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肝包虫囊肿弥漫实变一例的超声诊断

多发性肝包虫囊肿弥漫实变一例的超声诊断

一、超声诊断多发肝包虫弥漫实变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乐[1](2021)在《Em-cfDNA与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多房棘球蚴源性循环游离DNA(Em-cfDNA),并对肝泡型包虫病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方法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45例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使用二代测序方法(NGS)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血浆样本中的Em-cfDNA,确定其相应序列数后,评估使用Em-cfDNA诊断HAE的价值。同期分析HAE患者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进一步比较Em-cfDNA和超声造影对HAE的诊断效能。结果:1.40例患者,共检出64个病灶,选取均处于同一切面且图像质量合格的40个病灶,超声造影(CEUS)模式下测量的病灶最长径和面积均大于常规超声(US)(P=0.001,P=0.002)。40个病灶US检查显示所有病变边缘不规则,边界模糊,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病灶边界及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US诊断HAE准确率为70%(28/40)。CEUS显示37例病灶动脉期具有边缘环形增强伴增强不均,3例边缘未见环形增强;其中34例病灶内部三期均无增强,6例病灶内部三期均有斑片状强回声;结果显示CEUS诊断HAE准确率为90%(36/40)高于U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41例HAE患者,其中39例检测出Em-cfDNA不同序列数,阳性率为95%;直径≥5cm的病灶Em-cfDNA水平高于直径<5cm的病灶,Em-cfDNA水平能够反映病灶大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2,P=0.011);病灶数目、分期与Em-cfDNA水平无显着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6,P=0.688;H=1.797,P=0.407)。3.40例HAE患者,术前均行CEUS和Em-cfDNA检查,CEUS诊断结果与Em-cfDNA检测结果相比,CEUS诊断准确率为90%,Em-cfDNA为9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P=0.671)。结论:1.与US相比,CEUS能够为HAE提供三期“负显影”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诊断和鉴别诊断HAE更为准确的技术。2.Em-cfDNA是HAE的一种新型且有效的诊断标志物,为术前提供可靠的诊断方法。3.Em-cfDNA诊断HAE相较于CEUS具有一定优势。但检测费用昂贵,更适用于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孟庆杨[2](2020)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泡型包虫病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测量肝泡型包虫病(HAE)与肝癌病灶弹性特征的能力,探讨SWE在HAE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对收集到的23例肝泡型包虫病(HAE组)、42例肝细胞癌(HCC组)、13例转移性肝癌(MLC组)和8例胆管细胞癌(CCC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超声及SWE检查。测量并计算出每种病变类型的平均杨氏模量,并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以此评价SWE鉴别诊断HAE与肝癌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1)HAE组、HCC组、MLC组和CCC组的平均杨氏模量分别为37.65±10.53k Pa、21.33±2.88k Pa、16.31±2.20k Pa和43.41±5.29k Pa。各研究组间平均杨氏模量的相互比较除HAE组与CC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外(P>0.05),其余研究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HAE与肝癌的平均杨氏模量诊断界值为25.96k Pa,敏感性为87.00%,特异性为94.50%,曲线下面积为95.60%。结论:利用SWE测得的平均杨氏模量值可以鉴别HAE和肝癌病变。这项新技术可为区分肝脏疾病提供新的临床数据参考。

依巴努·阿不都热合曼[3](2018)在《基于磁共振多技术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影像特征和演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继发性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动物模型及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常规磁共振影像特点、体素内不相关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T1 mapping定量磁共振技术的成像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HAE不同时期磁共振成像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与病理演变的关系,并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定量磁共振成像在评价此病活性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首次就诊经手术或综合影像学诊断为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54例,分析HAE常规磁共振成像特点,比较Kodama分型、病灶最大径、病灶周边区域囊泡、弥散序列上病灶周边区域高信号带与临床PNM分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期收集21例HAE患者行IVIM DWI及T1 mapping序列检查,选取病灶实性区域、囊变区域、周边区域、背景肝脏作为感兴趣区,测量IVIM各参数及T1值,同时对其中18例经手术切除的标本测定其病灶周边区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比较不同区域IVIM各参数及T1值,并分析IVIM各参数值及T1值与MVD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本课题采用开腹直视下肝内注射泡球蚴混悬液的方法制备继发性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接种后第9周对大鼠进行超声筛查,接种后第10周、18周、32周随机从不同实验组中抽取15只大鼠进行磁共振扫描,包括常规磁共振序列、IVIM-DWI及T1 mapping序列检查,检查结束后随机处死每组10只大鼠,留取实验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Masson染色及MVD计数。结果:根据Kodama分型将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病灶分为5型,Kodama 1型(2.63%,2/76),Kodama 2型(18.42%,14/76),Kodama 3型(51.32%,39/76),Kodama 4型(26.32%,20/76),Kodama 5型(1.32%,1/76)。本研究中22.37%(17/76)病灶为P1期,7.89%(6/76)病灶为P2期,60.53%(46/76)病灶为P3期,9.21%(7/76)病灶为P4期;44.74%(34/76)为N1期;18.42%(14/76)病灶为M1期。30.26%(23/76)HAE病灶周围可见囊泡。47.37%(36/76)病灶周围在DWI序列上可见宽窄不一的高信号带。据统计学分析发现,Kodama分型与病灶最大径无相关性(r=0.243,P=0.697),P分期与病灶最大径呈正相关(r=0.516,P<0.000),N分期与病灶最大径亦呈正相关(r=0.754,P<0.000),M分期与病灶最大径之间没有相关性(r=0.214,P=0.063)。HAE病变周围囊泡与临床PNM分期无相关关系。弥散序列上肝泡状棘球蚴病周围高信号带与P分期(r=0.601,P=0.045)及M分期(r=0.314,P=0.033)呈正相关,与N分期无相关性(r=0.325,P=0.093)。IVIM DWI序列对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进行动态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发现:HAE病灶区、病灶周边区、背景肝脏在各个时期(第10周,第18周,第32周)D值及f值均有统计学差异,D*值在病灶区和周边区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背景肝脏的D*值大于病灶和周边区;周边区f值在HAE发生发展各个时期均有统计学差异并且此区域f值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D值在不同时间点上略有差异,早期D值略高于晚期,D*值在各个时期无统计学差异;IVIM DWI序列对HAE患者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发现:D值除在背景肝脏与周边区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区域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f值除在实性区域与囊变区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个区域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D*值除在囊变区域与周边区域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个区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T1 mapping序列对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进行动态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发现:各个区域之间的T1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不同时期(第10周,第18周,第32周)的T1值无统计学差异。T1 mapping序列对HAE患者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发现:除实性区域与周边区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区域T1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肝泡状棘球蚴病病灶周边区域的血流状态与病灶内部及背景肝脏不同,IVIM DWI序列衍生出的f值可以很好地反应病变周边区域血流状态;2)肝泡状棘球蚴病各个区域弥散状态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周边区域的D值可能可以反映局部的纤维化状态;3)IVIM DWI序列在反映HAE病灶病理生理改变上优于定量磁共振序列T1 mapping。

郭梓腾[4](2017)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6月-2017年1月外科收治的43例病人的治疗情况,按照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A组)及传统技术(B组),对两组临床资料及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观察指标:(1)应激状态评价:比较两组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l天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糖等生化指标;(2)术后情况评价: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3)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两组病例在年龄及性别构成及患者术后复发率等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糖,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运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减轻患者应激状态,加快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减少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冉博[5](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袁雁雯,凯撒尔,管文举[6](2015)在《囊性肝包虫病的CT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囊型肝包虫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囊型肝包虫病的CT表现。结果 23例患者共发现病灶45个。单房囊性病变5例,表现为肝脏单房囊性病变,囊壁(有/无)钙化。多房囊性病变9例,表现为较大母囊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呈"车轮状"、"桑葚状"排列。实质钙化型2例,表现为肝实质钙化灶。混合型2例,病灶同时包含有囊性病变(单发/多发)和实质钙化。并发症合并破裂型5例,3例内在破裂显示为内外囊分离,内囊游离于囊液中,表现为"飘带征"或"百合征";1例交通破裂显示肝脏多房囊性病变和扩张的胆管;1例直接破裂显示肝包虫破裂入胸腔内,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1例误诊,CT术前诊断正确率95.6%(22/23)。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诊断囊性肝包虫病和并发症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郭强[7](2014)在《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治疗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诊治的55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A组:姑息性手术组(姑息性病灶切除加胆道减压术组)38例(69.1%)和B组:介入组(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组,即PTCD组)17例(30.9%)。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术前、术后3-7d的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带脓腔引流管时间、病灶继续浸润和(或)转移、胆道并发症(术后胆汁瘘、胆管炎、再次并发梗阻性黄疸)、死亡率、累积生存率、生存曲线等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 Rank检验。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下降水平没有B组明显(P<0.05),而且A组的术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受损伤水平较B组严重(P<0.05)。A、B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术前肝功能指标、术后带脓腔引流管时间、病灶继续浸润和(或)转移、胆道并发症、死亡率、累积生存率、生存曲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是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微创、简便、安全、可重复性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姑息性手术治疗。同时,可以对此类患者的肝移植治疗争取时间,甚至为根治性切除创造机会。

朱洪伟,安丽娅[8](2013)在《新疆精河地区肝包虫病的超声与CT诊断及分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包虫的超声与CT影像特征。方法:对80例术前超声诊断肝包虫病与CT诊断进行回顾性总结分型。结果:超声与CT对肝包虫病诊断符合率97.5%,误诊2例(2.5%)。结论:肝包虫病的超声与CT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CT作为补充。

姚克纯,刘淑萍[9](2012)在《腹部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对象:主要面对临床医师现状:临床医师对放射、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的了解和理解远较超声深刻目的:了解超声的临床应用及其诊断价值概念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揭示人体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状况及其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目的超声波:频率>20000Hz的声波成像原理原理: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特性成像声波在不同组织界面传播时产生反射、散射、折射、吸收、衰减以及传播速度均不同,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可供分析诊断的图像常用的超声诊断频率为2MHz12MHz,频率越高,分辨力越强,穿透力越差

宋涛[10](2012)在《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准确性,并总结肝泡型包虫病病灶超声造影典型的特征性的增强表现及造影前后病灶范围的变化,并对大鼠肝泡型包虫病模型进行超声造影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评价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1)总结我院自2004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期间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临床初步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的129例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内部回声、钙化、血流信号、液化坏死、肝内胆管及血管的侵犯等结果与肝泡状棘球蚴病诊断的金标准进行对照,并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以及它们的95%可信区间(95%CI);2)对临床已经确诊且未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17例,共计19个病灶分别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包括造影前后的大小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及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等;3)对接种成功的23只肝泡状棘球蚴大鼠行超声造影后,取得大鼠肝脏标本23个,其中HAE病灶27个,按照标本和超声造影增强结果一一对应的方法取样并制成蜡块119个,取样组织包含泡球蚴结节及其周边肝组织,然后进行MVD及HIF-1α的免疫组化对比分析,采用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测定大鼠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及临近肝组织的HIF-1α的表达及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计数,对HIF-1α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以得到超声增强的病理学基础。结果:1)按照纳入标准最初入选患者136例,根据排除标准在研究的各阶段共排除了7例,最终参与分析的129例,其中超声诊断正确者95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7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Sen为95.0%(90.7%~99.3%),Spe为20.7%(6.0%~35.4%),PV+为80.5%,PV-为54.5%,LR+为1.2,LR-为0.2,漏诊患者5例,误诊患者23例,本研究的诊断符合率为78.3%;2)17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共计19个病灶,其中47.4%(9/19)为不均质高回声的实块型病灶,52.6%(10/19)为混合型病灶,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液化坏死区;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所有19个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血流信号,18个病灶周边可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于进入病灶处呈“截断状”,另1例最小的病灶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所有病灶周边于动脉早期即出现厚薄不一的边框样的增强带并持续至实质相,而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超声造影剂充盈,因此表现为造影剂充盈缺损的“黑洞征”,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出肝泡球蚴病灶的清晰、不规则而确切的边界,在同一切面同一水平段测量超声造影之后的病灶大小,结果均大于二维图像上测量的病灶大小,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①HIF-1α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的阳性表达率为97.5%,其中强阳性者占13.4%,中度阳性者占64.7%,阳性者占19.3%,阴性者占2.5%;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8.4%,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2.5%,阳性者占5.9%,阴性者占91.6%;HAE病灶周边浸润区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MVD的阳性表达率为99.2%,其中强阳性者占17.6%,中度阳性者占73.1%,阳性者占8.4%,阴性者占0.8%;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25.2%,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4.2%,阳性者占21.0%,阴性者占74.8%;HAE病灶周边浸润区MVD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内HIF-1α的表达和MVD计数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r=0.151,P<0.05)。④MVD计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平均灰阶值和临近肝组织平均灰阶值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两者间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尚不理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作为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手段以及病灶术前可根治性切除影像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不仅可确定肝泡型包虫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血流状况等,为手术前的定位及手术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且还可以提供病灶对第一二肝门的侵犯程度以及是否累及肝内外胆道系统进行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灶与血管及胆管的关系是评估手术能否完整切除HAE病灶的关键,而大部分病灶不能完整切除的重要原因是肝泡型包虫病灶侵犯了第一、二肝门区的重要的血管及/或胆管,超声对于评估HAE病灶能否做到根治性的切除起到重要的作用;2)超声造影可以优化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的清晰显示,使病灶范围的测量更加准确,形态学评估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并为手术范围的确定及周边浸润增殖区的范围界定提供更加准确的证据,并且对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微血供状态及血流灌注状况的显示均具有独特的优势。超声造影技术成像简单,且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效价比,可以重复使用;3)大鼠HAE病灶周边在超声造影后的环状增强区与MVD的结果一一对应,提供了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病理学依据;肝泡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HIF-1α与CD34均呈高表达状态,表明周边浸润增殖区存在着丰富的微血供,说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对周边肝组织是以挤压及压迫为主,主要表现为周边肝组织的缺氧缺血的病理表现,HIF-1α对说明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微血供状态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二、超声诊断多发肝包虫弥漫实变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多发肝包虫弥漫实变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Em-cfDNA与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
    1.2 超声造影与肝泡型包虫病
    1.3 多房棘球蚴源性循环游离DNA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仪器与方法
        2.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2 超声造影检查
        2.3.3 Em-cfDNA检测
        2.3.4 图像分析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基本特征
    3.2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模式下病灶大小比较
    3.3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病灶检出率比较
        3.3.1 常规超声诊断
        3.3.2 超声造影诊断
        3.3.3 病理结果
    3.4 Em-cfDNA检测结果
    3.5 Em-cfDNA与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CEUS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价值分析
    4.2 Em-cfDNA作为肝泡型包虫病诊断指标的潜在价值分析
    4.3 CEUS与Em-cfDNA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综述) 人体循环游离DNA在肝棘球蚴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2)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泡型包虫病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2.3 检查方法
    2.4 病理检查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病理结果
    3.2 常规超声测量结果比较
    3.3 平均杨氏模量值比较
    3.4 ROC曲线分析
        3.4.1 HAE组与肝癌组比较分析
        3.4.2 HAE组与HCC组比较分析
        3.4.3 HCC组与MLC组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SWE在不同类型肝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4.2 SWE在 HAE与肝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4.3 SWE的优势和局限性
    4.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综述 超声应用于肝泡型包虫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基于磁共振多技术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影像特征和演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磁共振特点及分型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磁共振扫描方法及参数
        1.4 HE染色
        1.5 CD34染色标本制备及微血管密度计数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体素内不相关运动弥散加权成像揭示泡球蚴影像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动物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临床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泡状棘球蚴病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T1mapping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动物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临床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泡状棘球蚴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4)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临床资料
        1.3 研究内容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囊性肝包虫病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2CT表现
3讨论
    3.1囊性肝包虫病的病理及临床
    3.2囊性肝包虫病及其并发症的CT表现

(7)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新疆精河地区肝包虫病的超声与CT诊断及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作用的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HAE的金标准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造影增强特征的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实验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1.2 超声研究方法
        1.3 标本的取样
        1.4 免疫组化染色
        1.5 微血管密度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超声诊断多发肝包虫弥漫实变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Em-cfDNA与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D]. 王玉乐. 青海大学, 2021(01)
  • [2]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泡型包虫病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D]. 孟庆杨. 青海大学, 2020(02)
  • [3]基于磁共振多技术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影像特征和演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依巴努·阿不都热合曼.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2)
  • [4]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D]. 郭梓腾.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5]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6]囊性肝包虫病的CT诊断[J]. 袁雁雯,凯撒尔,管文举.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09)
  • [7]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分析[D]. 郭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8]新疆精河地区肝包虫病的超声与CT诊断及分型[J]. 朱洪伟,安丽娅. 新疆医学, 2013(10)
  • [9]腹部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A]. 姚克纯,刘淑萍. 2012年首期全国超声诊断实用技能及疑难病思路研修班资料汇编, 2012
  • [10]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D]. 宋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多发性肝包虫囊肿弥漫实变一例的超声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