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威海更干净、更美丽──记住威海市环翠区环卫局

为了让威海更干净、更美丽──记住威海市环翠区环卫局

一、为使威海更加清洁亮丽──记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论文文献综述)

史家明[1](2019)在《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三农”问题上都给予高度关注。2005年,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山东省各级、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并成为实践“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的“先行军”。而作为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行者的威海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先试先行、开拓进取。但相关理论研究中,涉及到威海市临港区甚至整个威海市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威海市临港区为研究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县区地区美丽乡村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威海市临港区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分析,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方向、方法,从而为威海市临港区及更大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供借鉴。全文包括六大部分。一是阐述论文的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等。二是从理论层面,研究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概念和研究成果。三是总结分析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包括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以及典型示范村工作开展情况。四是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足和问题。五是通过研究、分析、对比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汲取先进方法,并结合实际寻求工作方向。六是结合威海市临港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和下一步建设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编制、资金运用、建设主体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针对性地给出意见建议,旨在填补威海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邓文莉[2](2018)在《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城市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强的环境意识,自觉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风景园林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使命,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综合科学体系,又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英国、美国、德国这三个具有代表性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对比得出启示。论文从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这两大方面来具体分析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根据前期调查与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公园中具有场所的可达性、环境教育对公众的普及范围以及环境教育资源等优势因素的公园,选取植物园、湿地公园和主题公园这三类代表性城市公园。所选案例为北京植物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上海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这三个代表性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研究法来分析我国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现状。最后,总结这两方面存在的现状问题。一方面,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实施,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明显不足。教育功能体现不足,生态环保型作品较少,环境教育的内容与理念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方面形式也较为单一。在活动组织方面,数量虽多,但内容距环境教育相差甚远,形式也较为简单;在宣传推广方面,内容较为枯燥,形式较为简单。根据前期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规划设计方面:建议公园规划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制定合理的环境教育项目方案,设立相关的环境教育分区;步道游线满足环境教育功能,根据资源分布制定合理多样的游线;园林设施设计融合环保理念,利用废弃物品作环保材料,应用新技术创造生态作品。在经营管理方面:建议开展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活动,依托当地资源环境,体现本土特色;开发全民终身环境教育项目,开发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老年学堂的环境教育活动项目;运用新手段推广环境教育,如AR、VR等。

王颖[3](2015)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成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也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多重问题和危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西部相当大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保护实情。论文以云南省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以及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历程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在基十“历史实证”、“发生论”、“多维度视角”的原则下,从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三城四地”的典型案例,从多学科、多维度视角出发,采用“质性和量化”、“回访调研”、“实态研究”等评价研究方法,对街区在一段时期内(10年以上)的物质遗存状态、非物质遗存状态、管理机制状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踏勘及社会实态调查工作,在各典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态”问题的表象上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使诸多历史街区取得保护成就、陷入保护困境的三大根源:经济利益、社会生活、管理体制根源;并由此提出“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及相应策略,冀以此来对云南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探索构建共赢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

钱京[4](2013)在《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速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正逐步摆脱过去国家穷困的局面。但在短短的30年后,我们却发现,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匮乏,正在成为中国一个新的面貌,过去的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在许多地方已经变得遥不可及。本文正是从环境这个角度出发,以我们天天见到的垃圾为突破口,寻求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有效措施。“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本文通过对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处置问题的提出,界定了本文研究问题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处置的研究状况、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框架。然后通过阐述威海市垃圾从产生、分类收集、运输直至处理的全过程,提出了目前威海市在垃圾分类和处置管理上所存在的弊端。本文以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处置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依据循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评价理论、政府干预和外部性理论,对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的重复利用、怎样对生产和垃圾处置企业进行补贴、如何对垃圾产生者进行收费等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垃圾回收率低、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与个人参与垃圾处置积极性不高、设备短缺、资金匮乏、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细化制度、健全法律、引入多元化资本、政策支持、加大宣传教育等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真正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陈南江[5](2005)在《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产品发展都已经走过了从风景名胜区到机械游乐园、主题公园再到度假区的轨迹。本文指出,度假区开发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流。其中,滨水度假区占据度假区的很大比重。在旅游业处于全面重视、全面发展、全面竞争和全面创新的新形势下,度假区的规划创新成为非常主要的研究任务。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滨水度假区的类型、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滨水度假区创新发展的新规划理念、新技术路线、新管理政策。通过三个滨河岛屿十多个国际招标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滨水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异同点,进而提出了今后滨水度假区规划发展的走向。 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了滨水度假区的规划新理念。以作者提出的旅游业是“环境产业”和“动力产业”的新观点为指导,论述了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强化特色、市场导向、主题化发展、强化操作等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做法,提出了待建产品客源市场预测的三种技术手段、社会发展的六种趋势、人的旅游需求两个层次、滨水度假区规划原则的三个层次、滨水度假区内部布局模式、山地度假和温泉度假产品发展的三个层次、旅游度假产品的产业联动发展等新观念,对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是作者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论,对于广大规划设计单位、度假区开发投资和经营单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环翠区人事局[6](2002)在《为使威海更加清洁亮丽──记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文中研究指明

二、为使威海更加清洁亮丽──记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使威海更加清洁亮丽──记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论文提纲范文)

(1)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之处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美丽乡村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乡村及美丽乡村的概念
        2.1.1 乡村的概念
        2.1.2 美丽乡村的概念
    2.2 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居环境理论
        2.2.4 乡村振兴战略
        2.2.5 精准扶贫攻坚战略
3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3.1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3.2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情况
        3.2.1 威海市临港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意义
        3.2.2 威海市临港区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背景
        3.2.3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3.2.4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3.3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个案分析
        3.3.1 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祝家英村基础提升模式
        3.3.2 威海市临港区黄岚办事处山马埠村“后进”变“先进”模式
        3.3.3 威海市临港区蔄山镇北申格村城郊休闲农业模式
4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情况
    4.2 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详述
        4.2.1 规划编制方面存在问题
        4.2.2 资金运用方面存在问题
        4.2.3 建设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4.2.4 发展与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
5 国内外美丽乡村发展经验借鉴
    5.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
        5.1.1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5.1.2 贵州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5.2 国外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
        5.2.1 日本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5.2.2 欧美发达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5.3 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产生的启示
6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对策与建议
    6.1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6.2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6.3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6.3.1 加强组织领导
        6.3.2 高标准科学规划设计
        6.3.3 建立完善的建设机制
        6.3.4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6.3.5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
        6.3.6 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6.3.7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6.3.8 营造乡村文明的浓厚氛围
        6.3.9 全面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城市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环境意识
        1.1.1.2 环境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1.1.1.3 风景园林教育功能较为薄弱
        1.1.1.4 环境教育方法和手段需革新
        1.1.1.5 城市公园是环境教育重要载体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与环境教育
        1.2.1 概念解析
        1.2.1.1 风景园林
        1.2.1.2 环境教育
        1.2.1.3 城市公园
        1.2.2 风景园林的教育功能
        1.2.3 风景园林环境教育的内容
        1.2.3.1 环境忧患意识
        1.2.3.2 环境道德意识
        1.2.3.3 环境保护行动
        1.2.3.4 可持续发展意识
        1.2.3.5 环境科学知识
        1.2.4 城市公园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1.2.4.1 提供开展环境教育的场所
        1.2.4.2 承载多样环境教育的资源
        1.2.4.3 满足环境教育对象的需求
        1.2.4.4 组织丰富环境教育的活动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环境教育的发展研究
        1.3.2 风景园林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
        1.4.2.2 实地调研
        1.4.2.3 案例分析
        1.4.2.4 比较研究
    1.5 研究框架
2 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
    2.1 国外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
        2.1.1 英国
        2.1.2 美国
        2.1.3 德国
    2.2 中国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实践
        2.2.1 香港
        2.2.2 台湾
        2.2.3 大陆
    2.3 小结
3 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
    3.1 规划与落实
    3.2 设计与展示
        3.2.1 植物景观设计
        3.2.2 景观构筑物设计
        3.2.3 景观小品设计
        3.2.4 场地铺装设计
        3.2.5 步道游线设计
        3.2.6 解说系统设计
    3.3 活动与推广
        3.3.1 依对象制定活动
        3.3.2 依条件制定活动
    3.4 媒介与宣传
        3.4.1 网络媒体
        3.4.2 印刷品
        3.4.3 其他产品
4 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现状案例分析
    4.1 北京植物园
        4.1.1 概况
        4.1.2 环境教育资源
        4.1.2.1 植物资源
        4.1.2.2 生态环境资源
        4.1.3 环境教育园林载体
        4.1.3.1 解说系统
        4.1.3.2 展览场馆
        4.1.4 环境教育宣传推广
        4.1.4.1 网络媒体
        4.1.4.2 物品解说
        4.1.4.3 活动推广
        4.1.5 小结
    4.2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4.2.1 概况
        4.2.2 环境教育资源
        4.2.2.1 植物资源
        4.2.2.2 动物资源
        4.2.2.3 生态环境资源
        4.2.3 环境教育园林载体
        4.2.3.1 解说系统
        4.2.3.2 展览场馆
        4.2.3.3 步道游线
        4.2.3.4 景观构筑物
        4.2.3.5 景观小品
        4.2.4 环境教育宣传推广
        4.2.4.1 网络媒体
        4.2.4.2 物品解说
        4.2.4.3 活动推广
        4.2.5 小结
    4.3 上海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4.3.1 概况
        4.3.2 环境教育资源
        4.3.3 环境教育园林载体
        4.3.3.1 展览场馆
        4.3.3.2 景观小品
        4.3.3.3 解说系统
        4.3.4 环境教育宣传推广
        4.3.5 小结
5 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现状问题
        5.1.1 规划设计方面体现不足
        5.1.2 经营管理形式较为单一
    5.2 对策建议
        5.2.1 规划设计方面
        5.2.1.1 公园规划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5.2.1.2 步道游线满足环境教育功能
        5.2.1.3 园林设施设计融合环保理念
        5.2.2 经营管理方面
        5.2.2.1 开展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活动
        5.2.2.2 开发全民终身环境教育项目
        5.2.2.3 运用新手段推广环境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历史街区的概念及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云南典型历史街区的特性与共性特征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1.2.3 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处于亟待导航的关键时期
        1.2.4 选择云南典型历史街区进行深入调研,并作实证评价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目标
    1.4 理论综述
        1.4.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1.4.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2.2.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2.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演变
        2.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
        2.2.3.1 街区内的物质遗存难以为继
        2.2.3.2 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存续危机
        2.2.3.3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3.1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3.1.1 开拓与初建——保护意识的初步建立
        3.1.2 拓展与探索——保护工作的开展
        3.1.3 成果与挑战——“旅游化”的普遍冲击
    3.2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存问题
        3.2.1 经济落后地区的名城、名镇保护规划滞后,保护意识尚显薄弱
        3.2.2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物质遗存“建设性破坏”严重
        3.2.2.1 大拆大建,古城格局已然消失
        3.2.2.2 “过度开发”的误区,古城氛围不再
        3.2.2.3 旅游开发下历史建筑的“维修性破坏”
        3.2.3 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延续问题日益严重
        3.2.3.1 古镇“商业化”、“空心化”严重,本土文化面临侵蚀
        3.2.3.2 粗放式旅游开发模式导致古镇(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被同化”
    3.3 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
    4.1 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4.1.1 “历史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4.1.2 “发生论”的评价研究原则
        4.1.3 “多维度视角”评价研究原则
    4.2 实证评价研究方法
        4.2.1 典型案例的评价研究方法
        4.2.2 “质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研究方法
        4.2.3 “回访调研”的评价研究方法
        4.2.4 “实态研究”的评价研究方法
    4.3 实证评价基本内容及要素
        4.3.1 历史街区物质遗存状态
        4.3.1.1 “点”
        4.3.1.2 “线”
        4.3.1.3 “面”
        4.3.2 历史街区非物质遗存状态
        4.3.2.1 传统文化状态
        4.3.2.2 社会生活状态
        4.3.3 历史衔区管理机制状态
    4.4 实证评价分析研究
    4.5 实证评价研究框架体系
第五章 实证评价研究
    5.1 腾冲和顺古镇
        5.1.1 古镇的历史沿革及自然人文特征
        5.1.2 古镇在近30年的功能演进历程
        5.1.3 实地调研现状
        5.1.3.1 尚属完整的社区结构
        5.1.3.2 经济结构的嬗变以及书馆文化的消失
        5.1.3.3 公司“整体开发”后的保护问题
        5.1.3.4 “裂变”的民居现状
        5.1.3.5 保护管理单位行政级别偏低,缺乏执法力度
        5.1.3.6 保护规划无法落实
        5.1.3.7 原住民问卷调查
        5.1.4 小结
    5.2 丽江大研古城
        5.2.1 大研古城自然环境特征
        5.2.2 大研古城的历史沿革及遗产价值
        5.2.3 解放后至今古城在丽江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演进及发展历程
        5.2.4 古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及概况
        5.2.5 实地调研现状
        5.2.5.1 处于良性“微循环”中的大研古城民居建筑群
        5.2.5.2 “商城”——古城的旅游商业化
        5.2.5.3 “空城”——古城的原住民“空心化”
        5.2.5.4 本土文化的多重割裂
        5.2.5.5 古城的生态环境危机
        5.2.5.6 强势管理部门的“强化”问题
        5.2.5.7 问卷调查
        5.2.6 小结
    5.3 丽江束河古镇
        5.3.1 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征
        5.3.2 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演进历程
        5.3.3 调研现状
        5.3.3.1 “束河模式”的成就
        5.3.3.2 古镇“无缝扩容”的困惑
        5.3.3.3 古镇原住民居住空间的“就近置换”
        5.3.3.4 “田园牧歌”的消亡与生态环境危机
        5.3.3.5 错位的保护管理机制
        5.3.3.6 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机制
        5.3.3.7 问卷调查
        5.3.4 小结
    5.4 楚雄黑井乌镇
        5.4.1 自然与历史人文特征
        5.4.2 古镇保护与发展历程
        5.4.3 调研现状
        5.4.3.1 缓慢“非均质变异”的古镇物质空间环境
        5.4.3.2 古镇“力不从心“的更新与发展
        5.4.3.3 “被遗忘的”黑井盐文化
        5.4.3.4 “老龄化“+“空心化”
        5.4.3.5 原住民问卷调查
        5.4.4 小结
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状况的综合评价及根源剖析
    6.1 历史街区的保护成就解析
        6.1.1 尚属完整的原住民社区结构
        6.1.1.1 经济收益导因
        6.1.1.2 物质空间导因
        6.1.1.3 功能控制导因
        6.1.1.4 乡梓情结导因
        6.1.2. 处于良性“微循环”下的古城物质空间遗存
        6.1.2.1 经济效益的激励与物质空间的保护构成了互助共赢的保护局面
        6.1.2.2 政府部门对物质空间保护管理的重视提高了保护的力度
        6.1.2.3 大研古城的物质空间保护为束河古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6.1.2.4 开发企业的推动作用
        6.1.2.5 丽江当地纳西族的文化自觉
        6.1.3 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延续
    6.2 街区保护成就的深层根源剖析
        6.2.1 经济利益根源
        6.2.2 社会生活根源
        6.2.3 管理体制根源
    6.3 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解析
        6.3.1 公地悲剧——以和顺古镇为例
        6.3.2 “旅游式路径依赖”——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例
        6.3.3 “理想田园”的异化——以束河古镇为例
        6.3.4 衰落中的无奈变异——以黑井古镇为例
    6.4 街区保护问题与困境的深层根源剖析
        6.4.1 经济利益根源
        6.4.2 社会生活根源
        6.4.2.1 社会公共资源根源
        6.4.2.2 生活舒适度根源
        6.4.2.3 生活文化根源
        6.4.3 管理体制根源
        6.4.3.1 “自上而下”的管治思维与“依赖市场”的缺位管理
        6.4.3.2 “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制度缺陷”
        6.4.3.3 “唯GDP”论的政府政绩评估
        6.4.3.4 居民的有限参与及弱势的公共干预
    6.5 小结
第七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机制探讨
    7.1. 现行保护与发展机制的局限性
        7.1.1 决策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弊病重重
        7.1.2 “圈层隔离”状况明显
        7.1.3 “非均衡作用力场”明显
    7.2. 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
        7.2.1 分权机制
        7.2.1.1 决策权
        7.2.1.2 旅游开发权
        7.2.1.3 规划参与权
        7.2.1.4 利益分配权
        7.2.1.5 监督权
        7.2.1.6 管制权
        7.2.2 分配机制
        7.2.2.1 补偿分配
        7.2.2.2 选择性激励分配
        7.2.3 运作机制
        7.2.3.1 政绩考核机制
        7.2.3.2 技术支持与引导机制
        7.2.3.3 监督与反馈机制
        7.2.3.4 原住民参与机制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后记

(4)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处置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1.3.1 相关的概念及特点
        1.3.2 相关的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威海市状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的现状
        2.2.1 垃圾清运量的变化
        2.2.2 垃圾分类收集现状
        2.2.3 垃圾运输现状
        2.2.4 垃圾处置现状
    2.3 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已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
        2.3.2 垃圾分类收集的责任主体缺乏主动性
        2.3.3 垃圾筒摆放模式单一
        2.3.4 垃圾分类设施数量不足
        2.3.5 环卫管理制度不健全
        2.3.6 垃圾分类收集缺乏资金保障
        2.3.7 产品包装增加垃圾产生量
        2.3.8 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引导缺乏力度
    2.4 威海市垃圾资源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垃圾处理场建设用地紧张
        2.4.2 垃圾处理场资金缺口问题突出
        2.4.3 垃圾处理场缺乏有效的分拣设施
        2.4.4 垃圾处理不彻底污染周边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对策
    3.1 构建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管理体系
        3.1.1 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构
        3.1.2 完善各级部门责任分工
        3.1.3 增加人力和设施的投入
        3.1.4 完善垃圾回收网络
    3.2 合理布置分类垃圾筒
        3.2.1 根据区域特点确定垃圾收集区域的颜色
        3.2.2 不同收集区域摆放不同颜色的垃圾筒
    3.3 实现垃圾资源处置市场化
        3.3.1 引入多元化资本
        3.3.2 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3.3 实行政企分开
    3.4 建立合理的垃圾收费制度
        3.4.1 实行按量收费制度
        3.4.2 实行垃圾袋收费制度
        3.4.3 实行大件弃置收费制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威海市垃圾收集及资源处置保障措施
    4.1 完善垃圾分类和资源处置的法律法规
        4.1.1 制定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办法
        4.1.2 制定威海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
        4.1.3 制定威海市垃圾处理运营管理办法
        4.1.4 制定威海市包装物法规
        4.1.5 制定威海市垃圾焚烧排放标准
    4.2 大力开发垃圾管理技术
        4.2.1 开发管理信息化技术
        4.2.2 开发垃圾处理技术
        4.2.3 开发材料资源化技术
    4.3 加大垃圾资源利用的宣传教育
        4.3.1 加大媒体等媒介的宣传力度
        4.3.2 形成学校教育宣传的好习惯
        4.3.3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4.3.4 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
    4.4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奖励制度
        4.4.1 政府奖励政策
        4.4.2 税收优惠政策
        4.4.3 合理的经济补贴
    4.5 建立全过程监督和统一的协调机制
        4.5.1 实行三个主体互相监督的整合
        4.5.2 加强垃圾管理的动态化监督
    4.6 建立和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考核体系
        4.6.1 实行垃圾管理层层负责制
        4.6.2 明确各级政府垃圾消减指标
        4.6.3 专业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考核评估
    4.7 本章小结
结论
    (1)实行垃圾管理工作体制政企分开
    (2)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3)加大公众对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利用参与主动性
    (4)引入多元化资本,实现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处置市场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5)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源起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 有关重要概念
第二章 滨水度假区发展实践
    2.1 度假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2.2 国际国内度假区的发展历程
    2.3 度假区的分类
    2.4 滨水区游憩价值分析
    2.5 滨水度假区的特点
    2.6 国内外主要滨水型旅游度假区
第三章 滨水度假区规划实例分析
    3.1 滨河型岛屿规划方案评析
    3.2 滨水旅游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
    3.3 国内外滨水旅游规划方案比较分析
第四章 滨水度假区规划理论基础
    4.1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4.2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4.3 影响滨水度假区的基本地理因子
第五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市场导向
    5.1 市场导向的核心内涵
    5.2 度假市场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
    5.3 旅游市场调查
    5.4 度假区市场预测的三种方法
    5.5 滨水度假区规划应当引领趋势
第六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强化特色
    6.1 强化特色是旅游度假区深层发展的重要策略
    6.2 滨水度假区的特色营造
    6.3 滨水度假区的项目选择
    6.4 滨水度假区的布局模式
第七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主题化发展
    7.1 滨水度假区主题化的意义与内涵
第八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以人为本
    8.1 滨水度假区的以人为本
    8.2 滨水度假区的安全保护
第九章 规划理念创新之生态优先
    9.1 生态优先是滨水度假区规划基础理念
    9.2 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重点内容
    9.3 滨水度假区的水环境营造
    9.4 滨水度假区的水环境监管
第十章 规划理念之强化操作
    10.1 强化操作:滨水度假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10.2 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理论
    10.3 旅游地和谐发展的社区思想
    10.4 旅游度假地开发影响评价
    10.5 对于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管理创新
    10.6 对于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管理创新
第十一章 滨水度假区规划的技术路线创新
    11.1 滨水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
    11.2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原则
    11.3 规划的技术路线
    11.4 规划的内容体系创新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实践
    一、主持的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课题
    二、发表的旅游研究文章
    三、其它专业学术活动
后记

四、为使威海更加清洁亮丽──记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史家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风景园林视角下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城市公园为例[D]. 邓文莉.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D]. 王颖. 东南大学, 2015(08)
  • [4]威海市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处置研究[D]. 钱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6)
  • [5]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 陈南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为使威海更加清洁亮丽──记威海市环翠区环境卫生管理局[J]. 环翠区人事局. 中国公务员, 2002(01)

标签:;  ;  ;  ;  

为了让威海更干净、更美丽──记住威海市环翠区环卫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