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若干做法和经验

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若干做法和经验

一、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相莉[1](2021)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下简称“一师一课”)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一项活动,从2014年至今,该活动已经开展5届,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破了地域限制,反映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发展现状。同时,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传统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的实施和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中进行尝试,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也从未停止。笔者将视角定位在河北省,以“一师一课”为依托,以活动中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为对象,全面把握“优课”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充分发挥其对古诗词传统教学的导向价值,全面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线上与线下发展情况,把握二者的共性规律,以此总结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个人思考,同时也为该活动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一师一课”活动的概述。就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言,该活动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教育教研、管理与电教各部门联动实施的一项活动,对教师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技术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就“一师一课”活动的全国开展情况而言,通过数据统计,各地区和各学段的“晒课”量、教师参与度、“晒课”质量均存在差异。通过访谈法了解到“一师一课”活动在线下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第二,网站本身的设置有待优化。第二章是对“一师一课”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过分重视中考分值、忽视诵读技巧和缺乏教学技巧三个问题。河北省初中语文“晒课”数据显示,河北省语文学科“晒课”数量庞大,教师参与度较高,但存在学段和学科“晒课”分配不均的问题。河北省初中古诗词“晒课”数据显示,古诗词这一体裁“晒课”数量最多,但初中各年级“晒课”数量分配不均。第三章是对河北省“一师一课”中的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的分析,结合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数据统计分析具体的教学课例,总结其优势,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紧贴古诗词文体特征;第二,意象专题、主题情感专题和诗人专题教学尤为突出;第三,结合音乐、美术和书法,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第四,诵读、诗意、鉴赏和情感4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第五,思想格局、文化格局和生活格局有了新的突破;第六,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在多样的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词专业素养。第四章是从“一师一课”中的“优课”分析古诗词教学面临的挑战。从“优课”看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向,其中,教学态度提示教师要树立格局意识、挖掘关键字词和注重循循善诱;教学技能着力于提示教师开发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丰富教学形式;学术品质着力于激发教师对古诗词文献的积累、吸收和运用。就“优课”与传统课堂的共性瓶颈,联系初中古诗词传统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共性问题涉及教学技能和技术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诵读板块形式化、教学过程同化和教学目的功利化;技术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录课加工和视频制作技能有待提升。第五章是对“一师一课”活动组织的建议。“晒课”与“优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晒课”的地区分布不均、“优课”的“零”推广和课程录制的要求不明确三个方面。对此,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和规范录制要求两方面规范“晒课”标准,从普及线上线下推广来充分发挥“优课”资源的价值。“一师一课”活动中的古诗词“优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河北省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发展趋势,“优课”资源也为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提供了借鉴。

张译木[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因此,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群体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本文依循在历史研究中梳理问题、在文本阅读中提炼观点、在现实反思中建构体系的研究理路,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自主性视角下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梳理界定,有针对性的挖掘到了研究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第三章,阐述自主性理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分别从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循序渐进阐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心路历程。第四章,从农民自主性角度透视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深度描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第六章,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阻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于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的建议。

徐月华[3](2020)在《民族社团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长沙市民族联谊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整体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多变化、长期化的新态势,为应对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常态,政府各部门在完善相应政策制度、加强部门合作及联合执法、建立处理城市民族问题的常态化机制外,更需要在城市民族事务领域注入社会力量的新鲜活力,将社会治理融入到城市民族工作中去。在此背景下,民族社团在坚持党和政府地领导下,因其自发性、自治性、民间性的特点在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配合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助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开展,是连接政府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少数民族同胞适应城市生活,排忧解难,挖掘培育优秀少数民族青年人才,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我服务与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本文以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对民族社团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作用进行解读,并以长沙市民族联谊会为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长沙市民族联谊会的作用、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我国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带来的启示。长沙市民族联谊会成立于1991年,经过27年地发展已成为一个拥有近万名会员(包含48个民族,分布在省市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社团组织,在推动长沙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促进湖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除日常参与经济、教育、医疗、法律等公益性活动外,还创建了多项特色工程,如首创“111工程”、参与成立法律服务站、建立“长、株、潭”三市民族联谊机制等,在一系列的工作中长沙市民族联谊会不仅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长沙市民族联谊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与新时期民族工作社会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如社团本身角色定位模糊,参与平台短缺;会员分散,集体作用难以发挥;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规范不完善;经费有限,缺乏发展后劲等。上述问题在国内民族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在一定的普遍性,解决以上问题不仅需要民族社团本身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完善自身组织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还需要党和政府予以足够重视,提供政策倾斜和帮扶,加强对其作用的宣传,改善民族社团的发展环境。此外,民众应需对政府以及民族社团的相关工作予以理解和重视,积极配合相关工作。

栾舒然[4](2020)在《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诵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用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赏析古诗词,具有情感性、画面感和节奏感等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的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诵读目标不明确、诵读指导不科学、诵读方式陈旧、诵读评价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有效改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笔者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归因分析及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首先,明晰诵读教学观念,明确诵读目标;其次,完善诵读指导内容,从分析诗词内容和指导体裁特征两方面进行诵读教学;再次,丰富诵读教学方法,如使用课前导学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校园诵读实践、合理安排诵读时间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诵读教学的成效,让古诗词诵读真正融入学生的文化血液中去;最后,创新诵读评价体系,如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确定标准化的诵读评价维度、创新运用已有的诵读评价方式等,使诵读教学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维度标准化、评价方式创新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诊断与反馈作用,以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教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优化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本研究希望能够丰富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在诵读教学的指导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为初中古诗词课堂提供新思路,有效提升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成效。

宁春燕[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作为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途径,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就这一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思想以指导宣讲实践。虽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一直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传播使者”的角色,也拥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也迈上了新的征程。因此,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过程,总结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是为了让党的宣讲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和归纳总结法,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科学内涵、思想来源、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深入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过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特点,在肯定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分析总结其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从相关概念出发,循序渐进,总结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特点,归纳其方式,分析其原则,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宣传思想、列宁的灌输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着眼,追溯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思想来源,从古代中国以教化为中心的宣讲活动、近代以宣讲为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宣讲活动入手,探索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历史渊源。其次,通过分阶段梳理,理清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演进过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特点。接着,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探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重大意义。最后,通过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宣讲制度、宣讲队伍、宣讲对象、宣讲内容以及宣讲方式等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罗敏赡[6](2019)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二○二○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因此打好扶贫的攻坚战刻不容缓。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要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河池市地处广西的西北部,是贫困县聚集的城市,在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影响下,河池市桑蚕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民生产业,是提高地区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笔者通对河池市桑蚕产业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构建SWOT矩阵,并以矩阵中所得出的战略措施为参考,对河池市桑蚕产业化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提出了建议。现阶段河池市桑蚕产业应克服自身出现的瓶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力求在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根源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走出一条具有河池市自身特色的桑蚕产业化道路,推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西峰山[7](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马云[8](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安丽思[9](2020)在《基于家校沟通的微信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家校沟通越来越得到重视,家校合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时学校也是帮助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学校联手,父母与教师合作,发挥教育合力,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S县属于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外出务工成为了一大批青壮年的工作选择,而由此也产生了一批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缺乏照顾。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教师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但父母的长期缺位,致使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家长会等很难进行,留守儿童传统的家校合作情况不容乐观。微信作为当前新兴的社交工具,打破了时空界限,为留守儿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可能。调查发现,微信这一便捷的工具为留守儿童日常沟通提供了便利,方便留守儿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在学习方面,微信却没有显示出强大的沟通作用,S县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面对教师在群内交代的学习要求置之不理,没有回复。经过不断地探索发现,一方面由于家长不重视微信的教育功能,将学习与生活完全分离,把学习完全托付给学校;另一方面目前留守儿童家长不了解学校课程,课程脱离家长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家长阻拦在学校围墙之外,让家长望而却步,阻碍家校沟通,影响S县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促进S县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笔者在应然状态下提出“微信课程”,利用微信这一简单便捷,功能丰富的媒介,试图将家长拉入学校课堂,让家长了解学校所学,参与学校课程,拉近课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提升家长参与学校的意识,从而与教师联手,帮助留守儿童减轻因留守在学习、心理、行为习惯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以S县的三所学校为例,主要介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外出对其学习、生活、心理的影响及传统方式下留守儿童家校沟通情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微信在S县留守儿童家校沟通所起的作用,并具体说明微信为留守儿童家校日常够沟通提供便利,却在学习方面效果不大,指出家长不了解课程,课程脱离学生、家长生活是影响微信在S县家校沟通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主要通过笔者设想,旨在以微信作为媒介,打造“微信课程”将留守儿童家长拉入学生课程,了解学校教育,促进儿童成长;第五部分进行总结。

陈予宁[10](2019)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健康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新时代广大群众对于健康更为突出与迫切的需求,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成为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实现全民健康的决心,还有对积极探索健康管理工作的鼓励与支持。健康管理能够在维护公共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提升公共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完善我国健康管理制度的供给与实践成为重要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实现更好的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以期能够形成对健康中国建设具体方案的借鉴意义,从而使得居民的健康需要转化为落在实处的健康需求,促进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与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公共价值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生命政治学理论等理论工具,明确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梳理了我国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州市,对其制度供给与实践现状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总结出苏州市的特色之处,即统筹兼顾,实现全方位覆盖;以人为本,实现全生命周期覆盖。分别归纳了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方面与制度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结合对国内外先进地区制度供给与实践的经验梳理与启示,提出完善我国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的对策建议,即以居民健康需要为宗旨,构建整合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明确各类卫生机构健康管理职能分工,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深化健康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便于操作的行业标准;充分认识健康管理的经济性,发挥保险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强卫生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培训,支持引导健康管理师发展;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价值等。

二、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一师一课”活动概述
    第一节 “一师一课”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活动目的
        二、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三、活动的实施
    第二节 “一师一课”活动的全国开展情况
        一、 “晒课”情况与“优课”情况
        二、 “一师一课”活动在线下组织的现状调查
第二章 “一师一课”与初中古诗词教学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二、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一师一课”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教学
        一、河北省语文学科“晒课”情况
        二、河北省初中古诗词的“晒课”情况
第三章 “一师一课”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
    第一节 “优课”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一、地域差异
        二、2018 年—2019 年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的地域性差异
    第二节 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情况分析
    第三节 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课例分析
        一、紧贴古诗词文体特征
        二、富有创新性的专题教学模式
        三、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四、合理的教学安排
        五、富有格局的教学
        六、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
第四章 “一师一课”中的古诗词“优课”的启示
    第一节 从“优课”看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向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二、教学技能的优化
        三、学术品质的提升
    第二节 “优课”与传统课堂的共性瓶颈
        一、教学技能有待优化
        二、技术操作技能有待提升
第五章 对“一师一课”活动组织的建议——以其中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
    第一节 “一师一课”中“晒课”与“优课”存在的问题
        一、 “晒课”的地区分布不均
        二、 “优课”的“零”推广
        三、课程录制的要求不明确
    第二节 对“一师一课”活动发展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建议
        一、 “晒课”标准的规范化
        二、 “优课”推广的普及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部优”数量排名表
附录二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语文学科“晒课”排行表
附录三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教师卷)
附录四 对“一师一课”活动线下发展情况访谈内容
后记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作用
    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抓手
        2.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2.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民主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2.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2.4.1 自主性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第3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程
    3.1 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1-1924)
        3.1.2 大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4-1927)
        3.1.3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7-1937)
        3.1.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37-1949)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3.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实践及效果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
        3.3.1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
        3.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及教训
        3.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3.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训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基本元素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4.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
        4.1.2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4.1.3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理想信念教育
        4.2.2 民主法治教育
        4.2.3 道德观念教育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4.3.1 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4.3.2 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
        4.3.3 社会结构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
    4.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4.4.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现实考量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成就
        5.1.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及成就
    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的问题
        5.2.1 群众个体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
        5.2.2 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农民的日常需求
        5.2.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5.3.2 制度设计限制了农民主动性的发挥
        5.3.3 农民自身局限削弱了自主行动能力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6.1.1 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知
        6.1.2 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活动
        6.1.3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能力
    6.2 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
        6.2.1 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6.2.2 在劳动中提高农民的光荣感
        6.2.3 在业余生活中强化农民的兴趣感
    6.3 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机制
        6.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主体需求机制
        6.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兴趣机制
        6.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民族社团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长沙市民族联谊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适应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新常态的需要
        二、注重民族社团作用的发挥
        三、长沙市民族联谊会的作用发挥具有较强代表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族社团的研究
        二、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研究
        三、民族联谊会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民族社团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意涵
    第一节 社团与民族社团
        一、社团与民族社团的概念
        二、民族社团的类型
        三、民族社团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一、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内涵
        二、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多元主体的理念
        三、民族工作社会化
第二章 民族社团是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力量的重要补充
    第一节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中的民族社团
        一、民族社团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
        二、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对民族社团的需求
    第二节 民族社团的功能
        一、政府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
        二、实现少数民族的自我服务
        三、参与城市民族工作
第三章 长沙市民族联谊会及其作用发挥
    第一节 民族联谊会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现状
    第二节 组织体系
        一、人事体系
        二、制度体系
        三、财务体系
    第三节 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四节 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方式
        一、搭建多方平台
        二、成立少数民族企业家协会
        三、通过课题调研参与治理
    第五节 以特色举措拓展局面
        一、首创“111工程”
        二、参与成立“法律服务站”
        三、建立“长、株、潭”三市民族联谊机制
第四章 立足长沙实际参与民族事务治理
    第一节 长沙市的民族工作与社会化需求
        一、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扶持
        二、关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三、搭建平台加强服务管理
        四、推荐先进典型促交融
    第二节 民族联谊会的作用发挥
        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
        三、方便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我管理与服务
第五章 经验、问题与启示
    第一节 长沙市民族联谊会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记社团宗旨
        二、加强社团成员队伍建设
        三、处理好与民族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长沙市民族联谊会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平台短缺
        二、会员较分散
        三、组织不健全
        四、经费有困难
    第三节 民族社团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启示
        一、责任感和使命是民族社团定位的关键
        二、完善体系建设是民族社团发展的保障
        三、建立相应缓冲机制是不断优化的要求
        四、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再努力的朝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一、诵读教学概说
    (一)诵读与诵读教学
        1.诵读
        2.诵读教学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特征
        1.因声入情,具有情感性
        2.因声入境,具有画面感
        3.因律味美,具有节奏感
    (三)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
        1.增强体验,提升审美品味
        2.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3.丰富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4.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学生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实施
        4.调查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
        1.访谈对象
        2.访谈内容
        3.访谈实施
        4.访谈结果分析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诵读目标不明确
        2.诵读指导不科学
        3.诵读方式陈旧
        4.诵读评价不完善
    (二)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课标挖掘不深,落实不到位
        2.教师指导内容不完善,指导力不足
        3.教师存在思维定势,缺少创新
        4.诵读评价模式陈旧,体系不健全
四、改进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明晰诵读教学观念
        1.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注重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
        3.注重学生语感能力的锻炼
        4.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诵读指导内容
        1.指导学生分析诗词内容,把握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体裁特征,读出节奏韵律
    (三)丰富诵读教学方法
        1.使用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预习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调动诵读情绪
        3.丰富校园诵读实践,拓宽诵读渠道
        4.合理安排诵读时间,促进诵读常态化
    (四)创新诵读评价体系
        1.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评价主体
        2.确定标准化的诵读评价维度
        3.创新运用已有的诵读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总体评析
    四、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相关概述
    一、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科学内涵
        (一)宣讲活动的概念
        (二)宣讲活动的特点
        (三)宣讲活动的方式
        (四)宣讲活动的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思想来源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思想
        (二)列宁的灌输论
        (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宣传思想
        (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历史渊源
        (一)古代中国以教化为中心的宣讲活动
        (二)近代以宣讲为形式劝化民众的教育活动
        (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宣讲活动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宣讲活动的演进过程
        (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题的宣讲活动(1978—1984)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宣讲活动(1984—1992)
        (三)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宣讲活动(1992—2002)
        (四)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宣讲活动(2002—2012)
        (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宣讲活动(2012—2019)
    二、改革开放以来宣讲活动的演进特点
        (一)由集体主义转向关注个人正当权益
        (二)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三)回归党的初心和使命
        (四)坚持原则突出创新
        (五)凸显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
    一、从国内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理论工作的重视
        (二)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大众化的需要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和推动理论创新的需要
        (四)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五)新时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二、从国际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新要求
        (一)党的宣讲活动是真实完整展现党和国家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
        (二)党的宣讲活动是宣传国家立场和主张的主要阵地
        (三)党的宣讲活动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强大武器
        (四)党的宣讲活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 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宣讲制度
        (一)加强对宣讲活动的全面领导
        (二)建立更为完善的宣讲机制
        (三)合理统筹宣讲活动的资源
    二、充实宣讲队伍
        (一)打造多元化的宣讲主体
        (二)提升宣讲主体的综合素养
        (三)激发宣讲队伍创新活力
    三、提升宣讲对象的素质
        (一)提升宣讲对象的思想觉悟
        (二)提高宣讲对象的水平和能力
        (三)加强宣讲对象的组织性
    四、提升宣讲内容
        (一)不断拓展宣讲内容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五、创新宣讲方式
        (一)注重宣讲形式的多样化
        (二)打造富有特色的宣讲活动载体
        (三)突出宣讲方式艺术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桑蚕产业
        2.1.1 中国桑蚕产业的发展史
        2.1.2 中国桑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农业产业化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
        2.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3 农业产业化的构成要素
        2.2.4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2.2.5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2.3 SWOT态势分析法
        2.3.1 SWOT态势分析法的界定
        2.3.2 SWOT态势分析法的应用
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借鉴
    3.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3.1.1 美国
        3.1.2 法国
        3.1.3 日本
        3.1.4 荷兰
    3.2 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3.2.1 山东寿光
        3.2.2 广东英德
    3.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借鉴
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河池市基本状况介绍
        4.1.1 地理区位及地形地貌
        4.1.2 河池市农业发展资源
        4.1.3 河池市社会资源
    4.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5.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5.1.1 地理优势
        5.1.2 气候优势
        5.1.3 品牌优势
        5.1.4 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
    5.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5.2.1 桑蚕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5.2.2 管理部门混乱,科技推广机构弱势
        5.2.3 蚕农自身条件的约束
        5.2.4 生产模式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5.3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5.3.1 国家政策扶持
        5.3.2 土地流转资源较多
    5.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威胁
        5.4.1 科技人才引进困难
        5.4.2 国际桑蚕市场的冲击
    5.5 构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矩阵
6.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6.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6.1.1 从供给侧推进产业化改革
        6.1.2 加强桑蚕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
        6.1.3 参考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6.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结构
        6.2.2 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
        6.2.3 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
        6.2.4 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
        6.2.5 政府要持续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家校沟通的微信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家校共育,促进学校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传统家校沟通效果差的客观现实
        三、微信平台在家校沟通中的普遍应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重叠影响阈理论
        二、人文主义教育理论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微信
        二、家校沟通
        三、留守儿童
        四、微信课程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一、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二、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准备
        二、研究实施
第一章 S县留守儿童现状及传统家校沟通状况
    第一节 S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一、留守儿童群体规模大,数量多
        二、双亲外出比例较大
        三、与父母见面少、联系频率低
    第二节 S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一、生活相对富裕,独立能力强,寄宿学生比例大
        二、学习目标明确但成绩较差、缺乏指导
        三、心理自卑且渴望亲情
    第三节 家校沟通对S县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微信背景下S县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
    第一节 微信已成为S县留守儿童家长及教师主要的社交工具
    第二节 微信在S县家校沟通中的具体使用情况
        一、家校沟通中电话仍占主导地位,微信位居第二
        二、微信为留守儿童家校日常沟通提供便利
        三、微信在留守儿童学习沟通方面作用甚微
    第三节 微信背景下影响S县家校沟通的原因分析
        一、微信的教育功能受阻
        二、传统学校课程影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第四节 “微信课程”—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新思路
第三章 “微信课程”的有效开发
    第一节 “微信课程”的意义
        一、加强留守儿童家校沟通
        二、促进人文主义课程的实施
        三、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微信课程”的开发原则和基础
    第三节 “微信课程”开发的具体路径
        一、“微信课程”之学科课程的开发
        二、“微信课程”之活动课程的开发
        三、“微信课程”之校园环境建设课程的开发
    第四节 开发“微信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微信课程”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S县留守儿童家校沟通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S县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状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10)健康中国背景下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访谈法
        (三) 个案研究法
        (四) 归纳总结法
    五、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基本概念
        (一) 健康
        (二) 健康中国
        (三) 健康管理
        (四) 健康管理制度
    二、理论工具
        (一) 公共价值理论
        (二) 公共选择理论
        (三) 生命政治学理论
第二章 我国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
    一、实施健康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 实施健康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二) 实施健康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二、我国健康管理制度供给现状
        (一) 健康管理制度安排
        (二) 健康管理制度环境
    三、我国健康管理实践现状
        (一) 健康管理实践总体情况
        (二) 健康管理制度实践具体举措
第三章 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
    一、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现状
        (一) 制度安排部署
        (二) 制度供给背景
        (三) 制度设计思路
        (四) 制度核心内涵
        (五) 制度保障措施
    二、苏州市健康管理实践现状
        (一) 实践举措现状
        (二) 实践成效现状
    三、苏州市健康管理的特色分析
        (一) 统筹兼顾,实现全方位覆盖
        (二) 以人为本,实现全生命周期覆盖
第四章 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 各级各类健康管理制度碎片化,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二) 制度设计局限基层卫生机构,健康资源利用效率欠佳
    二、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卫生人员对健康管理认知不足,服务提供能力欠缺
        (二) 健康信息化平台信息互通程度有限,健康信息获取存在缺口
    三、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健康管理制度处于探索期,规划系统性与整体性不足
        (二) “大健康”理论基础薄弱,从“治疗”到“健康”转型不彻底
        (三) 优质健康资源缺乏,各机构健康管理职责分工不明
        (四) 卫生人员缺乏健康管理相关培训,健康管理师发展不畅
        (五) 健康信息涉及多机构自身利益,区域信息平台难联通
第五章 国内外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
    一、我国先进地区相关探索
        (一) 武汉市黄陂区:建立健康管理联合体
        (二) 上海市闸北区:设置社区健康管理部
        (三) 宁波市江北区:开展全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作
    二、国外先进地区相关经验
        (一) 美国—全国性的健康管理计划
        (二) 日本—法律化、制度化保障的健康管理网络
        (三) 芬兰—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
    三、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一) 法律与制度先行,顶层设计与试点探索相结合
        (二) 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管理联合体
        (三) 重视社区功能发挥,组建社区健康管理团队
        (四) 细化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第六章 完善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指导性
    二、以居民健康需要为宗旨,构建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三、明确各类卫生机构健康管理职能分工,优化健康资源配置
    四、充分认识健康管理的经济性,发挥保险支持引导作用
    五、深化健康管理理论研究,建立便于操作的行业标准
    六、加强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培训,支持引导健康管理师发展
    七、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价值
结论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D]. 张相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 张译木. 吉林大学, 2020(08)
  • [3]民族社团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以长沙市民族联谊会为例[D]. 徐月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D]. 栾舒然. 渤海大学, 2020(05)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宣讲活动历史演进研究[D]. 宁春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D]. 罗敏赡. 广西大学, 2019(01)
  • [7]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8]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9]基于家校沟通的微信课程开发[D]. 安丽思.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苏州市健康管理制度供给与实践研究[D]. 陈予宁.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若干做法和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