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实验研究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实验研究

一、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认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张旭东[2](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张晨新[3](2021)在《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合并肥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肥胖与血压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对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及IL-6、ET-1、ICAM-1、VEGF和负责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阐释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减重降压的疗效,以及通过调控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保护血管炎症损伤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大鼠共50只,其中WKY大鼠10只,SHR大鼠40只。空白组选择WKY大鼠10只,其余40只SH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4组: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在分组后,先用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1周后,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采用高脂饲料干预,制备高血压合并肥胖模型。高脂饲料配方:由基础饲料加入动物油15%,蔗糖18%,蛋黄3%,经过灭菌后,阴凉处保存。在造模期间,每周定时检测两次血压与体重并记录数据。当造模组的大鼠体重超过空白组体重20%,认为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后,停止高脂饲料饲养,改为常规饲料喂养。针刺组在固定大鼠后,进行针刺干预治疗,穴位选择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足三里”穴位选取腓骨小头下约5mm、膝关节后外侧,用针灸针直刺7mm;三阴交的选穴定位是大鼠后肢内踝尖竖直方向上移10mm的位置直刺5mm;非经非穴组我们课题组会选定大鼠尾巴中段中点处容易下针的地方标点,把此点当成针刺对照点。针刺穴位后,接华佗牌电针仪,波形采用疏密波,其中疏波为1 Hz,密波为5 Hz;疏波时间为10s,密波时间为15s。每日1次,每次治疗20 min,连续6天为1个疗程并休息1天,治疗共持续四周。空白组,模型组采用与针刺组相同方法固定20min,不予以其他干预因素处理。在治疗4周后,撤掉大鼠食物,将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h,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麻醉后用无菌手术器械剪打开腹腔,找到腹主动脉,用采血针将血液取出,剔除主动脉周围血管黏连浆膜,用玻璃分针游离出胸主动脉组织,修剪末支以及周围组织脂肪后置于冻存管中放入液氮速冻,随后放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另外取部分主动脉组织放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准备进行HE染色,固定组织放置于阴凉处待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染色切片后,根据病理学知识去观察主动脉,记录它的形态上的变化;采用Elisa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主动脉瘦素、脂联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NF-KB、ET-1、ICAM-1、IL-6、VEGF的m RNA表达。结果:1.针刺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收缩压和体重。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针刺治疗期间,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体重和收缩压都出现显着降低,而非经非穴组改变不明显,说明了针刺显着的减重降压疗效。2.针刺可以显着升高大鼠瘦素,脂联素含量。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针刺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含量下降,脂联素含量升高,趋势与针刺组治疗趋势不符。3.针刺可以增加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蛋白含量。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上升;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4.针刺可以改变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m RNA,影响主动脉相关炎症因子m RNA表达。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降低,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降低,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增高,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血压病会出现主动脉炎症性损伤,在高血压合并肥胖因素后,伴随体重、收缩压的异常升高会加重血管内皮炎症反应。2.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可以减轻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收缩压与体重,改善主动脉内膜光滑程度,减轻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血管损伤。3.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可以通过调控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保护血管炎症损伤。

吴星[4](2021)在《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RAAS基因甲基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研究较为透彻的发病机制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高血压的调控影响,深入研究其深层的调控因素即基因甲基化的修饰对RAAS的影响。研究报道针灸太冲穴也具有调控血压升高的作用,且这其中与影响RAAS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但尚未有研究报道针灸太冲穴可调控RAAS基因甲基化。故本研究在大量研究基础上RAAS相关蛋白浓度以及下丘脑区相关基因甲基化修饰和表达的影响,推测针刺太冲穴可调控下丘脑室旁核RAAS基因甲基化修饰,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调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尝试从基因水平寻找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一系列变化。本研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探讨针刺效应作用治疗机制,为现代针灸学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160mmH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每组8只):(1)模型组;(2)穴位组;(3)非穴位组。同体重(260±10)g正常雄性wistar大鼠8只为空白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具有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似的发病过程。参考《实验针灸学》和《实验动物穴位图谱》,穴位组取大鼠双侧“太冲”穴进行针刺干预,非穴位组则在大鼠后肢足背第3、4跖骨间凹陷处针刺干预。针刺方法: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在针刺时,大鼠用布套/固定器等固定,常规消毒穴区,选用0.25mmx13mm不锈钢毫针直刺入双侧穴位,直刺4~5mm,行捻转手法(捻转角度90°~180°,60~120次/min,持续30s),留针30min,每天1次(于每日9:00-12:00接受针刺干预),连续治疗14天。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每次同一时段固定30min不针刺。采用电子天平记录各组大鼠连续14天针刺干预后的体重;采用BP—6动物无创血压测试系统记录各组大鼠连续14天针刺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第14天针刺干预后血浆中AGT、ANGII和ACE蛋白浓度;基于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对各组大鼠第14天针刺干预后下丘脑室旁核组织进行RAAS相关原发性高血压基因甲基化分析;采用RT-qPCR检测各组大鼠第14天针刺干预后下丘脑AGT、ACE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第14天针刺干预后下丘脑中AGT、ANGII和ACE蛋白浓度。结果:1.大鼠体重测量结果提示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体重在实验期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穴位组、非穴位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下降(P<0.001)且穴位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与非穴位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大鼠血压测量结果显示针刺大鼠太冲穴后可即刻使大鼠血压下降。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的血压明显升高,束缚前后对模型组血压无影响(P<0.001);在干预前1天各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相近,而在干预后第7天后,穴位组大鼠收缩压下降为(120.918±9.853)mmHg,非穴位组在干预第七天后血压也下降为(138.837±17.756)mmHg,与原发性高血压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干预14天后,穴位组大鼠收缩压下降为(114.503±9.514)mmHg,非穴位组在干预第7天后血压也下降(152.280±18.022)mmHg,与原发性高血压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与穴位组相比,非穴位组收缩压下降幅度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01)。穴位组、非穴位组血压下降在针刺干预7天后下降最明显(P<0.001);与穴位组相比,非穴位组血压下降程度较小,且针刺干预7天后,血压未能维持在一定水平,有上升趋势。3.ELISA检测血浆蛋白浓度结果显示穴位组、非穴位组的ACE蛋白含量分别为(0.316±0.452、1.508±0.850)ng/ml 与高血压模型组(6.797±1.000)ng/ml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穴位组、非穴位组ANGII的蛋白含量分别为(14.386±8.961、25.376±8.865)ng/ml与高血压模型组(101.828±22.160)ng/ml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AGT蛋白浓度组间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4.下丘脑基因甲基化结果显示:Agt基因模型组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为(0.1024±0.094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甲基化程度水平低(P<0.001);Ace基因模型组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为0.1797(0.0049,0.691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甲基化程度水平低(P=0.044);计算组间比值可知:Ace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为4.744,Ace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为4.411;Ag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为2.792,Agtr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为6.964,Scnn1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为-2.715。Agt基因穴位组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为(0.4272±0.2120)与模型组相比,甲基化程度水平增高(P=0.004)。Ace基因穴位组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为0.7606(0.4484,0.9163)与模型组相比,甲基化程度水平增高(P=0.002)。计算组间比值可知: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穴位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Ace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模型组/穴位组)为-3.722,Ag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模型组/穴位组)为-4.513;Ace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模型组/非穴位组)为-3.744,Ag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log2 Ratio(模型组/非穴位组)为-3.192。5.RT-qPCR检测下丘脑AGT、ACE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Agt基因模型组mRNA循环阈值为(7.4470±0.201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组启动子mRNA循环阈值为(5.3993±0.1697)与模型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穴位组启动子mRNA循环阈值为(5.3543±0.2299)与模型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e基因模型组启动子mRNA循环阈值为(12.0230±0.415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组启动子mRNA循环阈值为(7.5360±0.7226)与模型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穴位组启动子mRNA循环阈值为(11.3400±0.3236)与模型组相比,mRNA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6.ELISA检测下丘脑蛋白浓度结果显示:AGT蛋白浓度模型组蛋白浓度为(299.0639±38.0259)n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浓度升高(P=0.049);穴位组蛋白浓度为(201.2279±25.6820)ng/ml与模型组相比,蛋白浓度降低(P=0.017);非穴位组蛋白浓度为(230.1576±11.8072)ng/ml与模型组相比,蛋白浓度降低(P=0.103)。ACE蛋白模型组蛋白浓度为(158.6562±1.1636)n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组蛋白浓度为(118.5098±6.8672)ng/ml与模型组相比,蛋白浓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ANGII蛋白模型组蛋白浓度为(443.8186±13.0676)n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穴位组蛋白浓度为(179.3201±7.1996)ng/ml与模型组相比,蛋白浓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穴位组蛋白浓度为(192.3393±14.5024)ng/ml与模型组相比,蛋白浓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实验使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模拟人体原发性高血压作为研究。该品种大鼠高血压发生率高,由1963年Okamoto利用有显着高血压症状的远交Wistar Kyoto雄性鼠和带有轻微高血压症状的雌性鼠交配,自此开始兄妹交配并连续选择自发高血压性状的大鼠进行培养。其无明显的肾脏损伤,高血压状态稳定,符合要求可用于实验研究。2.针刺太冲穴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体重,实验结果发现针刺太冲穴调节大鼠血压可能与控制大鼠体重有关,且在干预14天后测量大鼠体重,穴位组体重下降幅度较非穴位组下降幅度大,表明针刺太冲穴确实能调控大鼠体重的增长,推测针刺太冲穴可调控机体血容量进而调控血压。3.针刺太冲穴7天后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且穴位组降压的幅度以及稳定性比非穴位组强。太冲穴是人体气血、经络之气汇集之所。结果证实了针刺大鼠太冲穴后可即刻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且穴位组的效果要优于非穴位组,这与同类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4.针刺太冲穴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中ACE、ANGII蛋白浓度,本研究同样证实了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RAAS蛋白指标的影响,这与同类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且推测可能与中枢下丘脑局部RAAS有关。5.针刺太冲穴可以使下丘脑室旁核Ace、Ag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修饰水平升高,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太冲穴可调控RAAS相关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使启动子序列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对下丘脑局部组织产生影响。6.针刺太冲穴可以调控下丘脑局部RAAS的表达,该研究结果提示,针刺干预可以使下丘脑区Ace、Ag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修饰水平升高,通过影响中枢局部的RAAS从而影响外周的RAAS和血容量,达到调控血压的目的。而这可能就是针刺太冲穴下调外周循环的ACE、ANGII等高血压发病因子的更深层机制之一。

齐琳[5](2021)在《针刺结合灸贴调控miR-126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刺结合灸贴调控miR-126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选取实验大鼠48只,将40只健康雄性Dahl盐敏感大鼠(D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灸贴组、非经非穴组;空白组为健康雄性盐抵抗大鼠(SS)8只,采用8%Na Cl高盐饲料喂养,建立正常高值血压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针刺组接受电针刺激“足三里”、“曲池”穴,灸贴组将灸贴贴于“脾俞”穴,针刺+灸贴组治疗方式为针刺组与灸贴组联合应用,非经非穴组(双侧髂嵴上15mm,后正中线旁开20mm)接受电针刺激,治疗方法及时间与针刺组相同,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集大鼠动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ET-1、NO、SOD、MDA含量;采集大鼠胸主动脉组织,固定后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胸主动脉MMP-2、MMP-9、AngⅡ的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胸主动脉MMP-2、MMP-9、AngⅡ的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胸主动脉miR-126-3p/5p的表达。结果:1.针刺+灸贴疗法可以调节正常高值血压大鼠血压。实验结果表明,治疗1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灸贴组、非经非穴组、针刺+灸贴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灸贴组及非经非穴组相比,针刺+灸贴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降低更显着(P<0.05);治疗2周后,治疗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呈持续降低趋势,相比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针刺+灸贴组降低程度显着优于其他各组(P<0.05);治疗4周后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处于稳定期,与治疗2周无显着差异(P>0.05)。2.针刺+灸贴可以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形态。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内膜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泡沫细胞浸润;针刺组、灸贴组、非经非穴组内膜均稍有增厚,管壁内皮细胞较连续,中外膜较模型组薄,增生程度降低;而针刺+灸贴组主动脉内膜增生不明显,中外膜与空白组厚度无明显差异,与针刺组、灸贴组、非经非穴组、模型组相比,受损组织形态改善更显着。3.针刺+灸贴可以调节正常高值血压大鼠氧化应激水平。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NO、SOD水平较低,ET-1、MDA呈高表达,经治疗后,各治疗组血清NO、SOD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ET-1、MDA表达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灸贴组血清NO、SOD水平升高、ET-1、MDA表达降低更显着,优于针刺组和灸贴组。4.针刺+灸贴可以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基因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ngⅡ、MMP-2、MMP-9的mRNA水平上调(P<0.05)经治疗后,各治疗组AngⅡ、MMP-2、MMP-9的mRNA表达程度有下调(P<0.05),且针刺+灸贴组AngⅡ、MMP-2、MMP-9的mRNA表达下调更显着,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灸贴可以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蛋白表达。WB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ngⅡ、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经治疗后,各治疗组AngⅡ、MMP-2、MMP-9的蛋白表达程度有下调(P<0.05),且针刺+灸贴组AngⅡ、MMP-2、MMP-9的蛋白表达下调更显着,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灸贴可以调控miR-126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胸主动脉重构。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胸主动脉miR-126-3p、miR-126-5p表达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各治疗组miR-126-3p、miR-126-5p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且针刺+灸贴组miR-126-3p、miR-126-5p表达升高程度优于其他各组。结论:1、针刺联合灸贴对正常高值血压大鼠血压有改善作用,较比单独应用针刺或灸贴改善程度更显着。2、针刺联合灸贴可通过调节血清ET-1、MDA、NO、SOD水平,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及自由基水平,清除血管炎症反应,从而有效调节正常高值血压大鼠的血压。3、针刺联合灸贴疗法能够下调正常高值血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AngⅡ、MMP-2、MMP-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改善血管重塑进程。4、针刺联合灸贴能够调控miR-126,从而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受损血管,改善主动脉重构,以调节正常高值血压大鼠的血压。

高猛[6](2021)在《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足厥阴肝经的14个穴名为对象,力求考证详备、释名确切,研究以至应用,使前人研究未尽其理者臻于完善,讹误附会者得以纠正,零散者得以辑之。以期达到对足厥阴肝经穴名含义及临床功用相关性有较深层次的、较系统的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的目的,并为基于经穴含义的释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中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方法,运用5版《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数据库》查阅古代文献;查阅现代文献临床报道,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为主,以证实穴名含义的临床意义,及研究古今腧穴应用差异。首先从祖国传统文化入手,考究天人合一宇宙观、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肝经腧穴命名的影响。通晓与经穴定名相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后,运用古代字词典对穴名文字本身进行训释,结合古今文献中论述穴名含义的相关内容,综合疏理穴名内涵。同时搜集古今医案及近现代有关肝经腧穴临证应用的文献报道,归纳肝经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结果:1.肝经腧穴穴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的有8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的有6穴。2.肝经14个腧穴大多数命名体现的理论体系范畴包括阴阳、精气、取象比类,体现阴阳学说的穴名包含阴包穴、阴廉穴;体现精气学说的穴名包含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中都穴;取象比类包括蠡沟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膝关穴因其腧穴定位命名。3.肝经14穴的主治病症多为疼痛、胀满、失精、失血,功用多体现为疏理气机、行气止痛、清热利湿、通调经络、摄血止血、收敛止遗。4.肝经14穴主治在气的功能层面,病症多以气滞、气郁等实证为主,少有气虚之证。主治在血的功能层面,病症虚实兼顾,主要以失血症和血瘀症为主。肝经腧穴的功用总体上善于行气活血和调血摄血,而不善于补气,但太冲穴和急脉穴具有补气作用。5.肝经14穴中,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蠡沟穴、曲泉穴、急脉穴现代临床所治疗疾病范围大于古代,但疾病的病机一致,与腧穴命名含义相符;中封穴、中都穴、阴包穴古代临床应用体现其命名含义,现代临床应用未体现其命名特点;膝关穴、足五里穴、阴廉穴、章门穴、期门穴临床应用古今完全一致,与腧穴命名含义相符。结论:1.肝经的腧穴命名包含了古代哲学思想当中精气和阴阳等理论,是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之间完美融合的体现。肝经腧穴命名体现了哲学和建筑学,以及地理学等知识理论与祖国医学的特点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命名方式和规律。2.肝经腧穴命名表明了人体腧穴部位及部位形态,以及经气流注等穴位临床作用机理和效用的重要内涵,且穴位命名的含义和临床功用存在密切的关联,对临床治疗时的选穴和用穴存在非常强的理论指导作用。3.肝经腧穴命名和功用体现了肝主疏泄气机、肝藏血的功用。4.肝经腧穴命名和功用能够充分体现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的特点。5.肝经腧穴命名与功用基本相符。

林子舒[7](2020)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左心室做功、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观察针刺调神方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焦虑、睡眠指数等量表的评估,观察针刺调神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比针刺调神方与西药常规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探析针刺调神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方法:根据纳排标准规定,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3例患者自行要求退出,予以剔除,最终有67例受试者完成本实验,将67例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由有经验的医生开出西药处方治疗进行规范降压,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血压不能控制达标者,则换用或加用第2种降压药物继续治疗,口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经验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调神方治疗,针刺调神方:印堂、神庭、四神聪、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血压点(双)、中脘、天枢(双)、关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量两组患者的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范围,观察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SW)、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心率(HR)。测量方法:由同一名医师在治疗前后使用CSM3100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将2对电极片粘至颈部两侧及平行剑突的胸部两侧(腋中线处)。将导线正负极与对应电极连接,打开仪器进入界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静待2分钟后,仪器显示器出现数据,待数据基本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进行血压、高血压中医临床症状评定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变化,治疗后按照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射血收缩指数(EPCI)、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SSVR)、外周阻力指数(SSVRI)、左室做功(LSW)、左室做功指数(LSW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EPCI、VET、STR、H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O、CI、SSVR、SSVRI、SBP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比较,CO、CI、EPCI、STR、HR、SBP、DBP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VR、SSVRI、LSW、LSWI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疗效判定显效13个,有效16个,无效有4个,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3个,有效14个,无效有7个,总有效率为79.41%。经检验,血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有效27个,无效有6个,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20个,无效有14个,总有效率为58.82%。经检验,中医症状总积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治疗组无焦虑患者17例,可能焦虑患者9例,肯定焦虑患者7例,明显焦虑0例;对照组无焦虑患者7例,可能焦虑患者16例,肯定焦虑患者9例,明显焦虑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神针刺处方的特点,是注重脏腑和气血同调,达到形神相合,形神统一。诸穴合用,调养心神,则气血调和,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头,使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针刺调神方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程度分布发生改变,多数患者由有焦虑患者转变为无焦虑,焦虑程度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调神针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治疗组组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并且焦虑程度分布较对照组也改变更多,说明针刺调神方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有明显作用。针刺能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湿来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以至神安,神安则情志病才能好转。治疗组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跟随提升。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较药物组差异显着,说明针刺调神方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刺不光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方面有作用,还能通过对患者的神的调节,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都得到了改善,达到形神统一,则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处在“降压效应”及“降压外效应”之间,这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降压外效应即抗高血压治疗不应局限于降压,还需要兼顾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大动脉弹性,减少症状,从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众多证据表明降压本身并不能解决从危险因素到终点事件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降压治疗所带来的全部心血管效益。降压达标不是指血压的数值达标,尚有其他含义。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一道参与疾病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压达标不能单方面理解为血压数值的降低,还应理解为包括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倡导的降压,为血压数值的达标,并没有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本研究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切断了高血压恶性循环链,可能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及减少合并症的有效措施。针刺调神方能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阳调和、气血调和的状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高血压的防治。

金圣博[8](2020)在《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在“从脾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指导下,探寻温针灸足三里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机制,同时通过Toll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介导下游炎症反应,从而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抗炎机制及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0只雄性京都种大鼠(WKY)纳入空白组,依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将4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至模型组、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常规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开始实验,予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单纯固定20min,日一次,不予针灸干预;予温针灸组大鼠温针灸双侧足三里穴20min;予针刺组大鼠针刺双侧足三里穴20min;予艾灸组大鼠艾灸双侧足三里穴20min,日一次,连续治疗15天,同时测量实验开始后的第1、3、5、7、9、11、13、15、17、19、21天上午9点~11点的各组大鼠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录入Excel并待统计。治疗结束,予各组大鼠水合氯醛(10%)腹腔麻醉,固定、脱毛、消毒,沿腹中线开腹,暴露腹主动脉并迅速采血,将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放入无菌EP管中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IFN-β、TNF-α含量;血清免疫指标Ig A、Ig M、Ig G含量;血管收缩因子Ang-Ⅱ、ET-1、VEGF含量。取一段完整的腹主动脉1cm,漂洗后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HE染色法进行修块、包埋、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腹主动脉壁病理形态学变化。探查腹部,迅速取脾脏组织50mg放入EP管中冻存备用,HE染色法将固定好的大鼠脾脏组织修块、包埋、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状态;采用Western Blot法,取脾脏组织50mg,研磨、离心,吸取上清液,提取脾脏组织蛋白质,使用BCA检测法测定蛋白质浓度,通过Image J软件计算灰带条图片灰度值,定量分析出各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取脾脏组织100mg,提取大鼠脾脏组织m RNA,采用q PCR法,通过逆转录反应、PCR扩增反应,导出q PCR数据并计算分析出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相关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实验第2天温针灸组、针刺组血压开始逐渐下降,实验第7天血压开始显着下降,温针灸组下降幅度大于针刺组;实验第15天实验干预结束,血压降幅明显程度依次为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实验干预结束后继续测量血压至第21天发现,温针灸组与艾灸组血压较为平稳,无明显浮动,而针刺组、模型组、正常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上浮,其中针刺组血压上升幅度较为明显。2.各组大鼠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淋巴细胞分布情况:正常组与温针灸组白髓面积相对较大,动脉周围淋巴鞘组织较厚,可清晰观察到鞘内侧淋巴小结,鞘外侧分布大量且密集的淋巴细胞;而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白髓和脾小结所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动脉周围淋巴鞘显着缩小,鞘周围淋巴细胞分布也较为稀少,其中以模型组缩小程度最为明显。3.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FN-β、TNF-α含量分析: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温针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IFN-β含量显着升高;针刺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IFN-β含量显着升高。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与艾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异常与免疫炎症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大鼠收缩压、舒张压与IL-6、TNF-α含量之间呈正相关,与IFN-β含量之间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大鼠血压值的升高,血清内IL-6、TNF-α含量也随之增加,加快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而IFN-β含量随之降低。5.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中的各信号分子蛋白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温针灸组只有TLR4蛋白表达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而艾灸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温针灸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而艾灸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中的各信号分子基因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温针灸组TLR4、My D8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针刺组TLR4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而艾灸组TLR4、My D88 m RNA表达水平下降;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腹主动脉壁HE染色结果分析:正常组主动脉壁内膜光滑完整,各层细胞排列有序,内皮细胞未见脱落、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弹性纤维紧密排列有序;模型组腹主动脉壁内膜明显增生、增厚、凸起,内皮细胞存在脱落情况,中膜平滑肌层排列混乱,有增生、肥大,部分区域出现变形、萎缩,弹性纤维间隔参差不齐,偶有断裂、皱褶现象,外膜细胞欠平整,偶有脱落情况;温针灸组腹主动脉壁内膜略粗糙,少许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偶有弯曲、褶皱,弹性纤维间隙大致均匀,部分出现缩小现象;针刺组大鼠腹主动脉壁内膜粗糙、欠平整,内皮细胞存在脱落现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弹性纤维出现褶皱、变形,间隙欠均匀,部分外膜出现突起、变形及细胞脱落现象;艾灸组大鼠腹主动脉壁内膜褶皱、变形,内皮细胞有脱落现象,中膜平滑肌细胞部分萎缩、减少,排列欠整齐,弹性纤维间隙不均匀,外膜欠光滑,偶有增生现象。8.各组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艾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降低,血清Ig M含量显着升高,而针刺组血清Ig A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升高,艾灸组血清Ig G含量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血清Ig A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降低;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血清Ig G含量显着降低。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血清AngⅡ、ET-1、VEGF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血清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升高,温针灸组血清ET-1含量显着升高,针刺组血清AngⅡ、ET-1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降低,针刺组ET-1、VEGF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ET-1含量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ET-1含量显着增高,艾灸组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足三里可显着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疗效平稳、持久。2血压异常与免疫炎症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温针灸足三里穴可显着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存在的炎症状态。3温针灸足三里穴可通过抑制大鼠脾组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及m RNA表达调控信号传导。4温针灸足三里穴可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血清炎症状态,提高血清抗炎能力,良性调控血管舒缩功能,从而降低炎性损伤程度,发挥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赵文博[9](2020)在《基于Rac1-MR通路探讨电针“三阴交”穴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调控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学中针刺“三阴交”穴补脾益肾、利水渗湿效果明显。本实验选用Dahl盐敏感大鼠作为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以Dahl盐抵抗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利用电针刺激“三阴交”穴的方法,观察电针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控制情况,利用荧光定量PCR、WB技术,检测Rac1-MR信号通路的表达,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醛固酮的表达,旨在分析出电针“三阴交”穴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是否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为临床中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6周龄盐抵抗大鼠(DR)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6周龄盐敏感大鼠(DS)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以及非经非穴组。大鼠购入时为5周龄,体重均在200-220g左右,测量血压后,使用常规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之后使用8%Nacl的高盐饲料喂养4周。测其血压,DS大鼠达到高血压水平,则认为该大鼠已经符合模型标准,停止喂养并开始对其进行电针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只固定在铁丝网上,不予以针刺;针刺组大鼠采用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同的方法进行固定,并且对其进行电针治疗,取大鼠两侧“三阴交”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深度约5mm,并连接SD-II型电针治疗仪对其进行电针刺激治疗,强度:以大鼠肢体微微颤动为度(1-2m A),刺激频率:疏密波长,疏波为4Hz,密波为20Hz。疏波周期为10秒,密波周期为15秒,每次治疗20min,每天电针治疗一次,连续电针治疗两周。非经非穴组大鼠同样采用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同的方法进行固定,并在大鼠双侧髂嵴上10-15mm、后正中线旁开20mm区段内选择一个固定对照点确定为非经非穴点[1],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为5mm,连接电针进行电针刺激。治疗结束后,采用麻醉的方法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浆,并且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的醛固酮的含量:取大鼠双侧肾上腺,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量大鼠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以及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m RNA表达:采用WB技术测量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以及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蛋白表达。得出的实验数据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均以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在组间数据需做两两比较时,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组间方差齐时,采用LSD检验法,当组间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 T2(M)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的血压变化情况随着针刺治疗的开始,针刺组的血压开始逐渐降低,逐渐向正常组靠拢;非穴位组的血压虽然有所降低,但是疗效显然没有针刺组明显。2.各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Rac1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依据统计结果显示: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Rac1的m RNA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Rac1的m RNA含量低于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Rac1的m RN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Rac1的蛋白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Rac1的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Rac1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MR的m RNA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MR的m RNA含量低于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MR的m RN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MR的蛋白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MR的蛋白含量低于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大鼠肾上腺皮质中的MR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各组大鼠血浆中的醛固酮含量表达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醛固酮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大鼠血浆中的醛固酮含量低于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大鼠血浆中的醛固酮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电针“三阴交”穴可以有效调节Rac1-MR通路,可以降低大鼠肾上腺皮质中Rac1以及MR的m RNA的含量以及和蛋白的含量,进而降低肾脏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减少肾脏水钠潴留,从而减少高盐摄入对于肾脏的损伤,进而起到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调节作用。2.电针“三阴交”穴可以有效降低血浆中醛固酮的含量,进而起到减少肾脏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减少肾脏水钠潴留,从而起到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赵微微[10](2020)在《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研究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灸在防治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效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及降低相关并发症方面有明确疗效。本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并以同源正常血压大鼠为对照组,分别施以温针灸、针刺、艾灸足三里穴,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腹主动脉形态的影响,应用WB、qPCR等检测方法检测JAK/STAT相关信号通路表达,旨在发现针灸保护高血压动脉血管功能进而保护靶器官损伤作用机制,为临床针灸防治高血压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同源魏一凯二氏WKY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同源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购进后统一测量血压,以常规饲料、自由饮食饮水喂养一周,以适应实验环境。之后进入正式实验阶段,对照组与模型组每日只给予固定,不做任何处理;温针灸组取双侧“足三里”穴进行毫针针刺,深度约5mm,并在毫针针柄处固定自制艾柱(直径2cm)同时施以艾灸;针刺组取双侧“足三里”穴进行毫针针刺,深度约5mm;艾灸组在双侧“足三里”穴附近固定自制艾灸架和艾条(直径5mm),施以单独艾灸。每日上午9点进行,日一次,每次治疗20分钟,连续15天。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1、3、5、7、9、11、13、15、17、19、21天同一时间段进行血压测量。治疗结束后第8天,大鼠麻醉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取腹主动脉组织,用HE染色法检测腹主动脉血管病理形态学变化,用q PCR、WB方法检测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结果:1.温针灸可以特异性调节大鼠腹主动脉JAK/STAT信号通路。本实验结果表明,温针灸“足三里”穴可以特异性降低STAT1 mRNA表达,降低STAT1、JAK1、JAK2蛋白表达水平及p-STAT1水平,从而影响下游效应,降低血压,进而保护血管及靶器官。2.温针灸可以改善主动脉血管病理形态。本实验结果表明,温针灸可以改善动脉壁各层细胞排列、内膜表面情况;改善内皮细胞增生、脱落等现象;改善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增生、肥大及弹性纤维间隔、排列等现象;使外膜细胞表面光滑平整,无增生、肥大等现象。3.温针灸可以降低SHR大鼠血压水平。本实验结果表明,各治疗组均不同程度降低SHR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温针灸组收缩压降低幅度约45mm Hg,针刺组收缩压降低幅度约20mm Hg,艾灸组收缩压降低幅度约35mm Hg;温针灸组舒张压降低幅度约30mm Hg,针刺组舒张压降低幅度约15mm Hg,艾灸组舒张压降低幅度约25mm Hg。由此可见,温针灸明显降低SHR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温针灸降压起效时间最快;对于血压降低幅度收缩压大于舒张压。另外,针刺组在停止治疗后血压有回升现象。结论:1.温针灸“足三里”穴能保护SHR大鼠血管结构和功能。温针灸“足三里”穴能改善血管形态和病理炎症反应,保护血管,特别是动脉血管,防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出现。2.温针灸“足三里”穴通过调节JAK/STAT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表明:温针灸“足三里”穴能抑制血管JAK/STAT信号通路,从而降低STAT1、JAK1、JAK2表达水平及其蛋白含量,抑制下游效应表达,降低血压。这可能是温针灸保护高血压血管功能正常运转机制之一。

二、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高血压合并肥胖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RAAS基因甲基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病机
        1.1.1 西医对高血压流行病学及病因病机的研究
        1.1.2 中医对高血压流行病学及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高血压的治疗研究进展
        1.2.1 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2.2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3 基因甲基化与疾病研究进展
        1.3.1 基因甲基化测序技术简介
        1.3.2 DNA甲基化与心血管疾病
    1.4 高血压与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1.4.1 基因甲基化的机制研究
        1.4.2 高血压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研究
        1.4.3 中医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1.4.4 针灸对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体重、血压及血浆RAAS蛋白浓度的影响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步骤
        2.1.3 结果与分析
    2.2 基于WGBS的大鼠下丘脑原发性高血压相关DNA甲基化差异分析和表达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意义和大鼠模型简述
    3.2 选用针灸及单穴(太冲穴)干预血压的意义简析
    3.3 针刺太冲穴对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研究结果与意义
    3.4 针刺太冲穴对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体重的研究结果与意义
    3.5 针刺太冲穴对调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RAAS蛋白指标的研究结果与意义
    3.6 针刺太冲穴对调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RAAS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结果与意义
    3.7 针刺太冲穴对调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RAAS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与意义
结语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5)针刺结合灸贴调控miR-126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与肝经腧穴的命名含义有关的传统医学思想
    1.1 天人合一的宏大宇宙观
    1.2 取象比类思维
2 肝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2.1 大敦
    2.2 行间
    2.3 太冲
    2.4 中封
    2.5 蠡沟
    2.6 中都
    2.7 膝关
    2.8 曲泉
    2.9 阴包
    2.10 足五里
    2.11 阴廉
    2.12 急脉
    2.13 章门
    2.14 期门
    2.15 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体会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腧穴命名研究进展
    1 腧穴名称含义的研究
        1.1 单个穴名的解释和错误辨析
        1.2 综合论述穴名含义
    2 腧穴名称临床及教学意义的研究
    3 腧穴命名依据及方法的研究
    4 腧穴命名文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概述
        1.1.3 关于高血压患者焦虑的认识
    1.2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1.2.1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病
        1.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1.2.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样本量的估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试验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脱落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2.2.2 盲法
        2.2.3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主要结局指标
        2.3.2 次要结局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2.4.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2.6 结果分析
        2.6.1 一般资料
        2.6.2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2.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2.6.4 疗效比较
        2.6.5 治疗后焦虑程度的分布
        2.6.6 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调神含义及针刺调神方选穴方义
        3.1.1 神的含义
        3.1.2 调神含义
        3.1.3 调神处方及其方义
        3.1.4 针刺调神方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3.2.1 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3.2.2 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3.2.3 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3.3 针刺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分析
        3.3.1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3.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3.3.3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炎症状态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温针灸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发挥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Toll样受体家族及其信号传导通路
    附图2 Toll受体信号通路影响血压机制
    附图3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图
    附图4 qPCR实验过程中部分扩增曲线
    附图 5qPCR实验过程中部分熔解曲线
综述
    综述一 TLRs通路各层级在高血压病及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综述二 针灸调节血压及免疫功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高血压病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Rac1-MR通路探讨电针“三阴交”穴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调控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从中医学角度浅谈针刺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研究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D]. 张晨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刺太冲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RAAS基因甲基化的影响[D]. 吴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针刺结合灸贴调控miR-126改善正常高值血压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实验研究[D]. 齐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肝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高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林子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D]. 金圣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Rac1-MR通路探讨电针“三阴交”穴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调控作用机制[D]. 赵文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研究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保护机制[D]. 赵微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