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应用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应用

一、我国实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产业化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辅臣[1](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杨甫,段中会,马东民,田涛,付德亮,贺丹[2](2020)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煤炭地下气化(UCG)是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属于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的技术范畴,与传统的采煤-地面气化相比在经济性、安全性、清洁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综述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气化原理以及不同气化工艺发展现状,认为钻井式(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该技术在气化区域科学选址、气化剂选择、燃空区控制与监测、超短水平井技术以及气化产物分级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阐明煤炭地下气化-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UCG-CCUS)技术联合应用将会真正成为新一代的深部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技术。

韩军,方惠军,喻岳钰,徐小虎,王创业,刘猛,刘丹璐[3](2020)在《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煤炭地下气化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开采和利用,催生新的战略替代能源。国外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主要采用巷道式及浅层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目前,浅层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前端工艺基本成熟,但规模化开发技术尚未突破,受环保政策、资源条件、技术局限等因素限制,工业化进展缓慢,还需要在地质评价和选址、基础实验、气化炉建造、气化运行控制工艺、粗煤气综合利用、井下工程技术、规模化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及项目经济性等问题。煤炭地下气化未来将由浅层向中深层发展,粗煤气处理技术将由单一发电向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大型石油企业具有发展煤炭地下气化的战略需求、资源基础和技术条件,应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综合优势,建立科研、试验、生产及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加快推进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开发进程,引领产业发展。

张朋[4](2020)在《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过度和粗放的开采利用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资源产能过剩,大气污染、地表沉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职业病频发,死亡率居高不下,煤炭开采方式亟待改进。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是集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一体的绿色化学开采技术,具有适应性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特点。开展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估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或决策者掌控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来源,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措施,规避或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采用变权-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旨在形成一套基于多因素、多层次的适用于普通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和应对策略。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特征及分类,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资源条件、技术工艺条件、投资与收益、外部建设条件、组织管理、安全因素、环境污染8个方面对项目关键因素进行风险辨识,通过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检验、专家咨询的方式得出项目风险项,其中包含8个关键因子,28个二级指标项。(2)研究了基于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价指标,界定了项目生命全周期阶段的划分及关键影响因素,介绍了各类评价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提出了采用变权-模糊层次评价法评价项目风险的7个步骤,确定了指标因子初始值、风险等级界定值、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计算方法。(3)简介了山脚树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的情况,根据山矿气化项目的实际情形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打分的形式确定了项目65个指标因素的初始数值和风险界定的具体数值,计算了权重值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根据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变权和常权比较的形式得出风险隶属向量(0.5250 0.3602 0.1148),表明项目处于低风险等级,并对数据特点加以分析。(4)简述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建立了项目风险防控方法框架。给出了煤层地下气化项目风险防范的一般措施,结合山矿煤层地下气化项目,从条带开采气化炉布置工艺选择、注气工艺方法的选择、燃空区污质固结包埋方法、气化炉安全隔离密闭设计4个方面,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典型风险应对策略。该论文有图59幅,表66个,参考文献199篇。

梁杰,王喆,梁鲲,李玉龙[5](2020)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与工程科技》文中指出介绍了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的研究历程,总结了煤炭地下气化的技术特点及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工程科技问题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在100多年的开发研究过程中,形成了3种类型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①长壁式气流法气化技术,进气点和出气点固定,分别位于气化通道的两端,一个井进气,另一个井出气,利用气流流动速度控制气化工作面的移动;②渗透式气化技术,利用煤层自然裂隙或人造裂隙作为气化通道;③控制后退注气点气化技术,在气化通道中设置注气管,利用注气管连续或间断后撤,实现注气点连续或间断后退移动。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包括地质评价,实体煤层燃烧、热解、气化、贯通特性及气化过程特征场的演化规律,煤层上覆岩在高温作用下的热物性变化及冒落规律,地下煤气化污染物在燃空区的富集、迁移规律;工程技术开发包括规模化生产地下气化炉结构及构建技术,地下气化连续稳定控制技术,注气点移动控制装备,煤炭地下气化安全技术,污染物监控及燃空区管理技术,低成本的火区探测及气化过程分析技术,煤炭地下气化多联产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可以回收老矿井遗弃煤炭资源和开采深部煤炭资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刘淑琴,梅霞,郭巍,戚川,曹頔[6](2020)在《煤炭地下气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煤炭地下气化作为一种煤炭原位化学采煤方法,被列为国家《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之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从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2个方面,综述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煤层燃空区扩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热开采条件下煤层覆岩运移规律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以工艺路线为主线,概述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工艺路线特点、气化井连通方式、气化炉构型、气化炉运行模式以及典型工程案例。现代煤炭地下气化工艺路线是在可控后退注入点(CRIP)气化工艺基础上,集成现代钻井技术、先进的石油装备及井下测量技术而形成,其气化炉主要由长距离定向钻井构成,通过地面远程可控多介质集成注入装备及探测装备,实现煤层火区的精准控制,以及气化参数的实时调控。该工艺用于深部煤层原位开发具有显着优势,需在对示范项目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深部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进程。

王创业,方惠军,刘猛,王建飞,詹顺[7](2019)在《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攻关方向》文中指出中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空前繁荣,面临的内外部压力逐年增大,天然气保障能力建设首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在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资源格局下,如何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已成为竞争热点。煤炭地下气化是当今世界普遍盛行的绿色采煤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国内天然气产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由于受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高额投资和技术密集等多方面影响,该项技术产业化进展缓慢。本文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基本原理和气化产品的市场前景,总结了国内外典型煤炭地下气化现场试验项目,分析了影响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性提出煤炭地下气化面临的技术挑战,从而明确下步攻关方向,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和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扩充新气源提供新思路。

秦勇,王作棠,韩磊[8](2019)在《煤炭地下气化中的地质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地下气化是弥补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的多元化途径之一。然而,该项技术历经80余年现场试验目前仍未产业化应用。煤炭地下气化炉的载体为地质体,煤矿床地质禀赋约束了特定地下气化项目的可行性,推进这一过程必须跨越地质风险瓶颈。立足于这一战略需求和基本认识,简要回顾历史并提出问题,从资源禀赋、选址评价、环境安全3个方面评述了国内外关于煤炭地下气化地质因素的认识与进展,提出了推进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的地质工作建议。分析认为,煤炭地下气化地质工作贯穿于规划布局、炉址选择、气化生产、燃后处理整个过程,系统性地质工作尚不到位是煤炭地下气化长期未能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原因,需要从战略高度上充分理解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对当前地下气化技术的适应性,国外严格的选址"标准"启示我们加大对难采、劣质、零散煤炭资源原位规模性气化技术研究探索的力度,高温因素与静态地质体叠加所潜在环境地质安全问题需要正视并积极应对。基于上述地质思考,建议对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应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不宜保守,更不宜盲目,鼓励选择适宜地质条件开展工业性试验探索。将煤炭地下气化作为一项保障国家长远能源安全的战略措施,围绕煤炭地下气化资源评价选区与战略规划、气化炉勘查与选址评价技术、高安全广适性地下气化工艺技术、生产地质动态监测预警技术、地下气化地质保障系列规范5个方面,推进并组织论证和实施"煤炭地下气化地质风险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计划。其中,煤炭地下气化资源评价选区与战略规划是打破目前"难以产业化"僵局的基础,需要立足于我国煤炭资源特性及赋存条件实际,总结国内外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煤炭地下气化资源评价技术准则,评价全国或大区煤炭资源对当前地下气化技术的适应性程度。然后,提出可供分步实施的典型地质条件国家级先导性试验区建议。

刘洪涛[9](2019)在《富氧CO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实验与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是传统的富氧空气气化工艺和富氧水蒸气气化工艺仍然存在着产品应用范围窄、水蒸气输送困难、运行稳定性规律和燃空区扩展规律认识不深入、工业化预测手段缺乏等问题。富氧CO2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力的技术,不仅有利于克服传统气化工艺中产品应用范围窄、水蒸气输送困难等问题,而且在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方面具有较大前景。本文通过煤炭地下气化模型实验、单体煤气化实验的方法系统研究富氧CO2地下气化的通道反应状态、长周期稳定性、燃空区形貌与扩展规律等,并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反应过程机理进行模拟研究,为工业化过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富氧CO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机理分析,采用相似模型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氧浓度条件下富氧CO2地下气化的反应过程特性。在氧浓度低于60%时,煤气中CO持续随着氧浓增大而上升,而在氧浓度大于60%时,出现了煤气组分中CO体积分数下降的现象,表明由于CO2分压增大,煤层反应面碳吸热还原反应占比增大,温度场受之影响降低,进而影响反应产物的生成。采用物料平衡法对富氧CO2气化工艺中CO2循环利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氧浓度的提升,富氧CO2气化工艺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氧浓度50%左右条件下,二氧化碳利用比例最高。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荐的标煤碳排放系数0.67 kg/kg标煤对比,每公斤标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97%。同样,为进一步指导气化工艺运行,对60%氧浓度下富氧CO2气化单工作面长周期稳定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揭示了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过程持续,渗流通道气化向自由通道气化转化,出现了煤气质量和产量下降的趋势。在该气化过程存在煤气质量和气量均高的“甜点”气化阶段,该阶段约为单工作面的燃煤气化到总煤量的21.43%和50.80%阶段内。这一阶段平均计算冷煤气效率为72.23%,占单一气化炉全生命周期总反应时间的38.15%。本文研究了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富氧二氧化碳气化的得到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燃空区变化特性。首次得到了不同氧浓度、不同流速、不同后退距离条件的燃空区3D形貌;对比了40%,60%,80%氧气浓度条件下,受后退距离影响的燃空区扩展速度,发现在固定通道长度条件下,富氧浓度为60%,后退通道比例为30%时的燃空区扩展速度最快,煤层利用效率较高。高氧浓度(80%)导致燃空区结渣,燃空区扩展受结渣影响,扩展体积减小,形状偏向圆柱形。对比燃空区的夹角和底面积变化特征,建立了燃空区形貌轨迹的极坐标方程,并给出燃空区扩展的计算方法和取值表,可为工业燃空区控制提供科学参考。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指导工业应用,本文通过对地下气化的工艺特点分析,研究建立了基于通道气化模型的二维数学模型,分别研究富氧CO2气化工艺过程的轴向和径向的气化机理。经编程和计算机模拟计算,获得出口煤气摩尔组成,径向、轴向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径向反应区厚度变化规律、供氧浓度随时间和初始条件变化在气化通道内的分布规律等,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实验中在单一气化周期内,反应初期组分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呈下降趋势的特征,与此前实验中“甜点”阶段气化指标接近。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煤层内外边界向径向扩展,参与反应的煤层厚度增加(约0.2米)。煤层径向膨胀主要发生在高温区,与温度场变化趋势一致。沿气化通道的轴向,温度沿长距离缓慢下降,为气体在输出过程中的反应提供了条件。氧气进入气化通道后,一部分与煤发生燃烧反应,一部分与产生的可燃气体发生燃烧反应。氧含量越大,沿轴向的氧分布越短,即氧化带长度越短。基于工业输入条件的计算结果表明,氧气浓度为60%时,轴向气化通道18米处氧气消耗完毕;氧气浓度为80%时,轴向气化通道15米处氧气耗完。模拟结果与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现象一致,表明基于上述假设建立的模型和求解方法是可靠的,可用于预测富氧CO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的气化组分变化、燃空区扩展及通道内氧浓度分布特征,有望为工业环境下的富氧CO2地下气化工艺过程提供科学支持。

邹才能,陈艳鹏,孔令峰,孙粉锦,陈姗姗,东振[10](2019)在《煤炭地下气化及对中国天然气发展的战略意义》文中提出基于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煤炭地下气化基本概念、机理与模式,指出目前面临的挑战、发展潜力与发展路径。煤炭地下气化这一革命性技术能够实现"人工制气",且符合煤炭清洁利用方向,在新能源达到规模化供应之前,可开辟中国特色的有效供甲烷与氢气战略新途径。中国含油气盆地煤系发育,仅超出煤炭企业井工开采深度、埋深1 000~3 000 m的煤炭资源量即为3.77×1012 t,初步预计可气化煤炭折合天然气资源量为(272~332)×1012m3,是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3倍,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总和基本相当。根据煤炭地下气化反应机理和产物组分的差别,初步将煤炭地下气化分为"浅层富氢、中深层富甲烷、深层超临界极富氢"3种开发模式。石油石化企业可在煤炭企业井工开采范围之外,发挥自身技术、管道、市场等一体化优势,根据不同需求和相应技术成熟度,优选路径发展煤炭地下气化业务,可将大量煤炭资源进行有效清洁开发利用,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还可结合产出氢气就近利用以及在邻近油区开展CO2驱油与埋存,打造石油石化循环经济净零排放示范区,为"氢经济"时代到来储备资源和技术,更为中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开辟新的途径。

二、我国实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产业化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实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3 结语与展望
    3.1 结语
    3.2 展望

(2)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化原理及工艺
    1.1 气化原理
    1.2 气化工艺
        1.2.1 矿井式气化
        1.2.2 钻井式气化
2 气化技术进展
    2.1 选址评价
        2.1.1 煤阶
        2.1.2 赋存条件
        2.1.3 其他条件
    2.2 气化剂选择
    2.3 燃空区控制与监测
    2.4 水平井技术
    2.5 UCG-CCUS技术
3 关键问题及发展趋势
    3.1 存在的关键问题
    3.2 发展趋势
        3.2.1 实现煤与煤层气共采
        3.2.2 相邻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稠油
4 结论

(3)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煤炭地下气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产业发展状况
    1.2 技术研究与进展
        1.2.1 地质评价和选址
        1.2.2 气化过程模拟和模型实验
        1.2.3 气化运行控制
        1.2.4 地面集输处理
        1.2.5 井下工程技术
    1.3 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2 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工艺技术问题
    2.2 环境问题
    2.3 经济性问题
3 我国加快发展煤炭地下气化的意义及建议
    3.1 煤炭地下气化可催生新的战略替代能源
    3.2 石油企业应将煤炭地下气化作为重要发展领域
    3.3 技术发展对策
    3.4 产业发展建议

(4)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理论
    2.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基本理论
    2.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概念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3.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的原则
    3.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
    3.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风险评价指标
    4.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4.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山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项目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
    6.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
    6.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6.3 煤层地下气化项目典型风险应对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与工程科技(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
    1.1 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历程
    1.2 长壁式气流法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1.3 渗透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1.4 控制后退注气点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2 煤炭地下气化工程科技
    2.1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体系
    2.2 基础研究
    2.3 工程技术
        (1)规模化生产地下气化炉结构及构建技术。
        (2)地下气化连续稳定控制技术。
        (3)注气点移动控制装备。
        (4)煤炭地下气化安全技术。
        (5)污染物监控及燃空区管理技术。
        (6)低成本的火区探测及气化过程分析技术。
        (7)煤炭地下气化多联产技术。
3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应用前景
4 结 论

(6)煤炭地下气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炭地下气化理论研究
    1.1 燃空区(或反应面)扩展及影响因素
    1.2 热开采条件下煤层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2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
    2.1 基于连通直井的固定点气化工艺
    2.2 可控后退注入点(CRIP)气化工艺
    2.3 现代煤炭地下气化工艺
3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发展前景
4 结论

(8)煤炭地下气化中的地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进展与现有认识
    2.1 适合于目前地下气化技术的煤炭资源
    2.2 煤炭地下气化项目选址地质评价
    2.3 煤炭地下气化环境安全中的地质问题
3 地质思考与推进建议
4 结 论

(9)富氧CO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实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富氧CO_2煤炭地下气化概念
    1.2 .富氧CO_2煤炭地下气化研究进展
    1.3 .富氧CO_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机理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2.富氧CO_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及稳定性实验研究
    2.1 .相似模型实验理论基础
    2.2 .模型实验系统
    2.3 .富氧CO_2气化过程反应特性模型实验研究
    2.4 .富氧CO_2气化过程稳定性模型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富氧CO_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燃空区扩展规律研究
    3.1 .燃空区扩展研究现状
    3.2 .实验参数
    3.3 .实验平台与步骤
    3.4 .不同氧浓度富氧CO_2气化燃空区扩展特征
    3.5 .燃空区形貌经验模型
    3.6 .本章小结
4.富氧CO_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数值模拟
    4.1 .富氧CO_2地下气化过程分析
    4.2 .富氧CO_2气化过程数学模型
    4.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煤炭地下气化及对中国天然气发展的战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内涵
    1.1 煤炭地下气化概念
    1.2 煤炭地下气化机理
    1.3 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流程及关键开发技术
    1.4 煤炭地下气化模式
    1.5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2 中国煤炭地下气化开发潜力
    2.1 中国煤炭资源量及煤炭地下气化开发潜力
    2.2 重点地区煤炭地下气化开发潜力
3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面临挑战
    3.1 煤炭地下气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煤炭地下气化发展的主要目的层
    3.3 中国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发展面临挑战
4 煤炭地下气化对中国天然气工业的战略意义
    4.1 中国天然气工业供需矛盾突出
    4.2 煤炭地下气化可开辟中国天然气规模上产战略新途径
5 石油石化企业是煤炭地下气化的主力军
    5.1 煤炭地下气化是跨学科、跨专业、实践性强的综合性业务
    5.2 石油石化企业发展煤炭地下气化业务可充分发挥资源综合开发优势
6 结论与讨论

四、我国实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产业化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王辅臣. 洁净煤技术, 2021(01)
  • [2]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J]. 杨甫,段中会,马东民,田涛,付德亮,贺丹. 科技导报, 2020(20)
  • [3]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韩军,方惠军,喻岳钰,徐小虎,王创业,刘猛,刘丹璐. 石油科技论坛, 2020(03)
  • [4]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与工程科技[J]. 梁杰,王喆,梁鲲,李玉龙. 煤炭学报, 2020(01)
  • [6]煤炭地下气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 刘淑琴,梅霞,郭巍,戚川,曹頔.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1)
  • [7]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攻关方向[A]. 王创业,方惠军,刘猛,王建飞,詹顺. 2019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9
  • [8]煤炭地下气化中的地质问题[J]. 秦勇,王作棠,韩磊. 煤炭学报, 2019(08)
  • [9]富氧CO2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实验与模拟研究[D]. 刘洪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煤炭地下气化及对中国天然气发展的战略意义[J]. 邹才能,陈艳鹏,孔令峰,孙粉锦,陈姗姗,东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2)

标签:;  ;  ;  ;  ;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