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一、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睿元[1](2020)在《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马匹耐力赛是历史悠久的人和动物合作的运动娱乐项目,蒙古马是我国本土特有马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草原上以半饲牧半野放方式选育,因此蒙古马具有优良的抗受力和耐力。本文对6匹蒙古马、6匹杂交马进行了两个月,各单次15km和30km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后的代谢组进行了研究,分别在训练前后和休息4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在训练前后采集肌肉样本,利用1H-NMR技术对血浆、肌肉样本代谢物进行检测,使用Chenomx NMR suit软件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归属分类,通过PLS-DA和一维方差对代谢模式和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再进行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找到训练前后发生显着变化的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物,得到训练前后差异代谢物的互作网络关系图,分析耐力运动期间及休息恢复中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方式以及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经过实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蒙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机体脂肪供能增加。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脂肪有氧代谢的方式供能,但糖异生的过程也加强,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肉碱、泛酸、甜菜碱的消耗都显着增加,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提示,脂肪储备,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蒙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糖酵解依然持续供能。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糖酵解和脂肪有氧代谢混合的方式为机体供能,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两次耐力负荷期间糖酵解途径均比较活跃,且运动后杂交马机体表现出迅速的清除乳酸的能力。提示,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杂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3.比较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差异。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前杂交马糖代谢表现的更活跃,而蒙古马组脂肪酸的代谢供能的占比更多。运动中蒙古马脂肪动员的能力更显着,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具有更大的优势,爆发力也更有潜质,但是杂交马表现出更好的乳酸耐受和代谢能力,对于短距离的比赛或许更有优势。提示,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耐力赛马是可行的。4.代谢通路和病症富集的分析。结果显示,15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18条、肌肉样本6条,杂交马组血浆样本5条、肌肉样本15条。30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9条、肌肉样本19条,杂交马血浆样本7条、肌肉样本13条。其中主要涉及糖酵解或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盐循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甲烷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途径。运动后两组马都有发生机体物质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各种不适症、炎症性疾病、肌肉溶解、神经紊乱症、线粒体-脑病-乳酸-中风、厌氧症、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窒息、严重惊厥或心源性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病症的可能,提示,运动后物质补充和机体调整是必要的。

王健[2](2020)在《脂肪己糖-6-磷酸脱氢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肥胖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代谢性疾病,并显着增加了 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糖皮质激素(GCs)是一种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能够调节糖及脂肪代谢。过多的GCs生成或摄入能够诱发肥胖及代谢综合征。1lβ-HSD1依赖内质网腔内NADPH能够促进组织GCs的生成,并已成为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因素。已糖-6-磷酸脱氢酶(H6PDH)是内质网腔内生成NADPH的关键酶,进而影响了组织11β-HSD1的活性。然而,H6PDH在调节脂肪组织GCs的生成及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利用脂肪组织特异性H6PDH过表达和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代谢表现型变化,并探索脂肪组织H6PDH在调节脂肪GCs代谢及其诱发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临床预防、治疗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基础。方法:1.脂肪H6PDH过表达在诱发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利用本实验组已经建立的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aP2-H6PDH-Tg)小鼠模型,将孵育的小鼠进行基因型分析,确定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aP2-H6PDH)鼠及野生型对照组(WT)雄性小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喂养,即分组为:aP2-H6PDH小鼠+正常饮食;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WT对照组小鼠+正常饮食;WT对照组+高脂饮食;并完成GTT及ITT测定。喂养至24周将小鼠处死,收集血样、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标本。1)记录小鼠体重、脂肪重量、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2)测定血浆皮质酮、游离脂肪酸水平。3)应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滴形态。4)测定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H6PDH及11β-HSD1的酶活性。5)应用实时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技术,测定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H6PDH表达水平;脂肪组织GCs途径(11β-HSD1,GR)、脂肪组织脂肪合成途径相关酶(ACC,ACL,FAS,PEPCK)、肥胖基因(C/EBPα,PPARγ,SREBP,Leptin)、内质网应激途径(IRE1α/XBP1)、Akt/GSK3β途径及脂肪组织褐色化基因(CD137,TBX1,GLUT4)表达的变化。2.脂肪H6PDH敲除在改善代谢表现型中的作用(1)脂肪组织H6PDH敲除小鼠模型建立:将表达H6PDH Floxed等位基因小鼠与脂肪细胞特异性Cre(adipQ-Cre)小鼠进行杂交,通过基因型筛选,获得 H6PDHAcKO 小鼠(Flox/Flox+Cre)。(2)利用H6PDHAcKO鼠进行孵育,通过基因型检测,确定脂肪组织H6PDH敲除鼠(H6PDHAcKO)及对照组(Flox)雄性小鼠。给予正常饮食喂养,并完成GTT及ITT测定,继续喂养至18周,将H6PDHAcKO鼠及对照组小鼠分别再分为两个亚组:禁食12小时或饱腹状态下处死,即空腹H6PDHAcKO组,饱腹H6PDHAcKO组,空腹对照组,饱腹对照组。收集血样、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标本。1)记录小鼠体重、血压、脂肪重量、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2)测定血浆胰岛素、皮质酮、空腹及饱腹的游离脂肪酸水平。3)应用HE染色测定脂肪细胞大小。4)测定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H6PDH及11β-HSD1的酶活性。5)应用实时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技术,测定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中H6PDH的表达;脂肪组织中11β-HSD1、脂肪合成酶(ACC,ACL)及脂肪分解酶(HSL、ATGL)的表达。结果:1.脂肪H6PDH过表达在诱发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1)aP2-H6PDH小鼠增加了腹部脂肪堆积,同时上调了脂质合成酶(ACC,ACL)基因表达及其转录调节因子C/EBPα和PPARγ mRNA表达。(2)高脂饮食喂养时,aP2-H6PDH小鼠表现为明显的腹部脂肪聚积,同时活化GSK3β、诱导了 IRE1α/XBP1途径,但降低了 pThr308Akt/PKB含量及腹部脂肪褐色化基因CD137及GLUT4 mRNA表达。(3)aP2-H6PDH小鼠表现出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受损,且进一步加重了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4)高脂饮食喂养时,aP2-H6PDH小鼠升高了脂肪组织11β-HSD1表达及皮质酮的生成,而没有影响血浆皮质酮的水平。2.脂肪H6PDH敲除在改善代谢表现型中的作用(1)脂肪组织H6PDH敲除(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H6PDH mRNA、蛋白表达及活性均显着降低,而非脂肪组织中H6PDH mRNA表达水平没有改变。(2)H6PDHAcKO小鼠脂肪重量较对照组降低,尤其是肠系膜脂肪,同时降低了脂质合成酶(ACC、ACL)基因表达及其转录调节因子C/EBPα mRNA表达。(3)H6PDHAcKO小鼠降低了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酶(HSL,ATGL)基因表达及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4)H6PDHAcKO小鼠降低了空腹血糖,改善了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5)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11β-HSD1表达及活性的降低,同时降低了脂肪皮质酮水平,而没有改变血浆皮质酮的水平。结论:(1)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及敲除小鼠可作为研究人类代谢综合征的较理想动物模型。(2)脂肪H6PDH通过调节11β-HSD1表达及其活化局部GCs的生成,引起脂肪代谢相关表现型的改变。(3)激活转录因子CEBPα、PPARγ,诱导内质网应激,活化Akt/GSK3β通路及减低白色脂肪褐色化是脂肪H6PDH过表达诱发的腹部脂肪堆积的主要发生机制。(4)脂肪H6PDH过表达降低了小鼠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并进一步加重了高脂饮食诱发的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相反,脂肪组织H6PDH敲除则可抑制脂肪合成、改善脂肪分布,同时也抑制脂肪分解代谢、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5)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及敲除小鼠改变了脂肪组织GCs水平,但没有影响血浆GCs水平。

刘迪迪[3](2020)在《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且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合成药物普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产物不但具有降糖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安全性;一些植物蛋白也已被证实是可作为降糖降脂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本课题对松仁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出对糖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食品及新型保健食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冻融协同超声波法从红松松仁中提取松仁蛋白,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对松仁蛋白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利用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仪及Shotgun技术手段分别对松仁蛋白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及蛋白成分进行分析。建立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系统地研究松仁蛋白对试验小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抗氧化能力、糖代谢关键酶活力、肝脏形态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作用效果;结合试验小鼠肝脏差异基因高通量筛选结果,进行GO注释及KEGG分析,并对糖脂代谢相关通路关键基因进行q PCR验证,揭示其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经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得到松仁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冷冻温度-40℃,冻冻时间24 h,料液比1:90 g/m L,超声功率500 W,提取时间104min,提取温度45℃,p H=11.6,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最高为23.68±0.70%。确定松仁蛋白各蛋白组分分子量主要集中分布在20~50 k Da,其中含有5种主要蛋白质,分子量为48.9、37.5、35.9、23.6、20.3 k Da;松仁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占34.3 g/100 g,非必需氨基酸占69.4 g/100 g,含量最多的氨基酸依次为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以及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7.8±0.1、16.6±0.2、9.54±0.00和8.49±0.1 g/100 g)。松仁蛋白中主要蛋白Q9C7F7,具有脂质结合的分子功能,生物途径与代谢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的症状;显着降低空腹血糖值,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储存量;对脏器尤其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显着提高糖代谢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表现出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水平。模型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有2050个基因表达差异显着,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064个,表达下调的基因986个;松仁蛋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1191个基因表达差异显着,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563个,表达下调的基因628个。通过KEGG对其进行分析及归类,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脂类代谢及糖代谢通路影响最为显着,糖脂代谢关键基因Adipoq、Pck1、Adipor2、PPARa、Cyp4a12a、Gck、Prkcz、G6pc、Adpgk对PPAR、AMPK信号通路、糖异生途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课题研究发现从红松松仁中分离纯化出的松仁蛋白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对其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评价了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并揭示了作用机制;为红松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天然高效、低毒、无副作用的降血糖、降血脂及糖尿病综合征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田娜[4](2020)在《转酮醇酶TKT在脂肪组织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酮醇酶(transketolase,TKT)是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支路的重要酶,催化两步可逆反应,一步反应是木酮糖-5-磷酸和核糖-5-磷酸生成景天庚酮糖-7-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另一步反应是赤藓糖-4-磷酸和木酮糖-5-磷酸生成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6-磷酸。TKT催化的这两步可逆反应使得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途径的代谢物互相转变。TKT在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广泛表达,在脂肪组织中的含量尤为丰富,但是其在脂肪组织中的功能鲜有报道。脂肪组织对维持机体的能量稳态至关重要,其功能失调通常会诱发肥胖及与肥胖相关的II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虽然大量证据表明磷酸戊糖途径和肥胖发生关系密切,但是TKT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系统深入地研究TKT在脂肪组织中的功能,我们利用Cre-lox P技术构建了成熟脂肪细胞特异性敲除TKT的小鼠品系。研究发现,在正常饮食喂养条件下,敲除鼠的体重及体脂含量与野生鼠相比并无显着差异。然而,在高脂饮食喂养条件下,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敲除鼠的体重和体脂含量显着减少。并且,TKT在脂肪组织中的缺失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脂肪变性,缓解胰岛素抵抗,提高葡萄糖耐受,增加能量消耗。我们进一步对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白色脂肪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TKT缺失的白色脂肪组织中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支路的代谢物含量增加,糖酵解途径的代谢物减少。并且,TKT缺失没有改变白色脂肪组织中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的代谢物含量,提示来源于其他非糖营养物质的代谢物可能代偿性地进入TCA循环。转录组学分析显示,脂肪分解代谢途径在TKT敲除的脂肪组织中上调最显着。我们进一步证实TKT缺失导致脂肪动员和脂肪酸?-氧化的多个酶基因表达增加,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加速。为了证明TKT缺失导致葡萄糖进入TCA循环不足进而增加脂肪分解,我们在体外培养脂肪组织测定脂肪分解时添加丙酮酸,发现丙酮酸不仅减少脂肪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而且有效减少TKT敲除鼠和野生鼠脂肪组织脂肪分解活性的差异。此外,我们发现TKT缺失的白色脂肪组织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多个组分和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表达增加。然而,TKT缺失的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无显着变化。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脂肪细胞TKT缺失改变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的相互交流,磷酸戊糖途径代谢物堆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减少,脂肪分解相关基因表达代偿性上调,进而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及线粒体功能增强,小鼠可以抵抗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及其他代谢性疾病。我们的研究结果一方面阐明TKT在脂肪组织中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表明在脂肪组织中限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可以刺激脂肪分解代谢。

邹菲尔[5](2020)在《高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应激所致Sprague-Dawley大鼠糖代谢异常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慢性应激对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慢性应激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此影响所起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常对照组、②束缚2周组、③束缚2周同时给予低剂量angiotensin Ⅱ receptor-1 blocker(ARB,坎地沙坦酯)组、④缚2周同时给予高剂量ARB组。按相应时间每天将大鼠置于束缚仓内应激8小时(12:00~20:00),束缚期间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禁食禁水。期间监测大鼠体重及空腹血糖水平,14天后检测大鼠糖耐量,随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肝脏、腓肠肌、比目鱼肌于离心管中冰冻备用。通过ELISA法测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血清胰岛素、肝脏肝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GS)、肝脏 6-磷酸葡萄糖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肝脏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肝脏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SR)、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alpha,-beta(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alpha,GR-beta)、比目鱼肌琥珀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腓肠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使用RT-PCR检测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mRNA表达量。结果:大鼠体重结果显示,应激组相较正常对照组的体重增加幅度明显减缓,低ARB+应激组的体重增加幅度介于对照组与应激组之间,高ARB+应激组体重有明显下降。空腹血糖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应激组空腹血糖在第1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应激组相比,高ARB+应激组的空腹血糖显着增高。血清胰岛素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应激组血糖增高值在15-60分钟内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应激组相比,高的ARB处理组在15分钟时的血糖增加值明显低于应激组。ELISA测试结果显示:应激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胰岛素受体(ISR)及葡萄糖6-磷酸酶(G-6-P)表达明显下降;但糖原合成酶(GS)、糖皮质激素受体beta(GR-beta)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高浓度ARB处理可显着降低应激导致的肝脏GR-beta的升高,升高应激导致的肝脏GLUT2 mRNA的下降。本研究还发现,ARB处理可显着降低大鼠腓肠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结论:1.慢性应激可导致糖代谢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表现为短时间糖耐量异常,可能与应激导致的ISR、G-6-P、及GLUT2的下降相关。2.血管紧张素Ⅱ在慢性应激导致的GR-beta及GLUT2的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姚鸿州[6](2019)在《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农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杀菌剂,尤其是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获得快速发展。杀菌剂在长期使用后可能有残留物迁移到水体环境,有必要就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SDHI类杀菌剂对鱼类具有潜在的毒性,然而关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信息还很有限。鉴于此,本文通过应用斑马鱼胚胎和成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探讨它们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潜在毒性和作用机制。(1)通过96小时急性暴露试验,揭示这三种杀菌剂导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形态变化,孵化失败和死亡。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胚胎孵化抑制的96小时半数效应浓度值分别是0.039,0.21和3.41 mg/L,对胚胎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是0.041,0.24和3.69 mg/L。(2)通过急性发育毒性试验,揭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多个方面造成影响。(1)干扰胚胎发育相关基因bmp2b,gh1,ghra和igf1的表达,导致仔鱼体长较短。(2)干扰仔鱼ATP,NO,NOS,CaN,AChE和EPI,影响胚胎的自主运动和仔鱼的自由运动。(3)干扰心脏发育相关基因cyp26a1和myh7的表达,扰乱心跳速率。(4)干扰仔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af1,baxa,bbc3,bcl2a,casp3a,caspb和tp53,诱导细胞凋亡。(5)影响仔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ROS和MDA含量增加。(6)抑制仔鱼中SDH活性。(7)对仔鱼中T4和T3含量产生干扰。(8)干扰仔鱼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cl34a.4,cxcl18b,ifnphi1,il6,il6r,loxa,nos2a和tnfa的表达。(3)通过对成年斑马鱼的4天急性毒性试验和7天暴露后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示物,探讨这三种杀菌剂急性暴露对成鱼生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1)急性暴露影响成鱼的形态和运动,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成鱼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为0.065,0.33和2.60 mg/L。(2)7天毒性暴露影响成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的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4)通过对成年雌性斑马鱼的30天慢性暴露试验,探讨这三种杀菌剂对雌鱼的慢性毒性效应。试验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30天暴露对成年雌鱼的氧化应激,内分泌,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和肠道组织形态造成影响。(1)影响雌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2)引起T4含量升高,T3含量下降。(3)导致T,E2含量下降。(4)诱导NO,NOS,CaN和EPI增加,抑制ATP和AChE活性。(5)抑制SDH活性。(6)引起肠道绒毛损伤。综上,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均表现出毒性。在本文中其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致死、发育抑制、诱导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肠道损伤等。因此,这类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邹华围[7](2019)在《饥饿后恢复饲喂和β-羟基丁酸灌注对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饥饿是影响青藏高原放牧牦牛冷季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糖水平降低,机体通过分解肝糖原和肌糖原以及动员脂肪和蛋白质降解满足动物的基本生命活动需求。其中脂肪是饥饿动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在肝脏氧化生成β-羟基丁酸(BHBA)等酮体为肝外组织供能,BHBA是动物体内最主要的酮体。近年来研究发现BHBA除了作为能源物质外,还能作为信号物质调控机体代谢。因此,本试验通过建立饥饿牦牛动物模型,利用qPCR、Western Blot、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恢复饲喂和BHBA静脉灌注对饥饿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以期阐明牦牛应对饥饿胁迫的瘤胃微生物和脂肪代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影响机理。试验一 牦牛饥饿模型建立与恢复饲喂效果评价本试验选用健康无病、年龄相同和体重相近的九龙牦牛公牛12头,随机分为正常饲喂组和饥饿组。正常饲喂组全期自由采食,饥饿组进行绝食处理。在饥饿前和饥饿第7天对牦牛称重、采血和采集瘤胃液,评价牦牛饥饿模型。在饥饿模型建立成功后,饥饿牦牛恢复正常饲喂,评价饥饿后恢复饲喂效果。结果表明:(1)饥饿导致牦牛体重损失,日增重为负值,血清中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浓度显着降低(P<0.05),非酯化脂肪酸(NEFA)、BHBA显着升高(P<0.05),脂肪分解代谢增强,饥饿模型建立成功。(2)饥饿显着降低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了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减少了淀粉和蛋白降解菌Prevotella 1、丙酸生成菌Succiniclasticum及纤维降解菌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的丰度(P<0.05),瘤胃内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氨氮和微生物蛋白浓度显着降低(P<0.05),瘤胃发酵减弱。(3)饥饿后牦牛血清中脂肪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脂肪分解酶脂酰辅酶A氧化酶(ACOX)和激素敏感酯酶(HSL)活性显着升高(P<0.05),促进脂肪分解代谢。(4)饥饿后恢复饲喂牦牛日增重比正常饲喂牦牛提高了376.32%(P<0.05)。恢复饲喂期的饥饿组牦牛对粗蛋白(CP)、粗脂肪(E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正常饲喂组(P<0.05),料重比(F/G)比正常饲喂组牦牛降低了78.00%(P<0.05),补偿生长效应显着(P<0.05)。(5)恢复饲喂后,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Ⅰ比饥饿期显着升高,但仍显着低于饥饿前(P<0.05)。瘤胃降解淀粉和蛋白的Prevotella 1和琥珀酸生成菌Succinivibrionaceae UCG-002等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广古菌门显着降低(P<0.05),瘤胃内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NH3-N浓度比饥饿期显着升高,丙酸和MCP显着高于饥饿前(P<0.05),乙酸/丙酸显着降低。(6)恢复饲喂后,血清中脂肪合成酶FAS活性较饥饿期显着升高(P<0.05),脂肪分解酶ACOX和HSL活性较饥饿期显着降低(P<0.05)。血清中NEFA和BHBA浓度比饥饿期显着降低(P<0.05),脂肪分解代谢受到抑制。以上结果表明牦牛饥饿后体重降低,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降低,瘤胃发酵减弱,脂肪分解代谢增强,BHBA显着增加。恢复饲喂后,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增加,瘤胃发酵增强,血清BHBA浓度显着降低,脂肪分解代谢被抑制,日增重显着增加,补偿生长效应显着。试验二 饥饿和恢复饲喂对牦牛血清和尿液代谢组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利用LC-MS检测了饥饿组牦牛饥饿前(正常饲喂期,NFP)、饥饿期(SP)和恢复饲喂期(RFP)血清和尿液的代谢组变化。结果表明:(1)与正常饲喂期相比,饥饿显着增加了血清中3-羟基癸酸、月桂酸和十四酸等饱和脂肪酸的浓度(P<0.05),显着降低了3-磷酸甘油、丙酮酸盐、乌头酸、柠檬酸等的浓度(P<0.05),显着增加了促进脂肪分解的支链氨基酸浓度,甘油磷脂和甘油脂分解代谢增强,三羧酸循环(TCA循环)途径受到抑制。(2)与正常饲喂期相比,饥饿显着降低了尿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显着增加了β-羟基丁酸、丙酮、油酸酰胺、甘油磷酸胆碱等脂肪分解产物和癸酰肉碱浓度(P<0.05),并显着增加了尿液中异丙肾上腺素和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P<0.05),显着降低了乳酸盐、琥珀酸和乌头酸的浓度。酮体的合成途径增强,TCA循环途径被抑制。(3)与饥饿期相比,恢复饲喂显着降低了血清中饱和脂肪酸浓度,显着增加了3-磷酸甘油、丙酮酸盐、乌头酸和柠檬酸等的浓度(P<0.05),甘油脂和甘油磷脂分解代谢受到抑制,TCA循环途径增强。(4)与饥饿期相比,恢复饲喂显着降低了尿液中β-羟基丁酸、丙酮、甘油磷酸胆碱等脂肪分解产物和癸酰肉碱浓度(P<0.05),显着增加了辛二酸、十二烯酸、庚二酸、花生四烯酸和十二烷二酸等脂肪酸浓度(P<0.05),显着降低了尿液中氨基酸浓度(P<0.05),显着增加了尿液中乳酸盐、琥珀酸和乌头酸浓度,但显着降低了3-磷酸甘油酸、苯丙酮酸、葡糖酸浓度(P<0.05),并显着降低了异丙肾上腺素和cAMP浓度(P<0.05),酮体的合成被抑制,TCA循环途径增强。(5)与正常饲喂期相比,恢复饲喂显着降低了血清中甘油磷酸胆碱、亚油酸、十四酸和3-磷酸甘油浓度(P<0.05),显着增加了柠檬酸的浓度(P<0.05)。(6)与正常饲喂期相比,恢复饲喂显着增加了尿液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浓度,显着降低了苯丙氨酸和脯氨酸等游离氨基酸浓度(P<0.05),显着降低了苯丙酮酸和葡糖酸浓度(P<0.05),氮代谢利用率高于正常饲喂期。上述结果表明,饥饿导致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增加,BHBA等酮体合成增加,三羧酸循环途径减弱。恢复饲喂后脂肪分解作用减弱,BHBA等酮体合成代谢被抑制。试验三 静脉灌注β-羟基丁酸对饥饿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选用年龄和体重相近的九龙牦牛公牛18头,随机分为正常饲喂组(NG)、饥饿组(SG)和BHBA灌注组(SBG)。正常饲喂组全期自由采食,饥饿组和BHBA灌注组全期绝食处理,从试验第7天开始进行连续48小时的静脉灌注,正常饲喂组和饥饿组等量灌注0.9%生理盐水,BHBA灌注组灌注1.71 mmol/L的BHBA溶液,研究揭示饥饿和脂肪分解产物BHBA对牦牛脂肪代谢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饥饿后牦牛血清GLU浓度在饥饿第3天显着降低后维持低水平稳定,TG和TC浓度显着降低(P<0.05),BHBA和NEFA浓度分别在饥饿第1天和第3天显着增加后维持高水平稳定(P<0.05)。灌注BHBA显着降低了饥饿牦牛血清NEFA浓度(P<0.05),血清中TG浓度比饥饿组提高了25.00%(P>0.05)。(2)饥饿显着降低了血清中胰岛素(INS)、生长激素(GH)和脂联素(APN)浓度(P<0.05),显着升高了胰高血糖素(GC)和皮质醇(Cor)浓度(P<0.05)。灌注BHBA显着降低饥饿牦牛血清GC浓度(P<0.05),显着增加了INS和APN浓度(P<0.05),但对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影响不显着(P>0.05)。(3)饥饿组和BHBA灌注组牦牛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较正常饲喂组显着降低(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显着增加(P<0.05)。饥饿显着降低牦牛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直径和面积(P<0.05),灌注BHBA显着增加饥饿牦牛脂肪细胞直径和面积,但仍显着低于正常饲喂组(P<0.05)。(4)饥饿显着降低了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酶ACC、DGAT1和FAS的活性(P<0.05),显着增加了脂肪分解酶ACOX和HSL的活性(P<0.05),脂肪分解代谢增强。灌注BHBA显着提高了饥饿牦牛皮下脂肪组织中ACC和DGAT1活性(P<0.05),显着降低了ACOX和HSL的活性(P<0.05),抑制了脂肪分解代谢。(5)饥饿显着降低了牦牛皮下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关键因子C/EBPα、SREBP1和PPARγ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显着增加了FOXO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P<0.05)。灌注BHBA显着提高了饥饿牦牛皮下脂肪组织中C/EBPα、SREBP1和PPARγ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显着降低了FOXO1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促进脂肪合成代谢。(6)饥饿显着上调了皮下脂肪组织中PKA和CREB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下调了MEK、PKC和ERK1/2的m RNA表达量(P<0.05)。相比于饥饿组牦牛,灌注BHBA显着促进了受体GPR109A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了AC和PKA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了CREB的磷酸化水平,但对MEK、PKC和ERK1/2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饥饿显着降低了牦牛血清中INS、GH和APN等激素,抑制MEK/PKC/ERK1/2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脂肪分解代谢。灌注BHBA促进GPR109A受体m RNA和蛋白表达,抑制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脂肪分解。综上所述,饥饿导致牦牛体重损失,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降低,瘤胃发酵减弱,脂肪分解代谢增强。恢复饲喂后瘤胃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和琥珀酸弧菌等丰度增加,广古菌门降低,瘤胃发酵增强,脂肪分解代谢被抑制。饥饿牦牛主要通过氧化饱和脂肪酸供能,甘油磷脂和甘油酯分解代谢增强,三羧酸循环途径被抑制,酮体合成途径增强。恢复饲喂后甘油磷脂和甘油酯分解代谢减弱,三羧酸循环途径增强。饥饿降低牦牛血清中INS、GH和APN浓度,增加异丙肾上腺素等激素浓度,促进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MEK/PKC/ERK1/2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灌注BHBA上调皮下脂肪组织中受体GPR109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抑制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脂肪分解。

林玲[8](2019)在《L-茶氨酸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脂肪和蛋白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营养物质,其代谢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任何一种代谢紊乱将导致机体出现异常或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易引发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的高糖、高脂、高盐等饮食结构已成为许多公众的饮食常态。维护正常营养代谢并促进机体健康,是食品营养干预的重要发展方向。植物生物活性成分是开展食品营养干预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主要原料资源之一。新食品原料L-茶氨酸是传统食品茶叶中特征性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镇静安神、抗氧化、调节免疫、增强学习认知能力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证实或发掘L-茶氨酸的生物活性作用及分子机理,而鲜见其对正常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低(100mg·kg-1)、中(200mg·kg-1)、高(400mg·kg-1)三种不同剂量L-茶氨酸干预三周龄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28d,借助酶联免疫、q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从大鼠体重、肝脏形态结构、血液生化指标及糖、脂和蛋白质合成、分解、转化中关键酶活性、基因表达、蛋白表达与信号通路等方面,研究分析了L-茶氨酸对SD大鼠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为维护营养物质正常代谢与机体健康、促进食品营养干预多元化发展及L-茶氨酸深层次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对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与正常组相比,L-茶氨酸干预可能促进大鼠体重增长(P>0.05),对肝脏形态结构无影响,能增加肝糖原与肌糖原含量且中、高剂量达到显着水平(P<0.05);上调肝脏和骨骼肌PFK mRNA的表达(P<0.05),下调肝脏PCK1和G6PC mRNA的表达(P<0.05),下调骨骼肌GSK-3βmRNA的表达且低剂量达显着水平(P<0.05);上调肝脏PFKL蛋白的表达(P<0.01),上调肝脏GLUT2和GYS2蛋白的表达(P<0.05)且低、中剂量具有极显着效果(P<0.01),低剂量和中剂量上调PCK1蛋白的表达(P<0.01),低剂量抑制肝脏GSK-3β蛋白的磷酸化(P<0.01);降低骨骼肌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上调PFKM和GYS1蛋白表达(P<0.05)且低剂量和高剂量达极显着效果(P<0.01)。(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机制。与正常组相比,L-茶氨酸低剂量组血液LDL-C的含量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肝脏ACC活性降低(P<0.05),且中剂量组肝脏CPT-1活性增加(P<0.05);低、高剂量组肝脏PPARα、CPT-1和Lx RαmRNA的表达上调(P<0.05),而FAS mRNA的表达下调(P<0.05);低剂量组ACC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各剂量组FASN和HMGCR蛋白表达下调(P<0.01),低、中剂量组肝脏PPARα蛋白及LxRα蛋白表达上调(P<0.01),各剂量组SREBP-1c蛋白表达下调(P<0.05)且低、中剂量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与正常组相比,L-茶氨酸各剂量组血液Alb含量和低剂量组TP含量增加(P<0.05);各剂量组肝脏Rheb、e IF4E和4E-BP mRNA的表达下调(P<0.05),高剂量组肝脏TSC1 mRNA的表达上调(P<0.05);各剂量组骨骼肌Rheb和S6 mRNA表达下调(P<0.05),中剂量组骨骼肌mTOR mRNA表达上调(P<0.05),低剂量和高剂量组eIF4E和4E-BP mRNA表达下调(P<0.05);低剂量组肝脏mTOR的磷酸化水平上升(P<0.05),低、中剂量组肝脏p70S6K蛋白及低剂量组肝脏S6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P<0.01);低剂量组骨骼肌m TOR和p70S6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低剂量和高剂量组骨骼肌S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4)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转化的影响及机制。与正常组相比,L-茶氨酸低剂量干预能上调肝脏CS和LKB1 mRNA的表达,下调IGF1R mRNA的表达(P<0.05),高剂量干预能上调肝脏INSR、IRS2和LKB1 mRNA的表达(P<0.05),各剂量均能下调肝脏IGF1 m RNA的表达(P<0.05);中剂量干预上调骨骼肌PI3K和AKT mRNA的表达(P<0.05),低、高剂量下调肝骨骼肌IGF1和IGF1R mRNA的表达(P<0.05);低剂量(P<0.01)和中剂量(P<0.05)上调肝脏INSR、IRS2和LKB1蛋白的表达,低、中剂量上调肝脏PI3K和CS蛋白的表达以及AKT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P<0.01),各剂量均上调肝脏IGF1R蛋白的表达(P<0.05)且低、中剂量达极显着水平(P<0.01);低剂量干预上调骨骼肌IGF1R蛋白的表达(P<0.01),各剂量均能促进骨骼肌AMPK的磷酸化(P<0.05)、上调PI3K和CS蛋白的表达(P<0.01),低、高剂量干预能上调骨骼肌AKT的磷酸化(P<0.05),同时上调INSR和IRS2蛋白的表达(P<0.01)。综上,L-茶氨酸能通过激活INSR/IRS/PI3K/AKT/GSK-3β/GYS通路,上调糖原合成关键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促进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合成,增加机体糖原积累;可能通过激活INSR/IRS/PI3K/AKT/PCK1通路,下调糖异生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糖异生;且可通过LKB1/AMPK/PFK通路,上调EMP途径关键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促进机体葡萄糖酵解,进而维持机体血糖的水平;能增加CPT-1的活性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降低FAS活性抑制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能通过激活LKB1/AMPK/SREBP-1c/FAS或LKB1/AMPK/SREBP-1c/ACC1通路抑制肝脏脂肪合成,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可能通过PPARα/CPT-1和PPARα/Lx Rα通路促进大鼠胆固醇分解;能通过调控INSR/IRS/PI3K/mTOR/p70S6K/S6通路促进大鼠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大鼠血液TP和Alb的含量,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幼龄大鼠生长性能;能通过激活INSR/IRS/PI3K/AKT以及LKB1/AMPK通路调节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转化。

邹雅露[9](2019)在《壳寡糖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复杂、普遍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大多与脂质、糖类和蛋白质等的代谢失常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T2DM),其致病机理中的重要环节主要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首先,参照传统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Met)的结构,利用双氰胺对原料壳寡糖(COS)进行胍基化,在微波的条件下进行液相合成,得到不同种类的壳寡糖双胍盐酸盐(COSG),再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氢谱、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双胍结构被成功引入COS的主链中。之后,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大鼠的基本生化指标变化,测定胰腺相关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下游信号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胰腺组织的病变,探讨COSG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COSG可控制大鼠体重,降低机体血糖与尿糖,促进机体分泌胰岛素,使得PI3K/Akt通路中Akt蛋白磷酸化,进而导致下游因子Fox O1核易位,然后通过PDX-1-GLUT-2/GCK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此外,Akt磷酸化后可以通过GSK-3β-Caspase-3通路抑制β细胞凋亡,改善甚至恢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然后,测定肝脏氧化应激因子的动态变化,检测肝脏相关胰岛素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的表达,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变化,探讨COSG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OSG可以有效地提高肝脏内SOD、CAT及GSH-Px的活性,降低MDA水平,可以激活IRS-2/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作用于Akt下游信号蛋白GLUT-2,促进肝脏对葡糖糖的摄取与利用,通过降低肝脏PEPCK和G6Pase激酶的活性,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缓解肝脏内部胰岛素抵抗状况。最后,用Cy5 SE将COSG荧光标记,进而研究其在体内不同组织与器官中的吸收与分布,检测COSG的药物代谢过程,深入探究COSG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OSG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Met,粪药浓度相对较低,说明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较长,吸收效果好,但在体内不积蓄,具有生物安全性,COSG主要分布在胃、肠、胰腺、肝脏等组织器官中,且在胰腺和肝脏内有较强的吸收。

石学彬[10](2018)在《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膳食蛋白不仅提供机体氮素营养,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肉蛋白富含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蛋白源。本实验室大鼠短期饲喂实验表明,不同来源肉蛋白会对生理和代谢产生差异影响,但中长期肉类蛋白膳食的生理效应尚不明确,其潜在的机制有待探明。为此,本研究以酪蛋白为非肉动物蛋白对照、以大豆蛋白为植物蛋白对照,比较鱼、鸡、猪、牛肉蛋白饲喂大鼠90天,大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根据差异蛋白挖掘差异代谢通路和潜在的调节因子,探讨膳食蛋白差异调节的可能机制。为认识不同食源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人类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提取鱼肉、鸡肉、猪肉、牛肉中蛋白质,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对照,按照AIN-93G配方配制大鼠标准日粮,饲喂成长期大鼠90天,饲喂期结束采集血液及肝脏样本。提取肝脏蛋白质,经胰酶消化、稳定同位素标记(iTRAQ)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HPLC-MS MS)检测不同处理组蛋白质谱差异:不同蛋白膳食组主成分分析呈现组间差异聚类,鱼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间差异较小,其次是鸡肉蛋白组,猪肉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数量与聚类关系一致。基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四种肉蛋白膳食组比大豆/酪蛋白组在氨基酸等有机氮代谢通路发生显着改变;猪、牛和鸡肉蛋白组在核糖体组装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蛋白表达较酪蛋白组有显着差异。四种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相比,营养素代谢酶类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猪、鸡和鱼肉蛋白组在脂质代谢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PPAR信号通路发生显着改变。四种肉蛋白组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了肝脏生物转化相关酶蛋白的表达,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及蛋白合成的影响四种肉类蛋白对大鼠血清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面,鸡肉蛋白组与酪蛋白组总体相当,鱼、牛和猪肉组相对低或显着低于酪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比较,鱼肉蛋白组有必需氨基酸优势,鸡肉蛋白组总体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肉、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差异不大。在肝脏氨基酸代谢酶类表达方面,猪、鸡肉蛋白组的多个氨基酸代谢酶类比酪、大豆蛋白组显着低表达,牛肉蛋白组氨基酸代谢酶差异数量次之;猪、鸡、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在糖酵解、核苷酸代谢酶类的表达水平上显着低;大豆蛋白组尿素循环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膳食蛋白影响大鼠肝脏细胞蛋白质代谢方面,各肉类蛋白组在转录过程中的mRNA剪切、定位、核输出、核糖体组装和翻译起始等方面与酪、大豆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在蛋白二硫键形成、信号肽添加与转运定位、糖基化修饰等方面各肉蛋白处理组显着低于酪、大豆蛋白组;在蛋白降解相关蛋白酶类方面,各肉处理组高于酪蛋白而低于大豆蛋白组。不同来源蛋白膳食,通过其自身差异的氨基酸组成影响机体氨基酸供给,并通过mTOR信号通路影响核糖体组装与蛋白质合成,在转录水平上,猪、鸡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在mTOR下游蛋白合成通路存在显着差异。3.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肪与能量代谢的影响鱼和猪蛋白组显着提高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及酯化相关基因表达,猪肉蛋白组肝脏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均高表达,鸡、猪和牛肉蛋白组显着提高胆固醇逆转运及胆汁酸生成基因表达,鱼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而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较低。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低于酪和大豆蛋白对照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PGC1α在鸡、猪、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促进甘油三酯降解代谢,使三组甘油三醋水平显着低。在蛋白水平上,肝脏β氧化的若干蛋白在猪肉等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在转录水平上,PPARγ在猪、鸡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但PPARα在各肉蛋白组仅比大豆组有低表达趋势,无显着差异。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多个基因在鸡、猪和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但在蛋白水平上以低表达为主,尤其是ATP合成酶在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肉类蛋白膳食存在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现象,促进机体适应性产热。4.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四种肉蛋白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与酪蛋白组无显着差异,仅脂质过氧化水平显着高于大豆蛋白组;酶促抗氧化方面鸡、鱼肉蛋白组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牛肉蛋白组相对低于酪蛋白组;非酶促抗氧化方面,鱼、鸡和牛肉蛋白组GSH水平显着高于大豆、酪蛋白对照组。四种肉蛋白膳食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Ⅰ相代谢酶(CYP450s等)和Ⅱ相代谢酶(GSTs、UGTs、SULT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Keap1-Nrf2-ARE通路调节了肉类蛋白组与酪、大豆蛋白组在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与酪、大豆蛋白组总体一致,仅显着改变了与血管通透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牛肉等肉类蛋白促进了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

二、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马术耐力赛概述
        1.1.1 国际马术联合会(FEI)简述
        1.1.2 耐力赛(Endurance)简述
        1.1.3 国内外耐力赛展况
    1.2 耐力赛用马
        1.2.1 国外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2.2 国内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1.3 代谢组学应用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1.3.3 马运动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4 马运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一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2.1.3 试验地区概况
        2.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2.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2.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2.1.7 1H-NMR谱图采集
        2.1.8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蒙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2.2.2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2.2.3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2.2.4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2.3 讨论
        2.3.1 耐力负荷对蒙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2.3.2 蒙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2.3.3 蒙古马糖代谢的变化
        2.3.4 蒙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2.3.5 蒙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2.3.6 蒙古马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2.3.7 蒙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2.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二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3.1.3 试验地区概况
        3.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3.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3.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3.1.7 1H-NMR谱图采集
        3.1.8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3.2.2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3.2.3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3.2.4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3.3 讨论
        3.3.1 耐力负荷对杂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3.3.2 杂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3.3.3 杂交马糖代谢的变化
        3.3.4 杂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3.3.5 杂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3.3.6 杂交马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3.3.7 杂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3.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三 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4.1.3 试验地区概况
        4.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4.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4.1.6 核磁检测样品处理
        4.1.7 1H-NMR谱图采集
        4.1.8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蒙古马与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4.2.2 两组马耐力运动训练血浆和肌肉代谢核磁图谱比较
        4.2.3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的比较分析
        4.2.4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比较分析
    4.3 讨论
        4.3.1 耐力负荷对两组马心率及呼吸影响的比较
        4.3.2 两组马磷酸原系统代谢的比较
        4.3.3 两组马无氧供能系统代谢变化的比较
        4.3.4 两组马有氧供能系统代谢的比较
        4.3.5 两组马氨基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6 两组马嘌呤核苷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4.3.7 两组马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4.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四 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及关联性分析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及分析
        5.1.2 分析用网站数据库
        5.1.3 分析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蒙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2 杂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5.2.3 差异代谢物间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
7 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脂肪己糖-6-磷酸脱氢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肥胖
        1.1.1 肥胖的流行病学
        1.1.2 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
        1.1.3 影响肥胖发生的代谢途径
        1.1.4 脂肪堆积诱发代谢紊乱的途径
    1.2 糖皮质激素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
        1.2.1 GCs生物学特点
        1.2.2 GCs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
        1.2.3 GCs诱发胰岛素抵抗的途径
    1.3 GCs的受体前调节
        1.3.1 11β-HSD1生物学活性
        1.3.2 11β-HSD1表达调节
        1.3.3 11β-HSD1表达水平对代谢的影响
        1.3.4 11β-HSD1抑制剂应用
    1.4 H6PDH介导11β-HSD1调节组织GCs生成
        1.4.1 H6PDH生理特点
        1.4.2 H6PDH生物学作用
        1.4.3 H6PDH活性调节
        1.4.4 H6PDH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创新点
第2章 脂肪H6PDH过表达在诱发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动物饮食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aP2-H6PDH-Tg小鼠模型建立
        2.2.2 小鼠基因型检测
        2.2.3 实验分组
        2.2.4 小鼠血样收集和组织标本收集
        2.2.5 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2.2.6 脂肪组织糖摄取水平测定
        2.2.7 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测定
        2.2.8 脂肪组织微粒体酶活性测定
        2.2.9 脂肪组织油红染色
        2.2.10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2.2.1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分析
        2.2.12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aP2-H6PDH小鼠模型认证
        2.4.2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的代谢表现型特点
        2.4.3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脂肪合成途径的作用
        2.4.4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肥胖基因表达的作用
        2.4.5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内质网应激途径的作用
        2.4.6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Akt/GSK3β途径的作用
        2.4.7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时腹部脂肪肥胖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
        2.4.8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时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2.4.9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时腹部脂肪11β-HSD1表达和皮质酮水平的变化
    2.5 小结
第3章 脂肪H6PDH敲除在改善代谢表现型中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动物饮食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H6PDH~(AcKO)小鼠模型建立
        3.2.2 小鼠基因型检测
        3.2.3 实验分组
        3.2.4 小鼠血样收集和组织标本收集
        3.2.5 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3.2.6 脂肪组织HE染色
        3.2.7 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及微粒体酶活性测定
        3.2.8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3.2.9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分析
        3.2.10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H6PDH~(AcKO)小鼠模型认证
        3.4.2 H6PDH~(AcKO)小鼠代谢表现型特点
        3.4.3 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脂肪合成代谢的特点
        3.4.4 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脂肪分解代谢的特点
        3.4.5 H6PDH~(AcKO)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3.4.6 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11β-HSD1表达和GCs水平的变化
    3.5 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脂肪组织特异性H6PDH过表达及敲除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
    4.2 脂肪H6PDH调节脂肪GCs生成及对小鼠代谢表现型的影响
    4.3 脂肪H6PDH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
    4.4 脂肪H6PDH对肥胖发生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第5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糖尿病及其药物研究
        1.2.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体的损伤
        1.2.2 治疗糖尿病常规合成药物
        1.2.3 抗糖尿病新型生物药物
    1.3 天然产物降糖降脂研究
        1.3.1 天然产物降血糖研究
        1.3.2 天然产物降血脂研究
    1.4 松仁蛋白、多肽、氨基酸及其活性研究
        1.4.1 松仁蛋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1.4.2 红松多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1.4.3 红松氨基酸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1.5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调节途径研究
        1.5.1 糖尿病发病机制
        1.5.2 糖尿病的调节途径
    1.6 与糖尿病相关的重要通路
        1.6.1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途径
        1.6.2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1.6.3 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1.7 生物信息学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2 松仁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2.2.1 提取方式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2.2.2 松仁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优化
        2.2.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2.3 松仁蛋白得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2.3.1 松仁蛋白提取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2.3.2 松仁蛋白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松仁蛋白分子量分析方法
    2.5 氨基酸组成分析方法
    2.6 样品蛋白全谱分析方法
        2.6.1 松仁蛋白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酶解处理
        2.6.2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2.6.3 ESI质谱鉴定
        2.6.4 ESI质谱数据分析
    2.7 松仁蛋白体内抗糖尿病作用研究动物试验方法
        2.7.1 试验动物饲养
        2.7.2 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2.7.3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7.4 松仁蛋白对小鼠体重、饮食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2.7.5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糖指标的影响
        2.7.6 松仁蛋白对小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2.7.7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价的影响
        2.7.8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
        2.7.9 松仁蛋白对小鼠抗氧化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2.7.10 松仁蛋白对小鼠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2.7.11 试验小鼠肝脏形态学观察
    2.8 试验小鼠基因芯片分析
        2.8.1 基因芯片的检测分析
        2.8.2 RNA的分离、cDNA合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冻融—超声波联用提取松仁蛋白工艺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单因素对松仁蛋白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3.2.1 提取方法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2 冷冻温度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3 融化温度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4 冻融循环次数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5 粒径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6 提取温度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7 提取时间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8 超声功率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9 料液比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10 溶剂pH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3 响应面法对松仁蛋白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3.3.1 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果
        3.3.2 提取优化模型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3.3.3 提取优化的响应面图形分析
    3.4 松仁蛋白分子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松仁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4.3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分析
        4.3.1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鉴定分析
        4.3.2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理论等电点分布分析
        4.3.3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理论分子量分布分析
    4.4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生物功能分析
        4.4.1 GO功能注释分析
        4.4.2 KEGG代谢通路分析
        4.4.3 KEGG代谢途径分类分析
        4.4.4 松仁蛋白中主要蛋白注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松仁蛋白对小鼠体重及饮食的影响
        5.2.1 松仁蛋白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2.2 松仁蛋白对小鼠饮食的影响
    5.3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血清胰岛素的影响
        5.3.1 松仁蛋白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5.3.2 松仁蛋白对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5.3.3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5.4 松仁蛋白对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影响
    5.5 松仁蛋白对小鼠器官指数及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5.5.1 松仁蛋白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5.5.2 松仁蛋白对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5.6 松仁蛋白对小鼠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5.6.1 松仁蛋白对小鼠己糖激酶活性的影响
        5.6.2 松仁蛋白对小鼠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
        5.6.3 松仁蛋白对小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5.6.4 松仁蛋白对小鼠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5.7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5.7.1 松仁蛋白对小鼠总胆固醇的影响
        5.7.2 松仁蛋白对小鼠甘油三酯的影响
        5.7.3 松仁蛋白对小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5.7.4 松仁蛋白对小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5.8 松仁蛋白对小鼠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5.8.1 松仁蛋白对小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5.8.2 松仁蛋白对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5.8.3 松仁蛋白对小鼠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5.8.4 松仁蛋白对小鼠丙二醛活力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松仁蛋白对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样本的聚类分析
    6.3 松仁蛋白对糖尿病相关差异基因的影响
    6.4 差异基因韦恩图统计分析
    6.5 KEGG信号通路统计分析
        6.5.1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6.5.2 KEGG信号通路分类分析
    6.6 松仁蛋白对糖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6.6.1 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6.6.2 松仁蛋白对重点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7 松仁蛋白对小鼠糖脂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7.1 松仁蛋白对脂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7.2 松仁蛋白对糖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8 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调节机制
    6.9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写词表
附录2 标准曲线
附录3 KEGG通路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转酮醇酶TKT在脂肪组织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脂肪组织概述
        1.1.1 脂肪组织分类
        1.1.2 脂肪合成和分解
        1.1.3 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
        1.1.4 脂肪组织和疾病
    1.2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1.2.1 磷酸戊糖途径概述
        1.2.2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
        1.2.3 磷酸戊糖途径和脂质代谢
    1.3 TKT概述
        1.3.1 TKT的组织分布、结构和功能
        1.3.2 TKT与发育
        1.3.3 TKT与疾病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试剂
        2.1.2 主要抗体
        2.1.3 设备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小鼠基因型鉴定
        2.2.3 RNA的提取与检测
        2.2.4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2.2.5 小鼠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2.2.6 小鼠组织冰冻切片制备
        2.2.7 苏木素&伊红染色
        2.2.8 油红O染色
        2.2.9 二氢乙啶染色
        2.2.10 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2.2.11 Ex vivo脂肪分解实验
        2.2.12 小鼠取血
        2.2.13 甘油三酯检测
        2.2.14 游离脂肪酸检测
        2.2.15 甘油检测
        2.2.16 小鼠血清脂联素测定
        2.2.17 小鼠血清瘦素测定
        2.2.18 小鼠血清胰岛素测定
        2.2.19 代谢笼实验
        2.2.20 葡萄糖耐受实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
        2.2.21 胰岛素耐受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
        2.2.22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的定量检测
        2.2.23 RNA-seq分析
        2.2.24 广靶代谢组学分析
        2.2.25 酰基肉碱检测
        2.2.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TKT的小鼠品系
    3.2 脂肪细胞缺失TKT的小鼠能抵抗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3.3 脂肪细胞缺失TKT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
    3.4 脂肪组织TKT缺失增加能量消耗
    3.5 脂肪组织缺失TKT促进脂肪分解
    3.6 脂肪细胞缺失TKT导致代谢重编程
    3.7 脂肪细胞TKT缺失增强脂肪酸氧化和线粒体呼吸链功能
    3.8 脂肪细胞TKT缺失导致白色脂肪棕色化
    3.9 脂肪细胞TKT缺失不改变棕色脂肪组织UCP1 的表达
4.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5)高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应激所致Sprague-Dawley大鼠糖代谢异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应激与糖尿病的关系
    2. 应激对机体糖代谢的影响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糖代谢的影响
    4. 研究设想及意义
第一部分 慢性束缚应激对SD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ARB对慢性束缚应激诱导大鼠糖代谢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应激对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说明
致谢

(6)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药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1.3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1.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1.4.1 概述
        1.4.2 苯并烯氟菌唑
        1.4.3 吡唑萘菌胺
        1.4.4 氟唑环菌胺
        1.4.5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毒理学研究情况
    1.5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1.5.1 水生模式生物斑马鱼
        1.5.2 斑马鱼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课题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斑马鱼的培养
        2.3.2 斑马鱼胚胎的获取
        2.3.3 胚胎急性暴露试验
        2.3.4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胚胎形态
        2.4.2 胚胎孵化
        2.4.3 胚胎存活率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斑马鱼的培养与胚胎的获取
        3.3.2 仔鱼体长
        3.3.3 胚胎运动
        3.3.4 胚胎心脏
        3.3.5 胚胎细胞凋亡
        3.3.6 胚胎氧化应激
        3.3.7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3.8 胚胎甲状腺激素
        3.3.9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3.10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仔鱼体长
        3.4.2 胚胎运动
        3.4.3 胚胎心脏
        3.4.4 胚胎细胞凋亡
        3.4.5 胚胎氧化应激
        3.4.6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3.4.7 胚胎甲状腺激素
        3.4.8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3.5 小结
第四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斑马鱼的培养
        4.3.2 成鱼急性致死试验
        4.3.3 成鱼氧化应激
        4.3.4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成鱼存活率
        4.4.2 成鱼氧化应激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年雌鱼的慢性毒性及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斑马鱼的培养
        5.3.2 雌鱼慢性暴露试验
        5.3.3 雌鱼氧化应激
        5.3.4 雌鱼甲状腺激素
        5.3.5 雌鱼性激素
        5.3.6 雌鱼神经系统
        5.3.7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3.8 组织病理学观察
        5.3.9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雌鱼氧化应激
        5.4.2 雌鱼甲状腺激素
        5.4.3 雌鱼性激素
        5.4.4 雌鱼神经系统
        5.4.5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5.4.6 雌鱼肠道组织形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饥饿后恢复饲喂和β-羟基丁酸灌注对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我国牦牛的产业现状
        1.1 我国的牦牛养殖现状
        1.2 牦牛营养研究现状
    2.饥饿对动物的影响
        2.1 饥饿的特点
        2.2 饥饿对动物体重的影响
        2.3 饥饿对动物机体组织的影响
        2.4 饥饿对动物内分泌的影响
        2.5 饥饿对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
        2.6 饥饿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2.6.1 饥饿对脂肪合成代谢的影响
        2.6.2 饥饿对脂肪分解代谢的影响
    3.恢复饲喂对动物的影响
        3.1 恢复饲喂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恢复饲喂对动物机体代谢的影响
    4. β-羟基丁酸的来源与作用
        4.1 β-羟基丁酸的来源
        4.2 β-羟基丁酸作为能源物质的作用
        4.3 β-羟基丁酸作为信号物质的作用
        4.3.1 β-羟基丁酸信号传递功能
        4.3.2 β-羟基丁酸受体
        4.4 β-羟基丁酸对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
        4.4.1 β-羟基丁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4.4.2 β-羟基丁酸调节脂肪代谢的信号通路
    5.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内容
    4.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牦牛饥饿模型建立与恢复饲喂效果评价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 试验日粮
        2.3 饲养管理
        2.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4.1 生产性能的测定
        2.4.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测定
        2.4.3 血样采集与测定
        2.4.4 瘤胃液采集与瘤胃发酵参数测定
        2.4.5 瘤胃微生物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饥饿对牦牛体重的影响
        3.2 恢复饲喂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3.3 饥饿后恢复饲喂对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4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5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血清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6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7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讨论
        4.1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饥饿后恢复饲喂对牦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血清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5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6 饥饿及恢复饲喂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小结
    试验二 饥饿和恢复饲喂对牦牛血清和尿液代谢组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 试验饲粮
        2.3 饲养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测定指标和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质量控制
        3.2 PCA、PLS-DA和OPLS-DA分析
        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3.4 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选取
        3.5 差异代谢分子通路富集分析
        4.讨论
        4.1 饥饿和恢复饲喂对牦牛机体脂肪代谢的影响
        4.2 饥饿和恢复饲喂对牦牛机体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4.3 饥饿和恢复饲喂对牦牛机体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4.4 饥饿和恢复饲喂对牦牛机体核苷酸代谢的影响
        5.小结
    试验三 静脉灌注β-羟基丁酸对饥饿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 试验日粮
        2.3 饲养管理
        2.4 BHBA溶液制备与静脉灌注
        2.5 样品采集
        2.5.1 血样采集
        2.5.2 皮下脂肪组织采集
        2.6 指标测定与方法
        2.6.1 体重
        2.6.2 血清代谢物
        2.6.3 血清激素
        2.6.4 脂肪酸组成
        2.6.5 脂肪细胞数目和面积测定
        2.6.6 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
        2.6.7 关键基因mRNA表达量
        2.6.8 关键蛋白表达量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体重的影响
        3.2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血清血糖和脂肪代谢物的影响
        3.3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血清激素的影响
        3.4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皮下脂肪细胞形态的影响
        3.5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皮下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6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7 饥饿和BHBA灌注对脂肪代谢关键因子m 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8 BHBA调控脂肪代谢的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 RNA和蛋白表达量
        4.讨论
        4.1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血清血糖和脂肪代谢产物的影响
        4.2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血清激素的影响
        4.3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皮下脂肪细胞数量和大小的影响
        4.4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皮下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5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6 饥饿和BHBA灌注对牦牛皮下脂肪组织脂肪代谢关键因子的影响
        4.7 BHBA调控饥饿牦牛脂肪代谢的信号通路
        5.小结
第四章 总体讨论和结论
    1.总体讨论
        1.1 牦牛瘤胃微生物对饥饿和恢复饲喂的适应性变化
        1.2 牦牛应对饥饿胁迫和恢复饲喂的脂肪代谢差异
        1.3 饥饿和脂肪分解产物BHBA调节牦牛脂肪代谢的信号途径
    2.总体结论
    3.本研究的创新点
    4.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L-茶氨酸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研究进展
        1.1.1 糖代谢
        1.1.2 脂肪代谢
        1.1.3 蛋白质代谢
        1.1.4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
        1.1.5 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调控机制
    1.2 L-茶氨酸及其营养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1.2.1 提高机体生长性能
        1.2.2 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1.2.3 保护营养代谢相关组织和器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L-茶氨酸对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1.4.2 L-茶氨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1.4.3 L-茶氨酸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1.4.4 L-茶氨酸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L-茶氨酸对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动物实验设计
        2.2.2 大鼠体重测定
        2.2.3 样品采集
        2.2.4 肝脏组织切片
        2.2.5 血液葡萄糖含量检测
        2.2.6 肝脏及骨骼肌PFK、PEPCK、GCS、Gpa活性以及糖原含量测定
        2.2.7 肝脏和骨骼肌糖代谢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表达检测
        2.2.8 肝脏和骨骼肌糖代谢关键蛋白表达检测
        2.2.9 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肝脏和骨骼肌总RNA提取
        2.3.2 L-茶氨酸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2.3.3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
        2.3.4 L-茶氨酸对大鼠血清葡萄糖、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2.3.5 L-茶氨酸对肝脏糖代谢关键酶PFK、PEPCK、GCS和 Gpa活性的影响
        2.3.6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2.3.7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代谢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L-茶氨酸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动物实验设计
        3.2.2 样品采集
        3.2.3 血液TG、T-CHO、HDL-C、LDL-C含量测定
        3.2.4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Apo-A1和Apo-B100 含量
        3.2.5 肝脏ACC、FAS和 CPT-1 活性测定
        3.2.6 肝脏脂肪代谢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表达检测
        3.2.7 肝脏脂肪代谢关键蛋白表达检测
        3.2.8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茶氨酸对大鼠血液TG、T-CHO、HDL-C、LDL-C含量的影响
        3.3.2 L-茶氨酸对大鼠血液Apo-A1和Apo-B100 含量的影响
        3.3.3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ACC、FAS和 CPT-1 活性
        3.3.4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脂肪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3.5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脂肪代谢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L-茶氨酸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动物实验设计
        4.2.2 样品采集
        4.2.3 血液TP、BUN、Alb和血氨含量以及AST、ALT活性测定
        4.2.4 肝脏和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表达检测
        4.2.5 肝脏和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关键蛋白表达检测
        4.2.6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茶氨酸对大鼠血液TP、BUN、Alb和血氨含量的影响
        4.3.2 L-茶氨酸对大鼠血液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4.3.3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和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和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L-茶氨酸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相互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动物实验设计
        5.2.2 样品采集
        5.2.3 大鼠血液INS、IGF-1 的含量以及肝脏CS活性检测
        5.2.4 肝脏和骨骼肌关联糖、脂和蛋白质代谢转化关键基因RT-PCR表达检测
        5.2.5 肝脏和骨骼肌关联糖、脂和蛋白质代谢转化关键蛋白表达检测
        5.2.6 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茶氨酸对大鼠血液INS、IGF-1 含量以及CS酶活性的影响
        5.3.2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和骨骼肌关联糖、脂和蛋白质代谢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5.3.3 L-茶氨酸对大鼠肝脏和骨骼肌关联糖、脂和蛋白质代谢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讨论
    6.2 全文总结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壳寡糖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2型糖尿病
        1.1.1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1.1.2 胰岛素抵抗
    1.2 长期高血糖与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1.3 胰腺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1.3.1 InsR-IRS-PI3K途径
        1.3.2 PI3K下游信号的调节
        1.3.3 PDX-1-GLUT-2/GCK信号通路
        1.3.4 GSK-3β与 caspase-3
    1.4 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
        1.4.1 肝脏糖代谢因子
        1.4.2 肝脏氧化应激因子
    1.5 2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1.6 壳聚(寡)糖及其衍生物
        1.6.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6.2 壳寡糖及其衍生物
    1.7 荧光标记技术
        1.7.1 荧光标记技术常用的荧光染料
        1.7.2 荧光标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8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壳寡糖双胍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壳寡糖双胍的合成路线
        2.3.2 壳寡糖双胍的合成
        2.3.3 壳寡糖双胍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电位滴定法测定胍取代度
        2.4.2 红外光谱
        2.4.3 核磁分析
        2.4.4 X射线衍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壳寡糖双胍对胰岛β细胞的修复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动物实验
        3.3.1 动物
        3.3.2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实验分组及标本采集
        3.3.3 动物实验各项指标的测定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COSG对基本生化指标的影响
        3.5.2 胰腺细胞病理学分析
        3.5.3 COSG对胰腺组织IRS-2、Akt及 p-Akt的影响
        3.5.4 COSG对胰腺组织Fox O1 的影响
        3.5.5 COSG对胰腺组织PDX-1、GLUT-2和GCK的影响
        3.5.6 COSG对胰腺组织GSK-3β、p-GSK-3β和 Caspase-3 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壳寡糖双胍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动物实验
        4.3.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4.3.2 标本采集
        4.3.3 大鼠肝脏组织SOD、CAT、MDA及 GSH-Px的检测
        4.3.4 大鼠肝脏形态学观察
        4.3.5 大鼠肝脏组织PEPCK、G6Pase的检测
        4.3.6 Western-blot法
        4.3.7 大鼠肝脏组织肝糖原的检测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COSG对肝脏组织SOD、CAT、MDA及 GSH-Px的影响
        4.5.2 肝脏细胞病理学分析
        4.5.3 COSG对肝脏组织IRS-2、Akt及 p-Akt的影响
        4.5.4 COSG对肝脏组织GLUT-2 的影响
        4.5.5 COSG对肝脏组织PEPCK、G6Pase和肝糖原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壳寡糖双胍的吸收与分布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3 壳寡糖双胍的吸收与分布
        5.3.1 壳寡糖双胍的荧光标记
        5.3.2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
        5.3.3 血药浓度
        5.3.4 粪药浓度
        5.3.5 脏器成像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最大发射与激发波长的扫描谱图
        5.4.2 造模前后体重和血糖值的测定
        5.4.3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标准曲线
        5.4.4 血药浓度
        5.4.5 粪药浓度
        5.4.6 脏器成像
    5.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1 膳食蛋白质的生物学效应
        1.1 膳食蛋白质提供机体氮素营养
        1.2 膳食蛋白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1.3 膳食氨基酸水平调节遗传(基因)表达
        1.4 膳食氨基酸水平影响信号通路
    2 不同来源膳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2.1 植物蛋白
        2.2 乳蛋白
        2.3 肉类蛋白
    3 肝脏的代谢调节与生物转化作用
        3.1 肝脏的代谢调节作用
        3.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4 营养基因组学
    5 实验设计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工作假说
        5.3 研究内容
        5.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粉的制备
        2.2 日粮的制备
        2.3 大鼠饲养
        2.4 样品采集
        2.5 蛋白质提取定量
        2.6 蛋白质样品消化和iTRAQ标记
        2.7 基于HPLC-MS/MS的样本分离鉴定
        2.8 质谱数据解析
        2.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2 猪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3 鸡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4 四种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5 牛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6 鱼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4.2 四种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趋势
        4.3 差异蛋白质的解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与蛋白合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采集
        2.2 游离氨基酸测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
        3.2 猪、鸡肉蛋白与大豆蛋白膳食对大鼠氨基酸代谢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转录、翻译及胞内转运、代谢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mRNA转录、蛋白合成的影响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2.2 蛋白提取与免疫印迹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抗氧化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结合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说明
工作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及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D]. 魏睿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脂肪己糖-6-磷酸脱氢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3]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D]. 刘迪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转酮醇酶TKT在脂肪组织中的功能研究[D]. 田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高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应激所致Sprague-Dawley大鼠糖代谢异常的影响[D]. 邹菲尔.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 姚鸿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7]饥饿后恢复饲喂和β-羟基丁酸灌注对牦牛脂肪代谢的影响[D]. 邹华围.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8]L-茶氨酸对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D]. 林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壳寡糖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邹雅露. 天津大学, 2019(06)
  • [10]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D]. 石学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