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与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TNF与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一、TNF和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都新新[1](2021)在《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ATB2预防和治疗结肠癌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白藜芦醇是否能够促进体内结肠癌细胞凋亡以及凋亡途径。2.研究SATB2在白藜芦醇预防和治疗结肠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应用AOM/DSS诱导小鼠结肠癌模型。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开始造模。选取雄性C57BL/6小鼠35只,随机分为Control组、AOM组、AOM/DSS组、AOM/DSS+Res组、Res组,每组7只。造模周期为70天(10周),第一周第一天AOM组、AOM/DSS组和AOM/DSS+Res组以1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AOM,各组均饮用灭菌水。第二周开始AOM/DSS组和AOM/DSS+Res组饮用1%DSS水,一周后换灭菌水,如此循环,奇数周饮用灭菌水,偶数周饮用DSS水,其他组整个周期饮用灭菌水。AOM/DSS+Res组和Res组给予50mg/Kg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灌胃,每周5天,每天一次。造模期间每隔两天称一次体重,观察小鼠粪便情况和活动状态。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结肠测量长度并拍照,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结构;IHC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结肠组织SATB2,Bax,Bcl-2,Caspase-3,Caspase-9,Cyt-C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凋亡水平。体外实验:SATB2敲低和过表达实验。HCT 116细胞分为Control组、SATB2敲低组、SATB2敲低+Res组、SATB2过表达组、SATB2过表达+Res组、Res组。其中SATB2敲低组和SATB2敲低+Res组转染SATB2-si RNA,SATB2过表达组和SATB2过表达+Res组转染SATB2过表达质粒,SATB2敲低+Res组、SATB2过表达+Res组以及Res组在转染24h后给予白藜芦醇,继续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ATB2,Bax,Bcl-2,Caspase-3,Caspase-9,Cyt-C蛋白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CT 116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造模过程中,AOM/DSS组小鼠第四周开始出现稀便,第七周左右开始出现血便,实验结束取出结肠组织后肉眼可见肿瘤,肿瘤发生率为85.7%(P<0.01);AOM/DSS+Res组小鼠第四周开始出现稀便,但后期并未出现明显血便,实验结束取出结肠组织后,肿瘤发生率仅为8.3%(P<0.01);Control组、AOM组以及Res组无异常状况出现,未见肿瘤。2.小鼠结肠长度测量结果显示,AOM/DSS组小鼠结肠长度显着小于Control组(P<0.01);Res组及AOM组与Control组相比则无显着差异;AOM/DSS+Res组小鼠结肠长度则显着大于AOM/DSS组小鼠结肠长度(P<0.01)。3.H&E染色结果显示,Control组、AOM组以及Res组小鼠结肠组织肠壁较薄,上皮以及黏膜完好,隐窝结构完整且排列整齐,无明显病变;而AOM/DSS组小鼠结肠组织肠壁明显增厚,黏膜及上皮破坏严重,隐窝结构受损严重甚至消失(可以观察到原位肿瘤);AOM/DSS+Res组小鼠相较于AOM/DSS组小鼠结肠组织肠壁厚度减小,黏膜及上皮损伤较轻,隐窝结构相对完整。4.TUNEL检测结果显示,AOM/DSS组小鼠结肠凋亡阳性细胞相较于Conrtrol组显着减少(P<0.05);AOM/DSS+Res组调凋亡阳性细胞相较于Control组则显着增多(P<0.05);AOM组以及Res组则无显着差异。5.IHC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OM/DSS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AOM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则无显着差异,Res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AOM/DSS+Res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AOM/DSS组则有明显升高(P<0.01);与Control组相比,AOM/DSS组Bax(P<0.01),Caspase-3(P<0.05),Caspase-9(P<0.01),Cyt-C(P<0.0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cl-2(P<0.0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AOM组以及Res组Bax,Bcl-2,Caspase-3,Caspase-9,Cyt-C蛋白表达水平则无显着差异,AOM/DSS+Res组Bax(P<0.01),Caspase-3(P<0.05),Caspase-9(P<0.05),Cyt-C(P<0.01)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AOM/DSS组则有明显升高,Bcl-2(P<0.0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OM/DSS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AOM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则无显着差异,Res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AOM/DSS+Res组SATB2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AOM/DSS组则有明显升高(P<0.05);与Control组相比,AOM/DSS组Bcl-2/Bax比值显着升高(P<0.05),Caspase-3(P<0.05),Caspase-9(P<0.01),Cyt-C(P<0.0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AOM组以及Res组Bcl-2/Bax比值,Caspase-3,Caspase-9,Cyt-C蛋白表达水平则无显着差异,AOM/DSS+Res组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5),Caspase-3(P<0.05),Caspase-9(P<0.01),Cyt-C(P<0.01)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AOM/DSS组则有明显升高。7.HCT 116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白藜芦醇可以有效抑制HCT 116细胞迁移;过表达SATB2后,细胞迁移作用下降,过表达SATB2且给予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迁移作用降低更甚;敲低SATB2后,细胞迁移能力增强,敲低SATB2且给予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迁移作用有所下降。8.Western Blot检测HCT 116细胞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白藜芦醇上调SATB2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SATB2的表达、能够升高Bcl-2/Bax比值(P<0.05),下调Cyt-C(P<0.01)、Caspase-3(P<0.05)、Caspase-9(P<0.05)蛋白的表达;Res可逆转此作用。过表达SATB2,能够降低Bcl-2/Bax比值(P<0.05),上调Cyt-C(P<0.01)、Caspase-3(P<0.05)、Caspase-9(P<0.05)蛋白的表达,白藜芦醇可加强此作用。结论:白藜芦醇能够预防和治疗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其机制与升高SATB2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有关。

刘榕[2](2021)在《杠柳苷元联合5-FU抗结肠癌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作为全球第三大癌症,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发生巨大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靶标疗法与免疫治疗。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较差,病情易反复。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一线化疗药物,被用于治疗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在内的多种癌症,因在临床使用中会产生耐药性及相应的剂量依赖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多采用多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法来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是提取自传统中药香加皮的一种天然化合物。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PPG具有抗结肠癌作用,可在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并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但其是否对5-FU具有增效作用仍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揭示。因此本研究以HCT116人结肠癌细胞为材料,研究杠柳苷元与5-FU联用对HCT116细胞的协同效应,并初步探讨其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PPG与5-FU的协同作用研究。分别用等比浓度梯度的PPG、5-FU及PPG+5-FU处理HCT116细胞,MTT法检测上述处理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Compusyn软件评价PPG与5-FU联合使用对HCT116细胞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PPG或5-FU单独用药时均能显着抑制HCT116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的方式;所设各浓度PPG与5-FU联合处理组的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均小于1,表明PPG与5-FU联用具有协同效应。2.PPG与5-FU联用协同抑制HCT116细胞迁移和侵袭。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PPG与5-FU联用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PG与5-FU联合处理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及PPG或5-FU单独药物处理组。3.PPG与5-FU联用协同诱导HCT116细胞凋亡。通过Annexin V-FITC/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PPG与5-FU联合用药组细胞的凋亡率(49.7%)显着高于对照组(5.5%)和PPG或5-FU单独药物处理组(23.93%,14.65%)。此外,Western blot结果也证明联合用药组细胞的促凋亡基因cleaved caspase-3、PARP及Bax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或单独药物处理组相比均显着上调,同时抗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PPG协同促进5-FU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体外证明了PPG具有化疗增敏潜能,与5-FU联用能协同抑制HCT116结肠癌细胞增殖;同时,PPG与5-FU联用能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此外,二者联用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上述结果表明,PPG或可成为抗结肠癌新药研发的新候选药物,同时PPG具有化疗增敏剂的应用潜能。

鲁玉凡[3](2021)在《复方苦参注液射增效顺铂抗p53突变型结肠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策略是手术辅以化疗,但化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治疗失败。P53突变介导的化疗耐药是结肠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发掘一种临床药物,克服p53突变介导的化疗耐药,提高结肠癌的治疗成功率,将极大缩短新药的研发周期及成本,对于结肠癌的治疗意义重大。复方苦参注射液(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CKI)是临床治疗结肠癌的辅助用药中使用率位居首位的中成药,与顺铂类和5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应用的频次高达45.34%和40.90%。然而,尚未有文献报道CKI的辅助治疗效果与p53突变的关系。因此,本文拟研究CKI对顺铂和5氟尿嘧啶抗p53突变型结肠癌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建立一种抗p53突变型结肠癌的治疗策略。方法及结果:1.基于两株结肠癌细胞——HCT116和SW480细胞(p53野生型HCT116细胞和p53R273H/P309S突变型SW480细胞株),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研究CKI对顺铂(Cis)和5氟尿嘧啶(5FU)体外抗结肠癌活性的影响,并通过combenefit软件评价药物联用的协同/拮抗效应。结果表明,CKI增强Cis抗HCT116和SW480细胞生长,减弱5FU抗HCT116细胞生长,增强5FU抗SW480细胞生长,其中CKI对Cis抗SW480细胞生长的增强作用最大,表明CKI选择性增效Cis抗SW480细胞生长。2.基于HCT116是p53野生型细胞,SW480细胞携带p53 R273H/P309S突变,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HCT116(p53-/-)p53WT和HCT116(p53-/-)p53 R273H/P309S细胞株,检测CKI和Cis(或5FU)联用对这两株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CKI对Cis抗HCT116(p53-/-)p53WT细胞生长的活性没有影响,增强Cis抗HCT116(p53-/-)p53R273H/P309S细胞生长,减弱5FU抗HCT116(p53-/-)p53WT和HCT116(p53-/-)p53 R273H/P309S细胞生长。综上结果表明,CKI选择性增效Cis抗p53突变型结肠癌。3.为了探索CKI选择性增效Cis抗p53突变型结肠癌细胞的作用机制,采用转录组学技术评价CKI、Cis和5FU单用和联用对SW480细胞转录组学的影响。结果表明,CKI重编Cis对SW480细胞转录组的调节作用,而对5FU的影响较弱。4.基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是CKI联用Cis显着调节的生物学过程,采用western blot对该途径中与肿瘤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的TRAIL通路的关键蛋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is诱导RIPK1的表达,表明Cis诱导SW480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CKI增强Cis处理组中DR5和caspase-3的表达,诱导PARP的剪切,表明CKI增效Cis诱导SW480细胞凋亡的发生。此外,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抑制剂显着减弱CKI联用Cis诱导的SW480细胞死亡,表明CKI依赖于诱导细胞凋亡增效Cis抗SW480细胞生长。综上结果,CKI选择性增效顺铂抗p53突变型结肠癌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为:CKI增加Cis处理细胞中死亡受体DR5表达,诱导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增加,激活细胞凋亡,增强Cis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为靶向治疗p53突变型结肠癌提供了思路,也为CKI的临床精准应用提供了指导。

范爽[4](2021)在《RUNX3在人结肠癌HCT-116/5-FU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建立耐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5-FU,初步探讨RUNX3与结直肠癌耐药的关系。第一部分:采用低浓度梯度递增联合大剂量间断冲击法建立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HCT-116/5-FU,cck-8法检测5-氟尿嘧啶对亲本株HCT-116及耐药株HCT-116/5-FU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IC50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q RT-PCR检测亲本株HCT-116细胞及耐药株HCT-116/5-FU细胞中RUNX3、P-gp、MRP1、LRPm 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亲本株HCT-116细胞及耐药株HCT-116/5-FU细胞中RUNX3、P-gp、MRP1、LRP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通过si RNA技术敲低HCT-116细胞中RUNX3的表达,分为RUNX3敲低组(si-RUNX3-1组、siRUNX3-2组)和阴性对照组(si-NC组),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验证RUNX3的敲低效率,采用cck-8法测定si-RUNX3组和si-NC组的IC50值,通过western-blot测定两组中P-gp、MRP1、LRP的表达情况。成功构建了稳定的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HCT-116/5-FU,耐药倍数为7.7倍,HCT-116/5-FU耐药细胞株群体倍增时间较HCT-116亲本株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耐药细胞群体倍增时间(TD)是亲本细胞的1.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耐药株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耐药细胞HCT-116/5-FU的RUNX3m RNA表达水平较亲本细胞株HCT-11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耐药细胞HCT-116/5-FU的P-gp、MRP1、LRPm RNA表达水平较亲本细胞株HCT-116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p=0.001,耐药细胞HCT-116/5-FU的RUNX3蛋白质相对表达量较亲本细胞株HCT-11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耐药细胞HCT-116/5-FU的P-gp、MRP1、LR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亲本细胞株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成功构建了RUNX3低表达的HCT-116细胞模型,si-RUNX3-1组RUNX3m RNA的表达和si-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si-RUNX3-2组RUNX3m RNA的表达量低于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si-RUNX3-1组和si-RUNX3-2组RUNX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低于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并且si-RUNX3-2组的敲低效率更高,选用si-RUNX3-2组完成后续试验,si-RUNX3组的IC50值较si-NC组明显升高,下调RUNX3的表达能够降低HCT-116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RUNX3组的P-gp、MRP1、LR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si-NC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综上,RUNX3表达下调能降低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对5-FU的敏感性,考虑与RUNX3表达的降低上调Pgp、MRP1、LRP等耐药蛋白表达,从而增加细胞的耐药性有关。

秦毓[5](2021)在《蒽醌衍生物C2逆转结肠癌细胞HCT116/L-OHP耐药性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使用化疗的方法抑制和破坏癌细胞是临床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在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时,由于长期处在化学药物的刺激压迫之下,常常会使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差,产生多药耐药性,最终导致化疗失败。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安全高效的耐药逆转剂,提高化疗疗效,并已成为抗癌药物研究的一大研究方向。研究发现,细胞自噬途径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靶向调节自噬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问题。研究发现许多蒽醌化合物能够诱导细胞自噬,调控耐药相关蛋白,从而增加肿瘤耐药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但是由于天然蒽醌化合物具有难提取、成本高、溶解度差等问题,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获取。课题组前期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获得化合物1-硝基-2酰基蒽醌-亮氨酸(C2),通过MTT实验验证其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毒性小,具有开发成耐药逆转剂的潜能。本文针对C2逆转结肠癌细胞HCT116/L-OHP的多药耐药性的效应及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C2逆转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性。首先,检测三种抗癌药物奥沙利铂、顺铂和5-氟尿嘧啶对结肠癌敏感细胞株HCT116和耐药细胞株HCT116/L-OHP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HCT116细胞对三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远大于HCT116/L-OHP细胞,证明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具有较好的药物耐受性。接着通过MTT实验测定C2对HCT116/L-OH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取抑制率低于20%的浓度作为逆转药物浓度。通过无毒剂量的C2与奥沙利铂联用,测定C2的耐药逆转作用。同时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随着C2作用浓度的增大,细胞密度逐渐减小,形态缩小成梭形。随后通过细胞克隆、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外排能力、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耐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2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抑制细胞外排能力、并通过下调P-gp、BCRP的表达来逆转HCT116/L-OHP细胞的药物耐受性。2.C2诱导HCT116/L-OHP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MDC实验观察发现绿色荧光点随C2浓度的增大而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凋亡数目逐渐增多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通过Western blot和q PCR发现随着C2作用浓度的增大,LC3-II/I比值、Beclin 1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逐渐增多,Bcl-2表达逐渐下降。接着通过用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细胞,之后与药物联合发现Cleaved caspase-3表达相较于药物处理组更大,表明C2诱导的自噬也可以激活细胞凋亡。3.C2通过介导p53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逆转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性。Western blot和q PCR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2浓度增大,细胞内PI3K、磷酸化AKT、mTOR在蛋白质和m RNA水平表达量下调,p53在蛋白质和m RNA水平表达量上调。表明C2可能是通过介导p53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HCT116/L-OHP细胞发生自噬。进一步通过加入3-MA抑制细胞自噬,发现P-gp和BCRP在蛋白质和m RNA水平表达量上调,并且HCT116/L-OHP细胞存活率略有上升。这些结果表明C2通过介导p53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抑制细胞增殖,进而增强HCT116/L-OHP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总之,C2通过调控自噬与凋亡逆转结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的耐药性,为蒽醌衍生物在肿瘤耐药逆转剂的研发上提供理论依据。

鞠雪莹[6](2021)在《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强、死亡率高、侵袭和转移性强等特点。常见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顺铂、洛铂和5-氟尿嘧啶(5-FU)等,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因此,寻找和开发一种经济、安全、低毒的潜在天然抗肝癌辅助活性成分或功能因子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10-羟基癸烯酸(10-HDA),是蜂王浆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究10-HDA的抗肝癌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对肝癌细胞诱导凋亡、周期阻滞、活性氧(ROS)水平调控、迁移抑制作用及其对相应信号途径的调控效果,为开发抗肝癌的功能因子和新型抗肿瘤功能性食品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以10-HDA为研究对象,以肝癌细胞系为研究模型,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系(Hep G2、Hep3B、Huh7)的杀伤作用和对正常肝、肺、胃细胞(L-02、IMR-90、GES-1)的毒副作用;通过Hoechst 33342/PI双染法、Annexin V/PI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内ROS水平、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情况及细胞核转录因子STAT3和NF-κB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10-HDA对肝癌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同时,10-HDA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5-FU。10-HDA抑制Bcl-2的表达水平,促进Bax的表达水平,使线粒体凋亡途径被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释放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spase-3被活化,最终使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凋亡率高达49.24%。此外,10-HDA激活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P-JNK、P-P38、IκB-α的表达,抑制了P-ERK、P-STAT3、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但在加入MAPK抑制剂后被阻断;10-HDA抑制细胞核内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10-HDA可通过促进周期蛋白P21的表达,抑制周期蛋白P-AKT、CDK1/2、Cyclin A/B1的表达,使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10-HDA能够诱导ROS堆积,在n-乙酰-l-半胱氨酸(NAC)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及蛋白表达明显被逆转。10-HDA通过抑制TGF-β1、P-GSK-3β、Snail、Twist、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迁移作用被抑制。综上所述,10-HDA能够增加细胞内ROS水平,调控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抑制了AK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周期相关蛋白表达,进而使肝癌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此外,10-HDA抑制了TGF-β1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迁移受到了抑制。

向磊[7](2021)在《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肿瘤的前列,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结肠癌临床治疗常采用的方式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早期局限转移的肿瘤患者,如Ⅰ期结肠癌,Ⅱ、Ⅲ期结肠癌则采用手术与化疗结合治疗,而进展性晚期结肠癌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可见在各阶段结肠癌的治疗中,化学药物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结肠癌的主体治疗方式。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奥沙利铂(Oxaliplatin)和伊立替康(Irinotecan)是临床治疗结肠癌常用化疗药,其中5-FU作为结肠癌的基础药物,在过去40多年中一直是重要的化疗主体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尿嘧啶类抗代谢药物,属于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除了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外,对处于细胞周期其它时相的细胞亦有作用。该药的疗效显着,抗癌谱较广。然而,5-FU会对患者产生的较强毒副作用以及难以逆转的耐药性。鉴于5-FU等结肠癌化疗药物都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很有必要研发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抗癌新药或能够对传统化疗药物起到减毒增效作用的药物。因此,在我国传统中草药中分离筛选无毒或低毒的天然抗肿瘤有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姜黄素(curcumin,CUR)是中药姜黄(Curcuma longa L.)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现代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抗感染、抗炎症、抗氧化、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CUR对体外培养的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常见肿瘤细胞都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然而,关于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诱导凋亡作用和迁移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有待于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全面研究CUR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的抑制效应和凋亡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理。了解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UR对HCT-116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比较CUR与常用化疗药5-FU在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和诱导该细胞凋亡的作用效果;揭示CUR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转移和诱导该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CUR应用于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三、实验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株、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至对数生长期,使用不同剂量的CUR和5-FU体外作用细胞后,再分别通过下列实验方法检测CUR和5-FU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结肠癌SW620细胞生长、凋亡与转移调控的相关实验指标。1.运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CUR和5-FU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索CUR对这两种结肠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以此结果为依据,拟定后续实验分组所用浓度;2.运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作用不同时间的增殖抑制效应,并统计计算CUR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运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并统计实验结果,计算CUR对HCT-116细胞的生长活力抑制率;4.运用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5.运用AO/EB双染法观察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并统计观察结果,计算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6.运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SW620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并计算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7.运用RT-qPCR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8.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NF-κB、Fas、FADD、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9.运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并计算CUR对结肠癌细胞的迁移的抑制率;10.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计算CUR对结肠癌细胞侵袭的抑制率;11.构建人工转移模型,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在小鼠肺中转移的抑制效应,并计算其转移抑制率;12.运用明胶酶谱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13.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E-cadherin、Claudin-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四、结果1.CCK-8实验所得IC50检测结果表明,CUR体外作用结肠癌HCT-116细胞24 h的IC50为22μM,CUR体外作用结肠癌SW620细胞24 h的IC50为49μM。2.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ontrol)相比,不同浓度CUR和5-FU体外作用于结肠癌HCT-116细胞、SW620细胞24 h、36 h和48 h后,其生长和增殖能力被CUR显着抑制(*P<0.05),且姜黄素对细胞生长与增殖抑制率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呈现剂量与时间依赖效应。此外,CUR高剂量组的增殖抑制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R和5-FU体外作用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能显着抑制该细胞的生长分裂活性(*P<0.05),且其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此外,CUR高剂量组的克隆形成抑制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4.基于PI单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CUR能使HCT-116细胞显着地阻滞在细胞周期的S期(P>0.05)。5.凋亡形态学显微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呈现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形态的细胞比例增多,凋亡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其凋亡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时,高剂量CUR组细胞的凋亡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6.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CUR体外作用于HCT-116和SW620细胞24 h和48 h后,与Control组对比,各实验组中发生凋亡细胞的比例显着增加,凋亡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此外,高剂量CUR组细胞的凋亡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7.细胞划痕实验的结果显示,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各剂量CUR组能显着抑制划痕愈合,其愈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其愈合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CUR高剂量组的愈合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8.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各剂量组CUR均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穿越小室,其穿越抑制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穿越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高剂量CUR组的抑制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9.人工转移模型实验的结果提示,CUR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能显着抑制HCT-116细胞转移至小鼠肺中(*P<0.05)。10.明胶酶谱实验检测结果表明,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各实验组中HCT-116细胞MMP-9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并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11.RT-qPCR实验结果表明,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显着增强了该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基因的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1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显着升高了Fas、FADD、caspase-8、caspase-3、E-cadherin等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抑制了NF-κB、Claudin-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五、结论1.姜黄素能显着抑制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CT-116和SW620细胞生长与增殖能力,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的特点,且姜黄素对于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能够达到5-FU作用的水平;2.姜黄素可将结肠癌HCT-116细胞阻滞在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从而抑制该细胞的分裂增殖。3.姜黄素显着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且其诱导凋亡能力可达到5-FU作用的水平;4.姜黄素显着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转移能力,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且CUR的转移抑制能力可达到5-FU的作用水平;5.姜黄素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潜在分子调控机制可能与激活Fas死亡受体通路信号有关;姜黄素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EMT的发生有关;其共同的上游靶点可能受NF-κB的调控。

陈鹏[8](2021)在《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筛选出陕西汉族结直肠癌易感人群,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croRNA,并对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设计一项包括514例CRC患者和51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选取9个lnc RNAs基因[MIR137HG、MIR143HG(CARMN)、MIR3142HG、LINC-PINT、MIR124-1HG、MIR675HG(H19)、MIR17HG、MIR497HG和MIR133A1HG]、7个miRNAs基因(MIR577、MIR608、MIR675、MIR192、MIR618、MIR492和MIR423)及GREM1基因的49个SNPs,采用Agena Mass 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所筛选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遗传模型和分层分析下这些位点与中国陕西汉族人群CR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及MDR分析寻找预测CRC风险的最佳模型。2.分析MIR17HG及miR-17-92a簇在CRC病例及对照组的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从TCGA和GDC数据库下载肿瘤RNA-seq数据,分析MIR17HG的mRNA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生存数据用于生存分析,下载miRNA-seq表达量数据用于分析不同疾病分期的差异。从SR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用于健康人和患者血清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中游离miR-17-92a簇的丰度比较。3.纳入未经过任何治疗的陕西汉族病例50例,健康对照50例,用RT-qPCR对其血清中miR-17-92a簇的microRNAs表达进行检测,用ROC曲线判断这些microRNAs在诊断结直肠癌病例中的作用。4.用hsa-miR-18a-5p mimics和hsa-miR-18a-5p inhibitor对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进行处理,研究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利用shortest path算法分析蛋白互作网络中各基因与表达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关系,筛选结直肠癌的候选关键靶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rs73376930与增加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而rs7549905、rs7318578、rs633727和rs58658771与降低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单倍型GA较CA(rs3024270和rs2075744)、单倍型CT较TA(rs4779584和rs58658771)、单倍型AA较AG(rs2293581和rs73376930)均与降低CRC风险相关。含5个SNPs位点的模型(rs9440302,rs353300,rs1582417,rs157928,rs3024270)为预测CRC最佳模型,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9/10,平衡精确性为:0.719,可预测患CRC的风险OR为6.65(95%CI:4.96-8.91)。2.MIR17HG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在Ⅳ期病例及黑种人中最高。miR-17-92a簇在CRC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hsa-miR-20a-5p表达量最高。3.在陕西汉族结直肠癌病例血清中hsa-miR-18a-5p和has-miR-92a-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群。hsa-miR-18a-5p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血清hsa-miR-18a-5p+CEA+AFP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AUC=0.899(95%CI:0.836-0.962,P<0.001),灵敏度=0.88,特异性=0.738,优于单一指标。4.hsa-miR-18a-5p能降低CR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用最短距离算法评估hsa-miR-18a-5p可能的11个靶基因,hsa-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LIF起到抑制CRC发展的作用。结论:1.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含五个SNPs的模型可以预测CRC的发病风险。2.MIR17HG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R17HG及其microRNAs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种族相关。miR-17-92a簇在CRC血清中高表达。3.在陕西汉族CRC血清中hsa-miR-18a-5p、hsa-miR-92a-3p表达量增加,hsa-miR-18a-5p+CEA+AFP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越性。4.hsa-miR-18a-5p的高表达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李捷[9](2020)在《精制保和颗粒肠道保护和抗大肠癌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地研究精制保和颗粒对5-FU所致的肠道损伤的影响和对PI3K/AKT通路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探讨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DSS所诱导的肠炎的影响,并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其减轻肠炎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精制保和颗粒潜在功效,并结合课题组研究方向探讨精制保和颗粒抗大肠癌潜在关键成分、靶点及通路。通过体内实验探讨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大肠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对网络药理学分析的潜在靶点进行验证。方法:1、通过皮下接种小鼠肠癌CT26细胞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腹腔注射5-FU构建化疗损伤模型,并给予精制保和颗粒干预,通过小鼠体重、腹泻指数、粪便形态观察等检测评价精制保和颗粒的干预作用;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TUNEL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增殖、凋亡和AKT通路活化及下游相关凋亡、增殖调控蛋白表达。2、通过DSS诱导构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给予精制保和颗粒干预,通过测量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结肠重量、HE染色检测评价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精制保和颗粒对各组小鼠粪便菌群的影响。3、通过TCMIP数据库和文献检索分析精制保和颗粒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对所有潜在活性成分的靶点进行Pathway分析;基于Pathway分析结果,通过Gene Cards获取大肠癌靶点,并取其与精制保和颗粒潜在靶点的交集,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进行成分-靶点调控网络构建、Pathway和GO等分析研究精制保和颗粒抗大肠癌的潜在成分、靶点及通路。4、通过皮下注射HCT116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并给予精制保和颗粒干预,通过瘤体体积、瘤体重量检测研究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瘤体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TUNEL染色检测移植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1、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缓解5-FU注射后引起的CT26移植瘤小鼠腹泻指数升高、空肠黏膜损伤及粪便不成形;同时,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降低了5-FU化疗后空肠组织细胞凋亡,下调了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上调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促进了5-FU化疗后空肠组织细胞增殖,显着上调小鼠空肠组织促增殖蛋白CDK4与c-myc的表达;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促进小鼠空肠组织AKT与p-AKT的表达。2、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缓解DSS刺激引起的DAI升高、结肠缩短、结肠重量减轻和结肠黏膜损伤;同时,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降低了促炎因子IL-6和TNF-α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精制保和颗粒干预虽然对OTUs数量、alpha多样性未见明显改善,但一定程度上能调节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beta多样性和降低Dubosiella丰度(P<0.05)及增加有益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含量。3、通过网络药理学选取了精制保和颗粒22个潜在活性成分和217个潜在靶点,所有潜在靶点的Pathway分析发现Pathway in cancer,Colorectal cancer等通路被显着富集;Gene Cards数据库中选取了9329个大肠癌靶点,并与217个潜在靶点进行交集,获得了184个靶点;基于成分-靶点关系,构建了精制保和颗粒调控网络,进一步的网络分析得到了8个潜在关键成分和48个潜在关键靶点。Pathway分析发现Pathways in cancer、Hepatitis B和Prostate cancer等通路被显着富集;GO分析发现enzyme binding、response to drug和nega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等功能被显着富集。4、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皮下移植瘤瘤体体积、重量及移植瘤组织PCNA表达和促进移植瘤细胞的凋亡;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下调Bcl-2和上调Bax蛋白表达。结论:1、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缓解5-FU引起的腹泻和肠道黏膜损伤,且通过上调AKT和p-AKT的表达及抗凋亡蛋白Bcl-2、促增殖蛋白CDK4与c-myc的表达和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可能是精制保和颗粒减轻化疗所致肠道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精制保和颗粒显着减轻DSS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且通过降低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和调节肠道菌群是其可能的调控机制。3、精制保和颗粒多个潜在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多个核心靶点、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大肠癌作用。4、精制保和颗粒干预显着抑制大肠癌移植瘤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上调促凋亡蛋白Bax和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宗帅[10](2020)在《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前期,本课题组已经对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LEP130)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发现了LEP130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LEP130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体外实验研究了LEP130与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Hep G2细胞的抑制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LEP130与5-FU联用对Hep G2细胞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强于LEP130或5-FU单独处理,并且两者间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而LEP130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人正常肝细胞LO2没有明显作用,这表明LEP130对正常细胞是安全无毒的。Western blot等实验结果表明,LEP130能降低胸苷酸合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5-FU的降解失活。另外,LEP130能抑制Ras/Raf/MEK/ERK和PI3K/Akt/m TOR介导的细胞存活通路,增强Hep G2细胞对5-FU的敏感性,防止细胞产生耐药性。LEP130还能抑制Nrf2介导的细胞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加细胞内活性氧,并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还发现,LEP130能促进p53活化,抑制NF-κB及其下游靶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并且抑制DNA碱基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继而增强5-FU的作用效果。因此,LEP130与5-FU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体外抑制Hep G2细胞的协同增效作用。2)采用H22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LEP130与环磷酰胺(CTX)对H22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EP130能激活Fas/Fas L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增加相关蛋白(如caspase 3、caspase 8、PARP1等)的表达,并通过t-Bid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LEP130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如VEGF、b FGF、MMPs等)的表达,减少瘤内血管生成。此外,LEP130能提高H22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促进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向肿瘤组织中浸润,增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免疫因子(IFN-γ、IL-1β、IL-2和TNF-α)的含量,继而激活抗肿瘤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还发现,LEP130能抑制Stat3和NF-κB介导的细胞存活蛋白(如Bcl-2、Bcl-XL、Survivin等)的表达,并抑制H22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继而增强CTX的抑瘤作用。同时发现LEP130能显着改善由CTX导致的肝损伤、肾损伤、免疫抑制等副作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以上结果表明,LEP130与CTX联用能协同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LEP130能缓解CTX引起的副作用。3)利用S180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LEP130对抗肿瘤免疫系统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LEP130不能抑制S180细胞的增殖,而体内实验证实LEP130能显着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LEP130主要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抑瘤作用。对S180荷瘤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后发现,LEP130能引起辅助性T细胞向Th1型极化,并促进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表达;抑制辅助性T细胞向Th2型极化,并抑制Th2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另外,LEP130引起的高水平的IFN-γ被证明能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分型,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继而发挥抑瘤作用。此外,LEP130能通过增加抑瘤性免疫细胞(如白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和抑瘤性免疫细胞趋化因子(如CXCL9、CXCL10和CXCL13等),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如骨髓源性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趋化因子(如G-CSF、M-CSF、CCL22等)以及免疫抑制因子(如TGF-β、IL-10、PEG2等),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后,体外实验表明,LEP130能通过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直接诱导原代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发挥抑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LEP130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4)采用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模型,研究了LEP130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LEP130能显着缓解AOM/DSS导致的结肠癌小鼠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并有效抑制了结肠肿瘤的发生。另外,LEP130能显着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的病理状况,缓解AOM/DSS导致的肠道损伤,并通过增加ZO-1、occludin、E-cadherin等蛋白的表达恢复肠屏障完整性。LEP130还能降低结肠癌小鼠结肠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和IFN-γ)水平,抑制组织炎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LEP130能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LPE130能降低(机会)致病菌和病原菌(如副杆菌属、大肠志贺氏杆菌、脱硫弧菌属、螺杆菌属、毛螺菌属-NK4A136组和厌氧支原体属等)的相对丰度,并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和益生菌(如瘤胃梭菌属、毛螺菌属、雷沃氏菌属-NK3B31组、双歧杆菌属和罗斯氏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LEP130能显着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状况,降低肠道中鹅去氧胆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含量,增加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正丁酸)和δ-生育酚含量,从而抑制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调节与代谢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LEP130能够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LEP130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相关。

二、TNF和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NF和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ATB2预防和治疗结肠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可预防和治疗AOM/DSS诱导小鼠结肠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分组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造模期间小鼠症状以及反应
        2.2 小鼠结肠长度指数
        2.3 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预防和治疗小鼠结肠癌与调节Cyt-C/Caspase-9/Caspase-3通路促进癌细胞凋亡有关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结肠组织TUNEL检测结果
        2.2 IHC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2.3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通过调控SATB2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
    1 材料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分组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白藜芦上调小鼠结肠组织SATB2蛋白表达
        2.2 白藜芦醇作用于体外培养HCT116细胞的最佳剂量
        2.3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ATB2 抑制HCT116细胞迁移
        2.4 白藜芦醇通过SATB2调节Bcl-2/Bax比值
        2.5 白藜芦醇通过SATB2上调Cyt-C/Caspase-3/Caspase-9 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藜芦醇治疗结直肠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杠柳苷元联合5-FU抗结肠癌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癌症的概述及治疗
        1.1 癌症的特征
        1.2 结肠癌的治疗
    2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杠柳苷元联合5-FU对HCT116 细胞增殖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系
        2.2 药物
        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细胞复苏
        3.3 细胞冻存
        3.4 PPG联合5-FU作用于HCT116 细胞形态的观察
        3.5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3.6 PPG联合5-FU作用评价
        3.7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PPG与5-FU联用对HCT116 细胞形态的影响
        4.2 PPG及5-FU对 HCT116 细胞增殖的影响
        4.3 PPG与5-FU联用对HCT116 细胞的协同作用
    5 讨论
第三章 杠柳苷元与5-FU联用对HCT116 细胞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系
        2.2 药物
        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划痕实验
        3.2 细胞侵袭实验
        3.3 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3.4 Western blot
        3.5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4.1 PPG与5-FU联用对HCT116 细胞迁移的影响
        4.2 PPG与5-FU联用对HCT116 细胞侵袭的影响
        4.3 PPG与5-FU联用对HCT116 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PPG与5-FU联用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复方苦参注液射增效顺铂抗p53突变型结肠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结肠癌及其治疗
    2.2 P53突变与结肠癌
        2.2.1 P53突变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2.2.2 P53突变与结肠癌化疗耐药
        2.2.3 P53突变型结肠癌的治疗策略
    2.3 复方苦参注射液与肿瘤治疗
        2.3.1 复方苦参注射液概述
        2.3.2 CKI在肿瘤化疗增敏中的应用
    2.4 TRAIL信号通路
        2.4.1 TRAIL信号通路概述
        2.4.2 TRAIL信号通路与结肠癌的治疗
第三章 CKI选择性增效顺铂抗p53 突变型结肠癌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试剂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学操作方法
        3.3.2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3.3.3 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
        3.3.4 克隆形成实验
        3.3.5 P53突变型HCT116 细胞的构建
        3.3.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Cis、5FU和CKI的体外抗结肠癌活性
        3.4.2 CKI对顺铂和5氟尿嘧啶体外抗结肠癌活性的影响
        3.4.3 CKI选择性增效顺铂抗SW480结肠癌细胞生长
        3.4.4 P53突变型HCT116细胞的构建
        3.4.5 CKI选择性增效顺铂抗p53突变型HCT116细胞生长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CKI增效顺铂抗p53突变型结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转录组学实验方法
        4.3.2 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4.4 实验结果
        4.4.1 差异表达基因的mRNA鉴定
        4.4.2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4.4.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4.4.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4.4.5 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途径参与CKI增效Cis抗SW480 细胞生长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CKI通过TRAIL通路增效Cis抗 SW480 细胞生长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配制方法
    5.3 实验方法
        5.3.1 抑制剂共处理细胞
        5.3.2 Western Blot
    5.4 实验结果
        5.4.1 CKI增效顺铂调节TRAIL信号通路
        5.4.2 CKI增效顺铂诱导细胞凋亡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RUNX3在人结肠癌HCT-116/5-FU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蒽醌衍生物C2逆转结肠癌细胞HCT116/L-OHP耐药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结肠癌多药耐药
        1.1.1 结肠癌多药耐药概述
        1.1.2 结肠癌多药耐药机制
    1.2 蒽醌类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1.3 细胞自噬
        1.3.1 细胞自噬概述
        1.3.2 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的关系
        1.3.3 肿瘤多药耐药与细胞自噬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C2 逆转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细胞株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MTT实验
        2.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2.3.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的荧光强度
        2.3.6 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蛋白P-gp和 BCRP的表达
        2.3.7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人结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耐药性检验
        2.4.2 C2 逆转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性
        2.4.3 C2对HCT116/L-OHP细胞形态的影响
        2.4.4 C2 影响HCT116/L-OHP细胞克隆形成
        2.4.5 C2 抑制HCT116/L-OHP细胞药物外排
        2.4.6 C2对HCT116/L-OHP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C2 诱导HCT116/L-OHP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DC实验检测细胞自噬
        3.3.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3 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凋亡相关蛋白
        3.3.4 qRT-PCR实验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C2 增强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自噬
        3.4.2 C2 增强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凋亡
        3.4.3 C2 增强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关系研究
    3.5 讨论
第四章 C2 通过介导p53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逆转HCT116/L-OHP细胞的耐药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Western blot实验
        4.3.2 qRT-PCR实验
        4.3.3 MTT实验
        4.3.4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C2 调控p53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
        4.4.2 C2 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逆转耐药
        4.4.3 C2 通过抑制自噬影响HCT116/L-OHP细胞增殖
    4.5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1.2 肝癌的发病因素
        1.2.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1.2.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1.2.3 黄曲霉毒素因素
        1.2.4 吸烟和过量饮酒
        1.2.5 其他因素
    1.3 肝癌的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1.3.2 化学治疗
        1.3.3 放射治疗
        1.3.4 免疫治疗
        1.3.5 靶向治疗
    1.4 10-羟基癸烯酸的研究进展
        1.4.1 抗炎抗菌作用
        1.4.2 增强免疫力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抗辐射作用
        1.4.5 降血脂作用
    1.5 细胞信号通路
        1.5.1 细胞凋亡
        1.5.2 细胞周期
        1.5.3 ROS
        1.5.4 MAPK信号通路
        1.5.5 STAT3 信号通路
        1.5.6 NF-κB信号通路
        1.5.7 细胞迁移信号通路
    1.6 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株及10-羟基癸烯酸标准品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细胞复苏
    2.3 细胞培养及体外扩增
    2.4 CCK-8 比色法
    2.5 Hoechst33342/PI染色法
    2.6 流式细胞术
        2.6.1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
        2.6.2 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
        2.6.3 DNA含量(细胞周期)检测
        2.6.4 ROS检测
    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8 细胞划痕实验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0-HDA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3.2 10-HDA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3.2.1 Hoechst33342/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
        3.2.2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量
        3.2.3 JC-1 荧光探针法检测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2.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3 10-HDA对人肝癌HepG2 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3.3.1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 细胞的阻滞周期
        3.3.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4 10-HDA 调控 MAPK/STAT3/NF-κB 信号通路诱导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机制
        3.4.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4.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
        3.4.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加入MAPK抑制剂后蛋白的表达情况
    3.5 10-HDA调控ROS水平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3.5.2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堆积对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上游信号蛋白的影响
        3.5.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 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影响
    3.6 10-HDA抑制HepG2 细胞迁移
        3.6.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3.6.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抑制作用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细胞培养
        3.3 实验分组
        3.4 CCK-8 实验测定CUR作用结肠癌HCT-116 细胞的IC50
        3.5 CCK-8 实验测定CUR作用结肠癌SW620 细胞的IC50
        3.6 CCK-8 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和SW62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
        3.7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3.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
        4.1 CUR和5-FU对 HCT-116 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
        4.2 CUR和5-FU对 SW620 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
        4.3 CCK-8 实验检测 CUR 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4.4 CCK-8 实验检测 CUR 对结肠癌 SW620 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
        4.5 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生长与活力的影响
    5.讨论
第二章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影响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细胞的培养
        3.3 实验分组
        3.4 实验步骤
        3.5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
    5.讨论
第三章 姜黄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细胞的培养
        3.3 实验分组
        3.4 AO/EB 荧光双染法观察 CUR 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3.5 Annexin V-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 CUR 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
        3.6 RT-qPCR方法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WB方法检测CUR对 HCT-116 细胞NF-κB、Fas、FADD、caspase-8、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
        4.1 CUR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4.2 CUR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
        4.3 CUR对结肠癌细胞 HCT-116 细胞 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mRNA表达的影响
        4.4 CUR对 HCT-116 细胞NF-κB、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讨论
第四章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细胞的培养
        3.3 实验分组
        3.4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5 Transwell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6 人工转移模型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在肺中转移的影响
        3.7 明胶酶谱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
        3.8 WB方法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E-cadherin、Claudin-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
        4.1 CUR对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CUR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4.3 CUR对结肠癌细胞在肺中转移的影响
        4.4 CUR对结肠癌细胞MMP-9 表达的影响
        4.5 CUR对结肠癌细胞E-cadherin、Claudin-3 蛋白表达的影响
    5.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姜黄素抗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得奖励情况
致谢

(8)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CRC)简述
    1.2 microRNAs与CRC关系
    1.3 LncRNAs与CRC关系
    1.4 结直肠癌的早筛
        1.4.1 目前用于平均风险人群的CRC筛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4.2 microRNAs可作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指标
    1.5 MIR17HG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LncRNAs,miRNAs及GRE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陕西汉族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2.3.2 HWE检验结果
        2.3.3 等位基因分布及与CRC风险的关系
        2.3.4 遗传模型下SNPs与CRC风险的关系
        2.3.5 SNPs与CRC风险相关分层分析
        2.3.6 SNPs与CRC临床特征相关性
        2.3.7 单倍型与CRC风险的关系
        2.3.8 多个SNPs交互作用的MDR分析
    2.4 讨论
        2.4.1 MIR137HG和MIR577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2 MIR143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3 MIR3142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4 LINC-PINT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5 MIR124-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6 MIR608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7 H19和MIR675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8 MIR192、MIR618和MIR492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9 MIR17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0 GREM1 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1 MIR497HG、MIR423和MIR133A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5 结论
第三章 MIR17HG及其编码的micro 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信息关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MIR17HG的泛癌分析
        3.3.2 MIR17H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分析
        3.3.3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3.3.4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对照,病例不同分期中血清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3.4 讨论
        3.4.1 miR-17-92a簇在大多数肿瘤及CRC中高表达
        3.4.2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大多数肿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3.4.3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CRC病例血清中高表达
    3.5 结论
第四章 miR-17-92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及诊断作用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
        4.3.3 血清中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
        4.3.4 CEA、AFP、hsa-miR-18a-5p、hsa-miR-92a-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5 CEA、AFP、hsa-miR-18a-5p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6 各指标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4.3.7 hsa-miR-18a-5p、CEA对早期结直肠的诊断的ROC曲线
        4.3.8 各指标区分早晚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4 讨论
        4.4.1 糖蛋白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
        4.4.2 miR-17-92a簇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4.3 hsa-miR-18a-5p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5 结论
第五章 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候选靶基因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hsa-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5.3.2 结直肠癌细胞中hsa-miR-18a-5p干预效果
        5.3.3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5.3.4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结直肠癌表达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
        5.3.7 hsa-miR-18a-5p靶基因及其预后分析
        5.3.8 关键靶基因分析
        5.3.9 靶基因LIF与hsa-miR-18a-5p结合位点预测
        5.3.10 Western Blot检测LIF与hsa-miR-18a-5p表达关系
        5.3.11 LIF功能预测
    5.4 讨论
        5.4.1 hsa-miR-18a-5p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5.4.2 hsa-miR-18a-5p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5.4.3 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同一器官的癌症中已观察到hsa-miR-18a的相反作用
        5.4.4 hsa-miR-18a-5p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5.5 结论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基因与泛癌的相关性
附录2:HCT116细胞鉴定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精制保和颗粒肠道保护和抗大肠癌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精制保和颗粒减轻肠道损伤和炎症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精制保和颗粒减轻5-FU所致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3.2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模型小鼠体重、腹泻及粪便性状的影响
        3.3 精制保和颗粒对模型小鼠空肠病理形态的影响
        3.4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5-FU所致空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5-FU化疗后空肠组织中的Bax和 Bcl-2 表达的影响
        3.6 精制保和颗粒对5-FU化疗后空肠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
        3.7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5-FU化疗后小鼠空肠组织中的CDK4和c-myc表达的影响
        3.8 精制保和颗粒对5-FU化疗后小鼠空肠组织中AKT和 p-AKT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部分 精制保和颗粒减轻DSS介导的肠炎和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精制保和颗粒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2 精制保和颗粒对疾病活动指数(DAI)的影响
        3.3 精制保和颗粒对小鼠结肠长度和重量的影响
        3.4 精制保和颗粒对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5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小鼠结肠组织中IL-6表达的影响
        3.6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小鼠结肠组织中TNF-α表达的影响
        3.7 测序质量评估——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
        3.8 OTU聚类分析
        3.9 Alpha多样性指数统计
        3.10 PCoA主坐标分析
        3.11 物种及其丰度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精制保和颗粒抑制大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
    引言
    第一部分 精制保和颗粒抗大肠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精制保和颗粒中药材、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2.2 基于DAVID数据库进行所有靶点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 大肠癌相关靶点的选取及检索
        2.4 精制保和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及分析
        2.5 基于DAVID数据库对疾病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精制保和颗粒成分和潜在靶点
        3.2 精制保和颗粒GO和 KEGG通路分析
        3.3 精制保和颗粒潜在靶点与大肠癌靶点交集
        3.4 精制保和颗粒抗大肠癌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及分析
        3.5 精制保和颗粒抗大肠癌潜在关键靶点的 KEGG 通路和 GO 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第二部分 精制保和颗粒抗大肠癌的实验性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精制保和颗粒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3.2 精制保和颗粒对裸鼠体重的影响
        3.3 精制保和颗粒对移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精制保和颗粒干预对移植瘤组织中Bax和 Bcl-2 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对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的影响以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 真菌多糖的纯化
    1.3 真菌多糖的分级分离
    1.4 真菌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1.5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6 粒毛盘菌多糖研究概况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联合5-氟尿嘧啶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6 克隆形成实验
        2.2.7 伤口愈合实验
        2.2.8 细胞侵袭与迁移实验
        2.2.9 细胞核形态学分析
        2.2.10 Western blot分析以及核蛋白和胞质蛋白提取方法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细胞中活性氧的检测
        2.2.13 细胞周期分析
        2.2.14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2.2.1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5-FU和LEP130分别对Hep G2、LO2和HSF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
        2.3.3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
        2.3.4 LEP130细胞存活途径的影响
        2.3.5 LEP130对细胞内活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2.3.6 LEP130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2.3.7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周期的影响
        2.3.8 5-FU与LEP130对p53活化状态和DNA修复的影响
        2.3.9 5-FU与LEP130联用Hep G2细胞迁移与侵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联合环磷酰胺体内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3 细胞培养
        3.2.4 H22荷瘤小鼠模型
        3.2.5 动物分组与处理
        3.2.6 生化指标分析
        3.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3.2.8 免疫组化检测
        3.2.9 Western blot分析
        3.2.10 TUNEL染色
        3.2.1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3.2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3.3.3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的影响
        3.3.4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3.3.5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3.3.6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3.3.7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存活蛋白的影响
        3.3.8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
        3.3.9 LEP130对CTX引起的副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3 细胞培养
        4.2.4 细胞毒性实验
        4.2.5 S180荷瘤小鼠模型
        4.2.6 动物分组与处理
        4.2.7 生化指标分析
        4.2.8 组织病理学检测
        4.2.9 免疫组化检测
        4.2.10 Western blot分析
        4.2.11 免疫荧光双染实验
        4.2.12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
        4.2.1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的制备及条件培养基处理
        4.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EP130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4.3.2 LEP130对肿瘤微环境中M1、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
        4.3.3 LEP130通过T细胞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M1、M2型巨噬细胞的比率
        4.3.4 LEP130对肿瘤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Th1)免疫应答的影响
        4.3.5 LEP130对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4.3.6 LEP130在体外通过TLR4模式识别受体促进原代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抗结肠癌活性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相关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3 CRC小鼠建模与处理
        5.2.4 生化指标分析
        5.2.5 组织病理学检测
        5.2.6 免疫组化检测
        5.2.7 Western blot分析
        5.2.8 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5.2.9 DNA提取和16S r RNA测序
        5.2.10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11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5.2.1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5.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EP130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发生的影响
        5.3.2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屏障完整性和肠道炎症的影响
        5.3.3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影响
        5.3.4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3.5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影响
        5.3.6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代谢组的影响
        5.3.7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差异代谢物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TNF和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ATB2预防和治疗结肠癌的机制[D]. 都新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杠柳苷元联合5-FU抗结肠癌作用及机制初探[D]. 刘榕. 山西大学, 2021(12)
  • [3]复方苦参注液射增效顺铂抗p53突变型结肠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 鲁玉凡. 山西大学, 2021(12)
  • [4]RUNX3在人结肠癌HCT-116/5-FU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研究[D]. 范爽.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5]蒽醌衍生物C2逆转结肠癌细胞HCT116/L-OHP耐药性及机制研究[D]. 秦毓. 山西大学, 2021(12)
  • [6]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D]. 鞠雪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7]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向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9]精制保和颗粒肠道保护和抗大肠癌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李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宗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TNF与5-Fu联合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