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网络职业病”

互联网与“网络职业病”

一、因特网与“网络职业病”(论文文献综述)

董通[1](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实时手机辅料检测技术》文中提出针对生产线上手机辅料装配缺陷快速检测的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视频信息的手机辅料装配缺陷检测软件。软件实现了生产线传输带上手机图像自动捕获和多种辅料局部特征检测功能,包括:基于颜色分布的判别方法、针对透明辅料的基于边缘位置的判别方法、针对大面积喷砂logo缺陷的边缘投影判决方法、针对字符串印刷错误的基于局部特征提取和匹配的判决方法;设计了样本特征采集和统计功能,帮助操作人员合理设置判决参数;设计了图像质量评价和外围设备控制功能,以调节相机参数、灯光亮度和控制气缸推动缺陷品离开传输带;设计了模板的数据结构,主要由现场控制、目标捕获算法、图像配准算法和局部检测区算法等参数组成;设计了数据库管理功能,能够对不同厂家、不同产品和不同时间的生产日志、缺陷品图片、检测模板等数据进行增加、编辑、删除等操作。论文中着重讨论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两个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为了从视频序列中实时准确抓取有效目标图像,提出了一种用于生产线上目标检测的图像序列中快速目标捕获算法,其特点在于利用目标定位状态获取有效信息,在目标进入视场时,利用历史多帧图像估计目标移动速度和方向,使算法能够适应生产线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体现了较好的鲁棒性及实时响应的能力;在目标完整出现于视场时,利用前一个捕获的完整目标及目标移动速度预测前一个目标在当前图像中的位置,进而判断当前目标是否为新目标,解决了同一目标多次出现在视场时的捕获问题,实现了对生产线视频序列中多个目标的快速捕获。手机辅料检测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捕获的被测手机图像与标准合格品图像进行精准匹配。针对实际测试中出现的图像配准偏差问题,提出了基于两次局部特征点提取的图像配准算法,通过增加掩模区域的方式,尽可能使所提取的特征点在图像中均匀分布。实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显着提高图像配准精度,并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照明不均匀、拍照模糊、背景杂波显着等强干扰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良好的配准精度。本文设计的手机辅料检测系统的整体软件已经研制完成并且交付使用,达到传输线实时检测要求,并且检测正确率达到预期技术指标。

马雪娇[2](2018)在《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合新疆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实际需求,自主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通过试运行对比分析平台数据和现场调查结果,综合评价平台功能实现效果,分析平台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平台设计、提升应用效果提供建议和措施,为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备案时效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逐步推动平台在乌鲁木齐地区及全疆的运行和使用。方法:(1)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利用微软的ASP.NET、三层架构及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等技术,以C#语言对平台进行模块化设计,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2)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试用“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乌鲁木齐市辖区内29家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乌鲁木齐市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现场检查表”,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申请单位的组织领导与人员管理等10项内容进行现场检查,对调查所得的数据使用Excel进行录入,统计描述各项指标的符合率结果:(1)成功开发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实现网上填写、递交材料、申请备案以及在线备案审核、信息快速查询、信息统计等功能;(2)通过试用和实际应用,证实平台的功能可满足备案工作实际需求,易于使用和维护。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推动在全疆推广使用;(3)在现场调查结果中,实验活动备案的符合率最高,为100%,个人防护用品、年检报告和实验室设施及布局这三项指标的符合率均较低,分别为62.1%、43.1%和58.6%;(4)平台数据与现场调查结果的符合率高,实验室基本情况的数据符合率有三项达到80%以上,其余三项均为100%;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的符合率均达到95%以上。结论:使用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可以简化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动态更新实验室数据,实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可执行性。

裴晓东,张人伟,李增华[3](2015)在《研讨式教学在“职业危害与防护”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研究基础上,构建了研讨式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导讲和优选研讨课题、学生独立探索和撰写研讨课题报告、小组交流讨论和汇总提炼、学生讲述和师生评议以及教师综述和总结提高等五个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张霞[4](2014)在《论微博名誉权及其法律保护 ——兼论微博实名制的正当性》文中研究说明微博名誉权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名誉权并无二致,只是由于微博的匿名性、即时性、共享性与自媒体性,使得传统的规制名誉侵权的法律在微博空间内遭受到了主体对接的困难性、构成要件不具操作性、抗辩事由空缺性以及救济措施笼统性等一系列困境。在微博环境下,如何认定微博名誉侵权行为?如何保护微博名誉权?如何平衡微博名誉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关系?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现行立法及理论均未做出明确指引,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真空。因此,本文尝试由浅入深,对如何保护微博名誉权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章首先对微博名誉权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析,主要介绍了微博的概念及特征、微博名誉权的特点以及微博名誉侵权的特点及类型,这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铺垫。论文的第二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个案的实证分析,深入剖析了规制传统名誉侵权行为的立法及理论在微博空间内所遭遇的困境。论文的第三章借鉴了英美法系保护名誉权的相关立法及理论,详细分析了微博名誉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抗辩事由以及救济措施。论文的第四章则从微博实名制对保护微博名誉权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论证了微博实名制存在的正当性。

童希[5](2013)在《微博上的公共事务意见领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微博上的公共事务意见领袖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新群体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当前政治传播体系的影响。论文从宏观阐述中国当前政治传播的新体系入手,将公共事务意见领袖的产生放在技术、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研究这一群体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机会结构。在探讨互联网条件下公共事务意见领袖的概念对经典的概念的发展与其关联之后,论文继而研究意见领袖的主体由谁构成,是如何建构自身的,接着从中观层面上呈现意见领袖如何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着重考察其作用机制和策略。最后研究考察公共事务意见领袖对中国的政治传播、政治体系乃至民族国家造成什么影响,从而对于政治传播在中国的现状和使命有所思考。本研究在收集和考察大量已有的数据、案例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挑选、考察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现这一群体在新的传播体系中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对这一权力层的崛起提出一个解释性的框架。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变迁和人们对于自身公民权利要求的显着增长,互联网的意见领袖越来越显示出力量。从各大时政论坛上的热帖作者,博客上一呼百应的写手作家再到如今微博上粉丝过万的大V,关心公共事务的意见领袖在政治传播的版图中已经不容忽略,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现象。而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又与其他类型的网络应用上的意见领袖不同,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影响更大。在文章的绪论部分,本研究梳理已有的对微博意见领袖进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政治传播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一个随着社会、政治、文化、技术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学术范畴,而这其中稳固的东西是什么?一个由政治倡导者、专业中介、受众和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一直存在的,不同的是每个部分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不断地变迁。这其中的关系是复杂的,而加上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因素、政治传播的国别差异导致的特殊性等,公共事务意见领袖正是在这样的变动中浮现出来的。本文在第一章就着重从政治传播的视角,考察意见领袖是如何在中国政治传播的新体系中产生的。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中国互联网条件下的政治传播为意见领袖的权力获取提供了机会。本文的第二、三章从中观、微观的视角,关注意见领袖的主体和行动,对中国的公共事务意见领袖这一群体主体的特征、作用的机制和策略进行描述和分析,核心在于意见领袖是如何成为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共政策的中介,从而发挥长效的、有意义的政治影响。在互联网逐渐普及,互动性和即时性越来越强的网络应用次第产生的时候,在微博这一极具传播性和个人性的应用中,这个群体经历了代际的变化,其成员构成、作用路径、影响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政治体系尤其是社会公共政策的民意吸收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如何看待和评价公共事务意见领袖在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到政治传播的根本来看,无疑会有所助益。在中国当前看似坚固而又微妙的政治传播格局中,如何能够凝聚民意,并将民众的意愿和期待写入国家的公共政策中予以保障。能否在这不断变化的政治传播新体系中,加入保障民意上达和约束权力的新机制,将意见领袖的作用最大程度向有利有序的方向释放出来,是保障政权合法性和稳定的关键。中国政治传播新体系的核心命题也就在此。本文在第四章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论文的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旨,并探讨了作为政治传播内涵的交谈和凝聚。

张群[6](2011)在《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传播是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因特网已成为健康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寻找健康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健康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因特网传播的独特优势为公众提供及时、科学、全面、准确的健康信息是推动健康传播实践更好发展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健康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用户体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目前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网络环境下开展健康传播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思路。在国内健康传播研究领域,本文是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视角首次对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一是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应建立以卫生部门主导的健康传播体系。即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传播服务体系。它强调“资源整合,协同共建”,将政府医疗卫生系统内分散的力量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以整合;加强“战略协调,合作共赢”,协调卫生系统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围绕“面向公众,理念提升”,积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二是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实践中不同属性主体在健康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包括传播主体系统的构建、健康传播内容的建设、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健康传播服务方式的识别、健康传播效果的评估、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建设等;三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紧密结合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提出建立卫生部门主导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体系,对于加快提升我国公众健康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健康并推动健康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叶敏[7](2011)在《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文中认为从1994年接入世界互联网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互联网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与使用对我国各项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域也造成的一系列新变化。网民参政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主动积极地通过构建各种制度化的网民参政机制,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民主形态正在发育和壮大。目前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践考察,揭示这种新型的民主形态的生成过程、内在逻辑和根本性质,不仅有助于评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抽象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的分析,本文采用的是一种技术、社会与国家“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基本的理论思路是: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是技术、社会与国家三种力量协同建构的产物。在这其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公共空间,技术的社会政治使用形成了一种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而技术的社会政治使用的国家整合促使了一种以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为本质内涵的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的诞生。本文论证过程也是从技术、社会与国家三条线索展开,文章的主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三章)历史地考察了作为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的技术基础的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成长历程。笔者将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成长分为了三大阶段,即早期的发端阶段(1994-1998)、初步壮大阶段(1999-2002),以及大繁荣阶段(2003-2010)。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成长逻辑也非常明显,即技术的新陈代谢、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国家的深度介入。第二部分(第四章)着重论述了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功能限度。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大量出现受到两方面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一是中国社会转型所积累的结构性参与压力,二是网络公共空间在技术特质上所具有的结构性参与优势。与此同时,精英网民的引领和创新、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基于商业利益的推动以及典型事例所造成的示范带动效应,构成了网络政治参与不断增多的具体推动机制。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网络公共讨论、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虚拟结社和网络集体行动。这些社会自发建构的网络政治参与不但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的政治参与压力,而且其对社会具有明显的“充权”效应,包括社会的话语权得到加强,社会自组织化程度和抗争能力得到提高,社会的权力监督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自发建构的网络政治参与自身却在两个方面存在致命的缺陷:一是由于网络公共空间缺乏足够的自我规范机制以致造成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发展;二是由于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参与不平等问题而面临代表性质疑。第三部(第五章)阐述了以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为本质内涵的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得以生成的国家逻辑。对国家而言,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很显然对其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冲击,主要包括政治权威上的冲击、社会秩序上的冲击,以及政府决策上的冲击。面对这些政治冲击,国家首先试图通过常规化的网络规制来直接整合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以规避和消弭网络政治参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这种对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直接整合模式在各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国家在近些年正尝试一种以将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予以制度化的间接整合模式。这种国家对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逻辑的调整一方面使得原先对国家构成冲击的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被纳入一种体制化、有序化的可控轨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将社会自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过程实际上完成了一种从制度外的网络政治参与到制度化的网络民主形态的跃变。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的生成和发展不仅有助于新时期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的生成轨迹在根本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发展规律,即国家在受到社会压力之后出于执政理性的考虑,主动积极地但有选择性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社会的诉求和愿望纳入制度化轨道,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的政治整合。

陈京民,张振[8](2009)在《一种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已成为网络舆情分析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提高网络舆情关联规则的挖掘速度,针对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的特点,给出了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的挖掘方法,设计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系统,给出了实际测试结果,并验证了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系统的有效性。

姚光华[9](2007)在《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各行各业都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建筑施工行业产品的固定性、人员的流动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的发展比其它任何行业更需要信息化。因此,探讨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路径,对建筑企业更好地把握机遇、及早布局,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详细阐述,奠定了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所处的信息化宏观环境,即全球信息化发展基本趋势、我国信息化发展基本形势及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找出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着眼点。接着文章论述采用从企业到建筑企业再到某特定建筑集团逐步缩小范围、逐步具体化,层层解剖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笔者所在的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方案,涵盖了信息化管理规划、信息系统开发规划、信息网络构建规划、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规划内容,并建立了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总体框架,用以指导集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最后,制定了该集团信息化实施的保障措施、绩效评价方案,增强了规划实施的可靠性,可操作性。

王小燕[10](2007)在《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项目投资活动是拉动港口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是形成港口企业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港口集团作为国际货运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投资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目前还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口集团的竞争力。对于港口企业而言,通过进行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运作现代化。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投资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现状和投资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以广州港集团为研究背景,结合投资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对广州港集团投资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现状、业务流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对投资项目管理数据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作者依托导师科研项目,结合广州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集中式的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同时针对在该模式下港口集团内部以及港口集团与外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数据接口策略。接下来,作者探讨了港口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两个关键问题——编码问题和投入产出问题。论文的最后,对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了实施建议。对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得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二、因特网与“网络职业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与“网络职业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实时手机辅料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2 实时辅料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检测系统组成
    2.2 照明环境设计
    2.3 相机及镜头的选取
    2.4 执行机构
    2.5 处理与决策单元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形状特征的快速目标捕获方法
    3.1 任务需求与算法分析
    3.2 快速捕获目标算法流程
    3.3 目标定位方法
    3.4 快速捕获算法有效性验证
    3.5 快速捕获算法实时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两次特征提取的图像配准方法
    4.1 图像配准方法及其分析
    4.2 基于两次特征检测的配准算法
    4.3 基于两次特征检测的配准算法性能评估
    4.4 局部检测区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辅料检测系统的实现
    5.1 产品参考模板的制作
    5.2 相机、光源及气缸操作区
    5.3 软件实际运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3)研讨式教学在“职业危害与防护”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 教师导讲和优选研讨课题
    2. 学生独立探索和撰写研讨课题报告
    3. 小组交流讨论和汇总提炼
    4. 学生讲述和师生评议
    5. 教师综述和总结提高
三、研讨式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1.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并开发创新能力
    3. 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4. 能寓教于学,教研结合
四、结语

(4)论微博名誉权及其法律保护 ——兼论微博实名制的正当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微博名誉权基本问题探析
    1.1 微博的概念及特征
    1.2 微博名誉权
    1.3 微博名誉侵权
2 微博语境下传统名誉侵权理论之适用困境——以具体个案为例
    2.1 相关案例的实证分析
    2.2 现有立法及理论研究现状梳理
    2.3 小结
3、微博名誉侵权的认定及救济体系的构建
    3.1 微博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分析
    3.2 微博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
    3.3 微博名誉权的法律救济措施
4. 微博语境下名誉权的有效保障——微博实名制
    4.1 对微博实名制的认识
    4.2 微博实名制之正当性证成——以对微博名誉权的保护为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微博上的公共事务意见领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已有研究及不足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及文章脉络
第一章、结构:宏观社会背景和政治机制
    第一节、政治传播体系的新变化
        一、政治倡导者
        二、专业中介
        三、受众
        四、周边环境
    第二节、政治传播:系统论的视角
        一、政治传播
        二、系统论的视角
    第三节、中国的政治传播
        一、网络社会的视角
        二、中国互联网条件下的政治传播系统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主体:意见领袖的重构
    第一节、意见领袖——从经典到重建
        一、经典理论和发展
        二、互联网条件下概念的重建
        三、互联网意见领袖的代际演进
    第二节、微博公共事务意见领袖的主体
        一、公共知识分子
        二、公共知识分子与媒体
    第三节、微博公共事务意见领袖的构成
        一、记者
        二、作家
        三、学者
        四、律师
        五、商界精英
        六、草根意见领袖
        七、艺人明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行动:作用机制和策略
    第一节、政策变迁的压力路径
        一、压力路径的产生
        二、微博中的压力路径
        三、传统媒体的作用
    第二节、微博公共事务意见领袖的作用机制
        一、事件到议题:微博中的压力机制
        二、形成压力的三个模式
    第三节、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策略
        一、丑闻的传播
        二、向公益转化的随手模式
        三、解释与阐述模式
        四、直播模式
        五、监管与反监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影响:政治传播与政治
    第一节、公共讨论与利益表达
        一、公共讨论
        二、多元利益表达
    第二节、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一、新的反馈路径的构建
        二、公共管理与政治科学
    第三节、对政治的影响
        一、政治形态的变迁
        二、政权合法性面临挑战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意见领袖与政治传播
    二、交谈与凝聚:政治传播的内涵
参考文献
后记

(6)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项研究的目的
        1.2.2 本项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3.2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健康
        2.1.2 传播
        2.1.3 健康传播
        2.1.4 健康教育
        2.1.5 健康促进
        2.1.6 健康管理
        2.1.7 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2.1.8 健康传播体系
    2.2 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
        2.2.1 传播的分类
        2.2.2 把关人理论
        2.2.3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2.4 议程设置理论
        2.2.5 健康传播的维度
第三章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2 医学信息研究机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3.1.3 政府机构主导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4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1.5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3.2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现状
        3.2.1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2.2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
        3.2.3 国内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第四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研究
        4.1.1 用户体验方案设计
        4.1.2 测试结果主要问题汇总
    4.2 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传播内容初步评价
    4.3 省级疾控机构网站建设能力调查
        4.3.1 调查方案设计
        4.3.2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4.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分析
        4.4.1 卫生管理机构网站
        4.4.2 健康教育机构网站
        4.4.3 12320网站
        4.4.4 医学科研机构网站
    4.5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6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及原因分析
        4.6.1 传播主体的非公益性
        4.6.2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不足
        4.6.3 传播内容的商业目的明显
        4.6.4 传播对象的选择性
        4.6.5 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受众网络环境下需求分析及健康信息分类
    5.1 公众对网络环境下健康信息的需求调查
        5.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5.1.2 调查情况说明
        5.1.3 结果分析
        5.1.4 调查总结
    5.2 我国公众面对的健康信息网络环境分析
    5.3 健康信息的分类
    5.4 基于中国疾控中心网站访问数据分析受众需求
        5.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5.4.2 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5.4.3 一般健康信息
        5.4.4 个性化健康信息需求
    5.5 公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重点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
    6.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依据
        6.1.1 理论依据
        6.1.2 现实依据
    6.2 构建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6.2.1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相关信息需求增加
        6.2.2 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兴起
        6.2.3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趋势
        6.2.4 卫生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工作中缺少宏观设计
    6.3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健康传播中的优势
    6.4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
        6.4.1 总体目标
        6.4.2 总体框架
        6.4.3 构建"资源整合,协同共建"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
        6.4.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应强调战略协调,合作共赢
        6.4.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应始终面向公众,提升服务理念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内容与实现形式
    7.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传播主体系统构建
        7.1.1 健康传播主体的构成
        7.1.2 健康传播主体的赢效因素
        7.1.3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分析
    7.2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内容建设
        7.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热点问题
        7.2.2 医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进展
        7.2.3 各地医疗就诊信息
        7.2.4 药品信息
        7.2.5 健康教育及科学普及
        7.2.6 卫生管理信息
        7.2.7 卫生监督信息
        7.2.8 个性化需求
    7.3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
    7.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形式
        7.4.1 网络为媒介的健康传播主要服务方式
        7.4.2 对不同人群有效获取健康信息的助力
    7.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
        7.5.1 重视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可理解性
        7.5.2 对传统媒体宣传的指导作用
    7.6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
        7.6.1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机构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职能
        7.6.2 重视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7.6.3 公益性健康传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建设的案例分析
    8.1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定位
    8.2 网站建设的目标
    8.3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的传播学分析
        8.3.1 传播主体的信息组织协同模式
        8.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传播内容分析
        8.3.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健康传播的主要服务方式
        8.3.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制度建设
    8.4 美国MedlinePlus和CDC信息组织模式与启示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创新机制,激发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活力
        9.2.2 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者
        9.2.3 搭建技术平台和研究协作平台,加强健康传播的学科建设
        9.2.4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健康传播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测试方案
    附件二: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信息初步评价
    附件三:省级疾控中心调查问卷
    附件四:关于因特网上健康信息的用户调查
    附件五: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问题
        1.1.1 网络民主的兴起
        1.1.2 网络民主在中国: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1.2.1 网络民主的内涵
        1.2.2 网络民主:可能与不可能
        1.2.3 网络民主:国家的角色
        1.2.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本文的思路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相关概念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技术、社会与国家:网络民主形态"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2.1 相关分析框架的评述
        2.1.1 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
        2.1.2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塑造:巴利、奥利可夫斯基的技术结构化框架
        2.1.3 更加突出制度选择的重要性:简·芳汀的技术执行框架
    2.2 技术-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2.2.1 前述分析框架对本文的启示
        2.2.2 本文的分析框架
3 网络民主形态的技术基础:网络公共空间的成长
    3.1 网络物理空间的构筑
        3.1.1 民族的技术崇拜
        3.1.2 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2.1.3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造
    3.2 网络公共空间的成长历程
        3.2.1 早期的发端:1994-1998
        3.2.2 初步的壮大:1999-2002
        3.2.3 走向大繁荣:2003-2010
    3.3 网络公共空间的特质
        3.3.1 开放性与跨界性
        3.3.2 便捷性与弱控制性
        3.3.3 匿名性、互动性与扩散性
    小结
4 网络民主形态的社会建构:网络公共空间与网络政治参与
    4.1 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
        4.1.1 社会转型与政治参与
        4.1.2 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
        4.1.3 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压力
        4.1.4 社会自发的网络政治参与
    4.2 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
        4.2.1 网络公共讨论:民间话语的释放
        4.2.2 网络舆论监督:一种新式权力监督
        3.2.3 网络虚拟结社:网络社群(社区)的兴起
        4.3.4 网络集体行动:在线动员的草根政治
    4.3 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考量
        4.3.1 更强的社会:技术的"充权"效应
        4.3.2 无序化释放:自我规范机制的或缺
        4.4.3 代表性质疑:参与不平等的魔咒
    小结
5 网络民主形态的国家整合: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路径
    5.1 国家的视角: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冲击
        5.1.1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权威的冲击
        5.1.2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5.1.3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冲击
    5.2 政治规制网络:网络政治参与的国家调控
        5.2.1 并非自由的"飞地":网络的可规制性
        5.2.2 在规制中塑造网络:国家的网络规制体系
        5.2.3 网络规制的缺陷和社会的拒斥与反抗
    5.3 政治吸纳网络:从网络政治参与到网络民主形态
        5.3.1 理念的转变:在吸纳中重塑网络
        5.3.2 形态的跃变:从网络政治参与到网络民主形态
        5.3.3 技术优化治理:网络民主形态的治理效用
    小结
6 结语:以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构建刚柔并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1 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的建构机制与内在逻辑
    6.2 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柔性滋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中国互联网法律、法规、文件一览表(1991-2010)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一种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XQuery的XML原生数据库网络舆情关联挖掘过程
2 基于XQuery的XML原生数据库关联规则挖掘系统设计与实现
3 基于XQuery的XML原生数据库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
4 结束语

(9)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篇 企业信息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内涵
        2.1.1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2.1.2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2.2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2.2.1 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2.2.2 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
        2.2.3 企业管理信息化
        2.2.4 企业商务信息化
        2.2.5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2.3 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企业信息化思想认识不足
        2.3.2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3.3 企业信息化应用不足
        2.3.4 总体规划和行业标准不足
    2.4 企业信息化规划综述
        2.4.1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概念
        2.4.2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意义
        2.4.3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原则
        2.4.4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步骤和内容
    2.5 着名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
        2.5.1 Gartner Group的信息化规划论
        2.5.2 IBM的企业信息化规划论
        2.5.3 HP的企业信息化规划论
        2.5.4 AMT的信息化规划论
第三篇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
    3.1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形势分析
        3.1.1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原因
        3.1.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形势分析
    3.2 日本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启示
        3.2.1 CALS/EC的由来及日本的应用目标
        3.2.2 实现建设CALS/EC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3 日本推进建设CALS/EC的方法
    3.3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着眼点
        3.3.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建筑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3.3.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建筑业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3.3.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建筑业走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之路
    3.4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内容
        3.4.1 以“渐进创新”理论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3.4.2 做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确保信息化建设有的放矢
        3.4.3 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3.4.4 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确保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
        3.4.5 加强企业信息源规划建设,夯实企业信息化基础
        3.4.6 做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划
第四篇 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
    4.1 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4.1.1 集团概况
        4.1.2 该集团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4.1.3 该集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 该集团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1 指导思想
        4.2.2 规划原则
    4.3 该集团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构想
        4.3.1 该集团“十一五”发展战略目标
        4.3.2 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4.3.3 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
    4.4 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内容
        4.4.1 信息化管理规划
        4.4.2 信息系统开发规划
        4.4.3 信息网络构建规划
        4.4.4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划
        4.4.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4.5 该集团信息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4.5.2 提高认识,确保投入
        4.5.3 强化培训,重视人才
        4.5.4 发挥技术专家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水平
        4.5.5 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成果共享机制
        4.5.6 推广典型经验,加强信息交流
    4.6 该集团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价
        4.6.1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目标与内涵
        4.6.2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运行机制
第五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
        1.3.2 国内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
2 投资项目管理理论
    2.1 项目管理与投资项目管理
        2.1.1 项目与项目管理
        2.1.2 投资项目与投资项目管理
        2.1.3 项目管理与投资项目管理的比较
    2.2 投资项目管理周期
        2.2.1 投资前期
        2.2.2 投资建设时期
        2.2.3 建成投产时期
3 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分析
    3.1 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概况
    3.2 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现有业务流程分析
        3.2.1 投资前期业务流程分析
        3.2.2 投资建设时期业务流程分析
        3.2.3 投资建成时期业务流程分析
    3.3 现有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3.4 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优化
        3.4.1 实现项目申报和审批的网络化
        3.4.2 实现项目计划的宏观化和微观化
        3.4.3 实现项目进度管理的优化
        3.4.4 实现项目投产应用分析
        3.4.5 实现各组织机构或外部实体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共享
4 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数据流程分析
    4.1 概述
    4.2 集团内部项目管理数据流程分析
        4.2.1 项目申报与审批
        4.2.2 计划管理
        4.2.3 招商管理
        4.2.4 合同管理与执行控制管理
        4.2.5 项目进度管理
        4.2.6 项目投产应用
5 港口集团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体系架构设计
    5.1 总体框架
    5.2 各模块架构设计
        5.2.1 项目申报管理子系统
        5.2.2 计划管理子系统
        5.2.3 招商管理子系统
        5.2.4 合同管理子系统
        5.2.5 执行控制子系统
        5.2.6 项目进度管理子系统
        5.2.7 项目投产应用子系统
    5.3 投资项目管理接口设计
        5.3.1 与集团其它信息系统的信息交互
        5.3.2 与外部实体的接口设计
6 关键问题研究
    6.1 投资项目管理编码问题研究
        6.1.1 投资项目管理基础编码的重要性
        6.1.2 投资项目管理编码的方法与原则
        6.1.3 国际工程项目编码体系标准
        6.1.4 投资项目管理编码设计
    6.2 投入产出问题研究
        6.2.1 投入产出技术及其应用
        6.2.2 集团投入产出分析现状
        6.2.3 投资项目管理投入产出表与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6.2.4 投资项目管理投入产出分析信息化
7 总结
    7.1 系统实施建议
    7.2 本论文工作与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因特网与“网络职业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实时手机辅料检测技术[D]. 董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乌鲁木齐地区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网络平台的研发与应用[D]. 马雪娇.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3]研讨式教学在“职业危害与防护”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 裴晓东,张人伟,李增华. 煤炭高等教育, 2015(02)
  • [4]论微博名誉权及其法律保护 ——兼论微博实名制的正当性[D]. 张霞. 暨南大学, 2014(04)
  • [5]微博上的公共事务意见领袖[D]. 童希. 复旦大学, 2013(03)
  • [6]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D]. 张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7]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 叶敏.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8]一种基于XQuery的网络舆情关联规则挖掘系统[J]. 陈京民,张振.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9(17)
  • [9]某大型建筑施工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D]. 姚光华. 内蒙古大学, 2007(02)
  • [10]港口集团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D]. 王小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互联网与“网络职业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