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茶具消毒不容小觑

公共茶具消毒不容小觑

一、公用茶具消毒不可小视(论文文献综述)

李栋[1](2021)在《基于青年视角的公寓空间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认为

方志戎[2](2012)在《川西林盘文化要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及农村聚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相对于城市聚落而言,有关农村聚落特别是那些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规模小巧、数量巨大的基层农村聚落的研究,显得关注不够、剖析不深。它们恰恰构成了中国乡土环境的重要基底,是构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乡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因此,结合特定区域,探讨农村聚落在自然生态、经济生产、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思考其未来走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显得极为紧迫。论文以农村聚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自然人文环境为背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脉络,以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有益的参考,为我国农村聚落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策略。论文共分为十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从区域角度分析川西平原聚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川西平原聚落体系和林盘体系的结构与特征,川西林盘的地域分布状况。第三章分析川西林盘历史沿革和清代林盘聚落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林盘文化成因机制。第四章研究林盘的类型、空间形态与特色,剖析林盘聚落模式,并对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风水林村落进行比较。第五章从建筑基本型制、外观造型、空间环境、装饰装修、营建技术几方面研究林盘民居乡土特色。第六章研究林盘的植栽和水系,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以及发达丰富的林盘经济。第七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林盘家园景观艺术进行研究。第八章总结林盘文化的价值和本质特征。第九章研究林盘文化当前的变化趋势,提出林盘文化保护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措施。第十章论述林盘文化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研究林盘聚落体系重构、林盘人居环境建设、林盘经济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绿色多功能集约化新林盘聚居模式等,探索林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何江丽[3](2012)在《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 ——从空间、时间到市民》文中指出自中国历史迈入近代,城市的发展就是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城市成为体现时代变动的最佳舞台。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发展历程,这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类型。作为典型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的代表,北京在1900-1937年的三十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卫生知识的普遍化对于北京城市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一直存在的民族危机感,使卫生知识与民族国家的振兴紧密相连,卫生因与西方知识的联系而带着舶来品的殖民性,又被赋予民族国家话语的鲜明色彩。卫生的直接目的在于民众的健康,而终极意义则是强国强种。卫生知识还与权力相系,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和民间力量都运用卫生知识,定义自身的行为,赋予自身权力,积极对城市的面貌及民众的生活和观念进行改造,使北京城市在这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卫生化”。北京城市的“卫生化”体现在空间、时间和身体的三个向度上。在城市空间上,卫生的推广使各种力量参与到空间的争夺、改造和生产中,促使城市中的传统空间逐渐衰落,而新式空间日益强势;在时间观念上,世界时间为卫生的普及提供了时间框架,卫生知识的普及过程则推动了世界时间逐步确立为民众日常生活的规范;在国民身体上,卫生不仅成为定义和评判身体的重要指标,还作为解放和形塑身体的武器,造就了符合富国强种需要的新国民。倡导卫生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团体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与市政机构共同推进北京城市的“卫生化”进程,前者掌握了话语权和一定程度的自主行动权,后者则运用行政权力掌握了主导权和操作权,努力将官方意志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对卫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两者具有共通的认识,达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在许多卫生事务上出现了合作。北京城市“卫生化”的最终成果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当中。当卫生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城市的面貌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现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事方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主流。

朱煜[4](2012)在《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文中研究说明民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教育有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社会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1928年,江苏首先建立民众教育馆,随后逐渐由城市扩展至乡村,对基层民众进行比较全面的现代化改造。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苏民众教育馆或停闭或迁移,受战争的影响,事业基本停顿。在1928~1937年的十年间,江苏民众教育馆先后致力于改良民众文化、改善民众生计、塑造公民观念的社会改造活动。江苏民众教育馆建立之初,对基层社会的现代化改造,主要着眼于举办识字教育;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鉴于民众生计的凋敝,事业的重心转移至生计指导方面;1935年以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江苏民众教育馆对基层社会的改造以塑造公民观念为中心。整体而言,江苏民众教育馆改良民众文化具有基础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改善民众生计具有应急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塑造公民观念具有草根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总体上看,社会改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如此,江苏民众教育馆模式,还曾作为“范例”被推向全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方改造模式,在政府基层力量捉襟见肘的环境下,曾被政府赋予在基层社会的“权威”角色,这样的角色便利了它自上而下强势推动现代化改造,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改善民众的生存状态、追求基层社会自治、传播现代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学术界一般认为,抗战之前,政府的权力所能达到的边界止于县级,县以下的控制只能通过民间力量间接实现,然而江苏民众教育馆模式表明,民众教育馆以其“权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缺位”。当然,由于政治环境、国民素质以及民众教育馆自身存在的缺陷等因素,江苏民众教育馆的社会改造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其绩效。而且,这种官方色彩的改造模式,用“制度变迁”理论观察,其兴其衰,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态度。再者,这种改造模式是以现存政治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为前提的,属于改良主义的模式,其对基层社会的现代化改造,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不过,它虽然最终因政府不断地高度集权所导致的现代化终结而破产,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对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改造探索的历史性贡献。

何雅婷[5](2009)在《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研究 ——以重庆市近郊为例》文中认为乡村旅游是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旅游热点之一,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它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带动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关的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农村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而山地丘陵地区又是农村贫困的高发区,山地村镇往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物质条件落后,产业支持和聚落重构等都迫切需要科学的引导。山地村镇依托自身资源进行功能更新和物质空间改造,开发乡村旅游,同时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村镇有机更新,形成良性循环,是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作为研究内容,以重庆市近郊村镇作为研究对象,从改造原则、前期规划、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等方面探讨山地环境下的村镇空间、村镇建筑、村镇景观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策略,包括如何协调村镇产业发展与旅游功能,如何调整现有的村镇空间形态来提供游客活动场所,如何将原有的建筑功能进行置换以适应旅游活动等等,其中重点研究山地村镇的建筑环境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之策,探讨山地村镇改造的特殊要求与特定方法,同时为川西南、黔西北等地山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确定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做出总结,为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阐述乡村旅游及山地村镇改造的相关理论及改造实例,分析影响村镇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乡村旅游对山地村镇发展的意义,以及山地村镇的景观特征,探讨山地村镇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评价标准。第三章探讨重庆市近郊村镇旅游性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与市场特征,对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背景、政策背景、资源背景,以及近郊村镇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重庆市近郊村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现有相关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国内外村镇改造经验的总结,针对山地村镇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原则,从以人为本、生态化、总体控制的多层次改造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探讨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的前期规划的相关内容,并重点研究基于旅游驱动机制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第五章以山地村镇改造的总体策略、村镇外围空间改造策略、村镇公共空间改造策略、建筑设施改造策略和社区参与等五个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从村镇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的具体措施。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即对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的原则、前期规划、改造策略等方面的结论进行总结。

吴晓燕[6](2008)在《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 ——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初级市场的农村集市,长期以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生长于自然经济的内在结构之中。而在当代,作为农村社会交换空间的集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权力和市场社会内生权力相互交汇的特定场域。本研究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采用微观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建国后的农村集市为分析对象,把乡村集市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主要内容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的历史追溯,通过考察建国以后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曲折历程,透视国家政治权力与集市兴衰的关系,探讨国家权力是如何借助集市空间渗入乡村社会的。指出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国家行政权力不断下沉,自然不会放弃对集市的控制,历史上的自治场市成为了国家建构的产物,服从于国家统合乡村社会的目标。市场的兴衰存废折射出农民与国家利益关系的变迁,集市贸易史既是一部农村的社会生活史,也是一部农民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史,还是一部自然集市演化为国家控制的市场的历史。二是横向的多面相解读,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恢复发展为背景,从集市规则、集市主体、集市空间三个层面展示集市活动和市场社区运行的现状,描叙多元主体的参与、利益的分割和空间的互动,既考察国家怎样以新的角色规制市场,阐释地方政府、其他市场相关主体如何参与集市规则的创制并揭示它们之间的权益博弈关系;又呈现以经济交换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力量在从社会边缘走向市场中心后,其间的地位更迭、利益分化、力量消长、权力分割和角色转换的全息图景;还以集市公共空间为载体展现乡村场市生活的原貌,揭示话语、信息等文化力量对乡村社会的秩序建构和功能整合,洞悉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互构过程中市场社区功能的变迁。本研究认为,集市作为一种以经济交换为主要活动的场所,在现代国家出现后,源自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共同构造;其规则和秩序既是国家建构的,也是社会自我生成的。集市场域中各种权力的交织、运行和互动体现了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呈现出一个集市规则和秩序的建立由一元控制为主走向多元参与的变迁过程;一个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从外部国家的单向整合走向国家整合与经济社会自我整合相互耦合的过程;一个政治领域垄断一切权力走向权力分散、转移即国家向市场、社会让权的过程;一个从单一直接和强制性的行政控制走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力共同形塑基层市场社区秩序的过程。

白春生,陈双辉[7](2004)在《公共场所在预防SARS中暴露出的卫生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静峰[8](2002)在《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字字义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冷落。本论文在综合应用现代汉字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音学、文字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对3500个常用汉字做共时研究之后,认为字义是汉字独有的特征,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深入还能在汉字教学、辞书编纂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诸多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现代汉字应当受到重视,获得独立的研究地位。在肯定现代汉字字义研究价值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应当具备的四项基本内容:特点、内部类别划分、外部联系方式及应用前景,然后利用对比、数据库分析等方法,分别就这四个方面做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和材料分析。由于字义的历史延续性及字义系统的开放性,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必然十分复杂,非短短数万言的论文所能涵盖,因此本论文只能在理论上略做探讨,旨在引起研究者对这一研究的关注,从而让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今天的语言文字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彩霞[9](2002)在《公用茶具消毒不可小视》文中研究指明

二、公用茶具消毒不可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用茶具消毒不可小视(论文提纲范文)

(2)川西林盘文化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农村聚落研究
        1.3.2 民居及乡土建筑研究
        1.3.3 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1.3.4 川西林盘与林盘民居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川西平原聚落环境与林盘体系
    2.1 林盘与林盘文化
        2.1.1 林盘定义
        2.1.2 从林盘到林盘文化
        2.1.3 林盘文化的时空界定
    2.2 优越的自然环境
        2.2.1 地理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物产资源
    2.3 丰富的人文环境
        2.3.1 发达的农业文明
        2.3.2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3.3 独特的川西人文景观
    2.4 聚落体系与林盘体系
        2.4.1 聚落体系层次
        2.4.2 林盘体系构成
        2.4.3 林盘体系特征
    2.5 川西林盘地域分布
        2.5.1 林盘在成都市域总体分布状况
        2.5.2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经济圈层分布状况
        2.5.3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地形地貌分布状况
        2.5.4 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
3 林盘文化演进与动因机制
    3.1 林盘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影响
        3.1.1 林盘源起根基:川西平原稻作农耕
        3.1.2 林盘沿革考索
        3.1.3 蜀文化与林盘
        3.1.4 社会民情与林盘
    3.2 移民活动与清代林盘再生
        3.2.1 清代移民对林盘文化的影响
        3.2.2 清代川西林盘聚落体系的演进
    3.3 林盘文化动因机制
        3.3.1 自然环境优势与乡村社会构成的激励机制
        3.3.2 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协同机制
        3.3.3 人口耕地关系与聚落体系自组织的联动机制
        3.3.4 土地制度与佃农经济的发展机制
        3.3.5 家族宗法与风俗习惯的衍生机制
4 林盘类型及空间形态
    4.1 林盘类型特征
        4.1.1 从居住组合方式来分:独居林盘与聚居林盘
        4.1.2 从规模大小来分:小型、中型与大型林盘
        4.1.3 从平面形态来分:团形林盘与带型林盘
        4.1.4 从地形地貌来分:平坝林盘与山丘林盘
        4.1.5 从绿化树种来分:竹林盘与树林盘
        4.1.6 从绿化围合形态来分:闭合态林盘与自由态林盘
    4.2 林盘构成与形态特色
        4.2.1 林盘构成要素
        4.2.2 林盘空间形态
        4.2.3 林盘空间特色
    4.3 林盘聚落模式
        4.3.1 林盘模式
        4.3.2 模式特征
    4.4 川西林盘与其它村落之比较
        4.4.1 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
        4.4.2 林盘与风水林村落
5 林盘民居乡土特色
    5.1 建筑基本型制
        5.1.1 平面组合
        5.1.2 建筑功能特征
    5.2 建筑外观造型
        5.2.1 朴实的建筑形象
        5.2.2 简洁的墙面处理
        5.2.3 变化的屋面组合
    5.3 建筑空间环境
        5.3.1 内外交融
        5.3.2 核心虚空
        5.3.3 通透流转
    5.4 建筑装饰装修
        5.4.1 主要装饰手法
        5.4.2 装修重点部位
        5.4.3 装饰细部处理
        5.4.4 装饰工艺特征
    5.5 建筑营建技术
        5.5.1 建筑用材做法
        5.5.2 建筑结构体系
        5.5.3 适应气候的构造手法
        5.5.4 营建方式习俗
6 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与林盘经济
    6.1 林盘植栽
        6.1.1 竹类植物
        6.1.2 乔木与灌木
        6.1.3 菜地与果园
        6.1.4 花卉园艺
    6.2 林盘水系与林盘养殖
        6.2.1 林盘水系
        6.2.2 林盘家庭养殖
    6.3 林盘绿化生态环境
        6.3.1 林盘绿化特色
        6.3.2 林盘生态环境
7 林盘家园景观艺术
    7.1 神奇的大地文化景观
        7.1.1 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7.1.2 诗意盎然的林盘村落景观
        7.1.3 广阔罕见的大地艺术
    7.2 林盘园林艺术
        7.2.1 林盘园林总体风貌
        7.2.2 林盘园林特色景观
        7.2.3 林盘与西蜀园林
    7.3 设施小品环境艺术
        7.3.1 设施小品类型
        7.3.2 设施小品景观艺术特色
    7.4 林盘园林案例分析
        7.4.1 邛崃平乐镇花揪村 14 组李家大院林盘
        7.4.2 温江万春镇鱼凫村 8 组罗家院子林盘
        7.4.3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1 组益园
8 林盘文化价值与本质特征
    8.1 林盘文化价值
        8.1.1 生活价值
        8.1.2 生产价值
        8.1.3 生态价值
        8.1.4 美学价值
        8.1.5 社会价值
        8.1.6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
    8.2 林盘文化本质特征
        8.2.1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8.2.2 有个性特色的田园文化
        8.2.3 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
        8.2.4 有凝聚力的和谐文化
9 林盘现代变迁趋势与保护
    9.1 川西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林盘的影响
        9.1.1 改革开放前状况
        9.1.2 改革开放后
        9.1.3 现代农业技术革命对林盘内生增长的推动
    9.2 林盘现状及问题
        9.2.1 林盘的萎缩
        9.2.2 林盘绿化景观变差
        9.2.3 林盘环境生态变坏
        9.2.4 林盘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9.2.5 林盘乡土文化流失
        9.2.6 林盘文化认识误区
    9.3 林盘文化保护对策
        9.3.1 保护意义
        9.3.2 保护指导思想
        9.3.3 保护原则
        9.3.4 保护措施
    9.4 林盘保护规划案例研究
        9.4.1 郫县花园镇七里香村竹隐寺林盘
        9.4.2 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锦家祠林盘
10 林盘经济转型与新林盘文化创造
    10.1 林盘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10.1.1 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域性”危机
        10.1.2 林盘建设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0.1.3 林盘模式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启示
    10.2 林盘经济现代化转型
        10.2.1 林盘庭院经济的提升
        10.2.2 林盘乡村旅游产业的开拓
        10.2.3 林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0.3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与建设
        10.3.1 现状林盘聚落体系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10.3.2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对策
        10.3.3 林盘用地及建筑整治
        10.3.4 林盘生态环境建设
        10.3.5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建设方案策划
    10.4 新林盘文化:绿色多功能集约化聚居
        10.4.1 新林盘聚居的社会背景
        10.4.2 新林盘聚居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与规划思路
        10.4.3 新林盘聚居规划设计策略
        10.4.4 个案举例: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灾后重建
    10.5 新林盘文化对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促动
        10.5.1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定位
        10.5.2 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11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 ——从空间、时间到市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资料
    四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卫生的“名”与“义”
    第一节 卫生之义
        一 卫生涵义的丰富
        二 卫生“国家化”与“社会化”
    第二节 卫生之名
        一 政治以卫生为名
        二 商业以卫生为名
第二章 空间的“卫生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卫生博弈
        一 民众侵占城市空间
        二 行政权力的扩张
    第二节 卫生改造城市空间
        一 传统到现代:公共娱乐空间的变化
        二 被动与主动:生活服务空间的改良
        三 物质到观念:新式教育空间中的卫生
    第三节 卫生更新城市空间
        一 卫生教化的场所:公园的诞生与发展
        二 卫生圈地的成败:东安市场和屠宰场的建设
        三 卫生水平的指标:近代医疗空间的开办
第三章 时间的“卫生化”
    第一节 卫生与传统时间
        一 清洁从随时到定点
        二 防疫在春季
        三 卫生与春节
    第二节 卫生与世界时间
        一 医疗的钟点时间
        二 卫生与星期制
    第三节 卫生与群体的节奏
        一 增强纪律性:学校中的卫生节奏
        二 增进认同感:工厂中的卫生节奏
        三 节日化的卫生运动
第四章 市民身体的“卫生化”
    第一节 身体的不卫生与卫生
        一 不卫生的身体
        二 卫生身体的证明
        三 卫生与身体的展演
    第二节 卫生与女性的身体
        一 卫生解放女性身体
        二 卫生改造女性身体
        三 卫生再造女性身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苏民众教育馆概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历史轨迹
        一、 兴起的原因
        二、 产生与发展轨迹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组织人事
        一、 内部组织及其演变
        二、 人员的构成与素质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的运行机制
        一、 内部权限与工作机制
        二、 “标准工作”的出台
        三、 基本施教区、推广区与辅导区
第二章 着力改良民众文化
    第一节 推动识字运动
        一、 举办识字教育
        二、 转向强迫识字
        三、 与识字运动各方的关系
    第二节 参与私塾改良运动
        一、 私塾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 建立私塾改良的辅导机构
        三、 私塾改良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倡导风俗改良
        一、 提倡国历及新年易俗
        二、 设置作息钟:时间观念的教育
        三、 反对迎神赛会,进行科学教育
        四、 劝导放足
        五、 其他改良风俗活动
    第四节 改良民众文化的特点
        一、 基础性
        二、 教育性
第三章 致力改善民众生计
    第一节 开展生计调查
        一、 城市调查:在党政机关协助下开展
        二、 乡村调查:在合作、互利中进行
    第二节 实施生计指导
        一、 从事生计宣传
        二、 提供小本贷款
        三、 举办职业训练与农事指导
        四、 进行合作指导
    第三节 个案分析:无锡南门民众教育馆之人力车合作社
        一、 发起动机
        二、 成立经过
        三、 社务管理
        四、 业务经营
    第四节 改善民众生计的特点
        一、 应急性
        二、 指导性
第四章 努力塑造公民观念
    第一节 实行公民训练
        一、 “草根组织”的建立
        二、 公民训练中的“观念灌输”
        三、 农民生活学校的旨趣
    第二节 展览中的公民观念塑造
        一、 “国难”展览与公民观念
        二、 庙会与展览:“流动”的公民观念教育
    第三节 休闲娱乐中的公民观念渗透
        一、 民众读物改良
        二、 民众茶园的教化
        三、 “戏剧化”的熏陶
        四、 公民“教育电影”
    第四节 塑造公民观念的特点
        一、 草根性
        二、 社会性
第五章 江苏民众教育馆社会改造的实效分析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目标
        一、 政府提出的目标
        二、 民众教育馆的目标追求
    第二节 社会改造的成效与问题
        一、 改造的成效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影响社会改造成效的因素
        一、 政治环境
        二、 国民素质
        三、 自身缺陷
余论 江苏民众教育馆社会改造模式分析
    一、 “制度变迁”下的民众教育馆模式
    二、 从“国家与社会”看民众教育馆模式
    三、 在比较中审视民众教育馆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目录
后记

(5)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研究 ——以重庆市近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基本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概述
    2.1 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
        2.1.1 乡村景观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1.2 景观生态学与旅游规划研究理论
        2.1.3 乡村景观规划与休闲游憩景观理论
    2.2 山地城镇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理论
        2.2.1 山地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
        2.2.2 村镇改造理论与实践
    2.3 山地村镇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
        2.3.1 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
        2.3.2 乡村旅游对村镇发展的意义
        2.3.3 山地村镇景观特征
    2.4 山地村镇乡村旅游评价体系
        2.4.1 “农家乐”开发和经营水平评价
        2.4.2 村镇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评价
3 重庆市近郊村镇乡村旅游调查及分析
    3.1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及分析
        3.1.1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市场特征
        3.1.2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背景分析
        3.1.3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背景
        3.1.4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背景
    3.2 重庆市近郊村镇现状调查及分析
        3.2.1 村镇形态
        3.2.2 村镇空间
    3.3 重庆市近郊村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3.1 村镇整体风貌不佳
        3.3.2 村镇之间缺少多种资源的整合
        3.3.3 旅游设施缺乏或不合理
        3.3.4 经营管理不到位
        3.3.5 小结
4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原则及前期规划
    4.1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原则
        4.1.1 以人为本原则
        4.1.2 生态化原则
        4.1.3 总体控制的多层次改造原则
    4.2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前期规划
        4.2.1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步骤
        4.2.2 乡村旅游发展的推进模式
        4.2.3 村镇改造的前期调研
        4.2.4 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4.2.5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4.2.6 基于旅游驱动机制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4.2.7 完善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4.3 小结
5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策略
    5.1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的总体策略
        5.1.1 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模式
        5.1.2 山地村镇整体景观的强化策略
        5.1.3 乡村旅游区域用地控制
        5.1.4 乡村旅游容量的控制
        5.1.5 基于乡村旅游的村镇布局
        5.1.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2 山地村镇外围空间改造策略
        5.2.1 村镇外围空间的整治
        5.2.2 村镇入口及边缘景观的塑造
    5.3 山地村镇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5.3.1 线型空间
        5.3.2 节点空间
    5.4 基于乡村旅游的建筑设施改造策略
        5.4.1 村镇公共建筑设施的更新改造
        5.4.2 “农家乐”的更新改造
        5.4.3 乡村旅游营地的设置
        5.4.4 乡村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5.4.5 山地村镇民居改造中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
    5.5 村镇改造与社区参与
        5.5.1 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5.5.2 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过程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 ——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梳理与研究视角
    三、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个案情况
第一章 集市兴衰:农民与国家
    一、传承与恢复
        (一) 市场复苏
        (二) 国家介入
        (三) 场市自治
    二、统购统销
        (一) 粮油统购统销
        (二) 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的垄断
        (三) 设置食品站
    三、自由市场
        (一) 逐步收紧
        (二) 时开时闭
        (三) 全面控束
    四、"黑市"
        (一) 不可抑制的市场
        (二) 生存逻辑支配的交易
    五、放开搞活
        (一) 废除粮油统购
        (二) 发展个体商业
        (三) 恢复集市贸易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政治权力
第二章 集市规则:利益与秩序
    一、大政策
        (一) 规划
        (二) 管理
        (三) 收费(税)
    二、土办法
        (一) 以地生财
        (二) 捆绑服务
        (三) 垄断经营
    三、潜规则
        (一) 执照的"真"与"假"
        (二) 税费的"讲"与"磨"
        (三) 保障的"虚"与"实"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经济权力
第三章 集市主体:更迭与纷争
    一、"坐贾"与"流商"
        (一) 领头羊
        (二) 挑战者
        (三) "爱恨交织"
    二、新入者与原居民
        (一) 新居民进入
        (二) 场市格局改变
        (三) 河水污染之争
        (四) 往昔只可追忆
    三、"混混"与摊主
        (一) "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 "执勤"与"揩油"
        (三) "身份转换"
    四、消逝者与边缘人
        (一) 行将失业的媒婆和传统匠人
        (二) "变味"的民间艺人与算命先生
        (三) 生意红火的砖匠和游医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社会权力
第四章 集市空间:沟通与整合
    一、棚市和店铺
        (一) 生人交易
        (二) 熟人社会
        (三) 关系圈子
    二、茶馆和饭馆
        (一) 今昔犹存
        (二) 坐茶馆
        (三) 进饭馆
    三、街头和坝子
        (一) 街坝活动政治化
        (二) 商业和社会空间的回归
        (三) 街头话语的变迁
    四、电话亭与网吧
        (一) 商情、亲情和友情的连接
        (二) 一线连通大千世界
        (三) 现代信息与权力
    小结:社会交换中的文化权力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的阐释
    二、集市政治:延伸的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公共场所在预防SARS中暴露出的卫生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人们对公共场所传播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2 公共场所的消毒、通风设施设备不健全
3 各种卫生制度贯彻执行较差
4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仍然较差
5 卫生监督力度不够
6 从业人员对预防疾病的理解不够

(8)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现代汉字字义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1.1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必要性
    1.2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现状
    1.3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现代汉字字义的特点
第三章 常用现代汉字字义分类
    3.1 语料选择
    3.2 分类视角
    3.3 分类步骤
    3.4 分析结果
第四章 汉语双音节合成词的字义构成
    4.1 现代汉语合成词形成的原因和途径
    4.2 分析材料和方法
    4.3 分析结果
第五章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应用领域
    5.1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在汉字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5.2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在辞书编纂领域中的应用
    5.3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在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字字义分类结果
附录二 汉语双音节合成词字义构成方式
致谢

四、公用茶具消毒不可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青年视角的公寓空间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李栋.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 方志戎. 重庆大学, 2012(05)
  • [3]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 ——从空间、时间到市民[D]. 何江丽. 南开大学, 2012(07)
  • [4]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 朱煜. 苏州大学, 2012(12)
  • [5]基于乡村旅游的山地村镇改造研究 ——以重庆市近郊为例[D]. 何雅婷. 重庆大学, 2009(12)
  • [6]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 ——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D]. 吴晓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4)
  • [7]公共场所在预防SARS中暴露出的卫生问题及对策[J]. 白春生,陈双辉. 职业与健康, 2004(09)
  • [8]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D]. 李静峰. 广西大学, 2002(02)
  • [9]公用茶具消毒不可小视[J]. 彩霞. 劳动保护, 2002(01)

标签:;  ;  ;  ;  ;  

公共茶具消毒不容小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