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个人的投资工具

方便个人的投资工具

一、为个人提供便利的投资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罗心芃[1](2021)在《基于CAT+MT+PE模式的《摩根士丹利2020年企业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服务行业也在发生改变。在法律、合同、专利、产品说明、科技文献等特定行业、特定题材的相关翻译实践中,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机器翻译(MT)与译后编辑(PE)进行整合的“CAT+MT+PE”模式已然成为市场主流的翻译流程,帮助语言服务商、译员以及译后编辑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翻译产品的质量。本报告介绍了一项基于“CAT+MT+PE”模式的翻译实践项目。该项目所选取的原文本摘自摩根士丹利2020年企业年报。在本报告中,笔者基于该项目文本的机器翻译结果和译后编辑过程总结出了机器翻译在处理财务报告类文件时最常出现的几类错误,并通过实例研究给出相对应的译后编辑策略。统计结果表明,机器翻译在处理该项目文本时最常出现的五类错误分别为:术语误译、词序不当、分词误译、被动语态误译以及逻辑不通顺。笔者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所提出相对应的译后编辑策略为:利用专业背景知识、语料库、术语库以及翻译记忆库来提高术语翻译的质量;将句子信息群打散并重整以更正词序不当;通过语法分析与解释性翻译更正分词误译;通过弱化被动来更正被动语态误译,以及将隐性逻辑信息显化来更正逻辑不通顺。

夏燕[2](2020)在《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互联网为残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优势和表现突出。就此现状,本论文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是什么?2、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是什么?本论文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美团、科大讯飞等8家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试探讨残障慈善作为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有三方面:作为“企业公民”义务的制度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动力和内在驱动机制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包括人权、劳工实践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动力;道德动力包括残障员工和残障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倡议和新闻媒体的动力;经济动力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建立在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有四个路径:慈善捐赠路径、无障碍优化路径、创业就业路径以及员工志愿路径。研究启示: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联网综合、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O2O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企业,分别有不同的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去助残,最终才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指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刘琼[4](2020)在《济南市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济南市大部分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事先分析居民理财需求、后期业务服务跟不上客户需求的问题,再加上居民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认知角度,使得当前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难以被客户接受、理财人员服务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以QL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分析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因素,帮助银行了解居民的真正需求,并对其个人理财业务加以提升改善。论文首先对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从个人、家庭、银行三方面,对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参考前人关于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了“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最后采用SPSS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个人、家庭、银行对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程度。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学历、风险承受能力、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接受理财产品推荐的意愿程度、家庭收入中可用于投资的比例这6项因素有显着性影响;而婚姻状况、家庭有欠款或贷款、亲友推荐、理财产品的历史收益、产品交易成本、银行网点数量及便利性、银行品牌与实力、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对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并不显着。最后,论文针对QL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因素和实际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优化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二是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范围,三是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四是加强对济南市居民个人理财知识的培养。

解天骄[5](2020)在《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网络条件对脱贫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以云南云县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显着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在中国新世纪建设扶贫和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仅仅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分隔,在造成了劳动力和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城乡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活、工作的居民形成了各自不同特征的社会网络关系。上述现象必然引起了农村居民自身社会网络的差异化分隔。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网络外部性理论出发,个人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是个人收入提升,获取创业机会,知识技术和其他信息、人脉支持的重要方面,社会网络的规模、强度和成员特征也是发挥网络外部性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和摆脱贫困的过程中,社会网络的拓展和提升是农村居民实现个人创富和收入提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基础。在上述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差异化的本地和域外社会网络由于成员所处地域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区别,必然使得不同社会网络的演进发展过程,不同社会网络具体特征的农村居民创富效应和外部冲击条件下,不同社会网络的收入表现等问题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性。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城乡差异,上述社会网络特性和收入影响也是极其巨大和明显的,也必然对中国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收入提升和摆脱贫困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现有理论还没有系统的分析上述不同社会网络成因和演进模式,更没有很好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社会网络收入效应的差异和外部冲击对不同社会网络和网络外部效应的影响。也就不可能基于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得出差异化的政策和战略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立足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的云县地区,通过案例分析,调研和数据收集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验证了基于理论研读所作出相关研究假设。得出了相应的学术研究结论:农村居民本地社会网络和域外社会网络明显分隔由相互依存,域外社会网络规模和强度的提升有赖于本地社会网络相关属性的影响。但是,本地社会网络和域外社会网络不同特征的收入和脱贫效果不尽相同,本地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强度和成员职务提升方面更能够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帮助农村居民摆脱贫困,而域外社会网络更多地通过社会网络规模,成员收入,学历和商业经验产生创富效应。在外部冲击角度,不同社会网络规模都能够提升政策和经济扶助对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的效果,新的通讯技术能够提升域外社会网络的发展规模和强度,而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新通讯技术的使用同时能够扩大相关域外社会网络属性的收入效应。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和脱贫战略建议。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6](2019)在《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SDPR-2019-0330009鲁市监法规字[2019]8号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各处室、直属单位:《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已经2019年11月17日省局局务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鲁市监法规字[2019]1号),认真遵照执行。《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自2019年12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12月19日。本基准生效前制定的有关市场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除外)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同时废止。

刘娟[7](2019)在《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1在西方,素有“罗宾汉税”之称的个人所得税肇始于英国,随后美、德、法等国家纷纷效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个人所得税逐步发展成为欧美国家的主体税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日趋复杂,逐步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或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演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关注重点也开始从如何实现税收效率逐渐转移到如何选择更能体现税收公平正义价值的课税模式上来。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相对较晚,但课税模式的改革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2018年8月31日,我国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订,将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作为本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仅仅从立法形式上对课税模式进行改革,显然是一种狭义的形式意义上的改革。要实现课税模式实质意义上的改革,理应将课税模式的改革作广义的理解,并将其视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而言,就此次修法的具体内容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故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探寻适合于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改革路径,俨然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正式颁布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沿用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但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过大、税负分配不公、税收流失严重等现象却日益凸显。归根结底,这与我国个人所得税长期以来实行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无关联。此次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进行了首次改革,实现了过去20多年一直想解决但却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可见,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传统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弊病进行理性地纠偏,是国家深化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和实现现代税制的必然选择。此次修法旨在体现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与正义价值,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缩小贫富差距的调节功能。因而,以税收公平为研究视角,在检视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前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基础上,打开思想的藩篱,对我国此番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改革进行通盘考虑,试图从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法律逻辑路径、税制要素路径、配套改革路径着手,注重个人所得税立法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制度设计,以提升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以期抛砖引玉,为推进我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顺利实现提供有益的见解。

姬蕾蕾[8](2019)在《数据权的民法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民法视角系统分析数据的权利化,以及数据权的民法保护。具体而言,包括数据的法律属性、缘何与如何确立数据权、数据权的内容与界限、以及数据侵权的民法救济。第一章:数据法律属性。本章着力于对数据权确立的前提性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界定。数据的法律属性是数据权属问题的逻辑起点,而数据权属问题是与数据相关法律关系的形成和调整的关键。数据法律属性确定的关键在于区分个人信息与数据。个人信息与数据的法律属性并不相同,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是人格利益,具有不可转让性,而数据的法律属性则是财产利益。第二章:数据权的确立。数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路径、知识产权法保护路径以及物权法保护路径均存在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适应数据归属与利用中多元、复杂的法律关系。数据权利化的保护路径必要且可行的。就其必要性而言,数据权的确立可保障数据利益的全面实现;实践中数据交易是对数据权的现实确认。就其可行性而言,数据权的确立,是财产权利扩张的表现,更是对现实权益关系的一种抽象和确认;数据权确立的法理基础是罗马法中的无体物理论;数据权的确立符合利益上升为权利的正当性标准。数据权的主体是数据控制者,非信息主体,赋予数据控制者控制权,其哲学基础在于劳动财产理论;其法理基础在于添附理论;其现实基础在于数据控制者是数据价值的主要开拓者。数据权的客体是数据,包括独立存在的、具有财产价值的、可交换的数据资源与数据产品。第三章:数据权的内容。数据上关联的利益类型,主要有个人信息与隐私利益、市场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从民法上设立数据权、明确数据控制者的财产权利是一种采取私权形式的财产权构造,是对数据控制者付出的努力和劳动给予的肯定,同时对数据产业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数据权的内容应该从积极面向与消极面向两部分来设计:积极面向是从内部确定数据权人的权利内容,消极面向是从外部对接或者协调数据权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实现。数据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其内容的积极面向体现为数据控制者对其数据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以及与其权能相应的法律效力。其内容的消极面向主要体现为数据和个人信息、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数据流通与个人信息安全协调的具体规则有:区分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更新知情同意机制、确立个人信息去身份化原则、保障个人信息权利、强化数据控制者的法律责任。数据上承载的公共利益的实现规则有:规制数据市场交易秩序、确定数据合理使用的范围、确立数据强制公开制度、建立数据强制许可制度。第四章:数据侵权救济。本章围绕数据权的侵权法保护而展开,主要涉及:数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方式。数据侵权的归责原则并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应采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数据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过错、加害行为、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数据侵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与预防性责任方式。基于数据侵权行为本身的特性,民法可引入惩罚性赔偿来弥补填补性赔偿的不足,以保障数据权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性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碍,具体表现为停止处理、删除、采用技术手段恢复数据完整性。

张勇[9](2019)在《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初创时备受社会推崇,被认为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社会与学术界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讨论越来越剧烈,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否符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个人账户制度该如何进行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形成自我缴费责任意识,自我积累,自我约束,既满足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膨胀的目的。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偏离政策初衷,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统筹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根据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建立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政策初衷,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和积累功能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果,讨论了影响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功能,并基于功能优化提出改革的目标。基于对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反思,本研究的个人账户运行效果分析框架为:(1)政策目标评价。实证分析个人账户的积累闲置情况和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2)政策需求方评价。调查分析参保人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改革和社区门诊保障政策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淡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为例,分析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运行效果。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6年的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数据,以及东莞市参保职工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利用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计数据,分析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现状;建立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FE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约束效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淡化个人账户,建立社区门诊统筹背景下的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负担;以及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对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和对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本文以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为例,分析结论为:一、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逐年递增,积累率较高,淡化个人账户的改革未明显降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量。二、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未明显发挥对医疗费用的约束作用。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论为:(1)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医疗费用均无显着的约束作用:在模型中引入2013年个人账户改革的政策虚拟变量后,发现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也未能发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约束作用。三、东莞市参保人社区首诊率和分级诊疗率提高。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后,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无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参保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显着增加,住院意愿降低。四、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和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保民众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持肯定态度,参保民众对个人账户改革各项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均认可度较高。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需要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从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看,影响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门诊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制度可报销的病种和药品范围限制,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见,改革不单纯是是否取消个人账户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有的个人账户制度并未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东莞地区的改革,尽管在提高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对改革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改革并未改善个人账户的资金闲置,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也未能发挥约束医疗费用膨胀的作用。需要以保障门诊就医需求为目的,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新型的、统一的门诊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和政策依赖,使改革不可能断然取消个人账户,需由易及难的分步改革,减低改革的阻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基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即积累和约束功能,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效果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是在实证分析东莞个人账户的约束性效果时,引入政策改革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工具变量,分析个人账户及其改革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数据方面,本研究使用了东莞市医疗保险面板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两种数据优点,系统评价该地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医疗费用约束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控制。这对分析医疗费用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不影响基本结论;二是受可获得数据限制,研究中没有对彻底取消个人账户的试点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和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取消个人账户的理由。

王磊[10](2019)在《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是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生产资料。习近平同志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讲话中提到:“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要加强政策、监管、法律的统筹协调,加快法规制度建设。要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个人数据是大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健全对于个人数据的利用规则和保护路径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平衡个人信息的权益保护与促进商业发展和创新是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尽管现阶段对于数据的权利范围尚存在争议,但无论是学界还是产业各方都对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对于个人数据来说,一方面通过对个人数据的个性化分析为数据主体带来了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数据与数据主体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在个人数据商业化过程中很容易跨过侵犯用户隐私的红线。同时对于数据产业的各方经营者来说,以平台为例,由于数据权益现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保护范围,甚至对是否认定为法定权利都存在争议,因此带给平台以及整个数据产业极大的不确定性,进而现实中存在数据相关的商业利益无法保障以及司法实践对数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无法有效适用相关法律的情况。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个人数据进行界定,通过各学科对于数据与信息的认识,来解答如何界定法学视角下数据与信息的概念问题。法学视角下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概念,从最初的公法向私法延伸,并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体,与个人数据相关的权益更是成为影响个人安宁、企业发展、国家安全的一组权利束。本文通过探讨个人数据与大数据、隐私、数据库以及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本文个人数据的范畴。个人数据在商业开发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一步进行分类,比如敏感的个人数据、公开的个人数据、特殊的个人数据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在商业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并且个人数据在商业利用过程的每个环节,也就是在数据利用过程中的各个行为阶段,也区分不同主体的不同注意义务和管理责任。个人数据的商业化应当考虑在开发过程中产业链条中的各方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与贡献,进而解决数据主体、数据开发者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并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数据保护的保护框架的理论进路。考虑到个人数据与数据主体人格利益紧密关联的特性,对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应当以不侵犯数据主体隐私为前提,并充分尊重现有法律保护框架。对于个人数据的保护,也需要考虑数据开发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数据价值挖掘的贡献。个人数据的价值,由海量的数据主体复合而成,每个数据主体都提供了相应的价值,同样对于数据开发者来说,其商业化利用的过程是发现并挖掘其背后价值的过程。对于个人数据保护,应当从对个人数据进行利用的不同行为和不同场景出发,在符合个人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考量。在现阶段数据权利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数据权益纠纷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保护,并在数据权利范畴确立后,可以借鉴知识产权法体系中的邻接权理论,从保护产业投资与劳动成果出发,来回应数据所包含的权利束中权益复杂化的情形,并进一步明确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过程中各方的权利边界。

二、为个人提供便利的投资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个人提供便利的投资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T+MT+PE模式的《摩根士丹利2020年企业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1.2 An Overview of CAT+MT+PE Mode
    1.3 Process of the Project
        1.3.1 Initiating Phase
        1.3.2 Preparation Phase
        1.3.3 Executing Phase
        1.3.4 Closing Phase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2.1 A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2.2 A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on Post-editing
Chapter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oretical Basis
    3.2 Theoretical Analysis
    3.3 Expected Quality Standard and Operational Rules
    3.4 Classification of MT Error Types
        3.4.1 Definitions of Lexical Errors
        3.4.2 Definitions of Phrasal Errors
        3.4.3 Definitions of Syntactical Errors
        3.4.4 Definitions of Textual Errors
Chapter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T Error Types
    4.1 Methodology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4.2 Statistical Overview of MT Error Types
    4.3 Statistical Analysis at Different Levels
        4.3.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exical Errors
        4.3.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hrasal Errors
        4.3.3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Errors
        4.3.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xtual Errors
    4.4 Summary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4.5 Takeaways for Translators/Post-editors and LSPs
Chapter5 Case Study on MT Errors and PE Strategies
    5.1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5.1.1 Case Study on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5.1.2 PE Strategy:Professional Knowledge,Corpus,TB and TM
    5.2 Inappropriate Order of Words in Syntax
        5.2.1 Case Study on Inappropriate Order of Words
        5.2.2 PE Strategy:Sequencing the Information
    5.3 Phrasal Mistranslation of Participial Phrases
        5.3.1 Case Study on Mistranslation of Participial Phrases
        5.3.2 PE Strategy:Grammat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5.4 Syntactical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5.4.1 Case Study on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5.4.2 PE Strategy:Avoiding the Explicit Passiveness
    5.5 Textual Lack of Coherence
        5.5.1 Case Study on Lack of Coherence
        5.5.2 PE Strategy:Explicitation
Chapter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1 PE and MT Output
Appendix2 Final Product of the Project
Acknowledgments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现状
    2.1 互联网企业CSR的认知与表现
    2.2 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现状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
    3.1 制度动力: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
    3.2 道德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要求
    3.3 经济动力:内在驱动性机制
4、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
    4.1 慈善捐赠路径:以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核心
    4.2 无障碍优化路径:以APP/产品为核心
    4.3 创业就业路径:以渠道或技术为核心
    4.4 员工志愿路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
5、总结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5.2 主要研究启示与反思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致谢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济南市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概念
        2.1.2 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
        2.1.3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细分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济南市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QL银行简介
    3.2 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3.2.1 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规模
        3.2.2 QL银行个人理财主要产品介绍
        3.2.3 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3.3 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3.3.2 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范围狭窄
        3.3.3 理财经理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第4章 济南市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的识别
        4.1.1 个人因素
        4.1.2 家庭因素
        4.1.3 银行因素
    4.2 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收集
        4.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讨论
        4.3.1 个人因素的影响结果
        4.3.2 家庭因素的影响结果
        4.3.3 银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第5章 济南市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优化的对策
    5.1 丰富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
        5.1.1 增加认购起点金额低的理财产品
        5.1.2 增加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5.2 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范围
        5.2.1 进行市场细分
        5.2.2 对客户进行生命周期管理
    5.3 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5.3.1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5.3.2 加强优秀人才选拔
    5.4 加强对济南市居民个人理财知识的培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网络条件对脱贫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以云南云县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范围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与范围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其结构布局设想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解读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网络的概念和在农村贫困研究问题中的特殊应用
    第二节 农村居民贫困的相关研究
        一、贫困成因的研究
        二、摆脱贫困的外部机制的研究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
        二、社会资本和社会嵌入理论
        三、社会学有关社会网络的理论
    第四节 文献总体评述与理论分析
第三章 云南云县农村贫困人口社会网络作用的县域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背景
        一、农村贫困及居民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案例方法
        二、案例选取地经济、社会条件简述
        三、具体案例的选取标准
    第二节 案例描述和分析
    第三节 初步结论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数据统计学特征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变量生成方法
    第二节 数据描述
第五章 农村贫困居民本地和域外社会关系网络交互关系影响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六章 不同社会网络规模、强度和成员条件对脱贫效果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外部经济、社会和技术冲击对不同社会网络脱贫作用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不同类型社会网络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化影响
        三、外部冲击对社会网络及社会网络收入效应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和战略建议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7)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缘由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实质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愿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社会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主张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主张实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三)主张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利弊的研究现状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三)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首要原则:税收法定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法定原则的作用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核心原则:税收公平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公平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公平原则的作用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的辅助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效率原则的溯源
        二、税收效率原则的涵义
        三、税收效率原则的作用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划分与比较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一)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概念
        (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内涵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区别定性说
        二、支付能力说
        三、二元课税说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比较
第四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评判
    第一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 “三税并存”时期(1978 年-1993 年)
        二、 “分类统一”时期(1993 年-2018 年)
        三、 “小综合+多扣除”时期(2018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三税并存”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二、“分类统一”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三、“小综合+多扣除”时期课税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公平价值的缺失
        一、纳税单位公平价值的缺失
        二、税基公平价值的缺失
        三、税率公平价值的缺失
        四、费用扣除公平价值的缺失
        五、征管方式公平价值的缺失
        六、税收优惠公平价值的缺失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第一次转型
        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第二次转型
    第二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不同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黎巴嫩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也门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美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德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特色
        (一)英国课税模式的特色
        (二)日本课税模式的特色
    第三节 国外个人所得税不同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分类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分类所得进行课税
        (三)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有限
        (五)税收抵免范围较窄
        (六)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二、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综合所得进行课税
        (三)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宽泛
        (五)税收抵免范围广泛
        (六)采取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启示
        (一)纳税主体分为居民和非居民
        (二)依据分类所得和综合所得分别课税
        (三)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四)费用扣除项目较多
        (五)税收抵免范围较广
        (六)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
第六章 推进我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推进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实现的构想
        一、明确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目标
        (一)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价值
        (三)切实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二、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必要性
        (一)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实现税收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三、实行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可行性
        (一)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二)法律层面的可行性
        (三)征管层面的可行性
        四、实施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步骤
        (一)初始阶段的步骤
        (二)巩固阶段的步骤
        (三)提升阶段的步骤
    第二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法律逻辑路径
        一、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以夯实税制改革的法律基础
        二、深入细化《个人所得税法》以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促进个税改革的公平正义
    第三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税制要素路径
        一、重新界定个税纳税单位范畴
        二、适时扩大综合所得计征范围
        三、优化调整个人所得税率结构
        四、合理规范费用扣除申报制度
        五、改革完善个税征收管理方式
        六、规范健全个税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节 实现分类综合所得课税模式的配套改革路径
        一、设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二、实行纳税申报激励制度
        三、加强税务稽查处罚机制
        四、搭建协税护税网络平台
        五、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
        六、切实完善税收救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数据权的民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数据法律属性
    第一节 数据法律属性的困惑与重要性
        一、数据法律属性的困惑
        二、数据法律属性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数据法律属性困惑的缘由
        一、数据构造复杂
        二、数据范围模糊
        三、数据存在无形
        四、破解困惑的关键:数据与个人信息的区分
    第三节 数据财产属性的界定
        一、财产概念的民法述评
        二、财产含义的具体剖析
        三、数据财产属性的证成
        四、数据财产的具体范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权的确立
    第一节 数据法律保护的比较经验
        一、美国数据法律保护经验
        二、欧盟数据法律保护经验
        三、我国数据法律保护现状及局限
        四、小结:数据法律保护的比较法趋势
    第二节 现行法律应对数据保护的可能路径及其局限性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路径及其局限性
        二、知识产权法保护路径及其局限性
        三、物权法保护路径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数据权利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数据权利化的必要性
        二、数据权利化的可行性
        三、小结:数据权利化路径——数据权应纳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保护
    第四节 数据权的主体抉择
        一、信息主体作为数据权人的正当性质疑:个人信息泛财产化的反思
        二、数据控制者作为数据权主体的哲学基础:劳动财产理论
        三、数据控制者作为数据权主体的法理基础:添附理论
        四、数据控制者作为数据权主体的现实基础:数据价值的主要开拓者
    第五节 数据权的客体
        一、数据资源
        二、数据产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权的内容
    第一节 数据权法律关系中的利益构成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利益
        二、社会经济利益
        三、公共利益
    第二节 数据权内容的积极面向
        一、数据权的期限
        二、数据权的权能
        三、数据权的效力
    第三节 数据权内容的消极面向之一:数据流通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协调
        一、区分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
        二、更新知情同意机制
        三、确立个人信息去身份化原则
        四、保障信息主体的权利
        五、强化数据控制者的责任
    第四节 数据权内容的消极面向之二:数据流通与数据自由的平衡
        一、规制数据市场交易秩序
        二、确定数据合理使用范围
        三、确立数据强制公开制度
        四、建立数据强制许可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侵权救济
    第一节 数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存疑性
        二、一般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合理性
    第二节 数据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数据侵权的特殊形态与行为特征
        二、数据侵权人的主观过错认定
        三、数据侵权的损害事实判断
        四、数据侵权的因果关系识别
    第三节 数据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损害赔偿责任
        二、预防性责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三、政策评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二、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
        三、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第三节 政策运行效果的分析框架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初衷
        一、政策缘起
        二、发展历程
        三、功能定位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导向
        二、改革思路解析
        三、改革模式归纳
第三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状况
    第一节 个人账户支付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效用可衡量的福利经济学
        二、个人账户政策支付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积累功能的预期效用模型
        二、约束效用的费用分担理论模型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运行状况
        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二、资金积累的原因分析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增长情况
        四、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一、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目标评价—以东莞市为例
    第一节 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与个人账户改革
        一、东莞市“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二、制度整合的影响因素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背景
        四、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来源、样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信息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状况
        一、指标说明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约束效果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约束功能的评估方法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对个人账户支出的影响
    第五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实践反思
        一、积累功能的反思
        二、约束功能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及改革效果的需求评价——参保人政策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内容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四、质量控制
        五、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选取
        二、自变量选取
        三、变量定义表
    第三节 就医行为和政策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分析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的满意度
    第四节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二、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Logistic分析
        三、影响社区首诊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讨论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状况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知情况
        三、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个人数据的界定
    第一节 数据与信息
        一、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二、各学科视角下的数据与信息
        三、法学语境下数据与信息概念的变迁
    第二节 个人数据
        一、个人数据的定义
        二、个人数据的分类
    第三节 个人数据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个人数据与大数据
        二、个人数据与隐私
        三、个人数据与数据库
        四、个人数据与知识产权客体
第二章 法学视角下的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
    第一节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概述
    第二节 个人数据的收集
        一、个人数据收集的概念
        二、个人数据收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个人数据的利用
        一、个人数据的处理
        二、个人数据的加工
        三、个人数据的传递
        四、个人数据的使用
    第四节 商业化利用与场景理论
        一、场景理论概述
        二、场景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个人数据商业利用中的利益冲突
    第一节 数据主体与数据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数据收集中的利益冲突
        二、冲突之具体体现
    第二节 不同数据开发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数据链条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冲突之具体体现
    第三节 数据主体、数据开发者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一、数据产业链各主体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冲突之具体体现
第四章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保护模式
    第一节 赋权保护路径
        一、人格权赋权与财产权赋权
        二、所有权保护框架
        三、知识产权保护框架
    第二节 行为规制路径
        一、债权保护框架
        二、竞争法保护框架
        三、GDPR带给我们的启发
    第三节 数据权益保护的法理基础
        一、劳动价值理论
        二、激励理论
第五章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用户同意与透明度原则
        二、数据安全原则
        三、尊重商业利益与价值共创原则
    第二节 个人数据法律保护框架的设想
        一、对个人数据进行财产保护的现实需求
        二、与个人数据有关的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三、为个人数据进行财产权赋权的进路
    第三节 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实现路径
        一、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
        二、现阶段将个人数据权益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可行性
        三、其他问题的完善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A.连续出版物
    B.专着
    C.博士论文
    D.司法判决
    E.报纸文章
    F.网络资料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四、为个人提供便利的投资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T+MT+PE模式的《摩根士丹利2020年企业年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罗心芃.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D]. 夏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济南市QL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D]. 刘琼. 青岛大学, 2020(02)
  • [5]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网络条件对脱贫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以云南云县为研究对象[D]. 解天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J].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33)
  • [7]税收公平视域下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改革研究[D]. 刘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数据权的民法保护研究[D]. 姬蕾蕾.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张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个人数据商业化利用法律问题研究[D]. 王磊.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方便个人的投资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