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公务制度的比较与思考

回避公务制度的比较与思考

一、公务回避制度的比较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钟名闯[1](2020)在《新时期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干部异地交流制度是我国当前政治运行中的一项常规的制度安排,在均衡领导干部人才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为支撑,异地交流使用干部正在逐渐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任用领导干部的常态。在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以及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新时期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搜集整理干部异地交流的事实案例,梳理了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存在及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根据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研究认为,新时期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具有选配功能、激励功能、培育功能和反腐功能,在重塑政治生态、重构府际关系、协调区域发展以及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制度规范性和适应性,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成效。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与时俱进、执行力度增大、重要性增强、影响范围扩大、责任意识强化的特点。但同时,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仍存在制度设计不足、制度运行不畅、制度执行偏离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制度设计、运行、执行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三条建议:一是统筹规划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高效机制,破除运行阻力;三是加强监管纠偏,避免执行偏离。

郝绍彬[2](2016)在《法官辞职的现实障碍及从业限制探讨——兼论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官辞职受到法外因素限制。合理界定辞职法官的生存权、就业权与社会公共利益,但不能因此对法律共同体间的自由流动设置人为障碍。无论是法官选择坚守或离开,对其个体抉择都应尊重,并与其他行业人才辞职给予同等经济保障。构建辞职法官的从业限制及经济补偿,核心在于提升在职法官的职业保障和职业尊荣,防范"劣币驱逐良币"。建议从制度层面建立从业限制规则,法官辞职时签订从业限制协议,按月支付经济补偿金,保障法官作为社会精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

刘拥[3](2016)在《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检察机关利益冲突是指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或所在检察机关的部门利益与其担负的公共职责及义务发生冲突,致使与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以及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同时担负的不同公共职责及义务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经历探索、发展到不断完善,制度内容逐步配套和全面,制度形式逐步综合和系统,制度执行逐步严格和到位。完成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需要立足新时期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际,总结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发展的经验,借鉴域外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成功实践,从完善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内容、整合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提升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执行力等方面加以完善。构建和完善检察权配置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对于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检察权的配置,应完善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审查决定逮捕上提一级制度。对于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检察权的配置:应构建检察机关刑事申诉案件异地审查制度。对于检察权在同一检察院内部的配置,应进行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改革与整合,为有效防止利益冲突,将检察权中职务犯罪侦查、公诉和诉讼监督三个方面的具体职能分别配置给不同的内设机构行使,避免同一个内设机构履行不同方面的职能进而产生角色和心理的矛盾、冲突。要坚持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将检察机关追诉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有限度地适当分离,促使追诉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协调和兼容。构建和完善检察权运行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对于利益回避制度,完善需要诉讼回避的情形,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整体回避制度,在目前法律、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诉讼回避的基础上,建立检察机关工作人员非公务回避制度。完善检察权运行的人力资源保障环节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需要完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录用、遴选环节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确保检察机关录用、遴选工作人员的公平公正,成立一个相对独立于检察机关的遴选机构。为确保检察机关严肃公正惩戒工作人员,需要成立一个相对独立于检察机关的惩戒机构。完善检察权运行的物资经费保障环节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需要加强检察经费预算、开支、来源管理,积极推进省以下地方检察院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构建和完善检察权监督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机构应履行好对检察权监督制约的重任,聚焦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违反防止各种类型利益冲突的行为,特别是与律师之间的不正当交往行为,严格依法依纪查处。改革完善检察机关的纪检机构派驻体制,建议将派驻机构干部、业务、后勤保障全部纳入纪委统一管理,使派驻机构干部与驻在检察机关彻底脱钩,增强纪委派驻检察机关纪检机构的垂直管理优势和独立执纪优势。完善违反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法律责任与利益处置措施。参考和借鉴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制度,对可能构成利益冲突的资产等,采取民事手段进行处置,使这些资产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相隔离,使得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无法控制和利用这些资产谋取私人利益。基于对传统案件管理方式的反思,有必要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独立于各办案部门之外的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案件管理部门与案件办理部门形成相互平行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强化案件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案件管理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委员会的衔接、配合机制。在履行检务公开职责的过程中,要树立云理念,整合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检务公开体系,完善检务公开救济制度和追责机制。要扩大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个人重大事项公开主体的范围,扩大须公开的个人重大事项的范围,建立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利益冲突情况公开机制。

李畅达[4](2016)在《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文中指出公务人员(包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和事业编制人员)任职回避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乡镇公务人员作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特殊群体,其任职回避问题是否落到实处,是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关系对公务人员行使职权的客观影响,从而促进行政职责的公平公正履行。从古至今,公务人员任职回避制度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就发挥着不能够忽视的作用,而在我国现如今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改革要求的大前提下,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制度更是改革“深水区”的重要着力点,它是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管理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出本文所要研究乡镇公务人员的任职问题的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罗列了本文研究所需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包括公务员的基本概念与任职回避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以葫芦岛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等方式,用数据与实例阐明目前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是根据乡镇公务人员在任职回避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重点从认识、矛盾冲突、落实制度、认可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作为本文重点,着重阐述了解决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的对策,同样是从如何提高认识,合理解决地缘关系与选举制度的冲突,如何进一步强化任职回避在乡镇一级的落实,以及如何提高乡镇公务人员对任职回避的认可程度这四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

郝绍彬[5](2016)在《辞职法官从业限制困局及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离任法官是指从各级人民法院调离、退休(含提前退休)、辞职、辞退的法官。本论文重点研究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辞职法官从业限制①及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也涉及调离、退休(含提前退休)法官的从业限制,还包括与被辞退法官经济补偿比较等内容。一、透视:法官辞职的调查意向与现实障碍法官辞职既是个体择业自主权利,又涉及公众利益。法官辞职属《法官法》明示的重要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法官辞职是实现其择业权的重要方式,法律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涉。(一)法官辞职的调查意向

李大鹏[6](2015)在《中国地方主要官员地域回避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域回避制度是中国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官员任职制度,它通过禁止担任特定领导职务的国家公职人员在特定地域任职的方式,来达到减少公权力行使中利益冲突的效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地域回避制度在维护中央集权和防止官员腐败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各界对地域回避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地域回避制度规范的对象是中国地方党政机关的主要官员,他们掌握着地方政权中最关键的公权力,直接影响着任职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因此,考察地域回避制度的运行效果,分析这一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完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地域回避制度的相关概念,在归纳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地域回避制度的特点;梳理国内外在回避制度尤其是地域回避制度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第二部分“历史沿革”,结合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论述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后相关政策的演进。第三部分“现状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各个社会群体对地域回避的态度和当前中国地域回避制度的正面效果、现实问题及其成因。第四部分“发展趋势与路径选择”,在论证当前社会环境下地域回避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域回避制度本身完善方案和相关社会环境优化方案,以解决现行地域回避制度造成的诸多问题。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

刘亚男[7](2013)在《中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务员回避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公务员回避制度,对于公务员的廉洁勤政建设,端正政府的行政作风,提高其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内涵,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完善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明确界定公务员、公务员回避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含义,并详细阐述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容,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行为假设、交易费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第三部分,具体的叙述了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发展现状;第四部分,从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价值取向、交易成本、路径依赖效应、政府管理职能的发挥等方面阐述了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制度变迁视角下针对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演变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公务员制度的规范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制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演变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旨在明确其发展历程及趋势,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改善我国公务员管理工作,加强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

周华欣[8](2013)在《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其中的血缘回避制度。在新中国建立后得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制度建设有着严重的缺陷,给国家的行政管理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颁布的相关规定包括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章第六十八到七十二条,但这一规定仍然非常简略,并在制度和执行上有一定漏洞。我国现行的2012年2月出台的《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对于中国的公务员回避制度做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阐述。本文通过分析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涵义,阐述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内容,分析该制度本身体现的价值。通过检视我国历史上制度沿革,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演变,研究我国现行公务回避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通过比较西方各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之间的异同,来为我国制定适合于自己国情的行政公务回避制度做出铺垫。

韩锐,李景平[9](2012)在《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1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了《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公务员的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实施开始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之比较所谓公务员回避制度,就是指通过对公务员所任职务、执行公务、任职地区以及离职后一定时间内的活动作出限制性规定,防止因亲属关系、职务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的干扰,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地履行公职的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涉及立法依

齐珊珊[10](2011)在《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探析》文中认为为了保证公共权力完全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行使,当国家公务员在履行职权的过程中,当其本人与所要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时,公务员有义务做出回避。在我国这样一个受亲情观念高度影响的国家,建立公务员回避制度更是公务员廉洁行政、公正执法的需要。公务员回避制度是为了减少与避免亲属等关系带来的偏私之风与腐败影响,保证公务员清正廉洁地履行公职,对公务员所任职务、执行公务,任职地区和离职后一定时间内的活动作出的法律上的限制和规范。公务员回避制度建立在行政学中的权力与监督理论以及法学中的自然正义理论基础之上。其建立的宗旨是为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消除障碍,保证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公正、保证行政公正以及为公务员廉政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中对公务员回避的规定主要分为四种: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域回避、离职回避。在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程序性规定和实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制定统一的公务员回避制度法律法规;公务员回避法定情形规定模糊;公务员回避程序规定不健全;回避救济制度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回避意识淡薄;回避制度立法不完备,配套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缺乏。因此,无论是从法律制度层面来讲,还是从机关行政层面来讲,解决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都是刻不容缓的。针对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完善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措施。即,提高公务员回避意识,完善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立法,理顺公务员回避与公务员流动的关系,加强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监督机制。本文意在通过研究为公务员回避制度提供一种制度化的理念和设置,为国家的依法行政和公正行政提供意见和建议。

二、公务回避制度的比较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务回避制度的比较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研究评述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历史研究法
        3. 案例分析法
    (五) 创新之处
一、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干部交流
        2. 挂职交流与任职交流
        3. 易地交流与异地交流
    (二) 理论基础
        1. 新公共行政理论
        2. 渐进主义
        3. 交易费用理论
二、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功能
        1. 选配功能
        2. 激励功能
        3. 培育功能
        4. 反腐功能
    (二)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作用
        1. 重塑政治生态
        2. 重构府际关系
        3. 协调区域发展
        4. 提升治理能力
三、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发展概况分析
    (一)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历史演进
    (二)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实施现状
        1.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实施成效
        2.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发展趋势
四、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制度设计不足
        2. 制度运行不畅
        3. 制度执行偏离
    (二) 干部异地交流制度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制度设计缺乏理论性与系统性
        2. 制度运行缺乏互动协调机制
        3. 制度执行缺乏监管机制
五、 完善和发展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的建议
    (一) 统筹规划设计,完善制度体系
    (二) 建立高效机制,破除运行阻力
    (三) 加强监管纠偏,避免执行偏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着

(3)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域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本文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1.3.3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第2章 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2.1 检察机关利益冲突概念及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价值功能
        2.1.1 概念分析
        2.1.2 制度功能
    2.2 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构成要素
        2.2.1 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调整的主体
        2.2.2 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调整的内容
    2.3 检察机关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1 交易型利益冲突
        2.3.2 影响型利益冲突
        2.3.3“旋转”型利益冲突或复合型利益冲突
        2.3.4 集体型利益冲突或集团型利益冲突
    2.4 检察机关利益冲突的特点
        2.4.1 检察机关利益冲突可分为“情境”和“行为”两个层面
        2.4.2 公私利益的共存性
        2.4.3 利益获取的隐蔽性
    2.5 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的理论基础
        2.5.1“人性恶”和“经济人”假定
        2.5.2 寻租理论
        2.5.3 法治理论
        2.5.4 程序正义理论
第3章 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历史演进
        3.1.1 检察机关防止各种表现形式的利益冲突制度的演进
        3.1.2 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相关配套和保障制度的演进
    3.2 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现状的分析考量
        3.2.1 制度内容逐步配套和全面
        3.2.2 制度形式逐步综合和系统
        3.2.3 制度执行逐步严格和到位
    3.3 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路径选择
        3.3.1 当前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4章 检察权配置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建构
    4.1 检察权内部配置的现状分析
        4.1.1 检察权在上下级检察院和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的配置
        4.1.2 检察权在同一检察院内部的配置
    4.2 检察权在上下级检察院之间配置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构
        4.2.1 上提一级制度作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价值功能
        4.2.2 上提一级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防止利益冲突功能虚化问题
        4.2.3 完善上提一级制度,充分发挥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价值
    4.3 检察权在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配置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构
        4.3.1 当前刑事申诉案件管辖模式不利于防止利益冲突
        4.3.2 构建刑事申诉案件异地审查制度,有效防止利益冲突
    4.4 检察权在同一检察院内部配置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构
        4.4.1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与整合中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4.4.2 检察机关追诉与诉讼监督职能优化配置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第5章 检察权运行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建构
    5.1 检察权运行中利益回避制度的完善
        5.1.1 当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诉讼回避的相关规定
        5.1.2 完善需要诉讼回避的情形
        5.1.3 检察机关整体回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1.4 构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非公务回避制度
    5.2 检察权运行的人力资源保障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建构
        5.2.1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录用、遴选环节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构建
        5.2.2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惩戒环节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构建
    5.3 检察权运行的物资经费保障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建构
        5.3.1 检察经费保障现状和检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5.3.2 检察财务管理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构建
第6章 检察权监督中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建构
    6.1 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制度的完善
        6.1.1 聚焦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防止利益冲突的行为规范
        6.1.2 改革完善检察机关的纪检机构派驻体制
        6.1.3 违反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法律责任与利益处置措施的完善
    6.2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
        6.2.1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职能设置中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6.2.2 完善案件管理机制中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6.3 检务公开以及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个人重大事项公开制度的完善
        6.3.1 检务公开制度的完善
        6.3.2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个人重大事项公开制度的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本文创新点
二、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 相关概念
        1、乡镇公务人员的概念
        2、任职回避的概念
        3、需要任职回避的情况
        4、任职回避的种类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概念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原则
三、葫芦岛市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现状分析
    (一) 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调查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样本选择
        3、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 葫芦岛市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公务人员对任职回避的认识不到位
        2、任职回避过程中存在执行偏差
        3、部分乡镇对任职回避制度落实不到位
        4、乡镇公务人员对任职回避的满意度不高
四、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乡镇公务人员对任职回避的自我认识能力弱
        1、信息的获取有局限性
        2、乡镇公务人员自身对任职回避认识不清晰
    (二) 民众选举与地域回避的相互制约
        1、对地域回避的支持
        2、对民众选举的支持
        3、博弈现状
    (三) 政府在落实任职回避的过程中监管不力
        1、任职回避发展中政府主观定位冲突
        2、任职回避的发展存在部分机会主义行为
        3、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
    (四) 缺乏与任职回避相配套的保障机制
        1、没有健全的生活保障机制
        2、没有合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五、解决我国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提升乡镇公务人员对任职回避的认知
        1、提高乡镇公务人员整体素质
        2、加大对任职回避的宣传
        3、公开任职回避的相关信息
    (二) 构建选举制与地域回避的合理体制
        1、选举制与地域回避的关系
        2、合理的设置乡镇公务人员地域回避范围
    (三) 加强政府对任职回避的监管力度
        1 、完善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监督机制
        2、将离岗离职纳入到任职回避制度当中
        3、扩大所需要回避社会关系
    (四) 健全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的保障机制
        1、完善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保障机制
        2、完善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权利救济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地方主要官员地域回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地域回避的相关概念及现行规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地域回避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地域回避制度的的历史沿革
    二、近现代地方官员任职地域回避的演化
第三章 地域回避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对地域回避制度必要性的调查情况
    二、地域回避制度正面效果分析
    三、地域回避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地域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与路径选择
    一、地域回避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二、地域回避制度体系自身完善方案
    三、相关社会环境优化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3.3 创新点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研究法
        0.4.2 理论分析法
        0.4.3 系统分析法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公务员
        1.1.2 回避制度
        1.1.3 公务员回避制度
        1.1.4 制度变迁
    1.2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1.2.1 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
        1.2.2 制度变迁的行为假定
        1.2.3 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1.2.4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历史和现状
    2.1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历史
        2.1.1 第一阶段——回避制度基本缺失(1949 年至 1982 年)
        2.1.2 第二阶段——回避制度初步形成(1983 年至 1992 年)
        2.1.3 第三阶段——回避制度正式建立(1993 年至 2005 年)
        2.1.4 第四阶段——回避制度深化发展(2006 年至今)
    2.2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现状
        2.2.1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构成
        2.2.2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动因
        2.2.3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方式
        2.2.4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主体
        2.2.5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成本
        2.2.6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收益
3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
    3.1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价值取向不稳定
        3.1.1 回避制度变迁中政府角色冲突
        3.1.2 回避制度变迁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3.1.3 回避制度变迁中认知的局限性
    3.2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偏高
        3.2.1 回避制度变迁存在规划成本
        3.2.2 回避制度变迁存在组织成本
        3.2.3 回避制度变迁存在转化成本
    3.3 公务员回避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
        3.3.1 回避制度变迁过程中现存制度不断自我强化
        3.3.2 回避制度变迁中新制度系统缺乏整体协调性
        3.3.3 回避制度变迁中非正式规则具有稳定约束力
    3.4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制度供给滞后
        3.4.1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创新速度缓慢
        3.4.2 公务员回避的法律救济制度缺失
        3.4.3 公务员回避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4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取向模糊
        4.1.1 政府行为的双重假设导致变迁目标发生冲突
        4.1.2 政府行为的有限理性导致价值定位发生偏差
        4.1.3 参与主体的趋利动机导致变迁存在利益冲突
    4.2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存在较高的供给成本
        4.2.1 参与主体多元化增加制度规划成本
        4.2.2 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增加制度组织成本
        4.2.3 管理机制不健全增加制度转化成本
    4.3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
        4.3.1 政府的自利动机诱发对现存制度的稳固
        4.3.2 现存制度的报酬递增产生路径适应性预期
        4.3.3 利益主体的意识刚性导致对现存制度的偏好
    4.4 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中政府管理有限
        4.4.1 时滞限制导致回避制度创新的速度较慢
        4.4.2 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法律救济时效滞后
        4.4.3 决策能力有限导致配套性法规的不健全
5 完善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明确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目标
        5.1.1 实现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公共性目标
        5.1.2 实现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合理性目标
        5.1.3 实现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合法性目标
    5.2 降低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成本
        5.2.1 通过合理化的补偿机制节约制度的规划成本
        5.2.2 通过法制化的协调机制减少制度的组织成本
        5.2.3 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机制降低制度的转化成本
    5.3 规范实现公务员回避制度发展的路径
        5.3.1 通过技术革新优化回避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5.3.2 通过科学立法完善回避制度变迁的法律法规
        5.3.3 通过意识宽容导向推动回避制度变迁的进程
    5.4 提升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的政府管理能力
        5.4.1 通过增加投入扩大制度创新的推广力度
        5.4.2 通过创新监督管理方法完善监督机制
        5.4.3 通过科学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涵义
        (一)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性质
        (二)行政公务回避的主体与发生时间
        (三)行政公务回避的发生原因
        (四)行政公务回避期待达成的效果
    二、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
        (一)法理学基础:自然正义理论
        (二)行政法理论基础:权力与监督理论
    三、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保证行政职权人员本身公正廉洁
        (二)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公正执行
        (三)顺应民众心理需求维护社会公正
第二章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现状概述
    一、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建国前的行政公务回避制度(1949 年以前)
        (二)建国后的行政公务回避制度(1949-1990)
    二、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现状(1990 年至今)
        (一)任职回避
        (二)地域回避
        (三)公务回避
第三章 我国现行行政公务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依据与配套法律规定不明确
    二、行政公务回避制度规定本身的缺陷
        (一)任职回避流于形式
        (二)地域回避不易执行
        (三)回避违法不构成行政行为撤销理由
        (四)缺少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程序机制
    三、监督机制与救济措施缺失
第四章 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完善
    一、明确立法依据与制定配套法律法规
    二、弥补相关制度规定的缺陷
        (一)任职回避的制度补充建议
        (二)地域回避的制度补充建议
        (三)规定回避违法制度的救济措施
        (四)健全行政公务回避制度的程序性规定
    三、执行层面监督机制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之比较
    (一) 各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立法依据的比较
    (二) 各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基本类型的比较
    (三) 各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法律规定的比较
        1. 回避的理由。
        2. 回避的程序。
        3. 回避的效力。
        4.回避的救济。
二、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现状
    (二)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 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回避制度体系
    (二) 尽快完善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立法
四、结语

(10)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
第2章 公务员回避制度界定
    2.1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涵义
    2.2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理论基础
    2.3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意义
第3章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实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情况
    3.2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第4章 国外及我国相关地区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及我国相关地区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实施概况
    4.2 国外及相关地区公务员回避制度对我国现行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启示
第5章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完善措施
    5.1 提高公务员的回避意识
    5.2 完善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立法
    5.3 理顺公务员回避制度与公务员流动的关系
    5.4 加强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公务回避制度的比较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我国干部异地交流制度研究[D]. 钟名闯. 延安大学, 2020(12)
  • [2]法官辞职的现实障碍及从业限制探讨——兼论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J]. 郝绍彬. 司法改革论评, 2016(02)
  • [3]我国检察机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D]. 刘拥. 湖南大学, 2016(06)
  • [4]乡镇公务人员任职回避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D]. 李畅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4)
  • [5]辞职法官从业限制困局及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A]. 郝绍彬. 尊重司法规律与刑事法律适用研究(上)——全国法院第27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 2016
  • [6]中国地方主要官员地域回避制度研究[D]. 李大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12)
  • [7]中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变迁研究[D]. 刘亚男. 辽宁大学, 2013(01)
  • [8]我国行政公务回避制度探析[D]. 周华欣. 贵州民族大学, 2013(04)
  • [9]国外公务员回避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韩锐,李景平. 行政管理改革, 2012(07)
  • [10]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探析[D]. 齐珊珊.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回避公务制度的比较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