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做好结核病检测工作

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做好结核病检测工作

一、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 做好结核病发现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花[1](2019)在《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医疗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率先在上海做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北京各大医院派出医疗队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安徽、山东、河南、云南、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当地人民群众看病治病,不仅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甘肃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便是东西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和繁华阶段,但自宋之后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加之地处内陆,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艰难困苦。甘肃解放后,各项事业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相对滞后,于是周恩来总理自1967年亲派第一批医疗队入驻甘肃河西地区,此后源源不断先后共分十批,4000多人次的医疗队员来甘肃为广大贫下中农(牧)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大问题。一直以来较好的医疗资源都放在中心城市以及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广大农村长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自毛泽东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后,党中央做出积极的响应,为甘肃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带领他们自采自制中草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同时巡回医疗期间不仅要求队员把“卫生革命”和思想理论相结合,而且要抛弃“旧”的医疗观念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且在医疗期间认真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北京医疗队的巡回医疗对甘肃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蒲杰[2](2019)在《新结核病防治体系下我国渝黔两地社区结核病管理现状及需求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自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病(tuberculosis,TB)处于“全球紧急状态”至今,TB一直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国是TB高负担国家,2017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高居全球第二位。为实现2030年之前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TB防控政策,并采取了多种TB控制策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三位一体”新结核病防治体系下,在TB治疗和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发受到重视。然而,国内有关社区TB管理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健康教育等的实施现状及效果评价方面,针对疫情相对严重的西南地区的社区TB管理研究则鲜有报道。研究目的对渝黔两地社区TB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评价,并对社区TB管理的需求进行评估,为渝黔两地改进社区TB管理,提高TB控制水平提供决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根据贵州省和重庆市各区县2017年TB疫情排名,并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具体因素,最终选取重庆市10个区县以及贵州省2个区县共12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再从每个区县中选择患者相对集中的若干社区进行走访调查。2.定量研究:选取在研究地点TB防治机构确诊登记治疗满4个月且年龄≥15岁的T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TB患者的一般情况、TB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本次发病以来的就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等管理情况、对社区TB管理服务的利用及评价情况、对社区TB管理服务内容的需求以及乐于接受的提供方式进行调查。利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TB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本次发病以来的就医行为、治疗依从性,以及对社区TB管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及满意度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TB患者本次发病以来社区管理中不规范行为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3.定性研究:1)个人深入访谈: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抽取在所选区县TB防治机构确诊登记治疗、即将完成治疗疗程、年龄≥15岁的肺结核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通过访谈了解TB患者对社区TB管理的利用、评价以及需求等。2)关键人物访谈: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地点的疾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关领导以及社区TB医生等进行关键人物访谈,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主要了解社区提供TB管理服务的模式、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TB患者对社区TB管理服务的利用、评价、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评估社区对TB管理的需求以及对可利用于社区TB管理的卫生资源及卫生政策的需求。资料分析: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主要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TB患者对肺结核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全部知晓的患者仅占12.2%;首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仅占23.5%,超过1/3的患者在到TB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前就诊次数在两次及两次以上。2.社区TB管理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有走访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对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开展TB管理工作,但仍然存在患者发现困难、督导管理不到位、开展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员设备存在不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二是社区TB医生普遍认为工作难度大,风险高,待遇低,以致积极性不高;三是患者健康素养普遍偏低,部分患者配合度不高;四是TB控制体系内外多部门间合作不够。患者对社区TB管理服务的总体利用情况一般,部分患者利用情况不好,主要原因有:一是患者健康意识普遍不足;二是部分患者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三是患者经济条件普遍不好;四是部分患者对社区TB医生缺乏信任。此外,社区TB管理中上级考核评价标准及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3.社区TB管理卫生服务相关需求90%左右患者愿意接受社区提供的TB管理服务。对于强化期和继续期督导患者服药,以及提醒治疗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继续治疗等管理服务时,大多数患者更乐于接受电话方式;而在健康教育提供方式的选择上,半数以上患者更倾向于社区上门入户,但也仍然有超过1/3的患者更乐于接受电话方式。患者普遍认可社区提供治疗管理服务对他们治疗的益处,对社区治疗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需求。结论我国渝黔两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对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提供治疗管理服务,但与国家规范的要求和供需双方的现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结核病患者治疗规范管理率不高,患者对现有社区结核病管理服务利用仍不够,社区结核病管理仍面临以下挑战:(1)“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结核病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2)结核病防治系统内部各机构间配合仍存在不足;(3)患者健康素养亟待提高;(4)社区人力资源短缺,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优化;(5)社区TB医生综合素质偏低,培训质量亟待改进;(6)多部门合作局面尚未形成等。根据目前社区TB管理开展的现状及供需双方的需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TB管理的重视;2.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核病控制能力,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结核病管理模式;3.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健康卫生意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孙冰[3](2018)在《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文中研究指明医院建筑作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公共建筑。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其卫生医疗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自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在广州建立起,广东省的医院建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引领着全国医院建筑的发展。广东省的医院建筑类型丰富,风格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值得深入研究。以史为鉴是了解并学习事物的好方法之一,通过研究历史上医院建筑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医院建筑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而为未来的设计理念和策略提供基础。目前对于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历史发展研究十分有限,且不成体系。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广东省医院建筑自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填补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史中该时期的研究空白。本文搭建了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框架,充实和完善了近现代岭南建筑研究,可为后续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石。同时,深入剖析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历史的因素及其对未来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探寻未来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趋势和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背景部分,包括绪论及医院建筑的发展概况。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缘起、意义,对西方和中国的医院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为后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其次是广东省医院建筑各时期的发展历程。本文将近代至今广东医院建筑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通过社会、经济、医疗、政策等的研究,逐一分析每个时期的医院建筑发展情况;通过医院建筑实例的研究,从布局、风格、气候适应性等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医院建筑的特征。最后是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发展分析及未来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该部分主要叙述了广东医院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医院建筑的发展演变分析,以及今后广东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当代具体情况,辅以世界发达国家医院经验,给出了广东省医院的未来发展策略,达到“总结历史,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广东省医院建筑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通过对当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可持续性、人性化、地域性的分析,从选址规划、建筑设计、后期运营等方面,探索了当今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

方媛[4](2018)在《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联合诊所是我国建国初期在政府号召和卫生机关领导下,社会上的个体开业医生联合起来组建的一种联合型医疗卫生组织。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联合诊所承担着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为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一定作用。一方面,联合诊所协助政府卫生防疫机构控制与消灭了长久以来严重危害百姓健康的各种传染病与地方病,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以及布局不均衡的问题。目前,有关于20世纪50年代联合诊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文本政策的重复阐述,对于国家职能和个人的关注太少。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开展作为研究中心,将档案史料和各种方志资料作为研究的核心资料,对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实证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相结合,通过绘制图表,将联合诊所相关问题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于考察19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在不同时期开展的具体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综合评析联合诊所的建设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此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来阐述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20世纪50年代联合诊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本章从三个方面入手,探讨联合诊所的产生基础。(一)传染病、地方病长期以来威胁人民健康状况,妇婴死亡率高,人均寿命短。(二)历经了各种战乱后重建的新中国,依然面临缺医少药的历史现状。(三)为了适应集体化发展的需求,国家积极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号召组建联合型医疗机构。在上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联合诊所”这一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具体化,国家对联合诊所的性质和目的、类型、组织形式、收入分配方法及财务管理状况等都做出相关规定。第二章以南京地区为着眼点,力图展现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发展全过程。本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节展开论述。第一节首先详细叙述了建国前后南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现状,通过对医疗资源情况包括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医疗技术人员数的数据分析,呈现了建国初期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开展的医疗环境。第二节具体阐述了 1950年至1952年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开展情况。这一时期是联合诊所的起步阶段,国家忙于经济建设,对联合诊所的管理较为松散,医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第三节主要叙述1953年至1957年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开展的具体情况,这一时期是联合诊所集中发展与巩固阶段。南京地区的联合诊所纷纷建立,门诊数量每年稳定上升。然而,在联合诊所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影响联合诊所优越性的发挥,政府随即采取相应整顿措施来巩固联合诊所的发展。第四节具体阐述了1958年至1959年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是联合诊所的转制阶段。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大部分联合诊所被纳入到全民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中。与此同时,更多的个体行医者和半农半医人员也加入到公社卫生机构中工作,成为公社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第三章主要评析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发展的成绩和不足。文中提出,联合诊所建设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这项举措是建设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第一步。这对于改变一般社会民众缺医少药的现状,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预防和治疗各种各样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流行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国家对联合诊所的定性不明确,使联合诊所的发展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联合诊所的定性不清,直接导致了政策摇摆不定和政府一系列不当的处置措施。国家没有对联合诊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进行有效的帮助,这表现在联合诊所缺乏固定的资金扶持、稳定的药物供应和专门的机构管理。另一方面,联合诊所的形式虽建立起来,但并没有带来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规模、专业素质上的提升。与60年代的赤脚医生相比,联合诊所在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要有限很多。

唐尚锋[5](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田孟[6](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指出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李江[7](2017)在《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近年来,绩效管理理念被引入政府管理领域,并不断得到深化。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完善预算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开展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是推动我国民生事业,尤其是公共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认识到卫生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相应的绩效指标和评价工具,并用于发现公共卫生问题,指导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我国对公共卫生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多数研究是关于建立、健全各级卫生机构内部服务绩效评价标准方面的,而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具体应用研究有限。2012年—2016年,中央对S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投入资金55812万元,这些资金能否有效的保障S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的提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参照财政部绩效评价相关办法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目标,运用专家评定等方法,尝试探索构建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由于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涉及部门和项目较多,资金和项目分部均较为分散,整体评价较为困难,因此,本文以S市某卫生机构2015年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例开展绩效评价研究,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处理与分析,对S市某卫生机构2015年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评价,分析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绩效评价工作机制、项目资金投向、分配、下达和项目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与体系、优化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集合地方特色聚焦资金投入领域等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保持地区均衡,保证全体社会公民能获得均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下,结合地区特点,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王彤[8](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葛智馨[9](2011)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现状分析和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调查研究,发现卫生服务质量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分析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由此建立适合我国农村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改进卫生服务质量的策略措施。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典型调查、病人和社区群众满意度调查、专家咨询等。在甘肃、山西、江苏省的会宁、皋兰、榆社、泽州、高邮和海门县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结构、过程和结果问题表现突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和需求。乡镇卫生院在卫生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机构领导对质量管理强有力的承诺和支持,缺乏专职或兼职的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经费;第二,缺乏外部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缺乏质量管理的专门人才,质量管理监控的职能分散,不能形成分工合作的外部监控体系;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活动;第四,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评价制度,质量指标不确定、质量标准缺失、评价方法不当;第五,缺乏质量管理活动开展的支撑条件,如管理条件、信息条件、能力条件等。村卫生室卫生质量问题显得更加明显。村卫生室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和发展政策不明朗是影响村卫生室卫生质量管理的根源问题。村卫生室缺乏开展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动机和条件。村卫生室也存在缺乏外部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活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评价制度和缺乏质量管理活动开展的支撑条件等,其问题的程度相比乡镇卫生院尤甚。本研究构建了以环境设施、服务态度、医疗过程、投诉管理、医疗费用和医德医风共6方面因素组成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6个样本县随机抽取的1147名门诊病人和605名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一方面了解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现状,另一方面为发现关键的卫生服务质量维度提供信息。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关键指标筛选经过了文献综述、不同专家的多轮论证。首先通过文献和现行评价工具分析形成指标集,再通过现场调查获得样本县常用的指标,同时听取基层专家的意见,筛选关键指标,最后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关键指标进行评判,形成初步的关键指标。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专家评判。被纳入最终评价体系的指标数: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指标18个,另有附加指标7个,公共卫生质量指标14个;村卫生室医疗质量指标8个,公共卫生质量指标7个讨论与建议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必须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活动,必须立足于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现实。指标的可操作性是整个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得以推行的前提条件。质量指标以常用指标为基础,按服务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逐步渐进扩展指标范围,渐进发展是改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策略。实事求是应成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的首要原则。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关键在于实实在在抓落实。建立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只是一个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指导性工具,它是否能在基层机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增强各级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断改善卫生服务质量的动力,创新思路,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基层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质量改善机制;加强卫生服务质量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卫生服务的业务能力,提高管理者的卫生服务管理的技能;切实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肖绍坦[10](2011)在《上海农村地区肺结核防治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上海市农村地区一般公众及肺结核病患者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行为和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等情况,开展社区干预实验研究,比较乡村医生预模式与社区医生干预模式的结核病宣传教育和治疗管理的综合干预效果,探索一种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农村结核病社区管理方法,建立一套可行的、便于在农村推广应用的、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结核病防治管理水平,减少肺结核病对民众健康造成的危害。方法选择南汇区为研究现场,随机抽取2个镇6个村的1150名常住居民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资料进行统计描述,调查结束后对2个镇的居民分别开展以乡村医生为主体和以社区医生为干预主体的结核病宣传教育干预模式,2年后再从这2个镇随机抽取1150名常住居民进行干预后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干预效果评价、干预效果比较等研究。肺结核病人研究的方法采用社区试验研究方法,将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设为实验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核病防治条线医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各随机选取5个社区,分析比较两组社区的肺结核病人的诊疗管理情况。结果在一般公众研究结果方面,第一阶段共回收有效合格问卷1143份,调查对象以本地户籍的中年人为主,婚姻状况以在婚者居多,文化程度以小学或初中为主,参加的医疗保险类型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调查结果表明南汇区一般公众结核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一般,比较愿意参加结核病宣传活动,也愿意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但实际上由于缺少对宣传资料的获取和阅读,目前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仍十分有限,乡村医生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没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第二阶段共回收有效合格问卷1102份,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后两组对象的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方而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或改善在相关知识方面两组间大多没有显着的差异统计学,而在态度、行为方面乡村医生组的干预效果存在显着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宣传活动参与性、结核病相关宣传资料获取的容易度以及阅读程度的提高,另外乡村医生组公众听医生讲解过肺结核的知识和政策的机会较社区医生组也有更大的提高。在肺结核病人研究结果方面,乡村医生干预组研究对象的及时就诊情况、标准化治疗方案使用情况、2月末查痰情况、治疗转归情况、医生随访情况以及结核病防治宣传情况均优于社区医生干预组,其中标准化治疗方案使用情况、医生随访情况、治疗转归情况和结核病防治宣传情况,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存在显着差别(P<0.05)结论以乡村医生为干预主体和以社区医生为干预主体的结核病宣传教育干预模式都可以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乡村医生组可能更有利于开展更加深入的结核病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在农村地区开展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农村结核病管理模式在病人的诊疗管理方面优势显着,推广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结核病管理模式对提高农村地区结核病防治管理水平,减少结核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 做好结核病发现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 做好结核病发现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北京医疗队赴甘概述
    第一节 “六二六”指示发出的背景
    第二节 北京医疗队来甘缘由
第二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工作实践
    第一节 直接从事疾病防治和卫生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协助政府完善地方医疗体系
第三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巡回医疗的特点
    第一节 改善高寒偏远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第二节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第三节 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第四章 北京医疗队对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 促进甘肃省人民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结核病防治体系下我国渝黔两地社区结核病管理现状及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和目的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地点选择
    3.研究相关定义及说明
    4.资料收集与分析
    5.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社区结核病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3.社区结核病管理面临的挑战
    4.社区TB医生从事结核病管理工作意愿及满意情况
    5.社区参与结核病管理服务决策制定情况
    6.社区TB管理相关需求
第四章 讨论
    1.社区结核病管理质量仍有待提高
    2.结核病患者对社区管理需求强烈
    3.社区结核病患者管理影响因素复杂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我国社区结核病管理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及访谈提纲部分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1.1.2 广东省医院建筑特点突出
        1.1.3 广东省医院建筑历史研究的缺失
        1.1.4 探寻适合广东省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史的梳理
        1.3.2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的总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医院建筑的相关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历史的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分析推演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医院建筑发展概述
    2.1 古代宗教医学的医院建筑
        2.1.1 古代西方医院建筑
        2.1.2 古代中国医院建筑
    2.2 近代实验医学、机械医学的医院建筑
        2.2.1 近代西方医院建筑
        2.2.2 近代中国医院建筑
    2.3 现代生物医学、整体医学下的人性化医院建筑
        2.3.1 现代西方医院建筑
        2.3.2 现代中国医院建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程
    3.1 晚清医院建筑(1835-1911)
        3.1.1 背景研究
        3.1.2 西式医院的兴起
        3.1.3 传教医生与晚清西式医院建筑
        3.1.4 晚清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2 民国时期医院建筑(1912-1949)
        3.2.1 背景研究
        3.2.2 西式医疗机构的发展
        3.2.3 专业建筑师主导下的西式医院建筑
        3.2.4 民国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至今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程
    4.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医院建筑(1949-1978)
        4.1.1 背景研究
        4.1.2 全民普及医疗思想下的医院建筑发展
        4.1.3 影响医院建筑发展的人物
        4.1.4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筑(1979-1999)
        4.2.1 背景研究
        4.2.2 从计划医疗向市场化医疗发展思想下的医院建筑
        4.2.3 影响医院建筑发展的建筑师
        4.2.4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4.3 二十一世纪医院建筑(2000-今)
        4.3.1 背景研究
        4.3.2 新医改政策下的医院建筑发展
        4.3.3 境内外设计团队深入合作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4.3.4 二十一世纪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分析
    5.1 近代至今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演进分析
        5.1.1 总体布局演进分析
        5.1.2 平面布局演进分析
        5.1.3 气候适应性分析
        5.1.4 医院建筑建设标准分析
    5.2 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5.2.1 自然气候环境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2 社会经济发展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3 医学、技术发展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4 医疗政策变迁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5 地域文化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6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未来广东省医院建筑分析
    5.3 当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
        5.3.1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5.3.2 广东省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5.3.3 设计理念应与时俱进
        5.3.4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和发展趋势
    6.1 当代发达国家医院建筑设计的启示
        6.1.1 便捷宜人的规划设计
        6.1.2 弹性的建筑布局
        6.1.3 注重医院建筑的未来可变性
        6.1.4 便捷的流线设计和清晰的指引系统设计
        6.1.5 人性化的空间营造
    6.2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
        6.2.1 选址、规划理念
        6.2.2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6.2.3 灵活发展性设计策略
        6.2.4 高效便捷性设计策略
        6.2.5 人性化设计策略
    6.3 医院建筑设计的新拓展
        6.3.1 医院建筑的适老化设计
        6.3.2 分级医疗下的基层医院建筑设计
        6.3.3 信息化医院设计
        6.3.4 健康中心医疗建筑
        6.3.5 与城市界面友好相融的医院建筑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一、着作图书文献
    二、学术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四、技术标准
    五、网络资源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词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

(4)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区域与时间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第一章 联合诊所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传染病、地方病盛行,国民健康状况堪忧
    二、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缺医少药
    三、向苏联学习医疗建设的经验
    四、联合诊所概念的提出与确立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具体开展情况
    第一节 建国前后南京地区的医疗发展状况
    第二节 初步开展阶段:1950—1952年
    第三节 集中发展与巩固阶段:1953—1957年
        一、个体开业医生纷纷联合
        二、联合诊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联合诊所的整顿与提高
    第四节 转制阶段:1958—1959年
第三章 南京地区联合诊所建设工作评析
    一、政府对联合诊所定性不明确,导致政策摇摆不定
    二、联合诊所定性不清,引发政府处理措施不当
    三、基层医务人员整体规模、专业素质并未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5.1.1 概述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5.2.1 结构绩效分析
        5.2.2 过程绩效分析
        5.2.3 结果绩效分析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5.5 本章小结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的创新
        7.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6)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
    第二节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理论
        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
        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三、指标体系研究的方法学基础
第三章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S市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概况
        一、中央财政对S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二、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政策
        三、S市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工作经验
    第二节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绩效评价开展路径
        二、主要经验借鉴
        三、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目标
        四、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结果
    第一节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一、绩效评价实施对象的选取
        二、数据采集和社会调查情况
        三、总体评分结果
        四、分类指标评分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功能不够清晰,定位区分不明显
        三、资金分配较分散,地区差异不显着
        四、资金下达时间较晚,去向复杂
        五、中央任务与地方实际不完全匹配
第五章 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
    第二节 逐步优化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
    第三节 结合地方特色聚焦资金投入领域
    第四节 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并加强监督
    第五节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实现分级管理
第六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三、山河与疟疾
        四、区位与疟疾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一、恶鬼致病
        二、疫气致病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一、道德因素
        二、现实因素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一、病原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现状分析和指标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县基本情况
    二、样本县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三、样本县农村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四、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关键指标筛选分析
        (一) 卫生服务质量关键指标建立的具体过程分析
        (二) 卫生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三) 关键指标建立流程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一、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
    二、农村地区卫生,特别是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必须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三、建立《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应用指南》,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四、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关键在于实实在在抓落实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

(10)上海农村地区肺结核防治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三、材料和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资料收集方法
    4 资料整理和分析
    5 质量控制
    6 分析指标
四、研究结果
    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 公众的肺结核知识、态度、行为情况
    3 肺结核病人诊疗管理情况
五、讨论
    1 基线调查南汇区公众的肺结核知识、态度、行为知晓率偏低
    2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社区的肺结核病人诊疗管理质量较低
    3 乡村医生在农村社区的肺结核知识宣传教育中可以发挥作用
    4 乡村医生在肺结核病人化疗督导管理工作中可以发挥明显作用
六、研究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优点以及创新性
    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 做好结核病发现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D]. 刘海花.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2]新结核病防治体系下我国渝黔两地社区结核病管理现状及需求研究[D]. 蒲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D]. 孙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20世纪50年代南京地区联合诊所研究[D]. 方媛. 南京大学, 2018(01)
  • [5]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6]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7]中央财政补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S市为例[D]. 李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9]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现状分析和指标体系设计研究[D]. 葛智馨. 复旦大学, 2011(04)
  • [10]上海农村地区肺结核防治管理模式研究[D]. 肖绍坦. 复旦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利用农村三级卫生网做好结核病检测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