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敏电阻限压测试电路参数的仿真计算

压敏电阻限压测试电路参数的仿真计算

一、压敏电阻限制电压测试回路参数的仿真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储蕾[1](2021)在《强电磁脉冲耦合特性及其器件防护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强电磁脉冲耦合特性及其防护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有界波电磁脉冲模拟器产生上升沿为2.3±0.5 ns,半宽为23±5 ns的双指数核电磁脉冲波形,分别用不同长度的同轴线、不同角度的天线、金属线和磁环天线在电场中进行耦合,采集并处理分析耦合到的电压波形,研究了强电磁脉冲的耦合特性。提出了强电磁脉冲器件防护的设计方案,采用浪涌防护器件和电磁脉冲滤波器相结合的方式,并对电磁脉冲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借助归一化滤波器设计了三阶、四阶和五阶滤波电路,并进行实验测试,对比其实际效果。最后通过电磁脉冲电流模拟系统对强电磁脉冲防护装置进行了PCI注入测试。本研究为强电磁脉冲耦合以及器件防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得到以下结论:(1)天线和线缆耦合到的电压波形都为双极性震荡波,在200 ns以前,震荡的幅度较大,频次较高,200 ns之后,震荡的幅度较小,频次较低。天线与线缆耦合的频率都主要集中于300 MHz以下,在50 MHz,150 MHz,200 MHz附近有多个能量峰。(2)同轴线缆耦合电压的峰值与长度呈正相关。金属线没有编织屏蔽层,耦合到的电压峰值要比同轴线缆耦合到的电压峰值大一个数量级。当天线与电场方向平行时,耦合到的峰值电压最大,与电场平行时天线耦合的电压峰值是与电场垂直时的1.5~2倍之间。当电场值为35 k V/m时,8.5 cm长的金属线耦合到的电压峰值为282 V,耦合能量为9.35×10-5J。(3)电磁脉冲电流模拟系统的开路电压波形对不同型号的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和气体放电管进行测试,压敏电阻的限制电压峰值与其压敏电压相近,随着压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而瞬态抑制二级管和气体放电管响应波形的电压峰值与其自身参数没有必然联系,电压峰值都在180~250 V之间。(4)通过加上三阶、四阶和五阶滤波电路与不加滤波电路,线缆耦合电压的波形和频谱可以看出,加上滤波电路的效果比较明显,耦合电压峰值有较大的衰减,与原始耦合电压峰值相比,衰减了五十倍以上;与只加TVS管相比,衰减了十几倍。而在频率方面,加了滤波电路之后把频率集中在了30 M附近,30 M以上的频率衰减了一部分。在电压衰减方面,加了四阶滤波电路之后所耦合到的电压峰值最低;在频谱方面,加三阶和四阶滤波电路要比五阶滤波更好一点。

张雨奇[2](2021)在《换流站二次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

林红亮[3](2021)在《不同骚扰时间尺度下防护器件击穿特性的建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子系统设备端口经常会受到外界瞬时过电压干扰,这些干扰主要包括微秒(Micro-seccond,μs)级别浪涌电磁脉冲和纳秒(Nano-second,ns)级别静电放电电磁脉冲,会对电子设备和器件造成致命的损害,因此对电磁脉冲以及电磁脉冲防护器件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首先研制了一种水银开关控制的印刷电路板级(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测试组合波发生器,以产生微秒级别浪涌电磁脉冲;搭建纳秒级静电放电实验平台,并针对使用的3Ctest品牌静电枪建立其50Ω测试系统下的电路模型,与实际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然后从实际测试出发得到限压型防护器件压敏电阻(Metal oxide varistors,MOV)的伏安特性曲线并进行拟合,在电路仿真软件中建立了压敏电阻二极管电路模型、非线性器件电路模型,在三维电磁场建模工具Quickfield中利用压敏电阻非线性电导特性建立其物理结构模型。对压敏电阻进行浪涌抗扰度试验,并与所建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比较了静电放电下不同型号压敏电阻的响应,发现了不同器件电容和响应电压波形的关系。其次针对气体火花间隙器件提出其静电放电下响应特性示意图,同时选择了五种不同型号气体放电管(Gas discharge tube,GDT)、制作了四种不同尖端结构PCB火花间隙进行静电放电冲击试验,评估了不同电压等级下器件参数、结构对其击穿时延随机范围的影响,并给出了时延和静电放电电压等级的关系曲线和公式;针对PCB火花间隙提出在负电极加碳以提高电子的发射能力,从而提高击穿稳定性。最后,基于气体火花间隙器件响应特性的测试与分析,提出了静电放电下间隙器件的电路模型。介绍了三种典型电弧电阻模型Toepler模型、Rompe-Weizel模型、Vlastos模型,总结了模型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仿真软件中进行了电路实现;结合器件击穿时延的电路描述,建立了火花间隙器件的电路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为其电路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效的仿真计算手段。本文创新点归纳如下:(1)基于双指数函数,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水银开关控制的PCB板级测试浪涌组合波发生器。(2)在时域电磁数值计算中材料非线性电导率的建模是一个难点,本文在Quickfiled工具中建立了MOV的三维电磁模型,导入了MOV材料的非线性电导率,并和二极管电路模型、非线性器件电路模型在浪涌冲击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3)研究了不同型号气体放电管和不同尖端结构PCB火花间隙器件在不同静电放电电压等级下时延的随机范围,给出了时延和放电电压等级的关系。建议了时变弧阻的电路等效形式,结合时延特性建立了气体间隙器件的电路仿真模型。

黄上师[4](2020)在《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击仍然是架空线路跳闸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阻塞型”和“疏导型”雷击防护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雷害,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可控、不可靠和不安全等瓶颈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大幅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解决现有雷击防护瓶颈问题,衍生了“冲击疏导-工频阻塞”的新型雷击防护思想,其中“冲击疏导-气体灭弧-工频阻塞”方法显现出了独特的灭弧优势。本文主要基于“冲击疏导-气体灭弧-工频阻塞”雷击防护方法研究了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特性。雷击时该结构能够优先击穿放电形成保护通道,避免绝缘子受电弧烧蚀。击穿放电后电弧沿着结构发展被分割成多段,每段电弧均受到结构压缩使空气介质形成喷射气流,喷射气流又反作用于电弧使其拉长,加速能量耗散最终达到自灭弧效果。本文从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科学试验和实际应用几方面研究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中电弧发展、电弧熄灭以及熄弧后的介质强度恢复特性,具体工作如下:(1)明确了电弧发展中介质击穿、电弧燃烧和介质恢复三个阶段的分析方法。介质击穿阶段以热力学非平衡态分析,采用氮氧混合物替代空气,建立了双温度模型,并计算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组分。电弧燃烧和介质恢复阶段以局部热力学平衡态分析,计算了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和输运参数。通过电弧物理特性研究,确定了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方式主要是“强迫熄弧”。(2)通过研究电弧压缩运动状态和电弧压缩态形成来源,得到压缩效应有利于电弧去游离结论。研究了气流“横吹”和“纵吹”对电弧拉长并加速能量衰减的作用。(3)建立了适用于该结构的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包括: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欧姆定律以及气体状态方程,提出适当简化利用边界层积分法进行求解。建立了适用于该结构击穿阶段的双流体模型。研究了多断口气流对电弧分段的影响,发现断口数量越多,电弧熄灭更容易。(4)提出以粒子游离、电弧长度以及电弧温度作为熄弧判据,研究了发生重击穿和电弧重燃现象的临界击穿判据。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结构的熄弧和介质强度恢复特性进行仿真,采用了“先雷电后工频”和“先工频后雷电”两种能量输入方式,仿真对象上设置了小系统和多系统结构。仿真结论:1)2 ms左右结构能够使电弧基本熄灭;2)小系统的“先雷电后工频”仿真中,在雷电冲击后200μs施加工频电流将引起结构内部重击穿并出现电弧重燃,此时结构会再产生速度有所下降的喷射气流,而多系统不会出现该现象;3)多系统熄弧时间和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略优于小系统。(5)对基于该结构的10 k V和35 k V压缩自灭弧装置进行了雷电冲击放电、雷电冲击伏秒特性、工频耐受电压、大电流冲击耐受以及工频续流遮断试验。试验结论:1)10 k V、35 k V装置的U50%分别为112.4 k V、325.1k V;2)装置的伏秒特性曲线均低于被保护绝缘子的伏秒特性曲线;3)10 k V、35 k V装置分别耐受了1 min幅值为29.3 k V、91.5 k V的工频电压,未出现破坏性放电;4)耐受了2次间隔时间50 s~60 s的65 k A以上的冲击电流,未出现明显的损坏;5)10 k V、35 k V装置分别成功遮断了0.5 k A、1.3 k A左右的工频续流,遮断时间分别在2.5 ms、3.0 ms左右,满足了1/4个工频周期内遮断工频续流,在半周期内工频电压幅值和频率恢复正常的要求。(6)选取了广西、云南、四川和福建等雷击高发地区的10 k V、35 k V架空线路进行装置的实际应用,采用全线三相安装方式。应用效果:线路安装后统计年平均雷击跳闸次数比未安装前下降90%以上。安装后因建弧率下降,计算的年平均雷击跳闸次数为0.3次左右,验证了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对雷击防护的有效性。

杨雨枫[5](2020)在《串联式浪涌保护器核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核电磁脉冲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对于电力电气设备来讲。其经过前门耦合,可以对天线系统造成干扰和严重破坏。使用浪涌保护器泄放过电压是核电磁脉冲防护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浪涌保护器防护参数主要针对雷电电磁脉冲和静电放电电磁脉冲,而核电磁脉冲前沿更快,幅值更高,所以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选型可能不再适用,更有甚者会因为自身失效或者不能启动保护的问题损伤烧毁被保护的线路或设备。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系统在核电磁脉冲攻击下的生存能力,保障天线端口的正常运行,本文从理论角度解释了串联式浪涌保护器用于天线防护的可行性,同时建立了核电磁脉冲直接注入测试系统,分别对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和串联式浪涌保护器进行了响应特性研究,比较快慢脉冲下响应特性异同,总结串联式浪涌保护器用于天线端口防护的选型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和组合式浪涌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和防护参数,对比快慢脉冲下响应参数的差异以及该差异性对防护器件响应特性的影响。如气体放电管响应时间可从雷电电磁脉冲注入下的μs级提升到核电磁脉冲注入下的ns级。进而从理论角度通过对串联式浪涌保护器分析,认为可以用压敏电阻的限压性切断气体放电管的续流问题,用二者串联的形式解决了压敏电阻由于结电容大而不常用于高频信号防护线路的问题。从而解释了串联式浪涌保护器是否满足天线防护的需求的问题。(2)针对测试需求,建立脉冲注入系统和电流测试系统以及传输线系统,通过对测量原理的分析,选用合适的测试设备。根据IEC 61000-4-24、MILSTD-188-125-2和GJB 8848-2016分别设计方波脉冲注入实验方案和核电磁脉冲注入试验方案,开展气体放电管和压敏电阻以及串联式浪涌保护器注入实验。(3)分析了气体放电管在方波脉冲注入下的响应时间的变化,发现气体放电管响应时间随注入电压幅值的增大而减小且差异性在减小。同时也分析了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和串联式浪涌保护器脉冲击穿电压、过充峰值电压、响应时间、箝位电压和电压变化率的各项防护参数的影响。最后进行串联式浪涌保护器与气体放电管和压敏电阻各项防护参数的对比,分析其对于单个器件的改进,给出天线前端的浪涌保护器选择的选型依据。

王浩哲[6](2020)在《基于OPGW地线感应电流的取能电源装置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实践证明,在线监测设备在感知电网状态、抵御自然灾害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设备的供电问题是制约其可靠运行的瓶颈。针对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装置缺乏一种安装方便、不受天气影响的取能电源装置的现状,本文开展了基于OPGW地线感应电流的取能电源装置研究。首先,本文调研了市场上主流的取能电源装置,对比了这些取能电源装置的应用场景、优势以及不足,提出了取能电源装置的设计路线。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一般配备一根以上的逐塔接地地线作为传输信息的渠道,且地线存在感应电流。如何利用感应电流转换为所需的稳定直流电源是本论文的研究关键。其次,本文研究了输电线路的感应电流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建立架空输电线路及取能等效电路的模型,分析了架空线路参数变化对架空输电线路沿线取能等效参数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入取能电源装置引入的负荷阻抗远小于沿线架空地线的等效阻抗,地线感应电流可视为电流源。沿线取能等效参数经过若干档距过渡至稳定值,中间档距的取能等效参数近似相等,有利于整条架空输电线路取能电源装置的统一设计。换相等因素对取能效果影响较大,应给予重视。通过实地测量数据与仿真计算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开展了以取能电流互感器为核心的取能电源装置主电路的建模和仿真研究。研究表明:取能电源装置的取能效果主要依赖于其阻抗匹配情况。取能电流互感器有功功率输出的极大值主要与二次绕组匝数、负荷等效阻抗、架空地线流过的感应电流、磁芯的几何参数及材质有关。基于上述仿真分析及研究,本文开展取能电源装置主电路的设计,进行了互感器的铁芯设计选型和绕制。结合输电线路上的实际工况需求,在主电路基础上增加稳压回路、保护回路等辅助模块,完善了取能电源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最后,本文搭建了取能电源装置的模拟试验回路,并对取能电源装置的原理样机开展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模拟架空地线感应电流30A-150A的范围内,本文所设计的电源输出电压为12V±10%、功率不低于3.5W。

郑瑞钦[7](2020)在《铁路信号防雷电路动态过程模型和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骨干地位,铁路信号系统则保障着列车在铁路上的安全运行。高速、重载和电气化是当代铁路的发展趋势,为保障运输安全和工作效率,构建了以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这也使得铁路信号设备对雷电更加敏感。对于铁路信号设备的雷电防护已经有长期研究与实践,但近些年来由于雷击而导致的列车事故仍然频频发生。安装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on Device,SPD)作为铁路信号系统的一个重要防雷手段,但在器件模型动态过程分析以及现场使用配置等方面研究还存在不足。本文围绕气体放电管(Gas Discharge Tube,GDT)和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etal Oxide Varistor,MOV)这2种在铁路信号系统中常用的浪涌保护器,通过建立的仿真模型对浪涌保护器组合使用的动态响应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使用提出优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双指数函数模型、Heidler函数模型和脉冲函数模型三种雷电流的函数模型,分析了雷电流的电流和能量特性。在此基础上,依据GB/T 17626.5-201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一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中规定的要求,搭建1.2/50-8/20μs组合波发生器和10/700-5/320μs组合波发生器的模型并对其波形进行分析验证;制作浪涌发生器实物,测试并验证其生成的波形符合要求。(2)完成浪涌保护器特别是气体放电管的仿真建模。对气体放电管和压敏电阻响应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组合波发生器模型进行测试和分析。设计并制作防雷实验板,可实现浪涌保护器实物的浪涌冲击试验,进一步验证所搭建仿真模型的合理性。(3)利用组合波发生器和浪涌保护器模型进行动态分析。分析组合电路对于浪涌信号的防护效果,同时分析在组合电路中浪涌保护器的动态响应过程,根据仿真结果得出,串联防护从防护效果上来说无明显提高,使用并联防护时效果较好;使用电感作为并联防护的去耦元件可以更好地保护压敏电阻,避免其劣化。对于浪涌保护器在铁路现场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仿真,对浪涌保护器在现场使用提出优化建议,在室外宜选择导通电压远大于系统工作电压的浪涌保护器,而室内则略大于系统工作电压即可;建议优先使用并联防护;“第三轨”效应在实际现场出现概率很低,可以将浪涌保护器用于纵向防护。

毕景康[8](2020)在《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强电磁脉冲通常会通过前门(天线)和后门(孔缝、线缆等)两种耦合路径进入无线通信设备内部,导致其工作性能降级甚至损毁。针对现有一般防护模块在强电磁脉冲防护能力上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采用瞬态防护及稳态防护两级组合共同防护的方法,设计了针对无线通信设备的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完成了超短波电台射频链路及网线、音频线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研制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对于无线通信设备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正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部分首先研究了几种强电磁脉冲的时频域特征,确定了几种强电磁脉冲的频谱能量分布;以超短波电台射频链路为例,分析了强电磁脉冲的耦合路径,研究了其内部传输链路及敏感元件;分析了常见外接互连线缆如网线和音频线的工作电压、工作频带等传输特性;确定了对于无线通信设备的主要强电磁脉冲威胁为高空核电磁脉冲;根据MIL-188-125-2附录B防护模块脉冲电流注入测试以及GJB8848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试验方法的指标要求,确定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的设计指标。第二部分研究了几种常用的瞬态抑制器件的防护机理及关键防护参数,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强电磁脉冲测试装置探究了瞬态抑制器件在强电磁脉冲下的响应特性,详细给出瞬态抑制器件的几个关键防护参数在高空核电磁脉冲下的变化规律,以君耀公司的瞬态抑制器件为例,结合相关论文中的瞬态抑制器件等效电路模型,在Cadence中建立了其Pspice等效电路修正模型,并进行了测试对比,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修正模型的正确性。第三部分研究了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瞬态电路设计技术,给出了几种瞬态抑制器件在不同脉冲和工作电路下的选型方法,并分析了瞬态抑制器件串联及并联使用时的导通次序、关键防护参数变化规律及选型方法,给出了瞬态抑制器件串联时Pspice等效电路,介绍了瞬态抑制器件并联使用时中间去耦电感的计算方法,最终确定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瞬态防护电路的设计方案。第四部分研究了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的设计方法,针对超短波电台的前门射频链路和后门外接互连线缆防护,前级利用瞬态抑制器件的使用将强电磁脉冲进行快速限幅,后级针对前级限幅后残余电流峰值过大以及波形震荡再增加一级滤波电路,最终完成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的设计及研制,并进行强电磁脉冲注入试验及稳态插损性能验证。

张春龙[9](2020)在《多脉冲雷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流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ZnO压敏电阻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因遭受雷击发热而导致热崩溃和起火燃烧。针对目前实验室中ZnO压敏电阻的单脉冲雷电冲击实验无法真实有效模拟自然雷击的问题,开展ZnO压敏电阻在多脉冲雷击下的电流热效应研究,对提高ZnO压敏电阻的雷电防护性能和安全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多脉冲雷电冲击测试平台,从宏观损坏和微观损坏特性两个方面研究了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及损坏机理。基于电性能参数变化和温度变化,研究了多脉冲下不同波形参数对ZnO压敏电阻的老化特性的影响。对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能量吸收特性进行了仿真与模拟研究,根据冲击实验和模拟结果提出雷电防护性能提升改进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放电时间1(?)s~999(?)s(短间隔)和1ms~999ms(长间隔)、精度±1(?)s之内、连续闪击时间间隔可调、不同波形的20脉冲雷电冲击测试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耐受冲击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种类ZnO压敏电阻平均冲击寿命差异显着,耐受冲击能力与自身材料和结构密切相关。(2)研究了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热损坏机理,重点分析了施加工频动作负载、盐雾和潮湿环境条件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结果表明热物理性能和结构非均匀性导致表面温升不均匀,产生的温度梯度热应力导致ZnO压敏电阻损毁。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微观晶界非均匀性越大,能量吸收集中程度JmaxJav越高,非均匀性最大的区域最先达到破裂损坏能量。非均匀系数δ为1.8时,能量吸收能力仅为400J/cm3。动作负载下ZnO压敏电阻会因热平衡失衡发生短路起火,经潮湿和盐雾环境处理后,水分子进入晶界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碱性OH-破坏晶界层结构,大大降低ZnO压敏电阻耐受冲击能力。(3)利用扫描电镜在微观层面研究了ZnO压敏电阻在多脉冲电流下的晶界层结构和晶相材料的性能变化。发现晶界层中微量元素种类和晶界尺寸会影响ZnO压敏电阻耐受多脉冲冲击能力。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ZnO压敏电阻的晶粒结构不断发生蜕变,内部离子迁移的不均性和微观晶界层的非均匀性导致局部能量密度过大引起局部温升过高,最终使得晶胞可变晶界电阻发生熔穿,局部高温可能导致ZnO压敏电阻内部Bi元素在不同晶相中发生转变。(4)研究了不同波形参数脉冲电流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波形参数脉冲间隔、脉冲数量、冲击次数与老化速率和表面平均温升的关系,基于等效能量法分析了3脉冲、4脉冲和5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老化特性。结果表明,脉冲数量、脉冲间隔等波形参数决定了ZnO压敏电阻老化速率,脉冲能量的增加会加速ZnO压敏电阻老化。当注入相同能量时,多脉冲破坏力大于单脉冲,提出了能量叠加累积效应理论解释ZnO压敏电阻的多脉冲老化机理。(5)采用Voronoi网络几何模型仿真了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结构,以双肖特基势垒导电机理模型模拟了微观晶界等效电路,指出了多脉冲下非均匀性对ZnO压敏电阻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根据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冲击实验和模拟结果,提出了ZnO压敏电阻边角缺陷的改进方法,并根据热效应提出SPD专用短路电流脱离器应对起火燃烧问题。

夏苗[10](2020)在《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安全级的核电设备需完成鉴定试验来验证工程样机指标是否达到要求,鉴定合格才能对核电厂进行供货。而电磁兼容试验是鉴定试验中重要的一项。由于目前存在对设备电磁兼容设计这一环节重视不够的现象,设备在电磁兼容试验后常需要专门进行整改。且瞬态抗扰度试验对问题设备的危害较大,常出现试验时设备内的元器件被烧毁的情况,增加了对设备进行抗扰度分析和整改的复杂度。因此针对核电厂电子设备的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的全流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首先分析研究了瞬态干扰源的能量特性及瞬态干扰的耦合途径,并从使用及仿真的角度介绍了瞬态干扰抑制器件的选型及仿真模型,同时提到了规范使用瞬态干扰抑制器件的多级防护电路,搭建的电路设计及PCB设计的要点。然后针对目前关于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和整改措施系统性不强和不够全面这一现状,针对静电放电(ESD)瞬态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抗扰度试验、浪涌(SURGE)瞬态抗扰度试验这三种瞬态抗扰度试验,通过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提出了问题自查和问题定位并重的观点,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给出了更完备的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流程。本文提出的整改流程应用到解决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完成了设备基本信息收集、设备抗扰度及安规设计分析、提出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方案。并在整改阶段提出了浪涌防护与介电强度试验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同时利用PSPICE仿真了浪涌试验中的发生器、耦合网络及防护器件组成的试验电路。可观察到防护电路在浪涌抗扰度试验中的防护效果,验证了防护电路的可靠性。实现了在设计阶段观察试验效果。本文提出的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流程应用于核电厂某电子设备,完成了整体的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顺利通过瞬态抗扰度试验。

二、压敏电阻限制电压测试回路参数的仿真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敏电阻限制电压测试回路参数的仿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强电磁脉冲耦合特性及其器件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拟器和测量传感器的发展
        1.2.2 电磁脉冲耦合数值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环境
    2.1 核电磁脉冲的产生机理
    2.2 高空核爆炸的电磁环境
    2.3 高空核电磁脉冲的特点
第三章 核电磁脉冲耦合
    3.1 电磁脉冲耦合理论
        3.1.1 单极子天线与偶极子天线
        3.1.2 磁偶极子天线
    3.2 电磁脉冲耦合实验
        3.2.1 实验设备介绍
        3.2.2 线缆长度对耦合电压的影响
        3.2.3 线缆种类对耦合电压的影响
        3.2.4 天线角度对耦合电压的影响
        3.2.5 磁环天线耦合核电磁脉冲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电磁脉冲器件防护设计
    4.1 浪涌防护器件
        4.1.1 压敏电阻
        4.1.2 瞬态抑制二极管
        4.1.3 气体放电管
    4.2 电磁脉冲滤波器元器件
        4.2.1 穿心电容
        4.2.2 电感的绕制
        4.2.3 共模扼流圈
    4.3 电磁脉冲滤波器设计
        4.3.1 滤波器的设计
        4.3.2 滤波器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电磁脉冲防护装置测试
    5.1 强电磁脉冲防护装置技术要求
        5.1.1 术语和定义
        5.1.2 基本要求
    5.2 强电磁脉冲防护装置测试要求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设备
        5.2.3 测试指标
    5.3 强电磁脉冲防护装置测试
        5.3.1 PCI注入测试
        5.3.2 屏蔽效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换流站二次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骚扰源特性
        1.2.2 传导干扰抑制措施
        1.2.3 敏感电子设备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换流站二次传导骚扰及浪涌保护器件特性
    2.1 换流站二次传导骚扰
        2.1.1 开关操作产生的传导电磁骚扰特性
        2.1.2 瞬态地电位升产生的传导电磁骚扰特性
    2.2 换流站电子设备端口及抗扰度试验要求
        2.2.1 换流站二次侧电子设备端口类型
        2.2.2 换流站电子设备抗扰度试验要求
    2.3 浪涌保护器件工作原理及保护特性试验
        2.3.1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及保护特性试验
        2.3.2 压敏电阻工作原理及保护特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次传导干扰及组合型SPD仿真分析
    3.1 传导骚扰发生器及浪涌保护器件等效电路
        3.1.1 传导骚扰发生器等效电路
        3.1.2 气体放电管等效电路
        3.1.3 压敏电阻等效电路
    3.2 端接负载对浪涌保护器抑制效果的影响
        3.2.1 端接负载对气体放电管抑制效果的影响
        3.2.2 端接负载对压敏电阻抑制效果的影响
    3.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对一次侧的影响
        3.3.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效电路
        3.3.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仿真分析
    3.4 串联组合型SPD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3.4.1 换流站直流分压器二次侧电路模型
        3.4.2 直流分压器二次侧浪涌防护电路的改进
    3.5 并联组合型SPD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3.5.1 并联组合型SPD多级配合保护特性分析
        3.5.2 并联组合型SPD多级配合机理
        3.5.3 退耦元件对两级MOV并联配合的影响
        3.5.4 慢速浪涌作用下两级MOV的分流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合型SPD的改进与试验
    4.1 磁环等效阻抗特性试验
        4.1.1 磁环形状参数对附加电感的影响
        4.1.2 不同材料磁环等效阻抗特性试验
    4.2 串联组合型SPD浪涌试验及参数选择方法
        4.2.1 低压直流分压器雷击浪涌试验
        4.2.2 串联组合型SPD参数选择方法
    4.3 并联型两级MOV工作特性试验及参数选择方法
        4.3.1 磁环作为退耦元件的并联型两级MOV群脉冲试验
        4.3.2 并联型两级MOV的参数选择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不同骚扰时间尺度下防护器件击穿特性的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合波发生器设计研究现状
        1.2.2 静电枪建模研究现状
        1.2.3 压敏电阻建模研究现状
        1.2.4 气体火花间隙器件建模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微秒和纳秒级别脉冲发生器的分析与设计
    2.1 水银开关控制的PCB板级组合波发生器的研制
        2.1.1 PCB板级测试组合波发生器的设计
        2.1.2 PCB板级测试组合波发生器的实现
    2.2 3Ctest静电枪的测试及电路模型
        2.2.1 静电放电测试平台
        2.2.2 3Ctest静电枪等效电路
        2.2.3 3Ctest静电枪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敏电阻的非线性特性建模
    3.1 压敏电阻的直流V-I特性测试及建模
        3.1.1 压敏电阻的V-I特性测试
        3.1.2 压敏电阻三种模型的描述与分析
    3.2 压敏电阻模型在浪涌组合波下的仿真与测试
        3.2.1 单一浪涌脉冲冲击下压敏电阻模型响应特性
        3.2.2 雷击浪涌组合波冲击下压敏电阻模型响应特性和实验验证
    3.3 压敏电阻在静电放电脉冲下的响应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体火花间隙器件在静电放电脉冲下的响应测试与分析
    4.1 气体放电管的响应测试与分析
        4.1.1 气体放电管的结构和参数
        4.1.2 不同型号气体放电管在静电放电脉冲下的响应特性
        4.1.3 气体放电管的击穿时延与击穿电压分析
    4.2 PCB火花间隙器件的响应测试与分析
        4.2.1 PCB火花间隙结构及工作原理
        4.2.2 不同结构PCB火花间隙在静电放电脉冲下的响应特性
        4.2.3 PCB火花间隙击穿时延与击穿电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体火花间隙器件在静电放电下的建模
    5.1 弧阻的时变特性分析与电路等效
        5.1.1 Toepler模型
        5.1.2 Rompe-Weizel模型
        5.1.3 Vlastos模型
        5.1.4 讨论
    5.2 火花间隙器件在静电放电下的联合仿真分析
        5.2.1 气体放电管的响应特性仿真
        5.2.2 PCB火花间隙的响应特性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线路防雷研究现状
        1.2.1 现有雷击防护研究
        1.2.2 “疏导-阻塞混合型”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放电通道电弧发展及物理特性
    2.1 电弧理论研究
    2.2 电弧热力学平衡
    2.3 空气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特性
        2.3.1 空气非平衡态电弧等离子体微粒碰撞
        2.3.2 空气电弧组分基本方程
        2.3.3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双温度模型
        2.3.4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配分函数
        2.3.5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组分的求取
    2.4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
        2.4.1 热力学参数
        2.4.2 输运参数
    2.5 电弧等离子体物理特性
        2.5.1 电弧温度
        2.5.2 电弧直径
        2.5.3 电弧能量
        2.5.4 交流电弧伏安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缩多断口气流与电弧运动特性
    3.1 电弧压缩运动特性分析
        3.1.1 压缩电弧通道模型
        3.1.2 电弧压缩态形成机理研究
    3.2 多断口压缩气流场
        3.2.1 电弧与气流对流换热
        3.2.2 对流换热受气流形态的影响
    3.3 气流场与电弧耦合运动特性
        3.3.1 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基本形式
        3.3.2 边界层积分方法求解
        3.3.3 介质击穿阶段的双流体模型
        3.3.4 多断口气流对电弧分段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电通道熄弧和介质强度恢复特性及仿真
    4.1 放电通道的熄弧原理
        4.1.1 粒子游离判据
        4.1.2 电弧长度判据
        4.1.3 电弧温度判据
    4.2 介质强度恢复特性
        4.2.1 介质强度恢复中电场
        4.2.2 介质强度恢复中的临界击穿判据
    4.3 熄弧与介质强度恢复仿真
        4.3.1 仿真软件使用
        4.3.2 建模和参数设置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及实际应用
    5.1 试验研究
        5.1.1 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试验
        5.1.2 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
        5.1.3 工频耐受电压试验
        5.1.4 大电流冲击耐受试验
        5.1.5 工频续流遮断试验
    5.2 实际应用情况
        5.2.1 现场运行安装分析
        5.2.2 安装CSAE后的雷击跳闸次数计算
        5.2.3 安装CSAE后的雷击跳闸次数计算算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理论研究
        6.1.2 仿真模拟
        6.1.3 科学试验
        6.1.4 实际应用
        6.1.5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章节对应表

(5)串联式浪涌保护器核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空核电磁脉冲环境
        1.2.1 核电磁脉冲产生机理
        1.2.2 高空核电磁脉冲辐射环境
    1.3 天线的核电磁脉冲耦合
        1.3.1 核电磁脉冲耦合
        1.3.2 天线的核电磁脉冲传导耦合特点
        1.3.3 天线的核电磁脉冲防护需求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核电磁脉冲天线耦合研究现状
        1.4.2 浪涌保护器响应特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典型核电磁脉冲防护器件
    2.1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及其防护参数
        2.1.1 气体放电管工作原理
        2.1.2 气体放电管防护参数
    2.2 压敏电阻工作原理及其防护参数
        2.2.1 压敏电阻工作原理
        2.2.2 压敏电阻防护参数
    2.3 组合型浪涌保护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试系统建立和实验方案设计
    3.1 脉冲注入系统
        3.1.1 测量原理与系统构成
        3.1.2 设备选用
    3.2 电流测试系统
        3.2.1 测量原理与系统构成
        3.2.2 设备选用
    3.3 连接线系统
        3.3.1 均匀传输线
        3.3.2 特性阻抗与阻抗匹配
    3.4 实验方案
        3.4.1 方波脉冲注入实验方案
        3.4.2 核电磁脉冲注入实验方案
    3.5 小结
第4章 实验与机理分析
    4.1 气体放电管的电磁脉冲响应特性
        4.1.1 气体放电管的方波脉冲响应特性
        4.1.2 气体放电管的核电磁脉冲响应特性
    4.2 压敏电阻的核电磁脉冲响应特性
        4.2.1 箝位电压与注入脉冲幅值关系
        4.2.2 过冲峰值电压与注入脉冲幅值关系
        4.2.3 响应时间与注入脉冲幅值关系
        4.2.4 电压变化率与过冲峰值电压和响应时间的关系
    4.3 串联式浪涌保护器的核电磁脉冲响应特性
        4.3.1 箝位电压与注入脉冲幅值关系
        4.3.2 脉冲击穿电压与注入幅值关系
        4.3.3 响应时间与注入脉冲幅值关系
        4.3.4 电压变化率与脉冲击穿电压和脉宽关系
        4.3.5 串联式浪涌保护器与气体放电管和压敏电阻响应特性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基于OPGW地线感应电流的取能电源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工程意义
    1.2 取能技术发展概述
        1.2.1 光伏取能技术
        1.2.2 电容分压法取能技术
        1.2.3 输电导线电流耦合取能技术
    1.3 国内外地电位侧取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1.3.1 国内地电位侧取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国外地电位在线监测装置取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第2章 架空输电线路的取能等效电路分析
    2.1 架空地线及其接地方式概述
        2.1.1 架空地线的逐塔逐基接地连接方式
        2.1.2 架空地线的分段绝缘单点接地方式
    2.2 拥有单根逐塔接地地线输电线路的取能等效电路建模
        2.2.1 单根逐塔接地地线的单档距取能等效电路建模
        2.2.2 单根逐塔接地地线的沿线取能等效电路建模
    2.3 拥有两根逐塔接地地线输电线路的取能等效电路建模
        2.3.1 两根逐塔接地地线的单档距取能等效电路建模
        2.3.2 两根逐塔接地地线的沿线取能等效电路建模
    2.4 架空线路参数对沿线模型参数的影响
        2.4.1 接地阻抗变化对取能等效电路参数的影响
        2.4.2 档距变化对取能等效电路参数的影响
        2.4.3 导线换相对取能等效电路参数的影响
    2.5 取能等效电路的实测验证
    2.6 取能电源装置的架空地线侧参数整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取能电流互感器设计
    3.1 常规电流互感器的概述
    3.2 取能用电流互感器的概述
    3.3 取能电流互感器的功率特性分析
        3.3.1 取能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连续的情况
        3.3.2 取能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断续的情况
    3.4 取能电流互感器的设计
        3.4.1 取能电流互感器材质的选择
        3.4.2 取能电流互感器的参数设计与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取能电源电路的设计
    4.1 输入端保护电路设计
    4.2 监测控制模块设计
    4.3 主供电回路电路设计
    4.4 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4.5 电池升压输出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取能电源装置的试验及分析
    5.1 试验平台简介
    5.2 配置单个磁芯的取能电源装置试验
    5.3 配置两个磁芯的取能电源装置的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铁路信号防雷电路动态过程模型和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信号系统防雷措施
        1.2.2 浪涌保护器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雷电特性及铁路信号常用防雷措施概述
    2.1 雷电的产生与特性
        2.1.1 雷电的产生
        2.1.2 雷电流的波形
        2.1.3 雷电流的数学模型
        2.1.4 雷电流的频谱特性
    2.2 雷电的常用防护措施
        2.2.1 铁路信号系统
        2.2.2 雷电对铁路信号系统的影响
        2.2.3 对于雷电常用的防护措施
    2.3 常用浪涌保护器的分类和特点
        2.3.1 电压限制型/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2.3.2 电源/数据传输和通信信号浪涌保护器
    2.4 本章小结
3 典型浪涌保护器仿真模型搭建
    3.1 浪涌发生器建模及分析
        3.1.1 浪涌发生器模型分析
        3.1.2 浪涌发生器模型搭建
    3.2 气体放电管模型建模及分析
        3.2.1 气体放电管模型分析
        3.2.2 气体放电管模型
    3.3 压敏电阻建模及分析
        3.3.1 压敏电阻模型分析
        3.3.2 压敏电阻模型
    3.4 验证与实测
        3.4.1 组合波浪涌发生器
        3.4.2 防雷实验板
    3.5 本章小结
4 浪涌保护器组合电路动态响应过程分析
    4.1 同类型浪涌保护器并联
    4.2 气体放电管与压敏电阻串联
    4.3 气体放电管与压敏电阻并联
        4.3.1 不使用去耦元件
        4.3.2 使用电阻作为去耦元件
        4.3.3 电感作为去耦元件
    4.4 去耦电感的取值
    4.5 本章小结
5 铁路信号浪涌保护器使用优化配置
    5.1 浪涌保护器在铁路信号系统应用分析
        5.1.1 铁路信号浪涌保护器选型要求
        5.1.2 浪涌保护器选型中电压保护水平与工作电压关系
        5.1.3 浪涌保护器在铁路信号系统使用实例
        5.1.4 分析与建议
    5.2 横向防护、纵向防护与“第三轨”效应
        5.2.1 横向防护和纵向防护
        5.2.2“第三轨”效应
        5.2.3 分析与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瞬态抑制器件响应特性研究现状
        1.2.2 瞬态抑制器件电路模型研究现状
        1.2.3 强电磁脉冲防护模块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强电磁脉冲对无线通信设备耦合分析
    2.1 几种强电磁脉冲波形特性分析
        2.1.1 雷电电磁脉冲波形特性分析
        2.1.2 高空核电磁脉冲波形特性分析
        2.1.3 超宽带电磁脉冲波形特性分析
    2.2 强电磁脉冲与无线通信设备的时频域关联研究
        2.2.1 无线通信设备射频传输链路分析
        2.2.2 无线通信设备外接互连线缆分析
        2.2.3 小结
    2.3 强电磁组合防护模块设计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瞬态抑制器件电路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瞬态抑制器件防护机理与关键防护参数分析
        3.1.1 气体放电管防护机理及关键防护参数分析
        3.1.2 压敏电阻防护机理及关键防护参数分析
        3.1.3 瞬态抑制二极管防护机理及关键防护参数分析
    3.2 瞬态抑制器件强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
        3.2.1 气体放电管强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
        3.2.2 压敏电阻强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
        3.2.3 瞬态抑制二极管强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
    3.3 瞬态抑制器件等效电路模型
        3.3.2 开关型器件等效电路模型
        3.3.3 箝位型器件等效电路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瞬态电路设计技术
    4.1 瞬态抑制器件选型方法研究
        4.1.2 不同脉冲下瞬态抑制器件选型方法研究
        4.1.3 不同工作电路下瞬态抑制器件选型方法研究
    4.2 瞬态抑制器件组合使用研究
        4.2.1 瞬态抑制器件串联使用研究
        4.2.2 瞬态抑制器件并联使用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
    5.1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方法
    5.2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
        5.2.1 超短波电台射频链路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
        5.2.2 网线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
        5.2.3 音频线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
    5.3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测试验证
        5.3.1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的稳态性能测试
        5.3.2 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的瞬态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全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多脉冲雷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流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单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特性的研究进展
        1.2.2 多脉冲雷电流特性的研究进展
        1.2.3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脉冲雷电冲击实验简述及耐受冲击能力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平台的搭建
        2.2.1 基本原理和电路
        2.2.2 设备技术参数
        2.2.3 脉冲触发系统的研制
        2.2.4 冲击电流模拟
    2.3 实验模型的建立
        2.3.1 冲击实验脉冲波形
        2.3.2 冲击实验流程
    2.4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耐受冲击能力研究
        2.4.1 威布尔分布模型
        2.4.2 ZnO压敏电阻的多脉冲冲击寿命分布
        2.4.3 ZnO压敏电阻损坏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冲击热损坏特性与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破坏机理
        3.2.1 ZnO压敏电阻的温升特性
        3.2.2 热应力对ZnO压敏电阻冲击寿命的影响
        3.2.3 ZnO压敏电阻非均匀性对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3.3 动作负载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
        3.3.1 工频负载下冲击损坏及失效模式
        3.3.2 起火燃烧失效机理分析
    3.4 不同环境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热损坏特性研究
        3.4.1 实验方案设计
        3.4.2 不同环境条件下ZnO压敏电阻热损坏特性对比分析
        3.4.3 特殊环境条件下的ZnO压敏电阻热损坏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的微观损坏特性
    4.1 引言
    4.2 ZnO压敏电阻的基本微观特性分析
    4.3 不同种类ZnO压敏电阻的微观晶界结构和材料特性
        4.3.1 A类ZnO压敏电阻微观特性分析
        4.3.2 B类ZnO压敏电阻微观特性分析
        4.3.3 C类ZnO压敏电阻微观特性分析
    4.4 ZnO压敏电阻的微观劣化机理
        4.4.1 基于线性链理论的损坏机理
        4.4.2 ZnO压敏电阻晶粒结构的蜕变
        4.4.3 ZnO压敏电阻的晶相材料变化
    4.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温升预测
        4.5.1 微观晶界参数与温升之间的关系
        4.5.2 BP神经网络
        4.5.3 ZnO压敏电阻温升的神经网络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脉冲波形参数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等幅值电流冲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性能参数变化
        5.2.1 非线性特性变化
        5.2.2 压敏电压和泄漏电流变化
    5.3 多脉冲波形参数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5.3.1 脉冲间隔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
        5.3.2 脉冲数量对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的影响
    5.4 不同波形参数与ZnO压敏电阻的温升关系
        5.4.1 脉冲数量对表面温升的影响
        5.4.2 脉冲间隔和冲击次数对表面温升的影响
    5.5 基于等效能量的不同波形冲击下ZnO压敏电阻老化特性
        5.5.1 多脉冲电流和单脉冲8/20μs电流等效能量换算
        5.5.2 多脉冲和等效能量单脉冲下ZnO压敏电阻冲击结果分析
    5.6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老化机理
        5.6.1 离子迁移引起的肖特基势垒畸变
        5.6.2 多脉冲下ZnO压敏电阻能量叠加累积效应
        5.6.3 单脉冲和多脉冲老化规律差异性原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ZnO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拟与提高多脉冲雷电防护措施
    6.1 引言
    6.2 ZnO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6.2.1 ZnO压敏电阻微观晶界结构仿真
        6.2.2 ZnO压敏电阻晶界等效电路模型
        6.2.3 流过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电流和焦耳热模拟
    6.3 ZnO压敏电阻等效电路模拟结果分析
        6.3.1 微观结构非均匀性对ZnO压敏电阻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6.3.2 微观电性能非均匀性对ZnO压敏电阻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
    6.4 ZnO压敏电阻微观晶界结构改进方法
    6.5 多脉冲下SPD短路失效专用脱离器
        6.5.1 外置脱离器与SPD非线性元件的参数配合
        6.5.2 SPD专用短路电流脱离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与课题相关的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瞬态干扰及其防护措施分析
    2.1 瞬态干扰源
    2.2 瞬态干扰耦合途径
    2.3 瞬态干扰抑制器件
        2.3.1 气体放电管(GDT)
        2.3.2 压敏电阻(MOV)
        2.3.3 固体放电管(TSS)
        2.3.4 硅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2.4 多级防护电路设计
        2.4.1 防护电路设计规范
        2.4.2 防护电路PCB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流程
    3.1 ESD抗扰度分析
        3.1.1 ESD抗扰度常见问题
        3.1.2 ESD抗扰度问题自查
        3.1.3 ESD抗扰度问题定位
    3.2 EFT抗扰度分析
        3.2.1 EFT抗扰度常见问题
        3.2.2 EFT抗扰度问题自查
        3.2.3 EFT抗扰度问题定位
    3.3 SURGE抗扰度分析
        3.3.1 SURGE抗扰度常见问题
        3.3.2 SURGE抗扰度问题自查
        3.3.3 SURGE抗扰度问题定位
    3.4 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
    4.1 设备基本信息收集
        4.1.1 电子设备总体组成
        4.1.2 试验等级及判据
        4.1.3 瞬态抗扰度试验结果
    4.2 设备瞬态抗扰度及安规设计分析
        4.2.1 某电子设备系统瞬态抗扰度分析
        4.2.2 安规问题分析
    4.3 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问题整改方案
        4.3.1 ESD抗扰度问题整改措施
        4.3.2 EFT抗扰度问题整改措施
        4.3.3 SURGE抗扰度问题整改措施
        4.3.4 浪涌防护与介电强度试验之间矛盾及解决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期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压敏电阻限制电压测试回路参数的仿真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强电磁脉冲耦合特性及其器件防护研究[D]. 储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换流站二次系统传导干扰抑制方法研究[D]. 张雨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不同骚扰时间尺度下防护器件击穿特性的建模分析[D]. 林红亮.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4]多断口压缩自灭弧结构熄弧及介质强度恢复研究[D]. 黄上师. 广西大学, 2020
  • [5]串联式浪涌保护器核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D]. 杨雨枫. 湘潭大学, 2020(02)
  • [6]基于OPGW地线感应电流的取能电源装置研究[D]. 王浩哲.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20(04)
  • [7]铁路信号防雷电路动态过程模型和优化配置研究[D]. 郑瑞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强电磁脉冲组合防护模块设计与研究[D]. 毕景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多脉冲雷击下ZnO压敏电阻的电流热效应研究[D]. 张春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10]核电厂某电子设备瞬态抗扰度分析及整改研究[D]. 夏苗.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压敏电阻限压测试电路参数的仿真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