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一、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瞿靖[1](2021)在《自走铁矿井下车辆识别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自走铁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采用平硐和斜坡道联合开拓。无轨车辆从1480中段硐口进入,经由1#斜坡道通行。从安全生产、提升效率、智能化矿山建设的角度出发,预建立一套车辆定位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经过调查发现,市场上此类系统产品主要有以下不足:基本上都是以煤矿使用而设计的,非煤矿山相对良好一点的环境使得这些系统,在系统造价、设备体积、运营维护方面都有相当大的额外成本;而且此类系统使用较多的是RFID的车辆识别技术、多组件的基站,这使系统成本很难降低,进一步的智能化建设受限。本文以自走铁矿1480-1430中段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市场产品、部分矿山应用和具体的工程背景,做出了方案设计,然后采用ZigBee无线通信、PLC可编程控制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从硬件选型、软件程序完成了系统的车辆定位、信号控制。本文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套新的井下车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基站方案。方案借鉴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概念,采用小型智能可编程控制器S7-200SMART SR20在每个节点处设置数据处理、通讯、综合控制多项功能整合的集中一体基站,替代了传统的多组件、大体积的基站。2.采用了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CC2530F256 ZigBee无线通信芯片作核心板,再采用CH340G芯片和TTL转RS485对车辆识别协调器/路由器节点串口通信,编写了基站西门子内核与CC2530 8051内核的自由口通讯协议,为矿山进一步智能化建设打下基础。3.井下部分完成后,基站接入矿山局域网。地面采用King View组态软件,通过IP地址和寄存器接入各个接口,通过可视化编程,实现对井下系统监视与控制,并具有自动记录通行数据与生成报表的功能。本系统经调试验证,在车辆定位、数据信号传递、信号处理与控制、上位监控等各方面状态良好,相比于市面已有系统,降低了一半以上开发和后期维护成本。细化分布式架构和小型数据处理、通讯控制整合的基站在当前应用较少,有一定创新性。对此类工程应用与研究,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

孙旸,任馨宇[2](2021)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急需引进先进、快捷、方便的通信技术。通过对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介绍,了解当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程度,进一步探析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现状,促使该项技术进一步发展。

顾慧东[3](2020)在《基于UWB的室内测距与定位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地理围栏、移动支付、大数据处理等相关新需求拓展了位置服务的应用场景。目前GPS和北斗技术较好地满足了室外位置服务的需求,但在室内环境中仍缺乏一种成熟技术来满足实时精确的位置服务需求,诸如医院、隧道、变电站中的人员定位以及危险区域提前预警等。相对于传统无线技术,UWB具有穿透性强、功耗低、抗噪声能力强、较好的时间分辨率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于室内定位系统的设计,因此基于UWB进行研究室内定位技术并加以实现具有极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从实际的室内定位服务需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UWB的室内三维定位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的双边双向测距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理论上减少了标签3/4的通信次数,使得标签系统的能耗节省了约40%。(2)针对室内非视距环境带来的测距误差,提出了基于距离残差的距离修正方法。该方案基于距离残差作为判断因素,有选择的利用卡尔曼滤波修正部分测距误差,提高了约8cm的测距精度,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3)基于UWB通信芯片DWM1000设计出完整的基站和标签硬件电路,为测距与定位软件系统提供硬件依托;同时分别对下位机嵌入式软件和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和开发:设计了基站与标签通信数据帧和基站与上位机UDP通信数据帧两套数据帧传输协议,设计了基于定时器的终端时序方案。(4)对本文设计的测距与定位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在工程现场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测距与定位系统静止时标签的测距误差不超过10cm,定位误差不超过20cm,同时在信号非视距传播情况下的表现也较稳定,能够满足大部分场景对室内定位系统的需求。

纪恂[4](2020)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整体环境保持稳定和谐的要求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大规模社会群体聚集事件、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快速处置成为的重要工作。传统的语音调度指挥已渐渐不能满足处突维稳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要求各重点行业之间,如公安、消防、武警甚至军队的协同调度、统一指挥;另一方面指挥中心对事发现场的视频图像及时传输也提出了要求;同时,国内各大中城市密布的“天眼”系统提供的海量数据如何在公安等行业的实现更为广泛的使用,也是“智慧城市”具体实现的重要条件。上述需求的提出对通信网络的多制式兼容性、远距离视频图像传输、海量数据快速检索等具体的技术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回顾阐明了技术接受模型的概念、测量、研究,以及4P营销和关系营销在通信行业的研究等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对专网无线通信行业及YN通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利用PEST和五力模型对专网无线通信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从经济指标、业务发展、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对YN通讯公司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对YN通讯公司的营销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本文对专网无线通信终端使用意图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利用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并形成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及全面统计分析,研究认为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胜任力、感知娱乐均对警务人员通讯设备使用意图有正效应,并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胜任力、感知娱乐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前述对行业、公司和用户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提升方案。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首先明确了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计划,然后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四个维度等方面提出了警务系统智能有用化、终端设备整合易用化、终端功能升级胜任化和App使用情绪积极化等营销策略,并阐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理论方面将技术接受模型这一成熟的模型成功应用到专网无线通信这一新的应用领域,并与营销策略相结合;二是实践方面利用各种管理研究工具对专网通信行业、YN通讯公司、终端用户需求及使用意图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提升方案,实为在实践领域对YN通讯公司未来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孟浈浈[5](2020)在《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体合作基础、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俄媒体合作与国际舆论话语权构建研究》(17ZDA289)其中的内容之一。旨在探讨与分析中俄战略伙伴背景下两国媒介开展合作的基础、障碍与解决对策。论文由四个核心内容组成,甄别相关概念,探讨中俄媒体合作基础与合作依据,分析两国媒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第一部分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国际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知识,对中俄媒体合作基础及障碍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两国媒体的合作背景、目的与意义,政治、经济与社会基础,以及可借助的区域性组织平台。此外,还运用系统分析法,深刻剖析了中俄媒体合作与国际传媒格局、两国政治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交流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重点梳理中俄媒体合作发展历程,两国政府、业界及学界之间已建立起的媒体合作交流机制,并对两国媒体合作的现状进行系统总结。第四部分使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中俄在媒介体制、媒介政策、媒介技术及受众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对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俄媒体开展合作具有比较稳固的基础与广阔的空间,但是,两国媒体开展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合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障碍,这就需要两国政府及其他合作实体不断采取创新性、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蒋燕翔[6](2020)在《无线通讯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经济、科技方面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而无线通讯技术也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无线通讯技术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无线通讯网络在一些方面的缺陷也就更加凸显了。因此在无线通讯技术中引进有效的手段十分必要,而数字化的引入可以说是该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论述了最近几年无线通讯技术的主要发展节点,并特别介绍了无线通讯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应用。

储洪峻[7](2019)在《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新经济”的基石,信息通信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比较优势是东盟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政府规划对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则是将各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本文借鉴和吸收信息通信产业的相关理论,以东盟四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信息通信产业为研究主题,探讨这些国家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经验,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对策建议。本文以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阐述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政府产业政策和跨国公司行为对其信息通信产业的影响,运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工具,对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在生产网络分工的背景下,东盟四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推动各国信息通信产业迅速发展。新加坡信息通信产业政策成熟、产业基础雄厚且跨国公司众多,处于研发与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信息通信产业政策较为成熟、产业基础较好且产业集群化明显,处于深加工与研发等中高附加值环节,颇具国际竞争力;泰国和越南信息通信产业政策、产业基础以及吸引外资政策有待完善,处于加工与制造等中低附加值环节,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东盟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较早,许多国家适时把握世界信息通信产业发展与转移的机遇,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产业政策,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并迅速融入信息通信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这为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王雪野[8](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陈超[9](2018)在《ICT融合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国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有效持续,特别是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时期,国外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阶段重要课题。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6年中央政府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本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界定也是聚焦于创新、协调、绿色三个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在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碳减排层面仍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有效缩小差距发展经济?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给出了答案。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增加交易供求量存在显着的促进效应,这何尝不是缩小差距发展经济的有力保证呢?但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如何?影响效应又如何?是否存在一定的阈值转换和空间关联特征?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的通过ICT融合来促进中国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读ICT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对于本文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视角探寻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和理论指导意义,但已有研究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挖掘空间。一方面,鲜有学者直接研究ICT融合对中国经济创新发展、ICT融合对中国经济协调发展、ICT融合对中国经济绿色发展,仅研究ICT对企业创新、经济增长、贸易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引,按照中国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并列平行的逻辑,分别探究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其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ICT影响中国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理论机制的探究,主要集中分析ICT融合对中国经济创新效率及其分解项、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协调和区际之间协调)、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双刃效应、非线性效应、空间效应)。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将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综合归纳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并给予评述,给出本文研究组织架构,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点,对应于本文第一章;其次,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ICT融合发展的内涵,分别分析各自的发展现状,对应于本文第二章;再次,按照中国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平行逻辑,分章节按照理论分析、模型设定、数据平稳性检验、实证分析的逻辑进行实证研究,探究ICT融合对其三者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对应于本文第三、四、五章;之后,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入手,分析各自国家在发展ICT及通过ICT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以谋求从中国ICT融合的视角提出建议的经验借鉴,对应于本文第六章;最后,基于前文研究从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对应于本文第七章。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以探析ICT融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具体展开为:(1)第三章首先从ICT融合阶段、ICT横向创新、ICT纵向创新、空间溢出的视角,构建数理模型分析ICT融合对中国经济创新的影响;之后,基于2010-2015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指标体系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ICT整体融合及其阶段融合和经济创新效率;其次,对测度所得变量的平稳性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①ICT融合覆盖水平通过加快技术引进促进创新效率;ICT融合质量通过深化技术利用率刺激创新效率提升;ICT融合智能化通过促进技术转化提高创新效率。②ICT融合利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知识储备与信息传播,提升创新效率。③ICT融合水平可显着促进知识创新效率。在ICT融合水平在一定区间内,ICT融合水平可促进产品创新效率提升,有条件提升产品创新效率,有利于提升二者的关联创新效率。④ICT融合覆盖性会产生极化集聚效应对外围创新效率产生负向溢出;ICT融合质量和智能会产生技术扩散和带动效应,对外围创新效率的产生正向溢出。(2)第四章延续第三章的行文逻辑,基于2010-2016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依次从ICT融合对中国经济区域内部创新、区际创新的影响机理分析,构建计量模型,测度核心变量,检验核心变量的平稳性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实证检验进行展开研究。研究认为,①ICT融合对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存在以人力资本和保障性财政支出占比为门限变量的非线性结构转换特征,且人力资本存在单一门限,而保障性财政支出占比则存在两重门限,只有在跨越人力资本门限值和保障性财政支出占比的第二个门限值之后,ICT融合的深入才有利于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②ICT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区际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正向促进效应,对西部地区区际经济协调发展存在负向抑制效应,但回归参数仅在全国层面统计显着。政府竞争不利于区际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其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试图通过ICT融合来促进区际经济发展的效用逐渐缩小。(3)第五章延续前两章的行文逻辑,探究ICT融合对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①ICT融合、ICT融合联接覆盖、ICT融合联接质量、ICT融合联接智能对本地区的经济绿色发展产生显着的直接促进效应,而对相邻地区的经济绿色发展却产生负向抑制效应。②在不考虑空间效应的视角下,非线性动态面板模型表明ICT融合联接覆盖、ICT融合联接质量、ICT融合联接智能与经济绿色发展阶段性促进强度不同,可以针对性配置资源和发展。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研究,从“统筹ICT融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创新效率”、“人力资本和政府保障性财政支出双管齐下,推动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强调区域发展差异,弱化政府竞争,提升区际经济发展协调度”、“合理配置ICT融合强度,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绿色发展”、“注重国别经验借鉴,有效吸纳ICT融合自身发展及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五个方面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佘焱[10](2017)在《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探讨》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在宽带无线互联网的接入过程中已经普遍的使用无线通讯技术,在实际的情况中,宽带无线通讯技术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宽带无线通讯技术已经逐步的替换了传统的有线模式。在实际的情况中,如果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在1Mbps以上的话,则该网络数据是宽带技术,因此宽带技术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内容,例如:3G通讯技术、4G通讯技术等等。本文主要对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以期和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二、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走铁矿井下车辆识别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国内外动态
        1.2.1 国内发展动态
        1.2.2 国外发展动态
    1.3 相关技术
        1.3.1 车辆识别相关技术
        1.3.2 分布式架构系统
        1.3.3 可编程控制器PLC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论文章节安排
        1.4.3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和相关系统矿山应用分析
    2.1 自走铁矿现状
        2.1.1 自走铁矿生产概况
        2.1.2 斜坡道及主要巷道情况
        2.1.3 已有人员定位系统情况
        2.1.4 井下网络建设情况
        2.1.5 井下车辆交通情况
    2.2 国内矿山应用分析
        2.2.1 普朗铜矿铲运机定位及计量系统
        2.2.2 景洪疆峰铁矿KJ293A运输监控系统
第三章 自走铁矿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交通管控区间
        3.1.2 通行策略
        3.1.3 系统功能要求
        3.1.4 结合矿山已建成相关系统
        3.1.5 创新要求
    3.2 方案设计
        3.2.1 管控区间和节点划分
        3.2.2 通行方案和避让点
        3.2.3 车辆识别方案
        3.2.4 基站方案
        3.2.5 分布式系统架构方案
        3.2.6 上位机组态方案
        3.2.7 方案总结
第四章 硬件选用与软件程序编写
    4.1 车辆识别定位
        4.1.1 ZigBee硬件部分
        4.1.2 ZigBee软件部分
    4.2 数据及控制基站
        4.2.1 基站硬件选择
        4.2.2 基站软件编写
    4.3 信号传输
        4.3.1 CH340G实现CC2530 串口通信
        4.3.2 TTL接口转串口为RS485 电平
    4.4 上位机组态
        4.4.1 以太网实现基站组网
        4.4.2 KingView接入基站接口组态
    4.5 最终系统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实验验证方案
    5.2 实验验证过程
        5.2.1 信号灯状态
        5.2.2 上位机界面
        5.2.3 通行数据
    5.3 实验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1 WiFi技术
    1.2 蓝牙技术
    1.3 紫蜂技术
    1.4 超宽带技术
2 多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状况
    2.1 蓝牙技术、WiFi技术和定位技术的融合
    2.2 根据这些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开发新的应用
3 结语

(3)基于UWB的室内测距与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常见的室内定位技术
    1.3 UWB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超宽带无线定位技术
    2.1 UWB概述
        2.1.1 UWB定义
        2.1.2 UWB实现方式
        2.1.3 UWB信道模型
    2.2 UWB信号调制方式
        2.2.1 脉冲幅度调制
        2.2.2 脉冲位置调制
        2.2.3 开关键控调制
        2.2.4 跳时脉冲位置调制
    2.3 室内定位算法
        2.3.1 Fang氏算法
        2.3.2 Chan算法
        2.3.3 LSE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测距算法设计及改进
    3.1 几何测距法及其定位模型
        3.1.1 基于到达时间法(TOA)
        3.1.2 基于到达时间差法(TDOA)
        3.1.3 基于到达角度法(AOA)
        3.1.4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
    3.2 测距算法设计
        3.2.1 双边双向测距算法
        3.2.2 改进双边双向测距算法
    3.3 非视距误差的抑制
        3.3.1 NLOS对室内定位的影响
        3.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3.3.3 基于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的NLOS误差抑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UWB硬件电路设计
    4.2 下位机系统设计
        4.2.1 数据帧协议设计
        4.2.2 下位机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系统设计
        4.3.1 上位机程序设计
        4.3.2 上位机轨迹展示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位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距离测试
        5.1.1 测试方案设计
        5.1.2 测试数据分析
    5.2 室内定点定位测试
        5.2.1 测试方案设计
        5.2.2 测试数据分析
    5.3 室内轨迹定位测试
        5.3.1 测试方案设计
        5.3.2 测试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4)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文献检索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贡献
    1.5 论文写作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接受模型
        2.1.1 技术接受模型的概念及研究
        2.1.2 技术接受模型的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
        2.1.3 技术接受模型在其它科技领域的研究
    2.2 营销策略
        2.2.1 4P营销在通信行业的研究
        2.2.2 关系营销在通信行业的研究
第三章 专网无线通信行业及YN通讯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专网无线通信行业PEST分析
        3.1.1 政治分析
        3.1.2 经济分析
        3.1.3 社会分析
        3.1.4 技术分析
    3.2 专网无线通信行业波特五力分析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3 YN通讯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3.3.1 公司简介
        3.3.2 经济指标
        3.3.3 主营业务
        3.3.4 人力资源
        3.3.5 企业文化
    3.4 YN通讯公司营销结构现状分析
        3.4.1 产品
        3.4.2 价格
        3.4.3 渠道
        3.4.4 促销
第四章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使用意图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感知有用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4.1.2 感知易用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4.1.3 感知胜任力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4.1.4 感知娱乐与使用意图的关系
        4.1.5 研究模型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发放与收集
    4.4 数据分析
        4.4.1 均值分析
        4.4.2 信度分析
        4.4.3 效度分析
        4.4.4 相关性分析
        4.4.5 回归分析
        4.4.6 小结
    4.5 存在问题
        4.5.1 警务系统智能程度不高影响感知有用
        4.5.2 警务终端设备分散影响感知易用
        4.5.3 警务终端设备功能落后影响感知胜任力
        4.5.4 警务终端设备拓展性差影响感知娱乐
第五章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5.1 战略重定位与发展计划
        5.1.1 战略重定位
        5.1.2 发展计划
    5.2 营销策略
        5.2.1 警务系统智能有用化
        5.2.2 终端设备整合易用化
        5.2.3 终端功能升级胜任化
        5.2.4 App使用情绪积极化
    5.3 保障措施
        5.3.1 强化关系营销策略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5.3.3 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5.3.4 精益化生产管理
        5.3.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体合作基础、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概念
        一、战略伙伴关系内涵
        二、战略伙伴关系价值
        三、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特征
        (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特征
    第二节 中俄媒体合作基础概念
        一、合作基础内涵
        二、中俄媒体合作基础界定
        三、中俄媒体合作基础特征
    第三节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概念
        一、合作障碍内涵
        二、中俄媒体合作障碍界定
        三、中俄媒体合作障碍特征
第二章 中俄媒体合作基础
    第一节 两国媒体合作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合作背景
        (一)不平衡的国际传播格局
        (二)相似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合作维度拓宽,合作程度深化
        二、合作目的
        (一)促进文化互鉴,深化民心相通
        (二)提供信息支持,促进经贸发展
        (三)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立体声效应
        三、合作意义
        (一)增强政治互信,保持两国关系友好态势
        (二)展现全面立体信息,矫正片面国家形象
        (三)扭转马太效应,构建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第二节 两国媒体合作基础类型
        一、政治基础
        (一)政治互信程度加深
        (二)政策趋向一致
        (三)媒体合作政策支持
        二、经济基础
        (一)宏观经济态势良好
        (二)后续资金支持良好
        三、社会基础
        (一)民意基础扎实
        (二)互相吸引力提升
        (三)互联网发展规模扩大
    第三节 两国媒体合作平台
        一、上海合作组织
        (一)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二)“大舞台”唱响中俄媒体合作“大戏”
        二、“金砖五国”组织
        (一)“金砖五国”组织发展概况
        (二)“金砖五国”框架下的中俄媒体合作机制
        三、“一带一盟”
        (一)“一带一盟”创立历程
        (二)“一带一盟”战略对接中的媒体使命
第三章 中俄媒体合作现状
    第一节 中俄媒体交往与合作
        一、两国媒体交往大事记
        (一)中俄媒体接触期
        (二)中俄媒体合作规范期
        (三)中俄媒体合作扩展期
        (四)中俄媒体合作繁荣期
        二、两国媒体交流平台
        (一)中俄媒体合作论坛
        (二)中俄电视合作论坛
        (三)东北地区与远东地区媒体定期交流活动
        (四)中俄网络媒体论坛
        三、两国媒体合作现状
        (一)合作内容丰富,但领域失衡
        (二)交流平台不断发展,但仍有待完善
        (三)垂直性、立体化与健全化的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第二节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概述
        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性质
        (一)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副总理级官方组织
        (二)一个能够自我完善、不断升级的灵活性组织
        (三)致力于促进中俄人文各领域合作机制性组织
        三、中俄媒体合作分委会的责任与使命
        (一)为中俄媒体合作引领方向
        (二)为中俄媒体合作提供平台
    第三节 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设立背景
        二、运行机制与责任
        三、发展历程与成效
第四章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与对策
    第一节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分析
        一、两国媒介体制不同
        (一)媒介体制含义
        (二)两国媒介体制存在差异
        二、两国媒介政策不同
        (一)媒介政策概念
        (二)两国媒介政策存在差异
        三、两国媒介技术不同
        (一)媒介技术内涵
        (二)两国媒介技术存在不同
        四、两国受众语言不同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中俄语言存在差异
    第二节 中俄媒体合作障碍消解对策
        一、两国媒介体制上求同存异
        二、两国媒介政策上互学互鉴
        三、两国媒介技术上创新求同
        四、两国联合培养多语种新闻传播人才
        五、两国联手应对国际网络犯罪与舆论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辞

(6)无线通讯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通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2 数字化无线通讯技术的特点
    2.1 Wi-Fi
    2.2 Wi Max
    2.3 LTE技术
3 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节点
    3.1 基于3G技术的无线通讯技术
    3.2 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Wimax宽带技术
    3.3 基于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通讯技术
    3.4 基于电信技术的无线通信技术
4 无线通讯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应用
5 结束语

(7)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和评价体系
    第一节 信息通信产业的概念
    第二节 相关研究理论
    第三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第三章 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 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相关指标
第四章 跨国公司对信息通信产业的作用
    第一节 东盟信息通信产业的跨国公司概况
    第二节 跨国公司对信息通信产业的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
    第三节 案例:IBM与越南信息通信产业
第五章 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第二节 融入技术附加值的结构性分析
    第三节 信息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8)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3.2.1 传媒生产要素
        3.2.2 传媒创新要素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第七章 结论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ICT融合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ICT融合研究综述
        1.2.2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1.2.3 ICT融合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ICT融合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ICT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ICT融合概念界定
        2.1.2 ICT融合测度与评价方法
        2.1.3 现状分析
    2.2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
        2.2.2 测度与评价方法
        2.2.3 现状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引言
    3.2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机理分析
        3.2.1 阶段融合视角机理分析
        3.2.2 横向创新效率视角机理分析
        3.2.3 纵向创新效率视角机理分析
        3.2.4 空间溢出视角机理分析
    3.3 经济创新效率测算
    3.4 计量模型设定
        3.4.1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
        3.4.2 面板数据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3.5 实证结果分析
        3.5.1 空间相关性检验
        3.5.2 阶段融合视角回归分析
        3.5.3 横向创新效率视角回归分析
        3.5.4 纵向创新效率视角回归分析
        3.5.5 空间溢出视角回归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4.2.1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
        4.2.2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数理模型分析
    4.3 ICT融合影响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门限效应分析
        4.3.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3.2 实证检验
    4.4 ICT融合影响区际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分析
        4.4.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4.2 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
        5.2.1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机理分析
        5.2.2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数理模型分析
    5.3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2 面板数据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ICT融合影响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5.4.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4.2 面板数据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ICT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达国家政策经验借鉴
    6.1 美国ICT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6.1.1 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引领信息技术革命
        6.1.2 营造公平生产竞争环境,吸纳创新人才
        6.1.3 增强市场投资风险控制力,侧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6.2 德国ICT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6.2.1 工业4.0战略:信息化融合制造业
        6.2.2 制定发展战略纲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6.2.3 加强国别合作,注重信息技术互惠互利
    6.3 日本ICT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6.3.1 制定国家战略,加强政策引导
        6.3.2 促进政学研合作创新,保护研发专利,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
    6.4 韩国ICT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6.4.1 实施跨国企业战略,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6.4.2 政府推动各方面政策支持
    6.5 发达国家共性发展经验与对中国的启示
        6.5.1 发达国家共性发展经验
        6.5.2 对中国的启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ICT融合视角下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统筹ICT融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创新效率
    7.2 人力资本和政府保障性财政支出齐发力
    7.3 强调区域发展差异,弱化政府竞争
    7.4 合理配置ICT融合强度,加强地区合作
    7.5 注重国别经验借鉴,促进自身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10)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特点
3 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种类
    3.1 3G通讯技术
    3.2 宽带无线通讯技术
    3.3 超宽带无线通讯技术
    3.4 Wi-Fi和Wi Max通讯技术
4 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宽带化是未来通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4.2 移动通讯网络发展
    4.3 网络结构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5 结语

四、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走铁矿井下车辆识别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瞿靖.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研究[J]. 孙旸,任馨宇. 电子测试, 2021(01)
  • [3]基于UWB的室内测距与定位系统[D]. 顾慧东.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YN通讯公司营销策略优化[D]. 纪恂.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中俄战略伙伴语境下媒体合作基础、障碍与对策研究[D]. 孟浈浈. 郑州大学, 2020(03)
  • [6]无线通讯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应用初探[J]. 蒋燕翔. 数字传媒研究, 2020(02)
  • [7]东盟四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研究[D]. 储洪峻. 厦门大学, 2019(08)
  • [8]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9]ICT融合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陈超. 湖南大学, 2018(06)
  • [10]宽带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探讨[J]. 佘焱. 通讯世界, 2017(21)

标签:;  ;  ;  ;  ;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