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放松的生理心理作用

浅谈歌唱放松的生理心理作用

一、放松在歌唱中生理、心理作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1](2021)在《“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声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心理学的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也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学科。声乐演唱以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作为乐器,那必然是由心理支配生理,靠大脑指挥歌唱肌肉的运动与发声器官的协调。本论文旨在探究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体现,解释演唱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及发展,揭示各项心理因素的作用和意义,给演唱者提供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正确认识歌唱发声内在心理的科学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首先在绪论中阐明了声乐心理学和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的密切关系,介绍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基础和发展趋势、声乐心理学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以及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思路等。第一章对声乐心理学中“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详细论述,重点从歌唱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角度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即人的个性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个性心理全部的活动面貌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共同构成。第三章内容是介绍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详细梳理了前人探索声乐心理教学的研究历程,演唱者兼具“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根据自己从事演唱学习的体悟和参与教学实习的经历,对声乐演唱中教与学的统一性做了客观的论述和归纳。第四章重点是心理调控分别在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实践的调查与分析,采用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问卷法和个案法进行调查,最终给出研究评定的解释和结果。第五章总结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意义及个人影响,再一次以自己多年来演唱学习的变化和感受充分肯定学习了声乐心理学的重要性,了解并运用声乐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日益精进。本论文研究证明声乐演唱的心理和生理是既统一又配合的协调关系,声乐演唱不仅要有成熟的技术水平作支撑,更需要积极的心理引导,正确的心理调控下才会产生科学的歌唱理念。所以声乐演唱和教学不只是针对生理技巧的机能训练,还需要学习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终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声乐心理调控,让生理技能和心理活动得到统一和发展,建构起全面科学的歌唱体系。

徐广燚[2](2020)在《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歌唱共鸣是歌唱发声时产生的共鸣腔体内气流共震现象。是声乐发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声乐演唱评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歌唱共鸣可以增强演唱者的声音感染力,对歌唱的音量、音色等声音形象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从生理过程看,歌唱共鸣的产生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从呼吸运动产生流向体外的气流,气流经过声门时与声门产生一定对抗性施压,形成一定声门压力,在“贝努力作用”下产生高密度气体流,气体流进入共鸣腔,在共鸣腔体里高速回旋,形成“共振峰”,从而声音音量被扩大,音色发生改变,形成歌唱的声音形象。第二,从歌唱共鸣的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出,共鸣的发声机制会受到的影响来自生理的:声带肌张力、腔体结构和形态、腔体机能和质地等;来自语言的:辅音动作、元音形态和归韵过程;来自心理的:性格情绪、作品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声音的改变。第三,基于对以上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笔者对歌唱共鸣的可调节性、可控制性,进行了一系列歌唱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一)通过心理调控树立声音的心理形象。(二)通过机能训练,优化嗓音共鸣生理基础。训练良好的歌唱身体机能训练;训练良好的“气声”关系为歌唱共鸣奠定基础;有针对性的共鸣腔训练;对声学因素的关注性训练等。(三)通过元音调控,进行由字到声的共鸣形态调节。(四)歌唱家们的共鸣调控主观体验等。第四,在歌唱共鸣的训练和学习是理论认识的形成和思考辨别的过程,能否准确理解和领会共鸣的本质是认识共鸣问题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实践中,因为歌唱者个人主观体验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千人千解”的声乐认知现象,其中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解”,文中进行了辩析。文章中涉及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阐述,从生理上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和了解歌唱共鸣的产生机理,也可以使共鸣意识的形成从想象认识变为具体器官的感知认识,为声乐技术的运用实践做了理论准备,并有效的理解和解决声音训练中的相关问题;在物理声学上对共鸣声音的探索,使得歌声形象从心理感知的认识走向了自然科学的实证。同时,声学的认识也使得共鸣问题化繁为简、直击实质;歌唱过程中对演唱发声的心理干预涉及内容如:性格情绪的影响、感知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建立、作品形象的心理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仅做围绕主题的相关阐述。由此,关于歌唱共鸣相关问题的理论梳理和笔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得到初步建立,为歌唱实践艺术打下坚实的理论认识基础。

魏银娣[3](2020)在《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是由幼儿主动发起、没有成人参与或指导的,用来抒发情感、表达情绪的一种即兴音乐行为。然而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专门论述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当地某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观察,根据收集到的217个案例,对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进行类型划分、特点分析、影响因素解析和功能探究。以幼儿是否有目的地歌唱为依据,本研究将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分为无目的性歌唱和目的性歌唱两种类型,其中无目的性歌唱主要包括:纯粹的自由歌唱、集体性的游戏、动作带动歌唱、活动的歌曲创编、同伴交流互动等;目的性歌唱主要是幼儿为了吸引成人的关注而产生的自发性音乐行为。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是恩戈麦式的自然演绎、游戏性的情感体验、片段性的随意歌唱、螺旋式的素材提取以及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等。本研究接着就引发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影响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小艺术家的艺术潜能、幼儿的性格特点、幼儿的音乐敏感度等;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音乐环境、班级的整体氛围、成人的关注程度和歌曲自身的特点。本研究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功能进行解析时发现,幼儿的自发性歌唱行为不仅具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自然抒发、歌唱能力的发展、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进行自我表现等直接功能,还包含着促进幼儿同伴交流互动、推动环境轻松自由化、影响重要他人等一系列的间接功能。基于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从成人角度提出如下教育启示:成人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认可是最好的成长沃土,成人应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助力幼儿自我表达、在不同的场合对幼儿的自发性歌唱行为应有不同的回应。最后,研究者对本研究从专业理论知识准备、研究方法及具体的研究实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

张琴[4](2019)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声乐歌唱艺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这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与表现活动,提高声乐艺术的理论与科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的声乐艺术学科虽然相对于国外而言开设的比较晚,但是却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声乐艺术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了,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声乐艺术无论在理论和表演中都存在有各种的矛盾或者说对抗性的现象。如何在对立中取得相对统一,笔者认为声乐表演平衡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极其关键的问题所在。研究平衡性理论与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属性与特殊性,也会为表演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对立现象,衍生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因此,平衡属性的理论研究对于声乐表演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声乐艺术的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事例与文献分析研究,尝试解剖声乐表演艺术在达到平衡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本属性。本课题研究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平衡性研究的意义与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综述,以及关于平衡性在哲学层面上的解释,并列举了多种不同视角的阐述,力求寻找平衡性的哲学释义,从而使课题能正确把握声乐平衡性的理论研究。第二个部分为本文第2章,主要探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生理规律,在歌唱中身体状态是否平衡,会给歌唱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力,从各发声器官以及骨骼、肌肉、韧带等肌体组织间,建立良好的歌唱生理运动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器官和肌体组织等发声生理功能,在歌唱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理想的表演效果。本章节通过研究声乐艺术生理相关文献,结合作品,配合图文进行分析阐述,并归纳生理平衡中存在的基本属性。第三个部分为本文第3章,主要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歌唱表演心理研究,探索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反作用的各种心理现象,研究演唱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形成过程的规律和条件,以及歌唱与发声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演唱个性的相互关系。本章通过研究声乐艺术心理相关文献,结合作品以及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阐述,并归纳心理平衡中所存在的基本属性。第四个部分为本文第4章,主要从声乐表演技巧入手进行研究。歌唱过程是通过各种演唱技巧表现的过程,更是技巧与情感结合表现的过程。人声是歌唱表演的基本条件与手段,精湛的演唱技巧是完美演绎声乐作品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需要在声音和语言方面都做到科学、精细,没有正确的演唱技巧就更谈不上情感表达,演唱技巧与丰富情感的特殊魅力,能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得到更为丰富完美的表现。本章主要将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存在的演唱技巧进行分类,分析探求各分类相互之间所存在的统一性与平衡性,并归纳出声乐演唱过程中各表现技巧相互之间的平衡性应具备的基本属性。第五部分分为本文第5章,主要从身体重心与呼吸的平衡性、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性和歌唱者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性三个方面,阐述声乐艺术表演中平衡性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具体实践活动的措施与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平衡性理论研究能在声乐艺术表演实践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常丹丹[5](2019)在《浅析歌唱时的“松”与“紧”》文中指出歌唱时的"松"与"紧"是歌唱时的必备技巧,随着演唱水平的逐渐提高,把"松与"紧"更深化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体验在人声这一乐器中的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内在感觉,从而达到声乐演唱技巧的提高。本课题以声乐演唱技巧为依托,从呼吸,咬字吐字、声带、喉头等多方面对歌唱"松"与"紧"进行阐述,并且找出"松"与"紧"的辩证关系,为声乐演唱技巧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杜肇瑞[6](2019)在《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中的教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声乐,学校虽然有音乐课程的开设,但是其声乐教学显然不足以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儿童声乐培训机构也就越来越多,儿童声乐随之兴起,儿童声乐学习和培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儿童声乐的学习不仅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响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为社会营造一定的艺术氛围,所以良好的儿童声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日照市东港区代表性的儿童声乐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调查和访问获得第一手资料,结合本人教学实例,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教学,全方位研究现阶段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中的教学概况与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策略,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为国内其他地区儿童声乐教学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第一章从儿童声乐教育背景、儿童声乐培训机构分类和教学效果简介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概况;第二章从教学曲目选择,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效果,结合教学案例介绍教学现状,分析其中教学曲目问题、共性教学大于个性教学问题、儿童常见的发声问题,以及形成了“高、尖、亮”的声音追求;第三章根据其中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包括教学曲目的选择、教学法的借鉴和运用以及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第四章是对于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中的问题研究后对于儿童声乐的个人思考,提出要为儿童树立正确的声音理念,重视儿童声乐学习的兴趣。

胡胜兰[7](2019)在《迈向“全人健康”: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发病率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癌症末期不仅给临终患者带来消极影响,也让照顾者身心俱疲。临终关怀在老龄化及高患癌率的社会大背景中应需而生,致力于提升临终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然而,家属的需求极易被忽视,就医院系统来说,主要的工作是为临终患者减轻疼痛,对于照顾者的干预几乎是简单的聊天、病人情况的告知等。社会工作因其理念与临终关怀不谋而合,日益成为临终关怀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对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干预研究也比较匮乏。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工作介入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干预颇有成效,照顾者在病房与小组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因此,笔者开始分析小组工作干预的具体策略及取得的成效,反思小组干预期待为类似群体的小组干预提供借鉴,并探究在临终关怀医院可以为临终患者照顾者提供的有效服务。笔者在需求调查中发现临终患者照顾者普遍处于“自我忽视”的状态,存在关注自我身体健康、情绪疏导、身心放松、外界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以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为指导,开展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小组工作干预,从照顾者的身体、心理、灵性、环境这四个层面介入。在第一阶段,照顾者意识到因照顾临终亲人造成了对自我的忽视,并逐渐意识到关注自我身、心、灵的重要性,即意识到“自我忽视”,并由“自我忽视”向“全人觉醒”进行转变。第二阶段,照顾者对自我身、心、灵的关注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并从身、心、灵、环境等层面进行干预,即处于“全人觉醒”中,并逐渐转向“全人健康”。第三阶段,照顾者已经意识到关注自我身、心、灵的重要性,并向“全人健康”方向转变。通过对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小组工作进行成效评估,证明了小组在协助照顾者关注自我身体健康、缓解哀伤与照顾压力、肯定自我存在价值、获得彼此之间支持等方面是有极大成效的。最后,笔者深入分析小组这个全新场域给照顾者所带来的变化及其缘由,最终得出照顾者需要一个长期的放松角;通过对小组的反思,总结出此类群体小组干预的建议有:缩短小组周期以减少组员流失、小组与个案结合的服务模式、小组工作者的灵动性、开放小组的服务建议等。这是对小组工作方法实务经验上的一点补充。

邢祎雯[8](2018)在《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文中指出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打开了与世界交往的大门,那种带有音调与情绪的声音表达开启了儿童歌唱的始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歌唱的体验,享受着歌唱带来的乐趣。对儿童来说,歌唱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不受任何功利的驱使,只为表达自我,歌唱与其他物质一起构筑起了儿童生活的世界。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儿童的成长,从教师与家长的观点出发,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开发儿童歌唱的技术或通过歌唱对儿童进行更多的教育活动,而忽略了儿童歌唱自然、童真的“本源”,导致出现了儿童不正确用嗓、对歌曲选择不符合成长规律等现象。儿童歌唱行为一方面受内部心理活动的支配,一方面受外界刺激的反映。本研究将生理发现作为探究儿童歌唱本源的突破口,结合儿童生理、心理与自然天性为前提的科学方法进行训练,并将训练方法与歌曲演唱相结合挖掘儿童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通过与儿童生活世界对话的形式,来获取儿童艺术生命的意义。本研究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问题与思路、研究方法与价值以及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从第一章开始是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五个“源”头来研究: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溯源:首先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文化以及儿童哲学三个层面对儿童的“自然”“童真”“童智”进行理论阐述。其次,从歌唱的角度,对儿童歌唱行为、儿童对歌唱的审美体验以及以音乐性向与音乐环境为依据的儿童歌唱心理进行了歌唱理论的探寻。第二章为了探究儿童生理的本源,本章节从语音测量的角度探究儿童“唱”的生理动作,借助语音学软件对儿童歌唱发音基本要素进行测量与分析。探究儿童歌唱的生理发展,儿童歌唱语音静态与动态表现,深度探讨歌唱气息、声带、共鸣等内在表象,力求把儿童说不出来的缘由通过语音学“看到”。第三章结合上一章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探寻“唱”的声源,在实践中研究儿童歌唱嗓音怎么用。训练中用游戏、活动等方法引导儿童对身体发声器官进行体验以及发声动作的体验,探究儿童如何通过身体体验而获得歌唱经验。第四章从情感表现的角度研究儿童“歌”的根源,通过歌曲对儿童内心情感潜意识进行挖掘,探索音乐要素对儿童歌唱情感的影响,唤起儿童对歌唱情感表现的体验。第五章总结儿童歌唱的本源要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根基,儿童“唱”的技能与表现要源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歌”的情感要源自于生活的滋养,儿童对歌唱的体验与表现要源自于生活、依托于生活,让儿童在歌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范慧莹[9](2018)在《对立统一的原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们可以可喜的看到:声乐这门学科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声乐作品层出不穷、声乐人才更是百出不待。声乐理论和实践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声乐实践的不断进步更应该有声乐理论作基石,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长期学习声乐过程中,本人发现其实方法比技能更重要,也就是对待声乐你要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认识。既然是要研究对立统一原理在声乐演唱技巧中的运用,首先、我们要熟识掌握对立统一原理的原理及应用研究,对立统一原理应用一切事物,包括声乐演唱艺术中。其次、细致找出了若干个演唱技巧中的对立统一因素,并对这些矛盾着的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再次、将二者联系起来,深入系统的研究如何用对立统一原理的解决声乐演唱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本文的难点。最后、回到实践中检验。论文引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解决声乐演唱中的多种对立关系,用哲学的高视角去看待声乐演唱中的对立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易兮[10](2017)在《青少年变声期混声唱法训练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声乐学生的发声训练是否科学事关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而“混声唱法”作为一种训练声乐的具体方法,对这一阶段声乐学生的科学发声和嗓音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变声期”阶段的声乐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发声中的“混声训练”为切入点,以老师声乐教学、学生声乐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和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作为研究的内容,针对青少年“变声期”阶段的发声方法、嗓音卫生、音乐心理特征进行深入浅出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通过掌握和完善青少年在“变声期”阶段嗓音变化的基本规律,让青少年在歌唱过程中的“混声”技术得到科学而系统的训练,使青少年学生声带的弹性能力、气息控制能力、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锻炼,让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腔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得到充分展现,为广大青少年能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的歌唱发声夯实基础。“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嗓音的有着自己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嗓音生理结构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最为显着,体现在“变声期”嗓音变化极不稳定的问题上,体现在“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心理变化频繁的问题上。我们必须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与变化规律,对“变声期”进行科学性和专业性界定,让青少年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声乐的发声概念、混声概念有一个详细而深入的认知。“变声期”阶段青少年的“混声”训练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混声唱法”是“变声期”阶段最为重要的训练方法,以“混声唱法”为出发点,将“变声期”阶段青少年与成人“混声训练”的差异性进行对比,找出符合“变声期”阶段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密切注意“变声期”阶段的学生在“混声”训练时容易出现的误区,合理运用轻声训练达到“假声”在歌唱中的混入,同时要注意喉咙打开与气息支持,以期达到三个声区内的声线能高度融合与统一。在“混声唱法”训练过程中,我们要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充分评估,对所采用的相关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声乐素养和学习兴趣要进行充分研究和探索,充分了解青少年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的若干问题,为接下来的声乐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在“混声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嗓音保护要高度重视。通过“嗓音保健”和“辅助练习”,让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心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理,提醒教师不可急功近利,教育学生不可急于求成,严格遵循声乐学习规律,切实保护好“变声期”阶段的嗓音卫生,让优美的歌声伴随每一位立志于歌唱事业的青少年歌唱者。

二、放松在歌唱中生理、心理作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松在歌唱中生理、心理作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声乐心理学相关概述
        1.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演唱
        2.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教学
    (二)声乐心理学研究综述
        1.历史基础
        2.发展趋势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声乐心理学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五)声乐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知”“情”“意”的心理过程
    (一)声乐演唱中的认知过程
        1.声乐艺术的感知觉
        2.声乐学习的记忆
        3.演唱活动的思维
        4.歌唱发声的想象
    (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
        2.声乐演唱情感的特征
    (三)声乐演唱中的意志过程
        1.意志与歌唱
        2.声乐演唱意志的特征
二、演唱者的个性心理
    (一)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倾向性
        1.歌唱形式的具体层面
        2.演唱行为的概括层面
    (二)声乐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1.演唱实践的生理基础
        2.声乐艺术的内在修养
    (三)声乐演唱中的自我意识
        1.演唱的自我认识
        2.演唱的自我体验
        3.演唱的自我控制
三、声乐心理学的教学运用
    (一)声乐心理教学发展历程
        1.国外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2.国内声乐心理教学概况
    (二)声乐心理学中的“教”与“学”
        1.教师主导
        2.学生主体
四、心理调控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方案
        1.个案调查
        2.问卷调查
    (二)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三)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1.个案研究任务的设计与过程
        2.个案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四)声乐演唱中的心理调控
        1.问卷研究任务的检测与实施
        2.问卷测试结果的初步解释
五、学习声乐心理学的价值及影响
    (一)认识声乐才能
        1.由快渐慢-“进步期”
        2.起伏波动-“形成期”
        3.停滞不前-“高原期”
        4.相对稳定-“上升期”
    (二)重视歌唱习惯
        1.习惯对于歌唱的影响
        2.歌唱习惯的培养
    (三)完善艺术人格
        1.人格在歌唱中的表现
        2.艺术人格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歌唱共鸣概述
    (一)歌唱共鸣的生理过程
        1.呼吸是共鸣的源泉
        2.声门是共鸣的起点
        3.腔体内的共鸣
        4.气流回旋与共鸣
    (二)歌唱共鸣的声学理论
        1.海尔姆霍尔兹的共鸣声学理论
        2.“伯努力”作用
        3.“共振峰”理论
二、影响歌唱共鸣的客观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声带肌张力
        2.腔体结构和形态
        3.腔体机能和质地
    (二)语言因素
    (三)心理因素
        1.性格情绪的影响
        2.作品情感的影响
三、歌唱共鸣实践的主观调控
    (一)心理调控——树立声音共鸣的心理形象
        1.培养声音形象的感知和记忆
        2.建立抽象思维的“空间感”
        3.作品情感下的心理调控
    (二)机能训练——优化嗓音共鸣生理基础
        1.良好的歌唱身体机能训练
        2.良好的“气声”关系为歌唱共鸣奠定基础
        3.针对性共鸣腔训练
        4.对几种物理因素的把握
    (三)语言调控——由字到声的形态把握
        1.辅音的调控
        2.元音的调控
        3.“归韵行腔”过程
    (四)歌唱家们关于“共鸣”的主观调控感受
四、被“误解”的共鸣
    (一)生理上对“误解”的共鸣辩析
        1.对相关共鸣提法的辩析
        2.以准确的生理认知纠偏共鸣的“误解”
    (二)心理与声学对共鸣“误解”的辩析
        1.听觉对共鸣声音的“误解”
        2.颤音与抖音
        3.关于歌唱音响的“误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歌唱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教师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忽视
        (三) 研究者对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歌唱
        (二) 自发性
        (三) 幼儿自发性音乐行为
        (四) 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
    四、研究综述
        (一) 关于幼儿歌唱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幼儿自发性行为的研究
        (三) 关于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类型与特点
    一、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类型
        (一) 无目的性歌唱
        (二) 目的性歌唱
    二、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特点
        (一) 恩戈麦式的自然演绎
        (二) 游戏性的情感体验
        (三) 片段性的随意歌唱
        (四) 螺旋式的素材提取
        (五) 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
第二部分 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内部因素
        (一) 小艺术家的缪斯天性
        (二) 幼儿的性格特点
        (三) 幼儿的音乐敏感度
    二、影响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外部因素
        (一) 家庭音乐环境
        (二) 班级的整体氛围
        (三) 成人的关注程度
        (四) 歌曲自身的特点
第三部分 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功能解析
    一、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直接功能
        (一) 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自然抒发
        (二) 推动幼儿歌唱能力的无形发展
        (三) 助力幼儿吸引成人的关注
        (四) 提高幼儿自我表现的积极性
    二、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的间接功能
        (一) 发掘幼儿同伴互动的新方式
        (二) 促进班级环境和谐的催化剂
        (三) 影响重要他人的无形力量
第四部分 教育启示及研究者反思
    一、教育启示
        (一) 成人的认可是最好的成长沃土
        (二) 轻松的环境助力幼儿自我表达
        (三) 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回应
    二、研究者的反思
        (一) 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二) 研究设计与具体实施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件二:对教师的访谈
    附件三:对家长的访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声乐表演艺术的范围
        1.2.2 声乐艺术理论平衡性存在的基础
    1.3 文献综述
        1.3.1 声乐史学发展概述
        1.3.2 声乐生理学、心理学文献综述
        1.3.3 声乐艺术流派研究的文献综述
        1.3.4 声乐艺术平衡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2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生理平衡
    2.1 腔体之间的生理平衡
        2.1.1 腹腔与胸腔的协调性
        2.1.2 口腔与鼻腔的协调性
        2.1.3 胸腔与头腔的协调性
        2.1.4 各腔体相互之间的整体协调性
    2.2 声乐表演中生理平衡的属性
        2.2.1 各腔体生理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
        2.2.2 歌唱过程中各腔体机能运作的持续性
        2.2.3 歌唱过程中各腔体协同运作的精准性
第3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心理平衡
    3.1 表演中的心理平衡
        3.1.1 心态对表演内在平衡的影响
        3.1.2 思维对表演状态内在平衡的影响
    3.2 声乐表演中心理平衡的属性
        3.2.1 表演心理调控的复杂性
        3.2.2 声乐表演思维的宏观性
        3.2.3 表演思维意识的超前性
第4章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技巧平衡
    4.1 声乐表演艺术各技巧间的平衡性
        4.1.1 呼吸方式的平衡
        4.1.2 情感表达的平衡
        4.1.3 连音与花腔的内在平衡
        4.1.4 声区与共鸣的统一与平衡
    4.2 声乐表演中技巧平衡的属性
        4.2.1 声乐表演技巧的调控性
        4.2.2 声乐表演状态的不稳定性
        4.2.3 声乐表演中技巧与状态的统一性
第5章 声乐艺术表演中平衡性理论的具体实践
    5.1 身体重心与呼吸的平衡性的运用
        5.1.1 身体重心对呼吸与歌唱的影响
        5.1.2 声乐表演过程中重心的把握
    5.2 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性运用
        5.2.1 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5.2.2 声乐表演中生理与心理的调控
    5.3 歌声与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性运用
        5.3.1 歌声与伴奏间的相互影响
        5.3.2 声乐表演中歌声与伴奏的有机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浅析歌唱时的“松”与“紧”(论文提纲范文)

一、歌唱呼吸中的“松”与“紧”
二、歌唱发声时咬字吐字的“松”与“紧”
三、歌唱时发声器官的“松”与“紧”
四、演唱时状态的“松”与“紧”
    (一) 深读歌词, 理清层次结构
    (二) 理解作品的文学性
    (三) 分析作品风格与情感。

(6)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中的教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概况
    第一节 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教育背景
        一、社会教育理念
        二、日照市东港区素质教育背景
    第二节 儿童声乐培训机构基本概况与分类
        一、以儿童声乐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
        二、兼有声乐教学的培训机构
    第三节 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的教学成果
        一、演出概况
        二、获奖汇总
第二章 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第一节 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教学曲目的选择
        二、教学方式
        三、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案例
    第二节 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曲目的选择趋向成人化,歌曲处理不细致
        二、以集体课为主,共性教学大于个性教学
        三、儿童常见的发声技巧问题
        四、“高、尖、亮”的声音追求
第三章 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教学改进策略的探讨
    第一节 曲目选择与处理建议
        一、选择适合儿童音域与审美的教学曲目
        二、曲目选择与处理案例
    第二节 教学法的借鉴与运用
        一、借鉴柯达伊民族音乐教学理念
        二、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乐感
    第三节 儿童常见的发声问题解决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二、发声问题的训练方法与建议
    第四节 其他教学建议
        一、正确把握上课时间
        二、增加基础乐理学习
        三、注重情感的体会与表达
第四章 对我国儿童声乐教学的个人思考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
        一、对于声音的正确认知
        二、明确声乐学习目的
    第二节 重视儿童声乐学习兴趣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建立正面有利的鼓励机制
        三、对儿童错误的宽容与理解
结语
附录1: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附录2:部分获奖情况图片
附录3:教学谱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迈向“全人健康”: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相关研究
        1.2.2 临终患者照顾者的相关研究
        1.2.3 小组工作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临终关怀
        1.3.2 临终患者
        1.3.3 临终患者照顾者
    1.4 介入模式
        1.4.1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相关概念
        1.4.2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干预途径
        1.4.3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应用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3 资料搜集方法的选择
    1.6 研究思路
第2章 临终患者照顾者的需求评估
    2.1 临终患者照顾者在临终医院的状态分析
        2.1.1 身体层面:身体的忽视与照顾的疲惫
        2.1.2 心理层面:由“死”而生出的哀伤与压力
        2.1.3 灵性层面:何以如此何以故
        2.1.4 环境层面: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与缩小
    2.2 临终患者照顾者的需求分析
        2.2.1 有待关注的身体与放松训练
        2.2.2 宣泄情绪、接纳哀伤与心理支持
        2.2.3 对生命的思考:合理解释与发现意义
        2.2.4 环境:同伴支持与建立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终患者照顾者小组干预计划的制定及准备
    3.1 临终患者照顾者小组干预计划的制定
        3.1.1 小组工作的适用性
        3.1.2 小组介入思路
        3.1.3 小组目标的建立
        3.1.4 小组内容的设计
        3.1.5 小组性质的确定
    3.2 临终患者照顾者小组的准备
        3.2.1 小组工作者的准备
        3.2.2 小组成员的招募
        3.2.3 小组场地与时间的确定
        3.2.4 小组的外部支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人健康:临终患者照顾者小组的介入
    4.1 小组初期:“自我忽视”到“全人觉醒”方向的转变
        4.1.1 小组目标与策略
        4.1.2 小组初期:关注自我
    4.2 小组中期:“全人觉醒”到“全人健康”方向的转变
        4.2.1 小组目标与策略
        4.2.2 小组延伸:照顾技巧的分享
        4.2.3 小组深化:接纳哀伤
        4.2.4 小组高潮:家属联盟
    4.3 小组结束:“接纳自我”与“接纳小组”
        4.3.1 小组目标与策略
        4.3.2 小组结束:回顾与告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临终患者照顾者小组的成效分析
    5.1 小组过程评估
        5.1.1 小组成员参与情况
        5.1.2 小组沟通与互动
        5.1.3 小组凝聚力与归属感
        5.1.4 小组领导
    5.2 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
        5.2.1 身体层面的改变:身体的觉醒与放松技巧的习得
        5.2.2 心理层面的改变:接纳、分享与获得支持
        5.2.3 灵性层面的改变: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意义的萌生
        5.2.4 环境层面的改变:陪伴道路上同行者的获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小组介入取向与成效:从“自我忽视”迈向“全人健康”
        6.1.2 临终医院照顾者放松角存在的必要性
        6.1.3 临终关怀队伍中社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6.2 小组专业反思
        6.2.1 缩短小组周期,减少组员流失
        6.2.2 小组+个案的服务模式
        6.2.3 小组带领者需有灵动性
        6.2.4 开放式小组的建议
    6.3 研究贡献与不足
        6.3.1 研究贡献
        6.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卷内备考表

(8)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三、研究价值与创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理论探源:自然的儿童与原本的歌唱
    一、对儿童天性的解读
        (一)儿童生命的“自然”
        (二)儿童文化的“童真”
        (三)儿童哲学的“童智”
    二、儿童歌唱的理论探寻
        (一)需要层次论对儿童歌唱行为的诠释
        (二)审美体验论对儿童歌唱美学的探索
        (三)音乐性向论是儿童歌唱心理的内显
        (四)音乐环境论是儿童歌唱心理的外因
第二章 唱之始源:儿童歌唱嗓音的语音测量
    一、测量设计
        (一)测量目的:儿童歌唱嗓音样态
        (二)测量材料:测量曲目的设计
        (三)设计思路:测量变量的选取
        (四)被试选取:被试儿童的遴选
        (五)测量设备:采样设备信号采集
    二、测量过程
        (一)准备:测量曲目教唱
        (二)实施:嗓音测量过程
        (三)归纳:测量数据分类
    三、测量发现一:儿童嗓音静态表现
        (一)儿童喉部发育与言语习得
        (二)儿童歌唱元音的语音学表现
        (三)儿童歌唱辅音的语音学表现
    四、测量发现二:儿童嗓音动态表现
        (一)歌唱元音运动形态与音色调控
        (二)歌唱语音运动形态中声能的表现
        (三)气息调控对歌唱语音运动的影响
第三章 唱之声源:儿童歌唱嗓音的训练实践
    一、实践设计
        (一)实践目的:儿童歌唱嗓音的使用
        (二)实践对象:实验儿童的遴选与介绍
        (三)实践的信效度
    二、实践内容
        (一)说话到歌唱的声音体验
        (二)有意识的歌唱呼吸探索
        (三)歌唱起音的发声练习
        (四)对口腔运动的艺术加工
        (五)寻找自然的高位共鸣感
    三、实践发现
        (一)对身体感知的体验
        (二)在游戏中获得经验
第四章 歌之根源:歌唱技能在演唱中的情感转化
    一、歌曲与儿童内心情感潜意识
        (一)儿童歌唱的情感动机
        (二)对歌曲中的情感定位
        (三)歌唱审美经验的激活
    二、音乐要素对儿童歌唱情感的影响
        (一)音乐节奏对歌唱情绪的描述
        (二)歌曲旋律线条中的情感表现
        (三)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内心联觉
    三、儿童对歌唱情感表现的体验
        (一)歌唱肢体动作的体验
        (二)歌唱中对内心的关照
        (三)歌唱中的移情与想象
第五章 回归本源:生活世界是儿童歌唱发展的根基
    一、“唱”之技能来源与生活的体验
        (一)歌唱、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二)儿童歌唱技能实践要来源于生活
        (三)儿童歌唱情感抒发要依托于生活
    二、“歌”之表现来源于生活的滋养
        (一)歌唱依托生活来滋养儿童精神
        (二)在生活中体验歌唱的文化精神
        (三)儿童在歌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儿童歌唱公益课堂招募启示
    附录二 儿童嗓音数据信息卡
    附录三 儿童嗓音测量基本信息
    附录四 儿童歌唱语音采集图谱(部分)
    附录五 课程实验儿童嗓音数据(部分)
    附件六 儿童歌唱训练视频录像(部分)
    附录七 参与实验儿童歌唱获奖证书(部分)
    附录八 实践训练用教学曲库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参与导师项目情况
后记

(9)对立统一的原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立统一原理与声乐演唱的相关性
    2.1 对立统一的原理
        2.1.1 对立统一的含义
        2.1.2 对立统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1.3 对立统一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2 声乐演唱与对立统
        2.2.1 声乐演唱中矛盾的普遍性
        2.2.2 声乐演唱中矛盾的特殊性
        2.2.3 声乐演唱中矛盾的客观性
        2.2.4 声乐演唱中矛盾的主观性
第三章 对立统一原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3.1 声乐演唱的对立统
        3.1.1 呼与吸
        3.1.2 打开喉咙与声带闭合
        3.1.3 真声与假声
        3.1.4 靠前与靠后
        3.1.5 紧张与放松
        3.1.6 声与情
    3.2 二分法在声乐演唱中的实践
        3.2.1 二分法理论与实践
        3.2.2 声乐演唱中的科学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青少年变声期混声唱法训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的内在动因
        2、歌唱生理和心理的内在需求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搜集、查阅、整理、研读、总结、引用”文献法
        2、比较法
        3、具体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青少年在“变声期”阶段的嗓音特征
    一、青少年嗓音生理结构
        1、歌唱发声原理
        2、“变声期”的定义及“变声期”阶段男女的声带变化原理二、“变声期”阶段嗓音出现的常规性问题
    二、“变声期”阶段嗓音出现的常规性问题
    三、青少年在“变声期”阶段的心理特征
    四、“变声期”阶段的嗓音保护
第三章 关于“变声期”阶段青少年“混声唱法”的概述
    一、“混声唱法”的概念
    二、“变声期”青少年与成人在“混声训练”上的差异性
        1. 劳逸结合的科学性
        2. 总结出适合青少年歌唱的声乐训练方法
        3. 有针对性的“点”的声乐歌唱教学
第四章 “变声期”阶段青少年“混声唱法”的训练
    一、“变声期”阶段学生在“混声唱法”训练初期的认知误区。
        1、过重的喉音、过紧的舌根音
        2、普遍存在“漏气”的现象(气声)
        3、泛音不均匀
        4、鼻音严重
        5、小结
    二、歌唱中假声在歌唱中的混入的具体方法
        1、哼鸣的训练
        2、“打嘟噜”的训练
        3、叹息发声的训练
    三、轻声训练是获得“混声唱法”的重要途径
        1、轻声训练有助于对青少年的嗓音保护
        2、轻声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歌唱时的咬字、吐字发音的精准细训练
        3、轻声训练有助于青少年的歌唱气息得到更好的地锻炼(包括“控制”)
    四、“混声”训练中的“打开喉咙”与气息支持
        1、什么是喉咙打开?
        2、如何获得气息的支持?
        3、小结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青少年混声训练的嗓音保护
    一、从思想理念上建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1、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教师和家长应当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教育
        3、性道德教育是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变声期”的保证
        4、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护嗓音的精神保证
    二、“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对嗓音的日常保健
        1、要注意饮食的保健
        2、充足的睡眠是嗓音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的重要保证
        3、加强锻炼,增强嗓子抵御疾病的能力
        4、用嗓时间较长了不要频频喝水,更不要喝冷水
        5、不要刻意模仿他人的声音
        6、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呼吸道疾病
        7、舒适得体的着衣也是有利于发声器官的成长
    三、声乐训练中根据学生情况的辅助练习
        1、“气泡音”练习对声音的帮助
        2、关照学生与指导学生相结合
        3、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和训练方法
        4、有针对性地选择声乐作品
        5、正确的唱歌姿势
        6、教师应该用“教学、教育、监督”来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用嗓保护
        7、对嗓音状况多观察、多跟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放松在歌唱中生理、心理作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声乐心理学”在演唱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刘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歌唱共鸣理论与实践探析[D]. 徐广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小班幼儿自发性歌唱行为研究[D]. 魏银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平衡性研究[D]. 张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5]浅析歌唱时的“松”与“紧”[J]. 常丹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日照市东港区儿童声乐培训机构中的教学问题研究[D]. 杜肇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迈向“全人健康”:临终患者照顾者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胡胜兰.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D]. 邢祎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对立统一的原理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研究[D]. 范慧莹. 延边大学, 2018(12)
  • [10]青少年变声期混声唱法训练探究[D]. 易兮.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浅谈歌唱放松的生理心理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