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多路信号源及其应用

单片机多路信号源及其应用

一、单片机多通道信号源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会闯[1](2021)在《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雷达收发前端是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在了解雷达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雷达作了体制和设计上的对比。根据项目技术指标,本文制定了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收发前端的总体方案。所研制的雷达前端主要包括三部分:产生雷达信号的线性频率源、相干雷达发射机和雷达接收机。线性频率源主要包括参考源、锁相环模块和脉冲信号源等设计制作。样机测试结果:参考源相位噪声为-159.29d Bc/Hz@10k Hz,杂散抑制度优于-75d Bc。锁相环模块相位噪声为-100.57d Bc/Hz@10k Hz,杂散抑制度优于-55d Bc。本课题脉冲信号源研制采用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技术,通过“FPGA+DAC”的方案产生中心频率90MHz,带宽20MHz的线性调频信号,带内功率平坦度为±1d B,达到了设计研制要求。相干雷达发射机研制采用低频调制信号与高频本振信号相混频后取上边频方法,实现低频信号的频谱搬移。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发夹型SIR窄带带通滤波器,用于滤除带外杂散的分量。该滤波器设计仿真表明,在9.4GHz~9.5GHz频带内插入损耗<2d B,回波损耗>15d B,带外抑制>20d B。本雷达发射机在9.4GHz~9.5GHz频带内饱和输出功率为34.2d Bm,基本满足发射功率要求。相干雷达接收机采用超外差结构,所设计接收链路的性能指标符合项目要求。接收机经过测试,噪声系数<4d B,动态范围>90d B,灵敏度优于-92d Bm,达到了设计研制要求。本文研制的X波段雷达收发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应用灵活的特点。

董力纲[2](2021)在《高精度多通道应变测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应变测量系统是一种可以测量物体变形大小的数据采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强度测试、弹箭结构健康监测、车辆结构强度试验、船舶结构健康评估、钢轨健康状态监测等领域。由于被测物体通常对应变十分敏感,超过规定的形变时,会造成重大的事故,所以提高应变测量精度是本论文的关键研究方向。本文针对基于电阻应变片的应变测量系统开展分析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电路设计,为应变测量领域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电阻应变片的基本原理,推导了惠斯通电桥的相关公式,针对应变测量系统的各项参数和性能,提出了基于模拟开关的大电阻自标定方案,通过高精度DAC控制仪表运放参考电压的方法,设计了自平衡方案;采用DAC产生高精度电压模拟源的思路,设计了系统自校准方案。此外,根据应变测量的实际要求,提出了桥路匹配、信号处理、桥路激励等方案,研究了影响测量精度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2)对应变测量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使用仿真软件TinaTI和PSpice对自标定、自平衡、自校准、信号处理、桥路激励等电路进行建模,然后进行了交直流传输特性的仿真分析,最后对所设计电路进行了参数计算和推导。利用仿真和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验证了电路的可行性。(3)搭建了应变测量系统的测试平台,制定了测试方案。首先对应变测量系统的传输线路补偿能力、自标定、自平衡、自校准等功能进行了测试,然后针对应变测量精度和电压测量精度进行了详细的测定,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高精度多通道应变测量系统各项功能正常,达到了预期指标,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甘宇[3](2021)在《无线无源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声表面波(SAW)行业发展迅猛,一大批声表面波(SAW)企业正从跨越式追赶者,发展成众多行业的强有力竞争者,而且在声学领域发展为领跑者。声表面波传感器在军事系统、民用消费品、商用设备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监测温度参数的变化,不仅能提高检测效率,还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转。因此研究SAW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对环境参数的获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根据SAW测温原理,分析了声表面波谐振器的信号特征以及不同频率下SAW传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等效电路模型包括单端口和双端口的声表面波传感器。设计谐振型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出传感器的相关参数,通过MEMS工艺制备了温度传感器。其次本文设计了无线无源温度测量系统总体方案,并详细介绍了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制作、测试等过程。系统包括微控制单元、发射及接收单元。主控板和上位机组成的微控制单元,控制着发射及接收链路,其中发射链路包含激励信号源、调制开关、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实现问询信号的发送。接收链路包含低噪声放大器、带通滤波器、运算放大器、模数转换器等。利用Welch算法进行频率估计,通过分段、补偿、平均的方式降低噪声对回波信号的影响。为提高测量系统采样率,利用多通道采样的方法对被测信号进行交替并行采样,此外还针对时间交替模数转换器(TIADC)中存在的时间不匹配问题,提出了一种校正方法,根据计算出的采样数据与参考通道数据差值,判断信号的单调性,再使用改进的泰勒展开法对失配误差进行补偿。用MATLAB仿真200MS/S的多通道并行交替采样原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最后测试了模块和测量系统的性能并搭建温升实验平台,进行温升实验,探究了谐振频率与温度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在传感器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及谐振频率变化范围内,测量结果可靠。该系统发射功率为22.5 dBm时,可在50 cm距离内实现无线测试,测量的样本标准差为0.0829 kHz。

许海龙[4](2021)在《子宫肌电及胎心电信息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检测对孕妇及腹中胎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医学广泛应用胎儿心电监护仪和肌电生物反馈仪,这些设备只能单独进行子宫肌电检测或胎儿心电信号检测。本项研究可以为孕妇及腹中胎儿提供全方位检查,精确度更高,操作更便利,功能性更强。子宫肌电信号可以指示产妇的疼痛,从而可以为产妇及时提供镇痛。胎儿心电信号检测还可以用于早期胎儿心脏疾病的诊断,这对于优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设计一种新型人体电信号放大器,高精度一体化检测装置;本系统采用了共用信号通道,三导联六路信号同步采集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系统硬件由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开关电源电路与USART通信接口电路共同构成。其中信号调理电路是其关键部分,主要涵盖了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程控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ADC)模块,完成对子宫肌电和胎心电信号的获取、放大和模数转换并滤除干扰信号。前置放大电路采用先进的仪表放大器AD8422,它具有低功耗、低噪声、低失真等优点;程控放大电路和ADC模块采用生物电信号放大器ADS1298,可以进行多通道同步采样,实现孕妇腹部电信号可编程增益放大及24位模数转换。单片机控制电路选用了STM32F103VET作为系统的主控芯片,负责系统运行、各模块功能控制与数据传送。系统软件部分采用子模块设计,包括STM32模块、ADS1298模数转换模块和上位机软件,将子宫肌电与胎儿心电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利用SPI和串口通信传输将数字信号至PC上位机显示。软件处理过程中采用匹配滤波算法,实现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的精确提取。最后是系统性能指标测试,对输入阻抗、共模抑制比等主要性能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技术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

罗凯[5](2021)在《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地面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MRS)是一种非侵入式探测地下水的地球物理方法,具有直接、定量描绘地下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量分布的优点,且解释结果唯一,能够实现一维、二维和三维成像。随着多通道仪器的发展,核磁共振探测系统已包含一发射部分和多接收部分同时工作,同步进行多点的测量,提升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和对不同地形含水层的分辨能力。但是,目前的多通道核磁共振仪器均使用有线同步的方式,对于采集通道数有一定的限制,测量现场的上位机仅做控制和简单的数据存储显示而计算分析能力不足。因此,仪器探测区域有限,难以实现远端参考消噪等测量方法。针对目前核磁共振探水仪器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最后,经过室内模拟测试和野外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接收装置提升了核磁共振探水仪器在复杂环境下的适用能力,改善了整个系统的实用性、便捷性和可拓展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的硬件部分,包括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采集站主控板实现通信、供电转换和同步触发等功能,采集模块以24位精度、52.734 k Hz采样率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微弱信号检测模块的信号多级放大设计和实现系统工作时同步的设计,基于此实现了核磁共振探测系统发射/接收硬件部分的解耦合,提高了仪器的采集通道数。(2)设计了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的软件与通信部分,包括实现数据分布式计算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以及应用无线网桥通信技术实现系统内数据通信的设计,同时提高仪器采集通道数至24通道以上,提高了探测现场测量效率,实现了应用远端参考消噪等测量方法。(3)对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进行了室内功能、性能与总体模拟测试,同时在野外环境下应用系统进行了试验。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模拟测试,验证了在核磁共振仪器中应用无线网桥通信技术的正确可靠;通过在电磁屏蔽室内对微弱信号检测模块的测试,测得其增益范围为10-78000倍、本底噪声3.6 n V/(?)Hz、宽带滤波带宽2.2 k Hz、最小信号检测能力为3.6 n V;通过模拟信号整体测试,验证了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在野外实际应用的进一步实验证明了本文研制的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在实用环境下的探测性能、可靠性及稳定性。综上,本文的研究工作拓展了核磁共振探水仪的测量范围,其无需硬件连线即能实现系统工作时的同步,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并通过实现系统上位机的分布式计算能力,提高了获取探测区域地下水详细二维和三维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多种测量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吴翠[6](2021)在《农产品病原体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在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基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系统普遍以实验室应用为主,存在检测耗时、体积大、成本高等缺点,不宜用于现场检测,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快速双温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以及数字核酸扩增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这三种新型技术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便携式系统,以两种典型的农产品病原体(大肠杆菌和柑橘黄龙病菌)为检测对象,实现目标物的快速检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了实现农产品病原体的快速定性分析,研制了一套快速双温PCR可视化检测系统,包括一台快速双温核酸扩增装置和一台便携式温控荧光可视化检测装置。构建了单一电机驱动的摇杆式双温区自动切换装置实现核酸的快速扩增,使得每个PCR循环中待测样品在双温区之间的转移时间小于1 s。针对形态各异的商业化PCR扩增样品容器,设计了适用于常规0.2 m L PCR管、罗氏玻璃毛细管和柔性毛细管的样品固定盘,提高了双温PCR可视化检测系统的通用性。以0.2 m L PCR管和罗氏玻璃毛细管为例,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评估了这两种样品容器在高速运动下的快速热传导效果,选用具有良好导热性的罗氏玻璃毛细管作为后续实验样品容器,其管内试剂最大升降温速率可达30℃/s。研究开发了一个便携式温控荧光可视化检测装置,避免了核酸开盖检测造成气溶胶污染等问题。该系统可在4 min内完成大肠杆菌DNA的快速可视化检测,且检测限与传统三温PCR一致,均为10 fg/μL。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农产品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中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2)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病原体的现场相对定量分析,提高系统的便携性和检测准确性,构建了可用于现场的便携式核酸扩增及荧光检测系统,包括便携式核酸扩增及荧光检测仪器样机(IF-Device)、一个无源试剂存储盒和一套现场核酸提取设备。该系统具有无源试剂存储、现场核酸提取、精确等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等功能。IF-Device具有较强的抗光干扰特性,在三种不同光强(室外太阳光直射、室内白天日光灯照射、室内黑盒子)环境中,荧光信号数值变异系数(CV)均小于1%;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与进口PCR仪器Quant Studio 3比对结果表明,两者对荧光素钠检测灵敏度相当(检测限为1 n M);良好的控温精度,设定值为65℃时控温误差只有0.31%,确保适宜的扩增环境和荧光检测信号的稳定。开发的无源环保试剂存储盒在高温(35℃)环境下,内部试剂温度能持续保持在4℃以下长达8 h,确保现场检测的可靠性。与进口仪器Quant Studio 3对标结果表明,本系统对大肠杆菌DNA和柑橘黄龙病菌检测限分别是10 pg/μL和0.2 pg/μL。对柑橘叶片中黄龙病菌的现场检测性能进行评估,该系统从核酸提取至输出检测结果整个过程可在40min内完成。以40个叶片样本为评估对象,该系统的阳性检出率与Quant Studio 3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该便携式系统可适用于农产品病原体的现场快速筛查。(3)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多种农产品病原体的绝对定量分析,设计了集手动样本分配、核酸扩增和产物检测于一体的双重数字LAMP微流控芯片,实现目标物的快速绝对定量检测。所构建的PDMS-玻璃微流控芯片包括液滴生成区和液滴存储区,总计64个并行出口以提高液滴生成速率,25μL样品可在2 min内完成分配。该芯片对离散相(核酸样品)流速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当流速从100μL/hr增加到900μL/hr时,得到液滴的直径均在88-90μm区间内,为手动分配样品提供可能,摆脱了传统样品分配过程对精密设备的依赖。为了实现双重数字LAMP检测,采用荧光探针法进行产物检测。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在所设计的微流控芯片上可实现DNA浓度从19.8到1980 copies/μL的数字LAMP检测,检测限为19.8 copies/μL(2.5 pg/μL)。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荧光基团分别对大肠杆菌DNA和λ噬菌体DNA的LAMP引物FIP进行修饰,实现两者同时绝对定量检测;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DNA存在的情况下,相同λ噬菌体DNA浓度的测量值几乎保持一致,CV仅为4.54%。研究表明,该微流控芯片可为研发简便快速的便携式数字核酸检测系统提供硬件支持。

时莉[7](2021)在《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光谱仪是利用光学原理,如光的色散、吸收、散射等,从而得到与被分析物质有关的光谱,进而分析出物质元素成分以及内部结构的物理光学设备,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单通道光纤光谱仪在波长测量范围和波长分辨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而且随着科学领域对光谱仪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多通道光谱仪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光谱仪控制系统是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核心部分,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多通道光谱数据采集、处理及传输的控制系统,并简单介绍了多通道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以及结合上位机软件对多通道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在本课题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在硬件部分,将系统分为几个模块,包括FPGA控制模块、CCD光电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USB通信模块、RS232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分别设计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图,完成了芯片选型等工作。根据系统设计要求,CCD器件选用线阵TCD1304DG器件,每一个通道分别对应一个CCD器件;A/D转换芯片选用专用图像处理器AD9826,选用USB2.0接口作为光谱数据传输以及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通信的串口;为了提高光谱仪的处理速度,实现多个通道的同步采集,选用FPGA作为控制芯片。在软件部分,基于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状态图,即光谱仪控制系统在上位机发出命令的控制下实现了光谱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主要介绍了CCD与AD采集控制时序的设计、光谱数据的存储与读取以及USB通信的逻辑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设计完成后,结合光学系统搭建了光谱仪样机,并结合上位机软件对样机进行了测试。该系统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多个通道之间的光谱数据的同步采集,在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最后,总结了本文设计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所做的主要工作,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梁思达[8](2021)在《多通道超声波流速仪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超声波技术广泛应用于测流领域,推动了超声波流速仪的发展。超声波流速仪具有安装方便、测量范围广、不影响流体流场等优点,在我国水文勘测领域和工业计量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超声波流速仪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测量精度低、整体功耗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超声波流速仪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充分了解超声波技术和时差法测流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多通道超声波流速仪,对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流速测量算法,该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变化对流速测量精度的影响。同时,通过软件程序对硬件模拟开关进行时序控制,实现了多通道的流速测量,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精度。对于硬件电路设计部分,本文所采用的单片机、计时芯片和信号强弱指示器等器件均具有精度高、功耗低的特点。具体的实施过程为首先通过模拟开关和推挽驱动电路分别实现了多路选择和换能器驱动,然后运用可调LC选频放大网络对信号进行选频、滤波和放大,接着采用信号强弱指示器和比较器对回波信号进行准确判断,最后使用计时芯片TDC-GP22对超声波传播时间进行高精度测量,实现了精度高、稳定性强、功耗低的硬件电路设计。对于软件程序设计部分,首先通过RS485和SPI实现了PC端与单片机、单片机与计时芯片之间的数据通信,然后通过程序设计实现了测量过程中的通道切换,最后对数据解析程序进行设计,实现了对计时芯片的快速读写。基于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本文完成了样机制作,并通过静水实验验证了样机的流速测量功能。同时,针对测量精度和功耗指标,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多通道超声波流速仪能够实现对流体流速的多层测量,可以在保证高测量精度的同时,具备低功耗、测量速度快的特点,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

祝伟仝[9](2021)在《基于柔性石墨烯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现有的传统脑电和心电监测设备虽然在精度上能够满足医疗和科研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其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无法便携式检测且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因此只能在医院或研究机构等固定场所进行采集。采集时所使用的Ag/Ag Cl电极存在使用时效短、具有生物毒性对皮肤有刺激等问题。因此设计一款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柔性电极和可以做到无违和感佩戴的便携式可穿戴监测设备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石墨烯材料的出现,利用石墨烯材料设计的石墨烯柔性织物电极可以极大提高被试者的舒适度,做到无违和感佩戴。同时,石墨烯柔性电极相较于传统的Ag/Ag Cl电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害,长期佩戴也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的场景。本文针对传统采集电极和传统脑电、心电采集设备的局限性,开发了基于高导电率、高稳定性的柔性石墨烯织物电极。石墨烯柔性电极以织物为基底,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长期采集和日常监测成为可能。针对脑电信号极其微弱易且受干扰等特点,利用模拟前端芯片设计了脑电采集模拟前端电路,同时利用低功耗处理器和无线传输模块设计了可穿戴便携式无线脑电采集系统。配合石墨烯电极实现对头皮脑电的长期采集和日常监测。针对心电信号微弱,频率低等特点,利用专为ECG采集设计的模拟前端芯片设计了多导联心电采集前端电路,使用蓝牙So C芯片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可穿戴便携式无线心电采集系统,配合石墨烯电极实现对心电信号的日常监测。佩戴者利用便携式无线可穿戴脑电、心电采集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使得脑电和心电信号的采集工作不再局限于医院和专业人员采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居家自我采集和监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助于异常状况的尽早发现。

张翀[10](2021)在《基于导电胶夹具的射频器件测试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射频MEMS器件作为微波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导航、雷达和通信等领域,微波参数的精准测试是射频MEMS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射频MEMS器件的测试方法主要是将器件焊接至PCB板上,其焊接难度大、易破坏器件结构。此外,测试射频器件的探针台和半导体系统存在成本高、过程复杂等问题,本文设计了导电胶夹具的射频MEMS器件测试系统。该系统利用夹具的限位功能,基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导电机理,结合扩展阵列模块,即可实现对类似QFP封装的射频MEMS器件的无焊接多通道快速选通测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基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导电机理,结合被测试芯片的尺寸封装,设计了导电胶夹具,并建立了ACF互连测试链路的HFSS模型,研究了ACF在测试链路中对微波信号传输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其传输特性。其次,利用HFSS仿真软件对SMA连接器进行了三维等比例仿真,为射频器件测试板的SMA边缘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设计完成了单刀四掷射频测试板、单刀八掷射频测试板;基于FPGA硬件控制电路,实现了对被测试的射频器件的选通控制和测试;基于多端口S参数测量原理,设计完成了多通道扩展模块。再次,基于Lab VIEW完成了上位机显示界面和USB通讯程序设计,在上位机界面切换不同通道,实现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数据在界面上的实时显示。最后,搭建射频MEMS器件测试平台,更换相应的射频测试板实现了射频MEMS开关在DC-12.5GHz的S参数测试。实验表明:该测试系统可实现射频MEMS器件的快速按压、固定与测试,不对射频MEMS器件的再次使用造成影响,有效提高了射频MEMS器件的重复使用率,满足实验要求。

二、单片机多通道信号源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多通道信号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总体设计
    2.1 雷达工作体制
        2.1.1 连续波雷达
        2.1.2 脉冲雷达
        2.1.3 雷达体制比较
    2.2 雷达前端总体设计
        2.2.1 雷达前端总体分析
        2.2.2 雷达前端方案分析
        2.2.3 雷达前端方案设计
    2.3 雷达前端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线性频率源设计
    3.1 参考源设计
    3.2 锁相环模块设计
        3.2.1 锁相环原理
        3.2.2 锁相环主要性能参数
        3.2.3 锁相环电路设计
    3.3 脉冲信号源设计
        3.3.1 任意波形合成的基本原理
        3.3.2 DDFS与 DDWS对比
        3.3.3 波形合成的误差分析
        3.3.4 DAC主要性能参数
        3.3.5 高速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3.6 时钟发生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发射机设计
    4.1 本振放大电路设计
    4.2 功分器设计
    4.3 上变频电路设计
    4.4 发夹型SIR窄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4.4.1 滤波器主要性能参数
        4.4.2 滤波器设计方案
        4.4.3 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4.5 功率放大模块设计
        4.5.1 功率放大链路设计
        4.5.2 电源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接收机设计
    5.1 接收机主要性能参数
    5.2 接收机性能参数计算
    5.3 限幅器设计
        5.3.1 限幅器原理
        5.3.2 限幅器设计与仿真
    5.4 下变频模块设计
        5.4.1 低噪声放大器选择
        5.4.2 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测试
    6.1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实物
    6.2 线性频率源的测试与分析
        6.2.1 参考源测试
        6.2.2 锁相环模块测试与分析
        6.2.3 脉冲信号源测试与分析
    6.3 发射机测试与分析
    6.4 接收机测试与分析
    6.5 整机测试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问题分析与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高精度多通道应变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应变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应变基本理论
    2.2 电阻式应变片的相关介绍
        2.2.1 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2.2.2 应变片的结构与种类
        2.2.3 应变片的选型
    2.3 惠斯通电桥相关理论
        2.3.1 惠斯通电桥测量原理
        2.3.2 电阻应变花测量原理
    2.4 应变测量精度影响分析
        2.4.1 温度漂移影响的分析与研究
        2.4.2 应变电桥平衡影响的分析与研究
        2.4.3 应变电桥标定影响的分析与研究
        2.4.4 应变电桥匹配影响的分析与研究
        2.4.5 桥路激励影响的分析与研究
    2.5 本章小结
3.应变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3.1 应变测量系统总体硬件方案
    3.2 应变测量系统硬件电路方案设计
        3.2.1 桥路变换电路方案设计
        3.2.2 信号放大电路方案设计
        3.2.3 信号滤波电路方案设计
        3.2.4 信号采集电路方案设计
        3.2.5 电桥自平衡电路方案设计
        3.2.6 系统自校准电路方案设计
        3.2.7 系统温度补偿电路方案设计
        3.2.8 电桥激励电路方案设计
        3.2.9 系统电源电路方案设计
        3.2.10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电气方案
    3.3 应变测量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3.1 单片机程序方案设计
        3.3.2 FPGA程序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4.应变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高精度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1.1 放大电路器件选型与优化分析
        4.1.2 放大电路仿真与分析
        4.1.3 滤波电路器件选型
        4.1.4 滤波电路仿真与分析
    4.2 高精度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2.1 高精度信号采集电路器件选型
        4.2.2 高精度信号采集电路仿真与分析
    4.3 桥路变换电路设计
    4.4 自平衡电路设计
        4.4.1 自平衡电路器件选型与优化分析
        4.4.2 自平衡电路仿真与分析
    4.5 自校准电路设计
        4.5.1 自校准电路器件选型与优化分析
        4.5.2 自校准电路仿真与分析
    4.6 桥路激励电路设计
        4.6.1 桥路激励电路的器件选型与优化分析
        4.6.2 桥路激励电路仿真分析
    4.7 多通道管理电路设计
        4.7.1 ADC菊花链式数据管理电路
        4.7.2 控制信号集中管理电路设计
    4.8 应变测量系统电源设计
    4.9 本章小结
5.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应变测量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5.2 应变测量系统测试方案
        5.2.1 桥路激励电路的参数测定方案
        5.2.2 自校准、电压测量精度测定方案
        5.2.3 自标定、自平衡、测量精度测定方案
    5.3 应变测量系统测试与分析
        5.3.1 桥路激励电路测试结果整理及分析
        5.3.2 自校准、电压测量精度测试结果整理及分析
        5.3.3 自标定、自平衡、测量精度测试结果整理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无线无源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2.声表面波传感技术
    2.1 声表面波简介
    2.2 压电现象
    2.3 谐振型声表面波传感器
        2.3.1 压电衬底
        2.3.2 叉指换能器
        2.3.3 反射栅
        2.3.4 谐振器温度频率特性
    2.4 声表面波谐振器等效电路
    2.5 本章小结
3.谐振型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
    3.1 概述
    3.2 声表面波器件的仿真和设计
        3.2.1 谐振型声表面波器件设计
        3.2.2 谐振型声表面波器件仿真
    3.3 谐振型声表面波传感器的制造工艺
        3.3.1 基片的预处理
        3.3.2 光刻工艺
        3.3.3 制备叉指电极
    3.4 本章小结
4.无线无源声表面波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方案
    4.2 发射单元设计
        4.2.1 DDS模块
        4.2.2 PLL模块
        4.2.3 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4.2.4 开关设计
    4.3 接收单元设计
        4.3.1 接收链路整体分析
        4.3.2 低噪声放大器
        4.3.3 混频器
        4.3.4 模数转换器
    4.4 频率估计
        4.4.1 确定估计方法
        4.4.2 平滑周期图法
        4.4.3 估计效果
    4.5 TIADC系统误差校正
    4.6 矫正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6.1 时间失配误差估计
        4.6.2 时间失配误差矫正方法
        4.6.3 时间失配误差结果
    4.7 本章小结
5.系统测试及误差分析
    5.1 测量系统各模块功能测试
    5.2 测量系统性能测试
        5.2.1 距离测试
        5.2.2 温度范围测试
        5.2.3 时间测试
    5.3 温升试验及误差分析
        5.3.1 测温平台搭建
        5.3.2 温升试验
        5.3.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子宫肌电及胎心电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2 子宫肌电和胎心电提取系统设计方案
    2.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3 系统设计方案
    2.4 系统原理分析
        2.4.1 子宫肌电提取原理分析
        2.4.2 胎儿心电提取原理分析
    2.5 技术要求
    2.6 本章总结
3 子宫肌电和胎心电提取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电极和导联体系的选择
        3.2.2 精密前置放大电路
        3.2.3 滤波电路
        3.2.4 程控放大电路及模数转换器(ADC)
    3.3 单片机控制电路
        3.3.1 微处理器STM32的特点
        3.3.2 单片机最小系统
    3.4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3.5 开关电源电路
    3.6 电路板设计与实物展示
    3.7 本章总结
4 子宫肌电和胎心电提取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平台
    4.2 软件系统整体设计
    4.3 系统子模块软件设计
        4.3.1 STM32 模块
        4.3.2 ADS1298模数转换
        4.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子宫肌电和胎儿心电信号提取算法简介
        4.4.1 基于匹配滤波法提取子宫肌电
        4.4.2 基于匹配滤波提取胎儿心电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5.1.1 输入阻抗
        5.1.2 共模抑制比
        5.1.3 最小分辨率
        5.1.4 输入动态范围
        5.1.5 放大倍数
        5.1.6 最大采样率
        5.1.7 最小带宽
        5.1.8 噪音电平
        5.1.9 增益温度系数
        5.1.10 功耗
    5.2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系统原理图1
系统原理图2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核磁共振探测原理与系统设计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2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接收装置的整体设计
        2.2.1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采集站设计
        2.2.2 上位机软件设计
        2.2.3 无线通信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接收装置硬件设计
    3.1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采集站主控板
        3.1.1 电源模块
        3.1.2 无线同步触发电路模块
        3.1.3 通信模块
    3.2 采集模块
    3.3 微弱信号检测模块
        3.3.1 信号多级放大电路
        3.3.2 线圈配谐电路
        3.3.3 宽带滤波器电路
    3.4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系统内同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软件与通信架构设计
    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1 本地上位机与远端计算节点软件架构设计
        4.1.2 实时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4.2 无线数据通信设计
        4.2.1 无线网络
        4.2.2 通信协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接收装置的测试与实验
    5.1 室内测试
        5.1.1 无线数据通信模拟测试
        5.1.2 微弱信号检测模块测试
        5.1.3 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采集站模拟信号测试
    5.2 野外实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农产品病原体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
        1.1.2 柑橘黄龙病菌及其检测技术
    1.2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1.2.1 快速双温PCR技术
        1.2.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2.3 数字核酸扩增技术
    1.3 核酸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
        1.3.1 核酸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概述
        1.3.2 商业化核酸扩增检测系统
        1.3.3 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1.4.1 快速PCR系统
        1.4.2 便携式实时等温核酸检测系统
        1.4.3 数字LAMP检测系统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快速双温PCR系统及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系统功能
    2.3 系统设计
        2.3.1 系统结构设计
        2.3.2 系统硬件设计
        2.3.3 系统软件设计
    2.4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
        2.4.1 材料和试剂
        2.4.2 仪器设备
        2.4.3 实验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快速双温PCR装置性能评估
        2.5.2 可视化荧光检测装置可行性评估
        2.5.3 快速双温PCR扩增及可视化系统在大肠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重实时荧光便携式等温检测系统研究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检测系统功能
    3.3 检测系统设计
        3.3.1 系统硬件设计
        3.3.2 系统软件设计
        3.3.3 系统外观设计
    3.4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
        3.4.1 材料和试剂
        3.4.2 仪器设备
        3.4.3 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便携式系统性能评估
        3.5.2 柑橘黄龙病Las型实际样品测量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重数字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研究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微流控芯片研发
        4.2.1 双重数字LAMP芯片功能
        4.2.2 双重数字LAMP芯片设计
    4.3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
        4.3.1 材料和试剂
        4.3.2 仪器设备
        4.3.3 芯片制作
        4.3.4 系统评估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数字微流控芯片性能评估
        4.4.2 数字LAMP检测体系的优化
        4.4.3 双重数字LAMP微流控芯片在大肠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1.1 单通道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1.2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2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总体结构设计
        2.2.1 光学系统设计
        2.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3 开发环境的搭建
        2.3.1 FPGA开发环境的搭建
        2.3.2 HDL仿真环境的搭建
    2.4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引言
    3.2 FPGA控制模块
        3.2.1 FPGA技术简介
        3.2.2 FPGA芯片选型
        3.2.3 FPGA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3.3 CCD光电转换模块
        3.3.1 CCD器件的工作原理
        3.3.2 CCD器件的驱动方法
        3.3.3 CCD器件的选型
        3.3.4 CCD驱动电路设计
    3.4 A/D转换模块
        3.4.1 信号调理电路
        3.4.2 A/D转换器的芯片选型
        3.4.3 AD9826 驱动电路设计
    3.5 USB通信模块
        3.5.1 USB接口介绍
        3.5.2 USB外设控制器芯片选型
        3.5.3 USB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6 RS232 通讯模块
    3.7 存储模块
        3.7.1 SRAM
        3.7.2 EEPROM
        3.7.3 Flash
    3.8 电源模块
        3.8.1 系统电源分布
        3.8.2 电压转换电路
    3.9 本章小结
4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CCD与AD采集驱动时序
        4.2.1 CCD控制与AD采集状态
        4.2.2 TCD1304DG驱动时序
        4.2.3 AD9826 时序分析
    4.3 光谱数据存储与读取
        4.3.1 SRAM时序分析
        4.3.2 数据存储与读取状态
    4.4 USB通信控制
        4.4.1 信号的传输与通讯
        4.4.2 CY7C68013A的固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光谱仪样机测试
    5.1 上位机测试软件
    5.2 样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8)多通道超声波流速仪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超声波流速仪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2.1 超声波技术的简介
        2.1.1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2.1.2 超声波的频率
    2.2 超声波时差法
        2.2.1 时差法测量原理
        2.2.2 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分析
        2.2.3 流速计算改进型算法
    2.3 多通道设计原理
    2.4 超声波流速仪的整体设计方案
        2.4.1 课题简要介绍
        2.4.2 超声波流速仪的总体结构框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流速仪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超声波换能器
        3.1.1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型
        3.1.2 超声波换能器的安装
    3.2 电源电路设计
        3.2.1 5V电源设计
        3.2.2 3.3V电源设计
    3.3 单片机电路设计
    3.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5 发射电路设计
        3.5.1 发射波形的生成
        3.5.2 模拟开关电路设计
        3.5.3 推挽驱动电路设计
    3.6 接收电路设计
        3.6.1 选频放大电路设计
        3.6.2 信号强弱指示器
        3.6.3 比较器电路设计
        3.6.4 高精度计时芯片电路设计
    3.7 抗干扰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流速仪的软件程序设计
    4.1 基于单片机的软件设计
        4.1.1 数据通信程序
        4.1.2 通道选择设计
        4.1.3 信号发射设计
    4.2 基于高精度计时芯片的软件设计
        4.2.1 寄存器读写设计
        4.2.2 计时芯片通信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实验与分析
    5.1 样机的制作
    5.2 静水实验
        5.2.1 静水测试
        5.2.2 静水实验数据分析
    5.3 户外实验
        5.3.1 户外测试
        5.3.2 户外实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9)基于柔性石墨烯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穿戴医疗设备现状
        1.2.2 脑电采集设备现状
        1.2.3 心电采集设备现状
        1.2.4 医用电极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石墨烯柔性电极的制备及特性
    2.1 石墨烯电极的不同形态
    2.2 石墨烯电极的制备
    2.3 石墨烯电极的相关实验
        2.3.1 石墨烯电极采集脑电信号
        2.3.2 石墨烯电极采集心电信号
        2.3.3 石墨烯电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便携式脑电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脑电信号的特征
        3.1.1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3.1.2 脑电信号的特点
    3.2 系统整体设计框架
    3.3 系统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3.3.1 ADS1299 电路设计
        3.3.2 前端防护及预处理电路设计
    3.4 单片机极其外围电路
    3.5 电源管理电路
        3.5.1 充电电路
        3.5.2 供电电路
    3.6 数据存储电路
    3.7 蓝牙模块电路
    3.8 WIFI无线通信电路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便携式心电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4.1 心电信号测量原理
        4.1.1 心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4.1.2 心电信号的特点
    4.2 系统总体框架
    4.3 ADS1293 模拟前端采集电路
    4.4 主控蓝牙SOC设计
        4.4.1 CC2541 介绍
        4.4.2 CC2541 天线设计
        4.4.3 CC2541 外围电路设计
        4.4.4 蓝牙工作模式
    4.5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5.1 充电管理电路设计
        4.5.2 电源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采集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5.1.1 脑电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5.1.2 心电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5.1.3 采集系统数据协议定义
    5.2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5.2.1 常见的干扰和产生原因
        5.2.2 工频干扰去除
        5.2.3 基线漂移修正
    5.3 系统测试及实现
        5.3.1 无线传输测试
        5.3.2 脑电采集系统实现
        5.3.3 心电采集系统实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导电胶夹具的射频器件测试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频MEMS器件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导电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射频MEMS器件多通道测试原理及微波网络理论
    2.1 微波S参数测量
        2.1.1 S参数定义及物理意义
        2.1.2 S_(11)和S_(21)
    2.2 导电胶技术测试原理
    2.3 多端口S参数测试原理
        2.3.1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原理
        2.3.2 矢量网络分析仪多端口S参数测量原理
    2.4 TDR阻抗测量原理与仿真验证
        2.4.1 信号的反射
        2.4.2 TDR阻抗测量原理
        2.4.3 TDR原理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射频 MEMS 器件测试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述及总体方案设计
        3.1.1 射频MEMS器件测试系统概述
        3.1.2 射频MEMS测试器件选型
    3.2 夹具模块设计
        3.2.1 导电胶夹具设计
        3.2.2 导电膜仿真
    3.3 射频MEMS器件测试板设计
        3.3.1 共面波导(CPWG)模型特性
        3.3.2 HFSS对 SMA的仿真
        3.3.3 射频MEMS器件测试板验证
    3.4 测试系统硬件控制电路设计
        3.4.1 供电电源电路
        3.4.2 FPGA时钟电路
        3.4.3 FPGA下载配置电路
        3.4.4 光耦转换电路
        3.4.5 USB2.0 数据传输电路
    3.5 多通道扩展模块
        3.5.1 扩展模块器件选型
        3.5.2 扩展阵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射频MEMS器件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模块设计
        4.1.1 LabVIEW显示界面程序设计
        4.1.2 基于LabVIEW的 USB通讯程序设计
    4.2 本章小结
5 测试系统平台搭建与测试分析
    5.1 测试系统搭建
    5.2 射频MEMS器件微波性能的测试
        5.2.1 单刀四掷开关S参数测试
        5.2.2 单刀八掷开关S参数测试
    5.3 TDR阻抗测试
    5.4 ADS对射频电路的链路等效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单片机多通道信号源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 马会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高精度多通道应变测量系统研究[D]. 董力纲. 中北大学, 2021(09)
  • [3]无线无源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D]. 甘宇. 中北大学, 2021(09)
  • [4]子宫肌电及胎心电信息提取研究[D]. 许海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无线多通道核磁共振探测仪接收装置设计与实现[D]. 罗凯. 吉林大学, 2021(01)
  • [6]农产品病原体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研究[D]. 吴翠. 浙江大学, 2021(01)
  • [7]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D]. 时莉. 烟台大学, 2021(11)
  • [8]多通道超声波流速仪的设计与研究[D]. 梁思达.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9]基于柔性石墨烯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D]. 祝伟仝. 河北大学, 2021(09)
  • [10]基于导电胶夹具的射频器件测试系统技术研究[D]. 张翀. 中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单片机多路信号源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