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一、关于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常亮[1](2021)在《基于数字孪生的冷轧堆染色机低张力控制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针织物与机织物在细观结构上存在差异,针织物是由线圈结构相互串接而成,受力时变形呈现较强的复杂性。如何准确表征、分析针织物在平幅加工过程中的线圈细观状态及宏观形变,建立较高精度的针织物低张力-形变控制模型,开发低张力控制技术,既是针织物平幅印染基础问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针织物平幅加工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数字孪生作为基于信息、传感器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为设计、调试环节和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本文以课题组自主设计的1800mm针织物冷轧堆染色机为物理对象,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孪生驱动的平幅针织物连续加工张力控制模型研究的框架,建立了冷轧堆染色机的数字孪生体模型,用于指导试验机张力控制系统调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数字孪生技术中的数字模型与物理模型的映射问题,根据针织物冷轧堆染色试验机生产特性,基于平幅针织物机械-电气-控制多领域模型耦合方案,建立应用于张力控制技术研究和系统调试的冷轧堆染色机数字孪生体架构。2.根据纱线物理性能及线圈几何结构,建立针织物平幅加工拉伸和收卷两种形变状态的张力控制模型,以线圈细观状态及宏观形变为控制量,计算针织物平幅运行张力值;以卷层间压力分布为控制目标,计算收卷张力初值和锥度系数,确定多电机张力控制目标。3.基于Unity平台,集成针织物张力计算模型、冷轧堆染色机机械模型、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模型,建立冷轧堆染色机虚拟运行模型,编制物理设备和数字模型的通讯软件,实现物理设备与数字模型的数据双向驱动。4.利用数字模型进行张力控制系统调试,并应用于冷轧堆染色机物理设备的调试,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及模型的正确性。

陈健[2](2020)在《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及其速度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电梯是垂直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升降设备。近年来,随着旧房改造增设电梯工程与家用住宅电梯的兴起,液压电梯的装机率和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针对液压电梯系统能耗高、速度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闭式油路节能型的液压电梯,并结合理论设计、仿真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对系统的节能特性与速度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传统液压电梯存在着装机功率大、系统能耗高等不足,本文融合了变频调速、活塞拉缸与液压配重技术,提出了一种闭式油路节能型的液压电梯系统,并对其机械升降系统、液压系统与电气系统进行了设计。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用油量少、能耗低的优势,且在同等工况下,本系统的装机功率比传统阀控调速液压电梯的装机功率少,基本达到了曳引电梯水平。(2)搭建了闭环速度控制框图,建立了系统各主要环节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结果表明:本系统是一个四阶零型系统,在单位闭环反馈状态性不能保持稳定;通过根轨迹法判定:只有减少开环增益的值,方能取得稳定的相位及幅值裕量,但是不管增益如何变化,系统闭环状态时的稳态误差都较大。(3)采用积分校正的方法使得原系统由零型系统变为Ⅰ型系统,但是系统出现严重的滞后,证明积分校正的方法不再适用于本系统;分析了小闭环反馈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闭环反馈对提高系统稳定程度的作用高于大闭环反馈,且系统阻尼越大,作用越明显。(4)融合了PD控制与前馈-反馈控制,提出了一种前馈-反馈PD控制策略;借鉴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的相关理论,实现了控制参数的在线调整;搭建了基于三种控制策略的液压电梯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三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与基于专家系统的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的精度均优于前馈-反馈PD控制,且相比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基于专家系统的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的精度更高。

董健[3](2020)在《叶片泵一体化智能驱动控制方法研究及其设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片泵作为工业领域生产中主要耗能的设备,其耗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5%,由于泵应用中动力配套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其实际能效低。因此,采用变频驱动控制技术是目前降低水泵能耗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现有的变频驱动器由于集成了多种控制方式从而导致其成本昂贵、体积大,在操作和维护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以叶片泵、电机及其驱动控制设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模拟仿真以及验证试验等方法来探索出适用于叶片泵的变频驱动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恒压频比控制的SVPWM控制算法,并结合泵应用实际,开发一款性价比高、高效节能的叶片泵驱动控制设备。本文的研究内容、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适用于叶片泵驱动控制方法的研究,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恒压频比控制方法和矢量控制方法下叶片泵运行特性进行研究,并在两者控制的性能、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做出比较。控制性能方面,在同一工况下矢量控制的响应速度比恒压频比控制快,但恒压频比控制下定子电流变化曲线的正弦度和对称度明显优于矢量控制,同时矢量控制的响应电流尾端亦出现严重畸变;控制精度方面,在变频工况下恒压频比控制的扭矩精度比矢量控制高得多,并且瞬时转速的调速范围明显小于矢量控制;稳定性方面,恒压频比控制下的转速均方根值和超调量均小于矢量控制。2、针对现有通用驱动器恒压频比控制时输出电流波形的谐波成分大和转矩脉动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恒压频比控制的SVPWM控制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判定目标电压所在扇区和作用矢量基电压,然后计算开关器件(IGBT)的作用时间和顺序,最后控制电路输出六道七段式PWM波形的占空比与周期来对逆变电路输出定子电压以此对电机和泵的驱动控制,改进后的算法有效降低了谐波比例和转矩脉动。3、针对通用驱动器存在的成本、维护和特定功能不够优化的问题,开发了一款成本低、体积小和高效节能的叶片泵一体化智能驱动控制设备样机。硬件设计方面,系统是由主电路、检测电路、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和通讯电路等模块电路构成;软件设计方面,根据控制算法和各个模块电路的功能要求来进行编程。最后通过试验对样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不同工况下流量-进口压力变化曲线和流量-出口压力变化曲线的分析来验证样机的可行性,其输出相电流中谐波分量小于0.5%,符合国家变频驱动控制设备的标准。

王恒[4](2020)在《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文中提出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作为收获机中重要的动力传输系统,其性能决定了收获机的可靠性和节能性。针对收获机要实现的作业功能与性能要求,本文利用理论分析、仿真优化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开展了收获机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对改进农用机械液压系统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4LZ-8.0谷物联合收获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的功能和结构,完成对谷物联合收获机整机结构改造设计、行走参数和各个收获部件技术参数的确定;针对收获机在调平过程中发生变质量变质心现象,引入收获机调平动态载荷的耦合关系,利用运动解耦运算建立车体动力学建模。通过对1/4车体调平系统进行模型分析,建立了以弹簧-阻尼-质量元件的三自由度四分之一收获机调平动力学系统模型,最终建立整车调平动力学系统模型。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收获机在极限载荷下主要的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出设计的车架满足收获机在实现调平液压控制时强度要求。从谷物联合收获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确定收获机液压系统总体由行走系统、调平系统和收获系统构成。根据谷物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转速与功率,借鉴液压系统中主要参数确定表达式及相关液压学理论,开展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研究,设计出满足谷物联合收获机工作的液压系统。从主要液压元件搭建液压系统元件数学模型入手,深入探究影响液压系统主要元件性能的因素,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收获机液压系统主要液压元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变量泵的排量不会随负载的变化发生改变;液压缸伸缩时间随泄露系数增大而增加,液压缸启动时间和负载有关,负载越大启动时间越长,液压缸伸长到设定位置所用时间随负载增大而增加;液压马达缸扭矩值泄露系数增大而减小,泄油系数对扭矩的影响很大;为后续液压系统设计和仿真建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收获机行走、调平和割台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分析其动态特性对收获机稳定性的影响,对液压系统提出优化方案,利用仿真软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收获机行走液压系统中采用变量马达,马达转速波动趋势较平缓,能够产生较大的转速值,拥有大的调速范围,可以产生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较大的扭矩输出范围,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割台液压系统中采用溢流节流阀,当系统的负载发生变化时,液压系统在溢流节流阀调速作用下维持系统流量与转速恒定,控制元件运动平稳,提高可靠性;在调平过程中通过添加压力补偿器有效地提高油缸运动的平稳性,提高车体调平工作的稳定性,安装蓄能器装置提高了液压系统的节能效果。完成样机搭建,分别开展收获机行走、车体调平和模拟收获的液压系统试验研究。样机采用PLC为系统控制中心,通过各种传感器等检测元件完成各液压元件动态数据采集。结果表明:收获机行走、调平和收获功能的试验结果和仿真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试验结果符合液压系统设计的值,验证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张凯[5](2020)在《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次供水设备是建筑加压供水系统的核心组件,也是建筑机电设备节能优化中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用户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应用新思想,探索新方法,推广新技术,充分挖掘二次供水系统节能潜力,有效提升二次供水系统能效水平,是一项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也对构建绿色节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进行三方面研究,以提升其能效水平。首先,剖析二次供水系统中各耗能环节能量传递关系,给出设备整机效率和系统综合效率的理论计算公式,论证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间的数学关系。以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2个指标计算并对比实际二次供水工程的能效水平,讨论导致其能效水平偏低的原因。基于对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运行控制原理的理解分析,推导水泵变频运行过程中调速比和轴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给出泵组累计运行能耗的数解算法,为全文进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探究二次供水设备的运行优化。以并联泵组运行轴功率最小为目标,结合泵组运行能耗数解算法和Q-N二次拟合函数的图像性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辅以算例验证得出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各泵等量同步,采取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进而,从设备单位供水能耗的角度论述全变频控制技术的节能优势。探析并联泵组特性曲线和水泵性能样本,论证得出单台调速泵满足关系k1/k2?4是供水设备采用全变频控制节能运行的前提,为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推广应用给予理论支撑。此外,明确变频供水设备和叠压供水设备中小流量泵启停点的确定,重点剖析气压水罐预充压力的合理确定对供水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最后,以某高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验证上述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优化措施的节能效果。基于“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水量数据模块,论述了季节、气温、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月用水量和日用水量的影响。确定给水方案,并计算用水量最高日主泵的累计运行耗电量,得出泵组采用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较单变频控制节能4.20%,单变频和全变频控制方式下的系统综合效率ηS分别为66.89%和68.42%,且全变频控制相对于单变频控制在设备运行中的节能优势在单变频调速泵的出水量小于单泵高效区最低流量的时段更显着。

张震[6](2020)在《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二次供水作为城镇供水系统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基础建设工程,与小康社会下人民的美好生活及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为促进串联叠压供水方式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减少住宅建筑供水能耗,保证用户正常用水需求,本文以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方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数理论证、算例验证、软件模拟等方法,对供水方式进行节能理论分析及泵组运行优化两方面研究,得出了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的节能原因及泵组运行优化措施,旨在为高层住宅供水方式的选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首先,对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节能原因进行理论剖析。结合设计秒流量计算式,阐述了分区合并后设计秒流量值小于合并前各分区秒流量累加值的理论依据并给出了适用前提:当Ng≤200/U0时,同时出流概率U随当量总数Ng的增加逐渐减小使设计秒流量qg呈非线性减速增长。基于此合理调整2种供水方式不同分区对比顺序,得出理论工况条件下串联叠压供水方式配泵轴功率低于传统并联供水方式的结论,并利用分区合并后设计秒流量与合并前各分区设计秒流量累加值二者比值作为衡量串联分区节能效果的量化指标,以此对分区规模和节能效果的关系进行探析后指出:合并前分区规模越小,改造为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潜力越高;从叠压角度采用数形结合方法对2种供水方式泵组扬程累加值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相较传统并联供水方式,串联叠压供水方式由于压力的层级利用可节省Hd+Hm的压力值,更为节能。其次,以某高层住宅小区为工程案例,合理计算中区及高区相关设计参数,基于实测流量数据分析用户用水变化规律及频率分布,指导2种供水方式下科学配置泵组设备,依据主泵高效区范围合理安排泵组运行调度,利用泵组累计能耗数学解析方法对2种供水方式的能耗进行计算并对比,结果表明本工程案例下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较传统并联供水方式的节能率为5.75%,从工程案例角度对串联叠压供水节能进行了理论验证。最后,为进一步优化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运行效果,借助Flowmaster软件基于工程案例分别对高区泵组启停、中区用水量瞬变、增加气压水罐防护等工况合理制定运行策略并进行瞬态模拟,通过分析关键节点压力表明泵组直接串接时相互影响作用明显:本案例下高区泵组短时(5s)启停引起的压降和升压值分别为0.44bar和0.42bar,中区阀门完全关闭时高区泵组进口处压力升压幅度为2.9bar,通过适当延长高区泵组启停时间并结合气压水罐防护等方式可有效稳定供水系统压力。

韩宗耀[7](2020)在《H-CAES电站压缩子系统仿真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级储能技术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与增强电网调峰能力的有效手段。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电力系统推广价值的大容量储能技术。然而,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需要燃气补燃,系统的循环效率偏低,一直得不到广泛推广。近年来,等温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因非补燃、系统理论效率高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基于等温压缩空气储能原理的液控压缩空气储能(Hydraul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H-CAES)技术。在压力容器内注入比热容大的液体压缩空气,通过热质交换技术和液体强制循环喷淋技术,增大气液换热面积和延长接触时间,促进相间热量传递,从而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与等温膨胀。首先,描述了 H-CAES电站的整体结构和压缩子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工作方式。然后,建立了压缩子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专业的商用模拟软件FLUENT模拟了内控温液体活塞的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采用化工领域的换热效率评价模型对换热组件的工作特性进行评价,发现在相同的换热条件下,填料的换热效率高于塔板的换热效率。此外,还分析了压缩子系统的运行特性与效率,得出影响压缩子系统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压缩空气的气体可用能损失和循环水泵功耗。接着,介绍了 H-CAES电站压缩子系统控制模型,其中循环水泵的控制策略是整个控制模型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一种基于NPC型简化SVPWM算法的循环水泵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给出了调制系数调节和中点电位控制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循环水泵的变流量控制,从而实时跟踪内控温液体活塞内的压缩空气温度变化,达到抑制气体温度波动的目的。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循环水泵的定流量控制和变流量控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实现相同的控温要求下,变流量控制可以帮助循环水泵节省约50%的功耗。最后,根据压缩子系统的工作特性,设计了 H-CAES的四种运行模式,包括开放式直供运行模式、密闭式直供运行模式、余热利用运行模式以及高效发电运行模式,并计算了每种运行模式的储能系统总效率,为拓宽H-CAES技术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物理实验平台,对开放式直供电站运行模式进行了模拟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压缩子系统可以实现近似的等温压缩和等温膨胀。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郭浩[9](2019)在《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作为最适合进行货物输送的设备带式输送机因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等突出优点,在煤炭、矿山和港口等各个领域已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长距离、大运量的带式输送机,理想的启动工况是空载启动,然而,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故障、断电等情况而导致带式输送机在运载货物的过程中停机,当处理故障后,带式输送机需要再次启动,此时,带式输送机属于重载、甚至满载启动,所需启动功率很大。为了满足满载启动等极限工况的功率要求,装机功率会远大于正常运行需要的功率,导致动力源在带式输送机长期稳定运行的工作过程中,长期工作在低效区,浪费了资源。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即在主驱动电动机上并联一个液压马达,辅助驱动,可以降低主电动机的装机功率,减小能耗。为了更好的对双动力合成系统特性进行分析,采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主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驱动系统模型、辅助液压驱动系统模型、输送带模型和动力合成装置模型,最终得到了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的整机仿真模型;通过对输送带进行拉伸实验和21 m带式输送机实验样机的动态启动过程实验,验证了建立的输送带模型和变频调速驱动系统模型的正确性。最终,基于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的整机仿真模型,进行了带式输送机处于空载和满载工况下的仿真分析。由此得出,在空载工况下,带式输送机依靠主电动机能够实现良好的启动过程,并保持稳定运行;在满载工况下,依靠主电动机和辅助液压系统共同输出动力,两动力源的转速、转矩和功率经动力合成装置能够合成,且可以实现良好的协同工作,共同驱动带式输送机完成启动过程。启动过程结束,液压系统退出工作,依靠主电动机驱动带式输送机稳定运行工作,因此主电动机的装机功率降低到了合理范围,且在带式输送机长期稳定运行工作的过程中,主电动机工作在高效区,极大地减小了能耗,节约了资源。从而得出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葛磊[10](2018)在《分布式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控制原理及其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施工装备,液压挖掘机广泛应用于国防、能源和矿山等重大基础建设。截止2017年底,我国液压挖掘机保有量达170余万台,2018年年产量更是达到了20万台,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液压挖掘机广泛采用定转速发动机驱动液压泵供能,经控制阀和液压管路分配与传递动力,控制多执行器复合动作的技术方案。然而,这种方案中,控制阀口非常大的能量损失、动力源长时间工作在低效区以及大容量动势能的耗散,是造成整机装机功率大、能量消耗大和发热严重的根源,这三个关键环节也是长期制约工程装备高能效运行的国际性难题。据报道,控制阀节流损失和浪费的动势能分别占液压泵输出能量的35%39%和20%25%,整机能效仅为40%左右。如果进一步考虑发动机效率(最高40%)和液压泵效率(80%),整机能效将更低。以一台20 t液压挖掘机为例,作业过程中,柴油发动机平均输出功率约为80 kW,按年工作2400小时,柴油发动机每kWh耗油0.3 L计算,节流损失和重力势能浪费产生的油耗就高达34560 L,由此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多达93600 kg,可见减小节流损失和回收利用重力势能对液压挖掘机节能减排意义巨大。本学位论文围绕液压挖掘装备绿色、低碳、高效运行这一目标,在NS FC-山西煤基低碳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5102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5374)资助下开展液压挖掘机节能技术研究,结合工程装备电动化发展趋势,从能量传递各环节考虑,探索电液动力源与负载实时高效匹配机制、高频次大容量动势能高效转换与利用机制、多负载系统能量高效转换机制,实现低能量损耗下液压挖掘装备高速、平稳、低成本运行,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围绕上述目标,提出了全新的分布式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与非对称泵控非对称液压缸闭式容积控制相结合的液压挖掘机整机控制方案,从结构上实现了液压挖掘机各执行机构的解耦,使每个执行器均可按容积调控方式控制,基本消除了系统节流损失,特别是消除了由于负载差异造成的节流损失。在非对称泵闭式容积驱动回路中,引入高压蓄能器,基于同一台液压泵,实现了大容量动势能的快速高效转换和再利用;采用高效变转速电液动力源驱动控制整机,彻底消除污染排放。所设计方案只需要三台泵即可大幅降低液压挖掘机能量传递各环节损失,并且设计的开式容积驱动回路可以只驱动铲斗、回转和行走,也可用于驱动动臂和斗杆,具有较强的冗余性,是目前中小型电驱动液压挖掘机的最优方案。提出的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整机方案,采用共用直流母线的变转速电液动力源驱动,是整机的基础控制单元。如何在低成本前提下,通过协调控制转速、排量、扭矩和压力等变量,实现电动机、液压泵和负载的实时动态匹配,获得最佳的电液动力源输出性能,是构建高性能、高效电液动力源的主要难点。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频恒压变量泵的压力流量复合动力源创新构型,并在液压泵的吸油口设置液压蓄能器辅助动力源起动,提高电液动力源的动态响应速度;设计了基于分段变转速和连续变排量控制的流量控制策略,实现了基于高动态和能效优化的电液动力源流量控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变转速定排量电液动力源构型,通过直接转矩控制实现电液动力源的压力控制。当负载压力变化时,无需控制电动机转速,具有比常规恒压变量泵动态响应快、系统控制简单的优点,该方案结合电动机转速控制可方便地构成压力流量复合电液动力源。研究表明,采用这两种创新构型,提高了动力源全工作范围的能量效率,动力源平均效率可达50%以上,实现了能效与动态性能协调的动力源驱动与控制,为机电液复合传动系统性能优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将上述研究中设计的变转速变排量电液动力源应用于整机方案的开式容积控制系统中,并设计了基于变转速变排量电液动力源和控制阀复合的压力流量匹配进出口独立控制回路原理,通过使电液动力源的输出流量和压力始终与执行器需求相匹配,大幅降低系统的节流损失,并显着提高负载大范围、快速变化工况下,电液动力源的动态响应和能量效率。此外,根据执行器的运动方向,对执行器进口与出口的流量进行控制,实现系统流量匹配,保证执行器在各个方向运动的平稳性。结果表明,与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负载敏感系统相比,一次挖掘循环,运行成本可降低50%以上。提出的整机方案中,动臂和斗杆液压缸采用创新的非对称泵闭式容积控制,该闭式泵具有三个配流窗口,其中两个联接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这两个配流窗口的排量比与液压缸两腔面积比一致,解决了常规闭式泵控非对称液压缸流量补偿系统复杂、控制特性差的国际性难题;非对称泵的第三个配流窗口联接高压蓄能器,用于回收工作装置的重力势能并可以直接再利用,实现了重载执行器重力势能的高效回收利用和驱动系统装机功率的大幅降低。研究表明,动臂工作装置势能回收率可达83%,动臂和斗杆系统的节能比例均可达70%以上,是迄今为止能量效率最高的电液控制系统。本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液压挖掘机工作过程能量流各环节能量损耗型式;然后综述了目前液压挖掘机在动力源优化、节流损失降低和动势能回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在对文献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动液压挖掘机的结构和供电型式,结合团队创新的变转速非对称泵容积驱动非对称液压缸技术,探讨了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的系统方案组成,进一步确定了液压挖掘机整机方案和研究内容框架。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液压挖掘机上常用的负载敏感系统原理,试验研究了液压挖掘机多种工况下整机的运行特性和能耗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万有特性曲线的发动机模型,将试验数据导入构建的发动机模型,获得了液压挖掘机在各种工况下的燃油消耗特性,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和对比。第四章,首先结合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研究了变频电动机和伺服电动机、变排量液压泵和恒压变量泵的控制原理和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了转速、扭矩、流量、压力等参数对电液动力源动态性能的影响,并设计了基于液压蓄能器辅助的变频电液动力源原理和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伺服恒压电液动力源原理。最后,采用理论和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变频电动机、伺服电动机、液压泵以及变转速变排量电液动力源在多种负载工况下能量效率,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相关研究结论的正确性。第五章,在前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液压挖掘机负载大范围快速变化的工作特性,设计了基于分段变转速连续变排量的电液动力源高动态高能效控制策略,并将其用于驱动进出口独立控制的液压挖掘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泵阀复合流量匹配控制策略,最后通过试验研究了设计的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第六章,首先介绍了非对称泵控非对称液压缸原理,阐述了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非对称泵容积控制动臂的运行特性,通过理论分析了液压蓄能器对工作装置重力势能回收率的影响,并构建了非对称泵容积控制动臂的试验系统,验证了闭式容积驱动与势能高效回收利用一体化原理的可行性。最后,仿真研究了非对称泵闭式驱动四象限非对称液压缸的工作特性,并开展试验研究了非对称泵闭式容积驱动四象限运行液压缸的可行性和能耗特性。第七章,总结了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构,归纳了研究的创新点,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关于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孪生的冷轧堆染色机低张力控制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针织物平幅加工张力模型研究现状
        1.2.1 冷轧堆染色工艺与设备概述
        1.2.2 针织物拉伸张力模型
    1.3 张力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电机调速控制
        1.3.2 张力控制系统
    1.4 数字孪生在过程控制的应用现状
        1.4.1 数字孪生技术概述
        1.4.2 数字孪生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应用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冷轧堆染色机数字孪生体架构设计
    2.1 冷轧堆染色机生产特性分析
    2.2 冷轧堆染色机数字孪生框架
    2.3 染色机数字孪生体建模方法
        2.3.1 染色机数字孪生体模型划分
        2.3.2 机械系统建模
        2.3.3 电气控制模型建模
    2.4 冷轧堆染色机数字孪生模型耦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纬编针织物拉伸卷绕张力计算模型
    3.1 纬编平纹针织物线圈参数计算模型
        3.1.1 几何模型
        3.1.2 力学模型
        3.1.3 纱线性能及线圈结构参数测定
    3.2 针织物拉伸变形计算过程
        3.2.1 模型参数初始化
        3.2.2 纹路方向拉伸计算
        3.2.3 织层方向拉伸计算
    3.3 针织物拉伸实验与计算结果
        3.3.1 纬编针织物拉伸实验
        3.3.2 针织物拉伸实验计算对比
        3.3.3 幅宽方向针织物变形计算
    3.4 针织物收卷张力计算模型
        3.4.1 锥度张力收卷
        3.4.2 卷层内张力分布
    3.5 平幅运行张力及锥度收卷参数设定计算
        3.5.1 宽幅针织物平幅运行张力
        3.5.2 锥度收卷参数设定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染色机张力控制数字孪生模型实现
    4.1 冷轧堆染色机机械模型
    4.2 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控制模型
        4.2.1 矢量控制调速原理
        4.2.2 矢量控制坐标变换与控制逻辑
        4.2.3 电机仿真结果
    4.3 平幅导布张力控制模型
        4.3.1 主动辊间织物张力形成原理
        4.3.2 多电机张力控制策略
        4.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参数优化
    4.4 锥度张力收卷模型实现
        4.4.1 锥度收卷张力模型
        4.4.2 收卷张力模糊PID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染色机数字孪生体张力控制调试
    5.1 冷轧堆染色机物理设备
    5.2 冷轧堆染色机控制系统设计
    5.3 控制系统软件通信
        5.3.1 数字孪生体模型通信
        5.3.2 物理设备硬件通信
    5.4 基于Unity平台虚拟模型开发
        5.4.1 染色机收卷运行
        5.4.2 染色机运行数据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及其速度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液压电梯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液压电梯节能特性研究现状
        1.3.2 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研究现状
        1.3.3 液压电梯振噪特性研究现状
        1.3.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的原理与设计
    2.1 系统结构的设计原则及工作原理
        2.1.1 系统结构的设计原则
        2.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机械升降系统的设计
    2.3 液压系统的设计
        2.3.1 液压站的结构设计
        2.3.2 泵/马达的选型
        2.3.3 液压控制阀的设计
        2.3.4 蓄能器工作特性分析及选型
        2.3.5 补油装置的设计
    2.4 电气系统的设计
        2.4.1 变频器的选型
        2.4.2 电动机功率计算
    2.5 蓄能器多变指数实验测定
        2.5.1 实验装置介绍
        2.5.2 实验方案设计
        2.5.3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3.1 系统数学建模
        3.1.1 变频器-电动机环节
        3.1.2 液压环节
        3.1.3 机械提升环节
    3.2 各环节传递函数求解
        3.2.1 变频器-电动机环节传递函数
        3.2.2 曳引绳-轿厢环节传递函数
        3.2.3 泵-轿厢环节转速传递函数
    3.3 系统频域仿真
        3.3.1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3.3.2 系统频域分析
    3.4 系统稳定性分析
        3.4.1 系统稳态误差
        3.4.2 系统校正分析
        3.4.3 反馈元件位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速度控制策略研究
    4.1 PID控制策略
    4.2 前馈—反馈PD控制策略
        4.2.1 前馈—反馈控制原理
        4.2.2 前馈—反馈PD控制器的设计
        4.2.3 前馈—反馈PD控制器仿真分析
    4.3 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策略
        4.3.1 模糊控制原理
        4.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3 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4.4 基于专家系统的前馈—反馈模糊PD控制策略
        4.4.1 专家控制的工作原理
        4.4.2 专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4.3 专家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3)叶片泵一体化智能驱动控制方法研究及其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变频技术在泵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叶片泵驱动控制方法理论分析及其仿真研究
    2.1 叶片泵驱动控制工作原理
        2.1.1 恒压频比控制的基本机理
        2.1.2 矢量控制的基本机理
    2.2 仿真试验模型建立
        2.2.1 驱动器模型
        2.2.2 电机模型
        2.2.3 恒压频比控制模型
        2.2.4 矢量控制模型
        2.2.5 叶片泵管道模型及传感器模型
    2.3 不同驱动控制方法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2.3.1 不同驱动控制下控制性能对比分析
        2.3.2 不同驱动控制下控制精度及其稳定性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叶片泵驱动控制方法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台搭建
        3.1.2 信号采集系统
        3.1.3 试验方案及其步骤
        3.1.4 试验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计算
    3.2 不同驱动控制下的控制性能对比分析
    3.3 不同驱动控制下控制精度分析
    3.4 不同控制方式下稳定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恒压频比控制方法的算法优化
    4.1 SVPWM基本理论
    4.2 扇区判定与计算开关作用时间优化设计
        4.2.1 扇区判定
        4.2.2 计算开关作用时间
    4.3 功率开关器的作用顺序优化
    4.4 优化算法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叶片泵一体化智能驱动控制系统实现及试验结果分析
    5.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5.2 主电路设计
        5.2.1 整流电路设计
        5.2.2 滤波电路设计
        5.2.3 逆变电路设计
    5.3 驱动电路设计
    5.4 检测电路设计
        5.4.1 直流与交流侧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5.4.2 直流与交流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5.5 控制电路设计
        5.5.1 DSP控制器的简介
        5.5.2 复位电路
        5.5.3 调试电路
        5.5.4 滤波电路
        5.5.5 控制面板设计
    5.6 软件系统设计
        5.6.1 主程序设计
        5.6.2 SVPWM控制算法设计
        5.6.3 故障检测
    5.7 系统验证及数据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主要任务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现状
        1.2.1 国外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现状
    1.3 液压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整体布局设计及部件分析
    2.1 引言
    2.2 谷物联合收获机基本结构
    2.3 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2.3.1 谷物联合收获机调平工作原理
        2.3.2 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工作原理
    2.4 谷物联合收获机调平部件分析
        2.4.1 车体调平装置参数分析
        2.4.2 谷物联合收获机车体部件可靠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
    3.1 引言
    3.2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总体构成
        3.2.1 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3.2.2 收获机液压系统总体方案
        3.2.3 液压系统执行元件的确定
        3.2.4 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确定
        3.2.5 液压系统回路的确定
    3.3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拟定设计
        3.3.1 行走液压系统设计
        3.3.2 割台液压系统设计
        3.3.3 车体调平液压系统设计
        3.3.4 输送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3.3.5 脱粒清选液压系统设计
    3.4 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参数的确定
        3.4.1 行走系统液压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3.4.2 割台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3.4.3 车体调平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3.4.4 输送装置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3.4.5 脱粒清选液压系统元件的选型与计算
        3.4.6 液压系统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的选择与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部件动态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变量泵动态特性研究
        4.2.1 柱塞变量泵数学建模
        4.2.2 柱塞变量泵仿真模型
    4.3 液压缸动态特性研究
        4.3.1 液压缸数学建模
        4.3.2 液压缸模型分析
    4.4 液压马达动态特性研究
        4.4.1 液压马达数学建模
        4.4.2 液压马达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5.1 行走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5.1.1 拟定行走液压系统仿真
        5.1.2 行走液压系统优化改进
        5.1.3 优化后行走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2 割台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5.2.1 拟定割台液压系统仿真
        5.2.2 割台液压系统优化改进
        5.2.3 优化后割台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3 收获机调平液压系统仿真优化
        5.3.1 拟定调平液压系统仿真
        5.3.2 调平液压系统优化改进
        5.3.3 优化后调平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5.4 整机液压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任务
    6.3 收获机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二次供水系统节能优化研究进展
        1.2.1 供水方式与系统竖向分区研究进展
        1.2.2 设备选型优化与控制优化研究进展
        1.2.3 系统能效及节能新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次供水设备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
        2.2.1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的分类
        2.2.2 单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2.2.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2.3 叠压供水设备
        2.3.1 叠压供水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2.3.2 叠压供水的应用条件及设备的分类
        2.3.3 叠压供水设备的主要组成部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能效及设备运行能耗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综合效率与单位供水能耗
        3.2.1 变频器效率
        3.2.2 电动机效率
        3.2.3 水泵效率
        3.2.4 供水管路效率
        3.2.5 系统综合效率
        3.2.6 单位供水能耗
    3.3 二次供水系统实际能效水平调研
        3.3.1 所调研各泵房概况
        3.3.2 设计秒流量与实际配泵流量
        3.3.3 实际工程能效水平
    3.4 泵组累计运行能耗数解法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供水设备运行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必要条件
        4.2.1 理论分析
        4.2.2 算例验证
    4.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节能优势
    4.4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节能运行前提
        4.4.1 水泵特性曲线分析
        4.4.2 水泵性能样本分析及验证
    4.5 小流量时段的供水问题
        4.5.1 小流量泵启停点
        4.5.2 气压水罐容积及预充压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居民用水规律及供水系统节能优化
    5.1 小区概况
    5.2 居民实际用水规律
        5.2.1 季节和气温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5.2.2 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5.2.3 小时用水量变化规律
    5.3 给水方案及泵组调度情况
    5.4 主泵累计运行能耗及系统综合效率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次供水节能研究现状
        1.2.2 水泵串联叠压研究现状
        1.2.3 Flowmaster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节能优化分析
    2.1 引言
    2.2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能量组成及分析
        2.2.1 供水系统能量组成
        2.2.2 供水系统能量分析
    2.3 高层住宅供水系统竖向分区
        2.3.1 竖向分区方式
        2.3.2 并联分区与串联分区对比
    2.4 叠压供水方式
        2.4.1 叠压供水方式原理
        2.4.2 相较于变频调速供水方式节能率
        2.4.3 叠压供水方式推广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联叠压供水方式节能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串联叠压供水方式原理
        3.2.1 供水原理
        3.2.2 控制系统及流程
    3.3 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
        3.3.1 水泵效率分析
        3.3.2 设计秒流量分析
        3.3.3 轴功率对比
        3.3.4 叠压节能分析
    3.4 泵组理论能耗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串联叠压供水工程应用及能耗对比
    4.1 工程案例背景
    4.2 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4.2.1 给水系统设计流量计算
        4.2.2 给水系统设备扬程计算
    4.3 用水规律分析
        4.3.1 实测流量分析
        4.3.2 实测流量频率分布
    4.4 设备选型
        4.4.1 主泵选型
        4.4.2 辅泵及气压水罐选型
    4.5 能耗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串联叠压供水系统建模及工程模拟
    5.1 引言
    5.2 Flowmaster软件建模基础
        5.2.1 Flowmaster软件简介
        5.2.2 Flowmaster建模相关元件
        5.2.3 供水系统模型简化的基本原则
    5.3 系统建模
        5.3.1 工程模拟仿真目的及步骤
        5.3.2 串联叠压供水系统仿真模型
    5.4 系统运行分析
        5.4.1 系统稳态运行分析
        5.4.2 高区泵组启停瞬态分析
        5.4.3 中区用户流量瞬变瞬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H-CAES电站压缩子系统仿真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等温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综述
    1.3 热质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H-CAES电站模型
    2.1 引言
    2.2 电站结构
    2.3 压缩子系统关键设备设计
    2.4 压缩子系统工作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缩子系统建模与工作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压缩子系统数学模型
    3.3 压缩子系统换热特性分析
        3.3.1 空气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模拟
        3.3.2 换热效率评价模型介绍
        3.3.3 换热组件效率分析
    3.4 压缩子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5 压缩子系统运行效率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缩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压缩子系统控制模型整体设计
        4.2.1 循环水泵数学模型
        4.2.2 异步电机变压变频调速数学模型
    4.3 基于SVPWM原理的水泵变频调速控制
        4.3.1 NPC型SVPWM原理
        4.3.2 调制系数限制问题与解决方案
        4.3.3 中点电位控制策略
    4.4 MATLAB/Simulink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CAES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5.1 引言
    5.2 H-CAES电站运行模式介绍
        5.2.1 开放式直供运行模式
        5.2.2 密闭式直供运行模式
        5.2.3 余热利用运行模式
        5.2.4 高效发电运行模式
        5.2.5 算例分析
    5.3 气体压缩和膨胀特性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3.2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输送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驱动圆周力的分析
    2.1 输送带数学模型的建立
        2.1.1 输送带动力学特性
        2.1.2 输送带粘弹性模型的选用
        2.1.3 输送带离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 驱动圆周力的理论分析计算
        2.2.1 驱动滚筒输出的静圆周力
        2.2.2 驱动滚筒输出的动圆周力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动力合成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3.1 双动力合成系统总体方案
    3.2 变频调速驱动系统特性研究
        3.2.1 变频调速的原理分析
        3.2.2 恒压频比控制系统原理
    3.3 液压驱动系统特性研究
        3.3.1 液压驱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3.2 阀控马达速度控制系统分析
        3.3.3 液压驱动系统PID控制
    3.4 双动力合成方案的分析
        3.4.1 双动力合成方案的确定
        3.4.2 工作模式分析
        3.4.3 差动行星轮系的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动力合成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分析
    4.1 系统AMESim模型的建立
        4.1.1 输送带模型的建立
        4.1.2 交流电机变频驱动系统模型建立
        4.1.3 液压驱动系统模型建立
        4.1.4 双动力合成系统整机模型的建立
    4.2 实验研究与分析
        4.2.1 输送带模型的实验验证
        4.2.2 变频驱动系统模型的实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仿真分析
    5.1 仿真参数的设置
    5.2 不同启动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5.2.1 空载工况仿真分析
        5.2.2 满载工况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分布式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控制原理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常量/变量含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压挖掘机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2.1 液压挖掘机能量流分析
        1.2.2 动力源优化与匹配技术
        1.2.3 低压损液压控制系统
        1.2.4 动势能回收利用技术
    1.3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整机构型研究
    2.1 现有电动挖掘机动力源构型
        2.1.1 油电混合动力源方案
        2.1.2 异步电动机驱动方案
        2.1.3 分布式电动缸驱动方案
    2.2 电动挖掘机供电方式研究
    2.3 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整机驱动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有6t液压挖掘机运行特性试验测试分析
    3.1 负载敏感系统控制原理
    3.2 负载敏感系统运行特性和能耗分析
        3.2.1 动臂单独运行
        3.2.2 斗杆单独运行
        3.2.3 铲斗单独运行
        3.2.4 液压挖掘机典型工作循环能耗分析
    3.3 柴油发动机模型及挖掘机燃油消耗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电液动力源运行特性及能效
    4.1 电液动力源构型分析
    4.2 变转速电动机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4.2.1 交流变频异步电动机动态响应特性
        4.2.2 交流伺服电动机动态响应特性
    4.3 定转速电液动力源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4.3.1 变排量控制动态响应特性
        4.3.2 变压力控制动态响应特性
    4.4 变转速电液动力源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4.4.1 电液动力源流量控制动态响应
        4.4.2 电液动力源压力控制动态响应
    4.5 变转速变排量电液动力源能效分析
        4.5.1 变转速电动机能效分析
        4.5.2 流量压力复合控制变量泵能效分析
        4.5.3 变转速变排量电液动力源能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液压挖掘机运行特性
    5.1 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系统原理与控制策略
        5.1.1 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系统原理
        5.1.2 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液压挖掘机运行策略
        5.1.3 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液压挖掘机能耗分析
    5.2 变转速变排量开式容积控制液压挖掘机试验系统
    5.3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5.3.1 动臂单独运行试验测试结果
        5.3.2 斗杆单独运行试验测试结果
        5.3.3 铲斗单独运行试验测试结果
        5.3.4 整机运行试验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转速非对称泵控动臂和斗杆运行特性及节能研究
    6.1 非对称泵控非对称液压缸原理
        6.1.1 对称泵控非对称液压缸原理分析
        6.1.2 非对称泵控非对称液压缸原理分析
        6.1.3 非对称轴向柱塞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6.2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动臂运行特性分析
        6.2.1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动臂工作原理
        6.2.2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动臂系统能耗分析
        6.2.3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动臂试验测试结果
    6.3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斗杆运行特性分析
        6.3.1 斗杆液压缸工作象限及静态负载分析
        6.3.2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斗杆仿真分析
        6.3.3 非对称泵控挖掘机斗杆试验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孪生的冷轧堆染色机低张力控制模型研究[D]. 吕常亮. 东华大学, 2021(09)
  • [2]闭式油路节能型液压电梯及其速度控制策略研究[D]. 陈健. 江苏大学, 2020(02)
  • [3]叶片泵一体化智能驱动控制方法研究及其设备研究[D]. 董健. 江苏大学, 2020(02)
  • [4]谷物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D]. 王恒. 济南大学, 2020(01)
  • [5]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D]. 张凯. 长安大学, 2020(06)
  • [6]高层住宅串联叠压供水节能分析及仿真模拟研究[D]. 张震. 长安大学, 2020(06)
  • [7]H-CAES电站压缩子系统仿真及控制策略研究[D]. 韩宗耀.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带式输送机双动力合成系统特性研究[D]. 郭浩.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10]分布式变转速容积驱动液压挖掘机控制原理及其特性研究[D]. 葛磊.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变频调速恒压液压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