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工程深入人心——贵阳市焦虑工程建设纪实

德政工程深入人心——贵阳市焦虑工程建设纪实

一、德政工程得民心──贵阳市安居工程建设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贾丽梅[1](2019)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已经把农村住房建设列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任务。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还是有很多贫困农户住在危房旧房中,为解决农村贫困家庭住房安全问题,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造政策在落实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分析危房改造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困难户的切身利益还对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实地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依兰县的危房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和阅读国内外有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现有研究多是从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角度,而从农村困难户对危房改造效果评价的角度分析较少。依据实地考察结果统计分析依兰县实际危房改造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在考察过程中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总结危房改造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通过分析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现状,提出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当地人们的固有观念与政策实施的矛盾,救扶模式不利于农户资金的减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政策实际实施与政策初衷的矛盾,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等问题;依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依兰县危房改造执行情况和以往的实践经验阐述了相应的对策,为进一步完善后续危房改造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陈庭发[2](2019)在《基于TransCAD山地城市棚户区道路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棚户区"一般指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集中区,如何处理好棚户区改造与道路规划的相契合,是山地城市棚户区改造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贵州省贵阳市花果园棚户区改造中路网规划的问题,提出了城市道路服务水平评价的指标,提出能够客观改善棚户区道路网的建议。本论文采用Trans CAD大型软件对交通需求预测等模块,对项目进行仿真分析,反映现有的局域路网的交通状况,并对远景交通进行预测,获得项目道路网的交通状况的仿真分析,得出项目内道路远景交通的服务水平。根据预测结果对项目周边路网进行通行能力分析,针对交通状况进行交通组织、交通方案的选择;对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提出相应的结论及建议。最后,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减少车辆延误和道路的通行能力,以期应用于其他棚户区改造项目。

续丽娜[3](2018)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研究》文中提出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楼大厦平地起的同时,仍存在大量因生活原因而聚居在残破不堪的棚户区内的居民,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块疤痕,与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严重脱节。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棚户区改造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目前,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较为稳定,且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但是因项目资金需求大、融资结构不合理、政策执行缓慢、资金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一部分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进度仍处于缓冲期。因此,研究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政策不仅可以对目前我国棚改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还可以对棚户区改造的深化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对策和建议,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研究,结合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棚户区改造的现状,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将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作为一个全新的角度,并结合部分地区的具体做法,对目前地方政府支持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棚户区改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落实了惠民安居的政策,缓解了去库存压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我国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项目资金需求大、融资结构不合理、政策执行缓慢及资金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棚户区改造进度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棚改资金主题多元化、加强棚改资金运作过程市场化、加强棚改资金调配方式规模化及加强棚改资金管理规范化等对策。

宋明星[4](2016)在《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中同步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保障性住房制度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市场的过程。本论文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视角,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城市空间分布、建筑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试图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从体系建设到建筑细节全过程的策略。论文按“国内外保障房制度建设比较研究——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分析保障房城市空间形态——保障房体系制度、城市空间、保障房住区设计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策略”路线开展研究。首先,梳理出保障性住房制度在住房制度改革五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和发展过程,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进行了专项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城市关联性视角下的保障房建设,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城市非平衡性、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相比其他建筑学背景的研究者而言,本文花了更多笔墨于这个过程分析的原因。选取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境外地区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启示包括: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设计严密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角色;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注重资金平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租用和购买的渠道;“体面住房”标准的全面性;更新计划的公众参与度、关键工作者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论文结论部分借鉴了他们的先进做法和理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显性问题,如边缘郊区化、大型化趋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给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等。传统研究方法是从城市选址和规划层面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于表面。本研究基于保障房与城市关联性视角,提出了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之间、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之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之间这三个彼此关联的本体间存在的问题,其关系对保障房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建设、分配、运转等会有深层次的影响,形成了保障性住房与相应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包含:城市非平衡性、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混合居住模式和空置房等方面。从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密切程度来看,保障性住房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三大类型和六种子型:自我完善型中的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城市叠加型中的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主城区叠合发展子型;斑块融入包含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论文对每个子型的存在基础、规模、与主城区距离、配套设施完善度、就业岗位特点和交通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保障性住房形态构成分析是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通过前文的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层面的宏观策略,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营造与住宅设计微观策略。这几个方面同时也是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宏观策略。包含立法和制度两个方面。首先确定保障性住房体制社会公平性、保障适度性、长期动态性、地区非平衡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有的是各国之共性,有些则是我国特有的。从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保障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做出法律构建的建议,尤其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大学生、各类引进人才、老龄化人口等保障对象做了长期趋势的预判。制度建设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构建,包括:资金筹集的方式、建设与管理的框架建设、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开等几个方面。2、中观策略。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提出: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公共交通导向;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复合界面等四大方面十三点针对性策略。针对这些通用性的策略在三种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中的具体应用,又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细则,例如自我完善型中提出了产业与生活安置的关系、相应的大运量交通体系、相对疏离与城市的邻里单元塑造、产业远景下的住区更新等策略。城市叠加型提出了快速聚集人气带动发展的方式、构建网络化交通、推动居住中复合化社区模式等策略。在斑块融入型中,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如何与保障对象和空间结合、当居民置换后,中心城区二次开发中保障性社区的社区活化方法和原则等策略。3、微观策略。保障房设计策略主要提出了小区总图层面的空间策略,户型和单元层面的类型和组合设计策略,单一空间内部的利用与改造策略,总体而言也是一步步将空间尺度由大及小,全方位对保障对象的居住条件进行研究。在小区整体空间层面重点在于提取了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不同的特点开展研究,这也是改变设计师只看到二者居住的共性,忽视了保障对象特殊性,从而提出的专门的设计策略。户型与单元策略上,收集了近百种近年来实施的保障性住房户型与商品房小户型,通过ldbk的功能体系分类法,对各种不同户型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按多层与小高层、高层住宅研究了外廊式、内廊式、单元式、塔式、跃廊式等不同单元的组合特点。另外从人体行为需要的具体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单一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提出了套型间的空间置换、套型的合并与拆分、套型内部空间的局部重组、空壳支撑体等方式。

苏超[5](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姚鸿[6](2013)在《同心协力 撬动极地攻坚的创举——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扶贫攻坚纪实》文中研究说明扶贫攻坚,乌蒙逐梦在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与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有一个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小县城——赫章。而在共和国经济版图上,贵州是中国的凹地,毕节

杨海[7](2011)在《法理学视野下的适足住房权》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伴随着经济增长,房价也一路飙升。买房难、买房贵已经由一个经济问题迅速升级为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2010年中央连续出击,制定了若干调控房价以及增加住房社会保障的政策。涉及范围之广,调控力度之大都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适足住房权的高度重视。2011年以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开始试行房产税,也凸显了各级政府对于住房问题的重视和改革现行适足住房权保障制度的急迫性。从学术上看适足住房权研究已经伴随着住房问题从“冷门”向“显学”发展。学者的论着也逐步增多。适足住房权是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一项“人人享有的能维持其尊严地生活的最低限度的居住的权利”。“住房确保权”、“住房公平权”、“住房舒适权”是适足住房权的核心内涵。本文第一章以分析适足住房权的内涵外延为起点,并指出适足住房权是现代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发达国家极为重视保障国民的适足住房权。第二章介绍了适足住房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着重分析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适足住房权模式与德国为代表的法团社会住房权模式是欧洲最为典型的两种住房权。这两种制度对于我国建立中国特色适足住房权具有借鉴意义。第三章以我国古代独特的住房权保障传统为开端,以我国适足住房权的发端——国民政府时期为核心,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以1930年《土地法》颁布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实践。为我们构建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民情的适足住房权保障制度提供历史参考。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适足住房权的发展以及经验教训,以客观分析寻求现阶段住房问题的历史原因。第五部分分析了我国构建中国特色适足住房权保障制度的法理学原则,并以典型案例同煤集团“两区”改造工程的实证分析为论据,联系当前我国住房权保障现状,提出以保障住房公平为核心、兼顾效率的原则为指导,以强调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房屋租赁市场建设为主体,以积极推进公共住房建设、建设惠及全民的住房储蓄制度为保障的中国特色适足住房权保障制度的改革思路,为我国的适足住房权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王文[8](2007)在《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是宏大而繁重的,尤其是对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贵州,任务更是艰巨。积极推进贵州省的新农村建设,既关系到贵州2800万农民的福祉,还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进程。针对贵州省农村的现状,大力进行村庄整治,使贵州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改变贵州省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并结合贵州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将对贵州省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参与相关课题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韩国、日本等国的农村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在对贵州省农村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省在村庄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和村庄整治工作在贵州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综合阐述了贵州省村庄整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对贵州省新农村村庄整治工作的实施进行了技术细节分析,并对贵州省村庄整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研究,针对贵州省农村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自身具有的优势,提出了以村庄整治作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将村庄整治与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观点。

孙立忠[9](2000)在《德政工程得民心──贵阳市安居工程建设纪实》文中研究指明

杜齐鸣[10](1999)在《得民心 顺民意的务实工程——我省1998年“十件实事”落实情况综述》文中提出 1998年,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抓好“十件实事”,是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让全省人民真切地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得民心、顺民意的重大工程,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眸1998年集中力量抓好的“十件实事”,全省人民欣喜地看到:

二、德政工程得民心──贵阳市安居工程建设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政工程得民心──贵阳市安居工程建设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文献综述评述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兰县农村危房现状分析
    2.1 依兰县基本现状
    2.2 依兰县农村危房基本特征及界定标准
        2.2.1 基本特征
        2.2.2 界定标准
    2.3 依兰县危房改造情况
第三章 依兰县危房改造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3.1 政策基础
    3.2 依兰县危房改造工作过程中的实施标准
        3.2.1 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
        3.2.2 施工质量检测的相关标准
    3.3 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过程中的实施程序
    3.4 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已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固有观念与政策规定冲突
    4.2 补助模式有待改进
    4.3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4.4 政策施行中缺乏反馈机制
    4.5 政策的公平性易被误解
第五章 对策建议
    5.1 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作用
    5.2 强化资金保障,创新资金筹措
    5.3 统筹规划设计,兼顾风貌与节能
    5.4 健全领导机制,加强责任落实
    5.5 提高监查力度,确保住有所居
    5.6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TransCAD山地城市棚户区道路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课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背景
        1.3.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研究
    2.1 概述
    2.2 城市道路系统类型
    2.3 城市道路选线
        2.3.1 规划原则
        2.3.2 技术指标
    2.4 山地城市道路规划分析
        2.4.1 山地城市路网结构特征
        2.4.2 山地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2.4.3 山地城市道路交叉口特征分析
        2.4.4 选线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分析
    3.1 概述
    3.2 规划交通影响分析
        3.2.1 交通影响分析的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3.2.2 基于Trac CAD交通需求分析及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花果园棚户区改造项目交通规划研究
    4.1 概述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研究内容
    4.2 项目交通分析
        4.2.1 交通现状分析
        4.2.2 远期道路情况
        4.2.3 交通需求预测
        4.2.4 项目与周边道路影响评价
    4.3 改善措施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3)棚户区改造中的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理论阐释
    2.1 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相关概念
        2.1.1 棚户区改造
        2.1.2 地方财政
        2.1.3 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内涵
    2.2 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相关理论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公共财政理论
        2.2.4 城市经营理论
        2.2.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 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意义
        2.3.1 解决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来源
        2.3.2 扩大棚户区改造范围
        2.3.3 落实安居工程
第3章 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部分地区棚户区改造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模式
        3.1.1 河南省“政府+企业”模式
        3.1.2 辽宁省“政府+市场+社会”模式
        3.1.3 徐州市“政府+市场”模式
        3.1.4 南昌市“1+6+X”模式
    3.2 部分地区棚户区改造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取得的成果
        3.2.1 落实了惠民安居政策
        3.2.2 缓解了“去库存”压力
        3.2.3 提高了资金运转效率
    3.3 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存在问题
        3.3.1 项目资金需求大,不确定性高
        3.3.2 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缺口大
        3.3.3 政策执行缓慢,缺乏主动性
        3.3.4 资金管理不到位,利用效率低
    3.4 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政府规划不合理,具有盲目性
        3.4.2 融资渠道较单一,资金来源少
        3.4.3 合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率低
        3.4.4 政府垄断性较强,缺乏灵活性
第4章 推进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棚户区改造的对策
    4.1 加强棚改资金调配方式规模化
        4.1.1 保障棚改用地供应
        4.1.2 落实税费减免政策
        4.1.3 完善补偿安置政策
    4.2 促进棚改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
        4.2.1 采取奖励、补助和贴息方式
        4.2.2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4.2.3 鼓励并吸引民间资本
        4.2.4 增加商业融资渠道
    4.3 提高棚改资金运作过程市场化
        4.3.1 建立政银企三方合作机制
        4.3.2 成立棚改项目领导机构
        4.3.3 通过第三方评估进行监督
    4.4 强化棚改资金管理运营规范化
        4.4.1 实行财政贴息或代偿
        4.4.2 建立政策性金融增信
        4.4.3 提供资金管理平台的数据服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1.2.2 国内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1.3.2 研究视角与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中的发展
    2.1 我国住房制度发展及改革历程
        2.1.1 第一阶段:单位大院全社会保障阶段(1950—1978年)
        2.1.2 第二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摸索阶段(1978-1994年)
        2.1.3 第三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推进阶段(1994-2002年)
        2.1.4 第四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2-2007年)
        2.1.5 第五阶段:回归保障性住房民生的改革阶段(2007至今)
    2.2 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制度改革中的供应体系
        2.2.1 经济适用住房
        2.2.2 廉租住房:住房保障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2.2.3 公共租赁房:以扩大保障范围为目的的公租房的发展
        2.2.4 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与城市综合环境提升
        2.2.5 城中村改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境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及案例
    3.1 相关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情况
        3.1.1 香港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1.2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1.3 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1.4 英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3.2 境外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我国国情的比较分析
        3.2.1 香港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2.2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2.3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2.4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影响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4.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4.1.1 城市非平衡性
        4.1.2 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
        4.1.3 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
    4.2 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的关系
        4.2.1 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
        4.2.2 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
        4.2.3 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
    4.3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的分析
        4.3.1 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
        4.3.2 混合居住模式
        4.3.3 空置房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度的形态构成分析
    5.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形态构成:三大类型和六大子型
        5.1.1 自我完善型: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
        5.1.2 城市叠加型: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
        5.1.3 斑块融入型: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
    5.2 六大形态子型的特征分析
        5.2.1 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5.2.2 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5.2.3 自身带动城市新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5.2.4 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5.2.5 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的基本特点
        5.2.6 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的基本特点
    5.3 影响三大形态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因素和潜在问题
        5.3.1 自我完善型面临的问题
        5.3.2 城市叠加型面临的问题
        5.3.3 斑块融入型面临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构的宏观策略
    6.1.住房保障法规和制度的属性
        6.1.1 社会公平性
        6.1.2 保障适度性
        6.1.3 长期动态性
        6.1.4 地区非平衡性
    6.2 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
        6.2.1 保障主体
        6.2.2 保障房类型
        6.2.3 保障标准
        6.2.4 保障方式
    6.3 保障对象的变化与预判
        6.3.1 保障对象
        6.3.2 农民工市民化
        6.3.3 新就业大学生及各类人才
        6.3.4 老龄化人口
        6.3.5 住房保障长期趋势预判
    6.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6.4.1 保障房建设多渠道资金筹集
        6.4.2 保障房建设与管理框架搭建
        6.4.3 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
        6.4.4 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与分配公开制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
    7.1 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非平衡性下的融合策略
        7.1.1 空间布局的组团平衡
        7.1.2 空间适配:降低居住与就业的分异现象
        7.1.3 住区规模的组团平衡
        7.1.4 混合居住的设计方式
    7.2 公共交通导向
        7.2.1 TOD模式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7.2.2 公共交通相关设计要点
    7.3 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空置房与城中村
        7.3.1 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
        7.3.2 城市中某些具备条件的空置房
        7.3.3 小产权房和城中村改造
        7.3.4 其他房源
    7.4 复合界面:软化硬质边界 建立城市对话关系
        7.4.1 社区功能构成的复合化
        7.4.2 住区边界与城市的复合化
        7.4.3 社区城市界面的复合化
    7.5 三大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7.5.1 自我完善型保障房住区的设计策略
        7.5.2 城市叠加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7.5.3 斑块融入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第8章 保障性住房小区及建筑的微观设计策略
    8.1 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设计研究
        8.1.1 布局方式与开发强度
        8.1.2 交通组织与停车
        8.1.3 缩小街区,功能混合
        8.1.4 公共空间的营造
    8.2 户型
        8.2.1 保障性住房——小户型的基本特点
        8.2.2 各面积区间的户型分类及其特点
        8.2.3 单元组合
    8.3 室内空间利用
        8.3.1 人体行为与人体工学
        8.3.2 单一空间尺度及综合利用
        8.3.3 户型的改造与适应性
    8.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书籍、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附录C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同心协力 撬动极地攻坚的创举——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扶贫攻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扶贫攻坚, 乌蒙逐梦
扶贫攻坚的品牌工程
“同心”奏响科学发展新乐章
凝心聚力谋发展春风拂面入画来

(7)法理学视野下的适足住房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适足住房权的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一、适足住房权的概念与内容
    (一) 适足住房权的概念
        1. 适足住房权表述的多样性
        2. 适足住房权的内涵与外延
    (二) 适足住房权的内容
    (三) 适足住房权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西方适足住房权的缘起、发展及其法理价值
    (一) 西方适足住房权的缘起
    (二) 西方适足住房权简述
        1. 自由主义社会适足住房权模式
        2. 欧洲大陆法团社会适足住房权模式
    (三) 西方适足住房权的法理价值
        1. 保障适足住房权实现的过程是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协调
        2. 适足住房权整合了社会力量
        3. 适足住房权是对国民社会权利的保障
三、中国住房权沿革
    (一) 中国古代住房权的历史传统
    (二) 民国时期的适足住房权
        1. 民国时期住房权相关立法与政策
        2. 国民政府住房权法理学内涵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住房政策与住房权
        1. 建国初期的住房状况与住房政策
        2. 改革开放后的住房权
四、构建中国特色适足住房权
    (一) 中国特色适足住房权的法理学原则
        1. 以社会公平为核心,兼顾市场经济效率原则
        2. 重视适足住房权的人权保障作用
        3 重视适足住房权保障制度的社会治理作用
    (二) 个案研究
        1 同煤集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介绍
        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3. 对于"两区"工程的实证分析
    (三) 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适足住房权
        1 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2. 我国公共住房制度的构建
        3.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
        4. 建立覆盖全民的住房储蓄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1 我国农村建设的历史概况
        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内涵和任务
        1.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综述
        1.3.1 国外农村建设研究及实践
        1.3.2 我国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及实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2 国内外农村建设的情况
    2.1 国外农村建设情况
        2.1.1 韩国的“新村运动”
        2.1.2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
        2.1.3 日韩两国农村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2.2 村庄整治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2.2.2 我国农村基础环境现状分析
        2.2.3 村庄整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2.4 进行村庄整治的基本原则
3 贵州省农村建设及村庄整治现状分析
    3.1 贵州省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3.1.1 贵州省农村的基本情况调查
        3.1.2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
        3.1.3 解决贵州省农村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3.2 贵州省村庄整治个性分析
        3.2.1 贵州省村庄整治的非常规性问题
        3.2.2 村庄整治在贵州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2.3 开展村庄整治应避免的四种误区
    3.3 贵州省村庄整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3.3.1 贵州省村庄整治取得的成效
        3.3.2 贵州省新农村村庄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 贵州省实施村庄整治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4.1 贵州省实施村庄整治工作的方法研究
        4.1.1 贵州省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2 贵州省村庄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
        4.1.3 贵州省村庄整治的保障措施
        4.1.4 贵州省村庄整治的重点
        4.1.5 贵州省村庄整治的实施步骤
    4.2 规划是进行村庄整治的技术支撑和核心
        4.2.1 贵州省与发达地区村庄整治规划的差异
        4.2.2 贵州省村庄整治规划与村镇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4.2.3 贵州省村庄整治规划的内容和深度要求
        4.2.4 贵州省村庄整治规划需探讨的问题
        4.2.5 贵州省村庄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4.3 贵州省村庄整治的技术要点和措施
        4.3.1 道路交通
        4.3.2 给排水
        4.3.3 环卫设施
        4.3.4 减灾防灾
        4.3.5 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
        4.3.6 村庄环境面貌
        4.3.7 公共活动场所
        4.3.8 村镇两地占房与“空心村”
        4.3.9 加强生态建设
    4.4 贵州省村庄整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4.1 找准产业发展定位
        4.4.2 扩大融资渠道
        4.4.3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4.4.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4.5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4.4.6 处理好少数民族聚居村庄的保护与整治关系
    4.5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村庄整治之路
        4.5.1 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
        4.5.2 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种类型
        4.5.3 乡村旅游对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5.4 通过村庄整治,夯实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德政工程得民心──贵阳市安居工程建设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依兰县农村危房改造问题研究[D]. 贾丽梅.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2]基于TransCAD山地城市棚户区道路规划研究[D]. 陈庭发. 贵州大学, 2019(09)
  • [3]棚户区改造中的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研究[D]. 续丽娜. 湘潭大学, 2018(02)
  • [4]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D]. 宋明星. 湖南大学, 2016(02)
  • [5]“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6]同心协力 撬动极地攻坚的创举——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扶贫攻坚纪实[J]. 姚鸿. 中国统一战线, 2013(03)
  • [7]法理学视野下的适足住房权[D]. 杨海. 山西大学, 2011(05)
  • [8]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研究[D]. 王文. 重庆大学, 2007(05)
  • [9]德政工程得民心──贵阳市安居工程建设纪实[J]. 孙立忠. 城乡建设, 2000(01)
  • [10]得民心 顺民意的务实工程——我省1998年“十件实事”落实情况综述[J]. 杜齐鸣. 当代贵州, 1999(02)

标签:;  ;  ;  ;  ;  

德政工程深入人心——贵阳市焦虑工程建设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