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一、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荦[1](2014)在《中国沿海先秦贝丘遗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贝丘遗址是先秦时期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的一种遗址类型,它以包含人为造成的规模化贝类堆积为主要特征。这种包含了浓厚渔猎经济因素的遗址以往的研究较少,本文正是试图填补贝丘遗址研究的不足。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系统地研究先秦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的贝丘遗址,二是分析贝丘遗址反映的先秦沿海经济社会状况。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界定了贝丘遗址的概念和本研究涉及的时空范围,以及选题意义。接着通过回顾我国贝丘遗址调查发掘、研究状况,梳理了国内贝丘遗址的研究现状;简略地总结国外贝丘遗址的时空分布和研究简史,简要地考察了国外贝丘遗址的研究情况。本章最后是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介绍,本文将使用考古地理学、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志材料类比、低水平食物生产等理论和方法。第二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贝丘遗址分布的时空范围。我国的贝丘遗址在内陆和沿海省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年代上则是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历史时期,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的数量最多。第二部分在讨论了各种贝丘遗址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把我国的贝丘遗址分为洞穴、海湾、河口、河岸和湖滨五大类,简要地总结了各类贝丘遗址的特点。洞穴型贝丘遗址的年代最早,湖滨型贝丘遗址的年代最晚。第三章研究贝丘遗址的遗迹。本章重点研究了居址、墓葬、用火遗迹和特殊遗迹。天然洞穴、半地穴式、地面式和干栏式建筑都是贝丘人的居住空间。贝丘遗址墓葬和特殊遗迹的分析表明金坛三星村、宜兴骆驼墩等遗址社会可能已经分层,社会结构复杂化。贝丘遗址的室外用火遗迹似乎与贝类加工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南宁豹子头和闽侯昙石山遗址有明确的制陶手工业遗存。这章最后总结了贝丘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其发展历程,距今约7000年至4000年是我国沿海省区贝丘遗址的鼎盛时期。第四章研究贝丘遗址的遗物。本章将贝丘遗物分为自然遗物和人工遗物两大部分。通过对动植物遗存的考察研究贝丘居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尤其是对驯化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状况;通过分析已发掘贝丘遗址出土农业和渔猎工具,尝试着分析贝丘居民食物采集和生产活动的规模。结果表明渔猎采集活动虽然是贝丘遗址生业活动的一部分,饲养动物和种植农作物的行为也普遍存在;长江以北贝丘遗址食物生产的水平普遍高于长江以南地区的贝丘遗址。本章最后还考察了贝类采集和加工时可能采取的方式和工具,大致地分析了贝丘遗址出土蚌器的情况,特别是蚌刀、蚌铲这两种最常见的蚌器。第五章探讨贝丘经济。贝丘经济大体上可以分为渔猎采集、亦渔亦农和农业模式,渔猎采集是距今约7000年前贝丘经济的主流模式,之后亦渔亦农模式成为主流。不同年代和地区的贝丘遗址由于自然环境变化、生产型经济发展等原因,经济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但还是基本上延续了遗址较早阶段的经济模式。作为先秦时期沿海地区重要的遗址类型,贝丘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先秦沿海经济。第六章是结论。本章概括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沿海地区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和经济基本特征——以长江流域为界分为南北两个传统:北方贝丘遗址居民定居性、食物生产水平和社会复杂程度较高,南方贝丘遗址则较低。文章最后提出史前沿海半月形文化带的概念,贝丘遗址为这条文化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海洋性传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陈玲[2](2012)在《湖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描述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死亡水平、趋势变化,分析湖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探索灰色预测模型、曲线拟合、指数平滑法、/ARMA模型在湖南省食物中毒人数预测中的应用,为湖南省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2000—2011年食物中毒资料及人口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时间分布法、趋势检验法对2000-2011年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死亡现状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湖南省2000—2011年年度食物中毒人数为原始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曲线拟合、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ARMA)模型对2000—2010年湖南省食物中毒人数进行拟合,用2011年食物中毒人数检验其预测效果,并预测2012年食物中毒人数;选取湖南省部分重大食物中毒案例对其特点、发生原因及结果进行分析,为食物中毒预防和控制提出建议。结果:1.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死亡水平及趋势:2000—2011年湖南省年均食物中毒起数为41起,年平均发生率为1.688/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12/10万。趋势检验表明,2000—2011年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率、中毒死亡率、病死率呈下降趋势(U=-2.331,P<0.05;U=-3.429,P<0.05;U=-2.331,P<0.05)。2.地域分布特征:2000—2008年湖南省各地区食物中毒人口中毒起数以湘西自治州为最(0.136起/10万),常德市最少(0.033起/10万);食物中毒发生率以张家界市最高(6.173/10万),常德市最低(1.057/10万)。3.时间分布特征:湖南省食物中毒存在集中趋势,食物中毒高峰月份为5—9月。2000—2011年湖南省食物中毒平均高峰时点为8月6日,平均高峰时区为5月14日—10月4日。4.中毒场所和责任单位分布特征: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和责任单位以家庭发生为主,集体食堂次之,其中以家庭为中毒场所、其他场所为责任单位的食物中毒病死率最高。5.中毒食物、致病因素、中毒原因分布特征:湖南省食物中毒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主要中毒食物为果蔬类、肉与肉制品和谷与谷制品,主要的中毒原因为误用有毒品种。6.食物中毒人数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简单指数平滑法更好地拟合了2000—2010年食物中毒人数,曲线拟合中的三次函数预测模型对2011年食物中毒人数预测效果最好。结论:1.2000—2011年湖南省年均食物中毒起数为41起,年平均发生率为1.688/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12/10万。2000—-2011年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率、中毒死亡率、病死率呈下降趋势。2.湖南省食物中毒发生较高地区为湘西自治州、张家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场所为农村家庭,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3.曲线拟合、指数平滑法、ARMA模型可以用于食物中毒人数的预测。其中简单指数平滑法更好地拟合了2000—2010年食物中毒人数,而曲线拟合中的三次函数预测模型对2011年食物中毒人数预测效果最好。若用于长期预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长期检测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

苗虹[3](2010)在《食品及生物材料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及污染评价》文中提出瘦肉精,又称克伦特罗,是一系列β-激动剂,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瘦肉率的作用,经常被违禁添加在动物饲料中;而另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β-阻断剂则用于动物运输过程中,防止动物因应激而造成的突然死亡。食用动物中违禁使用β-激动剂或β-阻断剂会导致其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摄入β-激动剂或β-阻断剂残留的动物组织,存在食物中毒的风险或引起潜在的健康危害。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还是《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中规定的禁止在体育赛事中使用的兴奋剂。因此针对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势在必行。本研究建立了由检测、监测、暴露评估以及风险预警的全套技术支撑体系,使得食品安全中亟待解决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风险评估预警成为可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动物性食品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多组分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建立经样品制备和检测参数的优化后,分别采用混合型阳离子固相萃取技术和分子印迹(MIP)固相萃取技术进行动物性食品的前处理,以甲醇和含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ESI源正离子模式电离,三级质谱选择离子监测(CRM)模式进行扫描,以9种氘代β-激动剂为内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HPLC-LIT-MS3)测定动物性食品中25种β-激动剂及23种β-阻断剂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AtlantisT3-150 mm(或Supelco Ascentis(?) express Rp-Amide-150 m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甲醇和含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测定的线性范围为5~200μg/L,相关系数(r)大于0.99。在动物性食品中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分别在0.015~0.3μg/kg之间(MCX)和0.001~0.06μg/kg之间。(MIP)。以空白猪肉、猪肝和猪肾样品为代表基质进行了加标回收试验,MCX净化方法的加标水平为5、10、20μg/kg,MIP净化方法的加标水平为1、2、4μg/kg,各化合物的回收率在40.7%~131.9%之间,RSD在0.9%~30.0%,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较好。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定,获得良好的确证结果。建立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且定性准确、定量可靠,可以用于动物肌肉、肝脏和肾脏组织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类药物残留的确证检测。2.生物样品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建立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分别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MSPD)和MIP技术建立了尿液中25种β-激动剂及23种β-阻断剂的HPLC-LIT-MS3测定方法。2种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分别为:(1)MSPD技术:尿液样品以三氯乙酸酸解后离心,上清液经ExtrelutTM硅藻土以乙酸乙酯进行洗脱净化;(2)MIP技术:尿液样品经β-葡萄糖醛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酶解后调pH7.0,直接以混合型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MIP固相萃取柱净化。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试验,各化合物定量的线性范围为5~200μg/L,在尿液中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分别在0.001~0.13μg/L(MSPD)和0.001~0.06μg/L(MIP)。采用MSPD净化的方法的空白尿液加标水平为5、10和20μg/L,各化合物回收率在38.8%~133.4%之间,RSD在1.5%~38.1%;采用MIP净化的方法的空白尿液加标水平为0.5、1和2μg/L,各化合物回收率在40.4%~125.6%之间,RSD在1.0%~33.3%。以阳性尿液样品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建立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很高,检测限可达ppt级,而且该方法简便快速,完全能满足人或动物尿液中的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3.北京市动物性食品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药物的污染监测及评价采用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北京市场采集的94份鸡肉、猪肝和猪肾样品以及北京市2009年总膳食研究的动物性食品混样样品进行了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的监测。在良好的质量控制保证下,1份市场采集的猪肾样品中检出沙丁胺醇,含量为31.38μg/kg。其他样品中均未检出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表明仍存在对食品动物违禁使用β-激动剂的情况。北京市2009年总膳食样品中未检出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说明北京市场动物性食品中不含有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但鉴于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均为我国禁止用于食用动物的兽药,其违禁使用时有发生,为确保我国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加强动物性食品中禁用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多残留监测实属必要。4.我国动物性食品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残留状况、溯源分析及膳食安全性评价采用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我国2007年总膳食研究的动物性膳食样品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进行了检测。在48份动物性膳食混合样品中,有2份样品(江西肉类混样和上海肉类混样)同时检出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克伦特罗的污染水平远高于莱克多巴胺,未检出β-阻断剂的残留。通过溯源分析发现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残留主要来源于猪制品-猪肉和猪肝。由此可见,在我国食用动物的饲养中仍存在β-激动剂的违禁使用。以检出的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残留量进行膳食暴露评价:克伦特罗全国平均暴露量为0.0827μg/人/天,占ADI的32.8%。莱克多巴胺的全国平均膳食暴露量很低,为0.0055μg/人/天,占ADI的0.009%,因此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而对于肉类样品中检出克伦特罗的上海和江西来说,其膳食暴露量较高,分别为0.4764μg/人/天和0.4783μg/人/天,占ADI的189.0%和189.8%,这说明当地居民存在食用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健康风险。由克伦特罗的极端暴露量分析可见,极端暴露风险较大的是猪肝制品。由于动物的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是β-激动剂如克伦特罗等的体内代谢的主要残留场所,因此为降低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健康风险,建议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动物内脏。

唐诗斯[4](2008)在《重庆市2001~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食物中毒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我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近几年食物中毒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目的:通过对重庆市2001年~2007年发生的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掌握重庆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流行原因,探讨重庆市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因素,找出关键控制点,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对策,为防制食物中毒的发生,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政策与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年~2007年重庆市食物中毒案例进行收集整理,根据食物中毒发生时间、地区及城乡分布、中毒发生场所、中毒食品种类、致病因素、中毒原因等进行归类分析,用圆形分布法计算高峰期。所有食物中毒报表和调查材料均录入电脑,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进行病死率、构成比的计算和卡方检验。结果:2001年~2007年重庆发生各类食物中毒316起,中毒871人,死亡43人,病死率为0.54%。食物中毒发病高峰期为第二、三季度,两季累计发生中毒227起,中毒5714人,死亡29人,分别占食物中毒总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的71.84%、71.25%、67.44%,5~10月份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家庭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居首位,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的主要责任单位(分别占40.51%和40.19%)。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其发生起数占中毒起数的31.65%;致病因素以微生物食物中毒为主,占总起数的48.73%:中毒原因以生熟交叉污染为主,占总起数的29.43%。中毒食品、致病因素、中毒原因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以第三季度作为防治食物中毒的重点时段:以家庭、餐饮服务单位作为防制食物中毒的重点场所;以动物性食品作为防制食物中毒的重点食物:以微生物、农药及化学物作为防制食物中毒的重点致病因素。应用食源性疾病危险性分析方法,运用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对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管理。

孙君茂[5](2007)在《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全球性食物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食物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强化,以及风险评估正在成为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等背景下,在相关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加强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高食物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新的科学可靠的途径和依据。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基础、风险因素、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实证分析、战略对策等五个部分:理论基础。在对于本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研究认为: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是着眼于食物生产环节,在研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函数评估模型中相关权重的确定,运用统计数据,计算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食物质量安全度,以判断(评估)该区域不同时期的食物质量安全的风险变化态势,或者比较不同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的差异,并找到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提出和制订相应管理对策的依据。风险因素。本研究综合分析了代表性研究成果、典型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北京与安徽省的风险管理实践情况,把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归结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业产地环境三大类,并从植物性、动物性等不同食物类型的角度,对影响区域食物质量安全的若干风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首先提出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理想指标体系,并运用安徽省“菜篮子工程”数据进行相关性量化分析,得到评估指标权重,构建起安徽省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所建立的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实际上是以某一区域的食物质量安全水平(区域食物质量安全度)为因变量(Y),以所有关于该区域食物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为自变量(X)的函数。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菜篮子工程”数据所得到的指标权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分别对全国食物质量安全度的变化、三大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六大食物发展区域(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两南区、西北区)的食物质量安全度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便提升全国食物发展宏观管理水平和拓展食物质量安全相关研究的新领域。战略对策。结合我国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从加强深入研究、建立权威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增加专项投入、制定政策法规、实行新的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宏观战略对策,特别针对三大经济带、六大食物发展区域的食物质量安全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的放失地进行了对策分析。

宁贵华[6](2005)在《贵州省1990-2000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贵州省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对贵州省1990-2000年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495起,中毒13716人,死亡260人,年均总发病率为3.98/10万.食物中毒报告起数2000年最多(74起),1997年最少(32起):中毒人数2000年最多1882人,1991年最少889人;死亡人数1999年最多55人,1991年最少6人.中毒种类以微生物性居首位,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51.04%.10年来全省食物中毒的总趋势呈上升态势.

达庆东,陈刚,郭红卫,曹文妹,薛琨,安益民,董茂云,葛燕萍,吴遄,吕萍[7](2005)在《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法制保障问题研究报告(食用农产品部分)》文中认为保证食用农产品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十分重要发达国家对食用农产品安全十分重视,并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律保障体制和体系,主要包括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议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实施食用农产品规范化生产;强化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完善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行政补偿"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监管责任制

何慧芬,刘海东,高群威[8](2005)在《惠州市1995~2004年食物中毒特征分析及防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掌握惠州市近十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征,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利用1995~2004年惠州市食物中毒统计报表及个案调查报告,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惠州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生地点以工厂集体食堂为主,导致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蔬菜、熟肉制品和菜豆,致病因素主要是有机磷农药、沙门氏菌和生物碱毒素,误食毒蕈、毒螺是导致本地区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高风险行业、高风险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

苏翔,农镇铭,杨勤保[9](2003)在《1983~2002年百色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掌握百色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对百色市12个县20年来食物中毒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报告292起食物中毒 ,中毒6139人 ,死亡144人 ,病死率2.35%。中毒时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在2、3季度 ,占中毒人数的66.66%。中毒食品分布以动物食品为主 ,其次是植物食品 ,分别占40.64 %和38.92 %,死亡人数以植物食品为主 ,占43.05%。中毒场所分布以家庭为主 ,其中毒起数及死亡人数 ,分别占68.15%和84.03%;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主 ,占53.07 %。结论广泛开展卫生宣教 ,增强群众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是防范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农镇铭,周于波[10](2002)在《从三起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生看当前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问题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沿海先秦贝丘遗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对象的界定
    二、对象的时空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贝丘遗址是遗址类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二、史前农业文化研究中被忽略的渔猎研究
    三、从贝丘遗址考察早期中国的渔猎经济因素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相关学科的研究
    二、本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注释 第二章 贝丘遗址
第一节 遗址分布
    一、空间分布
    二、时间分布
第二节 贝丘遗址分类
    一、贝丘遗址分类标准
    二、贝丘遗址的类型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贝丘遗迹
第一节 居址
    一、天然洞穴
    二、房址及建筑痕迹
    三、居址反映的流动性和定居性
第二节 墓葬
    一、考古发现
    二、墓葬及其问题
    三、人骨反映的贝丘人饮食结构
第三节 用火遗迹和特殊遗迹
    一、用火遗迹
    二、特殊遗迹
第四节 聚落形态
    一、贝丘聚落的区域特征
    二、贝丘聚落的演变
第五节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贝丘遗物
第一节 自然遗物
    一、动物遗骸
    二、植物遗存
第二节 人工遗物
    一、人工遗物的分类
    二、农业和渔猎工具
第三节 贝类采集、加工和蚌器
    一、采贝方式及工具
    二、贝类加工及工具
    三、蚌器
第四节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贝丘经济
第一节 贝丘经济
    一、贝丘经济分类标准
    二、渔猎采集模式
    三、亦渔亦农模式
    四、农业模式
第二节 贝丘经济的演变
    一、贝丘经济的变化
    二、变化的原因
第三节 沿海经济与贝丘经济
第四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结论:从贝丘遗址到我国沿海半月形文化带
一、我国先秦沿海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先秦沿海贝丘经济在先秦经济中的地位
三、中国先秦时期的沿海半月形文化带
注释 附表一 附表二 参考文献 附录
注释 后记

(2)湖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国外食物中毒现状
    1.3 国内食物中毒现状
    1.4 食物中毒方法学研究
    1.5 食物中毒研究的局限
    1.6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食物中毒的确认
    2.3 研究内容和工具
    2.4 质量控制
    2.5 资料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食物中毒基本情况
        3.1.1 人口中毒起数
        3.1.2 中毒发生率
        3.1.3 中毒死亡率
        3.1.4 中毒病死率
    3.2 流行病学特征分布
        3.2.1 地域分布
        3.2.2 时间分布及高峰期
        3.2.3 中毒场所与责任单位分布
        3.2.4 引发中毒食物、中毒原因、致病因素分布
    3.3 食物中毒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3.1 中毒时间与引发中毒食物的关系
        3.3.2 地域与引发中毒食物的关系
        3.3.3 中毒场所与引发中毒食物的关系
        3.3.4 致病因素与引发中毒食物的相关性
        3.3.5 中毒原因与引发中毒食物的关系
    3.4 食物中毒人数预测研究
        3.4.1 GM(1,1)模型拟合结果
        3.4.2 曲线拟合结果
        3.4.3 指数平滑法
        3.4.4 ARMA法
        3.4.5 三种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3.5 重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
        3.5.1 重大食物中毒的特点
        3.5.2 重大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及结果
        3.5.3 重大食物中毒防控建议
第四章 讨论
    4.1 食物中毒发生、死亡水平及趋势变化
    4.2 食物中毒的地域分布特征
    4.3 食物中毒时间分布特征
    4.4 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和责任单位分布特征
    4.5 食物中毒中毒原因、中毒食物、致病因素分布特征
    4.6 食物中毒人数预测模型
        4.6.1 灰色预测模型
        4.6.2 曲线拟合
        4.6.3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4.6.4 三种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4.7 食物中毒的趋势预测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食品及生物材料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及污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节 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简介
        1.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简介
        2.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违禁使用
        1.克伦特罗的毒性作用及残留特征
        1.1 毒性
        1.2 残留
        2.违禁使用状况及中毒事件
        2.1 β-激动剂
        2.2 β-阻断剂
    第三节 各国对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作为兽药和兴奋剂的管理规定
        1 各国有关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管理规定
        1.1 各国禁用的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管理规定
        1.2 各国允许使用的β-激动剂
        1.3 监控
        2 在体育赛事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作为兴奋剂的有关规定
        2.1 β-激动剂
        2.2 β-阻断剂
    第四节 食品及生物材料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残留的检测方法
        1.样品前处理方法
        1.1 样品提取
        1.2 净化
        2.测定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2 气质联用法(GC-MS)
        2.3 液质联用法(LC-MS)
        2.4 毛细管电泳技术(CE)和离子色谱技术(IC)
        2.5 免疫分析法
        3.展望
第二章 动物物性食品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1.1 试剂、标准及标准溶液
        2.1.2 材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采用MCX柱净化的前处理步骤
        2.3.2 采用于MIP柱的净化的前处理步骤
        2.3.3 液相色谱条件
        2.3.4 质谱条件
        2.3.5 基质匹配的标准工作曲线的制备
        2.3.6 测定
        2.3.7 结果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仪器检测条件的优化
        3.1.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3.1.2 质谱条件的优化
        3.2 样品前处理优化
        3.2.1 采用MCX柱的样品前处理优化
        3.2.2 采用MIP柱的样品前处理优化
        3.3 内标法定量时内标的选择
        3.4 方法验证
        3.4.1 线性范围
        3.4.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4.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4 方法的应用—阳性样品测定
        4.1 饲喂阳性样品
        4.2 监测阳性样品
    小结
第三章 尿液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1.1 试剂、标准及标准溶液
        2.1.2 材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前处理方法1-MSPD技术
        2.3.2 样品前处理方法2-MIP技术
        2.3.3 液相色谱条件
        2.3.4 质谱条件
        2.3.5 基质匹配的标准工作曲线的制备
        2.3.6 测定
        2.3.7 结果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MSPD方法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3.1.1 尿液的酸解
        3.1.2 净化
        3.2 MIP方法的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3.3 方法学验证
        3.3.1 线性试验
        3.3.2 检出限和定量限
        3.3.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4 方法的应用—样品测定
        4.1 阳性尿液样品测定
        4.2 阴性尿液样品测定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地区动物性食品中β-激动剂及β-阻断剂的残留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样品采集及制备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制备
    3 样品测定
        3.1 测定方法
        3.2 样品测定及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2.1 一样品测定
        3.2.2 质量控制
    4 结果与讨论
        4.1 分析质量保证的结果
        4.2 样品测定结果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动物性膳食样品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的残留状况、溯源分析及膳食安全性评价
    摘要
    1 引言
    2 总膳食样品
        2.1 总膳食样品概况
        2.2 总膳食样品的制备过程
        2.2.1 样品采集
        2.2.2 烹调
        2.2.3 样品混合
    3 总膳食样品测定
        3.1 测定方法
        3.2 样品测定及质量控制
        3.2.1 样品测定
        3.2.2 质量控制
    4 膳食暴露量评估方法
        4.1 计算方法
        4.2 低水平数据的处理
    5 结果与讨论
        5.1 分析质量控制结果
        5.2 样品测定结果
        5.3 污染状况与溯源分析
        5.3.1 污染状况
        5.3.2 溯源分析
        5.4 暴露评估
        5.4.1 我国人群暴露水平
        5.4.2 克伦特罗的极端膳食暴露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附录

(4)重庆市2001~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食物中毒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食物中毒的概念
    1.2 食物中毒的种类
    1.3 国际研究现状
        1.3.1 国际形势
        1.3.2 食品安全战略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国内形势分析
        1.4.2 常见食物中毒种类、致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1.4.3 全国食物中毒研究情况
        1.4.4 国内部分地区食物中毒研究情况
        1.4.5 重庆市食物中毒研究情况
第2章 引言
    2.1 本文研究的目和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收集数据内容
    3.3 食物中毒认定
        3.3.1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确认
        3.3.2 食物中毒的确认依据
    3.4 资料的处理
        3.4.1 分类
        3.4.2 处理方法
第4章 结果分析
    4.1 基本情况
    4.2 食物中毒及时间分布
        4.2.1 中毒起数
        4.2.2 中毒人数
        4.2.3 病死率分布
        4.2.4 季节分布
        4.2.5 高峰期分析
    4.3 地区分布分析
    4.4 责任单位分布
    4.5 食品种类分布
    4.6 致病因素分布
    4.7 中毒原因分布
    4.8 食物中毒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8.1 中毒时间与中毒食品的关系
        4.8.2 致病因素与食品种类的相关性
        4.8.3 食物中毒发生原因与食品种类相关性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食物中毒基本情况
        5.1.2 食物中毒时间分布
        5.1.3 食物中毒地区分布
        5.1.4 食物中毒责任单位分布
        5.1.5 食物中毒种类、致病因素、中毒原因分布
    5.2 建议
        5.2.1 加强拉网式监管
        5.2.2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3 运用HACCP原理,找出控制点
        5.2.4 加强食物中毒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5.3 结论
        5.3.1 重庆市2001年~2007年的食物中毒分析结果
        5.3.2 预防食物中毒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5)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物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
        1.1.2 食物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强化
        1.1.3 食物质量安全管理特点鲜明
        1.1.4 风险评估是食物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1.1.5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亟待深入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物安全与食物质量安全
        1.2.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
        1.2.3 区域划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区域
        2.1.2 食物质量安全
        2.1.3 风险
        2.1.4 风险评估
    2.2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2.2.1 国外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2.2.2 国内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2.3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2.3.1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本质理解
        2.3.2 开展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
        2.3.3 开展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
        2.3.4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
第三章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确定
    3.1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研究基础
        3.1.1 代表性研究成果
        3.1.2 典型管理体系
        3.1.3 法律法规标准
    3.2 国内典型区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
        3.2.1 北京市情况调研
        3.2.2 安徽省情况调研
    3.3 不同类型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
        3.3.1 植物性食物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3.3.2 动物性食物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研究
    4.1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理想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理想指标的选取
        4.1.2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理想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典型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安徽省蔬菜质量安全与影响因素分析
        4.2.2 安徽省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
    4.3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4.3.1 评估指标的内涵
        4.3.2 评估指标值的计算
        4.3.3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度与简要分析
第五章 三大经济带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5.1 全国食物质量安全特征分析与风险评估
        5.1.1 全国食物质量安全的特征分析
        5.1.2 全国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5.2 东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5.2.1 东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5.2.2 东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5.3 中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5.3.1 中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分析
        5.3.2 中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5.4 西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5.4.1 西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分析
        5.4.2 西部地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5.5 不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5.5.1 不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比较
        5.5.2 不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第六章 六大农业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1 东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1.1 东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6.1.2 东北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6.2 华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2.1 华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6.2.2 华北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6.3 长江中下游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3.1 长江中下游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6.3.2 长江中下游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6.4 华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4.1 华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6.4.2 华南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6.5 西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5.1 西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6.5.2 西南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6.6 西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征与风险评估
        6.6.1 西北区食物质量安全的区域特性分析
        6.6.2 西北区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的变化
    6.7 不同区域食物质量安全的风险状况比较分析
        6.7.1 不同区域食物质量安全水平比较
        6.7.2 不同区域食物质量安全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第七章 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7.1 我国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7.1.1 中国食物质量安全管理的近期发展
        7.1.2 中国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缺陷分析
    7.2 国外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经验
        7.2.1 “全程一体化”管理体制
        7.2.2 独立权威的风险评估机构
        7.2.3 完善的检测与风险评估体系
    7.3 加强我国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战略对策
        7.3.1 加强深入研究
        7.3.2 建立权威机构
        7.3.3 培养专门人才
        7.3.4 增加专项投入
        7.3.5 实行新的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惠州市1995~2004年食物中毒特征分析及防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近十年食物中毒概况
    2.2 中毒原因分析
    2.3 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2.4 中毒食物分析
    2.5 中毒行业分析
3 讨论
    3.1 近十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1.1 食物中毒发生总体呈下降趋势
        3.1.2 食物中毒多发生于集体食堂
        3.1.3 导致中毒的食物主要是蔬菜、熟肉制品和菜豆
        3.1.4 食物中毒发生原因
        3.1.5 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
        3.1.6 误食毒蕈、毒螺是导致本地区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3.2 防制对策
        3.2.1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 促进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的改善
        3.2.2做好食品卫生监测工作, 观察食物中毒的动态
        3.2.3确立高风险行业、高风险食品, 使监督、监测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9)1983~2002年百色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物中毒概况
    2.2中毒时间分布
    2.3 中毒原因分布
    2.4 中毒食品分布
    2.5 中毒场所分布

四、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沿海先秦贝丘遗址研究[D]. 赵荦. 复旦大学, 2014(12)
  • [2]湖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及预测模型研究[D]. 陈玲. 中南大学, 2012(02)
  • [3]食品及生物材料中β-激动剂和β-阻断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及污染评价[D]. 苗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
  • [4]重庆市2001~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食物中毒预防措施[D]. 唐诗斯. 西南大学, 2008(09)
  • [5]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孙君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6]贵州省1990-2000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A]. 宁贵华. 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7]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法制保障问题研究报告(食用农产品部分)[A]. 达庆东,陈刚,郭红卫,曹文妹,薛琨,安益民,董茂云,葛燕萍,吴遄,吕萍. 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 2005(总第149-160期)
  • [8]惠州市1995~2004年食物中毒特征分析及防制对策[J]. 何慧芬,刘海东,高群威. 实用预防医学, 2005(03)
  • [9]1983~2002年百色市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 苏翔,农镇铭,杨勤保. 广西预防医学, 2003(04)
  • [10]从三起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生看当前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 农镇铭,周于波. 右江医学, 2002(02)

标签:;  ;  ;  ;  ;  

1995—1999年百色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