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让手机漫游互联网

短信让手机漫游互联网

一、短信让手机遨游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柳青[1](2020)在《艺术游戏说与当代电子游戏的艺术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从艺术学理论的视角研究当代电子游戏,阐释电子游戏在满足人们追求自由的同时还丰富着人类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体验。分别从电子游戏的视听元素、时空构造、自我展示等维度考察电子游戏的审美特性,并结合相关电子游戏案例,将电子游戏置于学理层面,客观、全面地认识电子游戏的艺术特征,促进电子游戏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发展。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电子游戏的艺术性。首先从艺术起源与游戏的角度来看,艺术活动与游戏活动两者都具有无功利性、自由性、合目的性等特征,都是使人心情愉悦的活动;其次从外在形式和操作系统来看,电子游戏通过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这两种有意味的形式还原并且超越了现实世界,人机交互跨越了阶级条件、文化背景、地域限制等现实因素,给玩家提供了一种双向的、沉浸的、平等的游戏体验。在5G、AI、VR等技术下,这种高拟真的画面和高交互的操作带给玩家的体验将是全方位和多感官的;再次从塑造时间与空间的策略来看,电子游戏通过对时间的重构与暂停、空间的解域与再建域两种方式重塑着时空,游戏玩家通过主观意志可以出入于任何时间和空间之中;最后从玩家自我呈现的方式来看,游戏玩家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游戏角色没有具体的、实在的物作为基础,表现为身体的退场,具有持续存在、多重身份、匿名创造等特点,因此电子游戏带给玩家的是一种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审美体验。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电子游戏借助影像、音效的高拟真性和人机操作的高交互性,合理地打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概念,塑造了一个可折叠的虚拟时空,电子游戏具有了强大的叙事功能和情感慰藉功能。游戏玩家在虚拟世界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慰藉,与其他玩家共同开启了一个寓情于景、虚实相生、主客同一的审美世界。

董启宏[2](2018)在《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用户隐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用来打电话沟通的工具,还承担着社交、电子金融和网络购物等任务。因此用户隐私信息泄漏问题一直是网络安全研究中的重要话题。目前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手机操作系统均允许应用程序自由读取动作传感器数据而无需用户许可。而近年的研究表明,通过采集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数据,可以从中推测出用户的输入内容,从而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显着威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智能手机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方向传感器等动作传感器的用户隐私安全问题。针对现有研究基于传感器数据时域特征的PIN码推测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传感器数据频域特征提取算法—改进的MFCC算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时域频域特征相结合的PIN码推测通用框架。该框架通过手机内置动作传感器采集按键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使用改进的MFCC算法提取频域特征,结合时域特征共同对神经网络算法中的多层感知机模型进行训练并推测用户PIN码。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对该框架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的手机内置传感器安全机制,对动作传感器的权限控制机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研究了机器学习中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等各个阶段的理论和算法,并对本文将会使用的几种分类算法做了分析。(2)在传感器数据采集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和NodeJS的跨平台多终端手机传感器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可通过手机浏览器运行采集程序将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服务器存储。为了解决不同平台下传感器采样率不同导致的数据差异,本文使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对传感器数据做平滑滤波预处理得到一致的数据样本。(3)在特征提取方面,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MFCC算法来提取动作传感器数据频域特征。该算法考虑动作传感器信号与语音信号均具有频域能量分布集中、信号特异性强的相似特性,针对动作传感器信号自身特点,去除原MFCC算法中预加重和汉明窗口的处理,推导了动作传感器信号0-4kHz频域范围内Mel弯折公式,提取出动作传感器信号的频域特征。(4)在模型训练方面,本文基于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机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选择ReLU作为激活函数,Adam为优化算法,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5)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时域频域特征相结合的PIN码推测原型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机器学习推测系统、PIN码推测概念验证程序构成。可在Android和iOS平台下采集PIN码输入时的动作传感器数据样本,使用不同超参数对多层感知机模型进行迭代训练得到最佳结果,在XSS模拟攻击环境下实现PIN码推测。本文通过在校园里随机邀请的方式采集了10k个样本进行训练,经测试表明该系统在iOS和Android平台下PIN码4次推测准确率分别达到94.34%和91.28%,优于现有研究4次推测准确率43%-71.6%的结果。(6)针对通过传感器推测PIN码可能导致隐私泄漏的安全风险,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噪声注入的防御措施,通过在传感器数据中加入可编程控制的自适应噪声来抵御基于动作传感器的隐私窃取。经测试表明在引入该防御措施后PIN码识别的准确率降低到19.3%。进一步,本文还从操作系统设计、应用程序开发、用户使用等方面的安全改进进行探讨。

方芳[3](2017)在《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机媒体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深深影响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法和载体。手机媒体在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惑。文章在绪论部分简略论述了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当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首先是简述了手机媒体的概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容、方法、载体及影响因素等内容,然后初步论述了手机媒体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在第三部分,此部分首先介绍了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手机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在第四部分,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手机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威胁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弱化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功能;降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承载力;影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育;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几个方面。第五部分,主要内容为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该部分在基于对手机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行状况的研究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手机媒体大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新突破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可行性、创新性地探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监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形式和传承载体;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力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加快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第六部分,对全文做研究小结,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了展望。

黄梵[4](2015)在《浮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故乡仿佛就是我自己……——题记关键词安国寺:据考证,安国寺初名护国寺,始建于公元657年,之后两度隳颓于乱世(唐武宗灭佛和唐末战乱)。到五代南唐,因李璟倡佛,在旧址上精心重修。苏轼贬居黄州时,对安国寺产生了不懈的兴趣,他利用安国寺重塑了自己受贬的心境。从已写的诗文《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寻春》《安国寺浴》《应梦罗汉》等,可以察觉他写安国寺其实没有止境。他在

姜梦雨[5](2016)在《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提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部移动电话诞生以来,手机的发展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在这三十年中,手机媒介的外形和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笨重的“大哥大”到如今小巧的智能机,手机媒介凭借其快速便携、功能多样、普及率高等特点在各类媒介中异军突起,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德国媒体教育学家迪特·巴克曾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媒体化的日常生活有过这样的描述:“生活的世界就是媒体世界。”借用他的描述稍加改动便是当下日常媒体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的世界就是手机世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社交通信的主要媒介工具。年轻人更是手机媒介的强力拥趸,以“纤轻薄”“多媒体”“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智能手机是时下青年人最喜爱的通讯及上网终端,而处于这一群体中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可接触的媒介种类也比较单一,因而手机媒介成为他们接收信息、联系社会的最主要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备极高的普及率,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不乏积极进步的一面,例如利用手机媒介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社交渠道、便于大学生更加广泛地获取资讯、加速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化等;与此同时,手机媒介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过度依赖手机、高校低头族等新闻比比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过度依赖手机所产生的弊病。大学生是具备创新与活力、知识和技术的年轻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后备力量,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手机作为他们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资源,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意义深远,研究高校大学生群体手机媒介的使用及影响情况,调查这一群体的手机依赖程度,考察他们对于手机媒体的认知情况,有利于获悉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使用现状,深度剖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所产生的影响,从具体问题出发,探讨高校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的策略和方法。论文便是基于这一研究目的,选取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群体作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等方法,获悉大学生群体手机媒介使用现状及影响情况,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全面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以期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警惕性,趋利避害。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同时对论文中涉及到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介绍,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并对学界和业界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一章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调查问卷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呈现数据统计结果,以图表的形式描述大学生群体手机媒介使用现状及影响情况;第二章则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基于第一章所呈现出的调查结果结合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由表及里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总结归纳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的特点以及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产生的正负影响,根据在个案访谈中获取的资料剖析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第三章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策略探讨,则是在前几章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及国内外已有案例,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当代大学生是接受和使用新媒介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手机媒介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锦上添花的同时也生长出隐形而又强壮的枝蔓,将其“禁锢”在方寸屏幕之上,寥寥按键之间。因而研究大学生能否正确使用手机媒介,趋利避害,发挥手机媒介的积极作用便具有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与此同时,由于手机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媒体环境日益复杂,人在媒介技术的包围中沉迷而又挣扎,这一切让这一问题的探讨始终具有发展与进步的空间,只有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才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有效规避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弊端。

赵哲[6](2016)在《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高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更新迭代速度不断的提高,即时通讯、4G网络以及手机在线支付等新技术的发展,让大众的生活更加便捷,使手机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手机的使用也形成了一些极端的现象,例如对手机游戏的过度上瘾、手机社交软件的过度依赖以及手机使用时间的无限制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手机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任。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能够让我们了解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为手机依赖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5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本科院校,随机抽取36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特征,以及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对于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为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呈现手机使用年限长,学习生活环境中用的频率高,夜晚是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手机最频繁的时段,每天使用的时间长,通讯、网络、社交软件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最主要使用的手机功能。2、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整体呈正态分布,得分高于总体评分。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上没有显着差异,在技术性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年级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突显性、冲突性维度上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大二的手机依赖状况较严峻。手机依赖总分在不相同的体育专业上不存在着显着性差异。3、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与恋爱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其与户口常住地之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4、通过对于手机依赖的分析,将手机依赖的总分分为高低分两组,发现不同水平的手机依赖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在自我效能感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5、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着性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之间不存在显着性相关,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6、社会支持总分对于手机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于手机依赖不具有预测作用。

苏景荣[7](2014)在《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和运用,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它有效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情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互动。但由于手机媒体内容缺乏正确价值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还不适应手机媒体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对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办法不多,造成手机媒体利用及其教育上存在“盲点”,加之受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影响,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是影响了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产生挑战,三是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为有效推进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要注重加强手机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占领手机媒体阵地,二是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队伍的要求,三是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新阵地,创新教育活动的途径和载体,四是要着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具备与媒介发展相适应的素养。

郭力维[8](2012)在《基于微博社区的知识交流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自从2006年美国的twitter诞生之后,饭否网、腾讯滔滔、大围脖、Follow5、贫嘴等相继出现在中国网民的视野之中。随着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为中文上网主流人群所关注。微博以其信息公开化、碎片化、参与性和实时性强等特点风靡全球,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微博社区已经是最热门的网络应用。微博整合了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是博客与即时传播信息结合的一种新型互联网传播方式。微博社区多样化的发布方式、快捷而广泛的即时交流,迎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生活背景下求知、交友、情感发泄、娱乐休闲等多种需求。加上写作门槛低,网民参与度强,微博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攀升,微博社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多的移动微博使用者充分显示出微博社区在移动互联网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又鉴于人们对知识需求的不断深入,本文对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进行的研究,可以发掘微博社区用户沟通互动的积极性因素,了解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及方式,对微博社区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构建良好的知识交流与传播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阐述了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综述,介绍了微博社区的由来和勃兴,并从用户分析、产品和服务、盈利模式三方面阐述微博在国外的发展,从媒体传播、商业化探索、SoLoMo战略布局、垂直化发展四方面分析了微博在国内的发展。第三部分通过网站调研对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内容和用户动机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四种方式,即以个体知识发布为核心的互动方式、以微群/话题为核心的互动方式、聊天窗口即时交流方式和其他方式。第五部分对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两种重要平台,即PC平台和手机平台进行研究。第六部分对国内三大微博社区——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的知识交流与传播平台进行分析,加深对本论文研究内容的实例支撑。第七部分通过前文的研究,综合分析并给出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相关建议。

于旻生[9](2012)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是指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因不合理使用媒介而出现的一些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症状。这种依赖扰乱了受众、社会、媒介系统所构建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受众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社会传统文化的消解、新媒介发展畸形等。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和北美传播生态学派理论出发,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首先探讨了新媒介发展的现状和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受众依赖;接着分别从传播过程中的几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等方面分析了新媒介传播生态环境中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然后提出受众新媒介依赖带来的对受众系统、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最后文章从观念、社会、媒介和主体这四个维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干预模式和手段,以图使受众在新媒介依赖时保持理性和冷静,引导受众更好地利用新媒介技术,摆脱对新媒介的过分依赖,积极倡导一种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

董超[10](2011)在《运用手机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手机作为逐步普及的便捷信息传播载体,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表现为传播速度的及时性、交流形式的含蓄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使用主体的交互性,这些特性也使得手机逐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和功能开发,高中生也成为广大手机用户中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资源、加强人际交往、体验现代科技。手机给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阐述了手机传播的特点和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手机对高中生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明确学校、政府、电信运营商、家长、高中生自身等多个手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责任,促进各主体积极参与到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准确把握手机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趋势,从而不断解决高中生使用手机产生的各种负面问题,开创高中生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短信让手机遨游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信让手机遨游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艺术游戏说与当代电子游戏的艺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第一章 “无目的”的审美愉悦:艺术起源之游戏说
    第一节 内在目的与内在手段论
    第二节 和谐融合论
    第三节 虚拟想象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高自由度的“绿洲”:视听与操作同时交互的多维感官体验…
    第一节 虚拟的真实
    第二节 电子游戏中的视听元素特色
    第三节 人机交互带来的沉浸审美
第三章 “可折叠”的时空: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复合时空
    第一节 时间的重构与暂停
    第二节 空间的解域与再建域
    第三节 时间化的空间与空间化的时间
第四章 分身的在场: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交互性审美体验
    第一节 游戏玩家主体性地位的确认与彰显
    第二节 游戏玩家通过身体退场来扩充自我
结论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2)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用户隐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智能终端权限控制
        2.1.1 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2.1.2 Android权限控制
        2.1.3 iOS权限控制
    2.2 传感器权限控制
        2.2.1 传感器简介
        2.2.2 权限控制策略
        2.2.3 安全分析
    2.3 机器学习
        2.3.1 机器学习简介
        2.3.2 机器学习流程
        2.3.3 分类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域频域特征相结合的PIN码推测通用框架
    3.1 整体架构设计
    3.2 基于跨平台Web程序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数据采集
        3.2.2 预处理
    3.3 基于时域频域相结合的特征选择与提取
        3.3.1 时域特征选择和提取
        3.3.2 改进的MFCC算法
        3.3.3 频域特征选择和提取
    3.4 基于多层感知机的分类模型搭建与训练
        3.4.1 多层感知机
        3.4.2 网络训练
        3.4.3 激活函数的选择
        3.4.4 优化算法
        3.4.5 超参数选择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N码推测框架原型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设计
    4.2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4.2.1 系统需求与解决方案
        4.2.2 系统架构与工作流程
        4.2.3 SensorLogger实现
        4.2.4 SensorServer实现
    4.3 PIN码推测概念验证程序
        4.3.1 WebView
        4.3.2 XSS攻击
        4.3.3 程序实现
    4.4 机器学习推测系统
        4.4.1 技术选型
        4.4.2 需求分析
        4.4.3 系统实现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说明
        4.5.2 传感器数据采集
        4.5.3 仅用时域特征下各分类算法比较
        4.5.4 使用改进MFCC提取频域特征
        4.5.5 按键位置对推测准确率的影响
        4.5.6 不同设备环境下准确率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御措施与安全建议
    5.1 威胁模型分析
    5.2 现有防御措施分析
        5.2.1 手机震动噪声
        5.2.2 降低采样率
        5.2.3 减小手机震动
        5.2.4 加强传感器权限控制
    5.3 基于噪声注入的防御措施
        5.3.1 架构设计
        5.3.2 实验分析
    5.4 安全建议
        5.4.1 操作系统设计
        5.4.2 应用开发
        5.4.3 用户使用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手机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2.1 手机媒体概述
    2.2 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3 手机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2.4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情况分析
3.手机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正向影响
    3.1 手机媒体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3.2 手机媒体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3.3 手机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4 手机媒体创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载体
    3.5 手机媒体提升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水平
4.手机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4.1 威胁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4.2 弱化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功能
    4.3 降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承载力
    4.4 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育
    4.5 引发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4.6 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5.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
    5.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监管
    5.2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5.3 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形式和传承载体
    5.4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力度
    5.5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5.6 加快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浮色(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评职称
        报复
        胜利
        查课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尾声
致谢

(5)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以及调查对象的选取
        一、概念界定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与难点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手机媒介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
        三、关于手机媒介素养的研究
第一章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调查问卷结果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一、性别特征
        二、年级分布
        三、专业类别
    第二节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调查
        一、大学生手机媒介基本情况调查
        二、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接触情况调查
        三、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情况调查
        四、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第二章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种类单一,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接触的首要媒介
        二、手机媒介占据碎片化时间同时又将时间碎片化
        三、社交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首要动因
    第二节 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的影响分析
        一、手机媒介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二、手机媒介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的策略探讨
    第一节 社会
        一、立法、行政双剑合璧
        二、运营者加强自律把关
    第二节 学校
        一、变堵为疏,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手机媒介
        二、开设手机媒介素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监测和辅导
        三、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节 家庭
        一、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消除代差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四节 个人
        一、下载手机戒瘾APP,将手机关进“小黑屋”
        二、努力提升手机媒介素养,合理使用手机媒介
        三、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告别“手机宅”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研究
    2.2.关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2.1 手机依赖的概念
        2.2.2 国内关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2.2.3.国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
        2.2.4.手机依赖现象的发展
        2.2.5 手机依赖的测量
    2.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2.3.2 社会支持的测量
        2.3.3 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3.4 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4.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
        2.4.2 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研究
        2.4.3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4.4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5 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研究目的
    3.2.研究假设:
    3.3.调查对象
    3.4.研究工具
    3.5 研究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4.2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特征
    4.3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专业和恋爱状况上的差异检验
        4.3.1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4.3.2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不同年级依赖的差异检验
        4.3.3 不同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检验
        4.3.4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恋爱、户口状况上的差异检验
    4.4 不同水平的手机依赖者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检验
    4.5 不同水平的手机依赖者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检验
    4.6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间的相关研究
        4.6.1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4.6.2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间的相关研究
        4.6.3 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间的相关研究
    4.7 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5.2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分析与讨论
    5.3 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与讨论
    5.4 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与讨论
6 研究的结论
7 建议
8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致谢

(7)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手机媒体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手机媒体内容缺乏正确价值导向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第三节 高校在手机媒体利用及教育上存在“盲点”
第三章 手机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加强手机文化建设
    第二节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第三节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新阵地
    第四节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微博社区的知识交流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 论文研究方法
    1.4 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国内研究状况
        1.4.2 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国外研究状况
2.微博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2.1 微博社区的产生
        2.1.1 微博社区的由来
        2.1.2 微博社区在国外的勃兴
        2.1.3 微博社区在国内的兴起
    2.2 微博社区的发展
        2.2.1 微博社区在国外的发展
        2.2.2 微博社区在国内的发展
3.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内容和用户动机
    3.1 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内容
        3.1.1 日常生活类知识
        3.1.2 娱乐休闲类知识
        3.1.3 新闻资讯类知识
        3.1.4 人文社科类知识
        3.1.5 行业科技类知识
    3.2 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用户动机
        3.2.1 交往动机
        3.2.2 成就动机
        3.2.3 感情动机
        3.2.4 权力动机
        3.2.5 信息动机
4.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4.1 以个体知识发布为核心的互动方式
    4.2 以微群/话题为核心的互动方式
    4.3 聊天窗口即时交流方式
    4.4 其他方式
5.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服务平台
    5.1 PC平台
        5.1.1 PC网页平台
        5.1.2 PC微博客户端平台
    5.2 手机平台
        5.2.1 短信/彩信平台
        5.2.2 手机网页平台
        5.2.3 手机客户端平台
6.几种典型的微博社区的知识交流与传播平台分析
    6.1 新浪微博
        6.1.1 新浪微博的结构
        6.1.2 知识交流与传播方式
        6.1.3 知识交流与传播平台
    6.2 腾讯微博
        6.2.1 腾讯微博的结构
        6.2.2 知识交流与传播方式
        6.2.3 知识交流与传播平台
    6.3 网易微博
        6.3.1 网易微博的结构
        6.3.2 知识交流与传播方式
        6.3.3 知识交流与传播平台
7.有关改进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的建议
    7.1 加强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平台建设
    7.2 完善微博社区知识内容类别的划分与严格参与者的准入
    7.3 从微博用户角度促进微博社区知识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中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逻辑结构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新媒介与受众依赖
    2.1 什么是新媒介
        2.1.1 新媒介的涵义
        2.1.2 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2.1.3 新媒介的传播特征
    2.2 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
        2.2.1 新媒介构建的媒介生态环境
        2.2.2 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
    2.3 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依赖
        2.3.1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2.3.2 受众新媒介依赖的含义
        2.3.3 新媒介下受众依赖的表现
        2.3.4 新媒介下受众依赖的类型
        2.3.5 新媒介下受众依赖的特点
第三章 受众对新媒介依赖的原因
    3.1 新媒介生态环境:社会转型期加剧受众的新媒介依赖
        3.1.1 加剧“群体型”受众的媒介依赖
        3.1.2 加剧“大众型”受众的媒介依赖
        3.1.3 加剧“新群体型”受众的媒介依赖
    3.2 传播主体:新媒介的多重属性强化了受众依赖
        3.2.1. 新媒介的经济属性强化了受众的依赖
        3.2.2 新媒介政治属性助长了受众的依赖
        3.2.3 新媒介社会文化属性加剧了受众的依赖
    3.3 传播内容:新媒介信息迎合受众的多层次需求
        3.3.1 新媒介的信息满足受众的工具性需求
        3.3.2 新媒介的内容“替代性”地满足受众的虚假需求
    3.4 传播媒介:新媒介的传播缺陷助长受众的媒介依赖
        3.4.1 即时性和覆盖面广带来的传播缺陷
        3.4.2 交互性和移动性带来的传播缺陷
        3.4.3 新媒介传受关系改变所带来的问题
    3.5 传播对象:受众传播地位的局限性
        3.5.1 受众对新媒介过度使用的危害缺少认知
        3.5.2 受众媒介使用能力较弱
第四章 受众新媒介依赖的影响
    4.1 社会系统:社会文化被新媒介技术奴役
        4.1.1 新“技术垄断”的诞生
        4.1.2 价值理性让位给技术理性
        4.1.3 消解传统文化,挑战伦理道德
    4.2 受众系统:新媒介对受众造成负面影响
        4.2.1 受众媒介享乐主义的蔓延
        4.2.2 对受众认知能力造成伤害
        4.2.3 对受众造成心理干扰
        4.2.4 对受众的时间造成浪费
        4.2.5 对受众的身体造成危害
    4.3 媒介系统:新媒介出现异化
        4.3.1 新媒介社会公信力日益丧失
        4.3.2 新媒介受到社会政治的强烈控制
        4.3.3 新媒介沦为商家兜售产品或服务的工具
        4.3.4 新媒介权力欲膨胀
第五章 受众新媒介依赖的调适
    5.1 观念调适:树立绿色的传播生态观念
        5.1.1 认识新媒介的双面性
        5.1.2 认识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5.2 社会调适:社会机构实施制度化措施
        5.2.1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5.2.2 国家相关机构采取相关措施
        5.2.3 成立各种非盈利性媒介素养教育机构
    5.3 媒介调适:新媒介加强行业自律
        5.3.1 内容为王,提高媒介的公信力
        5.3.2 疏堵结合,提高服务能力
    5.4 主体调适:重建现代传播生态的受众视角
        5.4.1 提高主体意识,做批判型受众
        5.4.2 掌握防止新媒介对身体危害的知识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和数据统计分析
大学生受“新媒介依赖症”危害程度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运用手机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手机载体和手机传播理论
    (一) 手机载体的含义
    (二) 手机载体的特点
    (三) 手机传播学理论
二、手机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当代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二) 从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看手机对高中生的影响
    (三) 高中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四) 手机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五) 手机给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开展高中生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分析
    (一) 开展高中生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二) 开展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四、开展高中生手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体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一) 学校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二) 政府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三) 电信运营商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四) 学生家长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五) 学生自身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六) 其它相关主体的责任与实施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编着作及发表论文
附录
后记

四、短信让手机遨游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艺术游戏说与当代电子游戏的艺术性研究[D]. 柳青. 深圳大学, 2020(10)
  • [2]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用户隐私安全研究[D]. 董启宏. 东南大学, 2018(05)
  • [3]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究[D]. 方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4]浮色[J]. 黄梵. 作家, 2015(23)
  • [5]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为例[D]. 姜梦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6]体育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研究[D]. 赵哲.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苏景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8]基于微博社区的知识交流与传播研究[D]. 郭力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1)
  • [9]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依赖研究[D]. 于旻生. 中南大学, 2012(02)
  • [10]运用手机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 董超.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短信让手机漫游互联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