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网改造今年将告一段落

贵州农网改造今年将告一段落

一、贵州农网改造今年画上句号(论文文献综述)

闫永,郭大鹏,原诗萌[1](2021)在《南方电网改革进化录》文中研究指明南方电网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改革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立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方电网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持续将"试验田"深耕为"示范田"。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7月18日,两广总督张之洞托人从国外购入的柴油发电机和电灯运抵广州,当月23日开始发电,供总督衙门照明之用,标志着广东等南方五省区电灯时代的到来。

余忠庆[2](2018)在《优势视角下对庆阳市XX村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国人民生活的发展,如果贫困现象得不到解决,就会衍生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在十九大以后,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达雄伟奋斗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注重困难群众的脱贫工作。随着我国进入精准扶贫的新阶段,学者们对贫困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之前各个视角的减贫研究将贫困群体或个体作为被动承受减贫政策或措施的客体,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居民的不同致贫现状、原因,运用了科学的办法因地制宜地来帮助贫困人员脱贫,而开展优势视角下对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有利于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优势视角下对XX村精准扶贫研究,本文以XX村和贫困户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学者对扶贫的研究资料,了解相关政策研究的发展动态,并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观察和访问了贫困户的状况。同时回顾了庆阳市XX村在体制改革时期、大规模开发时期、“造血”为主时期、综合性扶贫开发时期以及扶贫攻坚新时期的成效,介绍了XX村的自然地理概况、贫困情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的现状以及贫困户的现况,并提出精准扶贫中发现的群众发展意识不足、产业培育后劲不足、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并在优势视角下从个人、关系和外部环境方面进行问题分析,之后,对全村存在的优势和资源进行了分析,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针对XX村的贫困人员从个人、关系、外部环境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以及力所能及地为推动此领域扶贫工作的发展,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奉献一丝薄力。

孙祥[3](2018)在《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研究 ——以P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精准扶贫是在精准粗放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扶贫措施,它把聚焦对象投向了贫困户,谁困难就帮助谁,用精准的方法解决贫困对象细微的问题,是当下一种主要的扶贫方式。目前,我国在农村精准扶贫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令人值得人欣慰的,但是随着扶贫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扶贫方式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这就需要借助社会工作的力量。社会工作自从诞生以来,就与扶贫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这几年,国家不断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为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和空间,使得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助力农村精准扶贫。首先,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在理念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其次,社会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方法技巧;再次,社会工作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将弥补政府在精神层面扶贫的短板,丰富扶贫的内容。因此,在扶贫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精准而有效地落实扶贫项目,还需要社会工作的助力。本研究即以社会工作为视角,以X县P村的产业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身的实地调查与访谈,了解了P村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从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专业层面三个角度分析了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强调了外力推动转向内力推动的重要性。研究指出要通过政府引导,确保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性,联合调动各方力量,支持社会工作助力扶贫的持续性,以项目作为指引,借助社会工作助力扶贫精准性,以此为我国扶贫项目提供借鉴。

张金鑫[4](2017)在《基于电力行业客户导向的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各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环境压力、科技创新、贸易保护、规则变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持续博弈,都使得可变化性成为商业环境的主要特征。多数行业的本质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企业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也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2016年全球输配电市场收益的增长,从传统的输电和用电领域转向了输配电市场,D公司所处的主要行业—电力行业,近年来也处于持续而深刻的变革中。D公司是一个从传统制造业走向提供高科技产品与服务的企业,传统、松散、粗放式的管理体系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分工和新的竞争环境,难以满足公司的客户—电网公司的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也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管理和客户价值创新的要求。D公司深刻认识到,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从只追求企业获取利润为目的,调整为以“客户导向”作为目标,建立从企业内部运营流程延伸到客户内部价值链的联接。2007年D公司提出了基于客户导向的“精确创新,持续进步”为理念的“精进模式”,推动公司整体创新与发展。本文从电力行业中的智能电网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角度出发,从D公司发展战略实际运行过程的策划、制订、实施、监控与复盘等一系列的实践入手,进行开放性的研究。尝试在现有的情况与环境下,论述电力设备企业,如何以客户为导向在行业中获取竞争优势。本文拟以电力行业的D公司为例,通过对其发展的宏观环境、行业结构和公司资源、战略水平及市场地位等方面出发,采用PEST方法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及分析结果对企业的影响与作用;对D公司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应对策略;运用SWOT模型,找到D公司所处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对D公司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选择,确定未来三年的战略选择与实施保障。通过电力改革稳步推进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分析D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与格局,制定可操作、可衡量的发展战略模式,适应电力行业环境和自身特质,使企业得以发展。由此确定D公司具体的发展战略与关键行动举措,将D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全过程作为最佳实践,提供对“非电网系”企业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的借鉴,对D公司日益形成的精进管理模式进行理论化的精炼和总结,作为成熟的模式加以推广和应用。尝试系统性地分析公司发展战略建立的全过程,不仅是对当前环境的分析和判断,更关键的是描绘出未来的远景与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将远景规划与实施途径逐级逐项的进行分解与落实,以保障最终的目标实现。每个行业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弱肉强食的垄断企业,本文通过在电力行业的D公司发展战略与路径上的解析,希望同时对其他行业遇到类似问题的企业,能够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徐耀强[5](2017)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文中提出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系统性还十分不够。本研究基于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文化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渊源、价值表现、行动路线以及绩效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正在建构的概念。本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构成包括3大要素:责任管理对象、管理主体和管理环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必须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是:以价值为目标的原则、以人本为中心的原则、以融入为路径的原则以及以能力为依托的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社会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交互性、动态性和艺术性等7大特征;并从本源论、边界论、目的论以及方法论的角度和高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科学划分和理论建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为动机,可以将其归因为利他主义动机、利己主义动机、互利主义动机以及规则主义动机等4大类;其行为类型可归纳为道德驱动、经济驱动、政府驱动、社会驱动等4种类型;其动力合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元要素博弈、生成的过程,其中社会期望是“导航器”、态度取向是“发生器”、企业能力是“加速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观念演进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统一。本研究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两个角度,对诞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管理思想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所蕴含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潜和梳理;此外还从思想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管理学的多维度、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进行了当代学术诠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股东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重重大价值。股东价值主要体现为企业的业绩贡献度、品牌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其对国家发展的价值、对社会和谐的价值以及对员工成长的价值;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其对生态修复的贡献、对资源利用的贡献以及对污染治理的贡献。进而提出这样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既是一种约束因素,更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必要途径。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责任管理体系架构建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责任管理推进策略的“五融入”模式,特别是在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描述的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企业界最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首次总结凝练提出了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的慈善行为、社区志愿者活动、社会责任采购、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审计、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可持续消费等10个可供企业选择的实践形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也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系统,故而也有一个管理绩效问题。本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标准、绩效评价、绩效改善等3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优化的基本路径。

卜新章[6](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周晶[7](2017)在《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自主性研究 ——以秦巴山区三家农村民间组织实践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的发展也见证了三十多年中国贫困治理结构的变迁。农村民间组织作为本土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草根组织形式,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基本特征,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其组织的自主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研究从贫困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角度介入,试图对以农村民间组织为中心节点,对贫困治理中多主体互动如何促进自主性演变作出论述。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演变和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是一个愈发复杂的过程。本文试图以自主性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四川省巴中市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南江县县域内的三家民间组织的田野调查作为实践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社会学关于贫困治理和自主性研究的相关理论,提出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存在的悖论。即当前贫困治理领域面临着政社关系转型,“政府强、社会弱”的格局下,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农村民间组织力量薄弱,缺乏自身组织自主性,因此面临被吸纳的风险,最终成为政府的附属部分;反之,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过程中与其他各个主体的互动关系的构建会逐步增强自身的自主性,最终成为平等的主体发挥自身的功能。对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自主性演变过程进行解读和阐述,以此来探寻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过程中自主性产生和演变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民间组织在贫困治理的多元主体互动合作过程中达到贫困社区发展和民间组织自主性增强的共赢目标。贫困治理是各个参与主体在共同的反贫困目标下,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以达到合作绩效最大化的结果,即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治理模式。自主性是民间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合法性、争取自身发展空间和扩充组织边界的能力。在贫困治理的视角下,通过提出农村民间组织自身自主性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由这个现实存在的悖论反思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问题。沿着自主性发展的脉络,从理论方面阐释自主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政社关系、自我行动取向以及组织内部结构,并从贫困治理的新视角分析农村民间组织为中心的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提出农村民间组织在合作治理之中生成了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在政府放权、资源流动、自合作行动和社区嵌入之中产生,并且组织在生成自主性的过程中采用了借风、借力、依附等策略。但总体上,这种自主性存在着限度问题,即自主性并不是无约束的自主,而是在现实外部环境和外部资源援助方、合作网络、社区之中面临多方的约束。摆脱外部的自主性限度约束的路径在于探索一条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扩展的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的目标层面的计划和机遇把握,行动层面的策略与自我调适,以及组织层面的能力提高和价值培育等。农村民间组织在与援助方、自合作民间组织以及受助方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既获取资源和外部支持增强了自身的自主性,同时又面临着多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抑制了自主性的发展。最后论文落脚于路径建构,提出通过农村民间组织自身的行动调适和能力价值的提升等路径来增强自身的自主性。研究最终得到三方面的结论:一是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过程中相对自主性实现存在可能性;二是农村民间组织于其他多主体的合作有利于规避单一主体合作的多重风险进而促进民间组织自主性;三是农村民间组织通过自我适应、能力提升和价值传导等合作策略实现相对自主性提升。

杨亮承[8](2016)在《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 ——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文中提出纵观中国的扶贫历程,虽然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扶贫资源瞄准偏离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一方面国家在扶贫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而另一方面贫困群体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扶贫资源。这是中国扶贫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本文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扶贫资源瞄准与分配过程的考察,分析中国扶贫治理制度表达与实践之间背离的原因,讨论基层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既可以扩展扶贫治理研究的理论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学术助力。本文将布迪厄场域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将基层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的实践过程放在“扶贫场域”内进行研究,分析场域中行动者在扶贫实践中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的过程,从而探讨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寻找扶贫瞄准偏离的原因。在场域视角下,扶贫治理是一种行动者的实践过程,扶贫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扶贫资源的实践空间,行动者在场域中拥有不同的资本并占据着不同的关系位置,通过策略性互动影响扶贫资源的分配格局,使得扶贫资源的分配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研究发现,在扶贫场域中,国家的扶贫政策并非是简单的自上而下执行过程,而是一个资本运作和策略选择的实践过程。从纵向上看,县级政府在基层扶贫实践中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和支配权,可以在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中加入自身的发展意图和利益诉求,并策略性的应对乡村社会的需求;依附于县级政府的乡镇政府,在扶贫治理中主要协助上级政府完成扶贫工作,扮演着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但其在乡村扶贫资源分配和使用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通过策略性行动从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村干部扮演着基层政府代理人、村庄当家人以及理性人等三种角色,一方面完成基层政府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信息、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等方面优势,控制着村庄内的扶贫资源,村庄获取扶贫资源更多的是建立在村干部的个人能力之上,而在村内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也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贫困户在扶贫场域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且往往因为缺乏获取资源能力而处于扶贫资源分配格局的末端。从横向来看,扶贫场域中乡村社会内的行动者之间因为其所具有的关系资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等资本数量的差异性,而在扶贫场域中处于不同的结构性位置,同时也在扶贫资源的“争夺”中拥有不同的行动能力,进而获得不同规模的扶贫资源。通过对扶贫场域中不同行动者的行动选择及其逻辑的考察,文章认为扶贫实践是一种场域中的实践过程,其实践逻辑在于行动者在互动与博弈中形成的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机制。“精英俘获”是行动者策略性互动所呈现出的一种局部秩序,是一个暂时性的、阶段性的策略整合状态,其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扶贫工作的内卷化。因此,如何打破扶贫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所掌控的利益链条,改变贫困群体在扶贫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使农村贫困群体从扶贫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实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和提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应对和解答的问题。

肖翔[9](2012)在《中国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研究(19492010)》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在中国工业化中的作用,全文主体部分分为上篇与下篇两大板块。上篇主要是经济史分析,从历史的纬度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变进行梳理,并归纳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特征。下篇主要是经济学分析,在上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特征分别从供给、需求、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三个角度对政府主导工业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本文上篇经济史的分析中,将从历史角度讨论1949-1978政府在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形成中的作用;1979-1997政府在全面推进工业化阶段中的作用;1998—至今政府在新型工业化探索阶段中的作用。通过对政府主导工业化从“跨越贫困性陷阱”到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的演变的历史梳理,给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全景式的鸟瞰。上篇小结(第4章)将承上启下对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特征进行归纳,为下篇的经济分析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下篇经济学分析中,基于上篇经济史分析,针对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特征,本文将结合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学从供给、需求与中央地方关系三个纬度解释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下篇的第一部分(第5章),主要从政府干预供给的角度来讨论工业的发展。当前的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Acemoglu(2008)的研究主要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阐释了资本深化过程中资本密集型产业持续发展。而根据上篇的经济史分析,我国工业高速发展之后往往会带来经济失衡,需要进行调整。Acemoglu(2008)的模型研究难以解释我国工业化中的这种的特征。本章中,在Acemoglu(2008)文章基础之上,笔者将政府行为纳入资本深化过程,运用数理模型讨论了政府干预资本形成过程,从而推动工业发展的动态轨迹。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政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呈现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干预力度如果过大并不利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长。为检验该模型,借鉴林毅夫衡量政府赶超战略的思路,构建了“准技术选择指数”,运用中国分省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经验实证研究,经验结果支持政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呈现的倒“U”型关系。下篇的第二部分(第6章),主要从需求方面来讨论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阐释中国工业化中产业结构变迁的特点。通过上篇经济史的考察,笔者发现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化轨迹呈现出“迅速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形态,具体来看1949年以后工业化率大幅度上升,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个时期下降,而从90年代中后期工业化率开始又有上升的趋势。我国独特的工业化轨迹与当前大多立足于“恩格尔定律”的研究不同。Kousmut(2001)开创性的文章讨论中,展现的产业结构的动态轨迹是:工业比重不变、而农业下降、服务业上升。用此模型来解释我国作为后发大国工业化进程显然不足。而Foellmi(2008)的文章主要立足于消费的“恩格尔定律”,通过引入非等质的效用函数讨论了产业结构的问题。但在他的研究中,工业比重存在“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仍难以解释我国工业化独特的运行轨迹。通过上篇经济史的考察,笔者认为从需求角度来讨论中国独特的工业化运行轨迹,应当考虑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构成了对工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消费的升级。基于此,本文在Foellmi(2008)的框架内,将政府对需求结构的影响纳入经济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较好的解释了中国独特的工业化轨迹。下篇第三部分(第7章),主要讨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权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行了经济分权的改革。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自Zhang和Zou(1998)的文章以后,有大量的文献进行实证研究。有些学者的文章认为分权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有些文章则认为分权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分权与工业化关系如何?现有文献讨论不多,本篇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运用建国以来分省数据进行长面板的回归,发现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分权都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推进,并且2003年以来分权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增大。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分权对于东部地区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中部和西部,而近年来分权对于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影响力度逐步加大。最后,结合上、下两篇的分析,笔者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基本的启示。第一、中国政府主导的工业化让中国走出“贫困性陷阱”,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这种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我国政府干预资本深化过程来推进工业发展的模式是难以维系的。第三、政府对需求结构的干预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过重的重要原因,要改善这种经济结构,政府政策需要新的调整。第四、政府分权能够推进工业化,但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要新的探索。

王晓夏[10](2009)在《中国电力难以企及的美国高度》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电网老总曾经说道:"世界上的高速公路,是西方最先搞的;电力高速公路,是中国最先搞的;我们要搞的国家电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压等级最高的,是世界头一份、独一份。"面对这样的自夸,中国电力行业真的能够笑看天下了吗?

二、贵州农网改造今年画上句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农网改造今年画上句号(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电网改革进化录(论文提纲范文)

战略调整
改革争先
创新驱动
勇担使命
党建铸魂
应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优势视角下对庆阳市XX村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优势视角
        2、精准扶贫
    (二)理论基础
        1、优势视角理论
        2、增能理论
二、XX村的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一)XX村的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
        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时期
        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时期
        3、“造血”为主的农村扶贫时期
        4、综合性扶贫开发时期
        5、扶贫攻坚的新时期
    (二)XX村的基本现状
        1、自然地理概况
        2、贫困现状
        3、基础设施
        4、产业发展
        5、社会事业
        6、民生保障
    (三)XX村贫困户的现状
        1、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
        2、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3、居住条件差,收入单一
        4、贫困户的满意度调查
三、XX村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X村精准扶贫中的问题
        1、群众发展意识不足
        2、产业培育后劲不足
        3、基础设施欠帐较大
        4、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二)XX村精准扶贫的问题原因分析
        1、心理分析
        2、能力分析
        3、关系网络
        4、外部环境
四、XX村精准扶贫的优势评估及对策
    (一)XX村精准扶贫的优势评估
        1、传统文化优势
        2、发挥自主能动性
        3、妇女劳动力的优势
        4、产业支撑优势
        5、政策导向优势
    (二)优势视角下XX村精准扶贫的对策
        1、思想认知方面
        2、发挥自身及本地资源方面
        3、发挥市场自主优势作用
        4、家庭及邻里关系方面
        5、政府方面
        6、扶贫政策方面
五、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研究 ——以P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研究
        (二)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三)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简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P村产业扶贫项目及其实施
    一、项目村概况
        (一) P村基本情况
        (二) P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概况
    二、P村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
        (一) 扶贫项目的背景介绍
        (二) 服务对象
        (三) 服务目标及内容
        (四) 实施过程
第三章 P村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贫困户对扶贫项目参与度不高
        (二) 重视物质扶贫,忽视精神扶贫
        (三) 精准识别贫困户存在的问题
        (四) 贫困户争抢扶贫资源
    二、项目扶贫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 项目推进中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二) 项目缺乏对贫困户需求的评估
        (三) 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的内部矛盾
        (四) 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缺乏社会组织的参与
第四章 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和策略
    一、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 制度层面,为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二) 实践层面,提高社会工作对贫困群体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 专业层面,构建价值、知识、技能的社会工作能力体系
    二、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确保社会工作助力扶贫的有效性
        (二) 联合调动各方力量,支持社会工作助力扶贫的持续性
        (三) 以项目作为指引,借助社会工作助力扶贫精准性
第五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电力行业客户导向的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定量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主要的创新点
        1.4.1 基于战略管理PDCA环的提出
        1.4.2 战略为本精进管理模式的提出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战略
        2.1.2 发展战略
        2.1.3 客户导向
    2.2 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2.3 电力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客户导向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
        2.4.1 客户导向的组织保证
        2.4.2 客户导向基本原则
        2.4.3 践行“客户导向”的工作思路
    2.5 相关理论述评
第3章 D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国际经济形势
        3.1.2 国内经济形势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世界电力行业环境分析
        3.2.2 国内电力行业环境分析
    3.3 D公司所在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2 现有厂家间的竞争
        3.3.3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4 买方议价能力
        3.3.5 替代品的威胁
    3.4 电力设备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3.4.1 紧跟国家政策及国网、南网相关标准的制定
        3.4.2 抓住配电网改造的机遇
第4章 D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D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4.2 D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4.2.1 人才资源
        4.2.2 技术资源
        4.2.3 营销渠道
        4.2.4 品牌管理
    4.3 D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4.3.1 持续推进客户导向的精进管理模式
        4.3.2 战略推动客户导向理念,融入公司文化
        4.3.3 创造需求,实现业务范围转型
    4.4 D公司内部问题分析
        4.4.1 人才流失严重
        4.4.2 电力行业政策与规范跟踪不及时
        4.4.3 研发战略规划不清晰
        4.4.4 知识管理策略缺失
第5章 D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D公司的SWOT分析
        5.1.1 D公司的优势分析
        5.1.2 D公司的劣势分析
        5.1.3 D公司的机会分析
        5.1.4 D公司的威胁分析
    5.2 D公司的战略目标选择
    5.3 D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5.3.1 公司层战略
        5.3.2 业务层战略
        5.3.3 职能层战略
第6章 D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6.1 D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构建D公司发展战略PDCA机制
        6.1.2 用创新价值链持续改进
        6.1.3 供应链管理总成本领先
        6.1.4 打造统一制造平台
        6.1.5 建设质量平台与文化
        6.1.6 实施统一财务平台战略
        6.1.7 信息化提升管理创新和效率
    6.2 D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
        6.2.1 组织架构适时调整
        6.2.2 人力资源方面
        6.2.3 技术与研发方面
        6.2.4 财务方面
        6.2.5 制度方面
        6.2.6 企业文化建设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
        一、国外实践与研究状况
        二、国内实践与研究进展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一、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有待理论突破的方向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定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原则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特征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本源论的理论建构
        二、基于边界论的理论建构
        三、基于目的论的理论建构
        四、基于方法论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生机理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动机归因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为类型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动力生成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道德建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道德建设的当代主题
        二、企业道德境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精神追求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思想演进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西方思潮
        一、思想发展的脉络
        二、历史论争的焦点
        三、全球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中国智慧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二、道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三、墨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四、法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当代诠释
        一、思想教育学的观察
        二、经济学的观察
        三、社会学的观察
        四、伦理学的观察
        五、法律学的观察
        六、管理学的观察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价值表现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股东价值
        一、企业业绩贡献度
        二、企业品牌知名度
        三、企业顾客忠诚度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社会价值
        一、对国家发展的价值
        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三、对员工成长的价值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生态价值
        一、对生态修复的贡献
        二、对资源利用的贡献
        三、对污染治理的贡献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动路线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体系架构
        一、组织体系
        二、指标体系
        三、规则体系
        四、能力体系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实践形式
        一、公益事业宣传
        二、公益事业关联营销
        三、企业的社会营销
        四、企业慈善行动
        五、志愿者活动
        六、社会责任采购
        七、社会责任投资
        八、社会责任会计
        九、清洁发展机制
        十、可持续消费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推进策略
        一、融入企业治理结构
        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三、融入企业机制体系
        四、融入企业管理运营
        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优化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标准
        一、国际组织倡导的社会责任规则
        二、行业协会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
        三、政府机构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引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评价
        一、国外社会评价方法
        二、国内社会评价方法
        三、企业自我评价方法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改善
        一、凸显企业的主体作用
        二、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
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学术创新
    三、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科研成果
致谢

(6)《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关键概念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自主性研究 ——以秦巴山区三家农村民间组织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论文思路结构
        (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 研究创新之处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一) 国内民间组织自主性相关研究
        (二) 国外民间组织自主性相关研究
第二章 民间组织自主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贫困治理与自主性
        (一) 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
        (二) 合作治理与自主性
        (三) 民间组织与贫困治理
        (四) 综合述评
    二、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 自主性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 民间组织自主性的影响因素
        (三) 主要研究线索
第三章 农村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困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介绍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 南江县基本状况
        (三) 案例组织基本情况
    二、案例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历程
        (一) 起源:黄羊技术革新与扶贫参与
        (二) 发展:组织互嵌与分工参与
        (三) 机遇:组织关键事件及项目
    三、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的三重风险
        (一) 与政府主体合作中“俘获”的风险
        (二) 与社会主体合作中“内卷化”的风险
        (三) 与市场主体合作中“异化”的风险
第四章 合作治理中自主性的生成
    一、政府放权中自主性生成
        (一) 权力缝隙:自主性的生成空间
        (二) 公私合作:组织的成长策略
        (三) 选择参与:组织自主性分化
    二、资源流动中自主性生成
        (一) 项目分包:国际组织的资源支持
        (二) 定向购买:国内基金会资源获得
        (三) 供需对接:市场资源的补充支持
    三、自合作行动中自主性生成
        (一) 组织抱团:自合作关系的形成
        (二) 网络平台:跨区域的组织联盟
        (三) 公益联盟:跨领域的组织联盟
        (四) 社会企业:自主性的新增长点
    四、社区互动中的自主性生成
        (一) 嵌入社区的动员策略
        (二) 村级两委的协助合作
        (三) 社区精英的利益嵌入
        (四) 贫困人口的内生增能
第五章 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限度
    一、农村民间组织的外部环境制约
        (一) 差异化自主:制度的规制
        (二) 合法性约束:信任关系
        (三) 自主性悖论:资源“双刃剑”
        (四) 风险约束:不确定的风险分配
    二、外部援助方对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制约
        (一) 民间组织身份属性约束
        (二) 公益行业的监管困境
        (三) 公益供需关系的约束
        (四) 共享价值理念的缺位
    三、自合作网络中组织间自主性制约
        (一) 自组织网络的脆弱性
        (二) 自合作网络的影响力
        (三) 自合作网络内部冲突
    四、社区内部对民间组织自主性的影响
        (一) 项目社区的强“精英依赖”
        (二) 内生能力与组织“断奶”
        (三) 市场风险与民间组织
第六章 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建构与扩展
    一、目标与机遇: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的建构
        (一) 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的性质
        (二) 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建构的目标
        (三) 农村民间组织自主性发展机遇
    二、行动与调适:农村民间组织的外部适应策略
        (一) 民间组织的方法创新
        (二) 民间组织的资本联结
        (三) 民间组织的伙伴关系
    三、能力与价值:内部自主性提升的策略
        (一) 与政府互动:资源汲取能力提升
        (二) 与援助方的互动:价值内化与传递
        (三) 与其他组织的互动:协商能力的提高
        (四) 与受助方的互动:渗透与价值输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基本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编码表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 ——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扶贫历程与实践
    2.1 中国农村扶贫历程
    2.2 自上而下的资源传递过程
    2.3 制度表达与实践结果的背离
第三章 理县及其扶贫概况
    3.1 理县基本情况
    3.2 理县扶贫概况
第四章 扶贫治理的实践空间:扶贫场域
    4.1 扶贫场域及其利益
    4.2 扶贫场域的结构
    4.3 扶贫场域中的惯习
    4.4 小结
第五章 科层体制内行动者的行为选择与逻辑
    5.1 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动选择与逻辑
    5.2 乡镇政府的行为选择与逻辑
    5.3 小结
第六章 乡村社会内行动者的策略及其逻辑
    6.1 资源动员与扶贫资源的获取
    6.2 村庄内行动者的行动策略与资源分配
    6.3 扶贫资源的分配格局:精英俘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构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国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工业化的界定
        三、 政府作用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 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对工业化的回顾
        二、 对于中国工业化中政府作用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上篇 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经济史研究
    第一章 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形成与作用(1949-1978)
        第一节 中国集权政府的历史传统与近代工业化
        一、 中国集权政府与工业发展
        二、 政府频繁更迭与近代工业化动荡发展
        三、 新中国前夕的工业基础
        第二节 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
        一、 中国政府对于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二、 传统经济体制建立与政府主导工业化模式的形成
        三、 “一五计划”的成就与摆脱“苏联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
        一、 “反冒进”与反“反冒进”
        二、 政府主导的工业“大跃进”
        三、 国民经济调整
        四、 继续调整与“三线建设”决策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工业化曲折推进
        一、 “十年动荡”中的工业发展
        二、 政府与“三线建设”—政府主导的工业布局
        三、 “五小工业”与社队企业发展
        四、 “四三方案”—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
    第二章 全面推进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1979-1997)
        第一节 政府“有形之手”与工业化战略性调整
        一、 国民经济形势紧张
        二、 “新八字方针”的调整
        三、 政府放权与工业化的推进
        四、 改革初期工业化的成效
        第二节 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双轮驱动下的工业化推进
        一、 价格“双轨制”与工业化推进
        二、 企业改革与工业化推进
        三、 渐进改革中的工业化
        第三节 加速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全面推进
        一、 政府加速市场化改革
        二、 工业化中的“软着陆”与短缺经济的结束
    第三章 中国政府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1998-至今)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一、 “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提出与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推进
        二、 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背景
        三、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第二节 政府在重启重化工业中的作用
        一、 重化工业的重启
        二、 政府在重启重化工业中的作用
        第三节 政府主导工业化模式变革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 政府主导工业化模式与“中等收入国家”
        二、 政府主导工业化模式与“中等收入陷阱”
        三、 新型工业化与“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思考
    第四章 上篇小结: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特征
        第一节 经济理论中的“特征化事实”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特征归纳
下篇 政府主导工业化的经济学研究
    第五章 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研究之一—从供给角度的解读
        第一节 资本深化中政府与赶超工业化的理论模型
        一、 引言
        二、 中国政府在工业化中作用的历史变迁
        三、 基本理论模型
        四、 数值模拟
        第二节 赶超工业化的实证分析
        一、 指标的构建与数据描述
        二、 实证结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研究之二—从需求角度研究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路径
        一、 引言
        二、 中国工业化中需求结构演变
        三、 中国工业化中需求结构演变的几点启示
        第二节 工业化与政府干预需求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 纳入政府投资之后的模型与数值模拟
        三、 政府刺激消费升级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主导工业化研究之三—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角度研究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赶超工业化
        一、 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二、 全面推进工业化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
        三、 新型工业化探索阶段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二节 财政分权与工业化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数据描述与模式设立
        三、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贵州农网改造今年画上句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电网改革进化录[J]. 闫永,郭大鹏,原诗萌. 国资报告, 2021(09)
  • [2]优势视角下对庆阳市XX村精准扶贫研究[D]. 余忠庆. 新疆大学, 2018(12)
  • [3]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研究 ——以P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D]. 孙祥.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4]基于电力行业客户导向的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金鑫. 山东大学, 2017(04)
  • [5]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D]. 徐耀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农村民间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自主性研究 ——以秦巴山区三家农村民间组织实践为例[D]. 周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8]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 ——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D]. 杨亮承.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9]中国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研究(19492010)[D]. 肖翔.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2)
  • [10]中国电力难以企及的美国高度[J]. 王晓夏. 世界博览, 2009(17)

标签:;  ;  ;  ;  ;  

贵州农网改造今年将告一段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