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民企的品牌困惑(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0)在《DYLH炼化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部分了解发现,在当今的国计民生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环节就包含了石化产品,在这个能源结构之中处于关键地位的是煤油和汽油以及柴油等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延伸以及引导出很多的产业链,比如说芳烃产业链和烯烃产业链等,这些产业链对于我国的民用材料以及工业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次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选择的研究主体是东营联合石化公司,下文中将其称作是DYLH,该公司最早创建的时间是在2012年,该公司下属有两个子公司,首先是富海化工公司,其次是东营海旺储运公司,与国内外大型炼厂相比,DYLH炼化规模还处于较小的阶段,单套加工能力小,能耗物耗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在炼油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差异化竞争,从而帮助自身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面临的挑战,将未来的规划进行合理且完善的统筹,这也是DYLH全体高层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本次的研究做到位,同时也为了能够在本论文编写的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数据基础,因此本人到DYLH现场完成了搜集数据以及考察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也让本人进一步了解了我国以及全球炼化工业的成长情况,特别是对二甲苯产品的市场详细调研,同时与之前学习过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本论文在编写的过程之中也采用了很多的分析方法,比如五力模型以及标杆化分析法模型等,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将公司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从外部环境的层面上来讲,炼厂从“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过度的短板是缺乏高端技术。从内部环境来看,DYLH面临着新建对二甲苯(PX)装置集中投放,竞争增大、装置安全隐患增加、成品油销售难度增大、项目储备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化服务和渠道、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同时也对DYLH未来的进步以及发展编制了有关的差异化战略,其中所涵盖的范围有四个层面,首先是范围经济差异化,其次是产品架构差异化,再次是经营渠道差异化,最后是研发方向差异化。DYLH应该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在国内外炼化行业取得新的突破。
关靖[2](2020)在《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外界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追求更高的利润,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上了多元化经营道路。但是,各个企业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时会有着不一样的动因、战略和效果。成功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分散单一经营的风险、为企业带来业绩的提升等等;相反,失败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会分散企业的各种资源、失去核心竞争力、造成整体绩效的下滑等等。因此,企业往往会更加关注如何开展多元化经营使其产生溢价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多元化经营动因、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多元化动因方面国内外整体一致,但学者们目前就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存在多元化折价观、多元化溢价观、多元化折中观三种观点。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养殖企业雏鹰农牧作为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雏鹰农牧于2010年上市,有着“养猪第一股”的称号,曾一度风光的养殖企业却在2018年连续被爆债务逾期、巨额亏损,最终被强制退市的局面。雏鹰农牧自上市以来就不断进行多元化扩张,多元化程度逐渐加深,其业务大致可以分为生猪养殖+深加工、粮食贸易、互联网、金融产业四大领域。本文首先分析了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协同效应、扩大市场势力。然后,基于动因来分析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证明其多元化经营是失败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雏鹰农牧在家禽产品和蔬菜业务上的经济效果均不理想,对这些业务的投资不但没有优化整合资源,反而占用了大量的资源;雏鹰农牧的多元化经营并没有降低其风险,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雏鹰农牧的多元化经营并没有产生协同效应;雏鹰农牧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地位持续下降。通过分析雏鹰农牧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本文把其失败的原因归为以下三点:忽视核心业务的发展、盲目扩张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占用大量资金。最后,通过分析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为我国养殖企业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一些启示:在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时,要做到谨慎多元化、保持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好多元化时机;从资源整合、学习能力、技术创新三方面来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更好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董大伟[3](2019)在《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5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和企业家对多元化经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挖掘利润增长点,实现协同效应等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企业界也掀起了多元化的浪潮,本文的案例企业雅戈尔是较早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服装企业,自1992年以来,雅戈尔先后涉足房地产行业、投资行业等多个行业,赚取了大量利润,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从实践来看,多元化经营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营之道,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多元化的效果都不尽相同。正确评价多元化战略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有助于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发挥自身优势,规避相关风险,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本文尝试从财务报表的视角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财务分析的作用是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在并且预测企业的未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也即战略实施的效果。本文选取雅戈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课题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的介绍,主要是对财务分析理论、企业战略以及多元化战略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案例概况,对本文的案例企业雅戈尔进行介绍,运用SWOT分析法对雅戈尔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并总结雅戈尔实施多元化的现实原因。第四部分是从财务报表的视角对雅戈尔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从财务能力指标对雅戈尔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第六部分总结整篇文章,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通过对雅戈尔发展战略以及财务报告的分析,本文认为雅戈尔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初期充分运用战略优势,实现了自身的迅速壮大。但是从最近几年的财务分析来看,多元化已经对雅戈尔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雅戈尔分散自身经营资源进入的房地产行业处于政策敏感期,投资板块更是起伏较大,房地产板块和投资板块给雅戈尔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服装板块作为雅戈尔“三驾马车”之一,是曾经的核心业务,现在每年仍能以60%以上的毛利率稳定提供40多亿元的业务收入,是雅戈尔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认为,雅戈尔需要调整多元化布局,聚焦主业。
夏晓霏[4](2017)在《成长型民企人才吸引与留用之探讨》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才吸引与保留对成长型民企的重要性。改革开放近40年来,民营企业在整个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也遇到了人才的瓶颈。文章接着对成长型民企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定量分析。成长型民企需要什么样的的人才?人才市场如何回应成长型民企?什么样的的关键因素会吸引人才的流动?本部分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明确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最后,文章对成长型民企如何吸引和留用人才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外在激励(主要由基本工资、固定奖金、现金津贴、浮动收入、长期激励和福利待遇共同组成的以金钱形式给与报酬的全面薪酬),一种是内在激励(体现在工作内容、文化氛围和工作生活平衡度上的精神方面的感知。具体就是工作内容的挑战、培训发展的机会、文化氛围的和谐、公平透明的机制、同事的互助友爱等等一系列非物质方面的因素)。把两者有机而艺术的结合起来,才能帮助成长型民企吸引和留用关键人才,继续成长,基业长青。
李文冰[5](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认为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姜红德[6](2015)在《守卫“舌尖上的安全”》文中提出在海亮CIO丘立涛看来,海亮集团植根农业已久,三年的积累,厚积而薄发,特别是食品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提前规划、布局和不断创新。食品安全怎样保障?生产、流通各环节如何有效控制?浙江民企海亮集团大手笔投入生态农业产业,高起点选择自建、自管、自营的全产业链模式,覆盖了有机肥、饲料生产及全程冷链等各个环节,向社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安全生态食品。在海亮CIO丘立涛看来,海亮集团植根农业已久,三年的积累,厚积而薄发,特别是食品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任重道
黄磊[7](2012)在《浙江民企集群对外投资优势及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具备跨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截至2009年,对外投资的主体依然是大型国有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95%的中小民营企业在跨国投资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引导民企集群对外投资,发挥集群优势,降低投资风险,成为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新途径。本文用产业集聚相关理论,借鉴迈克尔波特对国家竞争优势分析方法来研究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集群优势形成机理。结果显示集群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给企业从成本、创新、专业化资源、信息、区位品牌和规模性六大方面带来优势。说明通过集群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在此基础上对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进行调查和验证。分别使用案例分析和调查问卷法探寻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特征和问题。面向浙江温州、台州、宁波镇海区和宁海县四个地区的民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78份有效问卷。发现虽然浙江省境外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浙江拥有的集群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但是绝大部分并不是集群走出去,境外合作区内的浙江省民企也不多。为了探讨影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了解民企对外投资的真实诉求,文章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民企都有对外投资意愿,但是高达82%的民企都在担忧走出去之后资金融资问题;79%的民企希望政府能够有切实的优惠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成功走出去;66%的民企重视身边同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评价;64%的民企对境外合作区信息不够了解;此外浙江民企对产品创新力和国际化人才方面不够重视,忽略了集群的长远优势,暴露出了民企逐利的短视行为。以上发现的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民企对外直接投资。而集群的六大优势则相应的满足了民企走出去的利益诉求,集群的优势可以促进民企对外投资发展,增加民企走出去的成功率。最后,笔者从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壮大,加快民企集群对外投资步伐的角度,依据民企的现实诉求,从宣传力度、专业化资源、创新能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新集群建设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以增强集群优势对民企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万庆良[8](2009)在《洼地效应、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和国际竞争环境的改变,国内区域制度落差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出生于小城市的优秀民营企业的总部选址问题凸显,获取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民营企业实施全球战略、布局全球竞争的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区位优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结合前人的研究和中国制度转型期的特殊环境,本文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概括和归结为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本文认为:(1)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性、分权性和试验型特征所带来的制度落差,客观上使得民营企业为获取政治优势而追求政治资源的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成为其重要战略问题解决的首要思路。(2)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性、分权性和试验型特征所带来的市场差异,客观上使得民营企业为获取市场优势而追求市场资源的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仍然在其战略制定和执行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小城市的洼地效应和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之间的选择构成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重要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观点,本文详细分析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两种驱动力量:促使民营企业总部再选址的力量和阻碍民营企业总部再选址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基于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观点和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点,本文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两种驱动力在制度因素和市场资源的框架下进行归纳和总结,详细分析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对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鉴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本文采取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资料获取的可信性、模式匹配的程度、命题建立的合理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检验保证案例研究的科学性。通过深度访谈、相关报道和查询公司历史资料三种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和数据,通过三角验证以保证资料的可信性,并通过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和信度三个方面进行检验。通过对8家案例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得到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中国经济转型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对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具有实质性影响,对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的追求成为民营企业应对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重要方式。(2)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政府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具有实质性差异,民营企业不得不在追求政治资源的战略思维指引下考虑企业总部选址决策。(3)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环境造就了民营企业在出生地的洼地效应,民营企业不得不在追求市场资源的战略思维指引下慎重考虑企业总部选址决策。(4)企业商业模式对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的使用方式存在实质性差异,导致企业商业模式的洼地效应关联性、市场化程度、政治资源依赖性、政治资源优化性等因素成为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中介变量。(5)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在企业总部选址决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治资源还是洼地效应,以及作为中介变量的商业模式,都通过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在企业总部选址决策中得以充分体现。研究结果显示,在洼地效应方面,企业商业模式的市场化程度、商业模式的地域性以及企业家对洼地效应的追求显着影响民营企业的总部选址决策。在政治资源方面,企业商业模式的政治资源关联性、商业模式的政治资源优化性以及企业家对政治资源的追求显着影响民营企业的总部选址决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总部选址决策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对政治资源的追求和对洼地效应的权衡。这种特征即体现了中国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特殊规律,也映射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中国民营企业总部选址规律的认识,本文的研究结论既能够为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提供理论指引,也能够为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建议。
傅白水[9](2009)在《后危机时代 浙江模式期待重生》文中研究说明上半年浙江经济出现高贷款、低增长格局是因为浙江以前赖以高成长的路径被金融危机阻断,后危机时代,浙江如果希望继续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雁与风向标,则必须选择、确立新的增长引擎与路径。
华颖[10](2009)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公共伦理及其构建——改革开放30年浙江公共伦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公共伦理建设方面也是如此。这突出表现在:大力倡导市场诚信;政务公开、关心弱势群体;公民意识带动公民监督;非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浙商慈善带动平民慈善。由此构建的公共伦理精神给人三点启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制度伦理来促进公共伦理;媒体的引导与监督。
二、浙江民企的品牌困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民企的品牌困惑(论文提纲范文)
(1)DYLH炼化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数据分析法 |
1.5.3 流程图法 |
第2章 DYLH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全球炼化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2.1.1 炼油产能稳步增加 |
2.1.2 世界炼油工业继续向规模化和基地化方向发展 |
2.1.3 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和炼油毛利有所下滑 |
2.1.4 油品质量标准加速升级 |
2.1.5 炼油向化工转型技术成为发展热点 |
2.2 中国炼油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2.2.1 大型地炼快速崛起成为新增产能主力 |
2.2.2 中小型炼厂加速整合落后产能加快淘汰 |
2.2.3 走差异化环保型道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
2.3 中国炼油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2.3.1 新进入者威胁 |
2.3.2 现有竞争者 |
2.3.3 卖方议价能力 |
2.3.4 买方议价能力 |
2.3.5 替代产品压力 |
第3章 DYLH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标杆化分析DYLH与京博控股 |
3.1.1 企业文化 |
3.1.2 市场渠道 |
3.1.3 产品品牌 |
3.1.4 团队建设强 |
3.1.5 科研创新强 |
3.1.6 经营质量 |
3.1.7 设施设备 |
3.1.8 生产计划的科学管理 |
3.2 DYLH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1 新建对二甲苯(PX)装置集中投放,竞争增大 |
3.2.2 装置安全隐患增加 |
3.2.3 成品油销售难度增大 |
3.2.4 项目储备少 |
3.3 原因分析 |
3.3.1 产品同质化 |
3.3.2 缺乏差异化服务和渠道 |
3.3.3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
第4章 DYLH的差异化战略 |
4.1 DYLH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依据 |
4.1.1 DYLH的优劣势分析 |
4.1.2 SWOT分析 |
4.1.3 同质化竞争对DYLH的影响分析 |
4.1.4 地炼转型升级对DYLH的影响分析 |
4.2 DYLH差异化战略的制定方向 |
4.2.1 范围经济差异化 |
4.2.2 产品结构差异化 |
4.2.3 研发方向差异化 |
4.2.4 经营渠道差异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DYLH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品牌与文化保障 |
5.1.1 品牌保障 |
5.1.2 文化保障 |
5.2 技术与财务保障 |
5.2.1 技术保障 |
5.2.2 财务保障 |
5.3 领导与组织保障 |
5.3.1 领导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多元化经营 |
2.1.2 多元化分类 |
2.2 相关理论 |
2.2.1 风险分散理论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2.2.3 资源基础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3 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案例介绍 |
3.1 雏鹰农牧概况 |
3.2 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
3.2.1 多元化发展历程 |
3.2.2 多元化程度 |
4 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分析 |
4.1 多元化经营动因分析 |
4.1.1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
4.1.2 分散经营风险 |
4.1.3 实现协同效应 |
4.1.4 扩大市场势力 |
4.2 多元化经营效果分析 |
4.2.1 资源整合能力分析 |
4.2.2 分散风险能力分析 |
4.2.3 协同效应分析 |
4.2.4 市场势力分析 |
4.3 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 |
4.3.1 忽视核心业务的发展 |
4.3.2 盲目扩张相关多元化 |
4.3.3 非相关多元化占用大量资金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
5.2.2 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 |
5.2.3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财务分析理论 |
2.2 企业战略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 |
2.2.2 企业战略的分类 |
2.3 多元化战略 |
2.3.1 多元化的分类 |
2.3.2 多元化战略的动机 |
2.3.3 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
第三章 案例概述 |
3.1 雅戈尔简介 |
3.1.1 雅戈尔的多元化战略 |
3.1.2 雅戈尔战略演变(2013-2017) |
3.2 雅戈尔的SWOT分析 |
3.2.1 战略选择的优势 |
3.2.2 战略选择的劣势 |
3.2.3 战略选择的机会 |
3.2.4 战略选择的威胁 |
3.2.5 雅戈尔战略选择的SWOT矩阵 |
3.3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的原因分析 |
3.3.1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
3.3.2 分散经营风险 |
3.3.3 发挥协同效应 |
第四章 报表视角的战略实施路径分析 |
4.1 从资产负债表看战略实施情况 |
4.1.1 权益变动:实施战略所需资本的来源 |
4.1.2 资产变动:战略资本的外在表现 |
4.2 从利润表看战略实施情况 |
4.2.1 收入变动与战略实施 |
4.2.2 成本变动与战略实施 |
4.2.3 净利润变动与战略实施 |
4.3 从现金流量表看战略实施 |
第五章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
5.1 盈利能力分析 |
5.1.1 销售毛利率 |
5.1.2 销售净利率 |
5.2 偿债能力分析 |
5.2.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
5.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
5.3 营运能力分析 |
5.3.1 应收账款周转率 |
5.3.2 存货周转率 |
5.3.3 流动资产周转率 |
5.3.4 总资产周转率 |
5.4 发展能力分析 |
5.4.1 营业收入变动情况 |
5.4.2 总资产变动情况 |
5.4.3 净利润变动情况 |
5.5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在前期获得成功的原因 |
6.2 雅戈尔多元化战略存在的不足 |
6.3 改进建议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成长型民企人才吸引与留用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工具 |
1.3.2 研究样本收集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成长型民企的基本概念 |
2.1.1 民营企业的基本概念 |
2.1.2 成长型民企的特征——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 人才的吸引、保留与激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和ERG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文献 |
2.3.2 国外文献 |
2.4 小结 |
第3章 成长型民企的人才吸引与留用的现状 |
3.1 人才对于民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3.2 民企的人才问题分析 |
第4章 民企人才吸引与留用的需求分析 |
4.1 民企的人才储备不足,中层管理和技术型人才是主要需求 |
4.2 人才加入民企的意愿高,教育程度偏低和有民企就职经验的人员更愿意选择民企 |
4.3 目前成长型民企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大 |
第5章 民企人才吸引与留用方法探讨 |
5.1 企业、员工对人才吸引与留用的认知和理解 |
5.1.1 企业文化是雇主认为吸引\保留人才的首要因素 |
5.1.2 职业发展是雇员考虑加入\留任民企的首要因素 |
5.2 内在激励 |
5.2.1 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 |
5.2.2 职业发展: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发展多通道模式 |
5.3 外在激励 |
5.3.1 股权激励计划:绑定员工和企业的共同成长 |
5.3.2 薪资:25%~50%的涨薪吸引 |
5.3.3 福利:创新型的福利设计,结合市场实践的平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民营企业转型期人才吸引与保留访谈提纲 |
附录2:成长型民企人才吸引与保留实践调研问卷——员工版 |
附录3:成长型民企人才吸引与保留实践调研问卷——学生版 |
附录4:民营访谈样本分析 |
致谢 |
(5)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浙商研究 |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
二、基本概念 |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
小结 |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
小结 |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守卫“舌尖上的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全产业链打造安全食品 |
信息化布局“一体多用” |
仍有提升空间 |
(7)浙江民企集群对外投资优势及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民营企业集群式 ODI 研究的相关文献评述 |
1.2.2 支持政策在民企集群对外投资中发挥的作用研究 |
1.3 研究的框架以及方法、难点不足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难点与不足 |
1.3.4 研究的创新点 |
2 民营企业集群 ODI 优势形成机理研究 |
2.1 民企集群走出去优势形成的理论基础 |
2.2 民企集群走出去的优势分析 |
2.2.1 专业化资源优势 |
2.2.2 成本优势 |
2.2.3 创新能力优势 |
2.2.4 区位品牌价值优势 |
2.2.5 规模经济优势 |
2.2.6 信息资源优势 |
2.3 本章小结 |
3 浙江民企集群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
3.1 浙江民企经济特色 |
3.2 境外经贸合作区分析 |
3.2.1 泰中罗勇工业园 |
3.2.2 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 |
3.2.3 重庆力帆集团单枪匹马败走泰国 |
3.3 本章小结 |
4 浙江民企集群投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4.3 问卷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支持政策建议 |
5.1 加大境外合作区集群优势宣传力度 |
5.2 完善集群企业的融资渠道 |
5.3 建立合作区专业人员培训体制 |
5.4 壮大集群行业协会及商会组织 |
5.5 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集群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洼地效应、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
1.2 研究概念界定 |
1.2.1 民营企业 |
1.2.2 民营企业总部 |
1.2.3 洼地效应 |
1.2.4 政治资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区位优势与“洼地效应” |
2.1.1 区位理论与区位优势 |
2.1.2 洼地效应的区位作用 |
2.2 政治资源与区位优势 |
2.2.1 政治资源的含义与作用 |
2.2.2 政治资源对区位优势的作用 |
2.3 出生于中小城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
2.3.1 总部经济的兴起 |
2.3.2 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意愿、条件和制约因素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发展 |
3.1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
3.2 中国制度环境对企业竞争的影响 |
3.3 中国民营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
3.4 出生于小城市的民营企业面临总部选址困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框架 |
4.1 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作用力分析 |
4.1.1 “出走的诱惑” |
4.1.2 “出走的羁绊” |
4.1.3 概念模型的提出 |
4.2 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对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作用 |
4.2.1 洼地效应 |
4.2.2 政治资源 |
4.2.3 研究框架的形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方法与典型案例分析 |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2 案例企业的选择 |
5.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5.3.1 构念效度 |
5.3.2 内部效度 |
5.3.3 信度 |
5.4 案例描述 |
5.4.1 康德莱集团(KDL) |
5.4.2 深圳齐心文具 |
5.4.3 广东鸿轩实业集团 |
5.4.4 广润集团 |
5.4.5 广东恒兴集团 |
5.4.6 温氏集团 |
5.4.7 阳江十八子集团 |
5.4.8 广东凌丰集团 |
5.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5.1 数据准备 |
5.5.2 数据整理和分析 |
5.6 研究框架的修正 |
5.6.1 商业模式的界定和引入 |
5.6.2 商业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
5.6.3 修正后的评分体系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研究结果 |
6.1.1 洼地效应与民营企业总部区位选择 |
6.1.2 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总部区位选择 |
6.1.3 民营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 |
6.1.4 理论模型的完善与修正 |
6.2 研究结果的讨论 |
6.2.1 政府的权力差异构成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制度基础 |
6.2.2 城市间经济水平差异构成了民营企业总部选址的市场基础 |
6.2.3 洼地效应和政治资源通过企业家价值取向影响民营企业总部选址 |
6.2.4 商业模式在民营企业总部选址决策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
6.2.5 进一步提升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后危机时代 浙江模式期待重生(论文提纲范文)
浙江高贷款、低增长迷局:发展路径受阻 |
浙江模式未来发展的三条路径 |
(10)市场化进程中的公共伦理及其构建——改革开放30年浙江公共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倡导市场诚信 |
二、政务公开、关心弱势群体 |
三、公民意识带动公民监督 |
四、非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 |
五、浙商慈善带动平民慈善 |
六、浙江公共伦理建设之启示 |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
2.以制度伦理来促进公共伦理 |
3.媒体的引导与监督 |
四、浙江民企的品牌困惑(论文参考文献)
- [1]DYLH炼化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李刚.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2]雏鹰农牧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研究[D]. 关靖. 河南大学, 2020(02)
- [3]财务报表视角的雅戈尔发展战略分析[D]. 董大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4]成长型民企人才吸引与留用之探讨[D]. 夏晓霏.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6]守卫“舌尖上的安全”[J]. 姜红德. 中国信息化, 2015(01)
- [7]浙江民企集群对外投资优势及支持政策研究[D]. 黄磊. 宁波大学, 2012(03)
- [8]洼地效应、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总部选址[D]. 万庆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09(10)
- [9]后危机时代 浙江模式期待重生[J]. 傅白水. 观察与思考, 2009(20)
- [10]市场化进程中的公共伦理及其构建——改革开放30年浙江公共伦理建设研究[J]. 华颖.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