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必要限制球面轴承的转动力矩?

是否有必要限制球面轴承的转动力矩?

一、对球形支座限定转动力矩的规定是否必要?(论文文献综述)

郭威[1](2021)在《转体桥球铰结构优化设计与转体状态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桥梁施工技术不断完善,转体施工法在桥梁施工中崭露头角。转体施工方法以对线下既有交通运营干扰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跨既有线路(特别是铁路)的桥梁工程实践中。然而,当前转体桥球铰的设计理论偏于保守,对于球铰尺寸的控制主要以经验为主;对于球铰及其滑块的受力状态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理论求解的过程比较简单,无法对球铰的受力精确描述;复杂的转体施工工序和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转体桥施工监测及风险管理的成果较少。本文依托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技术开发委托项目“长春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一期)--兴福大路上跨京哈铁路立交桥工程转体球铰研究试验”,基于转体桥梁的结构特性,对转体桥球铰结构优化与转体状态评估及预警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为转体桥梁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转体球铰结构的静态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依托长春新区兴福大路上跨京哈铁路转体桥工程,采用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实际工程的精细化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系统分析了曲率半径、销轴半径、支撑半径、销轴深度等球铰结构设计参数对球铰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性。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球铰结构的支承半径、曲率半径和销轴半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理论评价,确定了实际工程转体球铰结构的最佳优化参数以及不同转体吨位下转动球铰设计参数的建议取值范围。2.转体桥梁转动过程的动态特性分析对转体桥梁转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确定了转体过程中的最大扭转剪应力、角加速度以及惯性制动距离。通过建立不同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下转体桥梁的精细化计算模型,对转动过程中球铰滑块以及上部结构的应力状态进行了系统讨论,发现转动过程中球铰滑块以及下部结构的应力状态受角加速度以及角速度影响较小,上部结构为转动过程的敏感构件。3.多种风险工况下转体桥梁的抗倾覆稳定性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针对风荷载、不平衡牵引力、不平衡配重和上部结构偏斜四种工况对转体桥梁结构状态的影响进行探讨。确定了各种工况下转体桥梁临界倾覆的控制参数以及销轴和撑脚等构件的支撑作用。提出了一种转体桥梁单动力牵引系统,可以保证转体球铰结构两侧受力始终相等,转速平稳,有效避免转体球铰横向拉力的产生,提高转体桥梁在转动阶段的转体质量,并且可以减少对多个牵引设别的需求,有效节省施工成本,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4.大缩尺比例下转体桥梁缩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基于量纲分析法对转体桥梁的相似函数进行了推导,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转体桥梁缩尺模型的相似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针对在大缩尺比例下转体桥梁球铰局部的畸变现象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比现有的三种畸变修正模型的预测效果,提出一种适合本工程缩尺模型尺寸畸变的修正预测方法。根据设计要求制作了转体球铰结构的室内缩尺模型,设计了室内试验及测量方案等,对转体球铰结构的畸变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5.基于自感知球铰的转体动态监测及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建立了室内桥梁转体运动模型,进行了转体运动试验和偏斜风险试验,并通过埋设测点对转体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基于灰熵理论对测点数据与转动状态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确定转体过程中的关键测点,作为转体过程的风险评价指标,并建立转体桥梁运动过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M模型预测理论以及综合模糊算法,建立转体过程动态监测及风险预警系统,并开发出配套动态监测及风险预警系统软件。

庄松霖[2](2019)在《面向斑马鱼幼鱼的显微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斑马鱼是一类典型的有脊椎模式动物,因为具有与人类基因相似、繁殖周期短、体外生长、胚胎及幼鱼通体透明等优点,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生命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生物遗传学、发育学、毒理学等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研究斑马鱼幼鱼特定器官发育机理或研发新式药剂时,通常需要把外源物质(如分子化合物、生物药剂等)精准导入到该特定器官,这一过程通常是由经过长时间专门训练的生命科学实验人员通过手动显微注射来完成的。手动显微注射耗时长、效率低,而且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很差,不同经验的操作人员显微注射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虽然面向生命科学的显微操作系统(包括显微注射、显微成像、显微手术等)已经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以细胞或胚胎为对象的显微注射系统甚至已经商业化,但是对斑马鱼幼鱼这种具有自主意识和行为、不规则外形、复杂内部结构的对象还没有成熟的显微操作方案。本文围绕着面向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且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实现方案和新颖的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针对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这一全新概念,结合生命科学领域的具体需求,本文提出了该类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案和关键技术指标。根据不同的实验任务,本文提出了斑马鱼幼鱼二维姿态控制、三维姿态控制和位姿控制方案,幼鱼柔顺捕捉技术,以及幼鱼内部器官三维定位方法。与传统的人工斑马鱼幼鱼心脏显微注射相比,本文所研发的系统完成一次心脏显微注射平均只需要150秒,且最终心脏的注射成功率和成活率不低于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得到的结果。同时,所设计的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算法具有应用到其它器官注射如肾脏注射、肝脏注射等的可能。针对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中的视觉反馈问题,在传统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显微成像中视野小、景深浅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显微操作系统中的关键计算机视觉算法,包括大范围注射针尖端自动定位算法、吸持针尖端管口位置精确定位方法、显微成像下针尖的三维定位算法、斑马鱼幼鱼内部器官三维定位算法等,与传统的计算机视觉中的算法不同,这些算法更多关注显微定位策略,可以解决在显微成像条件下存在图像反馈缺失或图像反馈不完整的问题。针对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中的幼鱼姿态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显微注射针、显微滚转针和底部旋转机构的三维姿态控制方案,并将方案中的二维平面旋转过程构建成了切换系统的模型,在一类广义切换信号——具有不稳定子系统的模态依赖驻留时间切换信号下,设计了名义系统的镇定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多组PD控制器参数组合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传统只采用1组PD控制器控制的保守性。另外,为了实现斑马鱼幼鱼绕身体轴的滚转运动,自行研制了一套4自由度显微操作手,与常见的平动显微操作手相比,增加了悬臂滚转轴的自由度。利用该自由度,根据斑马鱼幼鱼滚转轴的角度度量算法,实现了斑马鱼幼鱼的滚转控制。针对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中的柔顺捕捉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切换策略的模型预测控制的设计方法,并对吸持针尖端捕捉幼鱼卵黄这一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模型会根据吸入的幼鱼表皮多少而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当幼鱼表皮被吸入过多时,吸入的血液循环以及表皮韧性会倾向于继续向内伸展。因此,我们根据幼鱼表皮吸入的长度,将这一过程建模成了切换线性系统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和生命科学实验的特殊要求(即,不会过多吸入幼鱼身体造成损伤,也不会因为吸入部分过少致使幼鱼掉落),对每个线性子系统的状态和控制进行了合理的约束。在模态依赖驻留时间切换信号下,对柔顺吸持这一过程设计了名义镇定控制器,并给出了能够保证名义系统稳定的模态依赖驻留时间的多个切换准则。最后,本文对所提出的关键算法进行了实际验证,在特定的实验条件(如斑马鱼幼鱼年龄、身体尺寸、吸持针口径等)下,给出了所提出的广义切换信号下的镇定控制器应用在实际系统中时需要额外考虑的细节和一种简化的实现方式。同时,对系统不同算法和整体运行的性能指标(如算法稳定性、成功率、成活率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改进方案。

吴桂西[3](2018)在《一种新型易于更换的球型钢支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关键部位,是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许多支座由于自身质量,以及支座安装、使用过程中各种不当行为导致支座过早的损坏,影响了桥梁的正常使用,需要更换。普通支座更换首先就需要中断交通,然后顶升梁体,这不仅造成交通不便,而且容易导致梁体及桥面损坏。本文研究了一种便于更换的球型钢支座,使用这种支座的桥梁,在更换支座过程中不用顶升梁体即可完成更换。通过理论研究、有限元计算、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新型支座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新型支座的结构型式和工作机理,实现了不用顶升梁体即可完成支座更换的要求,并分析了摩擦自锁原理,确定支座的自锁角。(2)建立了支座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新型支座的应力、应变以及变形。分析了楔形块角度、摩擦副摩擦系数及厚度对支座拆卸能力的影响,优化了参数组合。(3)计算分析了新型支座应用于简支梁桥的更换过程,计算了桥墩和箱型梁应力。(4)制作1:1支座模型,进行了支座承载力试验,测试支座竖向变形与环形套箍的应力,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5)试验模拟了支座在压力作用下的更换过程,测量了拉出与推入楔形块过程中水平力与竖向位移的关系。

张韵[4](2017)在《碎石堆小行星结构演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小行星上蕴含着丰富的稀有矿物资源,并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随着近十年来小行星探测热潮的兴起,对小行星的研究已从其轨道、形状、旋转状态和光谱类型扩展到其结构演化机制和外力响应特性。其中,小行星碎石堆结构概念的提出,为所观测到小行星的物理性质和天文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但同时也对小行星探测任务及相关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从碎石堆结构的物理特性出发,建立了高效并行树结构引力N体-离散动力学模型,结合连续介质理论与冲击动力学方法,对碎石堆小行星的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在针对YORP加速自旋效应开展的关于碎石堆小行星极限转速和失效模式的研究方面,本文分别采用连续介质理论分析方法和离散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给定材料参数的碎石堆小行星在一定旋转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征,由此对碎石堆结构的失效模式和极限转速进行推断。提出了评估碎石堆离散元模型的极限转速和结构强度的方法,为定量对比连续介质理论分析结果和离散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比结果显示,相比于连续介质理论,离散元方法在碎石堆小行星静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基于上述研究中对碎石堆小行星自旋加速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以近地双小行星系统65803 Didymos为例,通过离散动力学自旋加速模拟对其结构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和蠕变稳定性进行研究,建立了该系统主星的颗粒分布构型与失效条件、失效模式间的联系,给出了其物理性质和材料参数的取值范围,讨论了类Didymos型双小行星系统的形成机制。在碎石堆小行星撞击演化动力学的研究方面,本文主要关注小行星轨道摄动力对撞击喷射物质运动的作用。研究发现摄动力在近日点处增强,能够提高撞击事件中小行星的质量损失率。由此推知,在动能撞击防御威胁小行星任务中,在近日点处实施撞击效果最佳。据此,本文结合物质点法对两种不同结构的小行星开展高速撞击演化模拟,并分析撞击后碎片对地球的威胁指数。结果显示两种结构的小行星均易在高速撞击作用下破碎分解,所产生的部分逃逸碎片仍会撞击地球。与完整结构相比,针对碎石堆结构小行星的撞击防御的总体效果更好。所建立的研究方法有望用于未来小行星防御任务的撞击条件选择和撞击结果预估。

王佩文[5](2017)在《高铁桥梁减隔震球型支座结构设计与摩擦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支座是桥梁工程中重要的结构部件,它连接桥梁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并将来自桥梁上部结构的力均匀的传递给下部结构,使桥梁上下部分之间原本的刚性接触转变为柔性接触。由于高铁桥梁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桥梁之间工况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研究新型的支座来满足庞大的工程需求。现如今工厂大量生产的传统支座主要为球型支座与盆式支座。盆式支座拥有非常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在载荷平稳下有不错的力学性能;球型支座承载能力优秀,摩擦系数低且转角大,减隔震性能优异。虽然支座发展趋势为球型支座渐渐替代盆式支座,但盆式支座在一定工况下还拥有不错的性能。本论文将传统球型支座的下支座板与盆式支座的下支座板相结合,并用剪断销将上下支座板进行连接,使支座在受力不大的时候工作形式为盆式支座;当支座受力较大,需要更大的转角和位移时,工作状态转变为球型支座。并对此设计进行了必要的设计计算。然后对此支座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设计计算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并对此设计进行数值模拟,包括支座的三维建模、应力分析与瞬态响应分析,并制作出滞回特性曲线,直观的反应出此支座的滞回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支座的主要部件的应力与应变均满足相关行业标准。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高铁桥梁平常工作时,支座受力不大,这时支座应作为盆式支座工作;一旦出现地震、强风或其他可能导致高铁桥梁载荷过大的情况时,支座应作为球型支座工作,以满足桥梁的受力需求。(2)由于支座在不同的受力条件下需要转换功能,采用了四个剪断销进行必要的限位。(3)由于原球型支座的球面钢板为镜面不锈钢材料,成本较高,所以对球型支座球面钢板进行材料替换,保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减少了成本,并对此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本文在支座结构、试验、有限元分析中运用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尝试为之后新型支座设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标准依据。

赵荣文[6](2017)在《自复位桥梁地震作用下易损性及经济损失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比如说1994年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南部发生的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发生的里氏7.2级大地震;1999年,我国台湾省集集市发生的7.6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桥梁是交通运输系统的枢纽工程,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社会生活和工作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震之后,桥梁的破坏导致交通网络的中断,这不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经济的运行,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将影响震后的救灾工作,从而加剧地震灾害。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的桥梁的破坏情况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的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为框架,对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及地震经济风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传统延性桥梁进行pushover,根据推覆曲线估计结构增量动力分析中值曲线。(2)对四跨连续自复位桥梁进行了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分别选择桥墩位移延性(μ)和支座的位移(D)分别作为各自的需求参数,选择峰值地面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选取19个地震动─结构样本对,然后对每一个样本对进行非线性增量动力时程分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桥梁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推覆曲线建立的增量动力分析中值曲线与严格增量动力分析结果吻合较好。(3)对自复位消能桥梁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可以得出桥墩的易损性要大于支座。(4)利用拟合的易损性曲线对四跨连续桥梁结构进行经济损失分析,得出了增量动力在经济评估方面分析的合理性,以及在经济损伤评估方面自复位桥梁优于传统桥梁。

兰昊[7](2017)在《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流场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斯继电器是由马克斯·布赫霍尔茨于1921年研制发明的。自从问世以来,它便成为液冷变压器和接地电抗器重要的保护和监控设备。其不但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快、灵敏度高等特点,且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安装简单一直被用作变压器内部的主保护装置。但近年来由于瓦斯继电器误动作引起的电力事故频发,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以及供电可靠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对瓦斯继电器的流场理论研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进口 BF型双浮球型瓦斯继电器和国产QJ-80型瓦斯继电器在电力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以这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作为研究模型。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科研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独立开展瓦斯继电器的流场理论研究。首先运用三维CAD建模软件Pro/ENGINEER对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进行三维实体建。为了模拟结果更加精确,在建模时对瓦斯继电器内部构造进行了详尽的刻画,使计算模型的参数尽可能的还原实测参数。并采用ICEM软件来完成计算流体域的网格划分,实现CAD与CFD技术的融合。本次瓦斯继电器的计算流体域采用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网格优势的混合网格划分技术。之后基于动网格理论对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CFD数值模拟,并对各自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水流冲击力矩的敏感程度上,国产QJ-80瓦斯继电器的反应相对保守,进口 BF型瓦斯继电器的反应更灵敏。同时针对可能导致重瓦斯误动作原因①反向油流冲击;②抗振性能不足;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可能误动作原因①反向油流冲击导致重瓦斯误动作的可能性很小;②对抗振性能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方案,并检验了改良方案的有效性。最后提出将CFD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到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的校验方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简洁有效地对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进行校验,并能清晰的反应瓦斯继电器内部指定时刻的流速分布状况。有效的提高了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校验的效率和可靠性。

罗颀栋[8](2017)在《水下球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种新型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课题(编号:51175048)的资助下完成的,主要是对于这种带有推进器、飞轮和重摆驱动机构的水下球形机器人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设计出能够满足其实际要求的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完成水下球形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及建模。水下球形机器人在水中运动时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及运动学建模。(2)完成水下球形机器人避障路径规划。运用蚁群算法的思想,设计了水下机器人的避障路径规划方法,使其可以完成在水底的路径规划。(3)完成水下球形机器人在水底的轨迹跟踪控制。建立了水下球形机器人在水底滚动状态下的动力学模型,使用有限时间控制律设计它的轨迹跟踪控制器,使机器人可以根据设计的控制律跟踪设定的轨迹路径,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4)完成水下球形机器人的定深控制。在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定深控制器实现机器人在水中的定深控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完成水下球形机器人的三维航迹跟踪控制。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速度误差变量反步法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来实现水下球形机器人的三维航迹跟踪控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乔海东[9](2016)在《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梁支座作为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构件,对于力的传递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常使用阶段,桥梁支座将上部结构承受的荷载(车辆荷载、人群荷载、风荷载等)传递给下部基础结构;在遭遇地震时,桥梁支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部惯性力向下部结构的传递,避免桥梁产生严重的结构破坏。当上下结构的相对位移大大的超过其许可位移时,防落梁装置则会形成保护桥梁的第二道防线,防止落梁的发生。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了桥梁使用的安全需求。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被大量的应用于现代化桥梁中。近年来国内外地震频发,由于地震而产生的桥梁破坏,乃至落梁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能使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减小地震对桥梁整体结构的破坏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桥梁中应用比较多的四种支座(板式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滑板支座及盆式支座)的抗震性能,以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力学性能。同时,本文以百花大桥为研究载体,比较有无抗震挡块及不同支座组合下桥梁的地震反应。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各种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的结构特点,归纳整理国内外各种桥梁支座和防落梁装置的震害现象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2)结合现有的试验条件,制定桥梁支座拟静力试验方案,研究四种支座在不同竖向荷载及频率下的水平本构关系,分析比较支座的耗能特点及同种支座单双向耗能的差异。(3)根据支座的实际尺寸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与实验室试验进行比较并拓展数值模拟范围,得到支座的单双向力-位移曲线,比较分析其耗能状况等抗震性能。(4)利用桥梁支座的试验数据及Midas Civil软件,建立整桥有限元模型进行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分析桥梁横向抗震挡块在地震中的作用及不同支座组合对桥梁抗震的影响。

孙正天[10](2016)在《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建模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希望设备仪器的驱动装置可以尽可能减少占用体积、提高应用精度、使用更加便捷。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以一台电机代替传统的多台电机,可减少占用体积,并提高运动精度,因而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参阅大量三自由度电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首次提出倾斜线圈和旋转线圈的分类,并采用“蒙古包”形永磁体磁极,使电机磁场分布得到优化,输出转矩得到增强。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创新地将定子线圈分为倾斜线圈和旋转线圈并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予以控制,进而详细介绍该新结构电机的基本构造、部件尺寸和工作原理。随后利用解析法和三维有限元软件系统地探讨本电机的磁场特性,探究转子极对数对磁场的影响。基于洛伦兹力法和三维有限元法对该电机的转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倾斜线圈位置对转矩的影响以及磁动势与电机转矩的关系曲线。在系统介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的基础上,应用粒子群算法对原结构下电机的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寻找使电机性能最佳的结构参数。最后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结构的关节电机,并对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其磁场分布特性和转矩输出特性进行比对和分析,为该类电机将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二、对球形支座限定转动力矩的规定是否必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球形支座限定转动力矩的规定是否必要?(论文提纲范文)

(1)转体桥球铰结构优化设计与转体状态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关于水平转体球铰构造设计的研究
        1.2.2 关于水平转体球铰受力状态的研究
        1.2.3 关于水平转体桥转体状态及监控技术的研究
    1.3 所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转体球铰结构的静态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桥型结构及总体布置
        2.2.2 转体球铰结构
    2.3 转体球铰数值模型的构建及分析方法
        2.3.1 转体球铰数值计算模型的构建
        2.3.2 Opti Struct与 Abaqus有限元分析算法分析
        2.3.3 转体球铰计算模型简化形式分析
        2.3.4 转体球铰接触应力及牵引力推导
    2.4 转体球铰设计参数对转体球铰受力特性的影响性分析
        2.4.1 曲率半径对转体球铰受力特性的影响
        2.4.2 销轴预留半径对转体球铰受力特性的影响
        2.4.3 销轴预留深度对转体球铰受力特性的影响
        2.4.4 支承半径对转体球铰受力特性的影响
    2.5 基于响应曲面法转体球铰设计因素的优化研究
        2.5.1 响应曲面法
        2.5.2 确定响应曲面法设计方案
        2.5.3 建立响应曲面法设计模型
        2.5.4 响应曲面法模型有效性分析
        2.5.5 响应曲面法交互作用分析
        2.5.6 确定球铰设计因素优化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体桥梁转动过程的动态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转动过程的理论分析
        3.2.1 转体过程中运动方程的推导
        3.2.2 转体过程中最大扭转剪应力的推导
        3.2.3 惯性制动距离的推导
    3.3 球铰滑块的静态受力特性分析
        3.3.1 球铰滑块的结构形式
        3.3.2 球铰滑块的力学性能
        3.3.3 带有滑块的转体球铰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3.4 球铰滑块的静态力学特性分析
    3.4 球铰滑块的动态受力特性分析
        3.4.1 带有滑块的转体球铰动态计算模型的构建
        3.4.2 启动阶段球铰滑块的力学特性
        3.4.3 匀速转动球铰滑块的力学特性
    3.5 上部结构的动态受力特性分析
        3.5.1 上部结构转体运动模型的构建
        3.5.2 启动加速阶段上部结构的力学特性
        3.5.3 匀速阶段上部结构的力学特性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多种风险工况下转体桥梁的抗倾覆稳定性研究
    4.1 概述
    4.2 风载对结构状态的影响性研究
        4.2.1 风荷载的理论计算
        4.2.2 转体桥梁的抗风稳定性分析
    4.3 不平衡牵引力矩对结构状态的影响性研究
        4.3.1 不平衡牵引力计算模型的构建
        4.3.2 不平衡牵引力对转体桥梁结构状态的影响性研究
        4.3.3 转体桥梁单动力牵引系统的构造设计
    4.4 不平衡配重对结构状态的影响性研究
        4.4.1 不平衡配重计算模型的构建
        4.4.2 不平衡配重对转体桥梁结构状态的影响性研究
    4.5 上部结构偏斜对结构状态的影响性研究
        4.5.1 偏斜工况下结构受力状态分析
        4.5.2 多种结构形式的偏斜工况分析
        4.5.3 中心支撑结构形式的偏斜工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缩尺比例下转体桥梁缩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
    5.1 概述
    5.2 相似理论基本原理
        5.2.1 相似常数和相似定数
        5.2.2 物理量及量纲
        5.2.3 几何相似
        5.2.4 相似三定理
    5.3 转体桥梁结构相似模型研究
        5.3.1 结构受力分析
        5.3.2 基于量纲分析法转体桥梁相似函数的推导
        5.3.3 转体桥梁结构缩尺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5.4 转体球铰结构畸变模型研究
        5.4.1 相似畸变原理
        5.4.2 转体球铰结构的畸变修正模型研究
        5.4.3 预测系数修正方法在畸变模型中的应用
        5.4.4 室内转体球铰结构缩尺模型图纸的生成
    5.5 转体球铰结构室内畸变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5.1 转体球铰结构模型的建造与组装
        5.5.2 转体球铰结构模型测点的布置
        5.5.3 转体球铰结构模型加载试验
        5.5.4 转体球铰结构模型试验测试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自感知球铰的转体动态监测及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6.1 概述
    6.2 室内桥梁转体运动模型的构建
        6.2.1 转体桥模型的建造与组装
        6.2.2 转体桥模型测点的布置
        6.2.3 转体桥模型的运动及风险试验方案
    6.3 转体桥模型的转动及风险试验数据分析
        6.3.1 桥体转动试验数据分析
        6.3.2 偏斜风险试验数据分析
        6.3.3 基于灰熵理论的自感知球铰的偏斜响应分析
    6.4 转体过程动态监测系统的风险评估
        6.4.1 转速风险
        6.4.2 偏斜风险
        6.4.3 应力风险
        6.4.4 转体过程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6.4.5 转体过程风险指标预警界限确定及数据标准化
        6.4.6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转体动态监测系统的风险评价
    6.5 转体过程风险预警系统分析
        6.5.1 GM预测模型的构建原理
        6.5.2 基于GM模型转体过程的风险预警分析
        6.5.3 转体过程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及主要操作流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斑马鱼幼鱼的显微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面向斑马鱼幼鱼的显微操作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面向生命科学的显微操作的研究现状
        1.2.1 不同驱动方式的显微操作系统
        1.2.2 显微操作系统中的关键问题
        1.2.3 不同被控对象的显微操作系统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1.4 面向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设计指标
    1.5 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方案设计
        2.2.1 平台已有设备介绍
        2.2.2 斑马鱼幼鱼三维姿态控制方案
        2.2.3 斑马鱼幼鱼柔顺捕捉方案
        2.2.4 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流程
    2.3 显微操作系统的标定
        2.3.1 平动运动部件标定
        2.3.2 旋转运动部件标定
        2.3.3 滚动运动部件标定
    2.4 仿真算例
    2.5 显微操作控制过程的模型分析
        2.5.1 二维旋转过程模型分析
        2.5.2 柔顺捕捉过程模型分析
    2.6 系统辨识
        2.6.1 非线性过程局部线性化
        2.6.2 线性系统参数辨识
    2.7 仿真算例
    2.8 本章小节
第3章 斑马鱼幼鱼显微操作系统视觉反馈
    3.1 引言
    3.2 吸持针针尖三维定位
    3.3 注射针针尖三维定位
    3.4 斑马鱼幼鱼位姿检测
    3.5 斑马鱼幼鱼心脏三维定位
    3.6 斑马鱼幼鱼吸持状态检测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斑马鱼幼鱼三维姿态控制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3 二维旋转模型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算例
    4.5 二维旋转模型控制器设计
    4.6 仿真算例
    4.7 第三维滚转模型搜索策略分析
    4.8 本章小节
第5章 斑马鱼幼鱼柔顺捕捉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柔顺捕捉模型的问题描述
    5.3 柔顺捕捉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5.4 保守性和计算性分析
    5.5 仿真例子
        5.5.1 理论验证
        5.5.2 鲁棒性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显微操作系统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平台和流程介绍
    6.3 标定算法和系统建模验证
        6.3.1 标定算法验证
        6.3.2 二维旋转过程模型辨识
        6.3.3 柔顺捕捉过程模型辨识
    6.4 视觉反馈算法
        6.4.1 吸持针针尖三维定位算法验证
        6.4.2 注射针针尖三维定位算法验证
        6.4.3 斑马鱼幼鱼位姿检测
        6.4.4 斑马鱼幼鱼心脏三维定位
        6.4.5 斑马鱼幼鱼吸持检测算法验证
        6.4.6 视觉三维定位算法说明
    6.5 控制算法
        6.5.1 三维姿态控制算法实现
        6.5.2 柔顺捕捉控制实现
        6.5.3 控制算法应用说明
    6.6 系统性能验证
    6.7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一种新型易于更换的球型钢支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支座的分类与发展
        1.2.1 支座的分类
        1.2.2 支座的发展
    1.3 桥梁支座更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新型易更换支座的工作机理及结构型式
    2.1 引言
    2.2 不用顶升梁体的支座更换方法
    2.3 新型易更换支座的结构型式
        2.3.1 新型支座的结构及构造
        2.3.2 新型支座各部件功能
        2.3.3 新型支座的更换机理
    2.4 新型支座的理论计算方法
        2.4.1 楔形块自锁条件分析
        2.4.2 环形套箍的计算方法
        2.4.3 球冠摩擦副的计算方法
        2.4.4 上、下座板相对变形计算
        2.4.5 其余构件的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易更换支座的数值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介绍
        3.2.1 模型尺寸
        3.2.2 模型分析
    3.3 主要计算结果
        3.3.1 支座整体结果
        3.3.2 上、下座板模拟结果
        3.3.3 支座竖向位移
        3.3.4 球冠摩擦副结果分析
        3.3.5 楔形块模拟结果
        3.3.6 环形套箍模拟结果
    3.4 楔形块角度与水平拉力的关系
    3.5 摩擦系数与水平拉力的关系
        3.5.1 楔形块两摩擦副摩擦系数相同
        3.5.2 楔形块两摩擦副摩擦系数不同
    3.6 摩擦副厚度对水平拉力的影响
    3.7 桥梁支座更换的模拟
        3.7.1 模型介绍
        3.7.2 支座更换方法
        3.7.3 模拟结果
    3.8 本章小结
4 新型易更换支座的试验
    4.1 引言
    4.2 试件的制作
    4.3 支座竖向承载力试验
        4.3.1 试验装置
        4.3.2 试验方法与目的
        4.3.3 试验步骤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4 支座更换试验
        4.4.1 试验装置
        4.4.2 试验方法与目的
        4.4.3 测力工装标定
        4.4.4 试验步骤
        4.4.5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碎石堆小行星结构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小行星的发现与探索
        1.1.2 小行星的分布与演化
        1.1.3 小行星的结构与演化
        1.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1.2 碎石堆小行星的研究现状
        1.2.1 碎石堆结构特点和动力学响应特性
        1.2.2 碎石堆结构的研究方法评述
        1.2.3 碎石堆结构的离散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和创新点
        1.3.1 本文的工作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碎石堆小行星离散动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颗粒接触力学模型
        2.2.1 法向接触模型
        2.2.2 切向接触模型
        2.2.3 粘附力模型
        2.2.4 扭转方向接触模型
        2.2.5 滚转方向接触模型
        2.2.6 接触模型参数讨论
    2.3 接触模型有效性验证:三轴压缩试验
        2.3.1 试验的基本原理
        2.3.2 试验设置及参数选取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引力N体积分方法
        2.4.1 积分算法的选取
        2.4.2 高效并行树结构引力积分方法
    2.5 离散动力学模型在小行星动力学领域的扩展应用
        2.5.1 小行星离散元模型建模
        2.5.2 多小行星系统动力学
        2.5.3 不规则形状小行星表面物质运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碎石堆小行星的极限转速与失效模式
    3.1 引言
    3.2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失效条件分析
        3.2.1 自引力旋转椭球体应力分布
        3.2.2 碎石堆结构的失效判据
        3.2.3 极限转速上限
        3.2.4 极限转速下限与失效模式
    3.3 离散动力学数值模拟
        3.3.1 模型描述及参数设置
        3.3.2 碎石堆小行星多尺度分析方法
        3.3.3 自旋加速模拟结果
    3.4 基于离散元模型的失效条件评估方法
        3.4.1 摩擦角?估值方法
        3.4.2 粘附强度k估值方法
        3.4.3 应力比分布与失效模式
    3.5 离散元模拟结果与连续介质理论对比
        3.5.1 应力分布特征对比
        3.5.2 极限转速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行星Didymos旋转演化及物理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离散元模型设置
        4.2.1 碎石堆模型
        4.2.2 接触模型参数设置
        4.2.3 准静态自旋加速路径
    4.3 三类临界旋转极限
        4.3.1 第一类临界旋转速度:外形变化与物质脱落
        4.3.2 第二类临界旋转速度:内部结构变形
        4.3.3 第三类临界旋转速度:局部结构屈服
    4.4 离散元模拟结果:标称算例
        4.4.1 HCP模型
        4.4.2 RCP模型
        4.4.3 RCPC模型
        4.4.4 PP1模型
        4.4.5 PP2模型
        4.4.6 PPC模型
    4.5 离散元模型设置的影响
        4.5.1 体积密度的影响
        4.5.2 自旋加速路径的影响
        4.5.3 摩擦阻力强度的影响
    4.6 离散元模拟结果的启示
        4.6.1 三类临界旋转极限的意义
        4.6.2 Didymos主星的可能物理性质
        4.6.3 类Didymos型双小行星系统形成机制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碎石堆小行星撞击演化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椭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运动方程
        5.2.1 轨道相位的影响
        5.2.2 轨道偏心率的影响
    5.3 离散动力学数值模拟
        5.3.1 模型描述及参数设置
        5.3.2 低速撞击试验模拟结果
        5.3.3 基于离散元模拟结果的撞击特征参数分析
    5.4 碎石堆小行星撞击演化特性分析
    5.5 动能撞击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效果评估
        5.5.1 分阶段模拟数值方法介绍
        5.5.2 小行星模型及防御问题的参数设置
        5.5.3 高速撞击数值模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高铁桥梁减隔震球型支座结构设计与摩擦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桥梁支座概述
        1.2.1 支座的功能简介
        1.2.2 盆式支座与球型支座
    1.3 桥梁支座研究现状
        1.3.1 减隔震性能研究
        1.3.2.大吨位性能研究
        1.3.3 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铁桥梁减隔震球型支座结构设计
    2.1 支座性能设计思路
    2.2 支座的基本设计数据
    2.3 支座的结构设计方案
        2.3.1 支座设计初步方案
        2.3.2 支座最终方案
    2.4 创新结构的设计特点
        2.4.1 上下支座板的连接结构设计
        2.4.2 支座的使用寿命设计
    2.5 支座相关技术参数
    2.6 小结
第三章 高铁桥梁减隔震球型支座摩擦学试验
    3.1 摩擦因数试验
        3.1.1 试验方法
        3.1.2 主压力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3.1.3 转速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磨损形貌
    3.3 小结
第四章 支座有限元静力分析与优化
    4.1 支座静力状态分析
        4.1.1 支座材料数据选取
        4.1.2 载荷、位移施加
        4.1.3 建立支座模型
        4.1.4 ANSYS分析前处理设置
    4.2 关键部件不同条件下分析结果
        4.2.1 球冠衬板分析结果
        4.2.2 平面钢板-滑板摩擦副分析结果
        4.2.3 安全销分析结果
    4.3 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
        4.3.1 球冠衬板的优化设计
        4.3.2 平面钢板的优化设计
        4.3.3 平面滑板的优化设计
        4.3.4 安全销的优化设计
    4.4 优化后其余部件分析结果
        4.4.1 整体分析结果
        4.4.2 球面钢板分析
        4.4.3 球面滑板分析
        4.4.4 上下支座板分析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支座动载荷分析与优化
    5.1 水平动载响应模型建立
    5.2 不同摩擦因数下水平动载分析结果
    5.3 支座摩擦因数对滞回特性影响分析
    5.4 支座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
        5.4.1 地震波输入
        5.4.2 平面钢板分析与优化
        5.4.3 球冠衬板分析与优化
        5.4.4 球面钢板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自复位桥梁地震作用下易损性及经济损失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外对自复位桥墩结构的相关研究
        1.1.2 国内对自复位桥墩结构的相关研究
    1.2 摇摆桥墩结构
        1.2.1 国外对摇摆桥墩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对摇摆桥墩结构的相关研究
        1.2.3 自复位桥梁在地震作用下基于性能的易损性的经济损失评估研究
        1.2.4 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自复位消能桥梁构件组成以及易损性模型
    2.1 自复位消能桥梁抗震思想的演变
    2.2 自复位消能桥梁的概念
        2.2.1 自复位桥墩构件
        2.2.2 耗能阻尼器构件
        2.2.3 支座构件
    2.3 易损性模型
        2.3.1 统计型易损性模型
        2.3.2 分析型易损性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跨钢筋混凝土连续自复位桥梁的有限元建模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自复位桥梁模型的建立
        3.3.1 主梁的模拟
        3.3.2 支座的模拟
        3.3.3 桥墩的模拟
    3.4 材料及连接单元
        3.4.1 混凝土
        3.4.2 预应力筋
        3.4.3 软钢阻尼器
        3.4.4 连接单元
    3.5 自复位消能桥梁基于Sap2000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3.5.1 加载方式
        3.5.2 试件设计
        3.5.3 模拟和Pushover分析
    3.6 计算IDA中值曲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易损性模型及经济损失评估
    4.1 引言
    4.2 地震动不确定性的考虑
        4.2.1 地震动的选取
        4.2.2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4.3 自复位桥梁需求参数的确定
    4.4 极限状态分析
        4.4.1 桥墩极限状态
        4.4.2 支座极限状态
    4.5 IDA分析方法
    4.6 桥梁增量动力分析
    4.7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
        4.7.1 基于IM准则的地震易损性
        4.7.2 易损性分析结果对比
    4.8 用IDA分析方法来计算年预期损失
        4.8.1 年预期损失
        4.8.2 计算年预期损失
    4.9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
致谢

(7)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流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气体继电器研究背景知识
        1.3.1 气体继电器概述
        1.3.2 气体继电器结构及动作原理
        1.3.3 变压器油的色谱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FD数值模拟
    2.1 相关软件介绍
        2.1.1 三维CAD软件
        2.1.2 CFD计算软件
    2.2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2.2.1 三维实体建模
        2.2.2 模型网格划分
    2.3 数值模拟
        2.3.1 控制方程的离散
        2.3.2 离散化方法
        2.3.3 流体动力学基本守恒定律的控制方程
        2.3.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2.3.5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瓦斯继电器内部流场模拟
    3.1 动网格理论基础
        3.1.1 动网格概述
        3.1.2 动网格UDF介绍
    3.2 BF型双浮球瓦斯继电器内部流场模拟
        3.2.1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3.2.2 浮球装置受力方程
        3.2.3 计算结果分析
        3.2.4 结论
    3.3 QJ-80型瓦斯继电器内部流场模拟
        3.3.1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3.3.2 挡板装置受力分析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3.4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结构差异性与误动作分析
    4.1 两种型号瓦斯继电器结构差异性分析
        4.1.1 两种气体继电器的共同点
        4.1.2 两种气体继电器的不同点
        4.1.3 对两种型号的瓦斯继电器建立统一的Simulink模型
        4.1.4 仿真结果对比
    4.2 瓦斯继电器误动作分析
        4.2.1 反向油流冲击误动作分析
        4.2.2 抗振性能不足误动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瓦斯继电器扩展研究
    5.1 基于CFD对BF型双浮球瓦斯继电器油流整定值的校验
        5.1.1 问题描述
        5.1.2 理论分析BF型双浮球瓦斯继电器流速特性
        5.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1.4 结论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瓦斯继电器流场变化与跳闸的可能性关联探索
        6.2.2 CFD数值模拟过程中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水下球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下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水下机器人研究现状
        1.2.3 水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1.3 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3.1 PID控制
        1.3.2 自适应控制
        1.3.3 模糊控制
        1.3.4 滑模控制
        1.3.5 神经网络控制
        1.3.6 其他控制方法
    1.4 课题来源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下球形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及建模
    2.1 引言
    2.2 水下球形机器人的坐标系和空间运动
    2.3 水下球形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水下机器人避障路径规划
    3.1 引言
    3.2 蚁群算法
        3.2.1 算法的基本原理
        3.2.2 算法执行步骤
    3.3 蚁群算法仿真参数选取
        3.3.1 蚂蚁数目
        3.3.2 信息蒸发因子
        3.3.3 启发式因子和期望启发因子
    3.4 路径规划的仿真分析
    3.5 改进的蚁群算法
        3.5.1 基于保守原则的蚁群算法
        3.5.2 机器人平滑曲线的生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球形机器人在水底滚动轨迹跟踪控制
    4.1 引言
    4.2 水下球形机器人在水底滚动模型
        4.2.1 物理系统描述
        4.2.2 运动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4.3 轨迹跟踪算法设计
        4.3.1 轨迹跟踪问题描述
        4.3.2 有限时间轨迹跟踪控制律设计
    4.4 仿真实验
    4.5 实验验证
        4.5.1 实验所用到的传感器
        4.5.2 实验环境
        4.5.3 水下球形机器人的水底避障轨迹跟踪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球形机器人的定深控制
    5.1 引言
    5.2 水下球形机器人垂直面数学模型
    5.3 定深算法设计
        5.3.1 定深问题描述
        5.3.2 滑模变结构定深控制律设计
    5.4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下球形机器人的三维航迹跟踪
    6.1 引言
    6.2 水下球形机器人在水中的运动模型
        6.2.1 物理系统描述
        6.2.2 运动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6.3 控制器的设计
        6.3.1 坐标变换
        6.3.2 三维航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6.3.3 与传统的反步法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的对比分析
    6.4 仿真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桥梁支座及其分类
        1.1.1 板式橡胶支座
        1.1.2 盆式支座
        1.1.3 球形支座
    1.2 防落梁装置及分类
    1.3 桥梁支座及落梁震害现象
        1.3.1 支座的震害现象
        1.3.2 落梁震害
    1.4 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1 桥梁支座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2 防落梁装置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支座及防落梁系统的相关理论
    2.1 橡胶的力学特性及超弹性理论
        2.1.1 橡胶的力学特性
        2.1.2 橡胶材料的超弹性理论及本构模型
    2.2 支座数值模拟的非线性理论及处理方式
        2.2.1 非线性理论
        2.2.2 支座非线性处理方式
    2.3 整桥模型中桥梁支座及其防落梁装置的处理
        2.3.1 多折线支座模型
        2.3.2 滞后系统支座模型
        2.3.3 抗震挡块设置及其理论
第三章 桥梁支座拟静力试验研究
    3.1 试验背景和目的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支座尺寸
        3.2.2 试验设备
    3.3 水平单向试验
        3.3.1 试验设备的安装加固及调试
        3.3.2 试验内容及工况
    3.4 水平双向试验
        3.4.1 试验设备的安装及位移计布置
        3.4.2 试验内容及工况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单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3.5.2 双向试验结果及分析
        3.5.3 单双向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3.5.4 地震动加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支座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支座水平单向加载有限元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运行分析
        4.2.2 结果分析
    4.3 支座水平双向加载有限元分析
        4.3.1 支座双向动力加载工况
        4.3.2 结果分析
    4.4 结果对比分析
        4.4.1 模拟分析结果对比
        4.4.2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的适用性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有限元模型参数的选取与设置
    5.3 建立有限元模型
    5.4 桥梁模态分析
    5.5 地震反应谱分析
    5.6 地震动时程分析
        5.6.1 挡块作用分析
        5.6.2 支座组合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自由度永磁电机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多自由度永磁电机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多自由度永磁电机的研究进展
    1.3 多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结构及三维有限元法
    2.1 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电机的基本结构
        2.1.2 电机的工作原理
    2.2 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通电策略
        2.2.1 电机自转运动的通电策略
        2.2.2 电机偏转运动的通电策略
    2.3 三维有限元法理论
        2.3.1 三维有限元基础理论
        2.3.2 三维有限元剖分网格和边界条件
        2.3.3 三维电磁场计算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磁场分析
    3.1 电机磁场的解析法分析
        3.1.1 标量磁位的拉普拉斯方程
        3.1.2 标量磁位解析模型建立与求解
        3.1.3 解析法磁场结果分析
    3.2 电机磁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3.2.1 三维有限元法建模
        3.2.2 三维有限元法转子磁场分析
        3.2.3 三维有限元法气隙磁场分析
    3.3 转子极对数对电机磁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转矩分析
    4.1 电机转矩的解析法分析
        4.1.1 洛伦兹力法转矩计算原理
        4.1.2 转矩模型建立与求解
        4.1.3 解析法转矩结果分析
    4.2 电机转矩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
        4.2.1 电机绕Z轴自转转矩模型
        4.2.2 电机绕X轴偏转转矩模型
        4.2.3 电机绕Y轴偏转转矩模型
    4.3 倾斜线圈位置对电机转矩的影响
    4.4 磁动势对电机转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优化
    5.1 引言
    5.2 粒子群算法理论
        5.2.1 粒子群算法原理
        5.2.2 标准的粒子群算法
    5.3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
        5.3.1 粒子群优化算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5.3.2 电机参数化建模与仿真
        5.3.3 电机优化结果分析
    5.4 三自由度永磁关机电机的模型改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对球形支座限定转动力矩的规定是否必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转体桥球铰结构优化设计与转体状态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D]. 郭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斑马鱼幼鱼的显微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庄松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一种新型易于更换的球型钢支座[D]. 吴桂西.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4]碎石堆小行星结构演化机理研究[D]. 张韵. 清华大学, 2017(02)
  • [5]高铁桥梁减隔震球型支座结构设计与摩擦学特性研究[D]. 王佩文. 济南大学, 2017(03)
  • [6]自复位桥梁地震作用下易损性及经济损失评估[D]. 赵荣文. 长安大学, 2017(03)
  • [7]基于CFD的瓦斯继电器流场理论研究[D]. 兰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水下球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 罗颀栋.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9]桥梁支座及防落梁装置抗震性能研究[D]. 乔海东.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5)
  • [10]三自由度永磁关节电机的建模与优化[D]. 孙正天.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是否有必要限制球面轴承的转动力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