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图像控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

AutoCAD图像控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

一、AutoCAD图像控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管晓东[1](2021)在《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校采取了诸多方案以缓解学生人数与实验仪器数量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开发程序以模拟实验流程,已研发出相关虚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基于三维引擎的虚拟实验,不依赖传统测试软件内置函数,独立开发完成了三维实验的各项功能。与传统的二维虚拟仿真实验相比,该实验不仅模拟了实验流程,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最后将该实验发布到网络上,使用户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操作实验。首先本文根据实验需求确定开发软件为3dsMax与Unity3D。在3dsMax中分别对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脑以及相关实验环境建模,设计的模型与真实模型相差无几。最后将模型导入Unity3D中并搭建实验环境。其次本文确定了实验开发架构。摒弃传统的Unity3D的开发思路,本文采用了多模块架构思想开发,分别设计了实验的登录模块、仪器生成模块、连线模块、仪器面板模块与相机管理模块,采用总管理模块GameManager(总控)脚本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使项目代码耦合性更低,方便今后对此实验进行扩展。设计了实验所需的二维曲面绘制控件,可对波形进行良好的展示。根据波形公式设计了波形数据的生成与处理模块,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传递生成的波形信息。然后本文基于Unity3D中的UGUI(图形编程界面)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的编程系统。总控制脚本管理了各个面板的脚本输入,通过字符串模拟比较用户程控指令的输入正误。通过多脚本控制对比判断用户输入的指令组合是否正确,最终显示波形及测量参数,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编程的流程。最后本文采用WebGL(Web Graphics Library)技术发布实验,经过场景与光照优化等手段降低实验资源消耗。将项目打包成WebGL格式后发布到Tomcat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并操作实验。经过测试,实验流畅运行于浏览器上。相比较传统的二维虚拟实验,本实验在模拟相应实验流程的同时使用户能够产生更加真实的操作体验。

蔡振宇[2](2020)在《移动应用自动化无障碍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如今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移动上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上网获取信息的方式。然而,大量残障人士却因为移动应用缺乏对无障碍访问的支持而难以正常的访问网络信息,例如控件无法被读屏工具访问或者图像对比度过低都会为视障人士带来访问障碍,而控件太小则会妨碍肢体障碍人士的正常使用,它们为信息无障碍理念的实现带来了挑战。为了检测移动应用的无障碍支持问题,以加强移动端信息无障碍的能力,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移动应用自动化无障碍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可靠通用的方法去获取任意第三方移动应用的页面数据,并借助机器学习的方法训练出检测模型以找出这些应用页面的无障碍支持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检测系统识别应用无障碍问题的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遍历策略的移动应用自动化页面数据获取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型,可作用于第三方应用,动态地获取应用运行时的真实页面信息。(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页面结构和图像信息的启发式相似度比较算法,该算法可以用于去除相似的移动应用页面,以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系统的效率。(3)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针对移动应用的无障碍支持检测系统,该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训练出应用页面结构检测模型和应用页面图像检测模型分别评估移动应用对无障碍的支持情况。本文通过分析8个流行的移动应用上超过15000个控件的页面结构和图像来验证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在检测无障碍支持情况时,检测移动应用页面结构问题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1.52%,检测移动应用图像问题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6.22%。

陈浩[3](2020)在《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视景仿真技术对某型号自行高炮、直升机和戈壁滩场景建模,将虚拟闭环校射可视化,逼真再现火控系统提前虚拟闭环校射,高炮对直升机的拦截过程,为相关闭环校射视景仿真系统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在现有的高炮视景仿真系统开发经验和虚拟闭环校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Vega Prime的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并将仿真系统功能做模块化处理,主要为视景仿真、界面管理、算法实现和模型文件等模块。2、在虚拟闭环校射中,采用解耦去偏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目标航路数据进行滤波,减小误差;采用射表拟合的方式求得射击诸元,确定仿真画面中高炮的发射角;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外弹道方程获得离散的弹道数据点,用于仿真画面中目标飞行效果的显示;在弹目偏差解算部分,针对离散的弹道数据点的问题,提出三次样条曲线拟合迎弹面前后的弹道,求解迎弹面上弹着点的坐标,减少直线线性插值求解弹目偏差时的误差。最后重点分析了弹目偏差如何通过坐标变换,变换为可以直接叠加在射击诸元上的射击诸元增量。3、在Creator中完成对弹丸、高炮、直升机和戈壁滩等模型的基础构建,并做贴图处理,再根据现实中高炮自由度和直升机旋翼的特点,增加DOF节点。最后针对地形实时渲染问题,使用LOD节点和.vsb的文件格式对戈壁滩地形进行优化,减小了地形模型文件大小并大大提高加载速度。4、在LynX Prime中,设计了弹丸发射高炮炮口火焰、直升机旋翼和目标爆炸、坠毁等仿真特效,同时也设计了雨雪天气和早晚不同时刻点的场景,为视景仿真系统提供初始画面,同时也协调了模型和场景之间相对位置、比例大小等细节问题。采用VS2008作为仿真程序的开发平台,在基于LynX Prime的最小Vega Prime结构框架的基础上,结合MFC类库提供的消息队列、消息映射和多线程等机制,最后根据仿真流程中对航路设定和后台数据展示等需求,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实验证明在虚拟闭环校射后,弹丸能准确命中目标,验证了虚拟闭环校射理论的可行性,同时该仿真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画面直观逼真等优点,为相关闭环校射视景仿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培浩[4](2018)在《工业智能相机图形化编程工具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引领新一代技术变革,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变。智能相机作为智能制造设备感知外界的工具之一,具有结构紧凑、功耗低、实时性强等特点,被应用于智能装备的感知与控制中。国内智能相机起步较晚,研究更多集中在智能相机的硬件系统上,在编程方面存在编程工具缺失、编程环境易用性差等缺陷,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智能相机在编程系统上的不足,本课题开发了一套图形化的智能相机编程系统,重点对图形化编程界面搭建、运行管理环境与仿真功能、监控功能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完成了编程系统的搭建,主要工作如下:一、分析了设计目的与用户需求,提出了图形化编程系统的总体结构,对系统的每部分进行功能模块划分与设计,并完成系统架构设计和开发平台的选取。二、研究了运行管理环境数据管理方法和应用程序的运行机制,设计了抽象算法模块接口层,实现了对算法库的封装与扩展。对运行管理环境外部通讯模块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提供了多种外部通讯方式。基于OPC UA协议,实现了应用程序模型的动态创建和外部监控功能。三、设计了图形化编程环境的界面布局,并完成通用图像控件和抽屉式工具箱的结构与功能设计。采用界面复用技术优化配置界面布局,并完成了图像管理、工程管理、应用程序编辑等模块的功能设计。通过与运行管理环境的交互,实现了编程环境的仿真功能、数据定制和监视功能。四、设计了系统工具库,对算法工具进行功能划分,分别借助OpenCV和HALCON算法库实现了两种图像算法库。设计并实现了相机系统控制工具、应用程序逻辑控制与计算工具、通信工具等其他功能模块工具。五、对图形化编程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将其应用于工件检测与分拣系统中,利用智能相机与机械臂协同工作分别实现了对静止工件和移动工件的抓取,测试结果及实验运行效果验证了本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宿建军[5](2017)在《基于设备驱动模块的小型回旋加速器DCS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加速器现场存在大量遵从不同通信协议的控制器、硬件设备,型号不一、接口不一,只能与特定的应用程序通信,不具通用性。由于设备多样性、复杂性特性,驱动程序不具有兼容性、可复用性,扩展性不强。加速器控制系统软件存在着兼容性、可扩展性、可靠性问题。结合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现场硬件设备特点和要求,利用常规源控制、超导源控制、PET回旋控制、治癌源测试平台控制中积累的Visual C++开发经验为基础,针对性地进行设备驱动模块封装。将回旋加速器现场使用的常用硬件设备驱动程序规格化、模块化、集成化,并封装为DLL,便于后期Visual C++开发控制系统直接调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根据设备功能类型,功能模块分为若干设备类,包括电源设备、真空计设备、束流计设备、泵设备、水温水压设备、引出设备、阀门设备、电机设备、靶设备、冷却设备、高频发射机、低电平设备、散/聚束器、微波机、防护设备、漏水检测设备、温度检测设备等实体设备类。软件重用包括多种技术,库函数(API),模板(ATL),面向对象(OOP),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组件(Component),框架(Framework),构架(Architecture)等。DLL属于组件级别重用的封装。Visual C++作为面向对象语言,具备C语言擅长与硬件交互的优点,移植能力强。基于设备驱动模块的DCS回旋加速器控制软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完成了包括离子源控制、回旋控制、高频控制、电源控制、运动控制等系统的实验控制平台搭建,系统硬件设备与控制器的通信调试,通信协议的分析与实现。实现了设备驱动模块的开发与封装,基于MFC的Regular DLL方法完成设备驱动模块的封装,实现封装模块的对外接口,包括导出变量、导出函数、导出类。实现了加速器常用图形图像控件的封装,设计满足状态监测、实时控制、联锁保护等功能的人机交互接口,适用于小型回旋加速器控制GUI设计与数据采集功能,简化复杂代码段重新编写过程。实现了图形图像控件的OPC接口,可以接收来自第三方OPC Server的数据供图形图像控件进行数据采集和调用显示。实现了支持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存取的数据库链接模块SQLite.DLL。最后,对基于驱动模块的CSRm电子冷却高压控制做了包括压力测试和负载测试在内的性能测试。设备驱动模块的优化和改变不影响控制系统软件其他部分,模块化驱动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易构建性。从而可以解决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设备驱动模块的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小型回旋加速器控制的软件开发平台与组态软件平台,以满足快速开发小型回旋加速器控制系统软件的要求和能力。

刘茂莲[6](2015)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现场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乳体细胞的数量是诊断奶牛是否患有乳房炎的国际性指标,同时影响着牛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牛乳体细胞数量的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移动化的时代,便携的智能设备逐步取代传统设备,基于移动终端的牛乳体细胞检测系统是传统牛乳体细胞检测仪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相对于传统检测仪,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集成化高、便携、智能等优点,在实时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Android平台的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由计数装置和计数软件两部分组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从牛乳体细胞检测意义入手,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牛乳体细胞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结合便携式移动平台的发展状况,提出牛乳体细胞检测技术与移动平台相结合的新方向和思路,指出本论文所构建的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的实时性和便携性。②在MATLAB环境下仿真处理牛乳体细胞荧光图像,尝试了多种图像预处理经典算法,并进行对比和选择,对预处理后的图像采用基于形态学顶帽变换的阈值分割算法二值化,再采用火蔓式计数算法计数,为基于Android平台的牛乳体细胞计数软件提供了图像处理算法支持。③分析了Android结构框架及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阐明在移动设备中实现牛乳体细胞计数的可行性,为该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架构平台。基于eclipse开发软件,使用Java编程语言,设计和编写了在Android操作系统下的牛乳体细胞计数软件,包括界面显示、图像获取和图像处理模块,实现了对牛乳体细胞的图像获得、截取、预处理、阈值分割和细胞计数等功能,该软件具有界面清晰、简明和响应快速的特征。④设计了牛乳体细胞计数装置结构,重点研究了其中的微流控采样和荧光放大模块。对基于Android平台的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进行了综合测试和对比实验,验证了该系统能够现场、实时、准确的对新鲜牛奶中体细胞计数。本论文在最后总结了该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指出系统中的不足和缺陷,为进一步工作提出了修改意见。

杨备备[7](2014)在《基于STM32的电磁继电器综合参数检测仪》文中认为电磁继电器在众多继电器中以其控制方式简单灵活,转换深度高,价格较低,触点负载能力强且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和工业控制等领域。可见,电磁继电器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航天和国防电子设备能否正常工作,是确保国民经济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由于装配工艺和材料的影响,电磁继电器的机械与电气参数有较大的离散性[1]。而其主要的应用是在工业控制等重要场合,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严格管理产品的质量,必须在出厂前对其进行客观、高效率、全面的检测。本文论述了一种基于STM32控制的电磁继电器综合参数检测仪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该测试仪是一种基于新架构设计的继电器综合参数测试仪。可完成对动合型直流电磁继电器的吸合电压、释放电压、吸合时间、释放时间、线圈电阻、触点电阻等参数的测试。该检测仪采用上位机控制下位机方式工作,上位机发送测试控制命令,下位机接收到测试命令后,测试相应的参数得到数据后通过串口发送给上位机。上位机接收到参数数据后首先显示在编辑框中,然后再把下位机测得的参数数据和数据库中的理论值比较,判断参数是否合格。最后对按照上述方案所设计的电磁继电器检测仪进行了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提出的上位机加下位机方案设计的电磁继电器综合参数检测仪实现了测试电磁继电器六个参数的要求。最后对测试结果分析所测试的各项参数的误差率都在5%以内,达到了系统设计时设定的各项指标。所以该检测仪具有可靠性较高,运行稳定,设计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任少斌[8](2011)在《基于形态学图像技术的群体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产品原材料的加工精度决定了相关产品质量稳定性。由于电子产品集成度越来越高,对原材料的质量提出100%进行检测的要求。其中重点是尺寸与表面质量。传统的图像检测分析方式是针对单独的目标进行处理,图像背景与主体容易区分。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的“微型陶瓷基材”与其它工业产品不同,它体积很小,检测数量巨大,使用传统的图像检测系统无法满足检测速度的要求。本文针对某陶瓷基材加工企业的产品检测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电子基材加工企业生产计划的特点是产品随订单而定,加工产品不固定,产品的规格变化较大,而且每个批次的产量很大,要求检测时间比较短。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检测系统不适用于此类产品的检测。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分析了传统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特点与不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体检测”的概念,并对此概念进行了定义与说明,同时与传统检测方式进行了对比。(2)由于被检测对象属于微型目标,采样后数据中的背景噪声会严重影响目标的检测。传统检测技术的图像预处理中无论是空域还是频域的滤波都会对边缘的定位产生影响,其中比较明显的是边缘的飘移。论文分析了形态学处理模式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结构算子的特征情况,将偏微分方程运用到“群体检测”中。(3)传统视觉检测系统中光源的主要功能是强化边缘或目标的表面。陶瓷材料表面具有较强的反光性,当光源选择或设置不当的时候,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二次的信号污染。研究过程中集中针对不同光源与不同设置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比,提出了针对“群体检测”适宜的解决方式。(4)基材生产企业的特点是产量大、生产周期短、产品规格变化频繁。为了使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本文提出使用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结合通用图像函数库的视觉检测系统开发方案,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说明了系统的架构过程。研究过程中对电子基材产品企业的质量检测方式进行了分析,可以实现在产品规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原有的检测系统中通过修改软件以保证系统能够重复使用。有效地解决了订单多变的外来加工型企业在应对日益增加的质量检测要求下的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5)研究设计了相应的检测系统,并将检测图像计算的结果与专业的电子显微镜准确测量的结果进行比对,对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符合检测的技术要求。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文中提出的基于图像函数库设计的群体视觉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企业的精度与速度的要求,且系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所取得的成果对于微型材料生产企业的检测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陈江婷[9](2010)在《图形化组态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成像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日常生活、军事、工业和医疗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使图像处理过程更加可视化,是设计基于图形化组态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目的。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现有图像处理软件的优缺点和现有图形化组态软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需求。本系统是一个图形化组态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它将各种图像处理算法封装成图形控件,用户可以通过拖拽的方式组成组装图,进行图像处理实验。它是一款不仅可以适用于专业的图像处理研究人员,也可以适用于图像处理初学者的软件。此系统采用VB和V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为了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将大量的图像处理算法编写成动态链接库。其次,围绕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分析了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介绍了组成组装图的基本元素图形控件和图形控件之间连线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绘制方法,并且也介绍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在分析组装图中的顺序、分支、循环、子程序四种结构的特点和图形化组态软件常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系统用户所绘制的组装图的运行机制。再次,分析了数字图像实验的特点以及优化的必要性,在组装图的编译过程、组装图结构、图像质量、内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其中,编译过程优化可以减少组装图的运行时间,组装图结构优化不仅可以减少组装图的运行时间也可以减少内存的使用,图像质量优化结合图像质量的评价指标实现。最后,以车牌的初定位实验在系统中的实现过程为例,分析了实验在系统上的实现过程和优化过程。

端木正[10](2010)在《基于气动热化学轴对称烧蚀的仿真》文中指出摘要:基于气动热化学理论与计算机语言设计出了轴对称烧蚀计算软件的主程序以及前后处理系统。轴对称烧蚀一般是在高温高压冲刷氧化气流作用下发生的,建立极端环境下轴对称的热化学烧蚀模型,利用FORTRAN编程对管内热流场及烧蚀进行数值计算;基于此,结合MATLAB与VC++自身的特点,采用混合编程技术实现轴对称烧蚀软件的前后处理。本文给出了核心算法的基本理论以及编程的流程;介绍了MATLAB与VC++混合编程的方法以及相应的编程实例,并且阐述了软件在编程过程种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及编制过程;软件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了Microsoft基于类的编程方法以及MATLAB中动态链接库的方法,在VC中调用由MATLAB生成的库函数以及脚本文件,通过混合编程得到轴对称烧蚀仿真软件,能够实现极端环境下轴对称烧蚀的仿真。该软件的优点是脱离编译环境,在WINDOWS系统平台上能够直接应用,易于前后处理。

二、AutoCAD图像控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图像控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三维虚拟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维虚拟实验架构设计分析
    2.1 三维虚拟实验开发工具选型及特点
        2.1.1 Unity3D开发三维项目的优势
        2.1.2 三维虚拟实验特点
    2.2 虚拟测试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2.2.1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功能分析
        2.2.2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开发思路
        2.2.3 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的总体框架设计
    2.3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的关键难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模型与功能设计与实现
    3.1 实验仪器与场景的建模
        3.1.1 三维建模工具选择
        3.1.2 虚拟仪器建模规范
        3.1.3 实验仪器本体模型建模处理流程
        3.1.3.1 仪器模型外部轮廓建模
        3.1.3.2 三维仪器模型子模型建模
        3.1.3.3 制作贴图及材质
        3.1.4 三维资源搭建场景
    3.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各个模块设计
        3.2.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测试实验的整体架构设计
        3.2.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登录模块设计
        3.2.3 三维虚拟仪器的拖拽生成模块设计
        3.2.4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相机管理与场景漫游设计
        3.2.5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仪器连线设计
        3.2.6 虚拟仪器的面板操作设计
    3.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场景优化设计
        3.3.1 基于ResMgr的场景资源加载优化
        3.3.2 实验场景基于烘焙模式的光照资源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波形与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波形处理模块的设计
        4.1.1 基于轮询函数的波形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4.1.2 基于Linerenderer的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4.1.3 虚拟信号发生器的波形生成模块设计
        4.1.4 虚拟示波器的信号显示模块设计
    4.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基于UGUI的编程模块设计
        4.2.1 三维虚拟编程系统界面设计
        4.2.2 基于GameManager的编程输入处理模块的设计
    4.3 虚拟实验消息分发与事件中心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发布与优化
    5.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发布
        5.1.1 基于WebGL的三维测试实验发布流程
        5.1.2 基于Tomcat的服务器搭建
        5.1.3 虚拟测试系统的打包与发布
    5.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测试
        5.2.1 基于Profiler工具的项目优化
        5.2.2 浏览器场景运行测试
        5.2.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测试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移动应用自动化无障碍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工作
        1.2.1 信息无障碍相关研究
        1.2.2 自动化检测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背景技术
    2.1 信息无障碍的定义和相关标准
    2.2 Android应用的页面结构
    2.3 操作系统对无障碍的支持
    2.4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应用页面数据自动化获取方法
    3.1 系统整体架构
    3.2 应用自动化遍历
    3.3 数据获取方法
        3.3.1 页面图像
        3.3.2 页面结构
    3.4 相似度比较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障碍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1 类别定义
    4.2 特征工程
        4.2.1 结构特征
        4.2.2 图像特征
    4.3 建模方法
        4.3.1 训练模型
        4.3.2 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评估
    5.1 环境搭建
    5.2 数据采集
    5.3 实验结果
        5.3.1 检测系统效果评估
        5.3.2 随机森林参数评估
        5.3.3 不同模型比较
    5.4 相似度比较算法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炮闭环校射发展现状
        1.2.2 高炮视景仿真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安排
2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框架设计与实现
    2.1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框架设计
    2.2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开发环境
        2.2.1 Vega Prime软件
        2.2.2 LynX Prime工具
        2.2.3 Creator建模工具
    2.3 仿真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2.3.1 模型文件模块
        2.3.2 界面管理模块
        2.3.3 算法实现模块
        2.3.4 视景仿真模块
    2.4 小结
3 高炮防空背景下的虚拟闭环校射
    3.1 解耦去偏卡尔曼滤波算法
        3.1.1 量测数据的去偏转换
        3.1.2 去偏转换量测卡尔曼滤波
        3.1.3 基于解耦的去偏转换
        3.1.4 真实航路算例
    3.2 外弹道数学模型
        3.2.1 弹道坐标系
        3.2.2 弹道微分方程组
        3.2.3 龙格-库塔法
    3.3 火控解算
        3.3.1 命中问题分析
        3.3.2 射表函数拟合
        3.3.3 命中方程求解
    3.4 弹目偏差解算
        3.4.1 弹目偏差原理
        3.4.2 弹道插值
        3.4.3 炸目坐标系下的偏差量
    3.5 小结
4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场景的构建
    4.1 建模技术
        4.1.1 层次结构
        4.1.2 DOF技术
    4.2 仿真系统实体建模
        4.2.1 自行高炮模型的构建
        4.2.2 DOF节点的设置
        4.2.3 实体模型最终效果展示
    4.3 地形建模
        4.3.1 高程地形数据的获取
        4.3.2 戈壁滩地形的生成
        4.3.3 戈壁滩地形实时渲染优化
    4.4 小结
5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软件的实现
    5.1 Vega Prime的结构框架
        5.1.1 基于LynX Prime的最小Vega Prime的结构框架
        5.1.2 结合MFC的 Vega prime多线程软件框架
    5.2 MFC在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5.2.1 仿真系统对话框设计
        5.2.2 仿真系统工具栏设计
        5.2.3 仿真系统多线程机制
        5.2.4 仿真系统线程通信
        5.2.5 仿真系统消息映射机制
    5.3 视景仿真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坐标系的整合
        5.3.2 仿真特效模块
        5.3.3 DOF应用模块
        5.3.4 用户界面模块
    5.4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实现
        5.4.1 弹目偏差视景系统仿真场景
        5.4.2 弹目偏差视景系统仿真流程
    5.5 小结
6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有待深入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工业智能相机图形化编程工具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智能相机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2.1 智能相机概述
        1.2.2 智能相机研究现状
    1.3 图形化编程概述及现状
    1.4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
    2.1 设计目的与需求分析
        2.1.1 设计目的
        2.1.2 智能相机编辑系统需求分析
    2.2 图形化编程系统的总体设计
        2.2.1 系统结构设计
        2.2.2 系统功能设计
    2.3 平台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相机运行管理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3.1 模块化数据管理
        3.1.1 图元对象与程序数据模型
        3.1.2 数据管理
        3.1.3 图像采集与管理模块设计
        3.1.4 通用数据链接
    3.2 算法执行模块设计
        3.2.1 算法库的封装与扩展
        3.2.2 应用程序的运行机制
    3.3 外部通讯模块设计
        3.3.1 以太网通信模块设计
        3.3.2 EtherCAT通信模块设计
        3.3.3 I/O触发设计
    3.4 监控模块设计
        3.4.1 OPCUA通讯协议简介
        3.4.2 OPCUA服务器数据模型的创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相机图形化编程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界面管理的设计
        4.1.1 界面组成与布局
        4.1.2 通用图像控件设计
        4.1.3 界面导航与复用设计
    4.2 抽屉式工具箱设计
        4.2.1 工具箱结构设计
        4.2.2 工具箱操作逻辑
    4.3 编程功能逻辑与界面交互设计
        4.3.1 图像导入
        4.3.2 工程创建与卸载
        4.3.3 树节点创建
        4.3.4 树节点调节设计
        4.3.5 数据链接与数据结构集
        4.3.6 多任务管理
        4.3.7 保存与加载
    4.4 仿真与监控
        4.4.1 仿真模块设计
        4.4.2 监视模式设计
    4.5 设备管理与设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相机算法工具库的设计与实现
    5.1 工具划分
    5.2 图像处理工具
        5.2.1 模板匹配
        5.2.2 边缘提取
        5.2.3 Blob分析
    5.3 系统控制工具
        5.3.1 图像系统
        5.3.2 坐标系统
        5.3.3 数据记录
    5.4 逻辑与计算工具
        5.4.1 等待与循环
        5.4.2 逻辑分支
        5.4.3 任务逻辑
        5.4.4 计算器
    5.5 通信工具
        5.5.1 网络通信
        5.5.2 I/O通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6.1 系统介绍
    6.2 软件测试
        6.2.1 编辑功能测试
        6.2.2 仿真功能测试
        6.2.3 监控功能测试
    6.3 软件应用
        6.3.1 实验目的与平台搭建
        6.3.2 软PCB抓取实验
        6.3.3 移动物体速度测量实验
        6.3.4 移动物体抓取实验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设备驱动模块的小型回旋加速器DCS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回旋加速器控制系统
    2.1 离子源
    2.2 回旋加速器
    2.3 控制系统硬件
        2.3.1 离子源系统控制
        2.3.2 高频系统控制
        2.3.3 回旋系统控制
        2.3.4 电源系统控制
        2.3.5 运动系统控制
        2.3.6 漏水系统监测与报警
        2.3.7 环境温湿度监测
        2.3.8 水系统状态监测
    2.4 联锁保护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设备驱动模块的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3.1 设备驱动模块设计基本思路
    3.2 控制系统的分层构建
    3.3 DLL对分层模块的封装
    3.4 动态链接库的驱动模块MFC Regular DLL实现
        3.4.1 DLL的调用
        3.4.2 DLL导出函数
        3.4.3 SQLite.dll嵌入式数据库
    3.5 网络通信模块
    3.6 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旋加速器图形图像控件ActiveX开发
    4.1 Message响应机制
    4.2 ActiveX控件
    4.3 图形控件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备驱动模块与OPC接口设计
    5.1 OPC对象
    5.2 OPC通信机制
    5.3 OPC设计
        5.3.1 Server对象的实现
        5.3.2 Server组件注册
    5.4 OPC Client实现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备驱动模块在CSRm电子冷却高压控制中的应用与测试
    6.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6.2 通信协议分析
    6.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4 实验调束与结论分析
    6.5 基于DLL驱动模块的性能测试
        6.5.1 压力测试
        6.5.2 负载测试
        6.5.3 性能测试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6)基于Android平台的现场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乳业发展趋势
        1.1.2 体细胞简介
        1.1.3 高体细胞数的危害
        1.1.4 牛乳体细胞计数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现有的牛乳体细胞检测技术
        1.2.2 国内外现有的体细胞检测仪
    1.3 移动平台的发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1.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牛乳体细胞图像处理的算法选择和MATLAB仿真
    2.1 牛乳体细胞图像预处理
        2.1.1 牛乳体细胞图像来源
        2.1.2 图像灰度处理
        2.1.3 图像的平滑和滤波
    2.2 基于形态学顶帽变换的阈值分割和二值化
        2.2.1 图像阈值分割算法
        2.2.2 基于顶帽变换阈值分割的实现
    2.3 基于火蔓式计数算法的牛乳体细胞计数
        2.3.1 特征提取
        2.3.2 基于火蔓式计数的算法实现
        2.3.3 算法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ANDROID平台的牛乳体细胞计数软件开发
    3.1 Android历史和架构
    3.2 基于Android平台的软件开发
        3.2.1 开发环境的搭建
        3.2.2 应用程序的组件
        3.2.3 工程包的构造
        3.2.4 应用程序的调试
    3.3 牛乳体细胞计数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3.3.1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3.3.2 界面设计和实现
        3.3.3 图像获取模块
        3.3.4 图像处理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牛乳体细胞计数装置和计数系统的测试分析
    4.1 牛乳体细胞计数装置的设计和实现
        4.1.1 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4.1.2 微流控采样模块
        4.1.3 荧光放大模块
    4.2 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的综合测试和结果分析
        4.2.1 综合测试实验
        4.2.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STM32的电磁继电器综合参数检测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继电器的的特性及研究的意义
        1.1.1 电磁继电器的特性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未来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技术难点
        1.4.3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方案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1 系统总体框图
        2.1.2 系统方案优势
    2.2 系统实现功能原理简介
        2.2.1 吸合/释放电压的测试原理
        2.2.2 吸合/释放时间的测试原理
        2.2.3 线圈电阻的测试原理
        2.2.4 触点电阻的测试原理
    2.3 系统所用关键技术
        2.3.1 单片机技术
        2.3.2 数据库技术
        2.3.3 上位机界面控制技术
        2.3.4 串口通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仪系统硬件设计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系统供电电源的设计
        3.2.1 3.3V 的电源设计
        3.2.2 12V 的电源设计
        3.2.3 15V 的电源设计
        3.2.4 20V 的电源设计
    3.3 中央处理单元模块
    3.4 集成切换网络设计
        3.4.1 驱动电路设计
        3.4.2 供电电源切换模块
        3.4.3 触点电流切换模块
        3.4.4 线圈电压电流切换模块
    3.5 恒流源模块设计
        3.5.1 1.25A 恒流源的设计
        3.5.2 10mA 恒流源的设计
    3.6 数模/模数转换模块电路
        3.6.1 吸合/释放电压电路设计
        3.6.2 ADC 采样电压放大电路设计
    3.7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仪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1.1 上位机界面总体设计
        4.1.2 下位机程序总体设计
    4.2 数据库部分设计
        4.2.1 SQL Server 2008 简介
        4.2.2 建立数据库 RelayparametersDB
    4.3 上位机界面的设计
        4.3.1 主对话框设计
        4.3.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3.3 ADO 对象操作数据库设计
    4.4 下位机程序设计
        4.4.1 软件控制平台
        4.4.2 建立工程模板
        4.4.3 几个主要函数的设计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仪系统的测试与调试
    5.1 调试与测试过程
        5.1.1 硬件电源模块测试
        5.1.2 系统总体测试
    5.2 测试结果分析
        5.2.1 系统测得实际值
        5.2.2 示波器测得真实值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形态学图像技术的群体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视觉检测技术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视觉检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视觉检测的现状
        1.2.2 视觉检测的发展趋势
        1.2.3 形态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1.3 影响视觉检测应用的关键因素
        1.3.1 检测速度
        1.3.2 检测精度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的目标
        1.4.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群体检测系统研究
    2.1 群体检测系统的特点
        2.1.1 使用群体检测的原因
        2.1.2 群体检测概念提出
        2.1.3 群体检测的技术优点
    2.2 群体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
        2.2.1 摄像机
        2.2.2 光学成像系统
        2.2.3 光源系统
        2.2.4 图像分析用计算机
        2.2.5 群体检测系统的硬件选用原则(柱形微型陶瓷基材为例)
    2.3 典型的图像函数平台
        2.3.1 HALCON平台
        2.3.2 CVB平台
        2.3.3 XCliper平台
        2.3.4 基于VB环境的嵌入式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体检测图像分析研究
    3.1 概述
    3.2 图像生成模型
        3.2.1 图像模型
        3.2.2 数字图像文件的类型
        3.2.3 图像文件的BMP存储格式说明
    3.3 图像取样和量化
        3.3.1 量化与取样的概念
        3.3.2 数字图像表示
        3.3.3 灰度级与空间分辨率
    3.4 群体检测图像噪声分析及滤波处理
        3.4.1 数字图像中的噪声
        3.4.2 检测图像中噪声特点
        3.4.3 数字图像噪声的滤波
        3.4.4 空间域滤波和频率域滤波之间的对应关系
    3.5 群体检测图像的增强
        3.5.1 基于二阶微分的图像增强--拉普拉斯算子
        3.5.2 基于一阶微分的图像增强--梯度法
        3.5.3 空域增强
        3.5.4 直方图修整法
    3.6 图像评价体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态学数字图像处理
    4.1 概述
        4.1.1 形态学研究发展概况
        4.1.2 二值形态学的基本概念
    4.2 二值形态学的基本运算
        4.2.1 腐蚀运算
        4.2.2 膨胀运算
        4.2.3 开运算
        4.2.4 闭运算
    4.3 偏微分方程在形态学中实现边缘定位的应用
        4.3.1 概述
        4.3.2 偏微分方程理论
        4.3.3 异质扩散滤波理论
        4.3.4 基于PDE的形态学腐蚀算子的运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陶瓷基材的视觉测量
    5.1 概述
    5.2 检测产品要求
    5.3 测量系统的组成及图像采集
        5.3.1 检测算法说明
        5.3.2 系统组成
    5.4 图像处理过程
    5.5 镜头畸变及校止
    5.6 图像边缘检测
    5.7 陶瓷基材参数计算
    5.8 实验及数据处理
    5.9 误差分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成果总结
    6.2 创新点
    6.3 今后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9)图形化组态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图形化组态软件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基于图形化组态的软件设计
    2.2 系统的需求分析
        2.2.1 系统的特点
        2.2.2 系统的功能需求
        2.2.3 系统的其它需求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2.3.1 系统的功能分析
        2.3.2 系统的主要开发工具
        2.3.3 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1 关键结构的设计
        3.1.1 图形控件结构
        3.1.2 连线结构
    3.2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3.2.1 用户操作界面
        3.2.2 组装图的绘制
        3.2.3 实验结果显示
    3.3 组装图分析与设计
        3.3.1 组装图模型
        3.3.2 顺序结构
        3.3.3 分支结构
        3.3.4 循环结构
        3.3.5 子程序结构
    3.4 系统运行机制的设计
        3.4.1 图形化组态软件常用运行机制
        3.4.2 系统的运行机制
    3.5 扩展接口的设计
    3.6 运行示例
    3.7 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优化
    4.1 优化概述
        4.1.1 图像处理特点的分析
        4.1.2 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4.2 编译过程优化
    4.3 组装图结构优化
        4.3.1 利用循环结构进行优化
        4.3.2 利用分叉结构进行优化
        4.3.3 利用并列复合控件进行优化
    4.4 图像质量优化
        4.4.1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4.4.2 基于评价指标的图像质量优化
    4.5 内存优化
    4.6 显示优化
    4.7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例分析
    5.1 车牌定位实验组装过程
    5.2 车牌定位组装图应用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基于气动热化学轴对称烧蚀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气动热化学轴对称烧蚀计算
    2.1 烧蚀计算理论基础
        2.1.1 引言
        2.1.2 热化学烧蚀
        2.1.3 扩散控制机制下质量烧蚀速率
        2.1.4 化学动力学控制机制下质量烧蚀速率
    2.2 编程设计流程及思想
    2.3 程序拓展方向
    2.4 小结
第三章 VC与MATLAB混合编程
    3.1 MATLAB、VC与FORTRAN的简单介绍
        3.1.1 MATLAB与其混合编程功能
        3.1.2 VC++及其调用动态链接库功能
        3.1.3 FORTRAN算法编辑功能
    3.2 MATLAB与VC混合编程功能及方法
        3.2.1 通过第三方软件Matcom/Mideva
        3.2.2 VC++调用MCC编译生成的代码
        3.2.3 VC++直接调用MATLAB的C/C++数学函数库
        3.2.4 VC++调用MATLAB生成的COM组件
        3.2.5 通过MATLAB Engine方式
        3.2.6 MATLAB Visual Studio动态链接库的应用
    3.3 MATLAB与VC混合编程实例
        3.3.1 Matcom与VC++混合编程
        3.3.2 COM组件进行混合编程实例解析
        3.3.3 VC调用MATLAB编译的C++
    3.4 MATLAB与VC混合编程动态链接库实现
    3.5 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仿真
    4.1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4.2 软件编制与仿真
    4.3 程序的发布与打包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AutoCAD图像控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D]. 管晓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移动应用自动化无障碍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蔡振宇. 浙江大学, 2020(08)
  • [3]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4]工业智能相机图形化编程工具研究与实现[D]. 吴培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5]基于设备驱动模块的小型回旋加速器DCS控制系统研究[D]. 宿建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7(12)
  • [6]基于Android平台的现场牛乳体细胞计数系统研究[D]. 刘茂莲. 重庆大学, 2015(06)
  • [7]基于STM32的电磁继电器综合参数检测仪[D]. 杨备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8]基于形态学图像技术的群体检测方法研究[D]. 任少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4)
  • [9]图形化组态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陈江婷. 中南大学, 2010(02)
  • [10]基于气动热化学轴对称烧蚀的仿真[D]. 端木正.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AutoCAD图像控制中动态数字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