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安装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空调安装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一、空调安装四大方面要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玉[1](2021)在《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李海燕[2](2021)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央空调营销策略研究 ——以H公司磁悬浮离心机为例》文中指出

熊子雪[3](2021)在《空调后装生产线仿真与智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产线平衡优化问题对于制造业具有现实的意义,其中生产线平衡是对生产线的每一个工序进行作业分析和研究,运用相关技术和方法来调整工序间的负荷分配,使每个工序达到作业平衡,最终消除各种无意义的浪费现象,提高生产线平衡率和工作效率。长期以来,制造业的生产线平衡优化问题一直是企业的一大痛点,由于生产线的不平衡,一方面会导致生产线的各工序负荷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会使生产线上出现在制品的堆积,生产成本大量被增加。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要让生产过程中生产线以一个流的方式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得生产线的工位负荷达到均衡,以此来达到企业实现提高生产线的平衡率和生产效率的目标。所以对生产线平衡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以武汉地区的某H空调公司的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首先对后装生产线的实际现场进行调研和数据采集,利用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方法对H公司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进行问题分析,接着利用Flex Sim仿真软件对后装生产线进行仿真建模和数据采集分析,找出后装生产线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生产线平衡原理和IE技术对后装生产线进行改善和优化,主要从瓶颈工序和工位布局两个方面进行改善和优化,并对IE优化之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在运用IE方法对后装生产线进行优化后的基础上,根据后装生产线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建立后装生产线平衡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智能优化算法——果蝇优化算法在MATLAB软件中编程实现对模型的求解,得出后装生产线的最优化解和优化方案;最后利用Flex Sim仿真软件对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的优化方案进行仿真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后装生产线的平衡率和产能大大的提高,工位负荷基本达到了均衡,工人数也有所减少。论文通过对H公司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的优化问题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H空调公司其他的空调生产线提供参考价值,而且还能对其余的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线优化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鱼文宏[4](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刘科[5](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刘聪[6](2020)在《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髙、环境污染低、节约能源、产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既有的建筑业模式,无论从人力成本、环境代价还是发展阶段,都必须向工业化、智能化、装配化转型。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虽然已有不少装配式住宅项目实施并落地,但主流是先完成施工图,再根据施工图进行构件拆分、生产制造和施工组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构件拆分混乱、构件类型多、施工工序复杂,建造速度慢、效率低、施工质量差、建设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装配式住宅的推广。此外,既有的居住空间限定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设计,以围合特定功能的空间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住宅的空间设计和装配施工两方面分别对提升建造效率制定优化方法。住宅空间设计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法的更新,装配施工解决方案主要为装配工序及竖向转运的优化。论文综述了住宅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的工作,总结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如何从空间限定方面来提高建造效率。二、如何提高构件智能装配的效率。三、如何提高施工现场构件转运的效率。综述发现,既有住宅空间设计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空间限定,只能在运营阶段采用局部改造的方式来重新限定空间。另外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的定位布置依然依赖于人工经验的方式,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去模拟计算。因此,本文共7个章节,从构件组合空间设计、构件优化、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方面入手,通过大空间来限定组合空间构件的类型和数量,采用独立、简洁的构件便于拆装,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定位布置的优化问题。论文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智能建造相关前沿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建造体系,目的是提高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建造效率。论文第2章总结了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明确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提出了采用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形成大构件,组合成大而规整的空间,进而控制构件类型和数量。论文第3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现浇和分级装配形成大构件的具体技术,并以项目案例佐证减少构件种类和数量对建造效率的提升,包括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减少构件种类11种,减少混凝土方量20.5%)。论文第4章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分析,从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混凝土,模板,钢筋和脚手架)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阐述与预制工业化相比,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在建造大空间住宅方面的优势。论文第5章从构件优化上,提出了采用独立、简单直接的构件几何形状、并行的装配顺序、尽可能采用高耐久性的构件。论文第6章建立了装配过程的构件重量、数量、安装难度和工时等评价指标,创新优化算法,快速得到最佳装配顺序,并以BIM仿真模拟来控制现场施工。论文第7章利用BIM模型获取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以及可选的塔吊定位点坐标信息,建立多目标择优模型,用萤火虫算法来确定最佳的塔吊定位布置。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从空间限定上,提出了采用规整大空间优化来控制结构构件类型和数量的方法。构件类型越少、数量越少,就越有利于制造、转运和装配构件。第二,基于机械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建立了体现建筑构件装配特性的评价指标,在既有遗传算法基础上引入模拟退火程序模块,利用创新后的智能优化算法快速高效地得到构件装配顺序,形成清晰的装配过程仿真视频控制现场施工。第三,针对BIM软件只能获取构件相对坐标的现状,形成了BIM模型与CAD地形图结合获取构件定位世界坐标的关键技术。通过厘清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和可选的塔吊定位点之间的传递关系,以及各定位点与塔吊运行的协同关系,形成塔吊定位优化模型,应用萤火虫算法解决了实际项目中的竖向转运定位布置优化问题。论文共计10万余字,图表135幅。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袁丰[8](2020)在《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介护单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深,我国老龄人口中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比重增加,在国家提倡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政策下,融合于社区的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与专业的照护服务。而当前现行的国家规范与政策制度对养老设施的类型划分和收住人群没有明确的要求,养老设施空间模式以及介护单元设置要求尚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养老设施内介护单元缺乏设计指导而出现规模偏大、配套设施空间占比不合理、失能失智老人与自理老人混居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依托于社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中老人和护理人员的使用需求出发,对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的介护单元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介护单元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梳理了日本老年人介护等级和养老设施类型分类体系,基于对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介护单元的研究,明确介护单元设置的目的、重要性和与老人介护等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介护单元空间环境对机构养老体系下老人的生活品质和护理效率的影响。总结出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介护单元的空间特点以及老人需求、护理需求对空间设计要求的体现。基于我国现行规范标准体系,围绕介护单元内两类主要使用人群(老人为主,护理人员为辅)展开空间使用实态调研,并且与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在介护单元空间组织上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介护单元规模与老人需求及护理模式之间的不匹配、介护单元空间设计资源配置不均衡、空间设计单一缺乏适应性等现存问题;同时结合日本较为成熟的介护单元空间组织模式,总结出介护单元规模配置、功能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继而以介护单元为整体,着重分析介护单元之间的联系与构成关系,针对介护单元现存问题从介护单元整体设计与内部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提出设计策略。研究结论旨在促进机构养老下介护单元的发展,实现护理效率的提高以及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期望为养老设施介护单元设计提供参考。

张娜[9](2020)在《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口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比例不断扩大,以照护失能失智老人为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该类型的养老设施通常依托社区建设且为中小规模,多由存量建筑改造而成,因陋就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空间供给与老人需求不匹配、环境品质无法达到舒适性等多方面问题,而作为老人日常行为活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其空间环境的优劣会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品质。本文以介护型养老设施的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梳理设施中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特征及行为模式,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介护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研,分别对设施内的公共空间现状、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实态、空间物理环境实时数据进行详实记录,以老年人的典型行为为研究主线分别针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品质及物理环境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分析出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共性需求以及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中的普遍性问题。针对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存在的空间划分不合理、流线交叉、家具设施配置不全等功能品质问题以及夏热冬冷、采光条件差、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问题,从规模、布局、环境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功能配置、空间布局、家具组织、环境营造、部品优化等空间功能方面以及热舒适改善、采光优化、噪声控制等物理环境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改造优化设计验证,运用软件模拟证明策略有效性,希望可以对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于陈晨[10](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公寓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国家政策与行业规范标准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目前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住宅与公寓建筑应用范围较小,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准确度高,且对环境污染少、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低等优势,对于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建造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公寓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为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公寓的规模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借助BIM平台的Autodesk Revit软件,以三维可视的模型形式,对装配式钢结构公寓的平面功能模块、立面造型模块、构造节点设计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对理论研究进行一定的验证与实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公寓的调研分析,总结了公寓建筑基本的功能组成,并且对每种功能模块的尺度与空间布置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功能多元化、功能复合、功能空间可变性与灵活性的设计理念,对功能空间进行复合和设计。(2)基于BIM技术探讨了装配式钢结构公寓的立面模块的类型及组成,将建筑立面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对立面模块的不同形式进行研究设计,并且依据立面设计原则将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拼接,形成多样化的立面效果。(3)通过对钢结构构件的构造节点进行详细的设计研究,主要针对外围护墙板与建筑主体结构的连接、带窗墙板、勒脚墙板等的研究,对装配式钢结构公寓的主要构造节点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构件的精细化设计,提高构件的适用范围,提高构件的工业化推广应用。(4)最后以山东某小区为例,研究并应用已提出的设计方法,利用平面功能模块复合建筑平面,增加室内功能空间利用率,利用立面模块对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并验证已研究的立面主要节点的构造。基于BIM技术对装配式钢结构公寓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实践案例对理论研究进行验证,通过以上的研究内容,对装配式钢结构公寓的设计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装配式钢结构公寓设计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二、空调安装四大方面要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安装四大方面要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3)空调后装生产线仿真与智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生产线优化研究
        1.2.2 生产线优化的相关方法
        1.2.3 仿真技术应用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 生产线优化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
    2.2 生产线平衡优化理论及方法
    2.3 果蝇优化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H公司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H公司简介
    3.2 后装生产线现状及工艺流程
    3.3 后装生产线工时测定
    3.4 后装生产线作业优先关系
    3.5 后装生产线目前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H公司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Flex Sim仿真建模与分析
    4.1 Flex Sim仿真平台简介
        4.1.1 Flex Sim介绍
        4.1.2 Flex Sim建模步骤
    4.2 后装生产线仿真建模与分析
        4.2.1 建立仿真模型
        4.2.2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H公司空调外机后装生产线优化方案
    5.1 基于IE方法的后装生产线平衡优化
        5.1.1 瓶颈工序的改善和优化
        5.1.2 工位布局的改善和优化
        5.1.3 IE优化效果分析
    5.2 基于果蝇优化算法的后装生产线平衡优化
        5.2.1 后装生产线平衡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5.2.2 后装生产线平衡问题模型的建立及约束条件
        5.2.3 算法设计原理及步骤
        5.2.4 编码与解码
        5.2.5 算法求解
    5.3 后装生产线优化方案Flex Sim仿真验证及分析
        5.3.1 建立后装生产线优化后的仿真模型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后装生产线优化前后的结果对比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文章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1.2 研究概念辨析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小结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全周期理论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国外评价体系
        2.3.2 国内评价体系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2.5 小结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3.5 小结
    3.4 西安卓越坊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4.5 小结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4.3.1 建筑布局
        4.3.2 自然采光
        4.3.3 自然通风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4.4.1 绿化布局优化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4.6.1 室内健康环境
        4.6.2 室外健康环境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5.1.3 设计策略研究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5)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6)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3.1 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
        1.3.2 从构件设计提高建造效率
        1.3.3 从优化装配顺序提高建造效率
        1.3.4 从优化竖向转运提高建造效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
    2.1 空间限定的理论研究
        2.1.1 空间适应性研究
        2.1.2 开放式建筑理论
        2.1.3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理念
        2.1.4 工程全寿命期分析空间限定的内在原因
        2.1.5 空间限定概念的提出
    2.2 空间限定的要素
        2.2.1 外围护要素
        2.2.2 室内空间限定方法
        2.2.3 空间限定建造技术
    2.3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分析
        2.3.1 设计阶段的问题
        2.3.2 建造阶段的问题
    2.4 解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间优化的建造效率提升方法
    3.1 大空间住宅概念的引入
        3.1.1 大空间概念
        3.1.2 构件组合
        3.1.3 工业化建造方法
    3.2 大空间住宅的实现技术
        3.2.1 大跨度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3.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大空间工业化建造技术
        3.2.3 分级装配
    3.3 构件组合空间设计
        3.3.1 大空间平面布局
        3.3.2 规则均匀的结构布置
        3.3.3 模块化功能空间
        3.3.4 三级管线设备空间
    3.4 案例分析:燕子矶保障性住房C-04栋
        3.4.1 工程概况
        3.4.2 空间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技术分析
    4.1 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四大关键因素
        4.1.1 混凝土工程
        4.1.2 模板工程
        4.1.3 钢筋工程
        4.1.4 脚手架工程
    4.2 层次分析法(AHP)
        4.2.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
    4.3 层次分析法步骤
        4.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3.2 建模原则
    4.4 层次分析对比结果
        4.4.1 层次分析数值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装配和拆卸的构件设计方法
    5.1 面向装配的设计(DFA)方法
        5.1.1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原则
        5.1.2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5.1.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5.2 面向拆卸的设计(DFD)方法
        5.2.1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原则
        5.2.2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5.2.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5.3 提高构件装配与拆卸效率的技术措施
        5.3.1 制约拆装效率的主要因素
        5.3.2 提高构件装配和拆卸效率的关键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装配顺序智能优化研究
    6.1 智能优化算法介绍和优缺点分析
        6.1.1 遗传算法
        6.1.2 蚁群算法
        6.1.3 退火算法
        6.1.4 粒子群算法
    6.2 问题表述
    6.3 解决方法
        6.3.1 路线图
        6.3.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6.4 解决问题
        6.4.1 建立装配顺序数学模型
        6.4.2 优化算法参数设定与输出结果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拟退火优化结果
    6.5 Matlab程序模拟仿真
        6.5.1 用Matlab导出装配顺序
        6.5.2 生成模拟仿真装配过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竖向转运定位布置智能优化研究
    7.1 竖向转运
    7.2 BIM获取世界坐标信息
        7.2.1 IFC坐标转换的弊端
        7.2.2 BIM与 CAD结合获取世界坐标
    7.3 解决方法
        7.3.1 路线图
        7.3.2 萤火虫算法
    7.4 条件预设
    7.5 解决问题
        7.5.1 建立塔吊运行数学模型
        7.5.2 设定萤火虫算法参数
        7.5.3 设定塔吊运行参数
    7.6 确定每台塔吊的最佳位置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果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后记
作者简介

(8)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介护单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失能化严重
        1.1.2 我国养老设施对介护型床位需求大
        1.1.3 依托住区配置小规模介护型养老设施是必然趋势
        1.1.4 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空床率高
        1.1.5 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介护单元设计缺乏、实态混乱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介护单元实例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老年人需求理论及日本介护单元相关基础研究
    2.1 老年人介护等级评判标准与养老设施分类
        2.1.1 我国老年人介护等级与养老设施分类
        2.1.2 日本高龄人口介护等级与养老设施分类
        2.1.3 中日介护等级及养老设施分类异同
    2.2 老年人需求相关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
        2.2.2 老年人心理发展特征与精神需求
        2.2.3 日本高龄者需求理论与空间设计理论基础
    2.3 介护单元模式出现——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
    2.4 本章小结
3.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介护单元空间特点与案例分析
    3.1 日本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案概述
        3.1.1 案例情况概述
        3.1.2 案例基本空间特点
    3.2 日本介护单元设计理念与空间设计
        3.2.1 设计理念
        3.2.2 介护单元空间层级
        3.2.3 照料组团空间划分
        3.2.4 基于护理模式需求的介护单元空间设计
    3.3 日本介护单元空间特点
        3.3.1 日本介护单元规模配置
        3.3.2 日本介护单元功能构成
        3.3.3 日本介护单元空间布局
        3.3.4 日本介护单元构连关系
        3.3.5 日本介护单元空间结构
    3.4 案例一:多级联动护理模式——福岛特别养护老人之家
        3.4.1 设施基本概况
        3.4.2 介护单元空间层级与护理模式
        3.4.3 介护单元规模配置与功能构成
        3.4.4 介护单元空间布局与单元间空间构连
        3.4.5 介护单元空间结构模式
        3.4.6 介护单元主要功能空间特征
        3.4.7 介护单元内部流线组织
        3.4.8 老人交往需求与空间落位
        3.4.9 案例小结
    3.5 案例二:独立自治护理模式——七号特别养护老人之家
        3.5.1 设施基本概况
        3.5.2 介护单元空间层级与护理模式
        3.5.3 介护单元规模配置与功能构成
        3.5.4 介护单元空间布局与单元间空间构连
        3.5.5 介护单元空间结构模式
        3.5.6 介护单元主要功能空间特征
        3.5.7 介护单元内部流线组织
        3.5.8 案例小结
    3.6 本章小结
4.国内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介护单元调研与分析
    4.1 案例典型性、代表性分析
        4.1.1 遴选原则
        4.1.2 案例选取
    4.2 案例一:局部多级联动护理模式——西安康隆西城长者屋
        4.2.1 设施概况
        4.2.2 介护单元空间层级与护理模式
        4.2.3 介护单元规模配置与功能构成
        4.2.4 介护单空间面布局与单元间空间构连
        4.2.5 介护单元空间结构模式
        4.2.6 介护单元主要功能空间特征
        4.2.7 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3 案例二:日间独立自治护理模式——北京首开寸草西钓鱼台院
        4.3.1 设施概况
        4.3.2 介护单元空间层级与护理模式
        4.3.3 介护单元规模配置与功能构成
        4.3.4 介护单元空间布局与单元间空间构连
        4.3.5 介护单元空间结构模式
        4.3.6 介护单元主要功能空间特征
        4.3.7 丰富的游走路径设计
        4.3.8 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4 我国介护单元空间存在的问题
        4.4.1 辅助服务空间设置不足
        4.4.2 适应性、可改造性不足
        4.4.3 介护单元智能化设置不足
    4.5 中日介护单元空间布局模式与护理模式关联关系的对比
        4.5.1 介护单元空间布局与护理模式对比
        4.5.2 日本:介护单元规模、空间同护理模式相契合
        4.5.3 中国:介护单元空间设计与护理模式呈割裂状态
    4.6 中日介护单元空间特点对比
        4.6.1 介护单元空间层级对比
        4.6.2 介护单元规模设置与功能构成对比
        4.6.3 介护单元内主要功能空间特征对比
        4.6.4 经验与启示
    4.7 本章小结
5.介护单元及其内部主要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5.1 介护单元设计目标
        5.1.1 构建家庭化生活单元
        5.1.2 构建多层次交往空间
        5.1.3 构建无障碍生活环境
    5.2 介护单元设计原则
        5.2.1 满足老人行为需求
        5.2.2 满足机构运营要求
        5.2.3 空间可变性与适应性
    5.3 介护单元设计策略
        5.3.1 空间布局与护理模式设置
        5.3.2 规模设置与人员配置
        5.3.3 照料组团空间层级划分
        5.3.4 功能配置
        5.3.5 空间布局
    5.4 介护单元内部空间——居室空间
        5.4.1 居室单元基本设计要点
        5.4.2 居室平面布局精细化设计要点
        5.4.3 基于需求、行为、适应性的设计要点
    5.5 介护单元内部空间——养护服务空间
        5.5.1 养护服务空间基本设计要点
        5.5.2 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养护服务空间设计要点
        5.5.3 基于工作需求、护理效率的人性化护理站空间设计要点
    5.6 介护单元内部空间——共用起居空间
        5.6.1 共用起居空间基本设计要点
        5.6.2 基于多层交往需求的空间设计要点
    5.7 介护单元内部空间——辅助服务空间
        5.7.1 辅助服务空间基本设计要点
        5.7.2 辅助服务空间与养护服务空间复合
    5.8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养老策略
        1.1.3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问题
        1.1.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公共空间
        1.4.4 空间环境品质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地区的选取
        1.5.2 西安市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遴选
    1.6 研究内容
        1.6.1 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基础研究
        1.6.2 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问题研究
        1.6.3 优化策略的提出与验证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相关基础性研究
    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失能失智老人身心及行为特征
        2.1.1 生理特征
        2.1.2 心理特征
        2.1.3 行为类型以及尺度特征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特征
        2.2.1 公共空间功能布局优选性
        2.2.2 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复合性
        2.2.3 公共空间老年人群多样性
    2.3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相关标准与规范
        2.3.1 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3.2 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研究
        2.4.1 门厅优化——北京市某养老服务中心改造项目
        2.4.2 公共起居厅优化——北京市泰颐春养老中心
        2.4.3 多功能活动厅优化——北京市石景山某养老设施
        2.4.4 公共空间优化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实态调研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研究计划
        3.1.1 空间功能调研
        3.1.2 物理环境调研
        3.1.3 使用者主观评价调研
    3.2 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简称“九九家屋”)
        3.2.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2.2 公共空间现状
        3.2.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2.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2.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2.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3 康源和意日间照料中心(简称“和意机构”)
        3.3.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3.2 公共空间现状
        3.3.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3.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3.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3.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4 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西城长者屋”)
        3.4.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4.2 公共空间现状
        3.4.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4.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4.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4.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1 使用人员基本信息及公共空间基本现状对比分析
        4.1.1 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信息对比
        4.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基本信息对比
        4.1.3 老年人公共空间典型行为对比
    4.2 典型生活必需行为——就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2.1 老年人就餐行为特征
        4.2.2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2.3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3 典型休闲娱乐行为——看电视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3.1 老年人看电视行为特征
        4.3.2 老年人的看电视活动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3.3 老年人看电视活动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4 典型静养行为——静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4.1 老年人静坐行为特征
        4.4.2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4.3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5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问题总结
        4.5.1 空间属性与行为活动错位
        4.5.2 空间的划分与界定不合理
        4.5.3 流线设计不合理
        4.5.4 家具布置形式不合理
        4.5.5 设施设备不齐全,适老化设计有待优化
        4.5.6 空间环境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4.6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问题总结
        4.6.1 夏季室温过高,冬季室温过低
        4.6.2 室内自然通风条件较差
        4.6.3 自然采光条件差
        4.6.4 照明灯具照度不足,缺乏局部照明
        4.6.5 建筑构件隔音效果有待改善
        4.6.6 室内活动噪音相互干扰
    4.7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与方法
    5.1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相关影响要素
        5.1.1 软质要素——空间使用人群特征
        5.1.2 弹性要素——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需求
        5.1.3 硬质要素——既有养老设施现状条件
    5.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原则
        5.2.1 公共空间规模与设施整体规模相适应
        5.2.2 布局的合理性及效率最大化
        5.2.3 空间环境的适宜性及归属感
        5.2.4 空间环境的积极诱导性
    5.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3.1 优化功能配置,删繁补漏
        5.3.2 调整公共空间规模,合理进行空间划分
        5.3.3 优化功能布局,重组流线关系
        5.3.4 重组室内家具,改善空间尺度
        5.3.5 增强环境归属感,创造居家氛围
        5.3.6 完善标识系统,提高使用便利性
        5.3.7 应用适老化部品,提升居住品质
    5.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4.1 增强夏季室内隔热与散热
        5.4.2 优化冬季室温舒适性
        5.4.3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5.4.4 改善自然采光条件
        5.4.5 优化人工照明
        5.4.6 优化建筑构件及设备隔音效果
        5.4.7 优化公共空间内部设计
    5.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实践研究
        5.5.1 优化对象基本现状
        5.5.2 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方案
        5.5.3 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的优化与改善
        5.5.4 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的优化与模拟
        5.5.5 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及公共空间现状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标准规范
    外文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西安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养老机构室内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附录三 :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基本信息
    附录四 :养老设施交通流线组织状况
    附录五 :养老设施建筑部品部件及设备配置状况
    附录六 :九九家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七 :和意机构——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八 :西城长者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致谢

(10)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公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1.1.2 公寓建筑适用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优势
        1.1.3 公寓建筑的需求量增加
        1.1.4 青年人生活习惯的变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畴界定
        1.3.1 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公寓
        1.3.2 功能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
        1.3.3 建筑模块化设计
        1.3.4 集成设计
        1.3.5 BIM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应用现状调研
    2.1 相关政策法规调研
        2.1.1 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
        2.1.2 省市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
    2.2 公寓建筑的分类
        2.2.1 按建筑面积分
        2.2.2 按建筑层高分
        2.2.3 按使用人群分
        2.2.4 按结构体系分
    2.3 公寓建筑工程实践调研与分析
        2.3.1 问卷调查
        2.3.2 功能空间布局调研
        2.3.3 建筑立面模块设计调研
        2.3.4 建筑构造设计调研
        2.3.5 其他相关案例调研
        2.3.6 钢结构公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IM的装配式钢结构公寓功能空间与立面造型模块化设计
    3.1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设计原则
        3.1.1 功能空间模块设计原则
        3.1.2 立面模块设计原则
    3.2 功能空间平面模块化设计
        3.2.1 功能空间模块的组成
        3.2.2 功能空间模块的设计
        3.2.3 功能空间模块的组合设计
    3.3 立面造型模块化设计
        3.3.1 立面模块的组成
        3.3.2 立面模块的设计
        3.3.3 模块库的建立
        3.3.4 立面模块组合及造型设计
    3.4 钢结构公寓建筑集成设计策略
        3.4.1 与结构集成设计
        3.4.2 与管线集成设计
        3.4.3 与装修集成设计
        3.4.4 建筑一体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建筑构造技术设计研究
    4.1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建筑构件组成及设计原则
        4.1.1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构件组成
        4.1.2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设计原则
    4.2 外围护墙板类型与材料选择
        4.2.1 围护墙板类型
        4.2.2 围护墙板材料选择
    4.3 围护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设计
        4.3.1 外挂体系
        4.3.2 内嵌体系
    4.4 围护墙板构造节点设计
        4.4.1 墙脚部位节点
        4.4.2 窗口部位节点
        4.4.3 檐口部位节点
        4.4.4 阴阳角部位与墙板之间连接节点
    4.5 太阳能构件与建筑表皮连接构造设计
        4.5.1 太阳能构件类型
        4.5.2 太阳能构件与建筑表皮连接方式
        4.5.3 太阳能构件与建筑表皮连接节点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钢结构公寓设计及应用实践——以某装配式钢结构公寓为例
    5.1 项目信息
        5.1.1 项目概况
        5.1.2 设计要求及定位人群
    5.2 钢结构公寓功能空间模块分析与设计
        5.2.1 功能空间模块的组成
        5.2.2 功能空间模块的组合设计
    5.3 钢结构公寓立面模块与立面造型设计
        5.3.1 墙板排板图
        5.3.2 建立立面模块库
        5.3.3 立面造型设计
    5.4 钢结构公寓围护结构构造设计
        5.4.1 建筑材料的选择
        5.4.2 围护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
        5.4.3 围护墙板的安装
    5.5 钢结构公寓室内物理环境评价与经济性分析
        5.5.1 能耗模拟分析
        5.5.2 室内风环境效果分析
        5.5.3 室内光环境效果分析
        5.5.4 项目经济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1 :公寓建筑功能及使用人群调查问卷
附录2 :实地调研项目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空调安装四大方面要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家电对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D]. 李玲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央空调营销策略研究 ——以H公司磁悬浮离心机为例[D]. 李海燕.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空调后装生产线仿真与智能优化研究[D]. 熊子雪.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4]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6]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 刘聪. 东南大学, 2020(0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介护单元设计策略研究[D]. 袁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张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公寓设计研究[D]. 于陈晨.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空调安装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