体自觉
        6.1.1 在国家民族认同中培养文化根源意识
        6.1.2 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增强文化守护意识
        6.1.3 在文化碰撞与选择中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6.2 加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6.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6.2.4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
    6.3 拓展多样性的文化自信培育阵地
        6.3.1 夯实中国文化自信的利益基础
        6.3.2 筑牢中华文化自信的思想防线
        6.3.3 探索现代新颖的文化自信培育方式
        6.3.4 形成科学的文化自信培育常态
    6.4 增强传播新时代文化力度展现文化魅力
        6.4.1 正面宣传引导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力
        6.4.2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提高文化吸引力
        6.4.3 创作优秀的精神产品增强文化感染力
        6.4.4 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6.5 优化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
        6.5.1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激发联动效应
        6.5.2 发挥社会大众传媒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6.5.3 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6.5.4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第一节 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与无产阶级关系的论述
        一、唯物史观:考察文艺与无产阶级革命关系的哲学基础
        二、文艺的历史使命: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二节 历史借鉴:列宁关于“艺术属于人民”的理论与实践
        一、文艺的“党性原则”:文艺人民性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艺术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一脉相承:毛泽东关于文艺“为人民大众”的论述
        一、文艺为人民大众
        二、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三、人民大众是文艺的评判者
    第四节 直接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论述
        一、邓小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江泽民:“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三、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所基于的历史经验、时代条件及其形成过程
    第一节 党领导人民发展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正确认识文艺的地位与作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
        二、科学把握执政党在文艺建设中的角色,形成政府与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合力
        三、正确处理一元指导与文艺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文艺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提出的时代条件
        一、经济条件:为人民享有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二、政治条件:为人民享有文化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三、文化条件:为人民文艺的发展厚植文化自信的土壤
        四、社会条件:为人民享有文化成果、建设文化民生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形成过程
        一、准备期(1969—1975):梁家河“大学问”蕴含为民服务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萌芽期(1982—1985):文化为民、惠民、兴民的初步实践
        三、发展期(1985—2002):对人民“摆脱贫困”过程中文化作用的探索
        四、成型期(2003—2007):“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初步成型
        五、深化期(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深化发展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位论:人民伟大事业需要文艺的繁荣兴盛
        一、文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艺的繁荣兴盛
    第二节 本质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
        一、社会主义文艺来源于人民
        二、社会主义文艺服务于人民
        三、社会主义文艺由人民评价
    第三节 灵魂论:中国精神是人民文艺的灵魂
        一、文艺塑造民族精神
        二、文艺反映时代精神
        三、运用文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创新论: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两创”是基于唯物史观对文化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科学回答
        二、正确处理两大关系,科学把握“两创”的思路方法
        三、从历史阐释到实践应用,探索“两创”的具体途径
    第五节 组织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以文艺评论引领文艺高峰建设
    余论
第四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问题指向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节 文艺与市场:服务人民还是服务资本?
        一、资本增殖与文艺发展的历史交集
        二、三个不平衡:文艺与市场的矛盾及其实质
        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二节 文艺与历史:尊重历史还是虚无历史?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领域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二、历史虚无主义向文艺领域渗透的原因分析
        三、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
        四、坚持唯物史观,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
    第三节 文艺与价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是“去价值化”?
        一、文艺“去价值化”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二、“去价值化”文艺观的理论谬误
        三、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价值构建
第五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深化文艺体制机制改革,为文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及启示
        二、文艺体制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三、提升文艺工作治理水平,进一步释放文艺发展活力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共享文艺发展成果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刻变化
        二、人民公平享有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目标
        三、人民需求与文化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结构性矛盾
        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第三节 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推动文艺走出去:国家对外战略要求与文艺内在规律的有机统一
        二、文化走出去的成绩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文艺走出去的现状与困境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文艺走出去的内容建设和价值目标
        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进一步推动文艺走出去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4)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1.2.2 公共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领域的研究论述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公共艺术
        1.4.2 思想政治教育
第2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础理论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1.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
        2.1.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1.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2 美育理论
        2.2.1 艺术宣传理性、启蒙思想
        2.2.2 艺术教化道德、寓教于乐
        2.2.3 艺术宣泄情绪、安抚心灵
    2.3 公共艺术理论
        2.3.1 公共性:公共艺术载体的环体性质
        2.3.2 参与性:公共艺术载体的介体性质
    2.4 审美行为理论
        2.4.1 审美移情
        2.4.2 审美联想
        2.4.3 审美想象
        2.4.4 审美观照
    2.5 其他相关理论
        2.5.1 场所理论
        2.5.2 心理学相关理论
第3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1 公共艺术的心理教育功能
        3.1.1 减压抗郁
        3.1.2 安抚伤痛
        3.1.3 宣泄感情
    3.2 公共艺术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3.2.1 铭记历史
        3.2.2 文化自觉
    3.3 公共艺术的法纪教育功能
        3.3.1 认识权利
        3.3.2 明确责任
        3.3.3 规范行为
    3.4 公共艺术的理想教育功能
        3.4.1 宣扬民主
        3.4.2 崇尚自由
        3.4.3 提倡法治
    3.5 公共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3.5.1 精神洗礼
        3.5.2 道德修炼
        3.5.3 思想渗透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形式
    4.1 以空间类型划分的公共艺术形式
        4.1.1 精神长存——象征性与纪念性的雕塑及历史街区
        4.1.2 文明仪式——民族性的博物馆及纪念馆
        4.1.3 服务社会——政府公共建筑
        4.1.4 情感凝聚——景观公共艺术
        4.1.5 打造乐土——社区公共艺术
    4.2 以表现形式划分的公共艺术形式
        4.2.1 共生梦想——生态公共艺术
        4.2.2 理性街头——设施公共艺术
        4.2.3 隐形统治——政治及政府宣传艺术
        4.2.4 全民力量——常民公共艺术
        4.2.5 精神栖居——民居建筑
第5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以校园公共艺术为例
    5.1 实施背景
    5.2 实施定位
        5.2.1 大学校园是隐性教育课堂
        5.2.2 大学应是社会改革的练习场
        5.2.3 大学应是生命共同体的社区
    5.3 实施计划
    5.4 现状调查
        5.4.1 国外大学校园公共艺术
        5.4.2 国内大学校园公共艺术
    5.5 实施方案
        5.5.1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空间
        5.5.2 校园社区化与校园生活化
        5.5.3 永续校园的环境氛围
        5.5.4 参与式设计理念
    5.6 实施效果
第6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问题与建议
    6.1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问题
        6.1.1 公共艺术“看不懂”——艺术家与公民之间的审美代沟
        6.1.2 公共艺术“遭吐槽”——艺术家思想不正及专业不精
        6.1.3 公共艺术“无人管”——公共艺术相关制度政策不完善
    6.2 对艺术家方面的建议
        6.2.1 体验者
        6.2.2 报导者
        6.2.3 分析者
        6.2.4 行动者
    6.3 对政府及管理机构方面的建议
        6.3.1 建设制度
        6.3.2 审查制度
        6.3.3 管理制度
    6.4 对公民方面的建议
        6.4.1 合作者和共同发展者
        6.4.2 参与者与执行者
        6.4.3 第一线观众
        6.4.4 媒体观众及记忆的观众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一、关于“能力”的内涵界定
    二、关于“先进文化”的内涵界定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构成、特征
        (一) “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构成
        (二) “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结构的特征分析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战略地位
    一、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执政能力的“软核”
        (一) 执政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 “软核”地位
    二、引领先进文化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选择
        (一) 文化“软实力”界定
        (二) 支柱作用
    三、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文化强国战略的“支点”
        (一) 文化强国的内涵
        (二) 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引擎”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升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升的全球化背景
        (一) 全球化及其发展
        (二)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三) 引领先进文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策略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升的社会条件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先进文化原创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 原创力的内涵界定
        (二) 先进文化原创力的突出问题
    二、先进文化决策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 先进文化决策能力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 先进文化决策能力的突出问题
    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 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
        (二) 先进文化传播能力的突出问题
    四、文化安全防御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
        (二) 中国传统文化安全防御能力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防御能力
        (四) 中国话语权安全防御能力
    五、先进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 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领导权急剧弱化
        (二) 在国内的先进文化领导权遭受侵蚀
        (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消弱
        (四) 对国内社会文化思潮缺乏及时吸纳整合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
        (一) 第一阶段:选择并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
        (二) 第二阶段:创立社会主义文化形态
        (三) 第三阶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经验
        (一) 掌控文化领导权
        (二) 重视推进文化创新
        (三) 重视文化决策调整和创新
        (四) 重视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提高的路径
    一、提高先进文化原创力的路径
        (一) 先进文化原创力匮乏的原因
        (二) 提高先进文化原创力的路径
    二、提升先进文化决策能力的路径
        (一) 文化决策中要注重文化政策的整体性
        (二) 提高预测能力和和前瞻性能力,增强文化政策的及时性
        (三) 提高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能力
    三、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
        (一) 提升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缩小和西方传媒传播力的差距
        (二) 更新文化传播理念,改革文化传播体制
        (三) 研究文化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模式、手段和方法
        (四) 研究受众特点,根据受众选择传播内容
    四、提高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安全防御能力路径
        (一)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
        (二) 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安全防御能力
        (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防御能力
        (四) 提高话语权安全防御能力
    五、提高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路径
        (一) 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 重视有机知识分子
        (三) 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
        (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专着、英文文献、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项目研究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美学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化建设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赵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理念研究[D]. 姜汪维.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4]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胥璟.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5]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D]. 徐稳. 山东大学, 2012(05)
  • [6]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美学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文化建设观[J]. 宋立民. 中国电视, 2003(01)

标签:;  ;  ;  ;  ;  

电视艺术:时代观念与审美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建设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