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战略

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战略

一、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白晶[1](2021)在《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从专利质量的角度把控高校专利发展方向,尽快建立它们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对我国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构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根据专利从产生到专利权失效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专利质量分为专利创造质量、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维持转化质量三个维度,对专利质量的概念进行更加清晰完整的阐释。其次按照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客观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独立性原则,在各维度下选取相应的指标,并分别利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排名,通过对比熵权-TOPSIS模型和变异系数-TOPSIS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从三个层面对样本数据中的111个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整体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标杆高校与排名靠后的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南方高校的专利质量整体优于北方,江苏省可作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发展的标杆省份。在时间演进层面,1985年到2001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专利质量指数也呈现大幅度波动的现象;2002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专利质量指数相比前一阶段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二级维度下,专利创造质量从2009年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则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线,专利维持转化质量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有过短暂的上升趋势,但在2005年之后就不再上升。在技术领域层面,八大IPC部类中D部类专利质量排名最高。G部类和C部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排名都处于靠前位置,因此将它们作为重点技术领域。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在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排名靠前,说明它们对于相关技术的培育和运营模式值得其余高校进行借鉴与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标杆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在重点技术领域乃至整体专利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拓展和丰富了专利质量相关理论,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王芳[2](2021)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以说,可视化是图书情报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随着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关于可视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可视化发展的整体研究还比较少,这不利于研究人员了解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演化特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与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限定学科类别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档案及博物馆”确保研究对象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可视化”为主要检索词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检索,并结合人工筛选,获得本论文的1784篇研究文献。提取1784篇文献的分析单元,例如发文年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并对相关单元进行清洗、整理以及合并同义词,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高频词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相关成果文献的时空分布、主体以及内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借助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将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呈现并对图谱进行详细分析。经研究发现,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1.自可视化相关研究诞生以来发文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文献主要刊载于本领域专业期刊上,《情报科学》、《现代情报》发文量最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南京大学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机构。3.武汉大学的赵蓉英和邱均平教授是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4.作者、机构之间合作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5.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可视化方法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可视化技术的实现、利用可视化方法对热点主题的研究等方面,有以图书情报领域自身的研究为重点,向计算机技术化发展转变的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图书情报的研究人员在之后的研究中提供参考,使可视化技术在以后的研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吴爽[3](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许颖鑫[4](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1958年第一部国产电视剧问世以来,中国电视剧已走过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的巨大嬗变。中国电视剧见证了不同时代人的情感、生活和社会图景的变迁,已然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已远超戏剧与电影,成为拥有广泛受众与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主流艺术形式,是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随着电视剧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价值地位的日渐增长,众多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国产电视剧进行研究。尤其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研究逐渐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一方面,研究者与研究成果显着增加;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更加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关于中国电视剧的研究涉及诸多层面,如电视剧本体研究、创作研究、叙事研究、产业研究、受众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审美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整体状况,梳理最近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样貌,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2000-2020年区间主题为电视剧或电视剧研究的4399篇CSSCI期刊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有效文献做了定量分析,最终以直观形象化的形式呈现分析结果,揭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研究状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中国电视剧研究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中国电视剧主题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成果发表平台、研究力量聚合等基本概况;其次,对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选取高频关键词、构建关系数据矩阵,再对高频关键词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实现对电视剧主题研究内容的深度剖析,发现其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相关特征;再次,对中国电视剧研究热点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得出研究的主要议题聚类情况;最后,基于前期定量分析的数据进行定性研究,总结归纳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发展规律,并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承龙[5](2020)在《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智能时代”悄然来临、碳排放量与日俱增的双重背景,中国提出了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两条发展路径。尽管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上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付出了诸多实践,同时也取了得显着成效,但中国经济体量大、经济发展起步晚等客观原因仍然存在,这使得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上依然面临着棘手问题,任重而道远。因此,正确处理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献计献策,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性和持续性的动力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聚焦于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首先,围绕研究主题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的创新点进行剖析。其次,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三者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而后,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进行测算分析。通过扩展隐性变量法,利用面板状态空间模型测算科技创新;运用网络爬虫技术,结合新浪财经概念股以及《2019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对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进行界定,获取绿色低碳企业投入产出数据,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各省绿色低碳效率;借助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然后,分别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增长率、绿色低碳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线性和非线性动态变化关系,对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分析。最后,针对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针对经济增长、绿色低碳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着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科技-绿色-经济”良性循环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理论上来看,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两两之间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第二,从线性视角来看,中国省域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效率增长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科技创新增长带来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无法促进科技创新增长;科技创新增长有利于绿色低碳生产效率改善,而绿色低碳生产效率增长无法促进科技创新增长。第三,从非线性视角来看,在经济增长率调控下,经济增长率和科技创新增长率对绿色低碳效率增长率的作用满足一个“S”型的二体制平滑转移过程;在科技创新增长率控制下,存在科技创新增长率和绿色低碳生产效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倒N”型四体制平滑转移机制;不存在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效率增长对科技创新增长的平滑转移机制。第四,经济增长无法显着促进科技创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对科技资源的引导和分配缺乏合理性,具体表现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科技资源时缺乏系统性、导向性和差异性,企业在制定科技战略决策时也忽视了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五,绿色低碳产业迫于政府压力在环境规制成本和科技创新投入上作出的错误决策,导致了绿色低碳效率增长无法促进科技创新增长。因此,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打造“科技-绿色-经济”的良性循环,便成为破除科技创新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顽疾”的关键路径。

戚筠[6](2020)在《基于专利引文网络分析的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研究 ——以石墨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技术轨道研究作为技术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所关注的前沿和热点。近年来,技术轨道识别研究已被视为技术轨道理论研究的重点。专利作为技术载体,可以精确映射出技术的核心要素,而专利间的引用关系则可以指明技术的发展起源及传播方向,对进一步识别并评价特定领域的技术轨道具备重要意义。本文从专利引文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双重维度描绘技术网络的整体结构,将专利引文网络当作技术生长历程的承载,透过专利计量分析与社会网络方法,进行技术演化识别研究,构建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模型,量化并刻画出技术间的关系,揭示技术发展方向与技术轨道,实现技术轨道路径的可视化识别。为更加精准识别技术轨道,本文首先基于专利引文网络分析中的主路径方法来考察单个技术节点在整个引文网络中的地位,通过获取特定领域的专利数据和引用关系数据,构建专利引文网络并生成可视化图谱,通过专利数量测算法分析技术生命周期发展状况;其次,在专利引文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从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以及网络密度三个维度对专利引文的整体网络特性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构建技术网络结构的评价模型;再则,根据不同的主路径提取分析方法识别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技术,判断出技术发展的主流走向,以此识别构建出特定领域的技术轨道,解读该领域技术的动态发展脉络与发展规律。并基于构建的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模型,选用石墨烯技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石墨烯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轨道发展情况。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主路径识别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索,创新性构建了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分析模型,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与社会网络评价分析,对主路径分析识别出的不同技术轨道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将技术关系量化引入到主路径分析中,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在理论上丰富了现有的技术轨道识别方法体系,也拓展了主路径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有助于全面把握产业中核心技术轨道发展状况,为产业实践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沛然[7](2020)在《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信用和财务不足以及经济危机、贸易战等外界环境影响,在融资贷款业务上弱势地位愈发显着,融资难问题成为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融资再担保作为扶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发挥着分险增信、规范引领的作用,但其体系内主体混业经营、业务合作不畅、代偿风险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其面临的风险呈现多层次、多种类的特征。本文以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再担保风险研究和现阶段融资再担保体系发展现状,开展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研究。本文从阐述相关理论及界定基本内涵出发,将再担保体系相关风险分为体系内部风险以及体系外扰动风险。然后结合行业报告分析再担保机构发展现状和风险现状,基于风险类别总结出我国融资再担保体系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再担保合作覆盖程度不足、再担保机构混业经营、银担合作地位存在差异以及资金补偿机制缺乏等问题,主要是由主体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受保企业自身风控能力不足、业务主体的逐利心理以及监管法律的不完善等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随后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对再担保业务合作最关键的三个主体的行为策略和关键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内部风险和主体合作风险的演化路径和相关因素;借鉴生态学思想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体系外扰动风险对于再担保体系的作用机理。最后根据两类风险的相关因素和作用规律,从多个层面提出风险控制对策。通过研究发现:(1)体系内部风险以“多重并发”的方式影响着融资再担保体系。一是担保机构代偿风险与担保机构的附加条件和担保代偿额呈正相关,与再担保惩罚呈负相关。二是再担保机构运营风险与再担保代偿额呈正相关,与担保机构的附加条件和惩罚性的激励措施负相关。三是银行与融资再担保体系的协作风险与对担保机构的惩罚金额呈正相关,与银行的业务收益、优惠力度以及再担保机构的规模效应、代偿金额呈负相关。(2)体系外扰动风险首先扰乱融资再担保体系内主体的业务管理,引发或加剧主体经营风险,随后进一步影响主体间的协作方式,加剧双方的业务竞争和道德风险。在这种“由点及面”的演化规律作用下,主体运营风险与随机因素影响强度呈现正相关,主体间的协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在风险因素强度高时才会明显爆发,且分别作用于不同主体,削弱其风险抵抗能力。

代艳[8](2020)在《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加入中学化学教育的研究之列,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专着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科学网络技术及文献电子化的日新月异,诸多数据库涌现并收集了大量的科学文献信息,为中学化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量庞大、内容繁多、互为补充的文献,但也增加了研究者在浩瀚的科学文献海洋中把握领域整体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难度。近年来,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由于能客观、有效地分析和把握某领域的研究前沿、现状及热点,被广泛应用于情报管理学、医学、农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以中等教育化学类总被引频次较高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与学》四本期刊为期刊源,以其刊载的中学化学教育相关的1670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收集、整理好的文献按刊载时间分为2010-2014年、2015-2019年两个时间段,以文献计量学中的书目分析法、词频统计分析法、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突现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Bicomb文献计量软件和CiteSpace科学图谱软件对文献的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科研机构发文及合作情况、作者发文及合着情况、关键词进行统计及可视化分析,以理清当下国内中学化学教研领域的发展脉络,探讨作者队伍的身份特征和群体特征,揭示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总结出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动态,以期为化学教学研究者寻找新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为指导和改进化学教育研究的实践方向、提高化学教学研究水平贡献绵薄之力。研究显示:(1)在2010-2019年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2013年达到谷值。前五年(2010-2014年)发文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锯齿状走向,年均发文量为1570篇;后五年(2015-2019年)发文量呈直线下降走向,年均发文量为1771篇,说明后五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已经进入减速发展的中后期。(2)本文选取的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四本期刊中,刊载中学化学教育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是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其作用和地位突出;数量最少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育》,原因是该期刊刊载的大学化学专业与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研究、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中的化学教育研究等与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无关的文章较多。(3)在2010-2019年间,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其中,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发文量遥遥领先,处于此领域的核心地位;在中等学校中,重庆巴蜀中学、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浙江省越州中学的发文量远超过其他学校,地位突出。(4)从2010-2014年间到2015-2019年间,核心作者发文基础量由6篇上升至8篇,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2010-2019年间,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后雄、韩山师范学院的衷明华、上海师范大学的吴俊明等人发文量靠前,表现突出,影响力较大;在中等学校中,浙江省越州中学的吴文中、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的陆燕海、重庆巴蜀中学的刘怀乐发文量较多,地位突出。(5)2010-2014年间,科研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分别为0.0028、0.0021;2015-2019年间,科研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分别为0.0046、0.0026,虽然有上升的走向,但合作关系仍不显着,推测地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6)2010-2014年、2015-2019年两个时间段,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其中“实验及实验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化学观念”和“具体知识点教学”五个研究主题在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考试及试题”的相关发文数量减少;“教学方法和模式”和“课程改革”两个研究主题越来越受到重视。(7)研究热点预测。接下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可能的热点包括:一是实验创新研究领域,将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背景,深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以微型化、一体化、数字化等角度进行的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化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精准,如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应用等;三是化学学习方法、思维过程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如眼动追踪、思维导图等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四是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变化,如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同分异构体等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五是优秀课例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线上线下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

魏轩[9](2020)在《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既自主创新战略上升为我国基本的科技战略以来,企业层面的创新在我国科技发展中承担的分量越来越重。如何更好地配置与协调创新资源,使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向着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的方向发展,成为新时期中国情境下创新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总是与外部世界建立一定的联系。企业间联系就是这些联系的一部分。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理论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创新需要企业家通过对外部世界上的社会资源与需求的高瞻远瞩,实现新的生产组合,即使企业家已经是某些企业的拥有者,也必须通过组合已有组合之外的资源实现创新。因此创新理论提出后,企业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如演化创新理论中的搜索、动态能力理论中的整合、吸收能力理论中的获取和转化、市场导向理论中的市场情报、开放式创新理论中的非此地发明等包含企业通过与外部联系实现创新的概念得到了大量研究。企业间的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也是这些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方面,现有研究结果存在显着的异质性,同时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时间滞后效应仍有待深入研究。针对这些理论及实际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对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研究通过对过去不同情境下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的收集和量化分析,对不同情境下创新能力研究的统一性和异质性对比分析,从而对中国情境的涵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情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中国情境因素进行了识别。进一步的,通过对创新能力研究的引文分析,总结了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理论间的关系,从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创新能力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具象化研究总结了中国情境下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模型。通过元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合,验证了现有研究中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机理。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梳理,提出现有研究形成的实证性理论框架,按照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网络变量划分为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三个维度,分析社会网络不同维度对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并验证了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网络和创新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而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并通过这一分析确定目前研究存在的理论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三个实证分析对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第一,针对现有研究中在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直接影响测算模型中存在的不足,利用三阶段DEA的方法,通过将社会网络相关变量的影响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中排除之后再比较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分析了中国情境因素对企业社会网络需求的影响以及进一步的对创新能力的基本影响。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网络验证了创新能力与其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且存在显着的滞后效应,同时,验证了在中国情境下,企业所有制性质是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第二,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技术积累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了企业在不同水平的技术积累条件下,不同的社会网络属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第三,利用经Almon多项式滞后分布转换的时间滞后分布模型,结合必要条件分析理论,分析了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时间滞后效应。在对中国情境因素的识别和对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因素影响下,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机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从强调知识共享环境、关系网络、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情境因素下的社会网络效益最大化目标,强调由模仿性的渐进性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情境影响的企业二元创新均衡目标,强调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环境因素影响的企业环境污染最小化目标三个方面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选出一汽夏利、东风汽车、力帆股份三家目前存在经营问题的企业为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从而从政府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策略建议两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情境下通过合理的社会网络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刘邦国[10](2020)在《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具有挑战性的一项服务。一方面,学科服务需要精准化,即了解精准的用户需求、采取精准的服务策略、提供精准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学科服务需要规模化,即不断地提高服务效率。用户画像有着较为精准的用户刻画能力,它通过将真实的用户进行虚拟化表征,在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个性化服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将用户画像引入图书馆学科服务,旨在帮助学科馆员精准地掌握用户需求,从而采取精准的服务策略,提供精准的服务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规模化的学科服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学科用户画像的解决问题思路;概述了用户画像的一般原则、维度、构建方法及流程;分析了学科用户画像的层次结构、标签体系、画像功能及服务流程;研究了学科服务对象的个人画像、团队画像、学科画像;开展了引进人才评估、科研团队评价、学科建设评估等3方面的学科服务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用户画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精准度,采用R语言编程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学科服务效率,实现学科服务规模化。

二、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专利质量的研究
        1.2.2 关于专利质量评价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专利质量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
        2.1.2 标杆管理理论
    2.2 评价方法
        2.2.1 TOPSIS法
        2.2.2 熵权法
        2.2.3 变异系数法
3 专利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样本数据的获取
        3.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3 评价模型构建及有效性验证
4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4.1 整体及分维度专利质量评价
        4.1.1 整体专利质量评价
        4.1.2 专利创造质量评价
        4.1.3 专利申请质量评价
        4.1.4 专利维持转化质量评价
    4.2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演进趋势
        4.2.1 整体演进趋势
        4.2.2 分维度演进趋势
    4.3 不同技术领域专利质量评价
        4.3.1 各技术领域专利质量排名
        4.3.2 重点技术领域专利质量评价
5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建议
    5.1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政策与激励机制
        5.1.1 强化专利政策的质量导向
        5.1.2 提高专利审查标准
        5.1.3 完善对非正常申请的监督与惩罚机制
    5.2 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水平
        5.2.1 设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5.2.2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5.3 建立高校高质量专利培育体系
        5.3.1 制定专利发展战略规划
        5.3.2 完善专利质量评估体系
        5.3.3 构建专利转化关系网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2.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可视化
        2.1.1 可视化的含义
        2.1.2 可视化的发展阶段
        2.1.3 图书情报领域中可视化研究的内涵
    2.2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
        2.2.1 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
        2.2.2 共词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知识图谱理论
        2.3.1 知识图谱的概念
        2.3.2 知识图谱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选取与研究工具
    3.1 数据选取
        3.1.1 来源数据库的选取
        3.1.2 数据的选取标准
    3.2 主要研究工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空分布分析
    4.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时间分布
    4.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空间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主体分析
    5.1 文献作者及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5.2 文献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5.3 高被引文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分析
    6.1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6.2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内容的聚类分析
        6.2.1 聚类1: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方法
        6.2.2 聚类2: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的研究工具
        6.2.3 聚类3:可视化技术实现
        6.2.4 聚类4:可视化应用的主题热点
    6.3 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演进趋势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第8章 结语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新
        二、研究方法新
第一章 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主题
        一、中国电视剧研究主题概述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解析
        一、文献计量学的概念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三、社会网络分析的内容
        四、多元统计分析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工具及分析软件
        一、统计分析软件--EXCEL
        二、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
        三、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
        四、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第一节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取
        一、文献来源
        二、选取原则
        三、选取样本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时间分布
        一、整体走势
        二、阶段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期刊分布
        一、期刊载文量分析
        二、期刊被引频次分析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学术力量
        一、高发文作者
        二、高被引论文
        三、机构分布情况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社会网络构建
        一、选取关键词
        二、确定高频关键词
        三、构建关系数据矩阵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整体网络分析
        一、构建网络社群图
        二、网络密度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中心性分析
        一、点度中心性分析
        二、中间中心性分析
        三、接近中心性分析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核心-边缘分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多元统计分析
    第一节 构建多元统计分析数据矩阵
        一、相似矩阵
        二、相异矩阵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因子分析
        一、检验可行性
        二、提取公因子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聚类分析
        一、聚类进度表
        二、聚类树状图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多维尺度分析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结论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分析
        一、议题聚焦
        二、精品创新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特征分析
        一、时间的浓重书写
        二、空间的多元展现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结论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5)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2.2 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2.3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制
    2.1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
        2.1.1 科技创新的相关概念
        2.1.2 绿色低碳的相关概念
        2.1.3 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
    2.2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3 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4 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
    2.5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第3章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测度
    3.1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的测度
        3.1.1 扩展隐性变量法
        3.1.2 科技创新测算说明
        3.1.3 规模报酬分析
        3.1.4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时空规律分析
    3.2 中国省域绿色低碳的测度
        3.2.1 绿色低碳测算说明
        3.2.2 中国省域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与结构
        3.2.3 中国省域绿色低碳效率时空规律分析
    3.3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测度
        3.3.1 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估
        3.3.2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动态演化分析
        3.3.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收敛分析
第4章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
    4.1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线性动态关系分析
        4.1.1 面板单位根检验
        4.1.2 面板向量自回归的建立和估计
        4.1.3 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分析
    4.2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动态关系分析
        4.2.1 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简介
        4.2.2 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设定
        4.2.3 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同质性检验
        4.2.4 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位置参数检验
        4.2.5 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剩余非线性检验
        4.2.6 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的估计及分析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1.1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时空分布规律
        5.1.2 中国省域绿色低碳时空分布规律
        5.1.3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布规律
        5.1.4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5.2 对策
        5.2.1 精准施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5.2.2 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5.2.3 造血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2.4 对症下药,打造“科技-绿色-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6)基于专利引文网络分析的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研究 ——以石墨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专利引文网络分析方法
        1.3.2 主路径分析方法
        1.3.3 技术轨道识别方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1.1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
        2.1.2 技术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
        2.1.3 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方法
        2.1.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述评
    2.2 技术轨道理论
        2.2.1 技术轨道的概念
        2.2.2 技术轨道的关键属性与影响因素
        2.2.3 技术轨道理论研究述评
    2.3 专利引文网络理论
        2.3.1 专利引文网络的定义
        2.3.2 主路径分析方法
        2.3.3 主路径方法的算法实现
        2.3.4 专利引文网络研究评述
    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4.1 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2.4.2 社会网络分析的评价指标
        2.4.3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选择
        2.4.4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述评
第3章 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
    3.1 构建专利引文网络
        3.1.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1.2 生成专利引文网络
    3.2 技术轨道的评价分析
        3.2.1 专利数量测算法分析
        3.2.2 网络平均距离分析
        3.2.3 聚类系数分析
        3.2.4 网络密度分析
    3.3 技术轨道的主路径识别分析
        3.3.1 识别核心技术轨道
        3.3.2 技术轨道路径识别对比评价分析
第4章 实证研究——以石墨烯为例
    4.1 石墨烯技术简介
        4.1.1 石墨烯技术的定义介绍
        4.1.2 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现状
    4.2 构建石墨烯专利引文网络
        4.2.1 石墨烯检索策略及数据获取
        4.2.2 构建石墨烯专利引文网络
        4.2.3 石墨烯专利引文网络的分析思路
    4.3 石墨烯技术轨道评价分析模型
        4.3.1 石墨烯专利数量测算法分析
        4.3.2 石墨烯技术网络特性分析
    4.4 石墨烯技术轨道识别路径对比分析
        4.4.1 局部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
        4.4.2 关键路径分析
        4.4.3 技术轨道路径节点的对比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理论基础
    2.1 研究概念界定
        2.1.1 小微企业
        2.1.2 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与再担保业务
        2.1.3 融资再担保体系
        2.1.4 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准公共产品理论
        2.2.3 关系担保理论
        2.2.4 信贷交易成本担保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方法比较及选择
        2.3.2 研究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3.1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发展现状
        3.1.1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3.1.2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业务开展情况
    3.2 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现状
        3.2.1 担保机构代偿风险控制现状
        3.2.2 再担保机构运营风险控制现状
        3.2.3 银行和融资再担保体系的协作风险控制现状
        3.2.4 融资再担保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代偿风险控制现状
    3.3 融资再担保体系在风险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方面问题
        3.3.2 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演化机理研究
    4.1 再担保体系风险演化研究逻辑
    4.2 再担保体系风险演化机理
        4.2.1 再担保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4.2.2 主体行为演化稳定性分析
        4.2.3 数值模拟分析
    4.3 融资再担保体系外扰动风险影响机理研究
        4.3.1 主体合作模型构建
        4.3.2 主体竞争模型构建
        4.3.3 随机模型的建立
        4.3.4 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5.1 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思路
    5.2 促进担保机构代偿风险控制
        5.2.1 通过控制行业集中度避免风险聚集
        5.2.2 严格担保审批程序和风险控制
        5.2.3 根据企业特点合理设置反担保形式
    5.3 强化多主体风险分担机制
        5.3.1 以再担保业务规模效应激发银行分险意愿
        5.3.2 深化银担合作降低协作风险
        5.3.3 加强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的运营监管和业务风险管控
        5.3.4 加强政府对再担保体系的支持作用
    5.4 推进国家担保基金引领的风险控制支持机制建设
        5.4.1 逐步改进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业务模式和分险比例
        5.4.2 推进法律对于业务主体风险行为的监管
        5.4.3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辅助降低代偿风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8)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文献
        1.2.3 文献计量学概述
        1.2.4 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概述
        1.2.5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概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应用的软件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2010-2014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概述
    2.2 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2.3 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2.4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2.5 科研机构(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2.5.1 科研机构发文量统计分析
        2.5.2 科研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2.6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2.6.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2.6.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2.6.3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2.7 关键词统计分析
        2.7.1 关键词词频分析
        2.7.2 关键词共现分析
        2.7.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7.4 关键词突现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2015-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3.1 研究概述
    3.2 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3.3 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3.4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3.5 科研机构(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3.5.1 科研机构发文量统计分析
        3.5.2 科研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3.6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3.6.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3.6.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3.6.3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3.7 关键词统计分析
        3.7.1 关键词词频分析
        3.7.2 关键词共现分析
        3.7.3 关键词聚类分析
        3.7.4 关键词突现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2010-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主题比较分析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0-2014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附录二 :2015-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致谢
科研及获奖情况

(9)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2.1 中国情境的概念界定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情境因素识别
        2.1.1 中国情境的概念界定
        2.1.2 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中国情境因素分析与总结
    2.2 企业社会网络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企业社会网络的内涵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结构洞理论
        2.2.4 社会网络中心性理论
    2.3 企业创新能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3.1 企业创新能力概念界定
        2.3.2 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
        2.3.3 创新能力背景理论间关系分析
    2.4 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模型与解析
        2.4.1 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模型
        2.4.2 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模型解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机理研究
    3.1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基础
        3.1.1 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
        3.1.2 吸收能力、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
    3.2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实证结果收集与编码
        3.2.1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实证结果检索及纳入标准
        3.2.2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实证结果编码
        3.2.3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元分析策略
    3.3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关系元分析结果
        3.3.1 实证结果出版偏倚分析
        3.3.2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关系效应值分析
        3.3.3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关系路径分析
    3.4 企业社会网络、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元分析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基本影响效应
    4.1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基本影响的分析基础
    4.2 中国情境下的社会网络构建与模型设置
        4.2.1 上市公司研发合作二模网络
        4.2.2 三阶段DEA模型构建
    4.3 相关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1 相关变量选取
        4.3.2 网络关系类型及数据来源
    4.4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基本影响实证检验
        4.4.1 社会网络构建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原始投入产出效率测算结果
        4.4.3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冗余值影响的运算结果
        4.4.4 剔除社会网络效应后投入产出效率测算结果
    4.5 中国情境因素对企业社会网络的影响
        4.5.1 中国情境与其他情境相比的企业社会网络状态差异
        4.5.2 企业社会网络的主要情境影响因素分析
    4.6 中国情境因素下的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基本影响
        4.6.1 企业社会网络不同维度对创新能力的基本影响
        4.6.2 中国情境因素对企业社会网络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技术积累效应分析
    5.1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技术积累效应分析基础
        5.1.1 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
        5.1.2 技术积累、企业社会网络和创新能力
    5.2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技术积累效应模型
        5.2.1 社会网络构建与描述
        5.2.2 变量选择与计算方法
        5.2.3 计量模型
    5.3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技术积累效应实证检验
        5.3.1 门槛检验
        5.3.2 假设检验
    5.4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技术积累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5.5 中国情境因素对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技术积累效应的作用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时间效应分析
    6.1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时间效应分析基础
        6.1.1 企业发展的历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1.2 企业的社会网络历史对创新的影响
        6.1.3 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时滞结构的研究现状
    6.2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时间效应模型
        6.2.1 相关变量设定
        6.2.2 数据来源、相关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6.2.3 基于Almon变换的时滞分布负二项回归模型
        6.2.4 必要条件分析模型
    6.3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时间效应实证结果
        6.3.1 时滞分布回归模型结果
        6.3.2 必要条件分析结果
    6.4 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时间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5 中国情境因素对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时间效应的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情境因素影响下借助企业社会网络优化创新能力仿真分析
    7.1 中国情境因素影响下的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优化仿真模型设定
        7.1.1 中国情境因素下的社会网络效益目标
        7.1.2 中国情境因素下的二元创新均衡目标
        7.1.3 中国情境因素下的环境污染最小化目标
    7.2 基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数值仿真
        7.2.1 数据描述及初始值
        7.2.2 数值仿真结果
    7.3 仿真结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情境下借助企业社会网络优化创新能力对策
    8.1 企业借助社会网络提升创新能力对策
        8.1.1 借助不同维度社会网络效应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8.1.2 借助技术积累效应制定社会网络优化策略
        8.1.3 借助时间滞后效应制定社会网络优化对策
    8.2 政府利用企业社会网络-创新能力关系对策
        8.2.1 把握社会协同发展机遇构建创新能力提升政策
        8.2.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社会网络间的创新要素流动
        8.2.3 利用企业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规律制定合理政策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中国情境与其他情境创新能力研究异同分析
附录 B 创新能力形成理论背景挖掘原理及过程

(10)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学科服务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国内研究现状
        1.3.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国外研究现状
        1.3.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关研究述评
    1.4 国内外用户画像研究现状与述评
        1.4.1 用户画像定义
        1.4.2 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1.4.3 用户画像相关算法与技术
        1.4.4 国内外用户画像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及工具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理论、方法
    2.1 用户画像的概述
    2.2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内涵
    2.3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服务流程
    2.4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标签体系
    2.5 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主要研究方法
        2.5.1 文献计量
        2.5.2 主题模型及主题发现
        2.5.3 社会网络
    2.6 基于R语言及相关工具包的用户画像技术支撑
        2.6.1 Bibliometrix包介绍
        2.6.2 BibPlot介绍
        2.6.3 scientoText包介绍
        2.6.4 CITAN包
        2.6.5 R中文献计量包的使用总结
3 学科用户画像
    3.1 学科用户信息管理数据库
    3.2 成果及立项信息的采集
    3.3 个人画像
        3.3.1 学术生涯
        3.3.2 学术产出描述性统计
        3.3.3 学术影响力值
    3.4 团队画像
        3.4.1 团队合作情况
        3.4.2 团队科研生产力
        3.4.3 团队研究主题
4 基于用户画像的学科服务案例
    4.1 引进人才评估
        4.1.1 个人信息的采集
        4.1.2 学术信息的跟踪
        4.1.3 学术生涯类型
        4.1.4 学术产出描述性统计和影响力值的计算
    4.2 科研团队评价参考
        4.2.1 科研生产力
        4.2.2 科研发展力
        4.2.3 科研主题及方向
    4.3 学科建设评估
        4.3.1 机构的学科定位分析
        4.3.2 机构的学科对标分析
        4.3.3 机构的学科趋势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A:相关R语言代码
附录 B:画像展示

四、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D]. 白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王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D]. 许颖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国省域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关承龙. 江苏大学, 2020(07)
  • [6]基于专利引文网络分析的技术轨道评价与识别研究 ——以石墨烯为例[D]. 戚筠. 江苏大学, 2020(05)
  • [7]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体系风险控制研究[D]. 李沛然. 江苏大学, 2020(05)
  • [8]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D]. 代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魏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10]面向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研究[D]. 刘邦国. 江苏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基于论文信息和引文信息锁定《江苏大学学报》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