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原因

论二战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原因

一、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形成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孟雨萱[1](2022)在《诺门罕事件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门罕事件是日苏矛盾与日本"北进"战略野心引发的,其诱因是蒙"满"边界纠纷与冲突。该事件是"二战"期间日苏之间发生的一场在中国与蒙古交界地区以日军惨败而告终的局部战争。虽然战役历时较短,鲜为人知,但在"二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苏军赢得了胜利,确立了现代化的纵深作战模式,苏联获得了欧洲战场的主动地位;日本被迫放弃"北进",实施"南进"战略,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对中国抗日战争而言,这次战役牵制了日军兵力,苏联进一步援助中国抗战,局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诺门罕事件是军事史上第一次现代化、立体化战争,是日军使用臭名昭着的细菌战的铁证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页。

徐传博[2](2021)在《太平洋战争起源再研究:德国扩张对日本“南进”决策的推动》文中认为一次大战后,日本陆海军高层已谋划以掠取资源,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的扩张战略。但陆海军围绕"北进""南进"存在扩张方向分歧,海军亲英美派也反对采取激进扩张行动,同时,苏、英、美三国实力强大,对日本亦构成遏制,因此该战略长期未能实施。不过,《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使日本陆军被迫放弃"北进"。德军西线速胜导致日本陆、海军"南进"派得以击败亲英美派并掌权,进而确立"南进"以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德军突袭苏联则解除了"南进"派的后顾之忧。日本遂大举"南进",并发动对美太平洋战争。由此可见,德国扩张攻势对日本"南进"决策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杨蕾,祁鑫[3](2021)在《近代日本“北进”战略与“北鲜三港”开发》文中认为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的系列改革后,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但也开始"不甘处岛国之境",逐步走上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扩张道路。这一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具体实施,曾出现过"南进"和"北进"两种战略主张。(1)"北进"战略以朝鲜、中国东北和俄国的远东地区为目标,首先通过吞并朝鲜来"粘着大陆"(2),进而攻占中国东北,染指中国腹地,最终向俄国的远东地区扩张。

何岸[4](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刘玉丽[5](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梁礼泉[6](2020)在《日据时代日本对台宣传所塑造的日本形象 ——以“皇民化”时期的《台湾日日新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媒体宣传是国家塑造形象,构建认同的重要方式。“皇民化”期间,殖民当局控制着台湾社会的思想领域,在台湾开展了绵密的宣传活动。本文以该时期的《台湾日日新报》为例,通过分析报纸中的宣传内容,勾勒日本对台宣传所塑造的日本形象,剖析这些形象背后暗藏的殖民意涵和权力关系,探讨这些形象对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乃至台湾历史走向所产生的影响。第一部分主要剖析1937年前后的台湾社会,以此追溯殖民者重塑日本形象的历史动因。1937年以前,日本的国家形象十分恶劣,对日本的殖民统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雾社事件的惨痛教训,使殖民者感受到了舆论施加给殖民者的压力。而“七七事变”后的舆论和民情表明,台人心向中国大陆,渴望打倒日本。以上三者,迫使殖民当局调整统治手段,重视文宣工作,重塑日本形象。第二部分梳理“皇民化”时期《台湾日日新报》中的报道内容,从中勾勒出日本对台宣传所塑造的日本形象。在报纸中,中日战争被定义为“迫不得已”的战争,日军被塑造成英勇无敌的军队,日本则被包装成“亲善友好”、先进优秀的国家,台湾的“祖国”和“恩人”以及东亚的“盟主”与“解放者”。这样的日本形象显然已被过度美化,与现实并不相符,其背后隐藏着日本的国家策略及殖民意图。第三部分分析《台湾日日新报》在台湾传播与被接受的情状,在此基础上探求上述日本形象的历史影响。日据末期以及光复初期台人的思想与行动表明,殖民者建构起来的日本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人的对日看法,使台湾的反日斗争遭受挫折,让部分台人形成了“媚日弃华”的扭曲心理以及把日本当成“母国”的错乱认同,对台湾历史的发展与两岸交流融合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杨琦[7](2017)在《二战时期同盟国军事外交 ——以欧洲战场为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历史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为主要背景,以同盟国作为主体,对战争中的军事外交实践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剖析。通过分析同盟国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外交举措,以及特定时期关键国家对于外交政策的制定等,结合历史事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层层剥茧,最终推导出军事外交在历史的重大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军事外交在战争中的作用,以此丰富对于二战和外交问题研究,并为我当下和未来军事外交工作实践提供启示。通过研究发现,二战期间同盟国的外交属于战时外交,而这种战时外交全部围绕着军事问题展开,具有军事外交的基本内涵属性,完全可视为是广义的军事外交实践。因此,同盟国的军事外交贯穿二战始终,无论为战前设计、战争控制和战后安排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军事外交是战时国家间构建同盟的重要手段,在防止战争和赢得战争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制度前提和机制保障。同时,研究发现,二战爆发前,各主要大国开展的形态各异性质不同的军事外交活动,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其中包括秘密外交死灰复燃,终致战争悲剧;同盟外交导致敌对,成为对抗根源;外交条约充满迷幻,干扰他国判断。战争爆发后,同盟国在建立前和建立后,为赢得战争展开了形形色色的军事外交活动,即:签署宣言,以联盟形式抗击法西斯;共同发力,逐渐扭转战争态势;加强协调,谋划胜利并展开战后安排。总体形成会议外交是主流、大国协调是关键和军事实力是后盾的特点。最终,从二战同盟国的外交实践得到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军事外交是赢得战争的机制功能保障,即它可在战时汇聚更多的同盟力量,可有效地保证统一战线的稳固,可使军事力量有效地集中运用;二是军事外交是安排战后格局的影响要素,即它可极大地影响战后安排的内容、战后的世界格局和战后世界发展走向。三是军事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即它在战时最能体现其根本功能,可为总体外交赢得先机,维护国家生存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黄靖皓[8](2015)在《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日本“战略南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是地处东北亚的岛国,岛国的地缘环境影响着日本的民族性格、社会文化乃至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上,西部和北部分别是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统一大国,东部是浩瀚的太平洋,唯有南部是被定义为“破碎地带”的东南亚。因此,素有“大国志向”的日本将战略南进作为其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战国时代入侵琉球开始,到二战时期的“南进政策”,一直到当前日本在东南亚的“价值观外交”,这一趋势始终影响着日本的发展。日本的战略南进经历了早期的军事南进,冷战时期的经济南进,再到如今包含整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南进,在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特征,使学界对于日本战略南进的把握往往局限于二战时期的“南进政策”,使“南进”成为研究日本的一个历史课题。而事实上,尽管各阶段存在不同特征,南进作为国家发展的一种趋势未曾发生改变,从历史沿袭的角度看待南进问题,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从中分析日本国家发展的规律。因此,本研究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出发,以日本和东南亚地缘环境为背景,以明治维新后日本不同阶段的南进历史为主线,结合当前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充当“麻烦制造者”的现状,试图对日本战略南进的国家战略趋势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其中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地缘政治因素,对未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维护区域稳定和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何艳[9](2015)在《1938-1941年苏日外交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8年至1941年间,日本的对苏战略呈现出由“积极北进”、“消极北进”向“积极南进、伺机北进”的战略转变。苏联的对日政策也根据欧亚战争形势及苏联东西两线所面临的战争威胁的紧迫性不断作出调整。由此,1938-1941年间,苏日两国关系历经了冲突、调整、缓和并最终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三阶段变化。1936年11月日德签署“防共协定”,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日本在陆军部的策划下“积极北进”,1938年7月苏日发生了“张鼓峰事件”,1939年5月苏日爆发了“诺门坎事件”,苏日关系严重恶化。1939年8月,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在之前的两次苏日冲突中遭受了重大损失,苏日关系由此进入调整期。日本在海军部的主导下,1940年7月日本近卫内阁通过《适应世界时局处理纲要》,确定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由“北进”向“南进”战略转换;同时苏德战争的临近促使苏日进一步走向妥协,1941年4月苏日最终缔结《苏日中立条约》。1938-1941年间苏日关系的演变深受太平洋战争前欧亚战争格局及大国关系的影响。德国的战争威胁是促使苏联对日妥协的重要原因。德日轴心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在欧洲侵略扩张的初期胜利,一度也成为日本在亚洲方向对苏战争试探的诱因。相应的,苏德关系改善也成为日本缓和对苏政策的重要原因。然而,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其对外战略都是奠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的。由于两次冲突的重大损失,日本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并没有与德国联手东西夹击苏联,而是采取了“积极南进、伺机北进”的策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此时希特勒德国横扫西欧,法国的沦亡、英国正处于危机之中,英法的失利改变了其在远东的力量对比,成为日本积极推进南进战略的根本动因。同时,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苏联东线的强大军力部署都是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而全力“南进”重要原因。另外,日本法西斯决策圈中陆、海军部的内部博弈、苏联最高决策者的威胁认识也是促使苏日最终达成妥协的原因之一。作为重要的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苏联与法西斯轴心国的日本在二战初期签订中立条约,是两国从自身的国家安全出发,将各自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使其可以全力应对德国战争威胁,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德国奠定了有利的战略格局。另一方面,日本也因此得以全力“南进”,扩大了侵华、占领东南亚,乃至发动“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1938-1941年间苏日关系的改善,改变了欧亚战争格局。苏日关系的最终缓和使得德日联合对苏的战争格局未能形成,但苏日在中国领土上爆发冲突与苏日两国在中国东北和外蒙的势力范围划分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苏联的外援的中断更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1938-1941年间苏日关系的演变揭示出,在战争环境下国家间谋求各自安全的复杂的竞争关系。

万文秀[10](2013)在《二战期间日澳关系及其对战后双方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1939-1945年的日澳关系及其对战后日澳双边关系影响为研究对象,论述二战期间日澳关系的发展状况,以多样的视角来全方位的了解双边关系最终走向战争的过程。笔者首先论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澳关系,主要从日澳建交以及日本南进政策、澳大利亚备战三个方面来论述双边关系,着重论述澳大利亚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并未彻底中断与日关系;其次阐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双方关系彻底中断,澳大利亚对日宣战,日本把澳大利亚纳入其“大东亚新秩序”内,对澳大利亚的沿海城市进行袭击,以及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其中澳大利亚在日本“大东亚新秩序”中的地位及对日战争中的贡献是论述重点;最后,分析了二战这一在日澳两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战后双边关系的深远影响,其中以战后初期日澳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为重点。

二、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形成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形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诺门罕事件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诺门罕事件的背景及起因
    (一)日苏关系与日本“北进”的战略野心导致诺门罕事件的必然爆发
    (二)蒙“满”边界纠纷与冲突成为诺门罕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二、诺门罕事件对“二战”局势的影响
    (一)对苏联卫国战争的影响
    (二)对日本侵略扩张战略部署的影响
    (三)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三、诺门罕事件在“二战”中的地位
四、结语

(2)太平洋战争起源再研究:德国扩张对日本“南进”决策的推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扩张前日本陆海军的战略方向及其目的
二、德苏协议与“北进”战略的衰落
三、德军速胜与“南进”战略的成型
四、德军突袭苏联与“南进”战略的实施
五、结语

(3)近代日本“北进”战略与“北鲜三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海横断路”计划的设立与“北鲜三港”的开发
    (一)“北鲜三港”的开港与“北鲜线”的开通
    (二)“日本海横断路”计划对“北进”战略的推动
二“北鲜三港”的开发与“北进”战略的推进
    (一)“吉会铁路的修筑”与“北鲜三港”的开发
    (二)“日本海横断路”的扩张
三“北进”战略的挫败与“北鲜三港”开发的终结
结语

(4)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5)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日据时代日本对台宣传所塑造的日本形象 ——以“皇民化”时期的《台湾日日新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对日据时期日本对台宣传的媒体的研究
        2. 对日据时期日本对台宣传的内容的研究
        3. 对台湾的日本形象的研究
一、 形象重塑的背景与缘由
    (一) 1937年以前台人的日本像
        1. 野蛮残暴、以下犯上的倭贼
        2. 欺压台民的独裁者
        3. 贪得无厌的剥削者
        4. 祖国大陆的侵犯者
    (二) “雾社事件”后的政策调整
    (三) “七七事变”后的台湾社会
    (四) 《台湾日日新报》与日本形象的重塑
二、 对台宣传及其塑造的日本形象
    (一) 迫不得已的战争
    (二) 英勇无敌的皇军
    (三) 亲善的“友邦”
    (四) 台湾的“祖国”
    (五) 台湾的“恩人”
    (六) 优秀先进的日本国
    (七) “东洋的盟主”与“东洋的解放者”
三、 日本形象的传播与影响
    (一) 宣传内容的传播与被接受
    (二) 日本形象的毒害
        1. 台湾反日斗争的挫折
        2. 部分台民的心理扭曲
        3. 国家认同的异化与错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二战时期同盟国军事外交 ——以欧洲战场为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二战前欧洲形势与外交实践
    2.1 二战前欧洲政治格局与战略态势
        2.1.1 《凡尔赛和约》的深远影响
        2.1.2 英法颓势难以维继欧洲均势
        2.1.3 意识形态严重影响国家关系
        2.1.4 法西斯结为军事同盟的趋势
        2.1.5 德国军事扩张导致战略失衡
    2.2 对战争风险的认知导致错误选择
        2.2.1 德意日野心勃勃谋求拓展生存空间,决意以战争手段改变国际格局
        2.2.2 美英法等对战争风险明显估计不足,采取以绥靖为主导的战略选择
    2.3 主要国家外交政策选择及其性质
        2.3.1 英法选择绥靖,以牺牲别国利益寻求自保
        2.3.2 德国战略扩张,以复仇方式挑战国际格局
        2.3.3 苏联选择避战,以合作方式与德共同渔利
        2.3.4 美国选择中立,以观望方式静观局势变化
    2.4 形态各异外交实践导致不同后果
        2.4.1 秘密外交死灰复燃,终致战争悲剧
        2.4.2 结盟外交导致敌对,成为对抗根源
        2.4.3 外交条约形成迷幻,干扰他国判断
第三章 同盟国形成前的军事外交主要实践
    3.1 失败外交引发战争及战场失利
        3.1.1 外交失调:导致欧洲战争提早爆发
        3.1.2 外交迷雾:成功助力德国闪击苏联
        3.1.3 外交欺诈:使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
    3.2 美英为赢得战争的外交努力与联合
        3.2.1 成功协调:美英合力联手抗击法西斯
        3.2.2 外交成就:《大西洋宪章》绑紧美英关系
第四章 同盟国建立后的主要军事外交实践
    4.1 签署宣言,以联盟形式抗击法西斯
        4.1.1 外交联手:《联合国家宣言》成功签署
        4.1.2 美国助力:同盟战线得到有效巩固
    4.2 协调配合,逐渐扭转战争态势
        4.2.1 外交力量:有效助推会战节节胜利
        4.2.2 外交博弈:助推第二战场最终开辟
    4.3 加强协调,谋划胜利展开战后安排
        4.3.1 开罗会议:发出对日联合反击宣言
        4.3.2 德黑兰会议:吹响反法西斯胜利号角
        4.3.3 雅尔塔会议:构建世界新秩序的框架
        4.3.4 旧金山会议:谋划设计新型国际组织
        4.3.5 波茨坦会议:确立胜利后新格局安排
第五章 战时同盟国军事外交的基本特点
    5.1 会议外交是战时外交的主要形式
        5.1.1 高峰会议成为汇聚力量的重要渠道
        5.1.2 会议外交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平台
        5.1.3 会议外交成为战时外交的主要模式
    5.2 大国协调是战时外交的主要目标
        5.2.1 大国协调确立了抗敌基调
        5.2.2 大国协调奠定了胜敌结果
    5.3 军事实力是开展战时外交的有力后盾
        5.3.1 军事实力塑造外交角色地位
        5.3.2 军事实力决定外交话语权力
        5.3.3 军事实力拓展外交作用影响
第六章 关于战时同盟国军事外交的启示与思考
    6.1 军事外交是赢得战争的机制功能保障
        6.1.1 军事外交可在战时汇聚更多的同盟力量
        6.1.2 军事外交可有效地保证统一战线的稳固
        6.1.3 军事外交可使军事力量有效地集中运用
    6.2 军事外交是安排战后格局的影响要素
        6.2.1 军事外交影响了战后安排的内容
        6.2.2 军事外交影响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6.2.3 军事外交影响了战后的世界走向
    6.3 军事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6.3.1 军事外交在战时最能体现其根本功能
        6.3.2 做好军事外交可为总体外交赢得先机
        6.3.3 军事外交维护国家生存发展作用巨大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日本“战略南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结构说明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缘政治理论概述及日本战略南进的地缘因素分析
    2.1 地缘政治理论概述
        2.1.1 地缘政治理论的概念及源起
        2.1.2 地缘政治理论的流派
        2.1.3 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对抗
    2.2 日本“战略南进”概念的提出和地缘政治因素分析
        2.2.1 日本特殊地缘政治环境的内因
        2.2.2 东南亚破碎地带地缘政治环境的外因
        2.2.3 日本近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继承
第三章 日本战略南进的历史脉络
    3.1 二战结束前:以军事入侵为主的战略南进
        3.1.1 战略南进的前期准备
        3.1.2 二战时期“南进战略”的全面开展
    3.2 冷战时期:以经济扩张为主的战略南进
        3.2.1 战后初期的“赔偿外交”
        3.2.2 70—80 年代“福田主义”外交
    3.3 冷战后:以政治扩张为主的战略南进
        3.3.1 经济与政治地位的逆转(1990—1996 年)
        3.3.2“桥本主义”的提出(1997—2001 年)
        3.3.3 小泉时代的综合战略南进(2001—2006 年)
第四章 安倍内阁时期日本的“战略南进”分析
    4.1 日本战略南进的对内政策
        4.1.1 力推安倍经济学,重振出口市场
        4.1.2 架空“和平宪法”,追求正常国家化
        4.1.3 推进国防改革,强化西南防御
    4.2 日本战略南进的对外政策
        4.2.1 以遏制中国为目的,开展全面战略南进
        4.2.2 借力重返亚太,加强“日美同盟”
        4.2.3 发展与澳、印等域外大国关系
第五章 日本战略南进的规律、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分析
    5.1 日本战略南进规律和当前亚太地缘格局分析
        5.1.1 日本战略南进的历史趋势分析
        5.1.2 当前亚太地缘格局分析
    5.2 日本新一轮战略南进的影响
        5.2.1 日本战略南进对本国影响分析
        5.2.2 日本战略南进对中国影响分析
        5.2.3 日本战略南进对区域影响分析
    5.3 中国的应对策略分析
        5.3.1 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5.3.2 提倡“亚洲新安全观”,构建亚洲安全合作机制
        5.3.3 提倡“和合”思想,增进文化交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1938-1941年苏日外交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苏日在远东的矛盾与苏日冲突
    (一)日本的扩张与苏日在远东的矛盾
    (二)苏日冲突
二、苏日关系走向缓和
    (一)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 二战爆发与日本“南进”政策的确立
    (三) 苏日关系的“平静化”
三、《苏日中立条约》与苏日妥协
    (一) 东乡—莫洛托夫会谈
    (二) 建川—莫洛托夫会谈
    (三) 松冈—斯大林会谈与《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四、苏日关系演变的原因分析
    (一) 国家安全战略的支配作用
    (二) 德国因素的影响
    (三) 英美远东政策的影响
    (四) 中国战场因素的制约
    (五) 日本国内的分歧
五、评苏日关系调整的影响
    (一) 对远东局势的影响
    (二) 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三)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二战期间日澳关系及其对战后双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二战初期日澳关系
    2.1 日澳建交
        2.1.1 日澳建交的原因
        2.1.2 日澳建交的过程
        2.1.3 日澳建交的影响
    2.2 日本南进政策的提出与实施
        2.2.1 南进政策与“南洋”地理区域的不断扩大
        2.2.2 日本南进政策的确立过程
        2.2.3 二战初期日本南进路线
    2.3 澳大利亚对日本南进的反应
        2.3.1 澳大利亚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2.3.2 澳中建交牵制日本
        2.3.3 澳大利亚积极备战
    2.4 小结
第3章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澳关系
    3.1 双边敌对开始
        3.1.1 澳大利亚对日宣战
        3.1.2 马来半岛、新加坡陷落
        3.1.3 日本偷袭达尔文
    3.2 澳大利亚皇家军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贡献
        3.2.1 澳大利亚皇家军队发展轨迹
        3.2.2 澳大利亚皇家军队参加对日战役
    3.3 小结
第4章 二战对战后双边关系的影响
    4.1 战后初期澳大利亚对日本的强硬外交
        4.1.1 对日制裁
        4.1.2 伊瓦特访日
    4.2 澳美合作抗日对战后日澳关系的影响
        4.2.1 澳大利亚外交发展轨迹
        4.2.2 战后日澳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4.3 二战历史遗留问题对当今双边关系的影响
        4.3.1 日本赔偿及战俘问题
        4.3.2 日本及澳大利亚对历史遗留问题态度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论二战中日本南进战略形成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诺门罕事件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影响[J]. 孟雨萱. 西部学刊, 2022(01)
  • [2]太平洋战争起源再研究:德国扩张对日本“南进”决策的推动[J]. 徐传博.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1(03)
  • [3]近代日本“北进”战略与“北鲜三港”开发[J]. 杨蕾,祁鑫. 海洋史研究, 2021(02)
  • [4]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5]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6]日据时代日本对台宣传所塑造的日本形象 ——以“皇民化”时期的《台湾日日新报》为例[D]. 梁礼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二战时期同盟国军事外交 ——以欧洲战场为主的研究[D]. 杨琦.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日本“战略南进”研究[D]. 黄靖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1938-1941年苏日外交关系研究[D]. 何艳.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二战期间日澳关系及其对战后双方的影响[D]. 万文秀. 吉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论二战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