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土地开发整治规划研究

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土地开发整治规划研究

一、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莹[1](2021)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受灾损失大的特点,加之学生对自然灾害没有直观的认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略。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培养相应的防灾能力。地理信息技术涵盖各类地理数据,教师可灵活的创建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观察地理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深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积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自然灾害学习重点在于辩证思考自然灾害形成机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结合灾害数据收集、判读遥感影像、制作专题地图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辅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认识自然灾害及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河北省部分高中学生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使用情况,分析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现状,查询收集各省市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联考题目,分类提取适合难度的题目考查学生对3S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技能。基于3S技术辅助中学区域自然灾害地理教学,利用多时段遥感影像辅助教学案例设计,创设的地理情境真实性,结合新教材人教版第五章“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内容编写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论文结论如下: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及应用欠缺了解;由于缺少教学资源、学校要求不明确、课时紧张等困难,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中应用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况一般。通过收集分析2018-2020年各省关于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发现,浙江省及江苏省命题角度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及分析能力方面考察较多,多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分析自然灾害地理过程,了解自然灾害现象与特征,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并利用GIS空间追踪分析台风路径,可视化台风影响范围。利用Windy在线查询气象数据,掌握寒潮发生前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过程及其危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以贵州省水城县为研究区,根据高程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提取坡度及等高线分布,分析水城县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运用GIS技术的几何网络分析功能以消防队为例规划防灾救灾最短路径、利用空间显示功能制作各省市2020年7月以来地震发生频数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数据,提高地理实践力。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洪涝、地震、火灾、赤潮等灾害的应用,实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

索南邓登[2](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徐鹏[3](2020)在《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山店水库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淮干上游唯一一座大(I)型水库。水库运行后,可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消减洪峰流量4197m3/s,保护下游170万人口和220万亩耕地,每年可向信阳市供水超8000×104m3,灌溉两岸耕地50余万亩,年发电超750×104KW·h。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是水库建设和运行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两方面问题,以水土保持和景观生态为切入点,以弹性景观功能为核心目标,开展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水库生态效益发挥提供理论支撑,对水土保持专业领域研究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水土保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充分利用出山店水库建设翔实的基础资料、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等成果资料,引入弹性景观概念,通过文献查问研究归纳建立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基本理论;基于3S技术、DEM等基础数据信息及现场调查,划分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解译景观要素数据信息;通过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演变分析、生态脆弱性评价、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水土保持景观要素基本景观特征计算分析,构建弹性功能指标体系与因子筛选,运用景观生态学静态研究理论思想和中性模型原理,建立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并对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进行计算分析,为水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概念并确定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要素主要由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组成;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概念并确定由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组成;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基本理论,在受到干扰破坏时,水土保持景观功能随干扰破坏程度增大发挥到最大弹性阈值;在干扰破坏结束后,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时的最小弹性阈值。(2)基于3S技术、利用DEM,共划分为33个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以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为基本景观要素,解译图斑总计16886个,图斑总面积95809.41hm2。(3)构建Markov转移矩阵、单一型动态度、综合型动态度模型。对2000年到2018年出山店水库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演变进行分析:2000年到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变化较小;2015年到2018年水域与建设用地土地R1较大;2000年到2005年各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很小;2005年到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转入与转出均较明显,空间动态度比较剧烈;2015年到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均比较剧烈;2000年到2005年LC值极小;在2005年到2010年LC为3.5788%,2010年到2015年LC为3.7099%,2015年到2018年LC为6.5755%。(4)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和生态压力度3个层面17个指标6个主成分对生态脆弱性指数(EVI)计算分析,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五个等级,结果表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呈西北生态脆弱性高、东南生态脆弱性低的格局?(5)林地、草地、耕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28151.56万元,价值平均值0.355万元/hm2,林地、草地、耕地、水域价值分别为18749.26万元、545.40万元、3174.85万元、5682.05万元,价值平均值分别为0.540万元/hm2、0.308万元/hm2、0.082万元/hm2、1.310万元/hm2。(6)研究区33个景观单元景观斑块密度17个/km2,耕地斑块密度最小、水域最大。类斑平均面积5.74km2/个,耕地平均面积规模最大、水域最小。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景观要素类斑形状指数分别为106.14、81.73、37.78、59.18、75.10、34.29,斑块分维数分别为1.60、1.58、1.59、1.57、1.62、1.59,均大于1,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比较复杂。类斑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0.12,多样性指数平均0.05,均匀度平均0.03,景观要素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景观要素优势度分别为15.08、9.32、2.99、1.09、1.04、0.31,景观要素优势度明显,耕地最大15.08,未利用地最小0.31。(7)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模型阈值0~5,⊿E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域土壤侵蚀越轻微、生态环境越优良、生态生产功能越大;水土保持功能(防治土壤流失)以土壤侵蚀模数负值表征,土壤侵蚀模数越大,土壤流失越严重,水土保持防治土壤流失功能越小;⊿E值与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生产功能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侵蚀模数(防治土壤流失水土保持功能负值)呈负相关关系。出山店水库研究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4.162、2.505,现状值3.994,均超过⊿E阈限平均值2.5,说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生产功能较大;水土保持景观功能现状值还未达到最大值,表明研究区还有继续实施生态保护、防治水土流失的空间。研究区划分的33个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E最大值中的最大值为4.094、最小值为3.321,分别为第28号单元和第22号单元,最大值比最小值大23.28%;⊿E最小值中的最大值为2.320、最小值为1.126,分别为第22号单元和第13号单元,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06.04%;33个景观单元中⊿E最大值为4.094、最小值1.126,最大值比最小值大263.59%,最小值小于⊿E阈值平均值2.5,表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仍存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区域,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治理与保护。研究利用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模型及附属方程计算水土保持功能SW、生态保护功能EP、生态生产功能NPP时,选择易于量化、计算数据有来源、代表性强、计算方法易操作的指标因子进行计算,并根据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结果确定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约束条件,利用Matlab软件程序求得最大值与最小值,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土壤侵蚀、生态保护、生态生产均是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构建⊿E模型及指标体系与因子进行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计算分析仍有更深研究空间。

张一萍[4](2020)在《基于3S技术的耕地定级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长清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绝对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对耕地质量进行调查评价,是从数量、质量、生态等方面探索耕地保护方法的重要手段。利用3S技术调查研究区实际耕作情况、创建地理数据库、管理调查检验样点,探索构建耕地定级方法体系,为耕地定级成果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制订征地区片价等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综合国内外耕地质量评价理论和主要观点,在我国已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基础上,以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为基础,以原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为依据,探索构建了耕地定级评价方法体系,并使用3S手段,利用土地利用现状、高分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和空间影像资料,在2017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基础上,对济南市长清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延续《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中的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依据推荐的指标,充分考虑耕地实际种植作物和耕作制度的多样性,形成了耕地定级的备选因素因子表。在评价过程中延续耕地分等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利用成对比较法对因素因子权重进行赋分,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单元分值,划分耕地级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地定级方法体系。在资料收集、图像预处理时,使用RS技术对区域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信息提取,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初步划分级别后,利用GPS技术选取校验样点并进行实地检验,核实定级结果的准确性;在级别校验后,利用GIS技术构建耕地定级数据库、分析空间数据以及处理地理数据和使数据可视化。本研究选择济南市长清区的耕地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区耕地共46545.18公顷,本次定级共将其划分为5个级别,研究区平均级别为2.46级。在研究区所辖的7个街道、3个乡镇中,平安街道、文昌街道、崮云湖街道、归德街道和孝里镇的平均级别高于长清区耕地平均级别,耕地质量较好,其余5个乡镇(街道)耕地质量相对较差。评价结果符合长清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耕地保护过程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综合耕地定级过程,从耕地定级的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三个角度提出了耕地保护建议:(1)在自然方面,应当加强耕地保护力度,重视土地生态修复,限制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的过量使用,并用轮作等方式保护耕地资源肥力;(2)在社会经济方面,应当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适宜种植的地区要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产量,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3)在农业布局方面,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对不同区位条件的耕地,选择不同的种植方案和经营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区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陈丹[5](2020)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地理信息技术这一地理科学核心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提出了更为明确与深入的要求。在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选修3与选修8中都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安排,提到地理信息技术适用于解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分支的问题,要求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功能与主要应用领域等,并会进行简单操作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要求教师要充分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实时、形象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这些要求的提出对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教师提出了新挑战,积极探索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可为完成该挑战提供支持与动力。同时,地理信息技术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技术,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促进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相融合可以为学生现在的学习、未来的生活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课程整合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不同研究环节合理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围绕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3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地理信息技术不同功能出发进行了教学案例开发与设计、对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最后为改善地理信息技术高中教学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各个环节逐层深入,多向开展研究,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落实地理技术和实践课程的培养要求。基于以上多个维度的研究,文章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河北省地理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反映出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基本内涵与原理和操作能力掌握情况一般;在课堂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频次低,比重小,应用的课程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的使用在自然、人文与区域地理课程中;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对课程标准学习不足,实际教学中缺乏地理实践课程;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没有合适教学软件、教师技能缺乏、设备不足、学校相关培训不足等众多阻碍亟待解决。(2)构建多个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功能,开发夜光遥感卫星图像、城市扩张、交通设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热岛效应五个教学过程案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章节知识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其定义、工作流程与应用等进行教学阐述设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工具功能,以Google Earth软件为例,依靠其查询与浏览、历史图像、添加地标等功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案例,认识城市化、经纬网、昼夜变化、牛轭湖等地理现象。(3)对传统地理教学与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教师进行听评课评价,表明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占有较大优势。最后,依据问卷调查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从内在层面与外部层面提出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为一线教师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备课与教学提供思路与技术手段。

许明月[6](2020)在《3S技术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以高中人文地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我国印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规定,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构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地理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当前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3S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考虑将3S技术引入中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南昌市地理课堂中运用3S技术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3S技术教学在核心素养水平培养上的差异,论述3S技术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1)以“城市化”一节为例,设计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2)设计传统教学和3S技术教学,依据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3)比较传统教学和3S技术教学,得出运用小组实验活动以及3S技术软件操作的3S技术教学设计,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成效。

龚茜倩[7](2019)在《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 ——以X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作为生产生活之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审计署2009年提出要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响号召,开始将资源环境审计纳入到工作中来。土地资源管理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土地资源管理审计方面的相关文献,找出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主体与客体、评价依据、目标、重点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地籍管理审计、土地权属管理审计、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审计和土地资源市场管理审计四个方面来构建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重点内容;其次根据审计署和部分省市的地方审计机关近年来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情况,从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总结了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在审计方法、查出问题及整改情况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从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和审计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本文以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为研究案例,根据前文构建的理论体系,对该项目的审计要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价了该项目的审计过程,并提出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从国家层面、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层面和审计机关层面提出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建议。本文拓展了现有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文献,能够为审计机关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实务提供指导。

姚新涛[8](2019)在《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生态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实践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产生了概念泛化、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位于我国自然环境较好,生态敏感性较强,且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地。因此,在实践中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构建基于环境、资源和景观等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为山地生态旅游规划实践,提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从而解决规划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和景观破坏等问题,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4个部分。基础和理论研究对应第1、2、3章,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系统和内容等进行研究,并将资源、环境和景观的量化评价作为构建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的基础,基本确定其概念体系、系统要素、研究方法和规划层次;实证研究对应第4、5章,通过AHP、PCA和SOM等量化评价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空间结构和环境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以确定宏观区域级别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时序、空间竞合策略和生态红线划定视野下的环境管控措施;应用研究对应第6、7章,运用RS、GIS等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共生理论,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湘西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格局和景观视觉评价,以确定山地生态旅游的功能分区和旅游设施的空间选址规划,并以此作为山地生态旅游游览设施、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性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使其既包含感性的艺术创造,又具有理性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湘西地区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景观的评价结果:生态旅游资源质量总体等级很高,但分布不均,集中在湘西南北两端,且交通连接度低;生态旅游的环境适宜性可分为高、中、低和不适宜4个类型;八大公山的景观格局中,斑块密度小、破碎度较高、廊道连接性差。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及所提出的规划应对策略,可得到如下结论:宏观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应建立在资源、环境评价的基础之上,并根据评价结果,从开发时序、竞合策略和生态红线管控等方面提出空间响应策略;中观景区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需要以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旅游功能分区的基础,并结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综合确定各旅游设施的存量规划;微观景点生态旅游设施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山地景观视觉评价,综合确定设施的空间选址,并通过文化共生理论,构建反映本土文脉的设计策略。

李明月[9](2019)在《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中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教学理念与方式应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从而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STEAM教育是通过在现实情境中综合利用五门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素养;而研究型课程是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围内的一种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因此,本研究将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综合利用所学习的各科知识来研究或解决现实问题与现象,提升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加强学生地理核心素的培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采用文献分析法对STEAM教育与研究型课程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利用STEAM教育理念中辅助整合模式,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并选择以研究型课程作为地理STEAM教育的实施途径;二是探讨其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并根据其结构对地理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进行STEAM教育应用模式分类与STEAM知识梳理;三是按照梳理的教学内容选择两种最常见的应用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探讨其教学步骤,并进行实际教学实施;最后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与步骤设计评价量表,通过对照实验法与教师访谈法对本次教学实践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符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同时依据研究型课程的性质,将地理研究型课程作为实施STEAM教育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学习兴趣。(2)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理分析并进行教学实践可以得出,STEAM教育理念的下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此课程教学在内容与组织形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对STEAM理念了解甚少,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后,教师们总体上对STEAM理念下的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STEAM理念的中学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理念。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在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车恬豫[10](2018)在《基于3S技术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的大背景下,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性学习载体,受到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但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缺少教学资源、资源利用不充分等诸多问题。结合了3S技术的乡土地理案例能够在丰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整合乡土地理知识,打造真正的“生活中的地理课堂”,对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积极意义。本文从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3S技术的特点,分析开展基于3S技术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归纳乡土地理教学中3S技术的主要适用内容。以南昌市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为切入点,从教材、教法、活动三方面提出基于3S技术综合应用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案例实施的有效性及存在问题。基于3S技术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及探索精神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积极意义,但仍存在3S技术的应用难度高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从加强高校地理师范专业的专业培养、降低软件的使用难度等各方面,助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的发展。

二、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及自然灾害
        2.1.2 地理信息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3.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3.3 教学存在问题
4 适宜地理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灾害教学资源挖掘及数据获取
    4.1 适宜地理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灾害教学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教学资源挖掘
        4.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的优势
    4.2 地理信息技术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内容梳理
    4.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数据获取
5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案例设计
    5.1 案例选取
    5.2 案例设计依据
        5.2.1 学情分析
        5.2.2 教学策略及目标
    5.3 教学设计
        5.3.1 气象灾害
        5.3.2 地质灾害
        5.3.3 海洋灾害
    5.4 教学案例设计反思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工程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2.2 水库工程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2.3 生态弹性景观研究现状
        1.2.4 水库水土保持景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出山店水库工程概况
    2.2 自然概况
        2.2.1 自然条件
        2.2.2 矿产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平桥区
        2.3.2 浉河区
        2.3.3 研究区
    2.4 生态环境现状
    2.5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5.1 水土流失
        2.5.2 水土保持
    2.6 小结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案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处理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3.4 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难点及解决办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3.5 小结
4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基本概念与理论
    4.1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
        4.1.1 水土保持
        4.1.2 景观与弹性
        4.1.3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
    4.2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
    4.3 小结
5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单元划分与景观要素
    5.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
        5.1.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原则
        5.1.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步骤
        5.1.3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结果
    5.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要素
    5.3 小结
6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分析
    6.1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
        6.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2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矩阵
        6.1.3 基于地形基础上的定量分析
        6.1.4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分析
        6.1.5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速度分析
        6.1.6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结果
    6.2 出山店水库生态脆弱性评价
        6.2.1 评价指标体系
        6.2.2 指标数据标准化
        6.2.3 评价指标权重
        6.2.4 生态脆弱性评价
        6.2.5 出山店水库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6.3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3.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及原则
        6.3.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方法
        6.3.3 林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1)
        6.3.4 草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2)
        6.3.5 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3)
        6.3.6 水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4)
        6.3.7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6.4 出山店水库生态景观基本特征分析
        6.4.1 水土保持景观要素特征指标
        6.4.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景观要素特征分析
    6.5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及指标体系
        6.5.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
        6.5.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指标体系
    6.6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分析评价
        6.6.1 模型指标计算
        6.6.2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计算结果
        6.6.3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结果分析
    6.7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3S技术的耕地定级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长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和内涵
        2.1.1 3S技术
        2.1.2 耕地质量分等
        2.1.3 耕地定级
    2.2 相关理论
        2.2.1 土地区位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地租地价理论
        2.2.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基于3S技术的耕地定级方法框架构建
    3.1 3S技术在耕地定级中的应用思路
        3.1.1 RS技术对耕地遥感影像的解译
        3.1.2 GPS技术对检验样点的坐标提取
        3.1.3 GIS技术对定级数据库的构建与整合
    3.2 耕地定级指标体系构建
        3.2.1 已有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梳理
        3.2.2 与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衔接的定级指标体系构建
    3.3 耕地定级方法框架构建
        3.3.1 评价原则
        3.3.2 资料收集与图像预处理
        3.3.3 定级单元划定
        3.3.4 定级指标的量化与赋分
        3.3.5 耕地级别划分
        3.3.6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定级数据库构建
4 基于3S技术的耕地定级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准备和处理
        4.2.1 数据准备
        4.2.2 遥感影像处理
    4.3 耕地定级数据库的建立
        4.3.1 研究区耕地级别计算
        4.3.2 定级指数计算及级别划分
        4.3.3 土地级别校验
        4.3.4 耕地级别确定
        4.3.5 构建耕地定级数据库
        4.3.6 耕地级别图绘制
    4.4 耕地定级结果分析
        4.4.1 耕地级别数量情况
        4.4.2 耕地级别分布情况
        4.4.3 与分等成果的对比分析
    4.5 基于耕地定级的耕地保护建议
        4.5.1 加强耕地保护力度,重视土地生态修复
        4.5.2 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5.3 转变耕地利用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实地校验样点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地理信息技术内涵与核心
        2.1.1 地理信息技术内涵
        2.1.2 地理信息技术核心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教育信息化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课程整合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 调查内容设计
    3.3 问卷调查实施与回收统计
    3.4 调查结果统计
        3.4.1 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3.4.2 基本内涵与原理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3.4.3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况
        3.4.4 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的认知
        3.4.5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障碍
        3.4.6 教师想法和建议
        3.4.7 教师访谈与回访
    3.5 调查结果分析
        3.5.1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总结
        3.5.2 地理信息技术局限性分析
4 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
    4.1 传统教学设计
    4.2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城市化进程与影响
        4.2.1 夜光遥感卫星图像
        4.2.2 城市扩张
        4.2.3 交通设施
        4.2.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4.2.5 热岛效应
    4.3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区域地理章节知识的教学应用
        4.3.1 目标
        4.3.2 教学过程
    4.4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工具的教学应用
        4.4.1 活动开展工具与目标
        4.4.2 前期准备
        4.4.3 实践活动开展
        4.4.4 学生实践操作
        4.4.5 本节总结
5 教学案例实施与评价
    5.1 课堂实录
        5.1.1 教学实施
        5.1.2 反馈结果信度评估
    5.2 课堂评价
        5.2.1 学生评价
        5.2.2 教师评价
        5.2.3 本节总结
6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提升策略
    6.1 内在因素
        6.1.1 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6.1.2 师生及时反馈并改善
        6.1.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
    6.2 外部因素
        6.2.1 高校优化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
        6.2.2 高校培养专门人员创设更多案例
        6.2.3 相关部门增加对一线教师技能的培训
        6.2.4 中学与教育部门加强教师授课监管
        6.2.5 社会各界对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6.2.6 鼓励更多教学软件的研发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3S技术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以高中人文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引入3S技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理论依据与策略
    2.1 3 S技术与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述
        2.1.1 3 S技术
        2.1.2 地理核心素养
    2.2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2.2.1 综合思维的培养
        2.2.2 区域认知的培养
        2.2.3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2.2.4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2.3 3 S技术辅助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2.3.1 理论基础
        2.3.2 引入3S技术的依据
    2.4 3 S技术优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4.1 问题式自主探究型策略
        2.4.2 情境创设型策略
        2.4.3 自主合作探究型策略
        2.4.4 作业导学型策略
33 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现状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目的
    3.3 问卷设计
    3.4 问卷分析
        3.4.1 调查对象分析
        3.4.2 问卷数据总结分析
    3.5 结果分析
        3.5.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5.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 传统教学与3S技术教学的应用实证
    4.1 《城市化》——传统教学设计
        4.1.1 教学准备
        4.1.2 教学过程
    4.2 《城市化》——3S技术教学设计
        4.2.1 教学准备
        4.2.2 教学过程
5 以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对比两种教学方式
    5.1 教学评价依据
        5.1.1 以“城市化”为例,学生人地协调观水平划分标准
        5.1.2 以“城市化”为例,学生综合思维水平划分标准
        5.1.3 以“城市化”为例,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
        5.1.4 以“城市化”为例,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
    5.2 以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对比评价传统教学
        5.2.1 以人地协调观水平划分标准评价传统教学
        5.2.2 以综合思维水平划分标准评价传统教学
        5.2.3 以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评价传统教学
        5.2.4 以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评价传统教学
    5.3 以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对比评价3S技术教学
        5.3.1 以人地协调观水平划分标准评价3S技术教学
        5.3.2 以综合思维水平划分标准评价3S技术教学
        5.3.3 以区域认知水平划分标准评价3S技术教学
        5.3.4 以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评价3S技术教学
    5.4 小结与建议
        5.4.1 对比小结
        5.4.2 教学建议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 ——以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第二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理论分析
        一、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二、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评价依据
        三、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
        四、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重点内容
        五、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方法
        六、审计结果的运用
第三章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现状、成绩及问题
    第一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现状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开展情况
        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取得的成绩
        一、摸清了土地资源的家底
        二、揭示了土地资源管理的问题
        三、揭露和查处了违法违纪的重大问题
        四、总结了一系列的审计方法
    第三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二、土地资源管理审计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 X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一、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二、项目实施背景
    第二节 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要素分析
        一、审计主体及客体
        二、审计评价依据及目标
        三、审计的重点内容
        四、审计方法
        五、审计结果的运用
    第三节 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评价
        一、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过程分析
        二、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成绩与经验
        三、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建议
    第一节 对国家层面的建议
        一、完善土地资源管理评价依据
        二、在人员和资金上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支持
    第二节 对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议
        一、加强对土地资源信息数据的管理
        二、积极理解和支持土地资源管理审计
    第三节 对审计机关的建议
        一、审计机关内部加强培训与学习
        二、审计过程中借助其他专业力量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8)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湘西地区
        1.2.2 山地生态旅游
        1.2.3 生态旅游规划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1.4.1.1 文献分析法
        1.4.1.2 演绎法
        1.4.1.3 层次分析法(AHP)和神经网络模型(SOM)
        1.4.1.4 问卷调查法
        1.4.1.5 基于ARCGIS10.2 软件平台的空间数据统计和分析
        1.4.1.6 基于RS技术遥感影像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1.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辨析
        2.1.1.2 生态旅游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2.1.1.3 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进展
        2.1.2 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2.1 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
        2.1.2.2 国内生态旅游的概念
        2.1.2.3 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进展
        2.1.3 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1.3.1 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问题总结
        2.1.3.2 基于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2.2.1 国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研究
        2.2.1.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发展
        2.2.1.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2.2.1.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进展
        2.2.2 国内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研究
        2.2.2.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发展
        2.2.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进展
        2.2.2.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2.3.1 国内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相关研究的问题总结
        2.2.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发展趋势
    2.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1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2.3.1.2 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
        2.3.1.3 景观生态学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2 文化生态学理论
        2.3.2.1 文化生态学的原理
        2.3.2.2 文化生态学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2.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3.3.3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4 资源环境科学理论
        2.3.4.1 资源环境学概念及起源
        2.3.4.2 资源环境学在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构建
    3.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
        3.1.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3.1.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的构架
    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关系
        3.2.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组成
        3.2.1.1 客源系统中游客体验的相关概述
        3.2.1.2 支撑系统中的生态旅游策划
        3.2.1.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目的地系统和特殊系统
        3.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结构
    3.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3.3.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
        3.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3.4 基于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要素
        3.4.1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3.4.1.1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3.4.1.2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量化评价的类型
        3.4.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综合评价
        3.4.2.1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3.4.2.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适宜性评价及其主体功能区划
        3.4.2.3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评
        3.4.3 基于景观格局及视觉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设施规划和设计
        3.4.3.1 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3.4.3.2 景观格局及视觉评价在山地生态旅游设施规划选址的应用
        3.4.3.3 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转型升级
    3.5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和环境解说规划
        3.5.1 社区参与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阶段
        3.5.2 社区参与到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保障性措施
        3.5.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环境解说规划
        3.5.3.1 环境解说规划的概念及必要性
        3.5.3.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解说规划系统要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规划响应
    4.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4.1.1 湘西区位及资源统计
        4.1.1.1 湘西区位简介
        4.1.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统计
        4.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1.2.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的内容
        4.1.2.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4.1.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和特征
        4.1.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4.1.3.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4.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评价
        4.2.1 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
        4.2.1.1 评价原则
        4.2.1.2 评价内容
        4.2.2 评价方法
        4.2.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及评价标准
        4.2.3.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4.2.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4 本节小结
    4.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评价研究
        4.3.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4.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3.2.1 数据来源
        4.3.2.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分析
        4.3.3.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类型特征
        4.3.3.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均衡特征
        4.3.3.3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密度特征
        4.3.3.4 生态旅游资源交通结构特征
        4.3.4 相关结论
    4.4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响应和保护策略
        4.4.1 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4.4.1.1 生态旅游概念不清晰导致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4.4.1.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互补性弱,开发同质性强
        4.4.1.3 无序无度盲目开发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4.4.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规划响应
        4.4.2.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开发时序规划
        4.4.2.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竞合策略
        4.4.2.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之间的交通优化措施
        4.4.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协调机制
        4.4.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与政策协调
        4.4.3.2 制定严格明确的法律和管理体系
        4.4.3.3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资源保护的成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量化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
    5.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分类及现状
        5.1.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分类
        5.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内部环境现状
        5.1.2.1 湘西自然生态旅游环境
        5.1.2.2 湘西人文生态旅游环境
        5.1.2.3 湘西经济生态旅游环境
        5.1.2.4 湘西地区社会生态环境
        5.1.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环境现状
        5.1.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政治环境
        5.1.3.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经济环境
        5.1.3.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社会环境
    5.2 基于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红线划定
        5.2.1 生态旅游环境适应性评价的概念和原则
        5.2.1.1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5.2.1.2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5.2.2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5.2.2.1 评价方法
        5.2.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指标选取及量化统计
        5.2.3.1 指标选取
        5.2.3.2 指标量化统计
        5.2.4 数据分析
        5.2.4.1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5.2.4.2 山地生态旅游气候环境舒适性评价
        5.2.4.3 山地生态旅游NDVI分析
        5.2.5 评价结果
        5.2.5.1 不适宜区域
        5.2.5.2 低适宜区域
        5.2.5.3 中适宜区域
        5.2.5.4 高适宜区域
        5.2.6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红线划定
        5.2.6.1 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划定之间的关系
        5.2.6.2 湘西山地主体功能区及亚体旅游景观划分
        5.2.6.3 生态红线划定视角下的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5.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及调控策略研究
        5.3.1 区位简介及数据来源
        5.3.1.1 研究区域
        5.3.1.2 数据来源
        5.3.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
        5.3.2.1 评价指标选取
        5.3.2.2 评价方法
        5.3.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与分析
        5.3.3.1 旅游空间容量
        5.3.3.2 旅游生态容量
        5.3.3.3 旅游心理容量
        5.3.3.4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5.3.4 基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策略
        5.3.4.1 外部宏观调控
        5.3.4.2 内部管理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规划布局及具体设计研究
    6.1 景观格局评价视角下的山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及景观规划
        6.1.1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6.1.1.1 社会经济环境
        6.1.1.2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6.1.1.3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6.1.2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1.2.1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6.1.2.2 研究方法及数据提取
        6.1.3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6.1.3.1 景观要素构成
        6.1.3.2 景观异质性特征
        6.1.3.3 景观多样性特征
        6.1.4 存在问题及调整优化
        6.1.4.1 存在问题
        6.1.4.2 调整优化
        6.1.5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6.1.5.1 生态旅游景观斑块布局
        6.1.5.2 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布局
        6.1.5.3 生态旅游景观空间结构及功能划分
    6.2 基于景观视觉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游览设施规划设计
        6.2.1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6.2.2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空间选址研究
        6.2.2.1 游览设施空间选址的研究方法
        6.2.2.2 研究区域游览设施现状及备选样地的确定
        6.2.2.3 备选地址的景观视觉评价
        6.2.2.4 游览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
        6.2.3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材料选择
        6.2.4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外观设计
        6.2.4.1 游步道设计
        6.2.4.2 休息亭设计
        6.2.4.3 水榭设计
        6.2.4.4 观景台设计
    6.3 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保护区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1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核心观点
        6.3.1.1 文化生态学的诞生及定义
        6.3.1.2 文化生态学的内在结构及表现形式
        6.3.2 本土文化景观要素的整理和分析
        6.3.2.1 文化生态景观要素整理
        6.3.2.2 聚落景观的空间分析
        6.3.3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旅游服务设施设计原则及方法
        6.3.3.1 设计原则
        6.3.3.2 设计方法
        6.3.4 保护区内部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4.1 游客中心设计
        6.3.4.2 生态旅馆
        6.3.4.3 环保厕所
        6.3.4.4 餐饮设施规划
        6.3.4.5 购物设施
        6.3.4.6 景观标识设施
        6.3.5 保护区外部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5.1 酉水简介
        6.3.5.2 演绎多元文化共生导向下的景观空间结构
        6.3.5.3 再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节点
    6.4 八大公山保护区内部的基础设施规划
        6.4.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6.4.2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及现状
        6.4.2.1 八大公山基础设施现状
        6.4.3 八大公山交通设施规划
        6.4.3.1 八大公山外部交通规划
        6.4.3.2 八大公山景区内部交通规划
        6.4.3.3 景区内部交通设施设计
        6.4.4 八大公山给水排水规划
        6.4.4.1 八大公山给水预测及水源
        6.4.4.2 八大公山排水预测及处理方案
    6.5 保护区环境教育导向下的解说设施规划设计
        6.5.1 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设施现状及问题
        6.5.2 基于SMRM模型的解说设施规划系统
        6.5.2.1. 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环境解说——“为什么解说”
        6.5.2.2 解说受众分析——“为谁解说”
        6.5.2.3 解说内容分析——“解说什么”
        6.5.2.4 解说设施的选择——“如何解说”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评估
    7.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概述
        7.1.1 概念辨析
        7.1.1.1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7.1.1.2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
        7.1.1.3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关系
        7.1.2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容
    7.2 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管理
        7.2.1 生态旅游规划编制管理
        7.2.1.1 规划编制组织
        7.2.1.2 规划编制程序
        7.2.1.3 规划评审
        7.2.2 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7.2.2.1 组织管理
        7.2.2.2 人才建设
        7.2.2.3 法律法规
        7.2.3 生态旅游规划监督管理
        7.2.3.1 制定全面严格的监督机制
    7.3 山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以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7.3.1 生态旅游规划社区参与概述
        7.3.1.1 社区参与的缘起及概念
        7.3.1.2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意义
        7.3.1.3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及方式
        7.3.2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现状
        7.3.2.1 八大公山社区参与的问题
        7.3.2.2 八大公山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
        7.3.3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对策研究
        7.3.3.1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决策
        7.3.3.2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
        7.3.3.3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7.3.3.4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7.3.4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保障机制
        7.3.4.1 教育培训保障
        7.3.4.2 组织制度保障
        7.3.4.3 法律法规保障
    7.4 基于一致性和绩效相结合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评估策略研究
        7.4.1 传统旅游规划评估所存在的问题
        7.4.2 生态旅游规划的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7.4.3 基于一致性和绩效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3.1 规划评估内容
        7.4.3.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的结果、结论和展望
    8.1 论文结果与结论
    8.2 局限性及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TEAM教育理念
        2.1.2 研究型课程
        2.1.3 基于STEAM理念的地理研究型课程
    2.2 理论基础阐述
        2.2.1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整理
    3.1 教学内容结构设置
        3.1.1 专题
        3.1.2 项目实践与课题研究
        3.1.3 评价
    3.2 教学内容STEAM应用模式分类
        3.2.1 分类依据
        3.2.2 分类结果
    3.3 教学内容STEAM知识领域划分
        3.3.1 划分依据
        3.3.2 划分结果
第4章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4.1 教学设计及实施原则
        4.1.1 教学设计原则
        4.1.2 课程实施原则
    4.2 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
        4.2.1 教学设计流程
        4.2.2 教学实施流程
    4.3 教学案例呈现
        4.3.1 案例1—《规划你的美食小吃街》
        4.3.2 案例2—《如何应对这场风暴潮灾害?》
第5章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效果测评
    5.1 测评方式
    5.2 评价量表设计
        5.2.1 量表设计
        5.2.2 信度效度分析
    5.3 测评实验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对象与实验安排
        5.3.3 实验步骤
        5.3.4 实验结果分析
    5.4 教师访谈
        5.4.1 访谈对象
        5.4.2 访谈实录
        5.4.3 访谈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论文成果

(10)基于3S技术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3S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土与乡土地理
        2.1.2 3S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信息加工理论
        2.2.3 多元智力理论
        2.2.4 范例教学理论
3 3S技术辅助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3.2 必要性
    3.3 可行性
4 基于3S技术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实证研究
    4.1 乡土地理教学中3S技术的主要适用内容
        4.1.1 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4.1.2 乡土资源调查
        4.1.3 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
        4.1.4 城市管理
    4.2 案例设计
        4.2.1 特色选修课——南昌市城市区位
        4.2.2 范例教学——南昌市“热岛效应”
        4.2.3 综合实践活动——等高线与梅岭登山活动
    4.3 有效性分析
    4.4 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D]. 张莹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3]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D]. 徐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基于3S技术的耕地定级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长清区为例[D]. 张一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陈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3S技术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以高中人文地理为例[D]. 许明月.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 ——以X项目为例[D]. 龚茜倩.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D]. 姚新涛. 天津大学, 2019(06)
  • [9]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应用研究[D]. 李明月.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3S技术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车恬豫.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土地开发整治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