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一、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芳[1](2020)在《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脱贫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然而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受到来自重大疾病与风险灾害的负向冲击,就可能会重新陷入贫困状态。因此,如何守住脱贫成果,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是后脱贫时代值得重视的问题。商业保险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农村家庭再次返贫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将商业保险的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什么机制发挥出来,研究这些问题,对农村地区守住脱贫成果,开展致富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农村家庭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分析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群体的特征,找出影响贫困脆弱性的关键因素;二是测度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大小,为政府新时期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三是探讨商业保险在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中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增强农村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围绕此思路,全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一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等,重点进行了关于家庭贫困脆弱性及商业保险缓解家庭贫困脆弱性方面的文献回顾与梳理,最后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二是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理论分析。首先从风险链的三个环节即风险的发生、风险的应对和风险导致的福利损失去系统研究本文贫困脆弱性的本质内涵、测量准则及测量方法;然后通过梳理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和风险冲击理论,发现内因与外因是理解贫困脆弱性的关键,贫困脆弱性的大小实际上是家庭对外部风险冲击的反应函数,是家庭在不同时点上福利状况的体现。农村家庭在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生计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任何环节都有可能面临风险的负向冲击,因此管理风险措施及自有资本的多寡将会对家庭贫困脆弱性产生重要影响。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能通过提供保障、融资增信功能及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缓解家庭贫困脆弱性。三是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现实考察与测度。透过分析农村家庭的基本特征,发现引起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直接根源在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外因主要是外部风险所带来的负向冲击;内因是家庭生计资本积累较少,风险管理手段匮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随后根据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所提供的农村微观数据,借助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测度了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大小。从预估结果中发现:第一,在三种脆弱线标准下,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从各年的预测数据来看,贫困线的标准越高,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也越高;第三,同城镇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普遍较高;第四,在贫困脆弱性家庭中,随着脆弱线标准的提高,家庭发生贫困的可能性也越大。四是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现实分析。本部分分别从主要措施和运作模式两个角度梳理了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实践经验。研究表明: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而言,引发贫困的主要风险有:一是重大疾病,二是自然灾害,三是农资缺乏。保险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三种因素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通过提供风险保障,防止家庭因灾、因病致贫返贫;通过直接注资或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缓解农村家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将我国现有农村商业保险分为商业化、半商业化以及多主体合作运行模式。结合实践经验,发现运营成熟、推广较快的模式总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与现有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已有营业网点,节约建设成本迅速扩张营业规模。二是采用统保模式,以村或者县等团体为单位进行投保,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向选择,降低营销成本。三是政府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是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实证分析。根据风险冲击理论,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提供的农村家庭微观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有无商业保险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及商业人寿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其他商业保险分别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商业保险能够降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二是商业健康保险最能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三是提高贫困线或脆弱线标准,能够增加商业健康保险降低贫困脆弱性的边际效应。六是利用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对策建议。根据理论研究、实践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商业保险的发展可有效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本文提出从制度设计和农村商业保险发展两个方面着力,利用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选题角度的创新。关于如何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系统性研究文献多集中于小额贷款、社会保险等领域,全面研究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文献并不多见。2.引入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建立贫困脆弱性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从农村家庭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出发,构建贫困脆弱性指标,衡量家庭抗风险能力的大小,进而预估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3.提出通过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解决方案。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多主体的共同努力。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利于降低政府扶贫成本,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多层次的风险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本文在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受数据的可获得性影响,研究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有待进一步拓展。例如,由于没有不同模式的农村商业保险缓解家庭贫困脆弱性的连续数据,无法做实证分析,只能做一般的比较分析;在探究商业保险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时,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但截止到2019年,仅有四轮调查数据可用,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二是对农村商业保险与现有政策性保险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待深入。这些将是我未来对该问题持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邢伟[2](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杨芊芊[3](2019)在《长寿风险、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资产配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居民家庭的投资选择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存在有限参与、区域间不均衡,且家庭间异质性较强的特征。家庭资产配置的特征和影响因素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决策层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与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家庭的金融脆弱性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等问题密切相关。一方面,合理的家庭资产配置是家庭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家庭的风险承担能力。另一方面,微观居民家庭资产配置行为的优化会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深入研究家庭的资产配置行为,有助于剖析金融政策调整的福利效应,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针对家庭资产配置这一家庭金融领域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较短的时期内显着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现实背景,从长寿风险的视角出发,理论和实证分析了长寿风险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同时探究长寿风险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微观机制,试图从居民主观预期寿命的角度为微观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异质性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本文所得结论为居民家庭进行长寿风险管理、实现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指导;为决策层进行居民预期的有效管理,引导居民家庭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思路和路径。理论研究方面,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考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趋势性增长带来的长寿风险对家庭最优化决策的影响。以“信息——预期——决策”为整体理论分析框架,根据家庭资产的类别分层次构建理论模型并探究其影响机制。提出长寿风险作为重要的环境信息,通过影响居民主观预期寿命的形成进而对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产生影响的结论。本文以家庭资产中除现金和储蓄存款之外占比较高的两项金融资产,即股票和人寿保险,以及代表性非金融资产的住房资产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家庭的资产配置决策。具体而言:(1)关于家庭的股票市场参与,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期间也相应延长,由于个体要在退休期间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这种“前瞻性预期”对退休时的物质资本积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励其增加对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同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会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改变,而老年人口持有的风险资产比重较低,这种“人口结构效应”会削弱长寿风险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能够缓冲长寿风险这种外生冲击带来的部分不利影响,对家庭的股票市场参与产生正向作用。(2)关于家庭的寿险需求,当面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带来的长寿风险时,一方面,家庭能够通过购买保障型寿险的方式来缓解不确定性对未来消费水平的冲击,进而实现生命周期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前瞻性预期”使家庭对投资型寿险这类投资工具的需求增加。同时,“人口结构效应”会进一步增加家庭对人寿保险保障功能的需求。(3)本文对长寿风险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微观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对于微观个体而言,主观预期寿命是个体在给定信息集下的条件期望。长寿风险构成了信息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居民主观预期寿命的形成产生影响。主观预期寿命的增长通过投资期限效应、提升认知能力等多种途径提高家庭的风险资产配置和年金保险配置,降低住房资产配置,遗赠动机会强化家庭的风险规避倾向进而削弱上述影响。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基于系统搜集和整理的宏观、省级和微观层面的数据,按照整体研究框架分别对理论研究部分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长寿风险对家庭的股票市场参与具有如下影响:(1)长寿风险显着提升了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根据本文的回归结果,在样本期间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对股票市场参与率增加的贡献度约为21.42%,对人均股票资产配置增加的贡献度约为14.82%。(2)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会削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的上升会增加上述正向影响。(3)在长寿风险影响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过程中,家庭的物质资本积累水平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25%。长寿风险对家庭的寿险需求具有如下影响:(1)长寿风险对寿险密度和寿险深度有显着正向影响。根据本文的回归结果,在样本期间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对寿险密度增加的贡献度约为21.47%,对寿险深度增加的贡献度约为49.48%。(2)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会促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对家庭寿险需求的正向影响。将年金产品给付与长寿风险指数挂钩的长寿风险指数递延年金是管理长寿风险有效工具,本文在进行定价时引入动态死亡率的假设以考虑不同日历年中死亡率的差异。该年金产品既可以帮助年金提供者分担部分系统性长寿风险,也使年金购买者在有效规避个体长寿风险的同时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较高的风险覆盖程度。关于居民主观预期寿命与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得到以下结论:(1)长寿风险对中老年居民的主观预期寿命有显着正向影响,主观预期寿命具有理性预期特征。说明居民在观测到长寿风险的同时,会调整对自身未来寿命的主观判断。(2)主观预期寿命增长对家庭持有政府债券、风险资产和年金保险的可能性以及相应资产的配置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对家庭持有住房资产的可能性和家庭总资产中住房资产的占比有显着负向影响。说明主观预期寿命的增长使家庭资产实现由住房资产向股票、基金、政府债券、年金保险等金融资产的转移,而遗赠动机的增强会削弱投资期限效应对家庭持有相应资产的影响。本研究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中老年居民的主观预期寿命在研究家庭金融决策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各级决策部门应在经济预期管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居民寿命预期的主动性管理。此外,决策层应将长寿风险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纳入考虑,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对居民家庭为应对长寿风险而重新配置家庭资产的自发性行为进行引导。第二,寿险行业应充分考虑长寿风险对家庭寿险需求的影响,加快推出适应新型养老保障需求的创新型寿险产品。同时,提高长寿风险的管理意识,加强与其他风险承担主体的合作以共同应对长寿风险。第三,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可以作为家庭进行长寿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居民家庭应加强对长寿风险的认识,在合理评估家庭成员主观预期寿命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养老规划,通过合理配置家庭资产,适当持有风险资产投资组合和年金保险产品,平滑生命周期内各期的消费水平,为晚年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牛春格[4](2019)在《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文中认为中华鳖是余姚市的主导养殖品种,是我国中华鳖产业的主产区,被誉为“中国生态甲鱼之乡”,养殖产值占余姚市渔业总产值的60%,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鳖类养殖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中华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余姚市在20132016年期间开展了由宁波市互助保险协会牵头的政策性病害互助保险,20172018年开展了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参与的商业性保险—甲鱼气象指数保险,两种保险模式在降低养殖损失、增强养殖信心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以余姚市中华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养殖户实际调研、咨询相关渔业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访主要养殖单位的形式,依据调研的65份有效问卷为样本,从位居一线的养殖者处得到养殖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真实看法:对现行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自己愿意承担的保费、拒绝参保的原因及政策调整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购买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年限、养殖面积、养殖收入占比、养殖亩均年损失、培训内容7项因素对保险需求产生显着影响。实际调研发现:甲鱼养殖病害互助保险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封顶赔付导致的展业难、养殖户有效需求低,勘查方式粗糙、定损难,大灾风险分散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开展的气象指数保险因无封顶赔付的限制、定损快速公正、避免了道德风险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喜爱。为实现“应保尽保”、大小户利益均沾,切实提高保险受益面,整合出政策性互助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途径,并提出合理建议:(1)建章立制、确立“大农险”理念;(2)提高技术保障、简单精准定损;(3)灵活使用资金;(4)严查参保门槛;(5)建立再保险制度,化解巨灾风险;(6)调整财政补贴分担机制;(7)取消“封顶赔付”。

赵丽[5](2019)在《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如何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经济效益低、服务水平落后、责任风险严重等制约发展的困境。其中,责任风险主要来源于老年人意外伤害风险,老年人由于身心原因或者养老机构设施、服务的不完善导致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大,而责任认定困难、社会舆论等让养老机构面临巨大经济赔偿压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以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发生意外伤害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主要承保对象,能够转移养老机构面临的责任风险,但由于其正外部性的特点必须依靠政府支持。形成政府支持,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性保险发展方式。2007年上海市开始进行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试点,之后我国不少省市陆续开始实施。2014年民政部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推广进程。成都市也于2017年发布《成都市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实施意见》,正式开始推行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如今越来越多省市开始推行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但是学术上的研究却极为缺乏。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的方式,以养老机构责任风险及保险的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13家养老机构的调研,发现其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上海、北京、浙江的实施经验及理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一定参考。具体来讲,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就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这一制度推行的背景、意义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是在老龄化背景下,为化解养老机构面临的责任风险而产生的,对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有着重大意义。第二章对养老机构面临的责任风险及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的内涵得到其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发生意外伤害时养老机构依法应该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风险;而老年人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复杂,法律上责任认定困难,养老机构可能会承担数据巨大的赔偿责任。目前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是养老机构转移责任风险的最佳方式,但是正外部性决定必须实施政府支持、商业化运作的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接下来通过分析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责任范围、限额及责任免除的特殊性为后文对成都市的具体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梳理政策,走访市区民政部门,咨询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及对13家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得到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实施方式,并发现目前存在制度设计不完善、保险条款设计有缺陷、养老机构对保险责任认识有偏差的问题。第四章对上海、北京、浙江三个地区就实施方式、保单设计、补贴方式及运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三个地区均采用统保的方式,承保方式各不相同,大多引入保险经纪人并设立争议裁定小组。第五章针对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为完善保险制度设计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明确保险责任及条款规范保险合同,并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养老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及立法明确责任划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创新:针对老龄化背景下的保险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养老保险、长期照护保险或者保险资金投入老龄地产的研究,而本文则是研究保险在养老机构风险保障领域的作用。二是研究内容创新:首先,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研究内容上,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意外风险的类型分析上,而对责任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不仅对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的内涵进行分析,还通过法律规定及实际法律案例对养老机构民事赔偿责任划分进行探讨;其次,本文首次对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进行研究,丰富了有关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的研究理论。

过妍[6](2019)在《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大力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等指导意见。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数量显着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到9.88亿千瓦1,农机的持有和使用量剧增,使得农机事故频发问题备受关注,为了保障农机使用者和持有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分散农机事故风险,农机保险便应运而生。2013年3月1日,《农业保险条例》提出“经营有政策支持涉农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参照适用本条例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将农机保险纳入涉农保险的范畴,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至此我国农机保险开始步入了试点试行的新阶段,并于2005年在上海率先开始农机具的综合保险试点。但地区间农作物种类因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从而导致我国各地农机保险需求不同,农机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随之而来。此外,我国农机保险发展时间尚短,各地区试点试行效果还有待考究。由于农机保险旨在缓解农机事故经济负担,维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发展农机保险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各地区农机保险发展经验,衡量农机保险实施效果,才能不断完善和落实我国的农机保险政策。江苏省是少数几个率先开展农机保险试点政策的地区,2015年江苏省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有财政补贴的农业机械专用条款——农业机械综合保险。近年来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迅速,截止到2017年,全省农机保有量达106.73万台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事故率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农户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省近年来大力落实农机保险政策,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探究农机保险理赔对缓解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经济负担的影响。首先对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我国农机保险目前的发展模式以及各模式的试点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各种模式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对江苏省农机保险参保、理赔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江苏省发生农机事故并获得理赔的328户农户进行调研,探究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事故对农户经济负担的影响;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对江苏省农机保险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机保险提供经验基础,力图为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促进我国农机保险政策工作的落实。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地区农机保险的实施进展和实施成效存在显着差异、各保险公司间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机事故给农户造成的经济负担与事故伤亡情况、保险公司赔付比例及其赔付速度有关;在政府财政补贴后,农户对自缴保费的满意度较高;对农机保险赔付挽回损失、保险公司勘查定损及赔款支付速度总体比较满意;但认为保险理赔证明材料比较复杂,且较多的农户对保险条款理解程度欠佳,因此保险公司应对条款内容进一步加以明确或解释,简化理赔手续,提升服务水平。政策建议:提高政府重视程度,缓解地区间不平衡;持续稳定加大投入,提高续保和投保率;改进保险产品设计,完善农机保险制度;简化定损赔付手续,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保险意识;明确信息报送机制,加强投保理赔数据管理。

陈万利[7](2019)在《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是全国自然灾害多发的一个省份,农业生产经常遭受损失,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而农业保险便是其规避风险的手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稳定浙江省农业生产活动、维护农民生活安定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及浙江省农业基本情况,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模式。浙江省自2006年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回顾浙江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解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模式,总结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的成绩,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浙江省农政策性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农业保险运行情况为切入点,充分借鉴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功经验,深入研究了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制约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原因,提出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总结发展历史和现状。介绍浙江省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概况,回顾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总结特有的政策性农险―浙江模式‖和取得的成效。(2)分析问题和成因。从财政支持、保障能力、制度架构等七个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而总结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下一步提出对策。(3)提出具体对策。包括从构建制度框架,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水平,打造农险长效发展机制,建立巨灾风险应对机制等八个方面,尝试解决发现的问题,促进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平稳发展。

王予嘉[8](2017)在《浙江省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以义乌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分支,与证券、银行、信托三个行业一同构成了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正在持续增强。1980年我国逐步放开停办了 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自此之后,我国的保险行业获得了巨大成就:保险业务飞速增加,业务结构不断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高,保险行业实力增强势不可挡。浙江省经济水平在我国居于前列,保险业也在不断地发展。浙江省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本文就浙江省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其次,阐述了浙江省保险业与经济增长现状;再次,针对保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理论分析,得出保险业能够通过影响储蓄——资本转化率和资本生产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通过消费、出口和投资三个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随后,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对浙江省保费收入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从消费、出口和投资三个路径分别检验了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浙江省保险业是浙江省总体经济的增长的Granger原因,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保险业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选取义乌市为典型案例,对当地经济特点下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因地制宜地给出政策建议:充分认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大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构建地方保险运营新模式;大力推进责任保险,重视人才培养。

施佳敏[9](2017)在《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和资源红利消失、产能过剩严重、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升级是“新常态”背景下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近年来,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坚持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并未实现实质性突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协调经济运行的功能,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当前金融结构不平衡、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风险复杂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金融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因此,浙江省亟需大力推进金融业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助推浙江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从资本形成、资金导向、信用催化、信息揭示、风险管理等角度论述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然后分析了浙江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揭示了现阶段浙江省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实证方面,文本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级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创新性地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综合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度和比较,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宏观角度实证检验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另外,鉴于当下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引领创新驱动的关键行业,因此,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从微观角度选取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上市公司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宏微观相结合分析浙江省在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董玮[10](2017)在《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森林的生物机能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越来越表现出基础性、主体性和先导性。由于林业的基础是森林,其公益性、产业性和弱质性密不可分,经营、管理和外部性都伴随着较高的综合风险,尤其需要公共政策的协同发力和持续保障。当前,在“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新战略,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实施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发展以林业为支撑的林业生态经济正在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完善林业公共政策体系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渐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的热点。在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林业公共政策,通过政策的实行完成对相关群体利益的调节,利用利益激励机制实现对森林生态建设的推动和林业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林业公共政策作为经济激励方式,在体现生态保护经济性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其实行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为分析基础,从林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公共品与外部性出发,从理论上阐释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并从实践上进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与公共政策的效应测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网站资料以及实际调研,本文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与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评价并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林业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林业财政政策、林业产权政策和林业管制政策三大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3-2013年涵盖9个省份1497个样本农户的跟踪调研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我国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测算了各政策的贡献度。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双重分析结果提出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优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视经济系统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释义模型,认为经济的扩大化再生产不是无限的,必须受到能量传递不可逆转条件的制约。林业经济增长也并非无限,而必须有适度的规模,适度规模的约束条件即林业生态的承载力。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发展林业经济,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以及废弃物的吸收平衡,即达到稳态均衡。(2)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及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研究。通过宏观统计数据,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总体状况以及区域生态发展差异状况,明确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描述了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较大,森林生态功能较弱。基于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指出了林业公共政策施行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对我国林业公共政策的演进以及当前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梳理,结合对政策执行及需求等现实情况的调研,反映了林业公共政策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存在财政支出结构刚性、产权改革目标偏离、管制寻租及委托代理风险等问题。(3)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利用历年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林业发展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从宏观、微观两方面以及规模、结构、分配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对我国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整体来看,南方林区及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好,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899和1.821,南方林区对区域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更高,其他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多依赖对林业资源消耗。而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综合状况较差,其指数分别为0.908和0.871,尽管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是对林业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存在效率损失。(4)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区段和类型划分。按照各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大小,将我国不同区域林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优质区、良好区、成长区和落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优质区主要包括贵州、广东等5个省份,均分布在南方林区,单位林业生态产生的经济效益在2倍以上,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林业生态良好区主要包括江西、辽宁等9个省份,单位林业生态所生产的经济效益处于1和2之间,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好。成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基本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尽管这两大国有林区林业资源特别丰富,但是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并未发挥森林资源的比较优势。林业生态经济落后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甘肃3个省份,该区域省份在考察期间生态水平均呈现了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林业生态资源和环境。(5)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与差异分析。根据对我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案例省份影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因素,并继而比较省份之间政策因素的差异,识别出重点政策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不同地区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政治基础的差异,其公共政策的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财政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公共管护支出、林区补偿标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方面;产权政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林权证的规范化管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以及林权纠纷调处问题等方面;相较于林业财政政策和产权政策,各省份间的管制政策差异性较小,只是对于不同林区伐后森林郁闭度、林分蓄积量、采伐强度等的数值规定略有不同。(6)林业公共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测度。在定性分析找出政策因素的基础上,做更深一步的公共政策效应及贡献度定量分析,以遴选出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政策类别,为政策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其中,对林业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系数最高的三项分别是:产权政策中的林地流转政策、管制政策中的林木采伐指标是否易获得以及财政政策中的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主要针对生态林有较为显着的效果;而对于商品林,抚育补贴、集体林权改革、林木资源管制政策效果较为明显。(7)林业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对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林业生态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35.53%,管制政策8.63%,财政政策8.21%。对于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林业公共政策的贡献度大小依次是:产权政策5.14%,财政政策0.83%,管制政策0.16%。不同省区由于所处区位、资源、环境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各项林业公共政策在各地区的贡献度表现不同。综合来看,产权政策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管制政策在湖南、福建、江西三省贡献度较高,财政政策在湖南、辽宁、福建三省贡献度较高。(8)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当地资源、经济、社会、体制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政策搭配存在效力的差异。从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素利用角度,提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提高林地产出率、森林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林业资本产出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制度效率等。结合对生态经济和公共经济学理论的演绎推理,明确公共政策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进而针对不同林区所处的不同区位、不同权属、不同林种等特征,设计差别化的林业公共政策组合方案,并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层次公共政策组合体系。

二、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商业保险缓解贫困脆弱性的理论基础
        一、贫困脆弱性的界定与测度
        二、基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的贫困脆弱性分析
        三、基于风险冲击理论的贫困脆弱性分析
    第二节 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
        一、商业保险通过提供保障、融资与增信功能缓解贫困脆弱性
        二、商业保险通过正外部性缓解贫困脆弱性
第二章 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现实分析与测度
    第一节 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特征分析
        二、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农村家庭生计资产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家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的分析
        二、农村家庭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技术测度
        一、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测度的背景分析
        二、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技术测度及结果分析
第三章 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主要措施
        一、商业保险为农村家庭提供风险保障
        二、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融资困难
    第二节 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主要模式
        一、商业化运作模式下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分析
        二、半商业化运作模式下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分析
        三、多主体合作运作模式下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分析
        四、商业化、半商业化及多主体合作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三、模型构建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果分析
        三、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研究结论
        一、商业健康保险能有效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
        二、贫困线或脆弱线标准的提高能够增加商业健康保险的边际效应
        三、商业保险能够降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
第五章 利用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将商业保险纳入多层次农村家庭保障体系
        一、准确认识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作用
        二、精准识别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目标群体
        三、适时构建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减贫格局
    第二节 强化商业保险缓解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发展举措
        一、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增强农村商业保险的普惠性
        二、因地制宜开发商业保险新品种以改善保险服务质量
        三、选择半商业化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运作方式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商业保险的自律与监管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长寿风险、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资产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资产配置经典理论
        2.1.1 资产组合经典理论
        2.1.2 寿险需求经典理论
    2.2 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
        2.2.1 家庭及个人异质性的影响
        2.2.2 外部环境的影响
    2.3 长寿风险的识别与量化
        2.3.1 长寿风险的概述
        2.3.2 长寿风险的度量
    2.4 长寿风险与家庭经济决策
        2.4.1 长寿风险与家庭储蓄决策
        2.4.2 长寿风险与人力资本积累
        2.4.3 长寿风险与退休决策
        2.4.4 长寿风险与股票市场参与
        2.4.5 长寿风险与寿险需求
    2.5 文献述评
3 理论框架
    3.1 整体理论框架
    3.2 长寿风险与股票市场参与
        3.2.1 模型构建与推导
        3.2.2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3.3 长寿风险与寿险需求
        3.3.1 模型构建与推导
        3.3.2 数值分析
        3.3.3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3.4 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资产配置
        3.4.1 模型构建与推导
        3.4.2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3.5 本章小结
4 长寿风险与股票市场参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取与定义
        4.2.3 描述性统计
    4.3 计量模型设定
    4.4 长寿风险与股票市场参与实证结果
        4.4.1 长寿风险与股票市场参与率
        4.4.2 长寿风险与股票资产配置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进一步研究:面板分位数回归
        4.4.5 进一步研究:“人口结构效应”的影响
        4.4.6 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的影响
    4.5 长寿风险、物质资本积累与股票市场参与实证结果
        4.5.1 中介效应检验步骤
        4.5.2 实证结果
        4.5.3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长寿风险与寿险配置: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5.1 引言
    5.2 长寿风险与寿险需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5.2.2 计量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
    5.3 寿险产品的创新:长寿风险指数递延年金
        5.3.1 死亡率预测模型
        5.3.2 数据采集与死亡率预测
        5.3.3 动态死亡率假设下的递延年金定价
        5.3.4 长寿风险指数递延年金设计
        5.3.5 长寿风险指数递延年金定价
        5.3.6 长寿风险转移程度的测量
    5.4 本章小结
6 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资产配置: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与定义
        6.2.3 描述性统计
    6.3 计量模型设定
    6.4 主观预期寿命的形成:长寿风险与主观预期寿命实证结果
        6.4.1 基准回归结果
        6.4.2 进一步研究:主观预期寿命的理性预期检验
    6.5 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风险资产配置实证结果
        6.5.1 基准回归结果
        6.5.2 主观预期寿命、遗赠动机与家庭风险资产配置
        6.5.3 稳健性检验
        6.5.4 进一步研究:城乡比较与年龄比较
    6.6 主观预期寿命与年金配置决策实证结果
        6.6.1 基准回归结果
        6.6.2 稳健性检验
    6.7 主观预期寿命与住房资产配置实证结果
        6.7.1 基准回归结果
        6.7.2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对决策层的参考建议
        7.2.2 对寿险行业的参考建议
        7.2.3 对居民家庭的参考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保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农业保险相关概念
    2.2 农业保险需求理论
    2.3 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中华鳖养殖产业风险
    3.1 种质问题
    3.2 病害问题
    3.3 灾害性天气
    3.4 其他因素
第四章 余姚市中华鳖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分析
    4.1 养殖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分析
        4.1.1 被调查养殖户的基本情况
        4.1.2 养殖户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4.1.3 养殖户对保险的认知
        4.1.4 养殖户参保动机和首要考虑因素
        4.1.5 养殖户愿意承担的保费
        4.1.6 养殖户拒绝参保的原因
        4.1.7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效果评价
    4.2 养殖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分析
        4.2.1 模型变量定义
        4.2.2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中华鳖病害互助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比较分析
    5.1 保险模式
    5.2 保费组成
    5.3 赔偿标准
    5.4 实际赔付对比
    5.5 病害互助保险优劣势
    5.6 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势
    5.7 小结
第六章 余姚市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准备
    6.1 引入商业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1.1 引入商业保险的必要性
        6.1.2 引入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6.2 中华鳖政策性互助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6.2.1 勘察定损难
        6.2.2 道德风险规避难
        6.2.3 散户参保难题亟需解决
        6.2.4 设置封顶赔付,补助资金受限
    6.3 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措施
        6.3.1 建章立制、确立“大农险”理念
        6.3.2 提高技术保障,简单精准定损
        6.3.3 分门别类提供精准模式
        6.3.4 规范保险标的
        6.3.5 建立再保险制度,化解巨灾风险
        6.3.6 调整财政补贴分担机制
        6.3.7 取消“封顶赔付”
    6.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甲鱼保险”的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养老机构责任风险及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概述
    2.1 养老机构责任风险
        2.1.1 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的内涵
        2.1.2 养老机构老人意外事故类型及原因
        2.1.3 养老机构老人意外伤害法律责任
        2.1.4 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的特点
        2.1.5 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的转移方式
    2.2 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
        2.2.1 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的定义、功能及特点
        2.2.2 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的定义
        2.2.3 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责任范围、限额及责任免除
        2.2.4 我国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发展现状概述
3.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成都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3.2 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3.2.1 参保对象、承保主体及方式、保费标准及补贴制度
        3.2.2 责任范围及限额
        3.2.3 参保规模
        3.2.4 经营情况
    3.3 成都市养老机构调研
        3.3.1 被调研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3.3.2 被调研养老机构责任风险情况
        3.3.3 被调研养老机构购买责任保险情况
        3.3.4 索赔经历及满意度调查
    3.4 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3.4.1 制度设计不完善
        3.4.2 保险条款设计有缺陷
        3.4.3 养老机构对保险责任认识有偏差
4.其他地区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经验借鉴
    4.1 投保、承保方式
    4.2 责任范围及限额
    4.3 保费、补贴与费率浮动机制
        4.3.1 保费及补贴
        4.3.2 费率浮动相关机制
    4.4 运营情况
        4.4.1 参保情况
        4.4.2 赔付情况
    4.5 小结
5.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发展对策建议
    5.1 完善保险制度设计
        5.1.1 实行全市统保、分片区承保
        5.1.2 引入保险经纪人、设立争议裁定小组
        5.1.3 优化保费补贴方式
    5.2 规范保险合同
        5.2.1 明确保险责任、简化保险条款
        5.2.2 统一保险合同、实行动态调整
    5.3 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机构风险管理
        5.3.1 加强风险检查
        5.3.2 采用等级费率
    5.4 立法明确责任划分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业机械
        1.2.2 农机风险
        1.2.3 农机保险定义及理论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农机保险发展的研究
        1.3.3 现有文献对本文的启示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1.8 章节结构
    1.9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9.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1.9.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机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历程
        2.1.1 起步发展阶段
        2.1.2 萎缩停滞阶段
        2.1.3 试点试行阶段
    2.2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
    2.3 我国农机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法规条例设计有待完善
        2.3.2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3 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
        2.3.4 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第三章 我国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 政府主导下专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2 政府扶持下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机保险模式
    3.3 农机互助保险模式
    3.4 农机保险运行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和理赔情况分析
    4.1 江苏省农机保险发展现状
    4.2 农机保险参保及理赔情况分析
        4.2.1 农机保险参保情况
        4.2.2 农机保险理赔情况
    4.3 农机事故与农机保险的描述性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农机事故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4.4 农机保险赔付与农户经济负担研究
        4.4.1 农机保险赔付对减轻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户对农机保险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5.2 农户对农机保险理赔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择
        5.2.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险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
    2.3 理论基础
        2.3.1 现代农业保护理论
        2.3.2 准公共物品理论
        2.3.3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
3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浙江省自然环境及农业概况
    3.2 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
        3.2.1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回顾
        3.2.2 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历史
    3.3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
        3.3.1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简介
        3.3.2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设置
    3.4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成效
        3.4.1 险种品类不断增加
        3.4.2 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3.4.3 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3.4.4 赔付支出大幅增加
    3.5 本章小结
4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4.1.1 制度体系不健全
        4.1.2 保障水平与农民需求有差距
        4.1.3 财政资金使用和拨付效率有待提升
        4.1.4 农业巨灾风险准备不足
        4.1.5 经营中不规范现象较多
        4.1.6 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度和支持力度不足
        4.1.7 监管匹配度不足
    4.2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浙江省农业的特殊性
        4.2.2 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和人才储备不足
        4.2.3 部分农户参保意愿不强
        4.2.4 政府部门认识不到位
    4.3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5.1 健全浙江省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5.2 提高政策性农险保障程度
        5.2.1 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
        5.2.2 开发多种农业保险补贴方式
        5.2.3 鼓励商业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形式
    5.3 完善保费补贴机制
        5.3.1 适时调整农业保险费率
        5.3.2 合理确定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额
        5.3.3 优化保费补贴资金划拨程序
    5.4 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5.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5.4.2 探索多种形式的巨灾风险应对手段
    5.5 加强合规经营,优化政府职能
        5.5.1 加强合规经营,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5.5.2 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
        5.5.3 适当约束政府的权限
    5.6 强化监管力量,加强政策性农险监管
    5.7 多元化打造农险长效发展机制
        5.7.1 提高农户的购买意愿
        5.7.2 创新发展多种类型的农险产品
        5.7.3 建立农险大数据平台
        5.7.4 继续探索互助合作保险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浙江省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以义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理论综述
        1.2.2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2 浙江省保险业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2.1 浙江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2.1.1 浙江省保险发展政策环境
        2.1.2 浙江省保费规模
        2.1.3 浙江省保险结构
        2.1.4 浙江省保险赔付情况
    2.2 浙江省经济增长现状
        2.2.1 浙江省经济总量GDP及人均GDP
        2.2.2 浙江省产业结构的经济分析
        2.2.3 浙江省消费、出口和投资情况
3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保险的职能
        3.1.1 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
        3.1.2 保险的资金融通职能
        3.1.3 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3.2 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3.2.1 基于现代金融理论Pagano理论的分析
        3.2.2 基于支出法核算GDP的影响机制分析
4 浙江省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VAR模型的构建
    4.2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总体影响的实证检验
        4.2.1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检验
        4.2.4 Johansen协整检验
        4.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2.6 误差修正模型
    4.3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
        4.3.2 检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义乌市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案例研究
    5.1 义乌市保险业与经济增长概况
        5.1.1 义乌市经济增长现状
        5.1.2 义乌市保险业发展现状
        5.1.3 义乌市保险业服务于经济增长情况
    5.2 义乌市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5.2.1 险资未能有效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
        5.2.2 保险产品种类偏少与创新能力不足
        5.2.3 保险经营理念与经营秩序不完善
        5.2.4 保险人才未满足行业创新发展需求
    5.3 政策建议
        5.3.1 重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3.2 加大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
        5.3.3 构建地方保险运营新模式
        5.3.4 大力推进责任保险,重视人才培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9)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2.1 金融发展理论
        2.1.1 “需求追随”与“供给引导”理论
        2.1.2 金融结构理论
        2.1.3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2.1.4 金融约束理论
        2.1.5 金融功能理论
    2.2 产业结构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理论
        2.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2.3 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2.3.1 资金形成机制
        2.3.2 资金导向机制
        2.3.3 信用催化机制
        2.3.4 信息揭示机制
        2.3.5 风险管理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
    3.1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
        3.1.1 浙江省产业结构总体概况
        3.1.2 浙江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1.3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3.2 浙江省金融发展现状
        3.2.1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概况
        3.2.2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具体分析
        3.2.3 浙江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升级综合评价
        4.1.1 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
        4.1.2 因子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分析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描述性分析
    4.4 相关性检验
    4.5 模型构建
    4.6 实证结果及分析
        4.6.1 银行业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6.2 证券业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6.3 保险业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6.4 实证结果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发展支持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
    5.2 金融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述
    5.3 金融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5.4 金融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分析
        5.4.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4.2 描述性分析
        5.4.3 模型构建
        5.4.4 实证检验
        5.4.5 实证结果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浙江省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6.1 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 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银行业实质性支持力度
    6.3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持续完善融资结构
    6.4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规范民间资本流通
    6.5 落实政府产业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论文相关数据

(10)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林业生态经济
        二、林业公共政策
        三、政策贡献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林业属性特征与政府干预
        一、林业的公共品特性
        二、林业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三、政府干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林业生态经济与公共政策相关研究
        一、林业生态经济演进、内涵和模式
        二、林业财政政策相关研究
        三、林业产权政策相关研究
        四、林业管制政策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第三章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状况与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第一节 中国林业发展总体状况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特征化事实描述
        一、林地资源数量变动及趋势
        二、林地资源质量变化
        三、林木资源变动及趋势
        四、林木资源质量变化
    第三节 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及演进
        一、中国现行林业公共政策体系
        二、中国林业公共政策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三、林业公共政策体系的国际视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
    第一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林业生态经济规模情况
        二、林业生态经济结构情况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微观农户的考察
        四、基于林业经济分配情况进一步考察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测度:改进熵值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方法
        三、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结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效应
    第一节 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与区域差异
        一、公共政策因素的识别
        二、林业公共政策区域差异
    第二节 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
        一、基本研究框架构建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三、林业公共政策效应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公共政策贡献度的进一步分析
        一、贡献度理论模型构建
        二、公共政策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测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公共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林业公共政策的优化目标
        二、促进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局限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典型案例调研情况
    调研情况一:林业生态经济
    调研情况二:政策需求情况
附录 B:部分国际林业公共政策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四、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保险缓解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 李永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2]“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长寿风险、主观预期寿命与家庭资产配置[D]. 杨芊芊. 浙江大学, 2019(01)
  • [4]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D]. 牛春格.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成都市养老机构政策性责任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农机保险赔付对缓解事故经济负担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理赔农户的问卷调查[D]. 过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万利.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8]浙江省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以义乌市为例[D]. 王予嘉. 浙江大学, 2017(01)
  • [9]浙江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D]. 施佳敏. 江南大学, 2017(02)
  • [10]中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评价及公共政策效应研究[D]. 董玮. 安徽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2002年,浙江省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