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楼板结构上排水系统设计

无梁楼板结构上排水系统设计

一、无梁楼盖结构实施上行式排水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方静[1](2018)在《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住宅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研究 ——以厨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住宅的整体建造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全面的提升,但是先主体再装修式的串联式、割裂式设计逻辑与传统的内装修建造工法已经无法适应住宅的健康发展,不仅造成室内空间适应性不足,也不利于后期的维修与翻新。由于住宅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因此本文将以其中涵盖部品种类最复杂多样的空间——厨房为例,从空间设计、建造设计和施工工法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工业化背景下的住宅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的原则和方法。首先介绍了装配式住宅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根据调研资料总结出装配式装修与传统装修之间的建造差异,然后结合厨房特点对内装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与总结,根据以上的调研与总结,最后提出装配式厨房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的两个设计策略:前置设计、集成式设计。1、将装配式厨房的功能适应性需求前置到设计阶段,分析如何通过部品化实现厨房空间的适应性设计。首先基于用户端对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全生命周期背景下适应不同家庭结构的内部空间布局、部品构成,以及能适应整个住宅体系的多样化布局的标准化适应化的空间尺度。2、高品质、高时效的装配式内装体系的核心是实现集成化生产与建造。装配式厨房的集成设计需要在设计前期就协调好围护结构、内装以及设备部品的相互组织关系,以形成高精准度、能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模块化部品。本论文针对厨房空间特点总结了给排水、供暖、通风排烟、电气智能系统等设备系统与墙面、地面、吊顶之间的一体化组织原则和布置方法。基于上述两大设计原则,通过将用户的电器部品需求、设备布置原则等影响因素前置到围护结构的设计之中,总结出了能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三大集成式内装部品——集成墙面、集成地面、集成吊顶的结构特点、部品构成以及施工工序等,最后针对厨房提出了采用两个不同建造方式的装配式厨房空间的构造特点和部品构成。本文旨在为装配式建筑与装修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设计逻辑与建造逻辑,并选用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空间——厨房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专业性的理论分析后提出了前置设计与集成式设计的重要策略,期望能对装配式住宅体系的建设有所参考价值。

朱斌[2](2019)在《业主方保障房项目精益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起到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自然成为当前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在保障性住房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引导其发展,实现宜居可靠的社会保障住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当前,精益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从精益生产到精益物流、精益医疗等。本文提出将精益思想应用于业主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过程中,结合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首先从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现状开始,注重分析保障性住房的项目寿命周期全过程(前期策划阶段、工程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管理的问题,通过引入精益建设思想和方法,分析保障性住房各阶段非价值过程的识别、优化和消除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幸福城”管理案例实证分析精益建设与管理在保障房项目的应用。本文对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保障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骍[3](2018)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居住区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嘉兴中洲住宅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从中央层面正式将建设“海绵城市”提出了明晰的导向,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因此,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海绵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将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趋势。本课题以居住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海绵城市和居住景观设计原理开始,阐明了应该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性、重视对居住景观设计要素的理解、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从更宏观更生态的概念去整体考虑,通过对国内嘉兴中洲住宅项目的居住景观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和原则,能够通过研究总结出适合华东地区的低成本海绵城市设计手法,使居住景观设计理念上升到新的生态高度。研究内容包括将海绵城市技术和建筑规划、建筑设计、总平面、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示范应用,这样就能在做到处理雨水的同时,还能拥有高质量的景观效果。研究以海绵城市技术为理论依据,比如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关键技术环节。同时分析了居住景观的定义和概述,包括居住景观的定义,居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绿化种植景观设计等。并将国外一些优秀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比如最佳管理措施模式,低影响开发与设计模式作比较,随后进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通过对笔者工作中参与设计开发的嘉兴中洲项目居住景观设计深入研究,来探讨在海绵城市背景下怎么样更好的进行居住景观设计研究。研究认为,引入海绵城市技术,能够化解当地的雨水自然灾害,能够为后期的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便利条件,形成近自然生态软排水的模式,通过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和自我渗透,将一部分雨水进入地下,另一部分通过城市的管网排放,直至城市完全化解雨水灾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洪涝灾害,促进城市水循环健康、生态环保,同时能够降低维护成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宽敞的生态空间,并同时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

李颖睿[4](2017)在《石家庄新源燕府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类城市的水环境与水资源问题,诸如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缺乏、自然水体受到污染、雨水的自然循环受到破坏等问题。传统的以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需要改变,应该将雨水视为资源进行调蓄利用。居住区中建有地下车库的项目越来越多,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已经被广泛接受,如何在这样的居住区中进行雨洪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际和国内雨洪管理理论的进展进行了研究,明晰了建有地下车库的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出建有地下车库居住区的雨洪管理景观设计方法。通过对雨水径流的源头阶段、传输过程、终端阶段的处理,形成雨洪管理网络,使雨水的径流总量及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并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综合利用了理论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的结论,指导石家庄新源燕府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工作。本文针对地下车库顶板区域和自然下垫面区域使用了不同的雨洪管理技术路线来达到雨洪管理景观设计的目标。地下车库顶板区域雨洪管理的关键是解决大面积的地下构造、其上地面景观和雨洪管理中的雨水下渗这三者之间的矛盾。难点是做好地下建筑的排水、防水工作。本文通过使用针对性的雨水渗滤系统(包括透水地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绿地雨水渗滤系统)过滤雨水,然后将其收集、存蓄到PP地下蓄水池中,最后补水到雨水生态塘及其它水景中,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利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耐根穿刺TPO自粘复合防水卷材,HDPE排水板+排水边沟的方式解决地下建筑的排水、防水难题。自然下垫面区域雨洪管理可以在源头阶段、传输过程、终端阶段完整使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形成完整的雨洪管理网络,实现对雨水的径流总量及径流峰值、径流污染的控制,并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两个区域在终端阶段实现了串联,将整个居住区控制在一个雨洪管理网络系统中,更好的管理控制雨水资源。希望本文对居住区建设中雨洪管理的推广起到参考作用。

徐忠和[5](2016)在《旧采残煤的资源、综采方法与矿压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及山西省优质浅埋深的煤炭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各个历史时期的旧式采煤法回采率不足20%,形成了巨大的残煤资源量,本论文围绕旧式采煤法残留煤炭资源与特征、复采方法、矿压规律和旧采残煤资源综采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旧式采煤方法是指巷道式采煤、简易房柱式采煤和刀柱式采煤方法。本文进行了大量调研,以及旧采关闭矿井的井下实际勘察和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详细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山西旧式采煤方法开采的100余座矿井煤层回采与残留资源的实际工程平面图,统计获得了各历史时期煤炭资源回采率和残留煤炭资源情况和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省旧采残煤资源量为223.75亿吨,全国的旧采残煤资源量为801亿吨;2)旧采残煤区内普遍存在有一定量的积水和积气。积水和积气存在的特点是:积水区范围以及积水量普遍不清;旧采残煤存在时间长,残煤煤体内裂隙普遍发育,残留煤体内瓦斯含量较低,小于5m3/t,煤体内瓦斯压强一般低于0.5MPa。经过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旧采残煤复采的综采方法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残煤区物理勘探先行,基本搞清楚采空区和实体煤的分布情况,以及采空区积水与积气的分布情况。2)分区处置,先将整个矿井合理分区,并用注浆方法将这些区域严格分割和封闭,然后分区处置采空区积水和积气,继而分步分区实施开采。3)采用采区和大工作面正常布局的综采技术方案,选择重型化的综采装备。论文采用相似模拟实验方法,对房柱式、房柱式和刀柱式混合的3个旧采残煤工作面的复采进行了大尺寸三维相似模拟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二者对比,总结分析了工作面与巷式采空区0°、20°、40°、45°、60°、90°斜交布置下煤层和顶板的拉伸与塑性破坏、垂直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当旧采残煤复采工作面与旧采形成的巷式采空区走向有一较大的角度斜交布置时(该角度一般取30°),均可实现残煤资源的顺利可靠回采。当斜交角度小于30°时,回采工作面架前会因矿山压力显现造成工作面前方顶板下沉及大面积的垮落,导致回采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残煤开采过程中,工作面开采前方的残留煤柱边缘和中部的应力大小差异较大,最大差异值可达原岩应力的23倍。文中详细介绍了作者负责实施的西曲矿2210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以不同斜交方式通过工作面前方巷道的经验,以及较详细的观测资料,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工程实践均证实上述结论是正确的。本文提出的旧采残煤综采方法及其关键技术方案,由作者负责,在斜沟煤矿18107工作面面积为102960m2的残煤区复采中得以工业实施。主要工程研究工作和结论为:1)采空区积水及其处置:旧采残煤区存在大量积水,在工作面顺槽掘进期间可以大量排出,通过在掘进工作面揭露的较低标高的老空区巷道,布置专用排水设备,在工作面回采前可以基本处置完旧采残煤内的剩余积水。2)旧采残煤区揭露时,测得采空区的瓦斯浓度为0.8%3.4%,采用全负压通风系统和局部压入新鲜风流的通风方式对残煤区内的瓦斯进行稀释,顺利处置了采空区内积聚的瓦斯,达到了正常生产要求。3)本工作面设计时,工作面与旧采的巷道式采空区均呈大于30°角度斜交,在回采过程中,发现极个别交角较小的局部巷式采空区。实时地在架前采空区加强支护,因此整个回采过程中,未出现大的架前顶板垮落事故。4)残煤回采过程中进行的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观测得出,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较实体煤层回采增大1.21.65倍,工作面各支架阻力严重不均匀,工作面前方为采空区的液压支架阻力较实体煤的液压支架阻力最高可达40%。按照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揭示的规律,已进行了山西晋能集团西河煤矿旧采残煤综采复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

王云[6](2016)在《基于Ansys的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衬砌台车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时用的一种非标的大型机械设备,其主体的结构是由板与梁相结合钢结构。采取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对台车整体及各个部件的强度、刚度进行分析计算,容易使产品存在设计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一种型号的衬砌台车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结构静力计算分析,建立比较完善的分析计算模型,测算出衬砌台车在在不同工况下及使用过程中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数据,更全面的了解衬砌台车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受力状况。根据实际测量数据与计算分析的结果,较全面地了解了衬砌台车在衬砌施工中的受力特征,发现衬砌台车在结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对其结构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应用/NSYS软件对该公司设计的衬砌台车进行有限元分析,在计算基础上分析了台车的结构稳定性,对台车的各个工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衬砌台车在不同工况下各部分的最大应力、变形及其分布云图。根据对衬砌台车的分析结果,研究了台车在隧道衬砌施工中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发现该台车各部分的应力及变形有较大的富余,其结构尺寸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然后利用NSYS软件对台车钢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经过复核计算分析证明,改进后的衬砌台车,材料的利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应力分布也更加合理。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用ANSYS建模分析可以较大幅度的节省人力物力,缩短研发时间,提高工程机械钢结构设计及优化的效率。本论文从型材配对的角度和顶模板厚度分别对隧道衬砌台车的结构进行改进,为隧道台车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方法。

梁斌[7](2015)在《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寒地建筑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全球性气候波动加剧了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全行业生态意识提升形成对建筑品质的更高要求、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进程遏制了技术与资源的过度使用,所有这些变化趋势都将问题导向一处,即应对变化的需求。寒地建筑迫切需要一套契合地域特质的设计方法,使建筑在与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成为关键的承接环节,突破气候、物资、文化的地缘制衡,促成新的平衡机制。承担这一角色的“应变设计”无论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抑或设计方法,都是为寒地建筑领域开辟一个崭新和极具特色的研究思路。本文中的应变设计集成了环境气候学、生物进化论、动态建筑理论的相关内涵,定义为由主体出发的主动思维和协同客体要素的动态行为,并以历时性为特征表达持续应对变化的过程。可持续思想则扩充了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特质,对其与时俱进地外延契合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应变设计发展方向,作为应变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不可或缺。两者结合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在寒地现实条件下实现适寒、适居、适技的可持续目标的保证。本文的策略体系建构依据应变设计的相关要素与作用机制展开。对于应变主体——寒地建筑,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象到本源对其进行应变解析。对于应变对象——建筑环境,则根据其典型特征归纳为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及建造环境,突破了传统寒地共性问题研究的局限。进而,借鉴哲学三分法观点从正、反、合三个层面界定应变机制,建立起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研究框架:阻御应变设计、调适应变设计和协同应变设计。最终形成系统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策略体系以及针对性的寒地建筑设计手法集成。层面一,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阻御应变设计。该部分是应变设计策略体系中的正题阶段,意指应寒地外环境的特异性和周期变化而保持建筑内部不变,由内而外地选择性隔离外部侵害的应变方式,回应了寒地建筑适寒的基本诉求。通过阻御冬季冷风的城市格局策动、阻御冰雪侵袭的场域形态防护、阻御极寒温度的界面性能进化展开具体的策略引介。层面二,基于可持续思想的调适应变设计。该部分是应变设计策略体系中的反题阶段,面对参与到建筑内环境构成的次生环境,应汲取其优势在建筑内部形成新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回应了寒地建筑适居的可持续诉求。通过调适高纬光照的游牧型空间生长、调适热舒适度的交互式功能重构、调适内部生境的自组织场所更新展开具体的策略引介。层面三,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协同应变设计。该部分是应变设计策略体系中的合题阶段,通过全行业、多学科技术力量的整合突破地域、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在建筑各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产生共同加强的附加效益,最终回应了寒地建筑适技的可持续诉求。通过协同建造效率的集成构造系统、协同建造品质的绿色部品系统、协同建造成本的再生能源系统展开具体的策略引介。本文以寒地建筑这一构建要素多元、关系错综复杂的大设计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系列针对性的应变措施应对寒地建筑中的典型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契合我国当前节约型社会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寒地建筑的设计现状有所裨益,对行业发展有所引领和助力。

马燕飞[8](2010)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给水排水设计》文中提出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广东省、广州市的重点工程,共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是一座包括会议中心、酒店和展览等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西部,白云大道西侧。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50404m2,建筑面积316510 m2。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上部分从北到南由A、B、C、D、E 5栋建筑组成。A、E栋为会议中心配套酒店,A栋地上12层,建筑高度55.1m,有972张床位;E栋地上11层,建筑高度55.1m,有1228张床位。B、C、D栋为会议中心,地上5层,建筑高度42.2m,设有1个2500座、1个1200座、1个500座大型会议厅,58个中小型会议厅、1个大型展厅,一个大型宴会厅。本工程的给排水设计,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应用了很多适用于本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1、采用管网叠压(无负压)给水系统,供室外绿化和消火栓用水,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节能降耗;2、地下室采用真空排水,系统密闭,无污水污物渗漏,无气味溢出;3、采用屋面虹吸雨水排水系统,克服重力流排水系统的雨水立管多、管径大的缺点;4、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利用空调余热,向员工宿舍提供生活热水,每年可以节约燃料费50多万元;5、酒店客房采用同层排水系统,没有排水噪声,卫生间布置灵活;6、消防系统除消火栓、喷淋外还采用了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雨淋、水幕等系统,提高建筑灭火系统可靠性;7、对于超大建筑群,管线综合布置既要满足规范要求,还要满足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要求等。

李克[9](2008)在《LOFT文化与废旧厂房的适应性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运作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城市空间的发展也经历着极大的变化,不少传统重工业基地,衰败势不可挡,甚至成为失业和污染的象征。简单的土地置换发展模式,工业基地大片的推倒重建抹去了城市的旧日痕迹,虽更新了城市面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浪费。如何减少城市建设中的负面效应,对于承载着历史和文明的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复兴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成了建筑界热切讨论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间,西方的一股LOFT文化传入我国,对于废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开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建筑学上,LOFT通常指一个改造过的开放性空间,用来描述由非居住功能转化而来的,以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为主要方法的,大空间的建筑物。最初发源于纽约SOHO区,初期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居住者也主要是艺术家,后来发展商发现了这些废旧建筑背后的巨大商机,对它们进行文化包装并高价出租或出售,最终带来了LOFT的商业化和整个SOHO区的复兴。LOFT的商业化解决了过去历史建筑改造中资金来源这个重大问题,同时它的自然、真实、浪漫的空间特点也为建筑的自我生长,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有机更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本文从寻找废旧厂房更新的解决方法入手,第1章是绪论部分,在第2章解析LOFT的概念,论述了LOFT文化的兴起,并结合历史事件,分析LOFT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的过程和原因。在第3章中,结合LOFT空间实例,分析LOFT空间的特点以及LOFT的意义和贡献。在第4章中,结合工业建筑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工业建筑的文化和技术价值以及废旧厂房改造更新的意义。在第5章中,通过对国内外废旧工业建筑更新的历史与实践的研究,明确了改造的方向、改造前的分析评估要点以及改造原则。在第6章中,从空间形态设计、形式风格设计以及环境景观设计三个方面对废旧厂房的改造进行了归纳和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高颖[10](2006)在《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是在当前住宅产业化背景下,基于发展住宅部品化提出的部品集成化相关理论、技术与策略的研究。 论文首先对我国住宅部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住宅产业化发展部品集成的重要性,并运用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住宅通用体系与适应性理论、系统集成理论等对部品集成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住宅部品的节能、制约部品集成化的各相关因素——部品模数制、部品标准化、接口通用化和部品认定保障制度以及部品集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另一方面是结合国内正在推行的全装修住宅的建造模式,对全装修住宅的部品集成进行了探讨,并试图通过对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的设施、设备、电器、管线等部品的集成安装和各部品接口的功能性实现对住宅的核心功能部位——厨房、卫生间进行整体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另外,论文还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住宅部品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集成部品——盒子卫生间和整体厨房、橱柜,对其构造设计、接口技术、产品质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与全装修住宅中卫生间、厨房的对比调查,对研发与市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对策分析。 论文最后对我国推动住宅部品集成化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和想法。

二、无梁楼盖结构实施上行式排水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梁楼盖结构实施上行式排水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住宅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研究 ——以厨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装工业化政策推进
        1.1.2 传统毛坯房的弊端
        1.1.3 装修市场的不完善
        1.1.4 巨大的增量市场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理论体系
        1.4.2 国内发展研究
        1.4.3 国外发展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装配式设计与装修一体化基础研究
    2.1 装配式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相关概念
    2.2 装配式装修与传统装的对比与矛盾分析
        2.2.1 建造方式对比
        2.2.2 前期成本对比
        2.2.3 装配式装修与现实产业链之间的矛盾
    2.3 厨房设计与装修的基本知识
        2.3.1 厨房空间设计基础研究
        2.3.2 当前厨房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前置设计实现厨房设计与装修一体化
    3.1 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厨房部品与模块构成
        3.1.1 厨房部品分类
        3.1.2 厨房部品模块化
    3.2 厨房内部空间布局的多样性需求前置
        3.2.1 用户定位
        3.2.2 厨房个性化部品配置
        3.2.3 厨房个性化功能模块组合
    3.3 厨房与外部空间的适应性需求前置
        3.3.1 设计策略
        3.3.2 设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集成化方法实现厨房设计与装修一体化
    4.1 集成化设计的基本策略
        4.1.1 模数协调
        4.1.2 一体化设计
    4.2 厨房集成化设计的方法
        4.2.1 给排水系统与空间集成设计
        4.2.2 供暖系统与空间集成设计
        4.2.3 通风系统与空间集成设计
        4.2.4 排烟系统与空间集成设计
        4.2.5 电气及智能系统系统与空间集成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厨房设计与装修一体化施工技术
    5.1 集成化部品的构造技术要点
        5.1.1 集成地面系统
        5.1.2 集成墙面系统
        5.1.3 集成吊顶系统
    5.2 集成式厨房的结构形式
        5.2.1 吊装式厨房
        5.2.2 拼装式厨房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业主方保障房项目精益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保障性住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精益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业主方保障房实施精益建设的必要性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保障房项目精益建设相关理论基础
    2.1 住房保障制度
        2.1.1 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2.1.2 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2.2 精益建设理论
        2.2.1 精益建设的基本概念
        2.2.2 精益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2.2.3 精益建设理论体系与实施
    2.3 全寿命周期理论
        2.3.1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2.3.2 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障房项目的精益建设管理方法的实施
    3.1 保障房项目策划设计阶段非价值活动识别与优化
        3.1.1 策划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3.1.2 基于价值流程图识别保障房项目策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3.1.3 策划设计阶段的并行工程
    3.2 基于价值工程的保障房项目的设计方案优选
        3.2.1 价值工程在保障房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
        3.2.2 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保障房项目实施阶段的精益优化
        3.3.1 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
        3.3.2 保障房项目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3.3.3 最后计划者施工计划在保障房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3.3.4 拉动生产模式在保障房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3.3.5 准时生产在保障房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3.3.6 标准化作业在保障房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3.4 保障房项目运营管理阶段的精益优化
        3.4.1 运营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3.4.2 物业管理阶段的存在的问题
        3.4.3 精益服务在保障房项目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幸福城居住区保障房项目精益建设管理的实例分析
    4.1 幸福城保障性住房建设简介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组织
    4.2 精益思想在项目选址策划的应用
    4.3 精益建设在策划设计阶段的并行工程的分析与应用
        4.3.1 建筑规划方案与用户需求并行
        4.3.2 建筑结构与质量并行
        4.3.3 给排水方案与节能环保并行
        4.3.4 弱电方案与运营管理成本并行
    4.4 精益思想在实施阶段的分析与应用
        4.4.1 土石方平衡下的并行工程信息交流
        4.4.2 实施阶段的土石方场地组织
        4.4.3 拉动式生产在实施阶段的应用
        4.4.4 标准化控制在实施阶段的应用
    4.5 精益建设在运营管理阶段的应用
        4.5.1 建立社区政府与物业公司共管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4.5.2 制定共管模式下的物业服务人员管理办法
        4.5.3 多途径增强物业企业可持续管理的能力
        4.5.4 针对保障房居住人群特性制定多方面的服务
        4.5.5 加大建设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来节约管理成本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未来研究展望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居住区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嘉兴中洲住宅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发展进程
    1.3 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2 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
    2.1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2.1.1 海绵城市理念
        2.1.2 低影响开发理念
        2.1.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2.2.1 技术体系构成要素
        2.2.2 严格监管,重视创新突破,科学合理配置
        2.2.3 新城区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体系的构建
    2.3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2.4 关键技术环节
        2.4.1 充分的现场数据
        2.4.2 科学计算数据制定指标
        2.4.3 设计选择和优化
        2.4.4 科学须知合理分配
    2.5 研究小结
3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案例分析
    3.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3.1.1 最佳管理措施模式
        3.1.2 低影响开发模式
        3.1.3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3.1.4 水敏感城市模式
        3.1.5 洼地-渗渠系统
    3.2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2.1 澳大利亚爱丁堡花园
        3.2.2 美国西雅图的High Point地区
        3.2.3 德国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居住社区
        3.2.4 案例总结
4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理论研究
    4.1 居住景观设计相关概念
        4.1.1 居住区
        4.1.2 居住区景观设计
        4.1.3 景观生态设计
    4.2 居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4.3 植物配置与海绵城市
        4.3.1 浅草沟在居住区的应用
        4.3.2 绿色屋面在居住区的应用
        4.3.3 下沉式绿地在居住区的应用
    4.4 小区道路与透水铺装设计
        4.4.1 透水沥青
        4.4.2 透水水泥
        4.4.3 透水砖
        4.4.4 植草砖
    4.5 小区硬质景观设计
    4.6 小区水景景观设计
5 项目居住景观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述
    5.2 项目区自然概述
    5.3 海绵城市背景的居住景观设计分析
        5.3.1 居住区应用措施
        5.3.2 径流控制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石家庄新源燕府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发展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1.1.2 地下空间建设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1.1.3 建有地下车库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结合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居住区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分析相关概念
        2.1.1 居住区
        2.1.2 居住区环境
        2.1.3 居住区景观设计
        2.1.4 雨水径流
        2.1.5 雨洪与雨洪管理
    2.2 国际城市雨洪管理理论
        2.2.1 美国最佳管理实践和低影响开发理论
        2.2.2 德国城市开发雨水排放量零增长
        2.2.3 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
        2.2.4 新西兰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2.2.5 日本的雨水利用
    2.3 国内城市雨洪管理研究进展
        2.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2.3.2 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2.3.3 海绵城市的提出
    2.4 国内外案例介绍与分析
        2.4.1 无地下车库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案例:美国HighPoint居住区
        2.4.2 地下车库半覆盖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案例:北京国锐金嵿生态社区
        2.4.3 地下车库满覆盖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案例:美国波特兰10th@Hoyt公寓庭院
        2.4.4 小结
第3章 建有地下车库居住区的雨洪管理景观设计研究
    3.1 居住区地下车库特征
        3.1.1 居住区地下车库的功能
        3.1.2 居住区地下车库的类型
        3.1.3 居住区地下车库平面布局类型
        3.1.4 居住区地下车库剖面结构形式
    3.2 地下车库顶板上相关要素研究
        3.2.1 地下车库顶板的荷载
        3.2.2 地下车库顶板上的种植
        3.2.3 地下车库顶板的蓄排水结构
    3.3 含地下车库居住区雨洪管理设计研究
        3.3.1 居住区常见雨洪管理技术措施
        3.3.2 无地下车库居住区雨洪管理设计研究
        3.3.3 地下车库满覆盖居住区雨洪管理设计研究
        3.3.4 地下车库半覆盖居住区雨洪管理设计研究
    3.4 居住区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3.4.1 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的耦合
        3.4.2 居住区雨洪管理措施与景观元素的结合
第4章 石家庄新源燕府居住区场地认知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来源
        4.1.2 项目区位
        4.1.3 项目所处石家庄市的自然条件分析
        4.1.4 项目规模
    4.2 场地现状与问题分析
        4.2.1 雨洪问题
        4.2.2 地下结构问题
    4.3 确立项目雨洪管理设计目标
        4.3.1 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及径流峰值
        4.3.2 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4.3.3 雨水资源化利用
    4.4 选择项目雨洪管理技术措施
        4.4.1 源头阶段技术措施选择
        4.4.2 传输过程技术措施选择
        4.4.3 终端阶段技术措施选择
第5章 石家庄新源燕府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
    5.1 项目总体设计
        5.1.1 总体布局
        5.1.2 景观功能布局
        5.1.3 道路流线设计
        5.1.4 汇水分区划分
        5.1.5 景观竖向设计
        5.1.6 景观植物设计
        5.1.7 雨洪调蓄容积计算
    5.2 项目总体雨洪管理技术措施运行流程
    5.3 项目分区雨洪管理设计
        5.3.1 地下车库顶板区域雨洪管理设计
        5.3.2 自然下垫面区域雨洪管理设计
    5.4 项目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5.4.1 南入口景观设计
        5.4.2 戏水乐园景观设计
        5.4.3 雨水生态塘景观设计
        5.4.4 植草沟及雨水花园组合景观设计
    5.5 项目单项设计
        5.5.1 透水铺装设计
        5.5.2 雨洪管理解说设计
        5.5.3 种植设计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A 论文A0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旧采残煤的资源、综采方法与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边角煤、保护煤柱等残煤资源复采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边角煤、保护煤柱等残煤资源复采的研究现状
    1.3 旧采残煤复采中典型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残煤巷式采空区围岩、矿柱稳定性研究
        1.3.2 残煤区煤体及采空区瓦斯赋存特性与放散规律
        1.3.3 老空区积水及处置的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残煤资源复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旧式采煤法残留煤炭资源及其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1949年前全国旧采残煤资源分布与特征
        2.2.1 1949年前全国旧采采煤法及残煤资源分布情况
        2.2.2 1949年以前全国旧采残煤赋存特征
    2.3 1949~2008年全国旧采残煤资源分布与特征
        2.3.1 1949~2008全国旧采残煤资源分布情况
        2.3.2 1949~2008全国旧采残煤赋存特征
    2.4 1949年前山西省旧采残煤资源分布与特征
        2.4.1 山西省煤炭资源概述
        2.4.2 1949年前山西省旧采采煤法和旧采残煤资源分布情况
        2.4.3 1949年前山西省旧采残煤赋存特征
    2.5 1949~2008年山西旧采残煤资源分布与特征
        2.5.1 1949~2008年旧采采煤法和旧采残煤资源分布情况
        2.5.2 1949~2008年山西省旧采残煤赋存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采残煤资源综合机械化复采方法的提出
    3.1 旧采残煤资源复采方法及其选择原则
        3.1.1 一般矿井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3.1.2 旧采残煤资源复采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3.2 旧采残煤巷式采空区积水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3.2.1 旧采残煤巷式采空区积水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
        3.2.2 旧采残煤采空区积水的预测与勘探方法
        3.2.3 旧采残煤采空区积水的处置
    3.3 采空区积气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3.4 旧采残煤综采工作面布置及设备选型
        3.4.1 旧采残煤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
        3.4.2 旧采残煤复采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
    3.5 复采工作面通风系统形成与采空区密闭
        3.5.1 复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3.5.2 巷式采空区密闭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柱与刀柱混合残煤长壁复采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4.1 概述
        4.1.1 相似模拟研究现状分析
        4.1.2 残煤复采相似模拟试验台介绍
    4.2 残煤复采相似模拟煤岩层系统制作
        4.2.1 西河煤矿基本概况
        4.2.2 相似材料及配比
        4.2.3 旧采残煤复采的煤岩体模拟地层制作
        4.2.4 应力测点和位移测点布置、安设和测试系统
    4.3 工作面与房柱式残煤巷式采空区斜交布置复采的试验
        4.3.1 工作面介绍
        4.3.2 复采过程中直接顶的跨落
        4.3.3 工作面完整开采过程中的顶板跨落
        4.3.4 复采过程中煤柱宏观破裂规律
        4.3.5 讨论与分析
    4.4 房柱式残煤和条带式残煤混合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
        4.4.1 工作面介绍
        4.4.2 工作面应力点布置
        4.4.3 工作面位移点布置
        4.4.4 第一工作面复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规律
        4.4.5 第二工作面复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残煤复采矿压及显现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模型简化、离散等数值模拟方法
    5.3 各种工作面与旧采巷道交叉布置的顶板破坏区分布
        5.3.1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0°交叉布置的煤层与顶板破坏区分布
        5.3.2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20°交叉布置的煤层与顶板破坏区分布
        5.3.3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30°交叉布置的煤层与顶板破坏区分布
        5.3.4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45°交叉布置的煤层与顶板破坏区分布
        5.3.5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60°交叉布置的煤层与顶板破坏区分布
        5.3.6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90°交叉布置的煤层与顶板破坏区分布
    5.4 工作面与旧采巷道各种交叉布置的顶底板应力分布
        5.4.1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0°交叉布置煤层及顶底板应力分布
        5.4.2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20°交叉布置煤层及顶底板应力分布
        5.4.3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30°交叉布置煤层及顶底板应力分布
        5.4.4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45°交叉布置煤层及顶底板应力分布
        5.4.5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60°交叉布置煤层及顶底板应力分布
        5.4.6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90°交叉布置煤层及顶底板应力分布
    5.5 各种工作面与旧采巷道交叉布置的顶底板变形分布
        5.5.1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0°交叉残煤开采顶底板位移规律
        5.5.2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20°交叉残煤开采顶底板位移规律
        5.5.3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30°交叉残煤开采顶底板位移规律
        5.5.4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45°交叉残煤开采顶底板位移规律
        5.5.5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60°交叉残煤开采顶底板位移规律
        5.5.6 工作面与旧采巷式采空区 90°交叉残煤开采顶底板位移规律
    5.6 西曲矿22102工作面过空巷矿压规律及对策
        5.6.1 西曲矿22102工作面地质概况
        5.6.2 西曲矿22102工作面巷道布置
        5.6.3 工作面主要设备及过空巷措施
        5.6.4 西曲矿采场通过空巷矿压规律小结
    5.7 结果讨论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旧采残煤复采综采方法的工程实施
    6.1 概述
    6.2 斜沟煤矿旧采残煤复采工作面综采方法与工程实施
        6.2.1 矿井概况
        6.2.2 斜沟矿18107旧采残煤复采工作面地质等概况
        6.2.3 斜沟矿18107旧采残煤复采工作面综采方法设计
        6.2.4 斜沟矿18107旧采残煤复采工作面实施情况
        6.2.5 斜沟煤矿旧采残煤复采综采工作面实施总结
    6.3 西河煤矿旧采残煤复采综采工作面开采设计
        6.3.1 西河煤矿概况及其旧采残煤赋存情况
        6.3.2 旧采残煤赋存及资源
        6.3.3 旧采巷式采空区煤层顶底板及积水、积气情况
        6.3.4 旧采残煤资源复采设计方案
        6.3.5 复采工作面新掘巷道过异常区控制技术
        6.3.6 西河煤矿旧采残煤复采工作面开采设计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论文的独创性说明

(6)基于Ansys的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2 隧道衬砌台车工作载荷分析
    2.1 隧道衬砌台车介绍
        2.1.1 隧道衬砌台车概述
        2.1.2 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组成
        2.1.3 隧道衬砌台车工作过程
    2.2 隧道衬砌台车的工作载荷分析
        2.2.1 台车主要参数
        2.2.2 衬砌台车的载荷计算
        2.2.3 顶部模板的载荷分析
        2.2.4 门架结构的载荷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隧道衬砌台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有限元分析法
        3.1.1 有限元法的概念
        3.1.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3.1.3 ANSYS的优化功能
    3.2. 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门架模型结构
        3.2.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3.3 顶模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顶模板模型结构
        3.3.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衬砌台车的有限元分析
    4.1 顶模板有限元分析
        4.1.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4.1.2 结果及分析
    4.2 门架有限元分析
        4.2.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4.2.2 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隧道衬砌台车的结构优化
    5.1 优化方法
        5.1.1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5.1.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5.1.3 优化问题的分类
    5.2 优化步骤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2.3 设计变量
    5.3 顶模板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5.3.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5.3.2 结果及分析
    5.4 门架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5.4.1 创建边界条件和载荷
        5.4.2 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全球性气候波动加剧
        1.1.2 全行业生态意识提升
        1.1.3 节约型社会趋势来临
    1.2 课题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范围界定与相关概念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应变设计与可持续思想的理论辨析
    2.1 应变设计的内涵溯源
        2.1.1 环境气候学与应变设计
        2.1.2 生物进化论与应变设计
        2.1.3 动态建筑理论与应变设计
    2.2 可持续思想的外延引介
        2.2.1 系统理论的可持续外延
        2.2.2 生命周期理论的可持续外延
        2.2.3 循环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外延
    2.3 应变设计与可持续思想的深层关联
        2.3.1 自然观下的自发式设计
        2.3.2 人本观下的参与式设计
        2.3.3 社会观下的发展式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架构
    3.1 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的构成要素
        3.1.1 寒地的环境世界
        3.1.2 寒地的建筑立场
        3.1.3 设计媒介
    3.2 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的作用机制
        3.2.1 正——对应变对象的阻御
        3.2.2 反——对应变主体的调适
        3.2.3 合——应变要素间的协同
    3.3 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导向
        3.3.1 外部形态阻御是应变设计的基本保障
        3.3.2 内部性能调适是应变设计的核心需求
        3.3.3 建构系统协同是应变设计的关键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阻御应变策略
    4.1 阻御应变原理
        4.1.1 外部形态的选择隔离
        4.1.2 寒地原生环境问题与阻御应变
    4.2 阻御冬季冷风的城市格局策动
        4.2.1 开放空间的引流疏导
        4.2.2 竖向律动的气流控制
        4.2.3 自然屏障的过滤消解
    4.3 阻御冰雪侵袭的场域形态防护
        4.3.1 布局形态的防风适雪
        4.3.2 屋面形态的防冻易排
        4.3.3 细部形态的防护耐久
    4.4 阻御极寒温度的界面性能进化
        4.4.1 异质界面的温差调控
        4.4.2 同质界面的地景整合
        4.4.3 可变界面的动态防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调适应变策略
    5.1 调适应变原理
        5.1.1 内部性能的动态平衡
        5.1.2 寒地次生环境问题与调适应变
    5.2 调适高纬光照的游牧型空间生长
        5.2.1 光热平衡下的空间自调
        5.2.2 光效主导下的空间拓展
        5.2.3 光量波动下的空间迁移
    5.3 调适热舒适度的交互式功能重构
        5.3.1 功能热度的级差化区控
        5.3.2 功能变换的实时化反馈
        5.3.3 功能缓冲的分散化关联
    5.4 调适内部生境的自组织场所更新
        5.4.1 碳浓度消减的换气组织
        5.4.2 级配式景观的四季循环
        5.4.3 封闭期场所的活力激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协同应变策略
    6.1 协同应变原理
        6.1.1 建构系统的开放协作
        6.1.2 寒地建造环境问题与协同应变
    6.2 协同建造效率的构造体系集成
        6.2.1 构造形式的表现化整合
        6.2.2 构造内涵的功能化集成
        6.2.3 构造系统的定制化生成
    6.3 协同建造品质的绿色部品引介
        6.3.1 寒地材料的绿度提升
        6.3.2 新型材料的浅绿运用
        6.3.3 废弃物料的循环输出
    6.4 协同建造成本的再生能源补给
        6.4.1 热源替代的方式拓展
        6.4.2 能量存储的能力强化
        6.4.3 低效能源的回收利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给水排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工程总体设计环境及概况
    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1.1 设计中贯彻的国家政策、法规
        1.1.2 政府有关部门的批法、批文、立项书
        1.1.3 《关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方案深化评审意见的函》穗会建办函[2005]39 号
        1.1.4 建设基地的气象、地理条件
        1.1.5 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6 建设单位提供有关使用要求等资料
        1.1.7 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1.2 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1.3 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特点
        1.3.1 设计的指导思想
        1.3.2 总平面设计
        1.3.3 综合防灾设计
        1.3.4 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标准
        1.3.5 建筑节能设计
        1.3.6 市政工程设计
        1.3.7 结构选型、抗震设防原则
第二章 生活给水系统
    2.1 本章概要
    2.2 生活给水系统
        2.2.1 水源
        2.2.2 用水量
        2.2.3 给水系统
        2.2.4 管网叠压(无负压)供水系统
        2.2.5 热水系统
        2.2.6 管道直饮水系统
    2.3 管材选择
第三章 生活排水系统
    3.1 本章概要
    3.2 排水体制? 及系统简况
    3.3 公共卫生间排水
    3.4 地漏
    3.5 厨房排水
    3.6 真空排水系统
        3.6.1 系统简介及工作原理
        3.6.2 系统组成
        3.6.3 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3.6.4 本项目配置及技术小结
    3.7 酒店卫生间同层排水系统
        3.7.1 系统概况
        3.7.2 地漏的问题
        3.7.3 壁挂式坐式大便器的问题
        3.7.4 浴盆排水的问题
        3.7.5 管材问题
        3.7.6 小结
第四章 雨水排水系统
    4.1 本章概要
    4.2 设计雨水量
    4.3 系统简介
        4.3.1 两种雨水排水系统的区别
        4.3.2 系统组成
    4.4 系统设计
    4.5 系统安装后的质量检验
        4.5.1 外件检查
        4.5.2 灌水试验
        4.5.3 承插口强度的打压试验
    4.6 小结
第五章 消防给水系统
    5.1 本章概要
    5.2 消防系统设置
    5.3 消防用水量、消防水泵和水池
        5.3.1 消防用水量
        5.3.2 消防水泵
        5.3.3 消防水池
    5.4 消防给水系统
        5.4.1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
        5.4.2 室内消火栓系统
        5.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5.4.4 水喷雾灭火系统
        5.4.5 大型会议厅消防给水系统
    5.5 气体灭火系统
        5.5.1 气体灭火剂选择
        5.5.2 系统设置
    5.6 需要探讨的问题
        5.6.1 水泵接合器设置
        5.6.2 空调机房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六章 地下室管线综合设计
    6.1 本章概要
    6.2 地下室设备用房布置
    6.3 管线数量
    6.4 管线综合设计原则
    6.5 管线综合设计方案
        6.5.1 方案对比
        6.5.2 管线布置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LOFT文化与废旧厂房的适应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原因
    1.2 本文研究的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论述结构
第2章 LOFT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1 LOFT 的定义
    2.2 LOFT 的渊源
        2.2.1 发源地——纽约 SOHO 区的历史
        2.2.2 LOFT 最初风格形成的原因
    2.3 LOFT 的发展
        2.3.1 LOFT 生活起初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
        2.3.2 后工业时代对于 LOFT 生活的逐渐理解
    2.4 LOFT 的商业化
        2.4.1 商业化的原因
        2.4.2 LOFT 的开发运作模式
        2.4.3 商业化的影响及其利弊
    2.5 小结
第3章 LOFT空间形态分析及其意义
    3.1 LOFT 空间的特点
        3.1.1 空间高大开敞
        3.1.2 自然而真实、保留历史片段的工业美学
        3.1.3 模糊性
        3.1.4 灵活性、可变性
        3.1.5 浪漫化、个性化
    3.2 LOFT 的意义及贡献
        3.2.1 自然生态意义
        3.2.2 社会生态意义
    3.3 小结
第4章 废旧厂房在城市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4.1 工业建筑的发展历史
        4.1.1 工业社会中的工业建筑
        4.1.2 后工业社会中的工业建筑
    4.2 工业建筑的价值
        4.2.1 工业建筑的文化价值
        4.2.2 工业建筑的技术价值
    4.3 废旧厂房改造更新的意义
        4.3.1 废旧厂房改造的自身优势
        4.3.2 应用 LOFT 文化改造更新废旧厂房的意义和必要性
    4.4 小结
第5章 应用 LOFT 文化改造废旧厂房的历史及改造原则
    5.1 国内外废旧厂房更新的历史与实践
        5.1.1 国外废旧厂房更新的历史与实践
        5.1.2 国内废旧厂房更新的历史与实践
    5.2 改造更新分类与内容
        5.2.1 改造更新的分类方式
        5.2.2 改造更新的内容
    5.3 改造更新前的分析评估
        5.3.1 基地整体环境现状及区位因素分析
        5.3.2 建筑综合质量评估
    5.4 改造的宏观设计原则
        5.4.1 遵从旧建筑逻辑性原则
        5.4.2 体现时代性原则
        5.4.3 改造的可逆性原则
        5.4.4 生态节约的原则
        5.4.5 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的原则
    5.5 小结
第6章 应用 LOFT 文化改造废旧厂房的手法及实例分析
    6.1 废旧厂房改造的空间形态设计
        6.1.1 改造成集合居住建筑的空间设计手法及实例分析
        6.1.2 改造成办公建筑的空间设计手法及实例分析
        6.1.3 改造成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手法及实例分析
        6.1.4 改造成展览建筑的空间设计手法及实例分析
    6.2 废旧厂房改造的形式风格设计
        6.2.1 追寻历史遗迹,精确复原建筑外观
        6.2.2 新旧元素形式协调
        6.2.3 新旧对比,体现时代特点
        6.2.4 形式彻底更新
    6.3 废旧厂房改造的环境景观设计
        6.3.1 生态环境的整治
        6.3.2 场所特征的利用与塑造
        6.3.3 道路交通的改造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内容框架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分析
    2.1 住宅产业化概念含义及目前国内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2.1.1 概念界定
        2.1.2 我国住宅产业现状
    2.2 住宅产业化部品及部品化含义
        2.2.1 住宅部品
        2.2.2 住宅部品化及必要性
    2.3 以住宅部品为特征的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2.3.1 从住宅部品发展看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2.3.2 国外住宅部品化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部品化理论支持体系
    3.1 住宅体系与住宅部品
        3.1.1 通用体系
        3.1.2 国内、外住宅专、通用体系的研发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住宅部品体系
        3.2.1 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住宅部品的可持续发展
    3.3 广泛适应性理论与住宅部品
        3.3.1 适应性理论
        3.3.2 住宅部品的适应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部品体系集成系统分析
    4.1 住宅部品体系组成及技术体系
        4.1.1 住宅部品体系的组成框架
        4.1.2 住宅部品技术体系
    4.2 工业化住宅系统集成
        4.2.1 技术集成
        4.2.2 功能集成
    4.3 住宅部品集成化系统
        4.3.1 住宅部品集成化方式
        4.3.2 住宅部品集成化模式
    4.4 全装修住宅的现状与发展模式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全装修住宅对住宅产业(住宅部品)的影响
        4.4.3 全装修住宅的集成模式
        4.4.4 全装修住宅的问题与保障
        4.4.5 全装修住宅部品集成关键技术
        4.4.6 全装修住宅集成重点发展技术
    本章小结
第5章 住宅部品集成化技术支持体系探讨
    5.1 住宅部品的模数化
        5.1.1 净模数制
        5.1.2 部品的模数标准
    5.2 住宅部品的接口技术
        5.2.1 概念
        5.2.2 接口类型、方式
    5.3 住宅部品的优化
        5.3.1 标准化、系列化与多样化
        5.3.2 部品的模块化
    5.4 住宅部品性能认定体系
        5.4.1 部品性能认定的背景
        5.4.2 部品性能认定的内容
        5.4.3 部品性能认定的程序
        5.4.4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的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体卫生间技术
    6.1 住宅卫生间的现状
        6.1.1 设计的问题
        6.1.2 质量的问题
        6.1.3 卫生间整体设计的提出
    6.2 卫生间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6.2.1 卫生间位置的优化
        6.2.2 卫生间平面功能布局
        6.2.3 卫生间的适宜尺寸和模数标准
        6.2.4 卫生间的适应性设计
        6.2.5 卫生间的环境设计
    6.3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6.3.1 洁具
        6.3.2 配件
    6.4 卫生间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技术
        6.4.1 给、排水管道
        6.4.2 地漏
        6.4.3 通风管道竖井
        6.4.4 电气线路
    6.5 卫生间部品接口技术
        6.5.1 坐便器接口
        6.5.2 洗面盆、浴缸、淋浴房按口
        6.5.3 洗衣机接口
    6.6 盒子卫生间技术
        6.6.1 盒子建筑
        6.6.2 盒子卫生间的发展
        6.6.3 盒子卫生间的技术分析
        6.6.4 盒子卫生间与全装修住宅卫生间的比较
        6.6.5 国内企业的研发背景
        6.6.6 问题与对策
    本章小结
第7章 整体厨房技术
    7.1 住宅厨房的发展及现状
    7.2 厨房整体设计技术前提
        7.2.1 平面位置的优化
        7.2.2 厨房的平面功能类型
        7.2.3 厨房间的基本平面布局
        7.2.4 厨房间的适宜尺寸
        7.2.5 厨房间的环境设计
        7.2.6 厨房间的适应性设计
    7.3 厨房部品集成之设备布置
        7.3.1 厨用家具
        7.3.2 厨房电器
        7.3.3 通风换气设备
        7.3.4 热水器
    7.4 厨房部品集成之管线综合布局
        7.4.1 给排水及煤气设计
        7.4.2 电气设计
        7.4.3 "三表"设置
        7.4.4 排油烟管道竖井设置
    7.5 厨房部品接口技术
        7.5.1 接口常见问题
        7.5.2 接口细部设计
    7.6 整体橱柜
        7.6.1 概念的提出
        7.6.2 整体橱柜的技术分析
        7.6.3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发展对策
    8.1 结论
        8.1.1 理论支持
        8.1.2 技术保障与支持
        8.1.3 具体分析
    8.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8.2.1 住宅产业环境方面
        8.2.2 政策导向
        8.2.3 法规、标准
        8.2.4 技术与人员素质
    8.3 住宅部品集成的发展途径
        8.3.1 增强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
        8.3.2 积极推广示范工程
        8.3.3 促进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形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目录(节选)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无梁楼盖结构实施上行式排水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住宅设计与装修一体化研究 ——以厨房为例[D]. 方静. 深圳大学, 2018(07)
  • [2]业主方保障房项目精益建设管理研究[D]. 朱斌. 东南大学, 2019(01)
  •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居住区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以嘉兴中洲住宅项目为例[D]. 李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4]石家庄新源燕府居住区雨洪管理景观设计[D]. 李颖睿. 清华大学, 2017(04)
  • [5]旧采残煤的资源、综采方法与矿压规律研究[D]. 徐忠和.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6]基于Ansys的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分析及优化[D]. 王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7]基于可持续思想的寒地建筑应变设计策略研究[D]. 梁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8]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给水排水设计[D]. 马燕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9]LOFT文化与废旧厂房的适应性改造[D]. 李克. 湖南大学, 2008(12)
  • [10]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D]. 高颖. 同济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无梁楼板结构上排水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