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尼开创了自动化交互式光纤技术

马可尼开创了自动化交互式光纤技术

一、马可尼率先推出自动交互光纤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叙辰[1](2019)在《基础电信业技术与市场及政府规制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电信业面临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问题。然而,尽管存在着“双失灵”的问题,作为各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世界基础电信业近几十年来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变革。产业高速变迁的背后是电信经济理论的短缺。无论是经典的自由竞争理论,还是已有的电信规制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该产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理论上的短缺导致了实践中电信规制目标的混乱,为未来基础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探究基础电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而明确今后电信规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电信理论界和各国规制机构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探究基础电信业演化规律的重点在于把握“技术”这一核心要素。回顾整个电信产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基础电信业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新技术的驱动,技术的进步不仅会改变整个电信体系的产业面貌和市场格局,而且影响和决定了整个电信规制制度变革的方向。那么技术这一关键要素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具体存在着怎样的交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这是本文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由此,本文将技术引入电信经济理论体系中,尝试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技术为核心要素的电信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电信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电信规制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案例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技术在基础电信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基础电信业技术、市场和政府规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而揭示基础电信产业演化发展的理论机理和实践路径,并据此提出未来中国电信规制改革的具体思路。具体来说,首先,通过对现代电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对基础电信业特有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分析、对电信产业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理论探讨和典型案例分析,指出技术因素是推动并协调基础电信业发展的“第三只手”,并基于实证数据,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变动指数法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在中国电信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接着,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研究了基础电信业的“第三只手”技术与“无形的手”市场及“有形的手”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采用成本收益分析、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方法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市场结构、政府行为规制、国有产权制度以及规制机构独立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影响,并通过基于广义矩估计(GMM)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加以验证,同时采用模型构建和典型案例分析论述了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演变和政府规制变迁的反向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两两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技术和政府要素引入传统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分析范式,将其拓展成一个新的产业分析框架TGM(SCP),即技术Technology—政府Government—市场Market(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并在此基础上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提出螺旋式协同演化模型。该模型描绘了基础电信业技术创新、政府规制和市场要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动态演化规律。最后,依据研究成果提出构建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目标的电信激励规制体系,给出中国电信产业规制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构想。纵观全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有:(1)相对于“无形的手”市场和“有形的手”政府,技术是基础电信业的“第三只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是电信产业高速发展的本质驱动力和根本原因;第二,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即电信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构造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激励,也改变了政府干预电信市场的方式和内容。只有把握好这技术、市场和政府这三只手之间的关系,才能持续、高效地推动电信产业的繁荣发展。(2)在基础电信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程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当市场中企业数量较少时,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程度呈正相关,而当企业数量超过一定阈值后,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程度呈负相关。该阈值水平即为电信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可能性边界,由当前技术供给状况动态决定。因此,具有合意、适当集中度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最有利于电信技术创新的发展。(3)关于技术创新与政府规制体系之间的关系:第一,产权结构本身对电信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着,即单纯地对运营商进行私有化改革对市场效率并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电信运营商的产权结构改革需要配以有效的规制体制改革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第二,行业规制机构的独立性有利于促进电信技术创新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实施私有化改革的市场环境而言。第三,网络中立规制不允许电信运营商反向差异化收费,打击了运营商投资新技术的积极性,阻碍了电信技术创新的发展。(4)从动态演化的视角来看,在基础电信业,技术、市场和政府规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的螺旋式协同演化关系。其协同演化机理为:在基础电信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发挥着主导的驱动作用,技术创新通过改变产业的成本结构特征影响了产业的固有属性,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和需求,并推动政府规制体制改革,而改善的市场绩效和成功的规制体制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整体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协同演化态势。(5)应建立以促进技术创新为主导目标的电信规制体系。发挥好“第三只手”技术的驱动和调控作用,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更多地采用技术性手段来促进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和调控电信产业的发展问题。政府规制是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必须发挥自身在促进电信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上的重要作用,勇于消除阻碍技术创新的制度性因素并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规制体系,以促进电信产业持续、高效的发展。

吴圆圆[2](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李智[3](2017)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延续,人际间的交往活动就从未间断过。而为了更好地进行物质和精神的交往,人们不断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人际间的交往方式不断得到进一步地完善。尤其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生以后,随着该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际间的交往方式也变得更加的频繁和多元化,地球越来越来成为一个不分地点、紧密联系的“村落”。国际电信联盟(ITU)对“通信”所下定义为:根据公认的约定进行的信息传递。其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邮政,即通过信函、包裹等实物传送实现信息的传递;二是电信,即通过电或电磁信号实现信息的传递。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非常短暂,自电话电报发明至今,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但是该领域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与进步都会对人际间的交往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的相继出现,这些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使人际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变革,由此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际间的交往从狭义上来讲,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和物质交换活动,也就是由两个独立地个体系统相互连接而组成的新信息交换系统。从广义上来讲,它不仅应当包括两个人的精神性交往,同时也应该存在着广泛的物质性交往以及其它方式的交往。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际交往的渠道不断被拓宽,文本符号不断变得多元化,而且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传输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因而人际间的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和人际间交往方式发展变化的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寻找出两者之间互相对应和互相影响的关系,梳理和展现这种影响和发展变化的具体历程及各个方面。通过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对人际间交往方式产生何种影响,以及技术的变革对其影响的不同方面和维度,探讨出其对人际交往所产生的作用,寻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规律,并在人际交往方式影响的研究基础之上,探究人际交往方式如何对人际间交往规则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以及人际间交往规则是如何随着人际交往方式产生新的变化,并且对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最后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人际关系进行深入地探讨。通过系统的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及规律,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际间交往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交往的速度不断加快、频率不断变高,文本更加的多元化和复合化,每一种旧有技术的弊端也将会被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所打破;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更为重要是人际间的交往规则以及人际间交往的价值观,也在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产生不同方面的变化。这些影响和变化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产生了变化,使人际关系和人际间的交往更加的复杂,不仅有利于对传统的人际间关系的发展和保持,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更加有利于人们建立起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而在社会变迁以及文化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产生着不同层面的变化,个人通信应用中所新增的财务性质的功能,使以前人际间局部性质的物质性交往变成了一种普遍化现象,而这样的技术特性必然也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有害的影响。尽管技术的进步永远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技术所带来有利之处必然比其弊端要更大,正是因为如此,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使人性得到不断的解放。而这正是技术不断得到发展的目的,未来的技术会使我们变成更加自由的人。

席晓林[4](2010)在《唐山电网通信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缆在电力系统通信网中应用的越来越普及,电力系统的通信、自动化、维护等越来越依赖高可靠、高性能的光纤传输。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外力及光缆本身质量等因素影响,光缆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光缆的传输质量。这对光缆监测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根据唐山电力光纤通信网的特点,从光传输机理、光纤监测技术入手,以网络通讯技术为载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有效的手段,详细探讨和研究了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各个模块的组成及功能实现。设计出符合唐山电力通信网的光缆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为电网光纤通信网络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维护手段,在光缆遭到破坏时能够迅速确定光缆的故障点,缩短了修复故障光缆的历时,为电网光纤通信网优质、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易绍华[5](2009)在《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媒介融合加速,网络化渗透让电视面临着艰难选择,这种选择的艰难性来自电视媒体在两种现状之间的碰撞与困惑:一方面,电视媒体目前的经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领跑其他传统媒体,日子仍旧好过。而要摒弃长期传统观念、颠覆既有发展模式,必然面临牺牲眼前利益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新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现实,积极应对网络化挑战。而电视媒体在网络化生存面前显得步履蹒跚,发展思路和策略指导更是捉襟见肘。在这一背景之下,本研究的目标就是力求剖析传媒网络化内在规律,为我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发展提供某种具体发展模式,以便于业界同仁在电视网络化实务运营中有所参鉴。笔者从电视媒体网络化的生存形态视角出发,以逻辑方法论证网络化趋向的必然性。电视媒体选择网络化生存是历史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发展的必然,摆在电视人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合理制定战略和策略,以期在网络化生存的四条具体路径上发展得又快又好。这四条路径是:平台型网站打造、数字化频道改进、视频化业务拓展、移动化技术应用。平台型网站建设,一定要突破“窗口”局限,将网站视为一个辐射范围更加广域的全球性电子商务系统,集信息推广和产品营销于一体,形成一个服务高满意性、技术高先进性、产品高实用性、业务高扩展性的高盈利性平台。数字化频道改进,主要是在“海量专业内容、双向交互功能、多元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强化。为此,务必构建网络化的电视产业链,建立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开展资本运作,整合民营资源,推动内容产业大发展;拓宽产业经营领域,摸索更多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要打造网络化共享机制的内容中心,建立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基于网络营销系统的内容平台;构筑以家庭消费为内容指向的数字中心。网络化视频业务扩展,面临着五大压力:受众压力、同业压力、域外压力、业外压力和上级压力。也恰恰是这些压力的存在化成了电视媒体网络化视频业务发展的动力。和其他形态的传媒相比,电视媒体具备发展视频业务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来自其专业性的媒介属性、专业性的人才和设备以及几十年来的资源储备。在发展网络电视方面,要注意“双轨并行”策略:开路网络电视(WebTV)要借力民营公司的发展范式;闭路网络电视(IPTV),要应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开放与竞争,与电信方面在“竞合”中发展。移动化趋势来自三股力量:受众(个体内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技术进步提供更优的移动信息传播手段、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形态变迁。“施拉姆公式”和“长尾理论”揭示了移动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近乎上述同样的理由,电视媒体的移动化和网络化汇流势不可挡。电视媒体应该顺势而为,克服当前存在的标准之争,以“合气生财”策略进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标准抉择;以“资源互换”策略进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市场拓展;以“广开财源”策略丰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盈利模式:以“丰富而适配”的策略打造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内容平台;以“竞合之道”策略实施移动化电视网路的生产运营;以“平等与开放”策略寻求移动化电视网路的政策扶持。传统的电视产业生产形态在网络化技术冲击下,已经发生变革:生产平台的网络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生产平台)、生产方式的定制化(基于海量化和差异化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流程的双向化(逆向生产的出现)、生产领域的跨界化(从非实体产品领域跨入物质产品领域)以及生产资源的数据库化(数据库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资源)。对于网络化电视产业而言,其主要核心资源优势首先是文化内容产品(形成虚拟产品信息流),其次是未来掌握的消费者个体数据库(消费者信息流)。由于网络化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电视产业延伸到实体产品的经营甚至生产领域(形成实体产品信息流)都是可以期待的。而与此同时,配合电子商务运营的金融支付系统和现代物流运输系统必然成为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因此建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电视市场机制是未来的必然选择。网络化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对电视产业的渗透必然要求网络化生产关系与之适配。电视产业新体制呼之欲出,网络化对电视产业新体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变革要求:经营体制的变迁、传输体制的变迁、制播体制的变迁、投融资体制变迁以及管理体制的变迁。

张照刚[6](2009)在《爱立信公司研发的资源配置与流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了全面的竞争阶段,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有高效的市场运作,卓越的企业运营能力、杰出的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能力,还必须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个企业的研发实力强弱更多的是取决于企业研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高效的研发流程管理。本文选取了通信行业的标杆企业—爱立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通信行业市场的概况和竞争态势,分析了研发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对于通信企业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基于爱立信现有的研发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如何提高研发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的,进而总结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归纳了其资源配置的方式。之后又基于敏捷项目管理体系理论,探讨了作为特殊研发资源的敏捷项目管理流程在爱立信实施的过程及其成功的原因,分析了其实施的效果。最后,文章分析了爱立信公司在研发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企业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

徐凤燕[7](2008)在《室内无线定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更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以及更好的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一方面,新的技术和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孤立的网络连接在未来通信中是毫无意义的。用户更希望能通过手中的多模终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地接入合适的网络进行通信,即未来各无线技术及网络间应该是融合的。同时,多种多样的无线网络业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无线网络已从原来的互连设备转变成一种多业务承载平台,这其中,获取用户位置则成为实现各项增值业务的关键,各种基于位置信息的移动业务层出不穷。本文在介绍了传统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演进的基础上,讨论了两大类技术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两项技术的互补性。列举了移动定位的主要应用领域,探讨了定位服务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问题,并描述了3G网络中的移动定位技术。论文着重对基于室内接收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进行了探讨:1.建立了一种根据相对接收功率的室内电波传播模型,避免了常用室内传播模型中参考位置的影响;2.提出了两种室内传播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采用充分统计量的参数估计和数据拟合方法的参数估计;3.给出了与相对接收功率室内传播模型相应的两种定位算法;4.对上述参数估计、定位算法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和验证;5.给出一种基于数据内插的指纹法室内定位算法,能在较少样本数据下有效获得用户位置;6.建立了一个基于区域划分的距离.损耗模型室内WLAN定位系统,用计算机辅助实时模拟实际环境,进而进行用户位置估计,在31m×26m的室内环境中,估计误差约1m左右。论文还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探讨了TD-SCDMA与WiMAX两种网络技术融合的可行性及优势,以适应今后移动通信的新进展。

林明春[8](2007)在《陀螺经纬仪数字化及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定向精度高、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全天候自主寻北测量,陀螺经纬仪成为工程测量及军事领域中用以定向和确定方位的主要仪器之一。传统陀螺经纬仪寻北时大多采用人工测量,自动化程度低,已无法满足现代应用的需求。新式全自动陀螺经纬仪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为了实现全自动陀螺经纬仪的国产化,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现代传感技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以现有JT-15型陀螺经纬仪为样机,探索实现陀螺经纬仪数字化及全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为最终实现全自动陀螺经纬仪打下基础。设计了陀螺仪数字化测量系统,实现了光标采集与寻北测量的数字化及自动化,为寻北算法的研究搭建了便利平台;设计了陀螺仪自动粗寻北系统,利用模糊控制算法控制实现了陀螺仪粗寻北的自动化;基于数字化测量系统,研究了实时中天法及积分法寻北算法;提出磁传感器与陀螺粗、精寻北相结合的全自动寻北方案;完成一套全自动寻北仪实验装置,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构建陀螺经纬仪运动数字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软硬件系统。CCD采集陀螺仪光标信号,信号经过放大、模数转换后由DSP处理器进行处理和寻北计算,实现了陀螺经纬仪数字化。设计了转台系统,通过减速机构,实现转动速度的细分。由DSP处理器、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电子罗盘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以电子罗盘输出陀螺经纬仪照准部与真北方向的偏角作为反馈信号, DSP处理器进行解算,并利用模糊控制算法控制步进电机的运动,逐步逼近,实现粗寻北自动化。此项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并进入了实质审查阶段,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14751.4。基于陀螺经纬仪运动的近似正弦曲线,在分析陀螺仪定向传统中天法的基础上,提出光标在任何位置处即可开始进行寻北测量的实时中天法,该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了寻北速度。利用CCD信号采集系统,实现对陀螺仪运动整个过程进行记录。根据所记录的运动曲线,推导积分法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完成积分法寻北算法的研究及其在数字化DSP寻北系统中实现和应用。陀螺仪数字化测量子系统、陀螺仪灵敏部自动升降子系统、粗寻北自动控制子系统,经DSP和CPLD的总体控制协调,结合全自动寻北算法方案,合作完成了全自动智能寻北系统的实验装置。通过JT-15型陀螺经纬仪样机寻北实验表明,当寻北时间为13min时,寻北精度为8″;当寻北时间为6min时,寻北精度为25″,验证了实验装置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吴静,商海英,韦正世[9](2006)在《光纤制导技术及器件的发展(待续)》文中研究表明光纤技术在有线制导武器方面的应用是光纤技术军事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光纤制导技术具有信息传输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制导精度高、隐蔽性好等一系列优点。为此介绍了光纤制导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光纤制导导弹、光纤制导鱼雷、光纤制导水下武器和诱饵中的应用和发展,指出制导光纤、制导光缆、制导光纤陀螺和制导光纤水听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徐莉[10](2006)在《无线通信系统在光纤陀螺动态测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无线通信系统因成本低、设备移动方便、省去布线、简化工作流程,扩展能力强等优点,受到工程设计人员的青睐。 本论文针对光纤陀螺环境例行试验易受到外界测试环境的干扰,如电机强电干扰、滑环摩擦力矩、有线线缆传输等,引起陀螺输出噪声,影响光纤陀螺性能精度的判别,开发了一种无线通信收发系统,实现了光纤陀螺到计算机之间无线数据传输,降低了光纤陀螺动态性能测试中外界环境引起的误差,完善了光纤陀螺性能测试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无线通信系统以无线通信收发芯片nRF24E1为核心,利用芯片内集的RADIO模块和8051控制器,构成高速无线通讯模块,将陀螺数据以2.4GHz载波频率发送。系统成功进行调试,基本达到光纤陀螺测试系统的要求。本无线通信系统体积小,装置简单,移动性强、误码率低,运行稳定。 本无线通信系统对任一受环境场合限制的测试系统都有借鉴意义。

二、马可尼率先推出自动交互光纤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可尼率先推出自动交互光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电信业技术与市场及政府规制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电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电信经济理论的滞后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说明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关键概念的说明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1.4.3 基本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电信规制理论
        2.1.3 产业组织理论
        2.1.4 协同演化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电信产业演化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
        2.2.2 电信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及政府规制关系的相关研究
        2.2.3 电信业技术、市场与政府规制分析框架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是基础电信业的“第三只手”
    3.1 现代电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3.2 对电信业自然垄断属性的分析
        3.2.1 自然垄断性的技术定义
        3.2.2 电信业自然垄断性的经济表现
        3.2.3 电信业自然垄断性的本质成因及其可变性
    3.3 电信业“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干预
        3.3.1 电信业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3.3.2 电信业市场失灵的案例分析
    3.4 电信业“政府失灵”的存在与技术“第三只手”思想的提出
        3.4.1 电信业政府失灵的理论分析
        3.4.2 电信业政府失灵的案例分析
        3.4.3 技术“第三只手”思想的提出
    3.5 技术创新在中国电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实证研究
        3.5.1 实证技术与方法
        3.5.2 数据描述与变量选择
        3.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电信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及政府规制关系的理论研究
    4.1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交互作用
        4.1.1 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影响
        4.1.2 技术创新对市场结构演进的动态影响
        4.1.3 技术创新决定电信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可能性边界
    4.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规制体系的交互作用
        4.2.1 行为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4.2.2 国有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4.2.3 独立规制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4.2.4 技术创新对政府规制体系变革的推动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电信业市场竞争和政府规制体系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数据描述和变量说明
    5.3 实证技术与方法
        5.3.1 实证基准模型构建
        5.3.2 计量经济学方法
    5.4 实证结果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基础电信业技术、市场和政府规制的协同演化机理研究
    6.1 基础电信业技术、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6.1.1 技术创新与市场演进
        6.1.2 技术因素与政府规制体系
        6.1.3 政府规制政策与市场演进发展
    6.2 基础电信业的螺旋式协同演化模型
        6.2.1 经典产业组织分析范式——SCP
        6.2.2 传统SCP分析范式的扩展——TGM(SCP)
        6.2.3 基础电信业螺旋式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6.2.4 对模型思想的进一步说明
    6.3 基础电信业技术、市场和政府规制协同演化关系的数理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激励体系与规制制度框架的构建
    7.1 中国ICT产业技术创新激励体系
        7.1.1 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动力要素
        7.1.2 技术创新组织内部动力要素
        7.1.3 技术创新组织间动力要素
    7.2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基点与指导思想
        7.2.1 规制基点:正确认识基础电信业的演化规律和基本性质
        7.2.2 规制指导思想
    7.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政策构想
        7.3.1 建立以促进技术创新为主导目标的激励性规制体系
        7.3.2 坚持并把握适度的市场准入规制
        7.3.3 建立面向产业融合的独立规制体制
        7.3.4 推进国有电信企业产权改革和治理结构改革
        7.3.5 加快出台全面、符合国情的电信法律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未尽之处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1、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
        2、人际交往方式的相关研究
        3、通信技术与人际交往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四)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生前的人际交往方式
    (一)语言发明前的人际交往方式
        1、声音、表情及肢体语言
        2、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
    (二)以口语和书信为主要交往方式的时期
        1、口语人际交往的特征与弊端
        2、书信人际交往的优势与不足
二、电报、电话技术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一) 电报——人类交往史的第一次远程即时通信
        1、有线电报及无线电报技术的产生
        2、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及特征分析
    (二) 固定电话—人际间远程语言交往的开端
        1、电话的发明与数字交换机
        2、人际交往方式的新阶段及其缺陷
    (三)移动电话与更加自由的人际交往
        1、移动电话技术的发展历程
        2、移动智能的人际交往方式
三、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一)互联网技术的初级阶段
        1、以“IP”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
        2、以文字实时交流为主体的人际交往方式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时期
        1、WEB2.0 与P2P技术
        2、“可视化”的人际间交往方式
四、“三网融合”与“媒介融合”技术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一)早期技术的发展
        1、“三网融合”技术与“媒介融合”技术
        2、人际间的“全方位”交往方式
    (二)该阶段人际交往方式的利与弊
        1、新技术时期人际交往方式的利
        2、新技术时期人际交往方式的弊
五、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人际交往方式变革的影响意义
    (一)信息通信技术对交往方式的深刻影响
        1、人的能力不断得到延伸
        2、“无障碍”的人际交往进程
    (二)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人际关系的建立、巩固与深化
        2、人际交往规则的变化
        3、人际沟通的理解、解释、互动和意义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唐山电网通信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唐山供电公司通信网络现状及光缆监测系统基本原理
    2.1 电力系统需求分析
        2.1.1 唐山电网光纤网络现状
        2.1.2 通信网基本业务情况
        2.1.3 需求分析
    2.2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结构
        2.2.1 系统的组成结构
        2.2.2 MS的组成
        2.2.3 监测中心(TC)
    2.3 光缆监测技术
        2.3.1 光缆监测基本原理
        2.3.2 光缆监测实现方式
        2.3.3 三种监测方式特性比较
    2.4 组网方式
第三章 唐山供电公司通信网络现状及光缆监测系统基本原理
    3.1 光缆监测系统图
    3.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3 系统分层管理体系结构
        3.3.1 系统支撑管理功能组
        3.3.2 外部接口功能组
        3.3.3 网络管理功能组
    3.4 系统总体功能
        3.4.1 系统监测功能
        3.4.2 系统管理功能
        3.4.3 监测中心站功能
        3.4.4 监测站功能
        3.4.5 安全管理功能
第四章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子模块设计方案
    4.1 OTDR测试模块
        4.1.1 OTDR的工作原理
        4.1.2 OTDR的测量范围与测量精度的关系分析
        4.1.3 OTDR测量范围与光脉冲的发射光功率和宽度关系
        4.1.4 OTDR测试模块的选型原则
    4.2 光缆监测模块
        4.2.1 光端机告警监测模块
        4.2.2 MS测试单元模块
    4.3 GIS管理模块
        4.3.1 GIS概述
        4.3.2 GIS开发工具
        4.3.3 GIS的功能与实现
第五章 测验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光纤故障判断分析
        5.1.1 OTDR测试参数设置
        5.1.2 OTDR曲线事件类型
        5.1.3 光纤事件判断
    5.2 唐山电网光缆干线自动监测系统运行测试实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媒介融合在多个层面上继续渗透
        二、网络化成为大众媒介数字化生存的形态取向
        三、世界范围内电视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进程加快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标及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范畴
        一、基本概念的厘清
        二、研究视角的选取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技术路线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电视媒介发展
    第一节 技术与媒介的关系
        一、技术促进媒介形态变革
        二、网络技术发展提升媒介在信息时代的地位
    第二节 媒介网络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传媒网络化发展的几种逻辑力量
        二、中国媒体网络化发展的社会动力
    第三节 三网融合与电视媒介的发展
        一、三网的概念
        二、三网融合
        三、三网融合将加速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发展
第二章 国外媒介网络化发展的实践参照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电视数字化频道的发展
        二、美国电视媒体网站的发展
        三、美国IPTV网络电视的发展
        四、美国电视媒体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分析
        五、1996年《电信法》在美国电视网络化政策规制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 欧盟
        一、英国:数字电视渗透领先,媒介规制及时跟进
        二、法国:手机电视发展滞后,网络电视发展瞩目
        三、德国:重视交互业务发展,卫星电视普及迅速
        四、欧盟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规制演变
    第三节 韩国
        一、韩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概况
        二、韩国的IPTV发展
        三、韩国的移动电视发展
    第四节 日本
        一、日本对数字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二、重视数字电视全面发展,注重内容的整合开发
        三、3G技术推动日本移动媒介产业飞速发展
        四、创新的盈利模式推动数据业务快速发展
        五、日本手机电视的发展与盈利分析
    第五节 国外电视媒介网络化发展的启示与挑战
        一、经验与启发
        二、问题与挑战
第三章 当前中国电视媒介的网络化生存状况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兴起对中国电视媒介的冲击
        一、互联网影响力日趋强大,分流电视媒体受众
        二、互联网传播力获得认可,蚕食电视媒体广告份额
    第二节 中国电视媒介网络化发展的的种种尝试
        一、我国电视台传统业务领域(频道)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现状
        二、我国电视台在数字化、网络化新业务领域的尝试
    第三节 中国电视媒介在网络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路径非常集中,商业模式同质化严重
        二、内容匮乏、质量不高
        三、用户数量偏小,规模效应尚难显现
        四、交互技术优势未能充分开发
        五、定位模糊,市场细分欠缺
    第四节 我国电视媒介网络化总体进程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性因素
        二、客观性因素
第四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的路径之一:打造平台型网站
    第一节 网站已成为重要的电视媒介新形态
        一、注意力资源向网络媒体(网站)飘移
        二、网络媒体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三、我国电视台纷纷建立自身网站
    第二节 我国电视台网站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一、触网率高,点击率低
        二、定位狭隘,缺乏"大媒体"战略
        三、设计粗放,功能简单
        四、传统组织结构束缚网站做大
        五、双向互动依旧是短板
    第三节 电视网站发展的功能取向:窗口还是平台
        一、电视网站应该是平台
        二、网络化核心原则对网站平台功能设计的要求
        三、平台型网站的核心优势分析
    第四节 如何打造平台型电视网站
        一、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二、要有可靠的盈利模式
        三、要有科学的运营策略
        四、要有实效的推广策略
        五、要有专业化的人才梯队
第五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路径之二:改进数字化频道
    第一节 当前数字频道电视发展的困局
        一、概念厘清
        二、我国数字频道电视总体发展进程概述
        三、当前我国数字频道电视发展遭遇的瓶颈
        四、困局背后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网络化对数字频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技术层面
        二、业务层面
        三、战略层面
    第三节 如何加强网络化,改进频道生存状态
        一、建构网络化的电视产业价值链
        二、打造网络化共享机制的内容营销中心
        三、寻求与网络化配套的电视政策体系支持
第六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路径之三:网络视频业务的扩展
    第一节 网络视频业务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视频的定义
        二、网络视频的分类及特征
        三、基于前段资源可控性的类型划分
        四、IPTV(闭路网络视频)和WebTv(开路网络视频)用户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电视媒体发展网络视频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必要性:视频业务是电视网络化生存的重要资源
        二、紧迫性:网络视频市场面临的五大压力
        三、我国电视媒介网络视频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视频业务市场的竞争与障碍分析
        一、民营力量的单边式暴发
        二、IPTV市场的双雄博弈
        三、电视媒介发展IPTV存在的障碍
    第四节 电视网络视频业务的扩展
        一、电视媒体发展网络视频业务有天然优势
        二、开路网络电视(WebTV):借力民营公司的发展范式
        三、闭路网络电视(IPTV):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开放与竞争
第七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路径之四:移动化网络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移动化技术的概念及其他
        一、移动化技术的定义
        二、与移动化网络技术关联的几个术语
    第二节 传媒的移动化趋势分析
        一、传媒移动化现象解读
        二、传媒移动化的内在动因分析
        三、移动化与网络化的汇流
    第三节 我国电视媒介移动化网络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移动化电视网络发展现状概述
        二、移动化电视网络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第四节 我国移动化电视网络应用的发展策略
        一、移动化电视网络的标准抉择:合气生财
        二、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市场拓展:资源互换
        三、移动化电视网络的盈利模式:广开财源
        四、移动化电视网络的内容平台:丰富而适配
        五、移动化电视网路的运营策略:竞合之道
        六、移动化电视网路的政策扶持:平等与开放
第八章 电视网络化生存的终极形态:全能数据库及服务
    第一节 全能数据库的概念及意义
        一、全能数据库
        二、内容为王的新诠释
        三、全能数据库将是推动网络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网络化的电视媒介需要全能数据库平台及服务
    第二节 全能数据库生存条件下电视媒介形态的变迁
        一、传播形态的改变:柔性化、4A化、跨文化
        二、营销形态的变革:二元营销
        三、扩张形态的变革:圈屏运动
    第三节 当前我国电视媒介数据库生存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二、问题
    第四节 基于海量、个性、专业、智能的全能数据库生存
        一、海量化
        二、个性化
        三、专业化
        四、智能化
    第五节 对发展我国电视网络数据库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实现更大限度的信息开放和资源共享
        二、数据库生产的商业化机制导入
        三、建立特色数据库和实用子库
        四、建立实用的检索系统
        五、发动社会力量,建设全能数据库
第九章 网络化生存下电视产业链构建及体制变迁
    第一节 网络化电视产业链的概念及其他
        一、网络化电视产业链的概念
        二、网络化电视产业链与传统电视产业链的区别
        三、网络化电视产业链构建对我国电视媒介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网络化电视产业生产形态的变化
        一、生产平台的网络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生产平台
        二、生产方式的定制化:基于海量化和差异化的大规模定制
        三、生产流程的双向化:逆向生产的出现
        四、生产领域的跨界化:从非实体产品领域跨入物质产品领域
        五、生产资源的数据库化:数据库成为生产体系的核心资源
    第三节 建构"三流合一"的电视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当前网站发展模式的启发
        二、信息流:(虚实)产品库和消费者库的信息映射与汇流
        三、物流:是建立在海量个性市场需求导向上的现代物流运输系统
        四、资金流:为产业模式的循环提供血液和发展动力
        五、三流合一:网络化电视市场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网络化背景下电视产业体制的变迁
        一、当前电视产业体制的弊端
        二、网络化对电视产业体制变革的要求
    总结语:本研究结论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本课题的研究结论概述
        二、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与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有关的几个概念
附录: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爱立信公司研发的资源配置与流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所用到的理论
        1.2.1 敏捷项目理论简介
        1.2.2 敏捷项目管理理论(Scrum)中角色介绍
        1.2.3 敏捷项目管理(Scrum)流程介绍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IT 通信产业概况
    2.1 通信产业发展状况
        2.1.1 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状况
        2.1.2 宽带网络产业发展状况
    2.2 当前通信产业竞争状况
    2.3 研发资源配置及流程管理在通信产业中的重要意义
    2.4 爱立信在通信产业中的地位及竞合状况
第3章 爱立信公司的研发资源配置分析
    3.1 爱立信的全球研发战略
        3.1.1 研发
        3.1.2 专利申请
        3.1.3 标准化
    3.2 爱立信全球研发的分布状况
        3.2.1 欧洲研发中心分布状况
        3.2.2 美洲研发中心分布状况
        3.2.3 亚洲研发中心分布状况
    3.3 爱立信研发资源配置
        3.3.1 技术资源配置
        3.3.2 人力资源配置
        3.3.3 资金资源配置
    3.4 爱立信研发资源配置效果分析
        3.4.1 近些年专利注册持续增长
        3.4.2 R&D 人员构成优化和数量持续增加
        3.4.3 公司员工满意度逐步上升
    3.5 爱立信研发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第4章 爱立信公司的研发项目流程管理分析
    4.1 研发中心组织结构概述
    4.2 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
        4.2.1 需求的来源和筛选
        4.2.2 需求的细化
        4.2.3 项目计划的制定
    4.3 敏捷项目管理理论与传统项目管理理论区别分析
    4.4 敏捷项目管理流程在爱立信研发中的应用
        4.4.1 敏捷项目管理流程的应用前提
        4.4.2 敏捷项目管理中角色的拓展
        4.4.3 敏捷项目流程的再造
    4.5 敏捷项目管理流程在爱立信研发中实施的效果及成功原因分析
第5章 爱立信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公司的借鉴意义
    5.1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5.2 重视研发资源的培育与保护
    5.3 注重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室内无线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特征
        1.2.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候选标准
    1.3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1.3.1 宽带无线接入特点
        1.3.2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演进
第二章 无线定位技术
    2.1 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1.1 背景
        2.1.2 无线定位的主要应用领域
        2.1.3 无线定位业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2.2 无线定位技术分类
        2.2.1 GPS卫星定位系统
        2.2.2 蜂窝无线定位系统
        2.2.3 室内定位系统
第三章 基于室内信号传播模型定位系统
    3.1 定位系统中的距离—损耗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3.1.1 模型分析
        3.1.2 模型参数估计
        3.1.2.1 采用充分统计量的参数估计
        3.1.2.2 采用拟合方法的参数估计
    3.2 定位算法
        3.2.1 目标函数法
        3.2.2 最大似然法
    3.3 计算机仿真
        3.3.1 参数估计仿真
        3.3.2 定位算法仿真
    3.4 实验测试及验证
        3.4.1 实验一
        3.4.2 实验二
    3.5 基于区域划分的距离-损耗模型室内WLAN定位系统
        3.5.1 系统说明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内插的指纹法室内定位
    4.1 利用相关性插值建立指纹信息库
        4.1.1 数据内插方法
        4.1.2 克利金统计内插法
    4.2 位置估计匹配算法
        4.2.1 最近邻近点算法
        4.2.2 最小多边形算法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SCDMA与WiMAX网络融合
    5.1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5.1.1 TD-SCDMA关键技术
        5.1.2 TD-SCDMA系统网络结构
    5.2 WiMAX技术与应用
        5.2.1 802.16技术特点及应用
        5.2.2 WiMAX网络架构及应用
    5.3 TD-SCDMA及WiMAX网络融合
        5.3.1 技术背景
        5.3.2 网络融合方式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陀螺经纬仪数字化及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寻北技术的概述
    1.2 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
    1.3 陀螺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机械转子陀螺仪
        1.3.2 光学陀螺仪
        1.3.3 微型机械陀螺仪
    1.4 机械陀螺仪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 国外高精度陀螺仪
        1.4.2 国内高精度陀螺仪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陀螺经纬仪寻北理论及误差分析
    2.1 陀螺仪工作原理
        2.1.1 陀螺
        2.1.2 双自由度陀螺仪的进动性解释
        2.1.3 双自由度陀螺仪的定轴性及其表现
    2.2 陀螺仪运动的欧拉方程分析
        2.2.1 陀螺灵敏部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
        2.2.2 陀螺马达的动量矩
        2.2.3 陀螺房所受外力矩
        2.2.4 欧拉方程及其解
    2.3 课题所用陀螺仪寻北原理分析
        2.3.1 寻北原理分析
        2.3.2 改进后的陀螺仪光路系统
        2.3.3 光路分析及理论标定
    2.4 陀螺经纬仪定向误差分析
        2.4.1 光路系统的误差分析
        2.4.2 环境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
        2.4.3 陀螺仪内部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
        2.4.4 振动对陀螺定向的影响
        2.4.5 电压变化对陀螺北方向的影响
        2.4.6 其它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陀螺经纬仪数字化系统设计
    3.1 陀螺经纬仪的目视测量原理
        3.1.1 目视测量
        3.1.2 自动化测量方案
    3.2 数字化总体设计
    3.3 CCD 驱动模块的设计
        3.3.1 CCD 的基本工作原理
        3.3.2 CPLD/FPGA 的应用设计
        3.3.3 用CPLD 实现CCD 驱动电路的设计
    3.4 DSP 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设计
        3.4.1 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3.4.2 信号采集处理软件设计
    3.5 实验及数据分析
        3.5.1 光标中心实验分析
        3.5.2 中天法各参数测定实验
        3.5.3 自动测量系统精度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陀螺经纬仪自动粗寻北系统设计
    4.1 粗寻北传感器的选择
        4.1.1 角加速度计
        4.1.2 电子罗盘
    4.2 电子罗盘的校准及实验
        4.2.1 影响电子罗盘精度的因素
        4.2.2 电子罗盘的校准
    4.3 陀螺仪自动粗寻北系统设计
        4.3.1 自动粗寻北原理
        4.3.2 电子罗盘数据采集
        4.3.3 粗寻北转台控制
    4.4 陀螺仪自动粗寻北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寻北算法研究及总体实验
    5.1 实时中天法寻北算法
        5.1.1 中天法的原理
        5.1.2 实时中天法寻北原理
        5.1.3 最小二乘拟合方法
        5.1.4 实时中天法的计算
        5.1.5 实时中天法实验
    5.2 1/4 周期中天法
        5.2.1 1/4 周期中天法原理
        5.2.2 实验及数据分析
    5.3 积分法寻北测量方法
        5.3.1 陀螺仪运动曲线
        5.3.2 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5.3.3 C′值的计算
        5.3.4 积分法在智能寻北仪中的实现
        5.3.5 实验及数据分析
    5.4 总体实验
        5.4.1 全自动陀螺寻北仪总体设计
        5.4.2 陀螺经纬仪光标信号自动采集子系统
        5.4.3 自动粗寻北子系统
        5.4.4 陀螺灵敏部自动升降子系统
        5.4.5 基于DSP 和CPLD 的总体控制子系统
        5.4.6 总体软件系统设计
        5.4.7 全自动陀螺经纬仪整机调试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光纤制导技术及器件的发展(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光纤制导技术概述
    1.1 光纤制导技术的基本原理
    1.2 光纤制导的关键技术
        1.2.1 高强度光纤与光纤细径化
        1.2.2 光纤拼接、绕线与放线
        1.2.3 光纤双向传输
        1.2.4 导引头
2 光纤制导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和发展

(10)无线通信系统在光纤陀螺动态测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发展概况
    1.2 光纤陀螺及其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简介
        1.2.1 开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1.2.2 闭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1.3 无线通信系统应用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光纤陀螺动态测试试验
        2.1.1 加速度试验
        2.1.2 正弦扫频振动试验
    2.2 光纤陀螺动态测试评价系统
    2.3 系统的总体方案规划
        2.3.1 系统设计方案的要求
        2.3.2 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2.3.3 光纤陀螺测试系统对无线通信收/发系统的要求
        2.3.4 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各种解决方案
        2.3.5 无线通信系统方案
    2.4 硬件规划
    2.5 软件规划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
    3.2 RS-422接口标准
    3.3 电源管理模块电路设计
    3.4 USB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3.5 无线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3.6 射频电路、天线设计
    3.7 数字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3.8 硬件电路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方法
    4.2 nRF24E1芯片开发环境
    4.3 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系统通讯管理软件
        4.3.2 无线数据接收软件
        4.3.3 无线数据发送软件
    4.4 小结
第五章 无线通信系统的测试结果
    5.1 系统性能测试
        5.1.1 静态通讯距离及通讯误码率的测试
        5.1.2 动态通讯误码率的测试
        5.1.3 标度因数的测试
    5.2 结论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完成的任务
    6.2 系统进一步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马可尼率先推出自动交互光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电信业技术与市场及政府规制协同演化研究[D]. 林叙辰.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2]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3]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D]. 李智. 新疆大学, 2017(02)
  • [4]唐山电网通信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D]. 席晓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5]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 易绍华. 武汉大学, 2009(09)
  • [6]爱立信公司研发的资源配置与流程管理研究[D]. 张照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7]室内无线定位算法研究[D]. 徐凤燕. 复旦大学, 2008(04)
  • [8]陀螺经纬仪数字化及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 林明春. 天津大学, 2007(04)
  • [9]光纤制导技术及器件的发展(待续)[J]. 吴静,商海英,韦正世.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6(04)
  • [10]无线通信系统在光纤陀螺动态测试中的应用[D]. 徐莉. 浙江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马可尼开创了自动化交互式光纤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