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VZCS全桥PWM DC-DC转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

ZVZCS全桥PWM DC-DC转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

一、ZVZCS全桥PWM 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金宁治,俄立明,马腾,刘金凤,孙东阳[1](2021)在《电动汽车车载移相全桥变换器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电动汽车车载电源的效率,针对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副边占空比丢失、变压器磁饱和、副边寄生振荡等问题,提出改进型的移相全桥拓扑结构,通过增加原副边的变比来减小占空比的丢失,串联隔直电容防止变压器磁饱和,采用二极管钳位电路抑制副边二极管的电压振荡。在详细分析移相全桥零电压开关(ZVS)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针对该拓扑结构的不同工作状态,分析了钳位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变压器和谐振电感位置对电路的影响效果,探讨了副边同步整流在拓扑中的作用。得出该拓扑结构可以将MOS管的应力抑制在输入电压范围之内。最后研制了一台3 kW的样机,采用PI控制策略,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刘健[2](2021)在《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及提高信噪比研究》文中认为开关变换器是工作在高频状态下的功率转换装置,因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有模拟和数字控制方式,相对于模拟控制方式,数字控制以其优越的管理和监控性能,可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但是数字控制需要外围辅助电路的配合,辅助电路中的噪声干扰是数字控制不可忽略的问题,它会极大影响数字控制的精度。本文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及提高信噪比研究以图腾柱无桥PFC为载体,对数字控制和信号调理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有桥PFC和四种无桥PFC的共模干扰,元器件数量比较和详细分析后,选择优势明显的双向型图腾柱无桥PFC拓扑进行研究,分析了该拓扑工作时的模态,为该拓扑的数字控制做铺垫。双向型图腾柱无桥PFC拓扑常用CCM,CRM,DCM三种控制方式,且在电流临界模式下动态性能好,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谷底开关,降低开关损耗,但该控制策略下解决电感电流过零点的问题,分析了三种常见电流过零检测方式,选用了一种电流过零信号检测获取电路,该信号同时作为数字控制PWM调制波的起始触发信号,控制高频管的开启时序。通过分析临界导通模式的图腾柱无桥PFC电路模态,引入平均电流注入法建立了CRM模式下的小信号模型,使用MATLAB/Sisotool工具箱对电压环补偿器进行设计,保证系统稳定性。根据DSP28035的数字控制特点,设计了对外围辅助电路,并实现了对高频管的变频控制,采样频率、采样点和控制时序的选取。针对数字控制外围辅助电路的噪声,先局部计算电流采样电路的直流误差和交流噪声值,用Pspice软件仿真验证了噪声计算的正确性,并设计了补偿电路抑制噪声,达到了较好的噪声抑制效果;然后采用拟合系统误差曲线的方法,通过软件对误差整体校正;最后分析数字芯片的处理误差并给出减少误差的参考方法,实现开关变换器控制信号的信噪比提高。最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研制了一台300W的图腾柱无桥PFC样机,通过对样机输入输出特性、关键工作状态、系统效率点进行测试,得到的波形和实验数据均在理论设计范围内,证明了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张子阳[3](2021)在《移相全桥DC/DC变增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赖立[4](2021)在《宽增益多模式Boost+LCR+Flyback变换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业界对DC-DC变换器的效率、功率密度、增益范围等指标要求日渐提高。三元件谐振(three-element resonant,TER)变换器因其具有软开关、结构简单、电气隔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中DC-DC变换领域。常见的TER腔有LLC、LCL、LCC和CLL等结构,但由上述谐振腔所构成的变换器均存在以下缺点:1)电压增益与负载强相关性。负载越重,最大电压增益越低;2)宽范围输出时,开关频率变化范围极宽,不利于优化磁性器件且高频导致高开关损耗;3)谐振腔环流、回流问题极大降低了轻载工况效率。为此已有很多解决方案被提出,但仍存在重载下电压增益得不到有效提高、轻载下变换器的损耗得不到有效降低等问题。本文围绕上述TER变换器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研究,为宽范围输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DC-DC变换提供新方案。针对LCL谐振变换器提出了Boost+LCL+Flyback优化组合拓扑结构,其仅需将LCL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感置于输入侧并耦合成反激变压器,变压器副边接输出电容。反激变压器的原边电感与谐振电容和主变压器的漏感构成LCL谐振腔,且其在Boost,LCL和Flyback这3种电路模态中被复用,由3种模态又构成了高增益(HG)、中增益(MG)和低增益(LG)三种电压增益模式,极大地拓宽了电压增益范围。同时轻载在仅Flyback电路工作,消除了电流环流问题。所提变换器采用三种简单的脉宽调制策略(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且保留了软开关的优点,适用于宽输出电压范围的场合。文中详细介绍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过程;采用时域分析法推导出电压增益公式,分析电压增益特性;并用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变换器和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及正确性。针对LLC谐振变换器提出了Boost+LLC+Flyback优化组合拓扑结构,其采用三种不同的PWM策略,通过对电感和开关的复用,可以实现高、中、低三种电压增益模式。在高电压增益(HG)模式下,通过额外的Boost储能,它比传统的LLC变换器具有更好的负载特性。在中压增益(MG)模式下,其工作条件与移相LLC变换器相似,但可消除谐振电流回流、环流问题,从而降低导通损耗。在低电压增益(LG)模式下,该变换器仅以反激模态工作,与传统LLC变换器相比,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此外,所有开关管均能在宽负载范围内实现ZCS开通。文中详细介绍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电压增益、设计方法、控制方案以及样机实验验证。针对上述所提组合型多模式拓扑的动、静态性能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的多模式变换器控制策略,该策略融合动态的模糊控制变补偿参数快速响应和稳态的PI控制精确调节这两个优点。文中首先利用拓展描述法建立不同增益模式的小信号模型并以此设计补偿参数;再以不同模式在最优效率下的输出功率范围确定了模式切换临界,同时采用等待周期法实现无扰切换;结合上述分析构建出所提控制策略,将其与单PI控制策略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在投切载过程中,所提控制策略对输出电压的稳定有更短的整定时间和更小的超调量,性能明显优于单PI控制策略。最后,文中从功率密度、转换效率、增益范围和特性等角度分析比较了所提两种优化组合拓扑与谐振变换器和电流馈型变换器的同异,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变换器具有元件少、输出电压范围宽、转换效率高等特点,使其更适用于低电压输入、宽输出范围的应用场合。

邵强[5](2021)在《2kW移相全桥程控直流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鑫[6](2021)在《直流能馈型交流电子负载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梓羽[7](2021)在《基于交错并联PFC及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通信电源设计》文中提出

杜明桥[8](2021)在《基于阻抗模型的光储交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双母线微电网因具有供电可靠、负载匹配性高和接入中低压配网灵活等优点逐渐成是居民建筑和智能楼宇的主要供电架构之一,稳定性分析是其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离网运行的光储交、直流微电网,通过状态平均建模法建立微电网中各变换器的阻抗模型;根据交、直流微电网的整体等效阻抗模型研究多种运行模式下的变化器阻抗特性和负载供电稳定性。首先,根据传统状态空间建模法、广义状态空间平均建模法和dq域状态空间建模法建立微电网中各变换器的阻抗模型,再根据控制方式将各个单元分为2种等效阻抗模型:1)戴维宁等效模型:恒压恒频控制的储能DC/AC逆变电路、下垂控制的储能DC/DC电路:2)诺顿等效模型:功率控制的双有源桥电路、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的光伏Boost电路和DC/AC逆变电路。两种等效阻抗模型作是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其次,重点研究双母线直流微电网多种运行模式下的模型建立、阻抗特性分析以及系统负载供电稳定性。从阻抗分析角度出发,依据系统不同运行模式下各变换器的源荷属性建立四种阻抗模型,对系统输入输出阻抗伯德图及阻抗比奈奎斯特曲线图分析,研究不同模式、微源和负载阻抗特性对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的影响。对比三种无源方案提高系统的负载供电稳定性。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级联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的正确性。最后,针对交流耦合供电系统运行控制与稳定性分析方面进行研究。考虑负载增减、储能均衡出力及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限制,给出了储能Soc均衡算法和系统协调控制的设计步骤。分析系统中的每个控制环路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广义Nyquist判定分析控制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提供系统参数设计的理论指导。建立仿真平台,对储能电池Soc平衡算法、系统协调控制和三种工况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根据协调控制策略自主切换工作模式、能够根据储能Soc均衡算法均衡出力以及能够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证明广义Nyquist判据分析的正确性。

贾灵贤[9](2021)在《基于改进下垂控制的光储变换器并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直流微网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接入以及促进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直流微网的快速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地扩大,传统的直流微网结构需要多个变换器并联运行来扩充其容量,这就势必造成电能的损耗、降低电能的传输效率等不可逆的能源浪费,不能满足环保的理念。而高性能的三端口变换器将新能源光伏分布式发电单元、电池储能单元和负载单元有效的集成到一个变换器上,具有低成本、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模块化、集成化的特点,采用三端口变换器并联来扩充直流微网的容量能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电能传输效率。于此同时,大量的三端口变换器并入直流微网后会造成变换器之间功率分配不均以及电网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采用合适有效的控制策略来解决如上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三端口变换器的调制和控制方法以及在直流微网中变换器并联的均流控制策略。对传统的下垂控制进行分析,指出其造成的母线跌落和均流精度低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三端口变换器并联的改进下垂控制+PPAS控制策略,在传统下垂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均流环和电压抬升环,对下垂系数和直流母线电压进行补偿,弥补了传统下垂控制的缺陷。并对所提的控制策略进行数学分析,在理论层面证实了改进的下垂控制能够减小母线电压偏差,提高电流分配精度,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稳态和动态均流性能。其次,对本文所研究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和DAB集成的三端口变换器和变换器并联系统进行小信号建模,并进行了PI补偿,使得补偿后的系统具有了良好的稳定性。最后,在PSIM中搭建了含两台三端口变换器并联的直流微电网系统仿真模型,对传统下垂控制+PPAS控制策略与改进下垂控制+PPAS控制策略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实了改进下垂控制在此系统中的优越性。并且搭建了小型家庭直流微网系统,对高频变压器进行了系统设计。将两台三端口变换器并联到直流微网系统中,分别进行投切载的实验,验证所提改进下垂控制+PPAS策略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边笑宇[10](2021)在《基于燃料电池的混合供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ZVZCS全桥PWM 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VZCS全桥PWM 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车载移相全桥变换器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移相全桥变换器的拓扑分析
2 移相全桥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2.1 电流内环PI控制
    2.2 电压外环PI控制
3 移相全桥关键问题分析
    3.1 变压器原边直流分量抑制
    3.2 副边同步整流对效率的影响
    3.3 副边占空比的丢失
4 仿真分析
5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6 结 论

(2)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及提高信噪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开关变换器的研究背景
        1.1.2 数字控制的研究意义
    1.2 数字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案
    2.1 AC/DC开关变换器
        2.1.1 基本拓扑结构
        2.1.2 四种单相无桥PFC变换器对比
    2.2 图腾柱无桥PFC电路特性分析
        2.2.1 拓扑结构及模态分析
        2.2.2 电路暂态分析
    2.3 图腾柱无桥PFC控制策略对比
        2.3.1 连续导通模式
        2.3.2 临界导通模式
        2.3.3 断续导通模式
    2.4 电感电流过零检测电路分析
        2.4.1 常用电流过零检测电路
        2.4.2 桥臂串联电流检测电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设计及采样电路优化
    3.1 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3.2 功率元器件设计
        3.2.1 升压电感设计
        3.2.2 输出电容设计
        3.2.3 开关器件选择
    3.3 辅助电路设计
        3.3.1 隔离供电电路设计
        3.3.2 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3.3.3 正负半周极性判断电路设计
    3.4 电流采样电路优化
        3.4.1 ADC驱动电路RC的选择
        3.4.2 运算放大器噪声理论
        3.4.3 运算放大器噪声计算
        3.4.4 调理电路噪声补偿
    3.5 软件校正系统误差
        3.5.1 电压采样及调理电路误差分析
        3.5.2 基于曲线拟合减少系统误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控制设计及误差分析
    4.1 小信号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4.1.1 小信号建模
        4.1.2 小信号仿真验证
        4.1.3 补偿器设计
    4.2 .系统数字控制方案设计
        4.2.1 控制芯片功能概述
        4.2.2 整体控制策略设计
        4.2.3 程序模块化配置
        4.2.4 采样频率及采样点的选择
    4.3 控制仿真验证
    4.4 数字信号处理误差分析
        4.4.1 ADC采样延时误差
        4.4.2 ADC量化误差
        4.4.3 PID运算误差
        4.4.4 DPWM量化误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及数据分析
    5.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
    5.2 实验平台介绍
    5.3 波形测试
        5.3.1 驱动波形测试
        5.3.2 输入输出测试
        5.3.3 电压纹波测试
        5.3.4 电流过零点验证
        5.3.5 谷底开通验证
    5.4 样机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宽增益多模式Boost+LCR+Flyback变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CL-T谐振变换器研究现状
    1.3 LLC谐振变换器研究现状
    1.4 多模式变换器控制策略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Boost+LCL+Flyback变换器
    2.1 拓扑结构
    2.2 多模式工作原理
        2.2.1 HG模式
        2.2.2 MG模式
        2.2.3 LG模式
    2.3 电压增益分析
        2.3.1 HG和MG模式电压增益
        2.3.2 LG电压增益
    2.4 三种模式设计及其关键参数设计
        2.4.1 3 种增益模式的划分
        2.4.2 LC参数设计
        2.4.3 L_k参数设计
        2.4.4 工作参数的设计
        2.4.5 软开关实现条件
    2.5 3 种增益模式的控制切换方法
    2.6 实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oost+LLC+Flyback变换器
    3.1 拓扑结构
    3.2 多模式工作原理
        3.2.1 HG模式
        3.2.2 MG模式
        3.2.3 LG模式
    3.3 电压增益分析
    3.4 变换器设计分析
        3.4.1 谐振参数设计
        3.4.2 工作参数设计
        3.4.3 器件应力分析
        3.4.4 谐振电容C_r电压应力
        3.4.5 功率传输分布
        3.4.6 软开关特性
    3.5 多模态控制策略
    3.6 实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PI的多模式变换器控制策略
    4.1 多模式变换器调制策略
    4.2 多模式模糊-PI控制策略
    4.3 稳态多模式PI补偿器的设计
        4.3.1 HG模式小信号建模
        4.3.2 MG模式小信号模型
        4.3.3 LG模式小信号模型
        4.3.4 多模式补偿器参数设计
    4.4 模糊控制器设计
        4.4.1 模糊化
        4.4.2 模糊推理和去模糊
    4.5 补偿器切换
    4.6 实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拓扑分析比较
    5.1 功率密度对比
    5.2 转换效率对比
    5.3 增益范围和特性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阻抗模型的光储交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微电网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大、小稳定性问题概述
        1.2.2 交、直流微电网中的阻抗分析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
2 交、直流系统中变换器的阻抗建模
    2.1 光伏单元阻抗模型
        2.1.1 Boost变换器阻抗建模
        2.1.2 加入锁相环的逆变器阻抗建模
    2.2 储能单元阻抗模型
        2.2.1 Bi-DC/DC变换器阻抗模型
        2.2.2 储能逆变器阻抗建模
    2.3 DC母线间互联变换器阻抗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独立直流微电网的阻抗建模和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1 直流微电网系统架构
    3.2 系统级联形式与切换条件
    3.3 级联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3.3.1 微电网4种模式下其负载总输入和微源总输出阻抗分析
        3.3.2 微电网的总输入和总输出阻抗分析
    3.4 无源阻抗方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4.1 无源阻抗方案的选取依据
        3.4.2 具有无源阻抗的稳定性分析
    3.5 双母线微电网系统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3.5.1 仿真验证
        3.5.2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10MW独立光储交流微电网建模和稳定性分析
    4.1 交流微电网系统架构
    4.2 储能Soc均衡算法及系统多模式协调控制策略
        4.2.1 储能Soc均衡算法
        4.2.2 系统多模式协调控制策略
        4.2.3 储能Soc均衡算法及协调控制策略验证
    4.3 微电网总体阻抗建模和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3.1 系统整体阻抗模型及环路增益
        4.3.2 小信号稳定性分析
        4.3.3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改进下垂控制的光储变换器并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直流微网的功率变换方案
        1.2.2 三端口变换器的调制和控制方法研究
        1.2.3 直流微网中变换器的均流控制策略
        1.2.4 传统下垂控制的缺陷和改进下垂控制的提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IBB-DAB TPC的拓扑及其工作状态
    2.1 IBB-DAB TPC能量控制策略
        2.1.1 传统下垂控制
        2.1.2 传统下垂控制的缺点
        2.1.3 改进下垂控制的提出
        2.1.3.1 均流环
        2.1.3.2 电压抬升环
3.小信号建模与PI补偿
    3.1 IBB电路部分小信号建模
    3.2 BCR电路部分小信号建模
    3.3 并联系统结构与小信号建模
        3.3.1 并联系统结构
        3.3.2 并联系统小信号建模
    3.4 变换器并联运行PI补偿
    3.5 TPC并联控制策略PSIM仿真
        3.5.1 传统下垂控制
        3.5.2 改进下垂控制
        3.5.3 结论
4.IBB-DAB-TPC样机搭建及实验结果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4.1.2 变换器参数指标
    4.2 变压器设计
        4.2.1 磁芯的选择
        4.2.2 磁芯损耗计算
        4.2.3 绕组设计
        4.2.3.1 绕组材料以及绕制方式确定
        4.2.3.2 绕组匝数确定
        4.2.3.3 绕组线径确定
        4.2.4 损耗计算
        4.2.5 温升计算
    4.3 微网实验平台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的设计
        4.4.2 ADC采样程序
        4.4.3 PI控制程序
        4.4.4 下垂控制子程序
    4.5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1 变换器的运行效率
        4.5.2 单台变换器传统下垂控制实验
        4.5.3 单台变换器改进下垂控制实验
        4.5.4 两台TPC并联运行传统下垂控制实验
        4.5.5 两台TPC并联运行改进下垂控制实验
    4.6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四、ZVZCS全桥PWM 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车载移相全桥变换器改进研究[J]. 金宁治,俄立明,马腾,刘金凤,孙东阳.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21(09)
  • [2]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及提高信噪比研究[D]. 刘健.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移相全桥DC/DC变增益控制方法研究[D]. 张子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4]宽增益多模式Boost+LCR+Flyback变换器[D]. 赖立.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5]2kW移相全桥程控直流源的研究[D]. 邵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直流能馈型交流电子负载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张鑫.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交错并联PFC及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通信电源设计[D]. 赵梓羽.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8]基于阻抗模型的光储交直流微电网小信号稳定性研究[D]. 杜明桥.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9]基于改进下垂控制的光储变换器并网策略研究[D]. 贾灵贤.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燃料电池的混合供电系统研究[D]. 边笑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标签:;  ;  ;  ;  ;  

ZVZCS全桥PWM DC-DC转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