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

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

一、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1](2021)在《基于Redis实现关系型数据库内存化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RDB)因其稳定可靠和操作统一规范等优点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数据最主要的存储介质。而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这些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对关系型数据库的存储和计算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频繁读写的高并发场景下关系型数据库会出现因I/O瓶颈导致访问效率低和高异常率等问题。通过高效的内存访问技术降低与磁盘的交互频率来提升数据库系统实时响应能力是解决关系型磁盘数据库I/O读写瓶颈的有效方案。目前虽然业界推出了关系型内存数据库和内存引擎方案,但存在系统繁重、配置复杂、商业使用限制等问题。随着No SQL的发展,在数据库层面使用缓存技术实现读写分离,减少文件系统I/O次数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提升数据库系统实时响应能力的方案,但会存在数据一致性、缓存穿透和缓存雪崩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数据存储和数据访问角度研究开源技术,在缓存式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轻量级全量式(含数据、关系和约束)内存化方案。该方案对数据转换、数据操作和数据备份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Redis的读写优势对关系型数据库(以My SQL为例)进行内存化。并使用Spring Cloud技术搭建了全量式内存化微服务平台,并将内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工程。首先,本文分析了My SQL和Redis的存储模型,构建出三种不同的存储转换模式(ORB-KVM、ARB-KVM和PCB-KVCM)实现关系模型到键值模型的转换,存储转换模式中包括对数据、关系和约束的转换,并结合数据分页、多线程和Redis批量命令技术实现数据库快速批量迁移。其次,本文针对内存化到Redis中的数据设计了标准SQL访问中间件,利用Java Stream流技术和Redis的数据结构特性对Redis原生接口进行扩展与封装。同时实现了基于数据日志文件将Redis中的数据备份到My SQL。最后,对比分析三种存储转换模式在数据库迁移过程中的迁移时间和内存占用,将全量式内存化方案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将全量式内存化方案与缓存式方案和My SQL存储方案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全量式内存化方案响应时间是缓存式方案的1/4-1/2,是My SQL存储方案的1/7-1/3,同时异常率最低且吞吐量最高。

安晨亮[2](2021)在《基于视觉的无人机系统环境建模与自主着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人机的位置、姿态以及速度等状态信息一般通过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及机载传感器获得,然而在很多场景中无法获取GPS信号,设计仅利用机载传感器进行位姿估计的方法则可以极大提高无人机的自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此外,单目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虽然能实时求得相机的位姿估计,但是不能得到场景的深度信息,因此无法直接为无人机提供状态信息。最后,无人机在着陆过程中,如果没有可靠的自主着陆方法,就有可能导致着陆失败甚至坠机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基于视觉的无人机系统环境建模与自主着陆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1)基于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的无人机视觉平台自主搭建。首先是硬件平台搭建,包括无人机平台、机载计算机、视觉相机以及图像传输系统等各部分之间的搭建过程和通信方式,为控制方案的施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然后是软件平台搭建,通过设计位姿估计、运动规划、轨迹跟踪以及自主着陆等算法实现对无人机地精准控制;最后,通过在仿真平台运行无人机示范例程验证无人机视觉平台的成功搭建。(2)具有深度恢复能力的无人机单目SLAM可扩展框架设计。该方法仅使用单目相机传感器,为无人机设计了具有深度恢复功能的SLAM可扩展框架。首先,基于ORB_SLAM2算法,获得带有比例尺度的无人机位姿信息,并且利用April Tag2算法进行融合操作以恢复场景深度信息。另外,基于单目传感器,设计了位姿转换模块和位姿发布模块用于为无人机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状态信息。最后,设计了无人机外环几何跟踪控制器,通过计算期望的推力和姿态角来完成轨迹规划模块生成的飞行任务,并进行模拟仿真以及实际实验验证了所提框架的有效性。(3)高精度无人机自主着陆系统设计。本方法基于单目相机传感器为无人机设计了高精度的自主着陆系统。首先,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利用VINS-Mono算法提供实时状态估计信息,在检测到着陆标签后通过April Tag2算法对无人机位姿估计信息进行优化。然后通过运动规划算法产生着陆轨迹,并利用优化后的运动控制器驱动无人机精准地着陆到固定目标平台。另外,为进一步扩展此方案的应用场景,设计了在移动目标平台的着陆算法。最后通过固定着陆目标实验和移动着陆目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裴文钰[3](2020)在《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软件无线电系统与传统无线电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配置性,可通过加载软件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需求。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是一种实现了软件无线电思想的结构,提高了波形的移植性、兼容性和可伸缩性,使波形开发的成本大大降低。当前已有非常成熟的基于SCA2.2.2规范的标准框架,然而由于SCA2.2.2有相对严格的接口规范,基于SCA2.2.2规范设计的框架在非分布式的平台设备上运行会有资源消耗过大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小型多协议终端设备的有限资源特点,引入SCA4.1规范的思想设计了一套轻量级的SCA核心框架。轻量级核心框架引入了 SCA4.1规范中接口重组和选择性继承的思想,并且根据核心框架接口的可裁剪性,对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精简,提炼出轻量级平台所必须的功能模块,并根据这些功能模块设计了相应的管理部署流程,最后将设计好的核心框架进行实现并在测试平台上进行功能验证,完成预期的功能需求。同时本文设计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多协议终端应用背景的软件架构方案,结合了轻量级SCA核心框架和优化COBRA中间件。ACE/TAO中间件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COBRA开源实现,本文在研究CORBA中间件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广泛使用的TAO中间件进行了性能分析,并提出了对于TAO中间件的优化策略。最后本文设计了相应的测试应用组件验证了基于轻量级SCA核心框架和优化中间件的平台的基本功能,确认了软件架构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王阳睿[4](2019)在《基于视频指纹的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中视频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例如综艺、短视频、新闻等,视频资源的数量正在飞速增多。大量的视频资源涌入数据库,其中充斥着大量的重复数据,一些用户为了赚取点击量和相关排名,将他人的原创作品进行重复上传。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利益,同时也影响用户在浏览信息时的体验。很多研究机构与公司在视频去重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如对视频处理的哈希技术和二进制水印技术等等。然而这些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数据的二进制特性而与视频内容无关,因此效果不甚理想。我们提出一种基于视频指纹的相似视频检索系统,在系统中使用“视频指纹”技术,所谓指纹技术是指对视频进行处理,得到与内容相关的特征数据。将新特征数据与旧特征数据进行匹配比对便可以确认相似视频。论文从系统的需求出发,以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宏观设计与具体实现为切入点,分析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性需求与性能要求,指出了系统的主要性能瓶颈与技术难点,并针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架构优化。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介绍了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业务兼容标准、各子系统的程序处理流程、模块间的调用关系等等,为接下来的具体实现提供方法指导与理论参考。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对外代理系统、特征提取系统,特征存储系统、特征索引建立系统。对外代理系统是对外提供服务的唯一接口,负责接收与响应请求以及调用其他模块。特征提取系统负责对视频进行指纹特征提取,使用相关算法对视频内容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特征向量。特征存储系统由实时库与全量库构成,实时库只存储近期产生的新视频特征,全量库以索引文件的形式储着全部历史视频特征数据,该模块也提供特征匹配检索功能。特征索引建立系统作用于实时库与全量库之间,它将轻量的多维特征数据转化为重量级的索引文件,以提高全量库的搜索效率。经过功能与性能测试,相似视频检索系统能够在数据库中检索出高度重复的视频,实现了对相似视频的有效去重。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方案满足了预设的功能需求,并且与其他业务能够兼容。在性能方面,系统处理小视频平时长在40s以内,单帧图像处理时长在400ms以内,系统整体并发度为单机6次请求/秒。以上效果满足业务需求,系统上线后正在稳定运行。

黄碧翼,陈泽茂,廖巍,朱婷婷[5](2013)在《基于CORBA组件的无线中间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无线网络中日益复杂的分布式计算环境,设计了一种基于CORBA组件的无线中间件。该方案利用移动IOR、GIOP隧道协议和并发访问控制模块等核心技术,解决了异构网络协议转换与封装、无线终端移动透明性和并发控制问题,增强了无线终端节点多任务处理能力,提高了无线网络通信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苏宪华,徐迪,熊再豹[6](2011)在《基于CORBA技术的特高压智能变电站通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IEC61850规定智能电子装置(IED)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通信。在现有方式下,IED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模式的实现大多采用客户端与服务器直接相连的两层体系结构。本文针对此实现方式的不足,根据CORBA组件的基本原理,通过CORBA提供的ORB机制建立了三层体系结构的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模式。在全面遵循IEC61850的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结合目前特高压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契机,提出了通过构建基于CORBA-MMS的通讯结构体系来实现IEC61850通信的方法,实现特特高压智能变电站的智能通信。

钟加勇,罗建,熊再豹[7](2010)在《基于组件技术的IEC61850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IEC61850规定智能电子装置(IED)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通信。在现有方式下,IED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模式的实现大多采用客户端与服务器直接相连的两层体系结构。本文针对此实现方式的不足,根据CORBA组件的基本原理,通过CORBA提供的ORB机制建立了三层体系结构的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模式。在全面遵循IEC61850的体系结构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构建基于CORBA-MMS的通讯结构体系来实现IEC61850通信的方法,并给出通信接口的详细设计方法。

盛秀杰[8](2010)在《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经过数十年的高强度的勘探与开发,含油气盆地已进入勘探与开发的高成熟阶段,对油田的投入与产出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统筹兼顾、多学科、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最快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是获取地下更准确认知、最大化提高采收率的最终有效途径。同时,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们需要突破常规研究思维,在深入对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在跨学科的新技术引入、不同学科团队合作的有效性方面做大胆突破。多年来,围绕有利勘探目标圈定,精细油藏描述等研究课题,油气E&P领域已经在石油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测井解释、钻井工程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包括相对成熟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但,目前油气E&P领域的综合研究在团队运作和技术手段上还相对落后。如,项目资料仍过多停留在纸介质层面,常见的有课题报告、离散的图件、和诸如数据表格等简单的计算机文件。项目研究则借助于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软件来进行,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当下勘探与开发的高水准要求,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通用数据处理和图形软件均有各自的原始数据格式和并非面向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数据处理功能,原始数据的准备一般只能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导致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繁重且容易出错。研究成果和原始数据之间缺乏迅速高效的互动反馈及追踪机制,在研究成果中补充考虑新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极为困难;多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难以有效的集成化管理,研究人员往往无法保证在应用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进而影响最终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以本文所在课题为例,本文所在的“鄂北杭锦旗地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课题对上述问题已经有“很好”的反映,也是目前典型主流研究团队的运作模式。本课题涉及到多门学科的最新研究,以便于该工区新的有利勘探目标的圈定。不管是地化方面的研究(各种地表异常圈定)、构造方面的研究(等时构造层位的建立)、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波阻抗的反演计算)等,课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基本上各自独立进行,项目关注的是最终研究结果及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主观判断与综合分析。显然,尽管上述学科最后分别提供了以不同的图件形式表达的研究结果,但无法实现多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统一量化表达,进而更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对比和分析,同时多学科间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协同互动研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在油气E&P领域与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等其它领域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最终落脚在信息科学、空间数据管理等最新技术发展在油气E&P领域中的应用,希望一方面把跨领域的最新研究思维和技术成果引领到当下油气E&P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以“适当的形式”能够量化、串接、组织起当下多学科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效果。目前,“适当的形式”就是本文提出的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本文在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体系架构设计及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及有意义的尝试:①在最快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方面,需要释放油气E&P领域专家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在被羁绊于本学科典型应用软件开发,在能够集成既有不同研究成果(也就是典型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更多推动本学科新算法、新技术的研究;②在推进不同学科间的有效研究流程方面,需要“映射”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定义研究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及上下文约束,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流程具有高度的可组合性及可匹配性;③在不同学科间的基本沟通方面,需要“抽象”油气E&P领域的数据、信息以及研究结果(知识的表现),一方面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具有一致的沟通与信息表达基础,同时通过对以往、现今及未来的海量领域数据的建模、存储及基于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等方面有新的突破;④有了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代表”(基于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专业应用软件实现),符合不同学科的一致性“语言”定义(领域统一数据模型)以及不同学科的一致性研究“过程”定义(系列领域服务的接口表达),接下来需要搭建不同学科的实时沟通平台,形成真正有效的面向油气E&P领域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因此,围绕上述要点,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理顺了当下信息科学技术最新的软件开发理念(软件重用)及基础软件实现(通用基础中间件),强调了系列软件重用的成果(面向对象封装、不同层次的设计模式、框架等)在形成弹性软件体系结构,快速、健壮软件实现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以系列设计模式为代表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可以被直接应用到油气E&P领域数据模型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建模手段。等同系列操作系统和系列商业数据库,面向分布式异构环境软件开发的基础中间件作为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其必将在油气E&P领域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通过深度参与油气E&P领域的典型横向课题,识别、定义领域基础中间件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覆盖的范畴及需求,顺承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封装与设计理念,国内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面向油气E&P领域的基础中间件定义及特点。定位多学科的有效协作,在数据集成、应用软件集成、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及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四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阐述及关键点说明。(3)在数据集成方面,除了强调信息科学技术在软件重用方面的新思维引入到统一领域对象的建模中,给出全新的领域对象间的关系定义外,强调了统一领域数据模型建模中的其它若干关键技术点。如,基于数据、信息、知识驱动的领域实体对象的归类技术,通过“活动”的概念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不同学科的实际研究过程及信息传递。基于海量数据管理的角度,面向油气E&P领域比较系统完整地引入空间数据对象概念,其与领域实体对象、空间索引机制等一起为领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最新的技术途径。最后,面向软件开发层面,基于模板技术等给出了部分领域对象的工具箱代码实现,展示了最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践成果。(4)在应用软件集成方面,特别强调了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概念。其一方面定位于有助于不同学科专业软件的快速开发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相关领域服务的代理类,使系列油气E&P领域的专业软件达到企业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软件集成效果。(5)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方面,更多强调了直接受益于当下满足CORBA规范的最新基础中间件的开源软件。一方面展示了基于CORBA规范的典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另一方面在异步消息传递、请求与处理的并发处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细节的实现思路。(6)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概念奠定了面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基本分层体系架构。命名服务、负载服务为代表的跨领域共性服务与基于地震属性的含油气检测为代表的领域服务即插即用于同一软总线,通过面向分布式环境的不同事件驱动等机制,与数据访问服务一起构建了支撑当下最新多学科研究深层次合作的技术方案。(7)以地震属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为切入点,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理念及部分基础实现,在纵向上(相对单一的领域“智能化”服务平台)验证了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进行软件快速开发、软件集成、统一领域数据模型的存储与访问的验证。更为关键的是,结合杭锦旗地区的实际课题需要,给出了基于BIOT理论的含油气检测结果,为该工区的最终有利圈闭评价提供必要的佐证。最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也希望被看作是对传统石油工程研究范围的一个积极突破,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当下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在,在地学的学科分类研究中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其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油气E&P领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交叉研究方向与定义。一方面定位于利用其它领域的最新发展推动油气E&P行业的快速发展,即“资源有限,技术无限”,另一方面也为作为核心产业的油气E&P行业提供更多的民族软件。

孙奎刚[9](2007)在《基于CORBA的分布式服务高可用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计算已成为主流的计算机发展方向之一,软件也逐步由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CORBA作为主流的分布式计算标准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CORBA开发的分布式服务越来越多,服务对象的种类和数目急剧膨胀,服务对象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使用CORBA产品开发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MDMP软硬件规模庞大,在面对海量数据处理时,服务变得异常“脆弱”,故障发生率很高。如何提高MDMP中服务的可用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目前对高可用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针对海量数据处理中间件高可用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当前高可用技术的基础上,针对面向海量数据处理的分布式服务设计了一套多层次的高可用保障机制,从多个角度保障服务的可用性。高可用机制从三个层面来延长各服务的平均正常工作时间,从两个角度来缩短服务的平均修复时间,从而提高分布式服务的可用性。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本文通过使用CORBA策略使服务程序更健壮、更高效,通过日志告警技术来报告服务运行中的深层故障;从服务部署的角度,本文通过在最小服务支撑集的基础上增加冗余服务的方式来提高服务的容错能力;在服务桥接层采用冗余服务组技术来提高对象引用管理服务的容错能力,避免单点失效。针对服务实例多,手工维护困难的特点,本文对服务层设计并改进了自动维护技术,能够对服务进行快捷、高效的不间断维护,对于维护失败的服务也能以日志的形式记录异常信息;本文改进了现有的日志告警技术,为其引入多线机制,使得处理日志的能力大大加强,增加了离线日志检测和转移线程,消除了日志文件的堆积占用大量磁盘空间的问题。以上高可用保障机制已应用于实际系统MDMP,通过测试和实际上线运行,本文设计并实现的多层次高可用机制在保障服务的可用性方面效果明显,在改善服务的性能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李卓,吴玲达,魏迎梅[10](2007)在《分布式PACS中ORB自适应并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CORBA的ORB单个并发模式不能适用于分布式PACS中的复杂应用环境。本文基于对ORB多种并发模式的研究,并结合对PACS应用服务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分布式PACS的ORB自适应并发策略。该并发策略能够在运行时自适应地选择单线程或多线程的并发模式,基于主动对象构造的协议处理器可以简化多线程并发对象的同步访问机制,满足了分布式PACS大吞吐量、低响应时间的QoS需求。

二、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dis实现关系型数据库内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系型数据库内存化发展现状
        1.2.2 数据库存储模型转换研究
        1.2.3 NoSQL内存数据库数据查询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概念和关联技术
    2.1 关系型数据库
        2.1.1 关系数据模型
        2.1.2 MySQL概述
    2.2 Redis概述
        2.2.1 Redis数据结构
        2.2.2 Redis持久化
    2.3 五种主流数据库存储模型
        2.3.1 关系行式存储模型
        2.3.2 键值模型
        2.3.3 列式存储模型
        2.3.4 其他模型
    2.4 异步响应式技术
        2.4.1 Spring WebFlux
        2.4.2 异步响应式R2DBC
    2.5 微服务架构
    2.6 本章小结
3 内存化方案架构设计
    3.1 全量式内存化方案设计
    3.2 全量式内存化分层模型设计
    3.3 全量式内存化微服务架构
    3.4 本章小结
4 全量式内存化方案算法设计与研究
    4.1 Redis数据结构选型
    4.2 数据初始化算法研究
        4.2.1 数据库迁移设计
        4.2.2 ORB-KVM模式
        4.2.3 ARB-KVM模式
        4.2.4 PCB-KVCM模式
        4.2.5 迁移控制组件
    4.3 Redis标准访问设计
        4.3.1 SQL操作中间件架构设计
        4.3.2 SQL解析组件
        4.3.3 操作预检查组件
        4.3.4 SQL适配组件
    4.4 Redis数据备份设计
        4.4.1 数据备份架构设计
        4.4.2 Redis RDB文件解析组件
        4.4.3 JSON数据SQL化组件
        4.4.4 批量SQL定时任务组件
    4.5 本章小结
5 全量式内存化算法及微服务平台实现
    5.1 微服务统一服务发现和注册
    5.2 网关安全访问控制设计与实现
    5.3 分布式Session共享实现
    5.4 全量式内存化微服务平台实现
    5.5 数据初始化服务
        5.5.1 ORB-KVM模式
        5.5.2 ARB-KVM模式
        5.5.3 PCB-KVCM模式
        5.5.4 迁移控制组件
    5.6 Redis标准SQL访问服务
    5.7 Redis数据备份服务
    5.8 本章小结
6 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存储转换模式对比与分析
        6.1.1 测试环境
        6.1.2 结果与分析
    6.2 全量式内存化方案应用实践
        6.2.1 线考模块功能概述
        6.2.2 在线考试实现
    6.3 全量式内存化方案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6.3.1 测试环境
        6.3.2 测试工具
        6.3.3 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相关工程开发与实践

(2)基于视觉的无人机系统环境建模与自主着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位姿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1.2.1 主流状态估计算法研究现状
        1.2.2 状态估计方法在无人机上的应用现状
    1.3 运动规划和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1 无人机运动规划研究现状
        1.3.2 无人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ROS的无人机视觉平台搭建
    2.1 引言
    2.2 硬件平台
        2.2.1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
        2.2.2 无人机平台和机载计算机
        2.2.3 图像传输系统和相机传感器
    2.3 软件平台
        2.3.1 软件开发平台整体架构
        2.3.2 基于ROS的算法平台搭建
        2.3.3 无人机软件控制平台搭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深度恢复能力的无人机单目SLAM可扩展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框架概述与控制方案
        3.2.1 框架概述
        3.2.2 控制方案
    3.3 自主式单目无人机系统
        3.3.1 深度求解模块
        3.3.2 状态估计模块和轨迹规划模块
        3.3.3 控制器模块和硬件接口模块
    3.4 仿真及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精度无人机自主着陆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着陆方法概述
    4.3 无人机移动目标自主着陆系统
        4.3.1 坐标系描述
        4.3.2 优化状态估计算法
        4.3.3 着陆目标检测和着陆轨迹规划
        4.3.4 控制量生成和着陆算法架构
    4.4 实验结果
        4.4.1 固定着陆目标实验
        4.4.2 移动着陆目标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SCA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2.1 软件通信体系架构简介
        2.1.1 总线层
        2.1.2 网络和串行接口服务层
        2.1.3 POSIX操作系统接口层
        2.1.4 中间件数据传输层
        2.1.5 核心框架层
        2.1.6 应用层
    2.2 COBRA在SCA中的应用
        2.2.1 COBRA通信机制
        2.2.2 ORB
        2.2.3 可移植的对象适配器POA
        2.2.4 接口定义语言(IDL)
        2.2.5 对象引用
        2.2.6 命名服务
        2.2.7 事件服务
        2.2.8 GIOP协议
    2.3 域描述文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A框架的轻量级设计
    3.1 轻量级框架设计原理
        3.1.1 框架接口组成
        3.1.2 接口选择性继承设计
        3.1.3 域描述文件解析优化
        3.1.4 静态部署
        3.1.5 功能需求划分
    3.2 轻量级框架的设计
        3.2.1 域管理模块设计
        3.2.2 波形管理模块设计
        3.2.3 文件管理模块设计
        3.2.4 域描述文件解析模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量级CORBA中间件的设计
    4.1 TAO性能分析
        4.1.1 数据分布服务DDS
        4.1.2 TAO传输模型
        4.1.3 TAO时间性能分析
        4.1.4 TAO空间性能分析
    4.2 轻量级TAO设计
        4.2.1 协议层消息结构优化设计
        4.2.2 消息发送模块优化设计
    4.3 基于TAO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多协议终端应用背景
        5.1.1 多协议终端简介
        5.1.2 系统架构设计
    5.2 嵌入式环境下系统功能验证
        5.2.1 平台搭建
        5.2.2 轻量级核心框架功能和性能测试
        5.2.3 轻量级中间件性能测试
    5.3 应用波形的开发与验证
        5.3.1 波形组件功能模块划分
        5.3.2 组件设计实现
        5.3.3 MSK波形验证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内容及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视频指纹的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2.2 功能性需求
    2.3 非功能性需求
    2.4 关键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设计
    3.1 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子系统间的交互设计
    3.3 对外代理系统的设计
    3.4 特征提取系统的设计
    3.5 特征索引建立系统设计
    3.6 特征索引存储系统设计
        3.6.1 实时库系统
        3.6.2 全量库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具体实现
    4.1 对外代理系统的实现
    4.2 特征提取系统的实现
    4.3 特征索引构建系统的实现
    4.4 特征索引存储系统的实现
        4.4.1 实时库系统的实现
        4.4.2 全量库系统的实现
        4.4.3 检索逻辑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测试与运行
    5.1 测试方案与环境
    5.2 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5.4 运行状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CORBA组件的无线中间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CORBA中间件相关概念
3 W-CORBA组件的结构
    3.1 W-CORBA组件的总体结构
        1)终端域
        2)访问域
        3)宿主域
    3.2 W-CORBA组件的工作流程
        1)服务请求阶段
        2)资源请求阶段
4 W-CORBA组件的主要模块
    4.1 移动IOR
    4.2 GIOP隧道
    4.3 并发控制模块
5 结语

(6)基于CORBA技术的特高压智能变电站通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三层体系结构的IEC61850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型
3 ORB并发模型设计
4 基于CORBA-MMS体系结构的IEC61850实现
    4.1 基于CORBA-MMS的IEC61850体系结构
    4.2 基于CORBA-MMS体系结构的IEC61850通信接口设计
        (3) 服务的转换
5 结论

(7)基于组件技术的IEC61850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三层体系结构的IEC61850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型
3 ORB并发模型设计
4 基于CORBA-MMS体系结构的IEC61850实现
    4.1 基于CORBA-MMS的IEC61850体系结构
    4.2 基于CORBA-MMS体系结构的IEC61850通信接口设计
5 结论

(8)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1.3 相关术语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面向重用和扩展的软件开发方法
        1.2.2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分类、应用及趋势
        1.2.3 信息科学技术在油气E&P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2.4 设计和开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必要性
    1.3 研究范畴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路线
    1.4 本文贡献
        1.4.1 主要成果
        1.4.2 主要创新
        1.4.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设计与相关实现
    2.1 需求定义
        2.1.1 面向分布式环境下的开发
        2.1.2 面向工作流模式的协作开发
        2.1.3 面向不同协作层级的开发
        2.1.4 面向空间数据管理的开发
        2.1.5 面向高性能并发计算的开发
    2.2 定义与特点
        2.2.1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2.2.2 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2.2.3 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特点
    2.3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分层体系的设计
    2.4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关键实现
        2.4.1 CORBA规范及关键点
        2.4.2 基于CORBA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
        2.4.3 通用服务的实现
        2.4.4 消息通信的实现
        2.4.5 并发控制的实现
第三章 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设计与实现
    3.1 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
        3.1.1 领域服务的代理访问
        3.1.2 工具箱(类库)的直接调用
        3.1.3 MVC的事件驱动
        3.1.4 "扩展点"的接口反转
        3.1.5 KID模型
    3.2 应用软件框架的设计
        3.2.1 接口反转
        3.2.2 MVC框架
        3.2.3 KID模型
    3.3 应用软件框架的实现
        3.3.1 框架的实例化机制
        3.3.2 框架的事件驱动
        3.3.3 框架的界面定制
        3.3.4 框架的数据访问(Mapper模式)
第四章 领域实体模型的设计与持久化
    4.1 POSC的数据模型
        4.1.1 逻辑数据模型定义
        4.1.2 建模关键点
        4.1.3 类图定义
        4.1.4 模型投影
    4.2 PetroCOVERY的数据模型
        4.2.1 面向KID模型的建模
        4.2.2 面向设计模式的建模
        4.2.3 面向空间数据组织的建模
        4.2.4 面向类库开发的建模
    4.3 领域实体的持久化
        4.3.1 模型映射
        4.3.2 骨架表的设计
        4.3.3 持久化的典型设计
第五章 空间数据模型的定义与持久化
    5.1 空间数据模型的规范
        5.1.1 空间数据模型衍变
        5.1.2 OpenGIS的简单对象规范
    5.2 PetroCOVERY的空间数据模型
        5.2.1 空间对象建模
        5.2.2 空间对象的拓扑定义
        5.2.3 空间对象组织的元数据定义
        5.2.4 空间对象的空间索引
    5.3 空间数据存储
        5.3.1 空间属性的存储
        5.3.2 空间属性的索引
        5.3.3 空间属性的版本管理
第六章 基于PetroCOVERY的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6.1 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6.1.1 发展历程
        6.1.2 地震属性技术的分类
        6.1.3 基于Biot理论的地震属性技术
    6.2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6.2.1 系统流程
        6.2.2 领域计算对象的关键实现(服务器端)
        6.2.3 含油气检测框架的实现(客户端)
    6.3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应用
        6.3.1 项目背景
        6.3.2 多学科协作
        6.3.3 含油气检测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CORBA的分布式服务高可用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贡献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系统可用性
        2.1.1 串行系统可用性
        2.1.2 并行系统可用性
        2.1.3 串-并行系统可用性
    2.2 CORBA相关技术
        2.2.1 截获器技术
        2.2.2 CORBA策略
    2.3 SSH协议
        2.3.1 SSH协议简介
        2.3.2 SSH协议的结构
        2.3.3 SSH协议的应用
第三章 分布式服务高可用设计
    3.1 分布式服务体系结构
        3.1.1 分布式服务体系结构
        3.1.2 分布式服务高可用体系结构
    3.2 延长MTTF的设计
        3.2.1 应用程序设计
        3.2.2 部署方案设计
        3.2.3 服务桥接层设计
    3.3 缩短MTTR的设计
        3.3.1 自动维护设计
        3.3.2 日志告警设计
第四章 分布式服务高可用实现
    4.1 海量数据管理平台MDMP
        4.1.1 MDMP体系结构
        4.1.2 管理数据库实现
    4.2 延长MTTF的实现
        4.2.1 应用程序层高可用实现
        4.2.2 部署层高可用实现
        4.2.3 服务桥接层高可用实现
    4.3 缩短MTTR的实现
        4.3.1 自动维护实现
        4.3.2 日志告警实现
    4.4 监控界面实现
        4.4.1 服务监测实现
        4.4.2 服务器监测实现
        4.4.3 数据库监测实现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服务监测对服务性能的影响
    5.3 对象引用管理服务容错测试
    5.4 自动维护测试
    5.5 日志告警测试
    5.6 总体测试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10)分布式PACS中ORB自适应并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ORB多种并发模式
    (1) 反应式单线程 (Single-Threaded Reactive) 。
    (2) Thread-per-Request。
    (3) Thread-per-Connection。
    (4) 线程池 (Thread Pool) 。
3 自适应并发策略研究
    3.1 分布式PACS应用服务分析
    3.2 基于主动对象的协议处理器构造
    3.3 自适应并发策略设计与实现
4 结束语

四、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dis实现关系型数据库内存化研究[D]. 张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视觉的无人机系统环境建模与自主着陆研究[D]. 安晨亮.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SCA的多协议终端软件体系架构的研究与设计[D]. 裴文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4]基于视频指纹的相似视频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阳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基于CORBA组件的无线中间件技术的研究[J]. 黄碧翼,陈泽茂,廖巍,朱婷婷.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3(11)
  • [6]基于CORBA技术的特高压智能变电站通信模式研究[J]. 苏宪华,徐迪,熊再豹. 电力勘测设计, 2011(03)
  • [7]基于组件技术的IEC61850研究与实现[J]. 钟加勇,罗建,熊再豹. 微计算机信息, 2010(24)
  • [8]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D]. 盛秀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9]基于CORBA的分布式服务高可用技术研究与实现[D]. 孙奎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10]分布式PACS中ORB自适应并发策略研究[J]. 李卓,吴玲达,魏迎梅.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7(09)

标签:;  ;  ;  ;  ;  

并发ORB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