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

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

一、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鑫[1](2021)在《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收集60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络汤(由本院煎药机煎药3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分服),治疗周期为8周;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2片/次,3次/日),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踝肱比、趾肱比、浅感觉、深感觉、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结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9.3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主要临床指标:糖代谢指标、踝肱比、趾肱比、全血粘度高切、浅感觉、深感觉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满足P<0.05,具有显着差异;安全性上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差别,安全性评价为1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可以改善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

王晓霞[2](2021)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症状及舌脉的分布特点,为兰州市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辨证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各证型与性别、年龄、民族、烟酒史、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血脂、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等的相关性,指导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饮食、养生,为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方法:本课题通过横断面研究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形式,系统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甘肃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中医症状、舌脉信息等,根据证候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各个证型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烟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血脂(TG、TC、HDL-C、LDL-C)等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50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男性有278例(55.0%),女性227例(45.0%);汉族359例(71.1%),回族146例(28.9%);年龄主要分布在18-70岁之间,以40-49岁,50-59岁年龄段分布人数较多;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共261例(51.7%);既往吸烟的患者95例(18.8%),饮酒的患者135例(26.7%);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共270例(53.5%);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195例(38.6%);超重及肥胖人数共304例(60.2%),中心型肥胖人数有313例(62.0%)。2.50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9例(27.6%),脾胃壅滞证97例(19.2%),肝胃郁热证91例(18.0%),肝郁脾虚证90例(17.8%),阳虚寒湿证88例(17.4%)五个证型,其中以气阴两虚证、脾胃壅滞证最为多见。3.糖尿病前期不同证型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证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BMI、腰围、臀围、WHR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四个证型,且BMI、臀围与其他四个证型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中TG异常者有77例(15.25%),各证型TG的平均水平:脾胃壅滞证>阳虚寒湿证>气阴两虚证>肝胃郁热证>肝胃郁热证。其中气阴两虚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脾胃壅滞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肝胃郁热证组,肝郁脾虚证组与阳虚寒湿证组,肝胃郁热证组与脾胃壅滞证组、阳虚寒湿证组,阳虚寒湿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肝胃郁热证组T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糖尿病前期不同证型TC、LDL-C、HD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症状及舌脉:神疲乏力、心烦易怒、胃脘不适、面色晦暗、口苦、五心烦热、肥胖、舌红、苔薄白、脉数有力等提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性可能为虚、实、热、气等,病位在脾、肝、胃,基本证候可能为气虚、阴虚、气滞、湿热等。临床中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时应根据病性、病位之不同,正确选方用药,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505例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分为气阴两虚证、脾胃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阳虚寒湿证五个证型。专家组将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依托课题甘肃省中医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规范化培训及糖止方研发》)在兰州市其他地区、天水市、临夏州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一步制订《甘肃省糖尿病前期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以提高我省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3.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之后,可将年龄≥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和中心型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视为好发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应倡导此部分人群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早期予以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及中医药的干预治疗,以降低我省糖尿病的发病率,促进我省中医药经济的发展。4.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BMI、腰围、臀围、TG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证型,且不同证型BMI、T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可将BMI、TG作为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临床上通过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时,既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也可将微观辨证的指标的变化情况视为中医药疗效的评判标准,以提高中医药疗效的辨识度。

张丹义[3](2020)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35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CDP增加,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改变,导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常常引起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等慢性并发症,严重占用我国卫生经济资源。为了提高血糖控制率,目前有各种优质的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但是我国乃至世界糖尿病控制率均仍不高,这与糖尿病患者本身疾病意识及疾病知识有着重要的关系。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提高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识可以提高糖尿病控制率。目前国内有很多城市、地区均有针对当地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健康知识调查,但是在百色市右江区,未见有相关报道。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重点,为本地区进行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专科科室组、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组)及百色市右江区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百色市龙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住院的共350糖尿病患者进行关于患者一般情况(身高、体重、职业、民族、既往史、家族史、学历)、个人糖尿病患病基本状况(糖尿病类型、诊断医院、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使用情况、家庭血糖监测情况)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防控措施、并发症、低血糖防治等)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糖尿病相关知识采用赋分的方式量化结果,答错和(或)不确定答案得“0”分,回答正确得“1”分,共11个问题,共11分,总分大于等于7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结果:1.一般情况调查三级综合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糖尿病组:糖尿病专科科室117人,年龄为平均年龄:55.12±15.95岁、非糖尿病专科科室118人,平均年龄:54.83±14.03岁,两组无差异(t=0.15,P>0.05),社区糖尿病组患者115人,平均年龄为59.70±9.33岁。350名调查者中,男性220人,占62.86%,女性130人,占37.14%,三组男女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平均体重(kg)、身高(cm)、BMI(kg/m2)分别为:60.59±9.68、161.11±6.72、23.45±3.32,糖尿病专科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糖尿病组三者均无显着差异,社区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大于三综合医院糖尿病组(z=-2.81,P<0.05),而身高及病程显着均低于后者(z=-2.08、z=-6.29,P<0.05)。2.自身糖尿病基本情况糖尿病专科科室组及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组在自身糖尿病类型知晓率、胰岛素及降糖药物使用率及自觉血糖控制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在家庭自我血糖监测方面,非组糖尿病专科科室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监测率高于糖尿病专科科室组(30.6%、15.1%,P<0.05),而糖尿病专科科室组糖尿病患者随机血糖监测率高于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组(30.1%、6.3%,P<0.05)。三级综合医院糖尿病组和社区糖尿病组只在降糖药物使用率无差异,其余方面(胰岛素使用率、血糖监测监测率、血糖控制率)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糖尿病基本知识知晓现状调查的35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平均分为5.00±3.53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1分,仅仅38.0%的糖尿病患者分数合格。糖尿病临床表现知晓率41.1%,运动和饮食控制有助于控制血糖知晓率为64.6%,糖尿病不可治愈知晓率为38.0%,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的知晓率为46.9%,糖尿病患者需要家庭自我血糖监测知晓率为62.6%,血糖控制正常后仍需要继续用药的知晓率为60.9%,低血糖临床表现知晓率为48.0%,43.7%患者知晓降糖药和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19.7%患者随身携带预防低血糖发生的食品。糖尿病专科科室组及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组在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专科科室组在糖尿病危险因素全知晓率、周围神经并发症知晓率、低血糖临床表现知晓率方面均高于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组(P<0.05)。社区糖尿病组和三级综合医院糖尿病组在糖尿病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防治知识、低血糖临床表现、防治等方面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单因素分析示糖尿病家族史、职业、病程、教育程度为影响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2=21.43、?2=47.02、?2=15.11、?2=82.52,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非体力劳动者、病程大于5年、中学及以下上的教育程度为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4.血糖控制率及影响因素本调查350名糖尿病患者中,共有170名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监测率为:48.6%,仅仅只有19名患者自觉血糖控制良好,占总人数5.4%,占监测患者数的11.2%。血糖控制效果一般的患者人数为91人,占总人数的26.0%,占监测患者数的53.5%。控制效果差的患者人数为60人,占总人数的17.1%,占监测患者数的35.3%。三级综合医院糖尿病组中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是社区糖尿病组血糖控制率好于前者(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吸烟、是否规律用药均为血糖控制率的影响因素(?2=12.09,?2=5.12,?2=13.79,?2=24.68、?2=9.28,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及不规律用药为血糖控制率的抑制因素(95%CI:0.1173-0.857、0.188-0.893),不吸烟为血糖控制效果好的促进因素(OR:7.28,95%CI:3.177-16.698)。结论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需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特别是自我家庭血糖监测、危险因素、并发症、低血糖表现及防治知识等方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糖尿病专科科室及非糖尿病专科科室糖尿病住院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上无明显差别;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显着低于三级综合医院糖尿病患者;教育程度高、非吸烟及规律用药的患者血糖控制率高于教育程度低、吸烟及不规律用药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非体力劳动者、病程大于5年、中学及以上教育均为糖尿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

王欣欣[4](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梅莉莉[5](2020)在《我国六省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干预小组活动后自我管理效果的改善情况,随访调查不同阶段(干预活动后1年、2年、3年)自我管理效果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患者自我管理效果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依托于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China Initiative for Diabetes Excellence,简称CIDE项目),选择2012—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重庆市六个省/直辖市所有接受过CIDE项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活动患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社区动员、从健康档案中筛选、电话通知、张贴招募海报、发送招募函等形式招募自愿参加。经过患者信息整理和匹配,将参与干预活动前基线调查、活动后调查和终末评估3次调查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共有3542名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参与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患者进行干预前后及终末评估自我管理知识和行为、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的变化并对自我管理知识、自我效能、生存质量的变化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3542名研究对象,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36.93%、63.07%,患者平均年龄(66.72±9.15)岁,失访患者971人,失访率21.52%。2.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价2012年、2013年、2014年患者对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满意度在90%以上,分别有90.33%、89.38%、82.36%的患者表示愿意继续参加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吸引患者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对自己身体保健有好处、对糖尿病有帮助以及因为有社区医生参与活动,便于咨询。3.干预效果3.1自我管理知识干预活动后,2012年组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总得分较干预前提高100%[(25.69±18.26)vs(51.39±21.07)];2013 年组患者提高 107%[(26.43±18.32)vs(54.82 ± 20.42)];2014 年组患者提高 35.40%[(48.11±19.57)vs(65.14±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评估,活动后1年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总得分较活动后下降了 7.28%,活动后2年、3年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得分分别提高了 5.62%、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干预后时间的延长,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得分逐渐提高。3.2自我效能干预活动后,2012 年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较干预前提高13.68%[(90.23±20.93)vs(102.57±17.05)];2013 年组患者提高15.24%[(100.21±19.22)vs(86.96±23.42)];2014 年组患者提高17.13%[(98.14±18.50)vs(83.78±2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评估,活动后2年、3年患者自我效能总分较干预后分别下降2.09%(1.82±24.87)分、2.17%(2.23±2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时间越长,患者自我效能下降幅度越大。3.3自我管理行为终末评估时糖尿病患者在过去30天每周进行1—7次血糖监测和足部护理行为的比例分别是75%、60%,低于其他自我管理行为比例。活动后1年患者在过去30天内遵循糖尿病健康饮食的比例高于活动后2年和3年,活动后3年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和坚持用药的比例高于活动后1年的患者(P<0.01)。3.4生存质量终末评估时,2012年、2013年、2014年患者生存质量综合评分结果为:(599.41±141.52)分、(593.41±137.74)分、(612.75±134.87)分,干预活动后1年患者生存质量综合评分高与活动后2年和3年患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生存质量评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最高,总体健康维度得分最低。4.自我管理效果变化的影响因素4.1自我管理知识得分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居住地、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干预后时间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得分改变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居住地和干预后时间是影响患者知识得分的因素(β值分别为0.06、0.24,P<0.01),农村患者较城镇患者、干预后3年和2年患者较干预后1年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得分增长多。4.2自我效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居住地、学历、收入、是否合并并发症、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及干预后时间是影响患者自我效能变化的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学历、合并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较低学历、无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下降幅度小(β值分别为0.04、0.05,P<0.05);合并有并发症患者较无合并并发症患者,干预后3年患者较干预后1年患者自我效能得分降低更显着(β值分别为-0.04、-0.05,P<0.05)。4.3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居住地、学历、收入、是否合并并发症、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病及干预后时间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龄、女性、农村、合并并发症和其他慢性病的糖尿病患者较低龄、男性、城镇和无合并并发症及无其他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差(β值分别为-0.19、-0.05、-0.13、-0.15、-0.05,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患者生存质量越好(β=0.09,P<0.01)。结论1.自我管理干预小组活动可以显着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对于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建议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纳入社区糖尿病患者常规管理工作。3.建议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制定和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活动,提高患者参与的积极性。4.建议提高农村、低学历及低收入水平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作为未来的重点研究对象和人群。

刘盼盼[6](2020)在《健康生态学模型下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从个人特质、行为特点、人际网络、工作和生活条件、政策环境这5个层面分析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足病人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糖尿病问题量表、糖尿病病人自我效能量表和糖尿病足知识问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描述、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阶层回归分析;采用AMOS 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45.49±9.87)分,其中日常生活管理(19.19±4.01)分、病情检测与控制管理(16.06±4.25)分、足部护理管理(10.23±2.96)分。2.阶层回归分析显示:性别、Wagner分级、糖化血红蛋白、吸烟状况、糖尿病问题、糖尿病自我效能、糖尿病足知识、子女个数、社会支持、工作状况是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健康生态学模型5个层面的因素共同解释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变异的52.2%。3.相关分析显示: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效能(r=0.380,P<0.01)、社会支持(r=0.361,P<0.01)、糖尿病足知识(r=0.346,P<0.01)呈正相关,与糖尿病问题(r=-0.326,P<0.01)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r=0.244,P<0.01)呈正相关,与糖尿病问题(r=-0.159,P<0.05)呈负相关;自我效能与糖尿病足知识(r=0.168,P<0.05)呈正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社会支持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有三条:社会支持—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糖尿病问题—自我管理行为;糖尿病足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有两条:糖尿病足知识—自我管理行为、糖尿病足知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β=0.261,P<0.001)、自我效能(β=0.270,P<0.001)、糖尿病足知识(β=0.271,P<0.001)对自我管理行为有直接正向效应,糖尿病问题(β=-0.244,P<0.001)对自我管理行为有直接负向效应;社会支持(β=0.227,P<0.001)对自我效能有直接正向效应,社会支持(β=-0.159,P=0.015)对糖尿病问题有直接负向效应;糖尿病足知识(β=0.141,P=0.027)对自我效能有直接正向效应。糖尿病问题在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路径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039;自我效能在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路径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061,自我效能在糖尿病足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路径中的中介效应值为0.038。结论1.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2.健康生态学模型五层面内,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性别、Wagner分级、糖化血红蛋白、吸烟状况、糖尿病问题、糖尿病自我效能、糖尿病足知识、子女个数、社会支持、工作状况。3.社会支持、糖尿病足知识和自我效能得分越高,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糖尿病问题得分越高,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差。4.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糖尿病问题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糖尿病足知识可以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总体效果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的潜能是帮助糖尿病足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途径。

张丹丹[7](2020)在《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使用现状及意愿的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患者和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的使用现状、使用意愿及使用需求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促进糖尿病管理软件的优化和推广,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自行构建糖尿病患者和医护人员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糖尿病管理软件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文献回顾、质性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预试量表”、“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预试量表”。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预试量表由采纳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抵制变化、感知风险6个维度和27个条目构成;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预试量表由采纳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抵制变化、感知风险6个维度和19个条目构成。再经过预调查,形成正式调查问卷。2、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的糖尿病患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市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医院等从事糖尿病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采用问卷进行调查,最终收回511份(患者)、146份(医护人员)问卷。数据经双人核对后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知晓及使用情况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1、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及使用率都较低,分别为15.7%、7.63%。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智能手机熟练程度的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存在差异(P=0.046;P= 0.001);不同文化程度、智能手机熟练程度的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率存在差异(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是初中学历者的12.500倍(OR=12.500),使用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是纯胰岛素治疗者的6.803倍(OR=6.803),智能手机非常熟练的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是智能手机熟练程度一般者的10.989倍(OR=10.989);月收入15000以上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率分别是月收入5000-10000 和 10000-15000 者的 2.638 倍(OR=2.638)、3.425 倍(OR=3.425),有并发症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率是无并发症者的2.041倍(OR=2.041)。2、人口学特征及疾病临床资料对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糖尿病类型、病程、智能手机熟练程度患者采纳意愿和感知有用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P<0.00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糖尿病类型、病程、智能手机熟练程度患者感知易用性和社会影响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P<0.001);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糖尿病类型、智能手机熟练程度患者抵制变化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P<0.001)。3、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智能手机熟练程度对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而抵制变化对患者糖尿病管理软件采纳意愿有负向影响。4、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及使用率都不高,分别为23.9%、16.4%。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的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和使用率均存在差异(P<0.001;P=0.0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6-60岁年龄组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是30-45岁年龄组的9.091倍(OR=9.091),在三级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知晓率是二级医院工作者的3.270倍(OR=3.270)。5、人口学及职业特征对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影响:不同职称的医护人员采纳意愿和感知有用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6);不同智能手机熟练程度医护人员感知易用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医院等级、智能手机熟练程度医护人员抵制变化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P<0.01);不同医院等级医护人员感知风险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6、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对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采纳意愿有影响。结论1、患者愿意采纳糖尿病管理软件,但糖尿病管理软件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均较低。2、多数医护人员愿意使用糖尿病管理软件管理患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均较低。3、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抵制变化和智能手机熟练程度是影响患者采纳糖尿病管理软件的主要因素,感知有用性和社会影响是影响医护人员采纳糖尿病管理软件的主要因素。糖尿病管理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应在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推广和使用管理方式以及医患互动模式,辅以政策支持,真正有效发挥其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罗敏[8](2020)在《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性便秘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FBG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究该类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该类人群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性便秘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部就医的糖尿病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基本信息,参照《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糖尿病胃肠病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对研究对象行中医体质和证候分型。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布情况:本课题共纳入样本156例,男女比例1:1.26,平均年龄56.25±10.18岁,平均病程9.21±4.08年,BMI平均值为23.68±3.30kg/,Hb A1c平均值8.22±1.29%,FBG平均值8.58±1.66mmol/L。2、证型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阴两虚证(31.4%)、阴虚热盛证(28.8%)、阴阳两虚证(26.9%)、瘀血阻络证(12.8%)。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BMI无相关性(p>0.05)。证型分布与Hb A1c、FBG有相关性(p<0.05)。3、体质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质(23.7%)、阳虚质(20.5%)、阴虚质(18.6%)、湿热质(10.9%)、痰湿质(10.3%)、气郁质(7.1%)、血瘀质(5.8%)、平和质(2.6%)、特禀质(0.6%)。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无相关性(p>0.05)。体质分布与FBG有相关性(p<0.05)。4、体质与证型对应分析:血瘀质多表现为瘀血阻络证;阳虚质、气虚质多表现为阴阳两虚证;气虚质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表现为阴虚热盛证。5、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1)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与阴虚热盛证有相关性(p<0.05),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中阴虚热盛证多见;气虚质、阳虚质中阴虚热盛证少见。(2)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与阴阳两虚证有相关性(p<0.05),阳虚质中阴阳两虚证多见;湿热质、气郁质中阴阳两虚证少见。(3)血瘀质与瘀血阻络证有相关性(p<0.05),血瘀质中瘀血阻络证多见。结论:1、糖尿病性便秘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BMI无相关性,与Hb A1c、FBG具有相关性。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常见,其次为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2、糖尿病性便秘体质与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无相关性,与FBG具有相关性。体质以气虚质最常见,其次为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3、糖尿病性便秘中医体质与证型之间具有相关性: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多见阴虚内热证,气虚质多见气阴两虚证,阳虚质多见阴阳两虚证,血瘀质多见瘀血阻络证。

贾依娜·阿尔达克[9](2020)在《316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中医体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主要类型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探析糖尿病心肌病病患的观察指标及实验室指标与体质的联系。应用中医体质辨识探讨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偏颇体质类型,为防治糖尿病性心肌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316位糖尿病心肌病的住院病患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填写一般资料,并对其相关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使用spss25统计软件进行糖尿病心肌病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316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主要以偏颇体质多见,各体质类型病患人数由多到少顺次为阴虚体质、血瘀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平和体质、湿热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2)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体质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睡眠质量有一定联系。气虚体质及阳虚体质较其他偏颇体质随着年龄增长增多,平和质随着年龄增长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湿热体质、阳虚体质中的占比显着高于女性p<0.05,女性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中的占比显着高于男性(p<0.05);退休人员在气虚体质的占比显着高于上班人员(p<0.05),却在湿热质、平和质的占比显着低于上班人员(p<0.05);血瘀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睡眠严重不足的人数占比显着高于睡眠正常的人数占比(p<0.05);湿热体质中既往有吸烟史及饮酒史的人数占比均显着高于无饮酒史、吸烟史的病患(p<0.05),阴虚、气虚、痰湿、气郁体质的患者运动次数越多的占比人数较少,平和质中运动越多的人数占比较多。(3)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体质分布与脂代谢有一定联系。痰湿体质的BMI、腹围值与其他各组有显着差异(p<0.05),气虚体质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占高值。结论:316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偏颇体质为主,痰湿体质的患者BMI值和腹围需要重视和干预,在实验室指标中气虚体质的患者血脂各项显着高于其他体质类型。针对各偏颇体质进行早期病理体质的调理,加强注重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为中医体质辨识成为防控糖尿病心肌病,提高病患生活质量提供客观化的依据。

黄勇进[10](2019)在《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消渴病的历代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消渴、上消、中消、下消条目下的方剂,整理了历代对于消渴病治疗的组方用药,用统计学的方法,探求消渴病中医药治疗的规律,分析历代用于治疗消渴病的用药配伍特点。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以期提高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水平。方法: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相关条目进行收集录入,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进行归纳总结。从方名、方剂来源、药物组成、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对历代各个时期用药的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药物,再将各个时期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由聚类分析可以得出用药之间的关联情况,由“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立方原则,推断出其治疗原则和主要的病因病机,从而总结出消渴病用药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历代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及唐以前治疗消渴病以补虚药与清热药使用最为频繁,补益药占27.46%,清热药占24.49%;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五者累积频率为28.57%。在补虚药中补气药占据第一位,补阴药占据第二位,可见此时期的医家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虚”、“阴虚”、“热盛”。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该时期用药配伍上主要有:补气药配伍祛湿药;清热药配伍滋阴药;解表药配伍清热药为主。宋金元时期补虚药与清热药的使用累积频率达52.36%。表明该时期消渴病仍以脏腑虚弱、热盛津伤的病因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该时期在用药配伍上主要由:补气药配伍祛湿药;清热药配伍滋阴药;养阴药配伍补阳药;清热燥湿药相配伍为主。明清时期治疗消渴病补虚药仍居第一位,其使用频率最高31.27%,其次为第二位清热药26.86%,两者的累积频数达58.13%,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该时期在配伍用药上,除了清热药配伍滋阴药以及清热燥湿药相配伍之外,还有补气药配伍收涩药与祛湿药;补血药配伍固涩药;养阴药配伍补血药;清热泻火药配伍清热燥湿药。《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共626首,聚类分析得到7组常用配伍药组:(1)栝楼、王瓜根、黄连、苦参、黄芩;(2)山茱萸、乌梅、白芍;(3)甘草、人参、茯苓、赤茯苓、鸡内金、黄芪;(4)麦门冬、天花粉、葛根、石膏;(5)当归、肉桂;(6)地骨皮、知母、泽泻;(7)熟地黄、菟丝子、桑螵蛸、肉苁蓉。结论:唐代及唐以前医家治疗消渴病重视补虚药、清热药、祛湿药、解表等药物的应用,可见那个时期认为消渴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热盛伤津、外感六淫、脾虚湿阻。治法重视清热滋阴、发散外邪、健脾祛湿。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同样重视补气药与清热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配伍祛湿药与补阳药,可见此时期的医家还认识到阴阳两虚、湿热内蕴亦是导致消渴病发病的重要病机;此时期消渴病的主要治法有:益气健脾、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清热、育阴补阳。明清时期的医家在继承前人治疗消渴病组方用药的基础上,重视收涩药的配伍,认识到脾虚不固、阴液外泄亦是导致消渴病的因素之一;此时期消渴病的主要治法有:健脾益气、敛阴生津、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的医学着作中,有记载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共626首,根据用药频数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出历代治疗消渴病的主要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有:补益药之间相互配伍,补益药配伍清热药,补益药配伍收涩药,补益药配伍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之间相互配伍,清热药配伍利水渗湿药。

二、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1.1.1 对病名的认识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疗及预后
    1.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
        1.2.3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1.3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1.3.1 糖尿病足的定义
        1.3.2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理认识
        1.3.3 糖尿病足诊断、分级和分期
        1.3.4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1.3.5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1.6 终止标准
        2.1.7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定标准
        2.2.5 统计学方法
        2.2.6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关于糖尿病足0 级立法的确立
    3.3 方剂及药物分析
        3.3.1 方义分析
        3.3.2 单味中药的药理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踝肱比、趾肱比测定意义
        3.4.2 血液流变学意义
        3.4.3 感觉检查的意义
    3.5 不足与展望
    3.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浅谈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2)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2.3 其他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采集基本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
        2.2 指标的检测
        2.2.1 一般指标检测
        2.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2.3 数据录入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1.1 性别、民族构成
        3.1.2 年龄构成
        3.1.3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1.4 个人史、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分布情况
        3.1.5 身高、体重、BMI分布情况
        3.1.6 腰围、臀围、WHR分布情况
        3.1.7 糖尿病前期的类型分布
        3.2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2.1 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3.2.2 舌脉分布情况
        3.2.3 中医症状及舌脉聚类分析
        3.2.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5 不同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3.2.5.1 不同证型性别构成情况
        3.2.5.2 不同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3.2.5.3 各证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3.2.5.4 不同证型BMI、腰围、臀围、WHR的分布特点
        3.2.5.5 不同证型TG、TC、LDL-C、HDL-C的比较
讨论
    1 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地域特点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1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及治疗
    3 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4 导师的学术思想
    5 基本情况分析
        5.1 性别、民族、年龄分布特点
        5.2 文化程度分布特点
        5.3 个人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分布特点
        5.4 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WHR分布特点
    6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6.1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6.2 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6.2.1 不同证型性别、年龄构成特点
        6.2.2 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6.2.3 不同证型的BMI、腰围、臀围、WHR分布特点
        6.2.4 不同证型的TG、TC、LDL-C、HDL-C分布特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在校攻读期间获奖情况

(3)广西百色市右江区35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来源
    2. 方法
    3.纳入和排除标
    4.统计处理
    5.质量控制
二、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 糖尿病患病基本情况
    3.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4.讨论
    5.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5)我国六省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研究对象
    2. 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3. 研究方法和工具
    4. 研究内容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情况描述
    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价
    3. 自我管理效果情况
    4. 自我管理效果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工具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6)健康生态学模型下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资料整理和分析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糖尿病足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社会支持情况、糖尿病问题、糖尿病病人自我效能、糖尿病足知识现状
    3 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 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机制分析
讨论
    1 糖尿病足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2 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的分析
    3 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4 糖尿病足患者的社会支持、糖尿病问题、自我效能及糖尿病足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
    5 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6 对策和建议
结论
创新性、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使用现状及意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
    2 理论框架
    3 概念界定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研究方法
    6 技术路线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8 质量控制
第二章 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使用意愿问卷的编制
    1 文献回顾
    2 对糖尿病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访谈
    3 患者及医护人员糖尿病管理软件使用意愿问卷初始维度和条目池形成
    4 德尔菲专家咨询
    5 预调查
第三章 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使用现状及意愿的调查分析
    (一) 糖尿病管理软件患者使用现状及意愿的调查分析
    (二) 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护人员使用现状及意愿的调查分析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ACT
中英文词汇缩略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工具
        2.2 调查方法
        2.3 判定体质及证型
        2.4 调查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3.3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3.4 对应性分析
        3.5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部分
        4.1 中医对体质学说的认识
        4.2 中医对糖尿病性便秘的认识
        4.3 糖尿病性便秘一般情况分析
        4.4 糖尿病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4.5 糖尿病性便秘的中医体质分布分析
        4.6 糖尿病性便秘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性便秘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一般信息表
    附表二:中医证候调查表
    附表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316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3.5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3.6 临床信息采集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 一般资料与体质类型的关系
        3.1 性别与体质的关系
        3.2 不同体质类型之间年龄的差异比较
        3.3 民族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3.4 职业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3.5 文化程度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3.6 生活习惯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3.7 家族史与体质类型的关系
        3.8 睡眠情况与体质类型的关系
        3.9 降糖药物用药情况与体质类型的差异
        3.10 其他指标的影响
讨论
    1 糖尿病心肌病研究背景
    2 从中医体质学说对糖尿病心肌病的防治探讨
        2.1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体质原因
        2.2 从中医体质谈对糖尿病心肌病常见体质的防治
    3 问题与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消渴病的历代组方用药配伍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消渴病的中医理论及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1.1 饮食与情志失调
        1.2 阴阳气机失调
        1.3 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1.4 脏腑功能失调
    2.辨证与治疗原则
        2.1 六经辨证治疗
        2.2 分期治疗
        2.3 分型治疗
        2.4 从五脏论治
    3.中医临床治疗
        3.1 成方加减论治
        3.2 自拟方加减论治
        3.3 辨证以法论治
        3.4 分型论治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消渴病的理论研究与方药特点分析
    第一部分 消渴病的文献研究
        1.病名分类
        2.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消渴病古代主要代表方药
    第二部分 历代治疗消渴病的组方特点分析
        1 方药分析的设计
        1.1 研究目的、方法及统计学数据
        1.1.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依据
        1.2 确定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范围
        1.2.3 选方标准及年代划分
        1.3 数据规范化以及数据库建立
        2 研究结果
        2.1 方剂分布情况
        2.2 消渴病历代用药情况
        2.2.1 唐代及唐以前的用药分析
        2.2.1.1 频数分析
        2.2.1.2 唐代及唐以前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2.2 宋金元时期用药情况
        2.2.2.1 频数分析
        2.2.2.2 宋金元时期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2.3 明清时期用药情况
        2.2.3.1 频数分析
        2.2.3.2 明清时期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2.4 历代用药情况
        2.2.4.1 频数分析
        2.2.4.2 历代用药频率的演变
        2.2.4.3 历代高频药物分析
        2.3 历代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3 分析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四、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D]. 王晓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广西百色市右江区35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张丹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4]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我国六省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梅莉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6]健康生态学模型下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盼盼. 青岛大学, 2020(01)
  • [7]糖尿病管理软件医患使用现状及意愿的调查[D]. 张丹丹. 苏州大学, 2020(02)
  • [8]糖尿病性便秘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D]. 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316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中医体质分析[D]. 贾依娜·阿尔达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消渴病的历代组方用药配伍特点[D]. 黄勇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31例糖尿病用药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