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10年级)

第十三届全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10年级)

一、第十三届全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试题(十年级)(论文文献综述)

顾鸣洲[1](2021)在《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趣味性和新颖性是现代数学奥林匹克命题的重要特性,与知识性和选拔性一样,都值得命题者着重关注。富于趣味性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奥数的功利化倾向。我国奥数学习的传统模式更重视其选拔功能,尽管中国代表队在国际大赛上成绩斐然,但无论是联赛还是决赛,我国的命题大多还是以符号语言为主,比较欠缺趣味性。俄罗斯作为数学奥赛强国,其命题质量之高得到了学界的公认。在最近三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俄罗斯代表队也连年创下佳绩。最引人注意的是,每年的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都会涌现出许多极富创新性的趣题,它们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研究价值很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没有太多研究俄罗斯数学奥赛的文献。希望本文可以引发更多有识之士对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的关注,并为我国数学奥林匹克提供一些进步的灵感。如果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的优秀传统能和俄罗斯的成功经验有机结合,奥赛将不再会是“洪水猛兽”,而是成为展现数学魅力的绝好平台。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首先介绍了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的赛制和命题的一些特点,尤其是俄罗斯命题专家对趣题的偏爱。对于这些趣题,我们统计了它们自1993年到2020年间在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中的命题情况,呈现了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的命题数量趋势和趣味性命题类型的热点。接下来,我们选择了近年来在俄罗斯奥赛中出现最频繁的三类趣题:天平称重问题、“骑士与无赖”问题、双人博弈问题,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命题内容、题型分类与解题技巧等。最后,我们根据俄罗斯在数学奥林匹克中应用趣题的成功经验,如传递人文精神、注重历史传承、利用完善赛制等,总结了它对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的发展提供的一些启示:①认识到趣味性在数学奥林匹克命题中的价值②确立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③转变对数学奥林匹克功能的认知;④培育数学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周维国[2](2020)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地球科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等测评中受到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如何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如何?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建构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经典测量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法,结合地球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一级维度划分为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划分为了四个表现水平,确定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测评指标。第二,开发高质量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本研究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纸笔测评,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纸笔测评工具和态度量表工具在初步编制后,均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正式测试后,测评工具的各项参数符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的参数要求,得到了质量可靠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第三,发现并总结提炼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整体特征。整体来看,大部分初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大部分高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高于初中毕业的要求,但能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被试较少;被试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较高水平,但是在质疑精神维度水平较低,有待提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施测学校探究影响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从学生成绩和师生访谈的角度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探讨。针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理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球科学课程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个人地球科学素养、改革现有的地球科学教学方式、创新地球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点建议,以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

闫东[3](2016)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未来社会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能力突出而且天赋出众的孩童可以获得自己潜力被充分挖掘的机会。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构和渴求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地步。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强调对于民族的进步来讲,创新是灵魂,也为兴旺发达源动力,更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彻底变更了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信息的掌握,人们的渠道都愈加的多样化,教育原本在空间上所受到的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确信的说教育界原本所采取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迈入革命性的巨变时代,教育模式将和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的新科技结合在一起,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快速前行。现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长期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忽视创新,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底蕴、背景下缺乏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即缺乏培养学生方面的方法创新。因此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质减负,解放学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凸显重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而展开,主要包括:(1)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构的相关研究(2)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3)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会有如下几点结论:(1)对于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逻辑上的起点主要是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个性飞扬;解放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解放教师,让学生学的有效。(2)层级互动式教学的思想构建于社会学和哲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问题导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层级互动、课堂展示、学习报告、问题解决”与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认识论高度符合,也和我国的知行学说相符合。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都与知识建构这一基本理论相符合。“展示突破”与多元智力理论彼此符合;“学习报告、问题解决”符合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层级互动”这一模式,其对社会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予以了充分的体现。(3)对问题导引、学案导学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予以综合化的运用,借助于此,帮助师生减负,帮助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予以提高,借助于此,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在理论上,其建构的基础包括了哲学、社会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依托于层级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展开。(4)层级互动式教学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提质减负,而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关注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没有互动共做。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强化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和实验思维两种模式,对教学环节注重展示和探究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不但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相符合,同时也和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选择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授课,极具可行性。(5)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教学实践对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予以检验。实践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显着,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步验证了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策略之一。分析本研究,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描述为(1)模式创新: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具有可操作性;(2)管理创新: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即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张命华[4](2014)在《德国化学奥林匹克活动简介与试题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具有悠久的自然科学传统和发达的中等教育体系,德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作为最早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活动的国家之一,虽然其国内并没有化学奥赛层层培训,却成绩优良。笔者将在本文对德国化学奥林匹克活动作简要的介绍。一、德国化学竞赛活动的组织德国于1975年首次参加IChO,是最早参加IChO的国家之一。要成为IChO德国队的选手,需要经过四轮的选拔。选拔的过程由莱布尼茨学会所属基尔大学莱布尼茨科学教育与

余池增[5](2012)在《柯西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柯西不等式在很多领域非常有用,尤其在不等式的证明、方程与等式的求解、函数最值及变量的取值范围、几何等方面.灵活巧妙地应用它,可以使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8年全国各省区全面使用《标准》教材进行教学.在推广新课程理念下,人教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将柯西不等式纳入了选修课程系统,从此,柯西不等式进入了学生的课堂.柯西不等式作为选修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柯西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不仅偏重于解法研究,而且在教育价值方面的挖掘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文首先给出柯西不等式的各种表现形式.其次,利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柯西不等式.再次,论述柯西不等式在新课标下的教育价值.最后,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应用柯西不等式解决高考、竞赛方面的试题,分析试题的特点及考查的方向,提出了应用柯西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陈敏华[6](2010)在《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 ——学生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以前研究者们通常把教学领导力定义为校长一个人为有效地领导学校的教学活动所需要表现出来的特质、行为和相应的过程。据此,产生了许多用来解释,教学领导力的模型。这些模型通常是通过对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的研究而得到的,相应的研究数据来自于小学校长或小学教师。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教学领导力模型,并且这个模型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这个模型中,教学领导被定义为一种分布式的领导,教学领导行为不仅指校长的行为而且也指教师的行为;其次,这个模型中的教学领导行为特指高中学校的教学领导行为;最后,这个模型扎根在大量来自于高中学生的定性数据之中。这些定性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个人文件,这些文件记录了他们对高中学习生活的回忆;另一部分来自于对高中在校生的半结构型访谈。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学生对他们在高中的学习生活的叙事,它们描述了他们学校中的校长和教师为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学习而开展的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活动以及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本研究通过对关于教学领导力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合,明确了教学领导力的理论框架和维度。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领导力模型包括三个重要的维度:教学目标维度、课程-教学维度和教学氛围维度。这些维度表明,教学领导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建立学校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教学机制,必须营造一个关心学生高远目标和能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教学氛围。本研究在国内外选择了6所普通高中,并根据这三个教学领导力的维度从其中2所高中的66名优秀毕业生的个人文件中收集定性数据,从这6所高中的164名在校生中通过半结构型通讯访谈收集定性数据。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于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定性数据的编码和分析,得到了一个由这三个维度组成的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每个维度又有四个二级代码;通过对来自于高中在校生的定性数据的编码和分析,获得了对这个模型的进一步解释;通过对两组数据在这个模型下的比较,对模型进行了修改;最后,用几个优秀高中教学领导力的案例定性地检验了这个模型。这个模型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志向、好奇心和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水平,具有较高学习目标水平的学生需要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的课程-教学和充满一种学业信心的教学氛围。最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教学领导力的文化视角。本研究结果建立在来自学生的定性数据之上。这些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计算肯德尔和协系数而得到了证实。本文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主要给出了五个研究问题。第二章对有关教学领导、学校结构、学校文化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合。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数据收集过程、编码方案和数据分析等。第四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结果,首先,描述了一个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然后,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用若干个案例验证了这个模型。第五章首先对本研究结果进行了小结,接着对这个模型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度的讨论,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回答了开始提出的五个研究问题,并提出了关于今后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叶诚理[7](2009)在《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逐步展开,数学竞赛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数学竞赛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作者在高中一线教学,怀着对竞赛数学浓厚的兴趣,密切关注数学竞赛的发展,积极探求竞赛数学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数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出发,透过新课程的视角,探寻竞赛数学与与新课程数学的联系,比如与高考、高等数学的关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研究数学竞赛活动与日常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比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的关系.本文将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与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探讨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竞赛活动中,以提高参赛者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并对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蔡琳[8](2008)在《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然。众所周知,国外60年代至70年代的“新数”运动虽然在轰轰烈烈中开始,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下子把太多的新的东西塞到中学,使老师和学生感到突如其来,难以接受。而数学奥林匹克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活动,不仅能发现和培养人才,而且有助于数学的普及,对于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从内容、思想方法到教师的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必会对数学奥林匹克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推进数学奥林匹克向前发展及为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持。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等。第二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分析,评述了我国和国外部分国家不同时期数学课程改革的面貌。接下来的第三章简述了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及其试题的演变,并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第四章研究了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结合案例,系统地研究了数学奥林匹克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了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以及详细分析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是如何普及到中学数学中的。本文的第六章探讨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奥林匹克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李志平[9](2006)在《教育学视角下的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一百多年的数学竞赛的实践,已经为全面进行数学竞赛研究准备了丰富的素材,有专家认为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竞赛数学。竞赛数学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竞赛数学教育是基础数学教育的完善与有益补充,对人才的培养和发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试图探索将教育理论与竞赛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竞赛数学教学论研究。 首先,介绍了竞赛数学的简史,论述了竞赛数学的研究现状和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然后,运用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教学观、数学思维教育论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竞赛数学学习与教学的诸多方面的相关课题,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概括。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提出了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最后,提出了对中国数学竞赛教育的一些思考:如何看待目前取得的成绩;如何抓好数学竞赛的培训工作等。

杨萍[10](2003)在《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文中研究指明Ramsey问题是组合数学、离散数学、图论、算法研究领域的着名难题和热门课题。Ramsey理论在上述各数学分支上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 本文试图对Ramsey型问题进行综合处理,分类讨论,初步探讨其在竞赛数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介绍Ramsey理论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Ramsey型问题的构成,并论述了在竞赛数学中研究Ramsey型问题的必要性。 然后,对在数学竞赛中所遇到的有关Ramsey问题的基本理论以及处理这类图的染色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从10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处理和分类讨论。 最后,笔者针对将Ramsey理论的前沿结果转化为Ramsey型问题以及其在竞赛数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二、第十三届全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试题(十年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三届全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试题(十年级)(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俄罗斯数学竞赛的研究背景
        1.1.2 数学趣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2 俄罗斯数学竞赛中的趣题概况
    2.1 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概况
    2.2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数学奥林匹克概况
    2.3 对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的统计分析
3 俄罗斯数学竞赛中的三类趣题
    3.1 天平称重问题
        3.1.1 天平称重问题的基本模型
        3.1.2 “天平不准”类称重问题
        3.1.3 “多个次品”类称重问题
        3.1.4 “证明次品”类称重问题
    3.2 “骑士与无赖”问题
        3.2.1 圆桌模型下的“骑士与无赖”问题
        3.2.2 非圆桌模型下的“骑士与无赖”问题
    3.3 双人博弈问题
        3.3.1 与数有关的博弈问题
        3.3.2 与几何有关的博弈问题
        3.3.3 与组合有关的博弈问题
4 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的命题特点及启示
    4.1 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的命题特点
        4.1.1 天马行空——散发独特的人文魅力
        4.1.2 孜孜以求——发展悠久的历史传承
        4.1.3 “一体两翼”——利用完善的赛制布局
    4.2 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的启示
        4.2.1 认识到趣味性在数学奥林匹克命题中的价值
        4.2.2 确立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2.3 转变对数学奥林匹克功能的认知
        4.2.4 培育数学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2)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关于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确定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的水平划分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方式及其测试内容的确定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的试题编制
    第二节 基于审题专家和教师的建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中的测验等值技术
    第四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五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开发
    第一节 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第二节 基于学者和学生的反馈完善地球科学态度量表
    第三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态度量表工具
第六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正式测试与工具检验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工具组成与施测情况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检验
第七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表现特征与讨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释义
    第四节 基于样本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提升中学生现有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初稿
    附录2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态度调查量表
    附录3 正式测试的初高中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和量表试题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尚待发展
        (二)新一轮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有关问题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二)国外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国外普通高中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给我们的启示及思考
        (四)简析当前国内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问题
        (一)探析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构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三)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目的、价值及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一、“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的内涵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特征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动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自主性特征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合作学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第三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要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图
    五、学生主体地位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六、教师主导作用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七、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运行保障
        (一)内部保障:小组成为动车,自主走向管理
        (二)外部保障:彰显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小组考核评价方案及评价细则
        (三)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基本架构
    八、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
    九、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程建构假设
        (一)国内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现状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建构假设
第四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目的
        (一)实践总体目标
        (二)实践具体目标
    二、实践设计
    三、实践实施
        (一)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三大战略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推进策略
    四、实验班教学案例评析
    五、实践效果
        (一)实践数据分析
        (二)问卷测量分析
        (三)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六、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检验
    七、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类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二、英文文献类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5)柯西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历史现状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柯西不等式及其证明
    2.1 柯西不等式
        2.1.1 表现形式
        2.1.2 柯西不等式的变形与推广
        2.1.2.1 常见变形
        2.1.2.2 柯西不等式的推广
    2.2 柯西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 柯西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
    3.1 数学史的熏陶
        3.1.1 培养德育方面的途径
        3.1.2 情感目标实现的优质素材
        3.1.3 传导文化价值功能
    3.2 数学美的体验
        3.2.1 优美的对称形式
        3.2.2 简洁的证法—简洁美
    3.3 数学思想的培养
        3.3.1 转化思想
        3.3.2 数形结合思想
        3.3.3 联想思想
        3.3.4 辩证思想
第四章 分析柯西不等式在高考、竞赛试题中的应用特点
    4.1 汇编柯西不等式在高考、竞赛中的应用试题
        4.1.1 不等式的证明
        4.1.1.1 分式不等式
        4.1.1.2 指数不等式
        4.1.1.3 无理不等式
        4.1.1.4 整式不等式
        4.1.2 方程与等式
        4.1.2.1 方程
        4.1.2.2 等式
        4.1.3 求函数最值及变量的取值范围
        4.1.3.1 函数最值
        4.1.3.2 变量的取值范围
        4.1.4 几何
    4.2 对试题进行统计分析
        4.2.1 试题出题特点统计分析
        4.2.2 试题求解方法特点分析
第五章 应用柯西不等式解题的研究
    5.1 证明不等式
    5.2 方程与等式
    5.3 求函数最值及变量的取值范围
    5.4 几何
第六章 本文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 ——学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录
图录
案例录
第一章 研究问题
    第一节 问题的表述
        一、教学领导力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学校组织结构与学生学习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教学原点
        二、教学任务
        三、教学领导
        四、学生学习
        五、学校文化和学校氛围
    第四节 对象的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教学原点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的伦理性
        四、教学的审美性
        五、教学的生活性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领导理论
        一、管理和领导
        二、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
        三、教育领导和教学领导
        四、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教学领导
        一、海林杰和墨菲的模型
        二、墨菲的模型
        三、韦伯的模型
        四、爱莉克-米凯尔克和霍伊的模型
        五、我国学者提出的教学领导力模型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教学任务
        一、佩罗的理论
        二、罗恩的理论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六节 学校结构
        一、科层制结构理论
        二、松散连接理论
        三、促进型学校组织结构理论
        四、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控制的关系研究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七节 默会知识
        一、默会知识
        二、内隐学习
        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八节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定义
        二、默会知识和学校文化
        三、信息论的视角
        四、霍伊的理论
        五、学校氛围
        六、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九节 学生学习
        一、学习理论
        二、学校结构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三、学校领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四、教学领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研究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引言
        一、教学领导力的维度
        二、研究的主要对象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确定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高中在校生的确定
        三、案例来源的确定
    第三节 数据收集
        一、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数据收集
        二、高中在校生的数据收集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编码
        二、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视角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二、数据编码
        三、数据分析结果
        四、一个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
    第二节 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的修正:高中在校生的视角
        一、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二、数据编码
        三、数据分析结果
        四、修正后的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
    第三节 对优秀高中教学领导行为的审视: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维度
        二、课程-教学维度
        三、教学氛围维度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讨论
        一、教学目标维度
        二、课程-教学维度
        三、教学氛围维度
    第三节 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意义
附录一:来自《成功无规律》的定性数据(一级编码)
附录二:来自《从鲁迅中学到北大清华》的定性数据(一级编码)
附录三:来自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定性数据(二级编码)
附录四:关于学习的半结构型访谈问卷(英文版和中文版)
附录五:来自高中在校生的定性数据(二级编码)
附录六: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学竞赛的历史及现状
    1.2 数学竞赛教与学的研究现状与文件综述
    1.3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竞赛数学
    2.1 竞赛数学的理论基础
    2.2 竞赛数学内容与新课程数学课程的联系
    2.3 竞赛数学与高考数学
    2.4 高观点下的竞赛数学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竞赛
    3.1 数学竞赛与日常教学
    3.2 数学竞赛与校本课程
    3.3 数学竞赛与研究性学习
    3.4 数学竞赛与数学建模
    3.5 数学竞赛与数学文化
第四章 开展数学竞赛的实践
    4.1 成为一名优秀的奥赛教练员
    4.2 选拔优秀的苗子
    4.3 扎扎实实搞好竞赛辅导
第五章 数学竞赛的问卷调查
    5.1 问卷调查的内容
    5.2 问卷调查的分析
    5.3 问卷调查的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1 国外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1.1 “培利—克莱因”运动
        2.1.2 “新数”运动
        2.1.3 “回到基础”
    2.2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2.1 学习外国
        2.2.2 自主探索
    2.3 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2.3.1 国外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2.3.2 我国面向新世纪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3.1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3.2 我国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与发展
    3.3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的演变
        3.3.1 数学奥林匹中的染色问题
        3.3.2 案例:三届国际数学奥林匹试题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1 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培养
    4.2 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4.3 有利于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4.4 有利于现代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的普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学奥林匹克促进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5.1 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5.1.1 “大众数学”基本理念
        5.1.2 “数学应用能力”理念
        5.1.3 “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理念
        5.1.4 “教师角色转换”理念
        5.1.5 “学习方式”理念
    5.2 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5.2.1 数学奥林匹克促使中学数学课程不断更新内容
        5.2.2 数学奥林匹克是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试验田
        5.2.3 案例: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成了中学数学教材课后习题
    5.3 高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
        5.3.1 从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到高考试题
        5.3.2 数学奥林匹克方法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5.4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背景
        5.4.1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5.4.2 中考数学中的数学奥林匹克思想与方法
    5.5 案例: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影响着数学奥林匹克的发展
    6.1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为数学奥林匹克提供了新的机遇
    6.2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数学奥林匹克更新内容
    6.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附录2

(9)教育学视角下的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学竞赛与竞赛数学
    1.2 竞赛数学学与教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数学学习理论与竞赛数学学习
    2.1 数学学习理论
    2.2 竞赛数学学习认知分析
    2.3 数学学习理论对竞赛数学学习的启示
第三章 现代数学教学观与竞赛数学教学
    3.1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综述
    3.2 竞赛数学解题的思维特征研究
    3.3 运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指导竞赛数学教学
第四章 对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4.1 对目前竞赛数学学习取得的成绩的思考
    4.2 对开展竞赛数学教学培训工作的思考
    4.3 关于数学竞赛与创新教育的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铭谢词
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节 Ramsey型问题与竞赛数学的关系
    1.1 Ramsey数及相关研究背景
    1.2 Ramsey型问题及相关研究背景
    1.3 在竞赛数学中研究Ramsey型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的分类解法与分析
    2.1 构造法
    2.2 抽屉原理
    2.3 数学归纳法
    2.4 算两次
    2.5 逐步调整
    2.6 极端原理
    2.7 特殊化
    2.8 一般化
    2.9 几何变换
    2.10 枚举法
第三节 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的编拟与发展前景预测
    3.1 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的发展评估与前景预测
    3.2 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的编拟
    3.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铭谢词

四、第十三届全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试题(十年级)(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趣题研究[D]. 顾鸣洲.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 周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闫东. 西南大学, 2016(01)
  • [4]德国化学奥林匹克活动简介与试题特点[J]. 张命华.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18)
  • [5]柯西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池增. 广州大学, 2012(03)
  • [6]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 ——学生的视角[D]. 陈敏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 [7]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D]. 叶诚理.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3)
  • [8]数学奥林匹克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D]. 蔡琳. 广州大学, 2008(06)
  • [9]教育学视角下的竞赛数学学与教问题研究[D]. 李志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10]竞赛数学中的Ramsey型问题[D]. 杨萍. 华南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第十三届全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三轮(10年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