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卫星通信波控系统设计

车载移动卫星通信波控系统设计

一、车载移动卫星通信中波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闫丽霞[1](2020)在《基于时间自动机的车车通信移动闭塞功能研究与验证》文中提出随着城轨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信号系统的发展以及5G(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第5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究应运而生。该系统突破了传统CBTC系统以地面设备为核心的列车控制方式,重组系统架构,优化系统功能,以车载设备为核心实现移动闭塞功能,提高了列车的灵活性与智能性,同时由于地面设备的精简,使得系统间接口得到简化,控制信息直达列车,降低了系统反应时间。车载移动闭塞功能作为车车通信列控系统的核心功能,其正确性与有效性必须得到保障。形式化验证与仿真测试验证可以对系统规范制定的合理性以及系统功能实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可及时发现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车车通信列控系统架构为基础,重点研究实现系统车载移动闭塞功能的三大主要功能——前车识别、列车筛选以及车载移动授权生成,采用时间自动机理论和UPPAAL工具对上述功能的具体实现进行了形式化描述与验证,并在测试平台上完成了测试验证,验证了系统功能开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具体工作如下:(1)在分析车车通信列控系统功能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车载子系统移动闭塞功能。分析实现车载移动闭塞功能的主要模块的功能需求,分析前车识别、列车筛选以及车载移动授权生成过程中系统模块完成的具体功能及处理流程,并对各模块功能实现过程中子系统模块间的信息交互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系统的建模与验证奠定了基础。(2)根据列控系统VV&A(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校核、验证与确认)理论与时间自动机建模过程,结合前车识别、列车筛选以及车载移动授权生成流程和系统模块间信息交互情况,分别建立了前车识别、列车筛选和车载移动授权生成模块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采用UPPAAL工具依据的BNF(Backus-Naur Form,巴科斯范式)验证语法对各模块的安全性与受限活性特性进行了描述,并完成了相关验证。(3)搭建车车通信列控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前车识别、列车筛选以及车载移动授权生成模块测试用例,依据测试用例及测试执行流程进行测试验证,完成了系统功能测试验证。

刘永强[2](2020)在《基于移动基线解算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列车的各节车厢之间是通过钩缓装置连接在一起的,列车在前进的过程中,频繁的加速、制动会使得车钩发生拉伸和挤压等物理形变,导致永久性的机械损伤,存在脱钩的风险。因此,为保证行车安全,对于在途列车进行实时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CTCS-2级和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都是采用轨道电路等地面设备来实现列车完整性监测的,但是轨道电路等地面设备的建设和维护费用高。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发展,在下一代列控系统(NGTC)的列车完整性监测中,提出了采用卫星定位为主的车载化设备实现列车完整性监测,尽量减少地面设备的应用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构建了双差载波相位的相对定位函数模型进行移动基线长度的实时解算。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线的解算精度,进行了多星座联合解算以及整周模糊度在线固定的方法研究及实现,并提出高度角约束离散度的参考卫星的选择算法,最后搭建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监测的仿真平台,基于京沈客专试验线的现场数据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创新性地引入基于移动基线解算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建立双差载波相位的相对定位模型进行基线解算,根据解算的移动基线的长度与参考车长进行比较,进行列车的完整性状态判断。(2)针对单星座系统在铁路卫星信号受限环境下可用卫星数目少,定位精度低的问题。在受限条件下进行多星座联合移动基线解算的算法研究,同时构建一阶马尔可夫加速度模型,对移动基线的状态矢量进行优化,以提高多星座联合解算时系统的能观性。(3)对多星座实时整周模糊度固定算法进行研究,在模糊度浮点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移动基线的解算精度,并提出基于高度角约束离散度的参考卫星选择算法,使得卫星对有最佳的分布结构,保证基线解算的精度。通过单历元整周模糊度的实现模糊度的快速固定,保证列车完整性实时监测的需要。(4)搭建了基于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监测仿真平台,结合京沈线的现场数据,对对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进行测试验证,同时对基线长度、列车状态、卫星状态及列车实时轨迹进行可视化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基于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监测算法可以有效提高车长的解算精度。图58幅,表13个,参考文献60篇。

刘文倩[3](2020)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对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以下简称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有:轨旁设备最少化、通信多模化、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等。新型列控系统与传统列控在系统结构、模块功能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在新型系统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竞争等问题。因此,为保证新型列控系统功能的正确可靠实现,针对其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的需求,论文以线路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管理模块为研究对象,提出适用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形式化建模和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方法。首先,在新型列控和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需求;然后,为了便于线路资源管理,提出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子系统中的模块功能、信息流,设计了模块结构;接着,基于资源管理功能需求,设计了资源管理流程,包括线路资源的状态管理和线路资源的使用流程,并针对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中的资源征用阶段,设计了基于有向加权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2)对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了形式化建模和验证。首先,提出了资源管理方法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包括关键字标记、UML元素映射以及层次化模型构建等;着重设计了UML模型到有色Petri网模型的转换规则;其次,选取区间和站内资源管理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了逐步仿真和状态空间分析,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功能实现正确性和设计完备性。(3)针对道岔线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竞争问题,设计并验证了资源分配策略。从分析资源分配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资源分配需求,设计了资源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目标资源分配决策函数,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得到了资源分配策略;最后,对资源竞争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分配策略能有效解决资源竞争问题。(4)设计并实现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仿真软件。首先,分析了仿真系统的软件需求,进行了技术选型,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框架模式和B/S(Browser/Server)的软件架构;然后,分析了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分层架构和仿真模块伪代码;最终,通过编程完成了软件开发,仿真了资源管理功能,进一步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正确性。本文共有图68幅,表30个,参考文献67篇。

马茂斐[4](2020)在《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车载中心化的列控系统是面向我国西部地区的新型列控系统,目前正处于理论探索和方案设计阶段。该系统采用卫星定位、多模通信、运能动态配置等先进技术来满足西部铁路减少地面设备成本、提高车载设备能力的需求,它具有车车通信、列车自主行车许可计算和列车自主进路控制等重要特征。论文针对列车自主进路控制,采用列车自主进路分散控制替代地面集中联锁方式,进行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的设计与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从新型列控系统的技术原则和基本进路控制功能技术细则出发,进行了列车进路控制需求分析;根据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和模块间信息交互,进行了列车进路控制子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列车运营场景将进路控制过程划分为行车计划接收解析、进路触发时机确定、列车进路建立和列车进路解锁四个阶段,按阶段进行了进路控制流程设计;考虑到进路控制流程和进路基本设备已发生变化,将进路防护逻辑划分为进路设备层防护逻辑和进路设备关系层防护逻辑,针对两部分防护逻辑进行了补充设计;最后进行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和传统的地面集中联锁的同异性分析。(2)提出了车载中心化的进路控制方法建模与分析框架。综合UML和CPN建模语言两者特点,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建模方法,以及进路防护逻辑逐步纳入、站场元素和时间因素逐步完善的精化策略,提出了一种将进路控制流程和进路防护逻辑相结合的列车进路控制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模型仿真分析工具CPN Tools,提出了进路控制模型的逻辑功能验证、状态空间分析和时间性能分析流程,进而构建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与分析整体框架。(3)对进路控制方法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根据车载中心化的进路控制方法设计,利用列车进路控制建模方法,建立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单车进路控制场景HCPN模型和多车进路冲突场景TCPN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进路控制分析方法对进路控制HCPN模型进行逻辑功能验证和状态空间分析,实现模型的功能性和正确性验证,进而实现进路控制方法设计的功能验证;对TCPN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单步仿真运行发现多车进路控制过程中潜在的“赛跑问题”。(4)提出了进路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法。针对多车进路控制过程中潜在的“赛跑问题”,根据列车进路作业基本原则提出进路冲突资源分配目标函数,利用ODP3主协议算法和ACT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集中式OC的进路资源分配算法。通过算法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算法可以有效避免“赛跑问题”,可以保证站内列车作业的按照优先级顺序执行,同时能够提升多车进路场景下的列车进路资源征用效率。本文共有图64幅,表40个,参考文献70篇。

胡荣[5](2020)在《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卫星的列车自主定位是列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新型列控系统采用基于卫星的多传感器融合的测速定位方式,车载设备根据运行环境及卫星信号情况综合使用卫星、车轮速度传感器、惯性导航、应答器等多源数据,并结合电子地图,实现列车的精准测速和自主定位功能,同时将卫星定位信号应用于实现列车完整性检查功能的列尾设备。。新研制的列控系统上道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经过全功能的测试验证,为此需要在既有列控系统室内仿真测试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北斗/GPS的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在实验室模拟列车运行过程中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实现基于卫星定位的相关功能测试,为新型列控系统的实验室测试验证提供技术支撑,对新型列控系统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此作为背景,开展了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的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分析了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的功能需求。通过对新型列控系统中GNSS的作用及其支撑环境的梳理,并结合列控系统室内的测试目标,分析和归纳了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北斗/GPS卫星信号模拟、电子地图和卫星差分信号等功能。(2)设计了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的总体方案。结合既有的列控系统实验室测试平台架构,设计了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系统由GNSS信号模拟器、GNSS控制模块、数据管理、轨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差分基站模拟等模块组成。使用GSS8000信号模拟器作为信号输出的硬件;通过Access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基于插值法和推算定位法获取了铁路线路的轨道地理信息数据库内容;采用RTCM3.2差分协议设计卫星差分信号。(3)实现了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硬件采用GSS8000信号模拟器作为卫星射频信号的发射源,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编写软件实现对GNSS信号模拟器的控制,以及能够显示系统运行过程中列车状态、卫星状态、卫星信号模拟器反馈状态等信息的显示界面;并且建立了轨道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卫星差分模拟单元,为列车的卫星定位提供数据支持。图55幅,表24个,参考文献50篇。

刘英杰[6](2020)在《基于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下一代列控系统安全分析和验证》文中提出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是下一代列控系统的典型代表。该系统引入车车通信技术,采用移动闭塞技术行车,以卫星定位方式代替轨道电路实现列车自主定位与完整性检测,由车载设备计算行车许可并实现进路排列。由于该列控系统正处于理论探索和方案设计阶段,对系统特定场景进行安全分析和形式化验证,识别不安全行为及行为致因并以此制定安全性设计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系统设计初期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论文以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多分辨率STAMP模型,采用改进后的STPA安全分析方法对系统的特定场景进行安全性分析,得到了引起危险事故的诸多致因;根据危险致因定义了安全性设计需求,并对其进行了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提出了一种针对基于车车通信列控系统的安全分析方法。首先,根据该系统的结构和特点,从不同层面关注列控系统的控制和反馈过程,对传统STAMP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列控系统的多分辨率STAMP模型,旨在解决单一STAMP模型无法对列控系统复杂场景进行全面描述,进而导致安全分析不充分的问题。然后,鉴于传统STPA方法无法区分危险致因是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该方法中定义了描述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行为关系BR(Behavior Relation),用于描述当前STAMP模型内部各组件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始与非原始致因。在此基础上,沿着分辨率等级和行为关联路径对各级STAMP模型进行迭代安全性分析,直至获得所有引起危险事件的原始致因。最后,根据原始致因提出安全性设计需求(Safety Design Requirements,SDRs)。(2)选取典型运营场景,对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以列车出车辆段至区间追踪运行场景为例,主要包括列车自主定位、前车识别、车车通信及车载自主计算行车许可等过程。结合该场景下车载设备(OBE)子系统、动态运能决策(DCD)子系统及资源管理单元(RMU)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信息交互流程,划分分辨率等级并构建相应的UML静态与动态模型。通过本文提出的UML向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转换规则,建立相应的多分辨率STAMP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分辨率等级从低到高逐层分析,直至得到所有引起系统危险的原始致因,并根据危险致因提出了待分析场景下的SDRs。(3)对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是否满足安全性设计需求进行了验证。将安全性设计需求转换为UPPAAL能够验证的BNF语句,并将其分为功能性、时序性及安全性三类。在待分析场景下,针对低分辨率层面的车载设备及其交互设备建立时间自动机模型,并整合成时间自动机网络,对BNF语句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目前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满足车载设备子系统低分辨率STAMP模型分析得到的安全性设计需求。本文共有图58幅,表39个,参考文献71篇。

孙善毅[7](2020)在《车辆主动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在传统车辆卫星定位和车载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基于动态视频,一方面实现驾驶员生理疲劳驾驶、抽烟和打电话等危险驾驶状态(DSM)的识别和预警,另一方面实现前向碰撞和车道偏离等异常行车状态的识别等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功能。其中,远程监控平台负责车载智能终端定位、视频和各类报警信息的接收、预警、可视化显示,并实现各类信息的回放与统计分析,以及实现与终端的信息交互。面对与大批量车载终端多媒体数据的并发交互,以及大批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平台需要高性能实时通信、海量音视频报警附件接收、无插件视频播放等关键技术的支撑。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针对系统平台监控实时性问题,设计了主动安全终端与系统平台的高性能通信方案,通过ActiveMQ消息队列提供JMS消息服务并结合Websoket技术实现报警消息的实时推送,同时构建了基于Redis分布式缓存服务器,提高了B/S架构下数据显示的实时性;针对海量报警附件的接收和实时报警问题,构建了基于C/S架构的报警附件通信服务器,实现主动安全报警数据解析、报警消息推送和报警附件处理;针对车辆实时视频监控网页无插件播放的问题,构建了基于C/S架构的视频处理服务器,解析主动安全终端上传的负载音视频码流数据包,推流到基于Nginx搭建的RTMP服务器,并使用HTML5技术进行无插件的实时播放。在实现上述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研发车辆主动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平台:首先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对系统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原则以及系统架构进行总体设计;其次,在详细设计方面,数据库设计遵循规范化设计方法,并将系统平台中的动态数据表进行分区,提高数据查询的性能以及可维护性;最后,对系统平台功能进行设计和编程实现,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大量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实现的关键技术满足平台运行要求,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运行稳定。目前该系统平台已经投入试运行,并且在车辆的监控管理、运输安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莫志松[8](2019)在《CTCS-4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我国列控系统的发展历程,解析欧洲NGTC项目,总结下一代列控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与研究方向,提出一种CTCS-4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崔俊楠[9](2019)在《基于GNSS和4G的CTCS-3级车地通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斗/GPS双模组合定位是利用已有的GPS和我国北斗卫星进行多系统组合定位,北斗/GPS双模组合定位不仅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而且减小了单独依靠外国定位系统的风险。CTCS-3级列控系统是时速300km/h及以上客运专线的运行控制设备。已有高速轨道车辆内部控制网络大多采用现场总线网络技术,并且通过GSM-R网络实现地面与列车间的信息传输。因为前两者的带宽与技术均受限,而以太网技术和4G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异常迅速,故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必定是把以太网用于列车控制,4G网络用于车地信息传输。1、本课题,即基于GNSS和4G的CTCS3级车地通信系统,根据我国铁路列控系统车载设备的功能,对各车载设备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在目前动车组的总线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以太网速度更快、实时性更好以及UDP协议传输效率高的优点进行设计。相比传统用于列车车地通信的GSM-R网络,4G网络在铁路列车上的应用,能够提高数据无线接入、发送、接收的速度、满足铁路运行管理以保证数据实时传输。2、硬件部分通过北斗/GPS双模高精度定位和4G无线通信实现高速列车经纬度、实时速度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最终实现高速列车的车载设备与地面设备的信息交互功能。3、软件部分利用C++语言和Qt开发平台,开发出一套Windows桌面软件。车载计算机连接列车交换机,实现对车载信息的采集,运行此软件可查询列车跑动数据。软件内包含多种检索手段并带有数据包发送功能等。列车跑行数据也可通过MVB总线、核心模板及4G无线通信传到列控平台,实现列车跑行状态实时查询。利用Python语言模拟地面设备查询指定车次固有信息。

陈坦[10](2019)在《以列车为核心的CBTC系统安全防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为了应对轨道交通领域日益严峻的运营压力,国内外研究人员展开了大量针对新型列控系统的研发工作。其中,以列车为核心基于通信的列控系统,因其成本低、行车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我国目前关于以列车为核心的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关键问题的研究仍有待完善。其中,用于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安全防护方法,国内外均尚未形成一套达成行业共识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应用背景,详细分析了以列车为核心的列控系统中,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新的列控系统架构。此架构下的新型列控系统,精简了地面设备,将列车安全防护交由车载设备自主负责,实现了“以列车为核心”的目标,具有较低的系统结构复杂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同步的移动授权计算方法。此方法依据列车运营特点,通过切换执行同步加入算法和时钟校正算法,使所有正常列车能够同步向外发送运行信息,进而帮助列车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时效性验证,避免了因过时信息造成的移动授权计算错误。(3)提出了一种用于列车相对速度追踪模式下的安全控制方法。此方法由基于距离的安全制动触发模型、协同避撞和威胁监测三种安全防护措施组成,不仅可以直观显示相对速度追踪模式下,前后车的安全距离与车速间的关系,而且可以避免列车瞬间停止时发生连续碰撞事故。(4)设计实现了一个仿真平台。该平台中的仿真列车集成了由基于信息同步的移动授权计算方法和相对速度追踪模式下的安全控制方法,共同组成的安全防护方法,实现了安全运行。本文针对以列车为核心基于通信的新型列控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实现了列车运行的安全防护。本研究对我国新型列控系统的后续研究和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图61幅,表21个,参考文献56篇。

二、车载移动卫星通信中波控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载移动卫星通信中波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间自动机的车车通信移动闭塞功能研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一代列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形式化验证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时间自动机理论与UPPAAL工具
    2.1 形式化方法概述
    2.2 时间自动机理论
        2.2.1 时间自动机的定义与语义
        2.2.2 时间自动机的积
    2.3 建模与验证工具UPPAAL
        2.3.1 UPPAAL工具概述
        2.3.2 UPPAAL验证语法
    2.4 小结
3 VBTC车载子系统功能分析
    3.1 VBTC系统
        3.1.1 VBTC系统组成与功能分析
        3.1.2 VBTC系统关键技术
    3.2 VBTC系统车载子系统功能分析
    3.3 VBTC系统车载移动闭塞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3.3.1 前车识别
        3.3.2 列车筛选
        3.3.3 车载移动授权生成
    3.4 小结
4 VBTC系统车载移动闭塞功能模块建模与验证
    4.1 列控系统VV&A理论
    4.2 VBTC系统车载移动闭塞功能模块建模
        4.2.1 前车识别TA网络模型
        4.2.2 列车筛选TA网络模型
        4.2.3 车载移动授权生成TA网络模型
    4.3 VBTC系统车载移动闭塞功能模块验证分析
        4.3.1 前车识别TA网络模型验证分析
        4.3.2 列车筛选TA网络模型验证分析
        4.3.3 车载移动授权生成TA网络模型验证分析
    4.4 小结
5 VBTC系统车载移动闭塞功能测试验证
    5.1 VBTC系统仿真测试平台建立
    5.2 测试用例设计与测试结果分析
        5.2.1 测试用例设计
        5.2.2 测试结果分析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移动基线解算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列车完整性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1.2.2 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基于卫星定位的列车完整性监测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架构
2 基于单星座移动基线解算的列车完整性实时监测方法
    2.1 GNSS观测量和基本定位模型
        2.1.1 伪距观测量和基本定位模型
        2.1.2 载波相位观测量和基本定位模型
    2.2 载波相位相对定位模型
    2.3 一阶高斯-马尔可夫速度模型的移动基线解算方法
    2.4 基于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实时监测方法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星座移动基线解算的列车完整性实时监测方法
    3.1 多星座的时空参考框架融合
    3.2 多星座联合的卫星位置解算
    3.3 一阶高斯-马尔可夫加速度模型优化的多星座移动基线解算
        3.3.1 系统模型
        3.3.2 量测模型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星座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列车完整性实时监测方法
    4.1 实时多星座单历元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在线固定方法
    4.2 参考卫星选择算法
        4.2.1 基于高度角的参考卫星选择算法
        4.2.2 基于离散度参考卫星选择算法
        4.2.3 基于高度角约束离散度的参考卫星选择算法
    4.3 卫星信号不稳定情况下移动基线解算策略
    4.4 实验验证
        4.4.1 多星座模糊度固定的系统实现流程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列车完整性监测仿真平台设计实现与验证分析
    5.1 平台功能需求与架构
        5.1.1 需求分析
        5.1.2 平台架构
    5.2 基于C#的列车完整性仿真平台
    5.3 实验数据采集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型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列控系统形式化建模和验证研究现状
    1.3 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和功能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
    2.1 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和需求分析
        2.1.1 新型列控与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分析
        2.1.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需求分析
    2.2 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
        2.2.1 车载设备资源管理相关模块
        2.2.2 对象控制器OC
        2.2.3 资源管理单元RMU
    2.3 线路资源状态管理设计
    2.4 线路资源使用流程设计
        2.4.1 轨道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2.4.2 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2.5 线路资源搜索流程设计
        2.5.1 站场拓扑有向加权图构建规则
        2.5.2 基于站场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UML和 HCPN的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3.1 形式化建模语言与工具
        3.1.1 形式化建模意义与验证原理
        3.1.2 UML和层次有色Petri网
    3.2 资源管理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
        3.2.1 资源管理方法建模与验证流程
        3.2.2 UML模型转换CPN模型规则
    3.3 区间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3.3.1 UML模型建立
        3.3.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3.3.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3.4 站内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3.4.1 UML模型建立
        3.4.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3.4.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分配策略设计与验证
    4.1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需求分析和原则设计
    4.2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模型构建
        4.2.1 模型基本假设和模型约束
        4.2.2 资源分配多目标决策模型
    4.3 基于资源分配目标函数的资源分配策略
        4.3.1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
        4.3.2 基于TFN-APH的资源分配目标函数
        4.3.3 资源分配策略设计
    4.4 资源分配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4.4.1 资源分配场景CPN建模
        4.4.2 资源分配场景CPN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需求分析和技术选型
        5.1.1 仿真系统软件需求和功能需求
        5.1.2 仿真系统软件技术选型
    5.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5.2.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分层架构
        5.2.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5.3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5.3.1 资源管理仿真软件可视化展示
        5.3.2 资源管理功能仿真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密度线路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联锁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 车载中心化的列控系统概述
        1.3.1 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及特点
        1.3.2 新型列控系统关键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2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
    2.1 列车进路控制功能需求分析
    2.2 列车进路控制子系统设计
        2.2.1 新型列控系统信息交互分析
        2.2.2 列车进路控制子系统结构
    2.3 列车进路控制流程设计
        2.3.1 行车计划接收解析流程设计
        2.3.2 进路触发时机确定流程设计
        2.3.3 列车进路建立流程设计
        2.3.4 列车进路解锁流程设计
    2.4 列车进路防护逻辑设计
        2.4.1 进路设备层防护逻辑设计
        2.4.2 进路设备关系层防护逻辑设计
    2.5 同异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建模与分析方法
    3.1 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与分析框架
    3.2 基于UML和 HCPN的进路控制建模方法
        3.2.1 统一建模语言概述
        3.2.2 Petri网理论概述
        3.2.3 UML和 CPN模型转换规则
    3.3 基于CPN TOOLS的进路控制分析方法
        3.3.1 模型仿真分析工具CPN Tools
        3.3.2 进路控制逻辑功能验证
        3.3.3 模型状态空间分析
        3.3.4 模型时间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
    4.1 列车进路控制建模方法总体思路
    4.2 基于HCPN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
        4.2.1 列车进路控制顶层模型
        4.2.2 列车进路控制中间模型
        4.2.3 列车进路控制底层模型
    4.3 单车进路控制场景建模
        4.3.1 单车进路控制场景描述
        4.3.2 基于HCPN单车进路控制场景建模
    4.4 多车进路冲突场景建模
        4.4.1 多车进路冲突场景描述
        4.4.2 基于TCPN多车进路冲突场景建模
    4.5 本章小节
5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模型仿真分析
    5.1 列车进路控制模型分析优化总体思路
    5.2 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仿真分析
        5.2.1 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逻辑功能验证
        5.2.2 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状态空间分析
    5.3 进路控制场景模型仿真分析
        5.3.1 单车进路控制场景HCPN模型仿真分析
        5.3.2 多车进路冲突场景TCPN模型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优化
    6.1 分布式资源联合分配问题概述
    6.2 多车进路控制资源分配算法
        6.2.1 进路冲突资源分配目标函数
        6.2.2 进路资源分配算法
    6.3 算法仿真分析
        6.3.1 多车进路控制场景TCPN模型修正
        6.3.2 模型仿真和时间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节
7 结论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定位系统在铁路中的运用
        1.2.2 卫星信号模拟仿真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小结
2 关键技术概述
    2.1 GNSS信号仿真技术
        2.1.1 GNSS信号生成原理与组成
        2.1.2 GNSS信号模拟器
    2.2 线性插值法
    2.3 推算定位法
    2.4 小结
3 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方案设计
    3.1 GNSS在新型列控系统中的作用
        3.1.1 新型列控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3.1.2 新型列控系统中GNSS的作用及其支撑环境
    3.2 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需求分析
    3.3 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设计
        3.3.1 系统总体设计
        3.3.2 GNSS信号模拟器设计
        3.3.3 GNSS控制模块设计
        3.3.4 数据管理设计
        3.3.5 轨道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3.3.6 差分基站模拟设计
        3.3.7 系统接口设计
    3.4 小结
4 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实现
    4.1 GNSS信号模拟器配置
    4.2 GNSS控制模块实现
        4.2.1 数据获取
        4.2.2 数据转化
        4.2.3 数据输入
        4.2.4 系统控制
        4.2.5 显示功能
    4.3 轨道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
    4.4 差分基站模拟实现
    4.5 系统接口实现
        4.5.1 发送系统设备连接
        4.5.2 系统接口协议
    4.6 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实现案例
    4.7 小结
5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下一代列控系统安全分析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一代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2.2 系统论的安全分析研究现状
        1.2.3 列控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概述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基于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安全分析方法
    2.1 UML统一建模语言
    2.2 STAMP模型及安全分析方法
        2.2.1 STAMP建模方法
        2.2.2 STPA安全分析方法
    2.3 多分辨率STAMP模型
        2.3.1 多分辨率建模思想概述
        2.3.2 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转换规则
    2.4 基于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危险致因分析方法
        2.4.1 不安全行为描述
        2.4.2 行为关系模型
        2.4.3 危险致因分析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分辨率STAMP的下一代列控系统场景建模
    3.1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介绍
    3.2 列车出车辆段至区间追踪运行场景描述
    3.3 构建列控系统的UML模型
        3.3.1 构建UML静态模型
        3.3.2 构建UML动态模型
    3.4 构建场景的多分辨率STAMP模型
        3.4.1 低分辨率STAMP模型建模过程
        3.4.2 高分辨率STAMP模型建模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场景安全性分析
    4.1 系统级危险事件定义
    4.2 低分辨率STAMP模型安全性分析
        4.2.1 车载设备子系统
        4.2.2 DCD子系统
        4.2.3 RMU子系统
    4.3 高分辨率STAMP模型安全性分析
        4.3.1 车载设备子系统
        4.3.2 DCD子系统
        4.3.3 RMU子系统
    4.4 本章小结
5 形式化建模与安全性设计需求验证
    5.1 时间自动机理论和UPPAAL
        5.1.1 时间自动机理论
        5.1.2 UPPAAL工具介绍
    5.2 基于UPPAAL的场景形式化建模
    5.3 安全性设计需求验证
        5.3.1 功能性验证
        5.3.2 时序性验证
        5.3.3 安全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车辆主动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2.1 移动流媒体技术
    2.2 平台开发技术
    2.3 消息队列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平台需求与关键技术分析
    3.1 主动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拓扑结构分析
    3.2 系统平台分析
    3.3 系统平台设计开发原则
    3.4 分布式系统架构模式研究
    3.5 系统平台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系统平台高性能通信方案研究与实现
    4.2 高性能报警附件接收方案研究与实现
    4.3 车辆实时视频监控方案研究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平台功能总体设计
    5.2 系统平台功能详细设计
    5.3 系统平台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平台测试
    6.1 系统平台部署环境搭建
    6.2 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CTCS-4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TCS列控体系简述
2 欧洲下一代列控系统NGTC项目
3 系统总体需求
4 CTCS新型列控系统技术方案
    4.1 系统设计
    4.2 关键技术
        4.2.1 列车自主定位技术
        4.2.2 车-地数据传输技术
        1)提供“时时在线”的性能。
        2)较短的链路建立时间。
        3)高速率数据传输。
        4)网络频谱利用率高。
        4.2.3 移动闭塞
        4.2.4 自动驾驶技术
5 系统故障安全防护
    5.1 正常列车追踪故障列车场景
    5.2 车-地通信中断场景
    5.3 列车完整性丢失场景
6 结语

(9)基于GNSS和4G的CTCS-3级车地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TCS-3级车地通信系统相关理论
    2.1 导航系统简介
        2.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2.1.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成
        2.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优点
        2.1.4 GPS导航系统概述
    2.2 北斗/GPS双模系统的列车定位
    2.3 4G通信理论
        2.3.1 4G通信概述
        2.3.2 4G通信技术的特点
    2.4 通信网络的选择
        2.4.1 MVB总线
        2.4.2 CAN总线
        2.4.3 以太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总体结构
    3.3 车地通信系统架构
    3.4 车地通信过程分析
    3.5 系统各部分功能介绍
        3.5.1 车载无线传输子系统
        3.5.2 地面子系统
        3.5.3 数据传输子系统
    3.6 车地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构成
        3.6.1 系统工作原理
        3.6.2 系统构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地通信系统下位机设计
    4.1 列车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4.1.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4.1.2 北斗卫星接收机模块
        4.1.3 核心模板设计
        4.1.4 控制模块的资源设计
        4.1.5 核心模板特点
        4.1.6 4G模块
        4.1.7 4G DTU的参数配置
    4.2 列车终端程序设计
        4.2.1 下位机开发环境
        4.2.2 定位数据的接收与处理
        4.2.3 通信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地通信系统上位机设计
    5.1 列车跑行数据查询
        5.1.1 通讯网络选择
        5.1.2 通信协议的选择
        5.1.3 UI界面的设计
        5.1.4 软件设计与实现
    5.2 列车固有数据查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分析
    6.1 列车跑行数据测试
        6.1.1 车载计算机跑行数据包查询的测试界面
        6.1.2 MVB总线接收跑行数据
    6.2 北斗位置速度数据接收性能测试
    6.3 列车固有数据查询性能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0)以列车为核心的CBTC系统安全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新型列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TcCBTC系统架构与安全防护原理研究
    2.1 CBTC系统结构分析
        2.1.1 CBTC系统简介
        2.1.2 列控系统结构复杂性度量公式
        2.1.3 CBTC系统结构复杂性分析
    2.2 TcCBTC系统架构设计
        2.2.1 TcCBTC系统功能
        2.2.2 TcCBTC系统架构
        2.2.3 TcCBTC系统结构复杂性分析
    2.3 TcCBTC系统安全防护原理
        2.3.1 TcCBTC系统通信
        2.3.2 TcCBTC系统移动授权
        2.3.3 TcCBTC系统列车制动
        2.3.4 TcCBTC系统异常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信息同步的TcCBTC系统移动授权计算方法
    3.1 信息时效性
        3.1.1 过时信息的危害
        3.1.2 时效性验证方法
    3.2 列车间信息同步方法
        3.2.1 同步加入算法
        3.2.2 时钟校正算法
        3.2.3 算法切换原则
        3.2.4 算法理论分析
    3.3 移动授权计算方法
        3.3.1 基于信息同步的时效性验证
        3.3.2 列车运行信息
        3.3.3 移动授权计算
    3.4 仿真分析
        3.4.1 信息同步分析
        3.4.2 移动授权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TcCBTC系统相对速度追踪模式下的安全控制方法
    4.1 相对速度追踪模式
    4.2 安全控制方法
        4.2.1 基于距离的安全制动触发模型
        4.2.2 协同避撞机制
        4.2.3 威胁监测机制
    4.3 建模仿真
        4.3.1 列车模型构建
        4.3.2 场景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TcCBTC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 仿真平台设计
        5.1.1 仿真平台结构
        5.1.2 仿真列车组成
    5.2 实现效果
        5.2.1 相对速度追踪模式
        5.2.2 列车迎面行驶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车载移动卫星通信中波控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间自动机的车车通信移动闭塞功能研究与验证[D]. 闫丽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基于移动基线解算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研究与实现[D]. 刘永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刘文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与验证[D]. 马茂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用于列车定位的北斗/GPS卫星模拟信号发送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荣.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多分辨率STAMP模型的下一代列控系统安全分析和验证[D]. 刘英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车辆主动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 孙善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CTCS-4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J]. 莫志松. 铁道通信信号, 2019(S1)
  • [9]基于GNSS和4G的CTCS-3级车地通信系统研究[D]. 崔俊楠.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以列车为核心的CBTC系统安全防护方法研究[D]. 陈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车载移动卫星通信波控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