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

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

一、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吴玮[1](2019)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颗耀眼之星,创业板为暂时无法在主板市的企业提供了更多地融资选择,众多企业在加入创业业板后经营效益显着提升,但近年来部分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绩效下滑现象。而企业绩效的高低又关乎着该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是生命周期,也影响着整个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进入新常态阶段的大形势下,创业板上市公司亟需在复杂名变的竞争环境中有效利用创业板市场的制度优势.及时调整定位.制定恰当、合理的资本结构与高竹持股比例,以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理论,并对创业板板上市公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题阐述,引出进行资本结、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结合创业板市场的特点,构建模型,运用多元回归的实证研究方法,以2013-2017年符合条件的34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倒U型、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同样为倒U型、且高管持股会加剧资一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倒U型关系,呈现谰节作用的结论。最后提出四点建议以达到提高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目的。

孙菲菲[2](2019)在《中美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下文简称为“场外市场”)是一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区域金融的直接融资发展。这对于直接融资中的基础性经济金融、结构化产业融资发展、区域经济融资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体系发展的意义重大。场外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建设功能完善立体覆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十九大之后国家金融体系改革深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学术研究中对场外市场的关注还显不足,对于场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构建缺乏理论化的总结和实证性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选题定位于中国和美国场外市场发展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和美国场外市场的结构性功能对比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中美场外市场发展的发展特征及功能特点,中美场外市场的功能类比和功能差异,并检验制度要素对中美场外市场发展的调节作用,从而归纳出对我国场外市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本文遵循比较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国际场外市场发展实践比较经验总结出一般性的场外市场发展特征,归纳场外市场发展的动因、过程、调节因素以及结果,并进一步聚焦于中国和美国场外市场发展的系统性比较分析。首先,美国和中国在国情、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全产业链和多区域的大国经济结构,场外市场的规模也相近,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其次,中美两国在制度要素特征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有助于检验制度环境对于场外市场的调节作用。由此,本文通过对两国场外市场发展和发展特点以及场外市场挂牌公司的数据进行比较,从功能构建和制度因素的调节作用方面,对中美场外市场发展的比较特征进行数据描述和计量检验,从而最后归纳出本文关于中美场外市场发展比较分析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分析发现,中国和美国的场外市场在发展动因和制度设计上有整体相似性和诸多特征区别。美国的场外市场发展动因之一是企业对挂牌市场的分层需求,而中国场外市场的发展则受到了流动性需求的推动。通过实证分析,首先本文发现中国场外市场在规模上迅速赶超美国,但交易的活跃度、挂牌企业规模和和结构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中国场外市场企业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市值均远小于美国,且中国的行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高于美国;再次,本文还发现中美两国场外市场在功能上呈现共性和差异性,两国场外市场都具有信息发现功能、技术创新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功能,但两国场外市场在平滑风险、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方面具有差异性,同时没有发现中国市场对公司治理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同时,本文认为场外市场作用的差异源自于中美两国的制度环境差异,进而对制度环境如何影响场外市场的功能作用进行了理论化的归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总结了对中国场外市场功能完善发展的建议:中国场外市场在不断完善现有规则之外,应探索除财务绩效和规模之外的分层标准,并在制度环境支持的地区率先进行尝试,最大化发挥当下场外市场的作用。长期而言应对制度环境进行完善,如增加司法投入和资源、增加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成市场的风险文化、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其他金融制度(如银行和主板市场)与场外市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如升降板制度),可以更好地释放场外市场的潜力。

宋祎琳[3](2019)在《对赌协议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基于新三板的数据》文中指出对赌协议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投资方信息不对称的机制,越来越被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采用。目前参与对赌的融资方的业绩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其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也引人怀疑。盈余管理的滥用不但会阻碍企业自身发展,损害投资者权益,也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因此,及早地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途径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对赌协议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基于新三板挂牌企业业绩对赌完成情况,提出签订对赌协议是否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对赌协议中的不同补偿条款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是否会有选择性的在不同时间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签订对赌协议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受何因素影响的疑问。为了科学地分析对赌协议的存在、对赌补偿方式和对赌进度对企业应计、真实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机理,以及签订对赌协议企业盈余管理受到影响的原因,本文选取2014-2017年度新三板挂牌企业作为计量研究对象,对18294个有效样本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并用稳健标准误处理异方差,运用年度和行业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最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替代代理变量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与未签订的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证明对赌协议会给企业带来压力,是其进行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同时,在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中,不同的补偿方式对其达成对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相较于以现金、回购股权等方式的补偿,约定以转让股份进行补偿的融资方会有更高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此外,当融资方处于业绩对赌期间时,越临近对赌结束,融资方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最后,签订对赌协议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的原因之一是管理层过度自信,其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融资方应计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为了改善以上现象,本文提出融资方应合理评估企业价值,改善经营,加强风险管理;投资方应谨慎设计条款,关注盈余质量,强化投后管理:监管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外部机构监督效果;会计准则制定者应明确非经常性损益规定,改善准则漏洞的建议。

冉优卓[4](2019)在《引入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三板是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座,为创新型、创业型以及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新三板自2006年成立,2013年扩容至全国,截止到2018年1月15日,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已经达到11623家。但是由于新三板较低的挂牌要求和较高的投资者门槛,其流动性一直是严重不足的。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它将无法很好地发挥其投资和融资的功能。为改善新三板的市场流动性,新三板引入了做市商交易制度和分层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做市商制度的运用范围小、做市商经验比较缺乏以及分层后的配套制度没有相继推出,所以新三板的市场流动性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2018年1月15日,新三板市场中采用协议转让的股票全部改为集合竞价交易方式。这种改变属于交易制度的变化。交易制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指令类型不同、提交指令时交易者能够获取的市场信息不同,以及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不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金融市场的存活性、稳定性、流动性、市场效率和市场结构设计等问题。该理论认为,交易制度的变化会产生新的市场效率,反映在市场表现出来的流动性、有效性、透明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交易制度由协议转让改为集合竞价后,对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有何影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由于集合竞价制度推出较晚,目前国内研究相对空白,因此对集合竞价制度下的新三板流动性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为研究引入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新三板中由协议转让方式改为集合竞价转让方式的挂牌企业的交易数据,从交易频率、深度、紧度和交易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方面考虑,分别选择了非0交易天数、换手率、价格离散程度和Martin指数四个度量流动性的指标。采用事件研究法,以2018年1月15日作为事件发生日,[-120,120]作为窗口期,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选择带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比较引入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前后股票的流动性情况。研究结果发现,转让方式改变后整个新三板的流动性没有明显变化;考虑分层制度后又发现,创新层股票的流动性有显着提高,而基础层股票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本文认为,集合竞价交易制度是有利于提高新三板的市场流动性的,基础层的流动性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创新层和基础层企业的质量差异以及分层的管理办法等,导致集合竞价的作用没有被体现出来。据此本文提出了提高新三板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新三板的竞价交易制度和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的政策建议。

徐琪琦[5](2019)在《交易制度改革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协议转让向做市商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转变的角度》文中认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一直致力于为非上市中小企业场外融资提供服务。新三板成立以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新型中小微企业争相挂牌进行股权融资,与挂牌企业数量井喷式增长相反,市场交易活跃度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状态,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逐渐凸显。截止2013年底,新三板市场年化日均换手率仅为0.86%。为解决流动性不足这一难题,新三板交易机制不断革新:做市商交易制度、集合竞价交易制度相继落地。但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这引起了学界和市场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改善效果以及新制度存在问题的热烈探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然后阐述了新三板交易制度与流动性,具体介绍做市商制度、集合竞价制度的概念、分类,流动性的定义、度量等,重点分析了新三板市场近几年交易制度与流动性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包括做市商数量少、做市商权利义务不匹配、集合竞价撮合次数过少、新三板投资门槛过高、挂牌企业质量差、信息披露水平低等在内的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搭建了交易制度与流动性的基础理论。实证部分以新三板市场于2014年8月引入做市商制度和在2018年1月实施集合竞价制度为研究背景,首先基于2014年底前挂牌的684家企业2015-2016年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做市转让相较于协议转让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再基于2016年底前挂牌的3795家企业2017-2018年的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FE)研究了集合竞价相较于协议转让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横向对比方法研究了 2018年以来同时期做市转让企业和集合竞价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选择做市交易并未提升公司股票流动性,导致“流动性悖论”。第二,分样本回归中小市值公司因选择做市交易,股票流动性下降。第三,做市商数量与做市交易提升流动性的能力正相关。第四,集合竞价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改善流动性,甚至小幅降低了流动性。第五,相对于基础层企业,创新层企业受到的集合竞价制度落地带来的流动性负面影响更小。第六,与集合竞价交易相比,选择做市交易的企业流动性相对较高。目前,做市商交易制度比集合竞价交易制度更能有效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应逐步完善做市交易的相关制度,增加做市商数量,扩大券商做市队伍的同时,尽早使公募基金、PE等非券商机构进入新三板市场,多元化做市商体系,提高市场竞争程度。逐步放开做市商融资融券、卖空等权利,采取给予做市商佣金补偿或返还手续费等激励措施,使做市商权利义务相匹配,提高做市商积极性。增加集合竞价撮合次数,集合竞价制度先从创新层企业试点改革,结合试行效果规划下一步的推广计划。同时,降低投资者进入门槛,依据投资者专业背景、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将自然人投资者分为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对应允许不同的投资公司类别和投资限额。并且,提高挂牌企业质量,完善新三板的退市制度,做到优胜劣汰,从企业质量这一根本出发改善市场流动性。完善监管机制,增强信息披露,杜绝做市商操纵市场的机会,强制挂牌企业按时披露公司信息。最后,借鉴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发展历程,逐步引入连续竞价交易制度,建立混合做市商交易制度。从机构、企业、投资者、监管部门四个维度提升新三板流动性。

姜永玲[6](2016)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结构性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增速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供给侧产品服务升级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程,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对于新兴产业崛起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如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化配置功能,加快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具体阐述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效果的异同。首先,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对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和融资决策进行建模,从理论上证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产业产出规模。然后进一步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特征和融资需求,论述了不同类型资本市场作用机理的异同。具体而言,股票市场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声誉;银行信贷产品能够最为及时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要求;而债券市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监督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风险投资则可以强化战略性新兴企业专业化管理和发展方向把控。然后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结构式回归方程,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股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测度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和技术进步两方面的支撑作用,揭示了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以下结果:第一,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股票市场不同板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差别。相对于债务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有所长,主板更倾向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作用更显着,新三板市场对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二,债务类资本市场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期限债务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债务只对传统产业有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没有明显作用。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效果强于长期债务融资,且债务融资整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大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风险投资市场不仅为战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同时在其他资本市场上产生了融资溢出作用。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的介入改变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短期内对战略性新兴企业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反向抑制产出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产生了资本溢出效应,风投介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效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投资者信心;四是明确政府职能,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应当积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时建中,刘国胜[7](2014)在《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模式探析》文中提出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一板、二板和三板市场的多层次格局,但与资本市场要求的"纵向分层、横向多体"的设计目标相距甚远。通过分析单层次、单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垄断严重、缺乏竞争、上市品种分割及运行模式僵化等多重弊端,当务之急是构建以两个主板市场,三个二板市场,七个三板市场和多个四板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多主体竞争经营的资本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王德发[8](2012)在《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一个背景——二板市场成立与快速发展,一个现象——04到06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转而缩小,引出一个问题——中国二板市场发展是否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得到一个结论——二板市场发展缩小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出两项建议——发展二板市场、推动落后地区实体经济转变提升。首先,本文回顾了中国二板市场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发现有两个特点:是成长较快,上市公司数量从04年6月的10家上升至2012年1月的936家,市值从刚成立时的16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当前的近四万亿;二是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即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不均衡。而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在2004到06年间转而出现下降趋势。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8之间。这引发笔者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首先,笔者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边限协整检验和ARDL估计等实证方法对于二板市场发展是否存在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二板市场市值每增加1%,各省GDP总量变异系数下降0.0399,二板市场市值每增加1亿元,各省人均GDP变异系数下降0.337E-5。从逻辑上讲,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必然是通过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且在各地区影响不同来实现。笔者分别考察了二板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差异。ARDL模型结果显示,二板市场市值每增加1亿元,GDP大约增加1.2679亿元。随后,本文通过变系数面板模型发现,二板市场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从而二板市场的发展引起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缩小。此后三章,笔者从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机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第四章从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解释二板市场为何会对落后地区促进作用大而对发达地区促进作用小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东部省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高,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但相对于人均GDP差异来说,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要小。由于二板市场按照各省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配置资源而非按照人均GDP配置资源,因此,二板市场对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就相对更大。笔者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这一结论,当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比值小于某一个临界值时,二板市场发展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当大于临界值时会扩大差异。随后本文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这一结论。而从机制上来说,二板市场发展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得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缩小,而中小企业本身即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将意味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缩小。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分别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角度来说,同第四章相似,理论上亦存在-个临界值,只有当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小于临界值时,二板市场才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模型支持这一结论,机制上,二板市场主要是通过推动产业转移来实现落后地区更快的产业升级,从而缩小产业结构差异、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来说,存在同样相似的临界值,实证模型亦支持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从机制上来说,二板市场是通过对落后地区融资的改善程度更大,从而对落后地区的投资推动作用更大来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全文最后,笔者认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促进二板市场发展,二是推动落后地区实体经济转变提升,缩小区域经济结构差异。

吴怀军[9](2010)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呈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创业板的推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与做市商制度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与创业板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了回顾,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期望。接着对创业板与做市商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总结国际上创业板和做市商制度的成功实践经验,并且对各国及地区的发展情况做了多方位的比较分析。然后进行了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从经济学供求分析和做市商制度的独特优势角度说明了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的主要原因。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微观的实证模型即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与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即制度经济学分析,说明目前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基本可行,并且论述了引入做市商制度后的运行效果和风险防范,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模式与流程设计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说明在我国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具体做法,对相关的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提出了参考意见。文章最后对本文做了一定的总结,对我国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做市商制度在我国创业板的早日施行。

文桂禾[10](2010)在《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培育、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演变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是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响应,而这套体系一旦形成并发展完善之后,就会衍生出诸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等其他外在功能。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中所占份额最大和发挥作用最广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出发,通过探讨金融体系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来进一步论述金融体系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比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为论文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叙述了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于支持各国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小企业的国家战略价值更是得到了空前的认同;基于此,我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迎战金融危机提振信心;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世界各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国家政策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关系,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起步和发展,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自发过程,而是一个政府主导或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变迁过程。对比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演变的四大阶段,中小企业政策虽然有摇摆,但整体趋势是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其次阐述了建立多元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金融生命周期理论”;然后列举了美国、日本及韩国这三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如何构建我国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提供国际比较;就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发展过程来看,经过10余年时间,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形成。第三部分重点阐述银行体系。按照金融契约性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包括债务融资市场和股权融资市场两大子系统,前者包括银行体系、为银行体系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后者包括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以及以创业投资等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无论是银行机构的多元化还是中小企业贷款份额的逐年增加,银行体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能力已显着提高,下一步还需推进中小银行机构的设立、改善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促进融资担保体系以及金融租赁等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第四部分着重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我国大陆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更加明确我国大陆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第五部分将重心放在了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建设方面。2009年10月,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框架主要包括上海、深圳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股份报价转让系统(OTC)。其中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OTC都是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在这一部分中,首先通过对中小板公司的实证分析,归纳出上市的中小企业公司质量总体良好,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治理日趋完善、财务结构更加稳健,涌现出了苏宁电器、大族激光等一批优秀企业,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板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板市场五年来实践经验也为创业板的推出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其次对于刚刚起步的创业板,我们也寄予厚望;然后通过分析纳斯达克成功的经验以及我国创业板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对于创业板如何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的退出渠道以及能够持久的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文章的结论是对全文的一个简短总结。

二、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径
2 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本结构
        2.1.2 高管持股
        2.1.3 企业绩效
        2.1.4 创业板
    2.2 相关理论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高管持股理论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概况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3.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债务结构现状分析
        3.2.2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现状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现状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
        4.2.2 变量的选取
        4.2.3 模型的构建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检验
        4.3.3 平稳性检验
        4.3.4 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5 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建议
    5.1 健全债券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5.2 控制短期负债比例,加强间接融资约束
    5.3 合理规划股权激励制度,健全长短期薪资报酬体系
    5.4 完善经理人市场,加强高管监管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中美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1.2.1 金融结构与比较金融结构
        1.2.2 比较制度分析理论
        1.2.3 场外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
        1.2.4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2.文献综述:比较金融结构与场外市场发展
    2.1 比较金融结构:功能金融观的理论分析
        2.1.1 金融结构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2.1.2 比较金融结构理论的功能纬度
        2.1.3 比较金融结构理论的动态演绎
    2.2 比较金融制度:最适金融结构的理论分析
        2.2.1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金融结构
        2.2.2 制度经济学理论与金融结构
        2.2.3 比较金融结构理论的发展方向
    2.3 基于比较金融结构的场外市场发展
        2.3.1 场外市场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2.3.2 场外市场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3.3 场外市场与金融结构的作用机制
    2.4 本章小结
3.金融体系与场外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
    3.1 金融体系发展的比较分析
        3.1.1 美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3.1.2 英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3.1.3 日本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3.1.4 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化
    3.2 各国金融结构与场外市场发展的比较分析
        3.2.1 美国金融市场与场外市场
        3.2.2 英国金融市场与场外市场
        3.2.3 日本金融市场与场外市场
        3.2.4 德国金融市场与场外市场
    3.3 场外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制度要素分析
    3.4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5 本章小结
4.美国场外市场的结构、制度要素与发展
    4.1 美国场外市场结构
        4.1.1 OTCBB
        4.1.2 OTC Markets
    4.2 美国场外市场的制度要素与发展
        4.2.1 分层体系
        4.2.2 交易制度、退市制度和转板制度
        4.2.3 监管体系:NASD监管
        4.2.4 信息披露
    4.3 美国场外市场的功能总结
    4.4 本章小结
5.中国场外市场的结构、制度要素与发展
    5.1 中国场外市场结构
        5.1.1 新三板
        5.1.2 四板市场
    5.2 中国场外市场的制度要素与发展
        5.2.1 分层体系
        5.2.2 交易制度、退市制度、转板制度
        5.2.3 监管体系:证监会监管
        5.2.4 信息披露
    5.3 中国场外市场的功能总结
    5.4 本章小结
6.中美场外市场发展的比较金融制度量化研究
    6.1 研究思路与方法
    6.2 中美场外市场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2.1 中美场外市场的规模对比
        6.2.2 中美场外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对比
        6.2.3 中美场外市场的市场结构对比
    6.3 中美制度环境对场外市场作用的实证分析
        6.3.1 样本选择、变量选取及度量
        6.3.2 数理模型构建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发达经济体与转型经济体场外市场的比较金融制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对赌协议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基于新三板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对赌协议
    2.2 盈余管理
    2.3 相关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契约理论
        2.3.4 过度自信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对赌协议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
        3.1.2 对赌补偿方式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
        3.1.3 对赌进度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
        3.1.4 管理层过度自信诱发对赌企业盈余管理
    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模型的建立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模型一的描述性统计
        4.1.2 模型二的描述性统计
        4.1.3 模型三的描述性统计
        4.1.4 模型四的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模型一的回归分析
        4.3.2 模型二的回归分析
        4.3.3 模型三的回归分析
        4.3.4 模型四的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稳健性检验一
        4.4.2 稳健性检验二
        4.4.3 稳健性检验三
        4.4.4 稳健性检验四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改善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引入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交易制度对流动性影响文献综述
        1.2.2 新三板流动性研究文献综述
        1.2.3 集合竞价文献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集合竞价交易制度与新三板
    2.1 集合竞价交易制度
        2.1.1 我国集合竞价交易制度的发展状况
        2.1.2 集合竞价交易制度的优势
    2.2 新三板
        2.2.1 新三板发展及现状
        2.2.2 新三板的集合竞价交易制度
    2.3 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影响分析
        2.3.1 新三板流动性现状
        2.3.2 新三板流动性影响因素
        2.3.3 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影响的初步分析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3.2 流动性定义
    3.3 流动性的度量理论
        3.3.1 基于时间的度量方法
        3.3.2 基于价差的度量方法
        3.3.3 基于交易成本的度量方法
        3.3.4 基于交易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的度量方法
    3.4 研究假设
4.集合竞价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流动性指标的选取
        4.1.1 非0交易天数
        4.1.2 换手率
        4.1.3 价格离散程度
        4.1.4 Martin指数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模型回归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3 面板模型设定
        4.4.4 面板数据检验
    4.5 回归结果
5.考虑分层制度后集合竞价制度对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集合竞价制度对创新层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回归分析
    5.2 集合竞价制度对基础层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回归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6.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总结
    6.2 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交易制度改革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协议转让向做市商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转变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做市商制度对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集合竞价制度对流动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新三板交易制度与流动性分析
    3.1 做市商制度
        3.1.1 做市商制度概述
        3.1.2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
    3.2 集合竞价制度
        3.2.1 集合竞价制度概述
        3.2.2 新三板集合竞价制度
    3.3 流动性
        3.3.1 流动性概念
        3.3.2 流动性度量
        3.3.3 新三板流动性现状
        3.3.4 新三板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假设
5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5.1.1 研究方法
        5.1.2 实证模型与变量释义
    5.2 数据来源、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5.3 回归结果与解释
        5.3.1 做市转让相较于协议转让对流动性的影响
        5.3.2 基于企业市值差异,进一步研究做市转让对流动性的影响
        5.3.3 进一步分析做市商数量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5.4 稳健性检验
6 集合竞价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6.1.1 研究方法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释义
    6.2 数据来源、样本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6.3 回归结果与解释
        6.3.1 集合竞价相较于协议转让对流动性的影响
        6.3.2 基于分层制度,进一步研究集合竞价对流动性的影响
    6.4 稳健性检验
7 做市商制度和集合竞价制度的对比分析
    7.1 制度理论对比分析
    7.2 市场表现对比分析
        7.2.1 市场规模动态比较
        7.2.2 流动性差异动态分析
8 研究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增加做市商数量,多元化做市商体系
        8.2.2 完善做市商权利义务体系,提高做市积极性
        8.2.3 增加集合竞价撮合次数,先从创新层进行分层试点改革
        8.2.4 适度降低新三板投资者门槛,建立多层次投资者结构
        8.2.5 提高挂牌企业质量,确立优胜劣汰机制
        8.2.6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
        8.2.7 逐步引入连续竞价交易制度,建立混合做市商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
        2.1.2 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2.2 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2.2.1 资本市场的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2.2.2 不同类型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2.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3.2 国内学界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资本积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2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3.2.2 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的支撑作用
        3.2.3 资本市场对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3.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及其特征
        3.3.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分析
        3.3.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4.1.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2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4.2.1 银行信贷市场
        4.2.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2.3 债券市场
        4.2.4 风险投资
    4.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3.1 银行信贷市场
        4.3.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3.3 债券市场
        4.3.4 风险投资
第五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增长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模型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分析
    6.2 实证分析
        6.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3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的惯性依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以及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1.1 我国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基本情况
        7.1.2 实证模型选择、变量描述与数据统计性分析
        7.1.3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产出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7.1.4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7.2 新三板市场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研究
        7.2.1 新三板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
        7.2.2 新三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7.2.3 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板成功的案例分析
    7.3 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溢出作用研究
        7.3.1 模型说明与样本统计
        7.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3 本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8.1.1 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
        8.1.2 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8.2 国际经验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获奖情况

(7)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一) 主板市场
    (二) 二板市场
    (三) 三板市场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的严重问题
    (一) 市场结构体系不完善, 场外交易市场分割严重
    (二) 资本市场的严重垄断
        1. 行政垄断严重阻碍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
        2. 行政垄断使资本发行市场受阻。
        3. 资本市场政策化现象严重。
    (三) 证券交易市场缺乏竞争
    (四) 证券交易市场分割
    (五) 运行模式僵化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分层模式探析
    (一) 主板市场
    (二) 二板市场
    (三) 三板市场
    (四) 四板市场
四、结论

(8)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三、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存在性检验
    第一节 二板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考察
    第三节 二板市场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存在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机理分析
    第一节 二板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二板市场发展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
    第三节 二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分布比较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四章 缩小区域增长差异的条件分析:中小企业视角
    第一节 地区间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
    第二节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理论分析
    第三节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实证检验
    第四节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传导机制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五章 缩小区域增长差异的条件分析:产业视角
    第一节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理论分析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实证检验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传导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缩小区域增长差异的条件分析:金融发展水平视角
    第一节 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
    第二节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理论分析
    第三节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实证检验
    第四节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传导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点
1 我国证券市场与创业板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
    1.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展望
    1.2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2 国内外创业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的比较分析
    2.1 做市商制度与创业板简介
    2.2 国际创业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发展的成功实践
    2.3 国内外创业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的比较研究
3 创业板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3.1 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经济学视角解释
    3.2 实行做市商制度必要性的体现—做市商制度的独特优势
4 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实证与理论研究
    4.1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微观实证分析
    4.2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宏观理论分析
    4.3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市场效果和风险防范
    4.4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障碍和配套政策措施
5 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模式与流程设计
    5.1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5.2 对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设置
    5.3 对做市商制度监管体系的设置
6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1.1.1 国外的标准
    1.1.2 我国的标准
1.2 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1.2.1 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2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战略价值
1.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3.1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1.3.2 我国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1.3.3 我国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1.4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4.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难题
    1.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沿革和国家政策
1.5 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趋势及其金融需求
    1.5.1 部分中小企业将成长成为新的中坚力量
    1.5.2 中小企业将不断实现产业升级
    1.5.3 创新型企业的大量涌现
1.6 文献综述 2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2.1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
    2.1.1 国际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2.1.2 我国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及演变
2.2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理论依据
2.3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国际比较
    2.3.1 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2.3.2 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2.3.3 韩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2.4 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2.4.1 发展历程
    2.4.2 体系内容 3 银行体系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已显着提高
3.1 银行机构
    3.1.1 多元化的银行机构体系已经形成
    3.1.2 中小企业贷款份额在逐年增大
    3.1.3 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的水平仍然不相匹配
3.2 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3.2.1 加快推进地方性中小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
    3.2.2 进一步改善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3.2.3 推进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
    3.2.4 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多渠道
3.3 金融资源溢出效应将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金融市场的发展 4 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概况
4.1 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比较
    4.1.1 美国资本市场
    4.1.2 英国资本市场
    4.1.3 德国资本市场
    4.1.4 日本资本市场
    4.1.5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资本市场
    4.1.6 我国大陆资本市场
4.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
    4.2.1 美国创业板NASDAQ
    4.2.2 英国创业板AIM
    4.2.3 韩国KOSDAQ市场
    4.2.4 中国香港创业板GEM
    4.2.5 日本创业板
    4.2.6 新加坡创业板 5 我国大陆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
5.1 基本架构
    5.1.1 我国中小板公司发展实证分析
    5.1.2 创业板市场起步
    5.1.3 股份报价转让系统
    5.1.4 债券市场
5.2 纳斯达克成功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5.2.1 市场定位准确
    5.2.2 上市机制比较灵活
    5.2.3 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5.2.4 交易系统比较先进
    5.2.5 多元化的上市公司结构
    5.2.6 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制度
5.3 我国创业板的优势
    5.3.1 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5.3.2 国家高度重视
    5.3.3 中小企业资源丰富
    5.3.4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多元化
    5.3.5 创业板相对主板有较为宽松的发行条件
    5.3.6 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更为严格
5.4 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5.4.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5.4.2 增加机构投资者、鼓励长期投资
    5.4.3 保持市场的稳定性
    5.4.4 继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吴玮.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中美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比较研究[D]. 孙菲菲. 云南大学, 2019(09)
  • [3]对赌协议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基于新三板的数据[D]. 宋祎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引入集合竞价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 冉优卓.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3)
  • [5]交易制度改革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协议转让向做市商和集合竞价交易制度转变的角度[D]. 徐琪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3)
  • [6]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D]. 姜永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模式探析[J]. 时建中,刘国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05)
  • [8]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D]. 王德发. 复旦大学, 2012(03)
  • [9]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D]. 吴怀军. 复旦大学, 2010(03)
  • [10]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D]. 文桂禾.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